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35482U -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 Google Patents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35482U
CN214835482U CN202022680249.5U CN202022680249U CN214835482U CN 214835482 U CN214835482 U CN 214835482U CN 202022680249 U CN202022680249 U CN 202022680249U CN 214835482 U CN214835482 U CN 2148354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lock
piece
retaining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8024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洪格
范军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G Bank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G Bank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G Bank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G Bank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8024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354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354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354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锁具装置及设备柜,包括:识别机构;驱动机构,与所述识别机构电连接,包括用于驱动锁杆机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驱动件;锁杆机构,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锁杆机构包括锁舌;锁止机构,包括与所述锁舌配合的锁槽;保持机构,包括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保持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本实用新型的锁具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无需使用钥匙开锁,同时,当在柜门临时闭合时不会自动上锁,当再次打开柜门时,可直接打开,从而柜门在开锁后可重复多次开合,待用户需要上锁时,通过人为上锁,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背景技术
传统的智能终端设备的柜门锁几乎都是通过机械钥匙锁的形式,当同一台设备的锁具较多,或用户需要同时管理多台设备时,常因钥匙较多而导致用户经常出现频繁试开钥匙或钥匙丢失的情况,从而使设备使用不便,且影响工作效率。并且,当用户开锁后经常只是需要临时合上柜门,无需闭锁,方便再次打开柜门,但传统的智能终端的锁具通常在柜门合上后自动上锁,如果再次打开柜门,则需重新使用钥匙才能再次打开,开合门需要用到钥匙的次数较多,浪费时间和不必要的操作,进一步影响了设备使用的便利性以及用户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设备柜常因钥匙较多而导致用户经常出现频繁试开钥匙或钥匙丢失的情况,从而使设备使用不便,且影响工作效率;并且,锁具通常在柜门合上后自动上锁,如果再次打开柜门,则需重新使用钥匙才能再次打开,开合门需要用到钥匙的次数较多,浪费时间和不必要的操作,进一步影响了设备使用的便利性以及用户的工作效率的不足,提供一种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锁具装置,包括:
识别机构,用于识别闭锁指令或开锁指令;
驱动机构,与所述识别机构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锁杆机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驱动件;
锁杆机构,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锁杆机构的运动轨迹包括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锁杆机构包括锁舌;
锁止机构,包括与所述锁舌配合的锁槽;当所述锁杆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舌位于所述锁槽内,当所述锁杆机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舌脱离所述锁槽;
保持机构,包括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保持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
本技术方案的锁具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无需使用钥匙开锁,同时,当在柜门临时闭合时不会自动上锁,当再次打开柜门时,可直接打开,从而柜门在开锁后可重复多次开合,待用户需要上锁时,通过人为上锁,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以电磁机构为例,当使用本技术方案的锁具装置于柜体上,假设本技术方案的锁具装置位于初始位置时,锁杆机构位于第一位置,锁舌位于锁槽内,即处于闭锁状态;当需要开锁时,通过识别机构识别用户的开锁指令,当识别到开锁指令时,使电磁机构短暂通电,驱动件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锁杆机构运动至第二位置,使锁舌脱离锁槽,即实现开锁;并且在开锁后,通过第二保持件持续将锁杆机构保持于第二位置,故当开锁后,若无重新提供闭锁指令,那么柜门临时闭合时不会自动上锁,当再次打开柜门时,可直接打开,从而柜门在开锁后可重复多次开合,而无需每次开柜门都需重新识别开锁指令。
当需要闭锁时,通过识别机构识别用户的闭锁指令,当识别到闭锁指令时,使电磁机构短暂通电,驱动件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锁杆机构运动至第一位置,使锁舌位于锁槽内,即实现闭锁;并且在闭锁后,锁杆机构在第一保持件的作用下,持续位于第一位置,使断电情况下,锁具装置始终处于闭锁状态,使柜门无法打开,从而实现柜门的锁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持件为永磁铁,所述驱动件包括与所述永磁铁配合的磁吸部和与所述锁杆机构连接的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持件为与所述锁杆机构连接的配重;或者,所述第二保持件为与所述锁杆机构连接的拉力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具装置还包括设有插孔的锁片机构,所述锁片机构包括能够沿所述插孔的轴线偏心转动的拨动件;当所述拨动件转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锁杆机构被所述拨动件推动至第一位置,当所述拨动件转动至第四位置时,所述锁杆机构被所述拨动件推动至第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杆机构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拨动件配合的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分别位于所述拨动件的两相对侧,且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二推杆的连线方向与所述锁杆机构的运动方向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位置处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拨动件继续转动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四位置处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拨动件继续转动的第二限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具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锁片机构连接,且使所述锁片机构恢复至初始位置的复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为复位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机构为指纹识别器、密码识别器以及人脸识别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设备柜,包括柜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锁具装置,所述锁具装置设于所述柜体上。本技术方案的锁具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无需使用钥匙开锁,同时,当在柜门临时闭合时不会自动上锁,当再次打开柜门时,可直接打开,从而柜门在开锁后可重复多次开合,待用户需要上锁时,通过人为上锁,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设备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一;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一;
图4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二;
图5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二;
图6为图5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识别机构;20、驱动机构;21、驱动件;30、锁杆机构;31、锁舌; 32、第一推杆;33、第二推杆;40、锁止机构;41、锁槽;50、锁片机构;51、插孔;52、拨动件;61、第一限位件;62、第二限位件;70、复位件;80、柜体;81、柜身;82、柜门;90、钥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4所示的一种锁具装置,包括:
识别机构10,用于识别闭锁指令或开锁指令;
驱动机构20,与所述识别机构10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20包括用于驱动锁杆机构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驱动件21;
锁杆机构30,与所述驱动件21连接,所述锁杆机构30的运动轨迹包括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锁杆机构30包括锁舌31;
锁止机构40,包括与所述锁舌31配合的锁槽41;当所述锁杆机构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舌31位于所述锁槽41内,当所述锁杆机构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舌31脱离所述锁槽41;
保持机构(图中未示出),包括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30保持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30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锁具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无需使用钥匙90开锁,同时,当在柜门82临时闭合时不会自动上锁,当再次打开柜门82时,可直接打开,从而柜门82在开锁后可重复多次开合,待用户需要上锁时,通过人为上锁,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0以电磁机构为例,当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锁具装置于柜体80上,假设本技术方案的锁具装置位于初始位置时,锁杆机构30位于第一位置,锁舌31位于锁槽41内,即处于闭锁状态;如图4所示,当需要开锁时,通过识别机构10识别用户的开锁指令,当识别到开锁指令时,使驱动机构20短暂通电,驱动件21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锁杆机构30运动至第二位置,使锁舌31脱离锁槽41,即实现开锁;并且在开锁后,通过第二保持件持续将锁杆机构30保持于第二位置,故当开锁后,若无重新提供闭锁指令,那么柜门82临时闭合时不会自动上锁,当再次打开柜门82时,可直接打开,从而柜门82在开锁后可重复多次开合,而无需每次开柜门82都需重新识别开锁指令。
如图3所示,当需要闭锁时,通过识别机构10识别用户的闭锁指令,当识别到闭锁指令时,使驱动机构20短暂通电,驱动件21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锁杆机构30运动至第一位置,使锁舌31位于锁槽41内,即实现闭锁;驱动件 21在电磁力作用下的驱动力大于第二保持件将锁杆机构30保持与第二位置的力,故可将锁杆机构30变换至第一位置;并且在闭锁后,锁杆机构30在第一保持件的作用下,持续位于第一位置,使断电情况下,锁具装置始终处于闭锁状态,使柜门82无法打开,从而实现柜门82的锁紧。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保持件为永磁铁,所述驱动件21包括与所述永磁铁配合的磁吸部和与所述锁杆机构30连接的连接部。从而当识别机构10识别到闭锁指令,且驱动机构20短暂通电使锁杆机构3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永磁铁与磁吸部吸合,且当驱动机构20无电情况下,锁杆机构30由于受到永磁铁的磁力作用,始终保持在第一位置,使柜门82无法打开。
本实施方式的锁杆机构30为杆状结构,所述连接部为插接框,所述锁杆机构30包括与所述插接框插接配合的插接杆,通过插接框与插接杆配合,实现驱动件21与锁杆结构的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0包括电磁铁,所述驱动件21受电磁铁的驱动带动锁杆机构30运动。具体地,当接收到开锁指令时,电磁铁通电,驱动件21 向下运动,带动锁杆机构30向下运动,锁舌31脱离锁槽41。当接收到闭锁指令时,电磁铁重新通电,此时电磁铁自动调整电磁铁的正负极,使驱动件21反向运动,带动锁杆机构30向上运动,锁舌31与锁槽41卡接配合。即本实施方式中电磁铁的正负极在重新通电后反向变化。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杆机构3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呈上下布置,即当驱动件21驱动锁杆机构30向上运动时,锁杆机构30位于第一位置,当驱动件21 驱动锁杆机构30向下运动时,锁杆机构30位于第二位置。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保持件为与所述锁杆机构30连接的配重;由于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下方,故为了使驱动机构20无电时,锁杆机构30仍可保持于第二位置,故可通过增加配重,使配重与锁杆机构30的自有重力大于永磁铁的吸力,使锁舌31始终位于锁槽41内保持闭锁状态。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持件可为与所述锁杆机构30连接的拉力弹簧,且拉力弹簧的拉力方向,与永磁铁的吸力方向相反,即拉力弹簧将锁杆机构30向远离永磁铁的方向下拉,使锁杆机构30保持于第二位置。
为增加本实施方式的锁具装置的开锁和闭锁的方式,从而当其中一种开锁或闭锁方式失效时,可通过其他开锁、闭锁方式实现相应的操作。本实施方式还可通过钥匙90进行开闭锁。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锁具装置还包括设有插孔51的锁片机构 50,所述插孔51用于插设钥匙90,并通过钥匙90转动驱动锁片机构50转动。所述锁片机构50包括能够沿所述插孔51的轴线偏心转动的拨动件52,即当通过钥匙9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锁片机构50来实施开锁或闭锁时,拨动件52沿插孔5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从而拨动锁杆机构30;具体地,当沿第一方向转动锁片机构50时,所述拨动件52转动至第三位置,此时,所述锁杆机构30被所述拨动件52推动至第一位置,实现闭锁操作;当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锁片时,所述拨动件52转动至第四位置,此时所述锁杆机构30被所述拨动件52推动至第二位置,实现开锁操作。并且在使用钥匙90开锁和闭锁时,仍不影响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对锁杆机构3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保持作用。
具体地,为了便于拨动件52拨动锁杆机构30,因此本实施方式所述锁杆机构30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拨动件52配合的第一推杆32和第二推杆33,所述第一推杆32和所述第二推杆33分别位于所述拨动件52的两相对侧,且所述第一推杆32与所述第二推杆33的连线方向与所述锁杆机构30的运动方向一致。即以本实施方式中锁杆机构30上下运动的运动轨迹为例,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推杆32 和第二推杆33在锁杆机构30上呈上下位置布置,且拨动件52位于第一推杆32 和第二推杆33之间,当拨动件52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拨动件52向上推动第一推杆32,带动与第一推杆32连接的锁杆机构30向上运动,直至锁舌31与锁槽41卡接配合;反之,当拨动件52向第二方向转动时,拨动件52向下推动第二推杆33,带动与第二推杆33连接的锁杆机构30向下运动,直至锁舌31与锁槽 41脱离卡接配合。
为避免钥匙90转动锁片机构50的角度过大,影响锁舌31与锁槽41的正常配合,所述第三位置处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拨动件52继续转动的第一限位件61;所述第四位置处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拨动件52继续转动的第二限位件62。即当无钥匙90插入插孔51时,锁片机构50位于初始位置,此时拨动件52位于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之间且与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不接触。当拨动件52向第一方向转动至极限角度时,拨动件52与第一限位件61抵接配合,拨动件52无法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反之,当拨动件52向第二方向转动至极限位置时,拨动件52与第二限位件62抵接配合,拨动件52无法继续沿第二方向转动。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均为限位柱,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可为凸台等。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锁片机构50可与第一限位件61、第二限位件62集成于一块安装板上,便于一次性安装于柜体80上。
为了使锁片机构50在没有钥匙90驱动的情况下位于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之间,避免影响开锁和闭锁动作,本实施方式所述锁具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锁片机构50连接,且使所述锁片机构50恢复至初始位置的复位件70。当闭锁时,用户通过钥匙90使拨动件52向第一方向转动至第三位置,锁舌31进入锁槽41,当用户的手脱离钥匙90或拔出钥匙90后,锁片机构50在复位件 70的复位作用下,逆向转动至初始位置。同理,当开锁时,用户通过钥匙90使拨动件52向第二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锁舌31脱离锁槽41,当用户的手脱离钥匙90或拔出钥匙90后,锁片机构50在复位件70的复位作用下,逆向转动至初始位置。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所述复位件70为复位弹簧,当拨动件52位于初始状态时,复位弹簧位于初始状态,当拨动件52位于第三位置或第四位置时,复位弹簧处于拉伸或收缩状态,故当无外力驱动情况,复位弹簧的复位力驱动拨动件52恢复至初始状态。
所述识别机构10为指纹识别器、密码识别器以及人脸识别器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实施方式采用指纹识别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密码识别器、人脸识别器,也可通过其他组合方式进行多种识别器的设置。
由于本实施方式电磁铁的正负极在重新通电后反向变化,故而当锁具装置处于闭锁时,用户通过指纹验证后,自动识别为开锁指令,电磁铁的正负极反向变化,使锁具装置开锁;接着,用户再次验证指纹后,此时自动识别为闭锁指令,电磁铁的正负极继续反向变化,使锁具装置闭锁。
本实施方式可通过指令和钥匙90两种方式进行开锁闭锁,即可通过识别机构10和锁片机构50实现开锁闭锁,且开锁闭锁的方式也可随意组合,即包括可以单独使用指令开锁和闭锁,可以单独使用钥匙90开锁和闭锁,也可先通过指令闭锁,后通过钥匙90开锁,或者先通过指令开锁,后通过钥匙90闭锁,或者先通过钥匙90闭锁,后通过指令开锁,或者先通过钥匙90开锁,后通过指令闭锁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设备柜,包括柜体80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锁具装置,所述锁具装置设于所述柜体80上。本实施方式的锁具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无需使用钥匙90开锁,同时,当在柜门82临时闭合时不会自动上锁,当再次打开柜门82时,可直接打开,从而柜门82在开锁后可重复多次开合,待用户需要上锁时,通过人为上锁,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柜体80包括柜身81和柜门82,本实施方式的识别机构10、锁片机构50以及锁止机构40设于柜门82,驱动机构20、锁杆机构 30则位于柜身81,从而实现柜门82与柜身81之间的开锁和闭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识别机构,用于识别闭锁指令或开锁指令;
驱动机构,与所述识别机构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锁杆机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驱动件;
锁杆机构,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锁杆机构的运动轨迹包括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锁杆机构包括锁舌;
锁止机构,包括与所述锁舌配合的锁槽;当所述锁杆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舌位于所述锁槽内,当所述锁杆机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舌脱离所述锁槽;
保持机构,包括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保持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保持件用于将所述锁杆机构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件为永磁铁,所述驱动件包括与所述永磁铁配合的磁吸部和与所述锁杆机构连接的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件为与所述锁杆机构连接的配重;或者,所述第二保持件为与所述锁杆机构连接的拉力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装置还包括设有插孔的锁片机构,所述锁片机构包括能够沿所述插孔的轴线偏心转动的拨动件;当所述拨动件转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锁杆机构被所述拨动件推动至第一位置,当所述拨动件转动至第四位置时,所述锁杆机构被所述拨动件推动至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杆机构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拨动件配合的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分别位于所述拨动件的两相对侧,且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二推杆的连线方向与所述锁杆机构的运动方向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位置处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拨动件继续转动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四位置处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拨动件继续转动的第二限位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锁片机构连接,且使所述锁片机构恢复至初始位置的复位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复位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锁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机构为指纹识别器、密码识别器以及人脸识别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10.一种设备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锁具装置,所述锁具装置设于所述柜体上。
CN202022680249.5U 2020-11-18 2020-11-18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Active CN2148354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80249.5U CN214835482U (zh) 2020-11-18 2020-11-18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80249.5U CN214835482U (zh) 2020-11-18 2020-11-18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35482U true CN214835482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57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80249.5U Active CN214835482U (zh) 2020-11-18 2020-11-18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354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02158U (zh) 由电容储能实现自复位的智能锁芯装置及配套锁具和钥匙
JPH06180081A (ja) 施錠装置
CN111519992A (zh) 一种无源电子锁芯及锁具
CN214835482U (zh) 锁具装置及设备柜
CN212656680U (zh) 一种无源电子锁芯及锁具
CN209433494U (zh) 一种推车锁
CN212130207U (zh) 一种地插式电磁锁
CN211038180U (zh) 一种用于共享设备的锁具及共享设备
CN102086718B (zh) 一种带电磁离合器的电子锁眼保护装置
CN211342175U (zh) 门锁控制装置及防盗门锁
CN208534225U (zh) 一种智能电子防撬防盗门锁
CN207944824U (zh) 电子挂锁
CN107503568B (zh) 智能防盗机械锁
CN211342176U (zh) 一种电机锁体的机械应急装置及电机锁体
CN201095914Y (zh) 电子箱包锁
CN212642368U (zh) 一种具有防破坏功能的双锁联动锁体
CN215407939U (zh) 一种具有防撬结构的指纹锁
CN213807076U (zh) 一种防外部强磁作用的电子锁具
KR100514116B1 (ko) 전자식 도어록의 잠금장치
CN213063231U (zh) 一种自动上锁电动开锁的锁体
CN212249576U (zh) 一种面板锁
CN220705439U (zh) 一种电控锁具
CN220645551U (zh) 一种高精度弹子转舌锁
CN101457608B (zh) 防盗锁具
CN213269358U (zh) 一种智能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