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1255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1255U
CN214841255U CN202121203216.XU CN202121203216U CN214841255U CN 214841255 U CN214841255 U CN 214841255U CN 202121203216 U CN202121203216 U CN 202121203216U CN 214841255 U CN214841255 U CN 214841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ter
exchange section
air condition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032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发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032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125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7084 priority patent/WO202225248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1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1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内机机壳;室内侧换热器,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以及接水盘,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下方,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使空调器的接水盘更好地收集冷凝水。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对于空调器,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室内侧换热器会产生冷凝水,空调器内部通常设置有收集冷凝水的接水盘。若然室内侧换热器所产生的冷凝水在下滴时未能落入接水盘内,可能会有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上,特别地,若冷凝水滴落到相关用电部件上,可能会导致短路或者漏电等不安全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使其接水盘能更好地收集冷凝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
内机机壳;
室内侧换热器,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以及
接水盘,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下方,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内。
可选地,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倾斜朝下延伸的第一换热段和倾斜朝上延伸的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下端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连接处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内。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内设有防溅水件,所述防溅水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连接处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端支撑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下端与所述接水盘连接;
所述接水盘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上端相并行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上端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设有过水口。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还具有邻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并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三侧壁;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呈板状设置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接水盘连接,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上端的下侧;
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三间隔大于或等于3毫米。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面向所述第三侧壁的表面上覆设有保温层。
可选地,所述室内侧换热器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内。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具有与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相并行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的第一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的上边缘设有朝外延伸的挡水翻边,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挡水翻边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挡水翻边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4毫米。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底盘,所述内机机壳设于所述底盘;
所述接水盘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设有一个排水接头,该排水接头通过第一排水管将水排至所述底盘;
所述底盘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排水孔设有另一排水接头。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内机机壳相连接的外机机壳、及设于所述外机机壳内的室外侧换热器,所述底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盘段和第二盘段,所述内机机壳设于所述第一盘段,所述外机机壳设于所述第二盘段,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接水盘下方;
所述第二排水孔设于所述第二盘段,所述第一排水管将水排至所述第二盘段。
可选地,所述第一盘段与所述第二盘段之间设有管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下端卡设于所述管卡。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具有靠近所述外机机壳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上朝向所述外机机壳内延伸的溢流延伸槽。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还具有与所述第三侧壁相邻接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连接的角落处设有过管槽,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之间的冷媒连接管穿设于所述过管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排水孔位于所述过管槽的远离所述外机机壳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当室内侧换热器的各个换热段上产生了冷凝水时,其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着对应换热段本身向下流动至对应换热段的下端,再向下滴落,由于室内侧换热器上各换热段的下端在接水盘上的投影都位于接水盘内,故而向下滴落的冷凝水均能落入接水盘内,再向外排出,从而能避免冷凝水滴落到内机机壳内的其他部件上,尤其是可以避免冷凝水滴落到相关用电部件上,进而能避免短路或者漏电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部分结构隐藏;
图4为图3中空调器的接水盘与室内侧换热器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接水盘、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空调器的接水盘、室内侧换热器和电加热器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相关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中空调器在接水盘以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6中相关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空调器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部分结构隐藏;
图15为图14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相关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空调器的排水接头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4中空调器的排水接头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093400500000041
Figure BDA000309340050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用于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也可以用于商品房等等。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空调器包括:
内机机壳11;
室内侧换热器20,设于所述内机机壳11内,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包括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以及
接水盘31,设于所述内机机壳11内,并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下方,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3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31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当室内侧换热器20的各个换热段上产生了冷凝水时,其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着对应换热段本身向下流动至对应换热段的下端,再向下滴落,由于室内侧换热器20上各换热段的下端在接水盘31上的投影都位于接水盘31内,故而向下滴落的冷凝水均能落入接水盘31内,再向外排出,从而能避免冷凝水滴落到内机机壳11内的其他部件上,尤其是可以避免冷凝水滴落到相关用电部件上,进而能避免短路或者漏电等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该空调器为整体式空调器,其还包括底盘13、外机机壳12、压缩机70和室外侧换热器80;其中,所述底盘1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盘段131和第二盘段132(见图9),所述内机机壳11设于所述第一盘段131,所述外机机壳12设于所述第二盘段132,且所述外机机壳12与所述内机机壳11相连接,所述压缩机70设于所述内机机壳11内,并位于所述接水盘31下方,所述室外侧换热器80设于所述外机机壳12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机机壳11”与“外机机壳12”并非限定内机机壳11和外机机壳12的安装位置,该整体式空调器可以整体安装于室内,此时,内机机壳11和外机机壳12均安装于室内。也可以将内机机壳11设于室内,而将外机机壳12至少部分伸出至室外。为使外机机壳12能够朝室外伸出,通常在墙体上设置安装孔,使得外机机壳12能够从安装孔朝室外伸出,在该情况中,可以将墙体内表面和墙体外表面之间的这部分空间(安装孔)看作室外空间,也即,可以将墙体内表面以内的空间看作室内空间,而墙体内表面以外的空间看作室外空间。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墙体”应作广义理解,即“墙体”可以为普通建筑的墙体(如建筑用砖砌成的墙体),也可以为活动板房的墙板部分,还可以为集装箱房的侧板部分。也即,整体式空调器可以在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中使用,也可以在商品房中使用。
此外,通过将压缩机70设置在内机机壳11内,在使用时,可以将压缩机70和内机机壳11放置在室内,使得外机机壳12伸出至室外。减小了外机机壳12的整体重量,从而在将外机机壳12安装于房屋二楼以上的楼层时,能够减小外机机壳12对支撑架的压力。例如在将该整体式空调器用于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时,将外机机壳12安装于室外能减小对支撑架的压力,而在外机机壳12与内机机壳11连接时,甚至可以不用设置支撑架对外机机壳12进行支撑,能够便于在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压缩机70设于外机机壳12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室内侧换热器20和接水盘31之间的相关结构所应用的空调器为整体式空调器;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前述室内侧换热器20和接水盘31之间的相关结构所应用的空调器还可为分体式空调器,例如但不限于分体式柜机、分体式挂机等。
参照图3至图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包括倾斜朝下延伸的第一换热段21和倾斜朝上延伸的第二换热段22,所述第一换热段2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段21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连接处在所述接水盘3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31内。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呈角度设置,并形成开口朝上的V形结构,且该V形结构的下端在接水盘31上的投影位于接水盘31内,如此,可使得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上所形成的冷凝水均能滴落至接水盘31内。此外,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所形成的V形结构有利于增大室内侧换热器20的换热面积,提高室内侧换热器20的换热能力,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内设有防溅水件32(见图10),以通过该防溅水件32来承接自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下滴的冷凝水。可以理解,防溅水件32的增设,能避免滴落至接水盘31内的冷凝水溅起,从而避免冷凝水溅起到内机机壳11内的其他部件上,尤其是可以避免冷凝水溅起到相关用电部件上,进而能避免短路或者漏电等现象。
可选地,所述防溅水件32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换热段21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连接处在所述接水盘31上的投影,也即,所述防溅水件32至少覆盖所述V形结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31上的投影,以使得防溅水件32至少能适于承接自V形结构下端下滴的冷凝水;可以理解,自V形结构下滴的冷凝水通常占据了室内侧换热器20上下滴型冷凝水的绝大部分。
可选地,所述防溅水件32具有多孔结构;可以理解,冷凝水滴落至多孔结构上时,多孔结构能迅速将冷凝水吸入并打散,以使得冷凝水不会溅起,有利于提高冷凝水的防溅效果。具体地,所述防溅水件32可但不限于设置为防溅水海绵层或者防溅水网等。在所述防溅水件32选用防溅水海绵时,其可以选择非吸水海绵,以减少冷凝水在接水盘31内的停留。
可选地,所述防溅水件32粘固于所述接水盘31;粘接的方式简便,易于操作,且通常无需在接水盘31上成形额外的用以安装防溅水件32的结构,能简化接水盘31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支撑架41,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上端支撑所述第一换热段21和所述第二换热段22,下端与所述接水盘31连接。可以理解,第一支撑架41能为室内侧换热器20提供安装支撑。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41通常至少设有两个,该两个第一支撑架41分别设置在室内侧换热器20下侧的相对两端。不失一般性,所述第一支撑架41呈板状设置;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41也可由多根杆状件和/或多个板状件共同装配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将所述防溅水件32抵压于所述接水盘31,以进一步提高防溅水件32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上端设有支撑缺口410,所述支撑缺口410具有倾斜朝下延伸的第一支撑边411和倾斜朝上延伸的第二支撑边412,所述第一支撑边411抵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段21的下侧,所述第二支撑边412抵接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下侧。可以理解,所述支撑缺口410设置为朝下渐缩的V形缺口,能与所述第一换热段21和所述第二换热段22所组成的V形结构相适配,增大所述第一支撑架41对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边411设有第一翻边413,所述第一翻边413抵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段21的的下侧;可以理解,第一翻边413的增设,能进一步增大所述第一支撑架41对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支撑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边412设有第二翻边414,所述第二翻边414抵接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的下侧;可以理解,第二翻边414的增设,能进一步增大所述第一支撑架41对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支撑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边411设有第一安装凸耳415,所述第一换热段21与所述第一安装凸耳415固定连接,也即,实现了第一换热段21与第一支撑架41之间的连接固定,从而进一步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第一换热段21与第一安装凸耳415之间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进行连接,螺钉锁附的连接方式稳定可靠;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21与第一安装凸耳415之间还可但不限于通过卡扣连接、铆接等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边412设有第二安装凸耳416,所述第二换热段22与所述第二安装凸耳416固定连接,也即,实现了第二换热段22与第二支撑架42之间的连接固定,从而进一步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第二换热段22与第二安装凸耳416之间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进行连接,螺钉锁附的连接方式稳定可靠;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段22与第二安装凸耳416之间还可但不限于通过卡扣连接、铆接等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31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上端相并行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上端的第一侧壁311;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侧壁3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可以理解,第二换热段22上所形成的部分冷凝水会沿着第一支撑架41向下流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与第一侧壁311间隔设置,可避免沿第一支撑架41向下流动的冷凝水的部分流到第一侧壁311的外侧,从而保证冷凝水都能流入接水盘31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还具有邻接于所述第一侧壁311的第二侧壁312,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侧壁3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隔,以避免冷凝水流到第二侧壁312的外侧,从而进一步保证冷凝水都能流入接水盘31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311相并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三侧壁313;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呈板状设置的第二支撑架42,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下端与所述接水盘31连接,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段21上端的下侧。可以理解,第二支撑架42的增设,一方面能为室内侧换热器20进一步提供支撑,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室内侧换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二支撑架42呈板状设置,可复用于辅助形成空调器的内部风道,减少气流外泄,提高室内侧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上端设有防漏风翻边421,所述防漏风翻边421贴合于所述第一换热段21上端的下侧。可以理解,所述防漏风翻边421呈倾斜朝下延伸设置,以与第一换热段21上端的下侧面面贴合。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防漏风翻边421与第一换热段21之间面面贴合的方式,有利于降低该位置的漏风概率,从而提升内部风道的完整性,提高整机风量和产品性能。此外,防漏风翻边421的设置,还有利于增大第二支撑架42上端与第一换热段21之间的支撑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室内侧换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所述防漏风翻边421与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上侧边之间连接有过渡翻边422,以适于调整防漏风翻边421的贴合位置。可选地,所述防漏风翻边421的下侧搭接于所述第一翻边413,以提高整个支撑结构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侧壁313之间具有第三间隔。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外表面可能会形成有冷凝水,这些冷凝水会沿着第二支撑架42向下流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第二支撑架42的下端与第三侧壁313间隔设置,可避免沿第二支撑架42向下流动的冷凝水的部分流到第三侧壁313的外侧,从而保证冷凝水都能流入接水盘31中。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三间隔L2大于或等于3毫米;可以理解,若第三间隔L2过小,在流下来的冷凝水水滴较大时,较大的水滴可能会部分跨过该第三间隔而流到第三侧壁313外侧;本实施例中,第三间隔L2不小于3毫米,以保证第三间隔较大,避免冷凝水流到第三侧壁313的外侧。
在前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支撑架42的外表面会形成冷凝水,故而需要设置所述第三间隔,以表面冷凝水流到所述第三侧壁313外侧。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面向所述第三侧壁313的表面上覆设保温层,以避免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外表面形成冷凝水,若如此设计,也可不设置所述第三间隔。当然,于其他再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面向所述第三侧壁313的表面上覆设有保温层的同时,设置所述第三间隔,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42上的保温层设置为保温海绵层;保温海绵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架42上的保温层还可但不限于设置为植绒层或保温布层等。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42上的保温层粘固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2的外表面;粘接的方式简便,易于操作,且通常无需在第二支撑架42上成形额外的用以安装该保温层的结构,能简化第二支撑架42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换热段23,所述第三换热段2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上端相连接;如此,有利于进一步增大室内侧换热器20的换热面积,提高室内侧换热器20的换热能力,提高空调器的能效。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边板24,所述连接边板2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41、第二连接段242和第三连接段243,所述第一连接段241与所述第一换热段2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242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243与所述第三换热段23连接,以使得所述换热器连接为一个整体,以便于对其进行整体地安装,提高安装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三换热段23可以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也可以是相较于竖直方向略倾斜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所述第三换热段23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3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31内。可以理解,所述第三换热段23会形成有冷凝水,这些冷凝水会沿着第三换热段23的自身向下流动。对于从第三换热段23所流下来的冷凝水,大部分会继续沿着第二换热段22往下流,最后从V形结构的下端滴落至接水盘31内,但也可能会有部分直接从第三换热段23的下端直接向下滴落。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三换热段23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31上的投影也位于所述接水盘31内,可以使得直接从第三换热段23下端向下滴落的部分冷凝水不会滴落到接水盘31外,从而保证接水盘31能收集到这部分的冷凝水。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侧壁311不仅是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上端相并行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上端的,其还是与所述第三换热段23的下端相并行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换热段23的下端的。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311的上边缘设有朝外延伸的挡水翻边314,所述第三换热段23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3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挡水翻边314内,如此,直接从第三换热段23下端向下滴落的部分冷凝水能在挡水翻边314的限制作用下,回流至接水盘31内。此外,所述挡水翻边314与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通常具有间隔,故而还可避免沿第一支撑架41向下流动的冷凝水的部分流到第一侧壁311的外侧,从而保证冷凝水都能流入接水盘31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与所述挡水翻边314之间的间隔L1大于或等于4毫米;可以理解,若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与所述挡水翻边314之间的间隔L1过小,在流下来的冷凝水水滴较大时,较大的水滴可能会部分跨过该间隔而流到挡水翻边314外侧;本实施例中,该间隔L1不小于4毫米,以保证该间隔L1较大,避免冷凝水流到挡水翻边314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设有所述挡水翻边314的技术方案,也可不设置所述第一间隔;当然,也可同时设置所述挡水翻边314和所述第一间隔,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挡水翻边314包括自所述第一侧壁311的上边缘倾斜朝外且朝上延伸的第一挡水段、及自所述第一挡水段朝上延伸的第二挡水段;可以理解,第二挡水段的设置有利于加高挡水翻边314,避免冷凝水滴溅出所述接水盘31,倾斜设置的第一挡水段则有利于将冷凝水导流回所述接水盘31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道支撑架43、及安装于所述风道支撑架43的电加热器50。可以理解,所述电加热器50的增设,可使得所述空调器还具有电辅热的功能,以在利用所述空调器进行制热时,提高制热效果。可选地,所述风道支撑架43的下端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段21和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上侧,以使得所述风道支撑架43的安装稳定性更高;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支撑架43的下端也可仅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段21的上侧,或者仅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的上侧,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可选地,所述第三换热段23也与所述风道支撑架43的侧边连接固定,以提高整个结构的安装稳定性。不失一般性,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内机机壳11的室内侧风机,所述风道支撑架43还可用于安装所述室内侧风机。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至少包括三个所述电加热器50,对于该三个所述电加热器50,其中一电加热器50位于另两个电加热器50的下方,且位于上方的两个电加热器50,在穿过位于下方的电加热器50的水平面上的投影,分设于位于下方的电加热器50的相对两侧。也即,该三个电加热器50呈倒“品”字形布设,如此,能在实现对空气多层次加热的同时,避免在上下方向上出现重复加热的情形,从而有利于对空气的均匀加热。进一步可选地,本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一电加热器50与位于下方的电加热器50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换热段21相并行,位于上方的另一电加热器50与位于下方的电加热器50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2相并行;也即,该三个电加热器50所形成倒“品”字形能与,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所形成的V形结构相对应,从而进一步有利于对空气的均匀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50与所述风道支撑架43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便于电加热器50的故障维修或损坏更换。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至少包括两个所述风道支撑架43,对于该两个所述风道支撑架43,所述电加热器50的一端与其中一风道支撑架43插接安装,以实现对电加热器50相应端部的支撑和定位,所述电加热器50的另一端则与另一风道支撑架43螺钉锁附固定。不失一般性,其中一风道支撑架43设有供所述电加热器50的一端插接的插接孔431,另一风道支撑架43则对应所述电加热器50的另一端设有螺钉安装孔432。可以理解,通过一端插接定位,另一端螺钉锁附的安装方式,能在保证电加热器50的安装稳定可靠(螺钉锁附系稳定可靠侧连接方式之一)的同时,提高电加热器50的装配效率。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对电加热器50的两端均采用螺钉锁附的方式进行安装;而于其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对电加热器50的至少一端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进行安装。此外,可选地,所述风道支撑架43呈板状设置,以有利于产品内部风道完整性,减少内部风道漏风的概率。
可选地,设有所述插接孔431的风道支撑架43还设有自其侧边缘延伸至所述插接孔431的导入凹槽433,以便于电加热器50的相应端部滑入所述插接孔431。可以理解,所述导入凹槽433设于设有所述插接孔431的风道支撑架43的面向另一风道支撑架43的表面。
可选地,设有所述螺钉安装孔432的风道支撑架43对应所述电加热器50的相应端部设有安装凹槽434,所述螺钉安装孔432设于所述安装凹槽434的槽底,所述安装凹槽434用以供所述电加热器50的相应端部适配插设,以更好地支撑所述电加热器50。可以理解,所述安装凹槽434设于设有所述螺钉安装孔432的风道支撑架43的面向另一风道支撑架43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的外表面设有另一保温层,以避免所述接水盘31的外表面凝露。可选地,所述接水盘31上的保温层设置为保温海绵层;保温海绵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上的保温层还可但不限于设置为植绒层或保温布层等。可选地,所述接水盘31上的保温层粘固于所述接水盘31的外表面;粘接的方式简便,易于操作,且通常无需在接水盘31上成形额外的用以安装该保温层的结构,能简化接水盘31的结构。
参照图9至图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设有第一排水孔315,以通过第一排水孔315将所收集到的冷凝水排出。可选地,所述接水盘31的底壁朝向所述第一排水孔315逐渐向下倾斜,也即所述第一排水孔315设于所述接水盘31底壁的最低位置处,如此,有利于将所收集到的冷凝水进行全部排出。可选地,所述接水盘3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接水盘31的底壁在自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排水孔315设于所述接水盘31的第一端,如此,可使得所述第一排水孔315设于所述接水盘31的边缘位置,以便于对与第一排水孔315连接的结构(例如排水接头、排水管等)进行操作;不失一般性,自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为所述第一侧壁311的延伸方向。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41的下端设有过水口417,所收集到的冷凝水可通过过水口417流向所述第一排水孔31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孔315设有一个排水接头6;可以理解,排水接头6的设置,有利于排水管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排水接头6包括防漏盘60和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固定穿设于所述防漏盘60的盘底,而具有位于所述防漏盘60上侧的第一接头段61、及位于所述防漏盘60下侧的第二接头段62,所述第一接头段61用以穿设所述第一排水孔315,并设有过水孔611,所述过水孔611的下边缘低于所述防漏盘60的盘沿上端。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设置了防漏盘60,能使得即使第一排水孔315与第一接头段61之间存在间隙,而有部分冷凝水从该间隙漏向了接水盘31下方,这部分冷凝水也会被收集在防漏盘60中,并从过水孔611回流到接头本体内而进行排出,如此,可取消第一排水孔315与第一接头段61之间的密封圈,使得所述排水接头6的安装更为简便,能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此外,第一接头段61通常能基本适配穿设所述第一排水孔315,也即能实现排水接头6的定位安装,从而能避免排水接头6在装配后仍会晃动,从而提高产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接头段61的周向方向上,所述过水孔611间隔地设有多个,以有利于防漏盘60中的冷凝水回流至接头本体内。可选地,所述防漏盘60呈朝下渐缩的漏斗状设置,以有利于收集从第一排水孔315漏下来的冷凝水,并有利于使所收集到的冷凝水集中到靠近所述过水孔611的位置,从而便于冷凝水的排出。
可选地,所述过水孔611的下边缘平齐于所述防漏盘60盘底的上表面,以便于将所述防漏盘60中的冷凝水全部排出。可选地,所述过水孔611下边缘的内侧设有导水凸起65,以便于破坏所述防漏盘60中的冷凝水的表面张力,促使排水顺畅。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导水凸起65呈朝下延伸的柱状设置,如此,所述导水凸起65还具有将冷凝水向下导流的作用,进一步促使排水顺畅;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凸起65的形状还可以是不规则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在导水凸起65呈柱状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水凸起65的横截面可但不限于呈半圆形或多边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段61还设有若干弹性卡扣64,所述弹性卡扣64与所述防漏盘60的盘沿上端在所述第一接头段61的延伸方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弹性卡扣64具有朝向所述防漏盘60的扣合面,所述扣合面扣合于接水盘31底壁的上表面,所述防漏盘60的盘沿上端抵接于接水盘31底壁的下表面,如此,能实现接头本体与接水盘31的固定安装;可以理解,扣接的安装方式简单,易于操作,且结构简单;此外,防漏盘60的盘沿上端能紧贴于接水盘31底壁的下表面,从而能有效地避免防漏盘60中冷凝水的溢出。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段61还可但不限于与第一排水孔315螺纹连接固定。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接头段61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弹性卡扣64间隔地设有多个,以提高所述排水接头6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扣64还具有与所述扣合面相对的导向斜面641,在靠近所述防漏盘60的方向上,所述导向斜面641朝外倾斜延伸。可以理解,导向斜面641的增设,可使得只要将第一接头段61与第一排水孔315对准,再施力上推排水接头6,即可使得所述弹性卡扣64自收缩而穿过第一排水孔315,而在穿过第一排水孔315之后,所述弹性卡扣64能自扩张而使其扣合面扣合于接水盘31底壁的上表面;如此,能使得所述排水接头6的安装进一步简便,从而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扣64设于所述过水孔611内,并自所述过水孔611的上边沿朝下延伸;如此,相较于将弹性卡扣64与过水孔611分开设置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的排水接头6结构更为简单。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过水孔611内设有一所述弹性卡扣6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接头6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接头段62相连接的第三接头段63,所述第三接头段6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接头段62的延伸方向相交;可以理解,第三接头段63的增设可使得所述排水接头6的排水方向改变。
可选地,所述第三接头段63水平延伸或倾斜朝下延伸,以便于排水顺畅。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三接头段6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接头段62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大于或等于90°,小于或等于120°,如此,第三接头段63的倾斜度较为平缓,相较于第三接头段63倾斜度较陡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中的第三接头段63所需占用的高度较矮。
可选地,所述第三接头段63的远离所述第二接头段62的一端的外表面设有防脱结构631,以降低连接于第三接头段63的排水管松脱的概率。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防脱结构631设置为锯齿形防脱结构,也即,第三接头段63的远离所述第二接头段62的一端的外表面设有依次设置的多个防脱凸环。
在一实施例中,接水盘31上的排水接头6通过第一排水管91将冷凝水排至所述底盘13。可以理解,第一排水管91的上端套接于接水盘31上排水接头6的第三接头段63,下端则延伸至所述底盘13。需要说明的是,排至底盘13的冷凝水可以留在底盘13上,以进行应用,例如,可以排至底盘13的第二盘段132中的打水槽中,以供打水电机将冷凝水打向第二盘段132上的室外侧换热器80;当然,排至底盘13的冷凝水还可再通过底盘13上的排水结构排出整机外。
可选地,所述底盘13设有第二排水孔133,以通过第二排水孔133将冷凝水排出整机外。例如,室内侧换热器20与室外侧换热器80之间的冷媒连接管或毛细管,在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沿着冷媒连接管顺流至底盘13中,然后从所述第二排水孔133排出室外。可选地,所述底盘1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排水孔133连通的导流槽,以便于将空调器冷媒系统所产生的冷凝水(包括但不限于室内侧换热器20、室外侧换热器80、及冷媒连接管所形成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第二排水孔133,并经由第二排水孔133排出去。
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水孔133设有另一排水接头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水孔133上的排水接头6通过第二排水管92将水向外排出。通常地,对于第二排水管92,至少其自由端延伸至室外,以将冷凝水排出室外;当然,用户也可以在室内设置可移动的集水件(例如但不限于水桶、水盆等),并将第二排水管92的自由端延伸至集水件内。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第一排水管91将冷凝水排出整机外。
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水孔133设于所述第二盘段132,所述第一排水管91将水排至所述第二盘段132;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二盘段132和外机机壳12通常会通过墙体的安装孔伸出室外,如此,将第二排水孔133设置在第二盘段132,可便于将冷凝水排出室外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盘段131与所述第二盘段132之间设有管卡93,所述第一排水管91的下端卡设于所述管卡93。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能通过所述管卡93对第一排水管91的下端进行定位,以确保接水盘31中的冷凝水能排至所述第二盘段13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段131与所述第二盘段132之间设有安装架134,所述管卡93安装架134的上端设有安装缺口135,所述管卡9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缺口135;如此,可便于所述管卡93的老化更换。可选地,所述安装缺口135的开口做缩口设置,以紧配卡接所述管卡93的外表面,卡接的方式便于操作;具体地,所述安装缺口135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安装缺口135的内部宽度。可选地,所述管卡93的外表面设有嵌槽931,所述嵌槽931卡设于所述安装缺口135的边缘;嵌槽931的增设有利于提高管卡93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所述管卡93包括呈U形设置的管卡本体、及设于所述管卡本体的U形开口处的两限位卡扣932,两所述限位卡扣932分设于所述U形开口的相对两侧,且相向设置;两限位卡扣932的设置,有利于降低第一排水管91下端脱离所述管卡93的概率,且即使其中一个限位卡扣932断裂了,还可通过剩下的一个限位卡扣932对第一排水管91的下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位。可选地,所述限位卡扣932具有背离所述管卡本体U形底部设置的导入斜面933,两所述导入斜面933之间的距离在靠近所述U形底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如此,能更为方便地将第一排水管91的下端卡入所述管卡9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的侧壁上设有溢流口316,所述溢流口316与所述接水盘3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隔;如此,当接水盘31上的第一排水孔315被堵塞时,接水盘31过多的冷凝水会沿着溢流口316,流至下方的底盘13之中,从而由底盘13上的第二排水孔133排出室外。可选地,所述溢流口316靠近所述接水盘31上水位较低的一端设置;可以理解,冷凝水趋向于汇集在接水盘31上水位较低的位置,将溢流口316设置在水位较低的一端,能在发生溢流时,便于溢流冷凝水的排出;也即,在接水盘31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逐渐向下倾斜时,所述溢流口316设于所述接水盘31第一端的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31的第三侧壁313靠近所述外机机壳12设置,所述溢流口316设于所述第三侧壁313;如此,在出现溢流时,能有利于溢流的冷凝水滴落所述第二盘段132。可选地,所述第三侧壁313还在所述溢流口316处设有朝向所述外机机壳12内延伸的溢流延伸槽317;可以理解,所述溢流延伸槽317是自接水盘31朝外延伸的,并与所述溢流口316连通,以将溢流的冷凝水导向所述外机机壳12内,从而确保溢流的冷凝水能滴落所述第二盘段132。显然,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机机壳12收容所述溢流延伸槽317。
参照图2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对于所述接水盘31,所述第二侧壁312与所述第三侧壁313相连接的角落处设有过管槽318,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与所述压缩机70、所述室外侧换热器80之间的冷媒连接管穿设于所述过管槽318。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壁313靠近外机机壳12,也就是说所述第二侧壁312与所述第三侧壁313相连接的角落处靠近外机机壳12,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与所述压缩机70、所述室外侧换热器80之间的冷媒连接管大都处于这个位置,在这个角落处设置过管槽318,可使得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0与所述压缩机70、所述室外侧换热器80之间的冷媒连接管就近安装,装配简便。
可选地,所述第一排水孔315位于所述过管槽318的远离所述外机机壳12的一侧;如此,可避免接水盘31上排水接头6的安装与冷媒连接管产生交叉,从而避免接水盘31上排水接头6的安装受到影响,同时还可避免在安装接水盘31上的排水接头6时破坏到冷媒连接管,而导致冷媒泄露等隐患的出现。可选地,所述接水盘31上排水接头6的第三排水段朝远离所述过管槽318的方向延伸,以进一步避免第一排水管91与穿设于过管槽318的冷媒管之间的干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机机壳;
室内侧换热器,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以及
接水盘,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下方,沿上下向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和/或倾斜延伸的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倾斜朝下延伸的第一换热段和倾斜朝上延伸的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下端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连接处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内设有防溅水件,所述防溅水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连接处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端支撑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下端与所述接水盘连接;
所述接水盘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上端相并行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上端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和/或
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设有过水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还具有邻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并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三侧壁;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呈板状设置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接水盘连接,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上端的下侧;
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和/或所述第三间隔大于或等于3毫米;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面向所述第三侧壁的表面上覆设有保温层。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具有与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相并行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上边缘设有朝外延伸的挡水翻边,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挡水翻边内;和/或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端支撑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下端与所述接水盘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挡水翻边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4毫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底盘,所述内机机壳设于所述底盘;
所述接水盘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设有一个排水接头,该排水接头通过第一排水管将水排至所述底盘;
所述底盘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排水孔设有另一排水接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内机机壳相连接的外机机壳、及设于所述外机机壳内的室外侧换热器,所述底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盘段和第二盘段,所述内机机壳设于所述第一盘段,所述外机机壳设于所述第二盘段,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接水盘下方;
所述第二排水孔设于所述第二盘段,所述第一排水管将水排至所述第二盘段;和/或
所述第一盘段与所述第二盘段之间设有管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下端卡设于所述管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具有靠近所述外机机壳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上朝向所述外机机壳内延伸的溢流延伸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还具有与所述第三侧壁相邻接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连接的角落处设有过管槽,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之间的冷媒连接管穿设于所述过管槽;和/或
所述第一排水孔位于所述过管槽的远离所述外机机壳的一侧。
CN202121203216.XU 2021-05-31 2021-05-31 空调器 Active CN214841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3216.XU CN214841255U (zh) 2021-05-31 2021-05-31 空调器
PCT/CN2021/127084 WO2022252485A1 (zh) 2021-05-31 2021-10-2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3216.XU CN214841255U (zh) 2021-05-31 2021-05-3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1255U true CN214841255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81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03216.XU Active CN214841255U (zh) 2021-05-31 2021-05-3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12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41600U (zh) 接水盘组件和空调器
CN110068066B (zh) 移动空调
CN214841255U (zh) 空调器
CN214841254U (zh) 排水接头和空调器
CN215637594U (zh) 室内侧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CN211261220U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10832281U (zh) 蜗壳盖及移动空调器
CN211854411U (zh) 接水盘、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5479327A (zh) 空调器
CN212005962U (zh) 风管机
CN110906525A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108981118B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换热器清洗装置
CN21098008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CN110375384B (zh) 一种空调接水盘及空调室内机
CN212109066U (zh) 一种具有良好排水性能的热泵机组
CN211650518U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213453947U (zh) 窗机底盘结构和窗机空调器
WO2022252485A1 (zh) 空调器
CN210532654U (zh) 一种接水盘及使用该接水盘的立式空调器
CN210128444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128440U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208075292U (zh) 一种后蒸发器安装结构及其空调器
CN108759060B (zh) 接水盘组件及恒温恒湿机
CN21837964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068070B (zh) 窗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