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31032U - 导袜针组及导袜针座 - Google Patents
导袜针组及导袜针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31032U CN214831032U CN202120653220.XU CN202120653220U CN214831032U CN 214831032 U CN214831032 U CN 214831032U CN 202120653220 U CN202120653220 U CN 202120653220U CN 214831032 U CN214831032 U CN 2148310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sock
- guiding
- side wall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袜针组及导袜针座,其中导袜针组包含至少一导袜公针及至少一导袜母针,该导袜公针具有包含一第一固定部,以及一第一侧壁设置于该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并朝一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一侧壁具有一凸起段沿着该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平直段自该凸起段朝远离该第一固定部的一宽度方向突出,其中该凸起段的厚度大于该平直段的厚度,使该平直段与该凸起段之间形成一高度差,该高度差于第一侧壁形成一作业空间,当织针进入该作业空间时,织针的部分壁面会接触到该凸起段,此时凸起段提供导引作用,以此设计来提升导引效果与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是关于纺织材料的开口端缝合组件,特别是关于固定袜子的管状织物的导袜针组。
背景技术
如图1至图3所示,一般袜子的制造,是先通过圆编机编织成管状织物,再通过一片体组件41以及一转移组件42将管状织物的线圈L转移至颚部单元50,将管状织物的一端缝合形成袜子的趾部。
颚部单元50分为两个半圆环部,其中一个半圆环部为固定颚部51、另一个半圆环部为活动颚部52,活动颚部52可以旋转使该颚部单元50呈一闭合状态K1(如图2所示)或一开启状态K2(如图1所示)。
固定颚部51设置有多个导袜公针60,活动颚部52设置有多个导袜母针70,当片体组件41及转移组件42将管状织物转移至颚部单元50时,会先将管状织物的线圈L分别移至各该导袜公针60及导袜母针70,再驱动活动颚部52旋转呈闭合状态K1,并驱使转移组件42与片体组件41向上移动,将导袜母针70上的线圈 L向上推至邻接导袜公针60的线圈L形成成对的线圈,上推后通过缝纫机台缝合导袜公针60上的线圈,以将管状织物的一端缝合形成袜子的趾部。
请参阅图4及图5为现有技术的导袜公针60及导袜母针70的结构,现有技术的导袜公针60的前端具有一凸端部61,而导袜母针70的前端部设有一端槽71,当颚部单元50呈闭合状态K1时,导袜公针60的凸端部61会抵于导袜母针70的端槽71内,让原本位于导袜母针70的线圈L能顺利移动至导袜公针60上形成成对线圈LL。
然而实际使用时,导袜公针60的凸端部61容易与导袜母针70的端槽71产生错位而无法精准设置于端槽71内,如此一来当导袜母针70上的线圈L在移动过程中,会卡在导袜公针60的凸端部61而无法顺利移动,造成卡线的状况。
请参阅图6为现有技术的导袜公针60的结构,该导袜公针60具有一凹槽65,当成对线圈LL向上移动时,成对线圈LL可能会被推入该凹槽65,导致卡线的情形发生。
此外,现有技术的导袜公针60是以弯折部63作为织针的导引部,当线圈LL 圈紧该导袜公针60时,容易导致弯折部63变形,使得线圈LL无法很顺利地被推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顺利引导线圈而不会产生卡线的问题的导袜针组,且该导袜针组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使导线的过程中导袜针组不会因被线圈圈紧而变形。
根据本申请目的,提供一种导袜针组,包含至少一导袜公针及至少一导袜母针,该导袜公针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以及一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设置于该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并朝一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一侧壁具有一凸起段沿着该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平直段自该凸起段朝远离该第一固定部的一宽度方向突出,其中该凸起段的厚度大于该平直段的厚度,使该平直段与该凸起段之间形成一高度差,该高度差于第一侧壁形成一作业空间,当织针进入该作业空间时,织针的部分壁面会接触到该凸起段,此时凸起段提供导引作用,以此设计来提升导引效果。此外该凸起段是成形于该第一侧壁的表面,如此一来,凸起段便不会因线圈紧圈而变形,进而提高导袜公针的结构强度。
其中该第一侧壁具有一第一针端,且该第一针端靠近该平直段的一侧面为一第一抵靠面。
该第一针端的表面具有一第一斜面,该凸起段具有一第二斜面邻近于该第一斜面,通过该第一斜面及该第二斜面的设置,使线圈在移动过程中能更顺畅。
较佳的,该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与该平直段的厚度相等。
较佳的,该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与该凸起段的厚度相等。
其中该导袜母针具有一第二固定部及一第二侧壁设置于该第二固定部的一侧,该第二侧壁具有一第二针端,该第二针端的一侧面为一第二抵靠面。
较佳的,该第二针端的厚度大于该第一针端的厚度。
较佳的,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均设有至少一定位缺口。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导袜针座,具有一固定颚部、一活动颚部以及多个如前述的导袜针组,其中多个该导袜公针设置于该固定颚部,多个该导袜母针设置于该活动颚部。
有关本申请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颚部单元的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颚部单元的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3及图4是现有技术的片体组件及转移组件移动线圈的示意图;
图5及图6是现有技术的导袜针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导袜公针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导袜公针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为织针移动线圈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导袜母针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导袜母针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导袜针座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导袜针座封闭状态示意图;
图14是导袜公针与导袜母针相抵时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K1:闭合状态 K2:开启状态 L:线圈
LL:成对线圈 41:片体组件 42:转移组件
50:颚部单元 51:固定颚部 52:活动颚部
60:导袜公针 61:凸端部 62:针尖部
63:弯折部 65:凹槽 70:导袜母针
71:端槽
本申请
LL:线圈 S1:开启状态 S2:闭合状态
10:导袜公针 11:第一固定部 111:第一勾部
112:第一限位部 113:第一凹槽 13:第一侧壁
131:凸起段 1311:第二斜面 132:平直段
1321:第一斜面 133:第一针端 133a:第一抵靠面
134:定位缺口 20:导袜母针 21:第二固定部
211:第二勾部 212:第二限位部 213:第二凹槽
23:第二侧壁 231:定位缺口 232:第二针端
232a:第二抵靠面 30:导袜针座 31:固定颚部
32:活动颚部 40:织针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关系,包括:上,下,左和右,若无特别指明,皆是以图式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请参阅图7至图11,绘示一种导袜针组,包含一导袜公针10及一导袜母针 20。其中,该导袜公针10为薄板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11以及一第一侧壁13,该第一侧壁13设置于该第一固定部11的一侧并朝一长度方向Y延伸。
该第一固定部11远离第一侧壁13的一端沿着该长度方向Y凸伸有一第一勾部111,该第一固定部11还具有一第一限位部112用来连接该第一侧壁13。该第一侧壁13与该第一勾部111呈平行且间隔设置,使得该第一限位部112与该第一勾部111之间共同形成一第一凹槽113,通过该第一凹槽113而能将该导袜公针 10设置于导袜针座30上。
该第一侧壁13具有一凸起段131设置靠近该第一限位部112的一侧。其中,该凸起段131沿着该第一侧壁13的长度方向Y延伸,也就是自该第一侧壁13的头端延伸至该第一侧壁的尾端;该第一侧壁13还具有一平直段132自该凸起段131 朝远离该第一固定部11的一宽度方向X突出,使该平直段132与该第一限位部 112呈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7,于本实施例中,该凸起段131的厚度大于该平直段132的厚度,且该平直段132的厚度大致上与该第一固定部11的厚度相等,使该凸起段131 与该第一限位部112以及该平直段132之间均形成一高度差。该凸起段131是成形于该第一侧壁13的表面,如此一来,凸起段131便不会因线圈LL紧圈而变形,进而提高导袜公针10的结构强度。
此外,该第一侧壁13还具有一第一针端133,即该第一侧壁13呈针状,该第一针端133靠近该平直段132的一侧面为一第一抵靠面133a。该第一针端133 的表面具有一第一斜面1321,该凸起段131靠近该第一针端133的表面具有一第二斜面1311,该第二斜面1311邻近该第一斜面1321。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斜面1311与该第一斜面1321相连接。
请参阅图8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部11的厚度与该凸起段131的厚度相等,该凸起段131与该平直段132之间形成一高度差,使该第一侧壁13的横断面轮廓呈L形,该高度差于该第一侧壁13形成一作业空间,请参阅图9,当织针40进入该作业空间时,织针40部分的壁面会接触到该凸起段131,此时该凸起段131提供导引作用,让线圈LL沿着该凸起段131移动。
当线圈LL从该第一针端133向上移动时,会依序接触到第一斜面1321及第二斜面1311,第一斜面1321的设置让线圈LL可以顺利的移动至第二斜面1311,第二斜面1311的设置让线圈LL可以顺利的移动至凸起段131,直到碰触到第一限位部112为止,通过设置该第一斜面1311与该第二斜面1321,让线圈LL在被推动时能够更顺畅且不会卡在该第一侧壁13上。
请参阅图10为导袜母针20的示意图,该导袜母针20的造型与导袜公针相仿,同样为薄板状,其具有一第二固定部21及一第二侧壁23设置于该第二固定部21侧边并朝一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二固定部21远离该第二侧壁23的一端凸伸有一第二勾部211,该第二固定部21还具有一第二限位部212用来连接该第二侧壁23。其中该第二侧壁23与该第二勾部211呈平行且间隔设置,使得该第二限位部212与该第二勾部211之间具有一第二凹槽213,以便将该导袜母针20固定于导袜针座30上。
该第二侧壁23具有一第二针端232,使该第二侧壁23呈针状,该第二针端 232的一侧面为第二抵靠面232a,且该第二针端232的厚度大于该第一针端133 的厚度。因此当该导袜公针10与该导袜母针20互相抵接时,第二针端232的第二抵靠面232a将抵靠于第一针端133的第一抵靠面133a,该第一针端133与该第二针端232之间的厚度差值能够容许该第一针端133与该第二针端232之间存在些许偏移,能够让织针40顺利移动线圈LL而避免产生卡线的问题。
请参阅图7及图11,该导袜公针10的该第一侧壁13的平直段132靠近该第一针端133的侧面以及该导袜母针20的第二侧壁23的相对于该第二抵靠面232a的侧面皆具有一定位缺口134,231,该定位缺口134,231于导袜公针10与导袜母针 20安装于导袜针座30时提供定位以及防呆警示的功用。
请参阅图12及图13,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导袜针座30,具有一固定颚部31、一活动颚部32以及前述的导袜针组,该固定颚部31呈半圆环形,具有一第一弧槽,多个导袜公针10由外侧朝内扣合于该第一弧槽;该活动颚部32呈半圆环形,具有一第二弧槽,多个该导袜母针20由外侧朝内扣合于该第二弧槽。
其中该固定颚部31与该活动颚部32枢接,使该活动颚部32可以相对该部定颚部31旋转,让该导袜针座可以呈一开启状态S1或一闭合状态S2。
安装时,具有定位缺口134的导袜公针10设置于该固定颚部31连接该活动颚部32的一侧,相对地,具有定位缺口231的导袜母针20设置于该活动颚部32 连接该固定颚部31的一侧,当导袜针座30呈闭合状态S2时,具有定位缺口 134,231的导袜公针10及导袜母针20会相互抵靠。
本申请是通过将该导袜公针10的第一侧壁13上设置一凸起段131,以及在凸起段131尾端设置第二斜面1311,并在该第一侧壁13的第一针端133设置第一斜面1321,以此设置使线圈LL能够沿着第一斜面1311及第二斜面1321顺利的推进,以及通过第一针端133与第二针端232的厚度差值,允许导袜公针10与导袜母针20产生相抵时的偏移,如此一来当该导袜针座30作业时,导袜公针10与导袜母针20相抵靠时便不会产生卡线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申请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申请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申请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导袜针组,是包含至少一导袜公针,该导袜公针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以及一第一侧壁设置于该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并朝一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一侧壁具有一第一针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壁具有一凸起段沿着该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平直段自该凸起段朝远离该第一固定部的一宽度方向突出,其中该凸起段的厚度大于该平直段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针端的表面具有一第一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该凸起段具有一第二斜面邻近于该第一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针端靠近该平直段的一侧面为一第一抵靠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与该平直段的厚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与该凸起段的厚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至少一导袜母针,该导袜母针具有一第二固定部,及一第二侧壁设置于该第二固定部的一侧,该第二侧壁具有一第二针端,该第二针端的一侧面为一第二抵靠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针端的厚度大于该第一针端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袜针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均设有至少一定位缺口。
10.一种导袜针座,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固定颚部、一活动颚部以及多个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袜针组,多个该导袜公针设置于该固定颚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53220.XU CN214831032U (zh) | 2021-03-31 | 2021-03-31 | 导袜针组及导袜针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53220.XU CN214831032U (zh) | 2021-03-31 | 2021-03-31 | 导袜针组及导袜针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31032U true CN214831032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8760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53220.XU Active CN214831032U (zh) | 2021-03-31 | 2021-03-31 | 导袜针组及导袜针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31032U (zh) |
-
2021
- 2021-03-31 CN CN202120653220.XU patent/CN2148310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831032U (zh) | 导袜针组及导袜针座 | |
TW426766B (en) | Horizontal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coil pressing device and a knitting method using the horizontal knitting machine | |
CN111304821B (zh) | 导袜针组 | |
CN210215745U (zh) | 一种用于转移织物的缝口齿 | |
CN106835477A (zh) | 横机 | |
EP3702505A1 (en) | Compound needle in flat knitting machine | |
CN109989170B (zh) | 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装置 | |
US7490568B2 (en) | Bearded Needle | |
CN210215747U (zh) | 一种用于转移织物的转移针 | |
CN112853592B (zh) | 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 | |
CN210215746U (zh) | 一种用于转移织物的护针片 | |
TWM614459U (zh) | 導襪針組及導襪針座 | |
CN216891468U (zh) | 一种新型横机织针 | |
CN215404926U (zh) | 缝纫机过线结构及缝纫机 | |
CN215517872U (zh) | 电脑横机舌针 | |
CN211227564U (zh) | 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护针片 | |
CN219526964U (zh) | 一种横机织针 | |
CN211471751U (zh) | 一种压纱片 | |
CN209816409U (zh) | 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装置 | |
CN111850781B (zh) | 一种转移织物线圈的方法 | |
CN215404827U (zh) | 一种横机专用织针 | |
CN218203349U (zh) | 一种纺织织针 | |
CN218404620U (zh) | 一种具有外扩口的挂齿 | |
CN217948429U (zh) | 一种舍针及织针组 | |
TWI744856B (zh) | 導襪針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