CN214898498U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98498U
CN214898498U CN202121506046.2U CN202121506046U CN214898498U CN 214898498 U CN214898498 U CN 214898498U CN 202121506046 U CN202121506046 U CN 202121506046U CN 214898498 U CN214898498 U CN 214898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layer
organic light
quantum d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060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卫卫
周文斌
朱晓庆
沈倩
齐发科
代令令
李茜薇
孙剑
高裕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060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984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98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984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依次设置于驱动背板上的第一电极层、白光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红色有机发光层和绿色有机发光层;第一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具有第一共用功能层,第二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具有第二共用功能层。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蓝色有机发光层替换为蓝色量子点发光层,提升了白光器件的寿命,改善了颜色漂移问题;并且仅在第一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设置第一共用功能层,第二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设置第二共用功能层,相对于现有技术在每层发光层的两侧均设置功能层,减少了显示面板中膜层的个数,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轻薄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可视信息传输媒介的发光器件的地位在进一步加强,发光器件正朝着更轻、更薄、更低能耗、更低成本以及更好的图像质量的趋势发展。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是一种自发光显示器,具有结构简单、高亮度、低功耗、宽视角、高响应速度等特性,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高性能显示领域当中。但是现有技术中,对于OLED白光器件中具有多层发光层的叠层结构,由于每层发光层的两侧都具有传输层和阻挡层等功能层,存在不够轻薄的问题;并且由于蓝光衰减速度快于红光和绿光,还具有颜色漂移较大,寿命偏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轻薄性,以及提升器件的寿命和颜色稳定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
依次设置于所述驱动背板上的第一电极层、白光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红色有机发光层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
第一共用功能层,所述第一共用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白光发光层之间;
第二共用功能层,所述第二共用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白光发光层之间。
可选的,相对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较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极层。
可选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红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绿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一侧。
可选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绿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红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一侧。
可选的,还包括:中间有机传输层;
若绿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的一侧,则所述中间有机传输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之间;
若红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的一侧,则所述中间有机传输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与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阳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阴极层;
所述第一共用功能层包括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相对于所述电子阻挡层,所述空穴传输层较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极层;
所述第二共用功能层包括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挡层;相对于所述空穴阻挡层,所述电子传输层较靠近于所述第二电极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空穴传输层之间还包括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还包括电子注入层。
可选的,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白色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用于封装所述白色发光层。
可选的,所述封装层包括硬屏封装结构或柔性封装结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依次设置于驱动背板上的第一电极层、白光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红色有机发光层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第一共用功能层,第一共用功能层位于第一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第二共用功能层,第二共用功能层位于第二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红色有机发光层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将现有技术中的蓝色有机发光层替换为蓝色量子点发光层,量子点材料为无机半导体材料,工作状态更稳定,寿命更长,成本也更低;并且仅在第一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设置第一共用功能层,在第二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设置第二共用功能层,相对于现有叠层技术在每层发光层的两侧均设置功能层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结构减少了显示面板结构中膜层的个数,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轻薄性,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旋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作为可视信息传输媒介的发光器件的地位在进一步加强,发光器件正朝着更轻、更薄、更低能耗、更低成本以及更好的图像质量的趋势发展。OLED显示器是一种自发光显示器,具有结构简单、高亮度、低功耗、宽视角、高响应速度等特性,被誉为“梦幻显示器”,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高性能显示领域当中。其中,对OLED白光器件研究很多,OLED白光器件包括发光层为单层的白光器件和发光层为多层的白光器件。单层白光器件包括一层直接可发白光的发光层;多层白光器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发光层、红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红色发光层以及绿色发光层所发出的光结合形成白光等。但是现有技术中,发光层为多层的白光器件在每层发光层的两侧都具有传输层和阻挡层等功能层,因此存在不够轻薄的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中心蓝色发光层为蓝色有机发光层,红色发光层为红色有机发光层,绿色发光层为绿色有机发光层,但是对OLED材料来讲,蓝光材料的研究和发展落后于红光和绿光,在显示领域,蓝光衰减速度快于红光和绿光,因此还存在产品的寿命较低以及颜色漂移较大问题。
有鉴于此,首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10;
依次设置于驱动背板10上的第一电极层20、白光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60;其中,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红色有机发光层40 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50;
第一共用功能层70,第一共用功能层70位于第一电极层20与白光发光层之间;
第二共用功能层80,第二共用功能层80位于第二电极层60与白光发光层之间。
具体的,硅基OLED微显示器中的驱动背板10为硅基驱动背板,硅基驱动背板由一整块硅基芯片构成。驱动背板10包括硅衬底以及位于硅称底一侧的 COMS电路。COMS电路包括硅基OLED微显示器需要的像素电路、行列驱动电路以及其他的功能电路。在COMS电路的顶层金属中通常制作高反射的金属,作为OLED器件的第一电极层20。第一电极层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依次设置有白光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60;第一电极层20为阳极,第一电极层20通过接触孔电连接到源电极或漏电极。第一电极可以由各种导电材料形成。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红色有机发光层40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50。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红色有机发光层40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 50所发出的光结合形成白光。第二电极层60位于白色发光层上。与第一电极层20相似,第二电极层60可以形成为透明电极。第一电极层20和第二电极层 60通过之间的白光发光层彼此绝缘。如果在第一电极层20和第二电极层60之间施加电压,则白光发光层发射可见光,从而实现能被使用者识别的图像。
还包括第一共用功能层70和第二共用功能层80,第一共用功能层70位于第一电极层20与白光发光层之间;第二共用功能层80位于第二电极层60与白光发光层之间。第一电极层20为阳极层,第二电极层60为阴极层,则第一功能层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第二功能层可以包括电子传输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依次设置于驱动背板上的第一电极层、白光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红色有机发光层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第一共用功能层,第一共用功能层位于第一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第二共用功能层80,第二共用功能层位于第二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将现有技术中的蓝色有机发光层替换为蓝色量子点发光层,量子点材料为无机半导体材料,工作状态更稳定,寿命更长,成本也更低,改善了蓝光寿命,从而提升白光器件寿命,以及改善因蓝光衰减导致的颜色漂移问题。并且仅在第一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设置第一共用功能层,在第二电极层与白光发光层之间设置第二共用功能层,相对于现有叠层技术在每层发光层的两侧均设置功能层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结构减少了显示面板结构中膜层的个数,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轻薄性,降低了成本。
可选的,参考图1,相对于红色有机发光层40和绿色有机发光层50,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较靠近于第一电极层20。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量子点材料作为蓝色发光层,红色和绿色使用磷光有机材料,搭配形成多层白光器件中的白色发光层。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可以通过旋涂蓝色量子点材料的方式形成,制备的环境为氮气环境。例如,蓝色量子点材料可选择CdS、CdSe等,也可选择钙钛矿量子点,或者一些核壳结构材料(ZnTeSe/ZnSe/ZnS)等。若蓝色量子点材料选择 CdS、CdSe或核壳结构材料,可以将该类蓝色量子点材料溶于甲醇或乙醇中,采用溶剂沉积方式(旋涂+干燥)形成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若蓝色量子点材料选择钙钛矿量子点,可以将该类蓝色量子点材料溶于油脂或甲基酸中,采用溶剂沉积方式(旋涂+干燥)形成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旋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含有蓝色量子点材料的溶液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着转台1的外围移动,以完成蓝色量子点材料的涂布。最后再通过坩埚对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
需要说明的是,红色有机发光层40通过蒸镀红色磷光有机材料的方式形成,绿色有机发光层50通过蒸镀绿色磷光有机材料的方式形成。因为有机材料蒸镀方式对水氧要求严格,需要在高真空下进行;因此,在制备显示面板过程中采用先制作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再制作绿色有机发光层50和红色有机发光层40的方式,以避免有机材料被水氧等侵蚀以及量子点所用溶剂腐蚀。即相对于红色有机发光层40和绿色有机发光层50,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较靠近于第一电极层20。
可选的,参考图1,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位于第一电极层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红色有机发光层40位于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20的一侧,绿色有机发光层50位于红色有机发光层40远离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一侧。可选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位于第一电极层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绿色有机发光层50位于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远离第一电极层20的一侧,红色有机发光层40位于绿色有机发光层50远离蓝色发光层的一侧。红色有机发光层40和绿色有机发光层50搭配不固定,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1,第一电极层20为阳极层,第二电极层60为阴极层;
第一共用功能层70包括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相对于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较靠近于第一电极层20;第二共用功能层80包括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挡层;相对于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较靠近于第二电极层60。
具体的,第一共用功能层70和第二共用功能层80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如阶梯形式的能阶状态,使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所提供的空穴和电子,更容易传输至发光层结合而后放出光子。其中,第一电极层20为阳极层,第二电极层60为阴极层;第一共用功能层70包括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相对于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较靠近于第一电极层20,即图1中的膜层71为空穴传输层,膜层 72为电子阻挡层。第二共用功能层80包括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挡层;相对于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较靠近于第二电极层60,即图1中的膜层81为电子传输层,膜层82为空穴阻挡层。
阳极层的功用为将空穴注入发光材料的最高能阶满轨道(HOMO Highest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中,因此,此层需用较高功函数(Work Function)的金属或透明导电氧化物以配合发光材料价带的能量。传输层的作用是使得从阳极层注入的空穴能透过空穴传输层流至发光层,电子阻挡层用来阻绝来自阴极的电子使之不直接流至阳极。在阳极层与空穴传输层之间,还可以加入一层空穴注入层,主要是由于阳极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能障较大,这会造成元件的驱动电压升高,间接使得组件的寿命缩短,所以加入一层介于阳极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材料来增进空穴注入空穴传输层的效率。
阴极层的功用为将电子射入发光层的最低能阶空轨道(LUMO),为了能有效将电子注入发光层,一般都选择低工作函数的金属,工作函数愈低则金属与发光层间的能隙愈小,电子也就愈容易进入发光层内提高电子和空穴的结合几率,可增加发光效率,并降低起始电压。电子传输层的作用在于从阴极层注入的电子能透过传输层流至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用于阻绝来自阳极层的空穴使之不直接流至阴极层。空穴阻挡层使用载子迁移高且在传输层与发光层之间能形成可以阻绝电子与空穴流动的位能障的材料,如此才能使电子与空穴在发光层中再结合并发光。同样,在阴极层与电子传输层之间还可以加入一层电子注入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备显示面板的第一共用功能层70和第二共用功能层 80时,第一共用功能层70与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的制备方式相同,采用旋涂的方式形成。第二共用功能层80与红色有机发光层40和绿色有机发光层50的制备方式相同,采用蒸镀的方式形成。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1,显示面板还包括中间有机传输层90。若绿色有机发光层50位于红色有机发光层40远离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的一侧,则中间有机传输层90位于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与红色有机发光层40之间;若红色有机发光层40位于绿色有机发光层50远离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的一侧,则中间有机传输层90位于蓝色量子点发光层30与绿色有机发光层50之间。中间有机传输层90的材料为有机层,设置中间有机传输层90以便于空穴和电子的传输。
可选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位于白色发光层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封装层用于封装白色发光层。显示面板中发光的有机材料和电极对氧气和水分非常敏感,需要通过封装层防止氧气和水分渗入到有机材料和电极,以保证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封装层可以是硬屏封装结构或柔性封装结构。硬屏封装结构包括封装玻璃,柔性封装结构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硬屏封装结构也可以是无机层和有机层形成的多层结构,封装结构如SiNx/有机层/SiON,有机层一般使用例如PI(聚酰亚胺)、epoxy系,acrylic系材料等。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为一种多层白光器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
依次设置于所述驱动背板上的第一电极层、白光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白光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红色有机发光层以及绿色有机发光层;
第一共用功能层,所述第一共用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白光发光层之间;
第二共用功能层,所述第二共用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白光发光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较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极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红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绿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绿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红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发光层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有机传输层;
若绿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的一侧,则所述中间有机传输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与所述红色有机发光层之间;
若红色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的一侧,则所述中间有机传输层位于所述蓝色量子点发光层与所述绿色有机发光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阳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阴极层;
所述第一共用功能层包括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相对于所述电子阻挡层,所述空穴传输层较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极层;
所述第二共用功能层包括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挡层;相对于所述空穴阻挡层,所述电子传输层较靠近于所述第二电极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空穴传输层之间还包括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还包括电子注入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白色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用于封装所述白色发光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硬屏封装结构或柔性封装结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21506046.2U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898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6046.2U CN214898498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6046.2U CN214898498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98498U true CN214898498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2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06046.2U Active CN214898498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984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56971B1 (ko) 발광장치
US11024685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KR101895616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75145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パネ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装置
WO2020001040A1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装置
KR20150018031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6809481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203525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5019644B2 (ja) 有機el装置
KR20120047003A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KR100724483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0896088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JP3775048B2 (ja) 有機発光素子
CN109326735B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4898498U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3555509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
KR10073965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845309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KR10052891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0490536B1 (ko) 전면 발광형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030083528A (ko) 수직전기공급선을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모듈
KR100631121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70112452A (ko) 유기발광소자
KR20030083529A (ko) 측면봉지구조의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0740134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