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23953U -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23953U
CN214823953U CN202120094541.0U CN202120094541U CN214823953U CN 214823953 U CN214823953 U CN 214823953U CN 202120094541 U CN202120094541 U CN 202120094541U CN 214823953 U CN214823953 U CN 214823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p
buoy
plate
cabl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945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佟德财
周志强
李金峰
李明洋
陈开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Tianjin Dredgi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Tianjin Dredg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Tianjin Dredgi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Tianjin Dredg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945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239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23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239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包括浮筒,在浮筒的顶部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导缆缝隙和第二导缆缝隙,在浮筒的上表面、第一导缆缝隙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一基座且在第一基座上设有第一卸扣,在浮筒的上表面、第二导缆缝隙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二基座且在第二基座上设有第二卸扣;在浮筒的顶部四角位置均设有系船柱,在浮筒的顶部一组对角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在浮筒的顶部四边位置均设有筒护栏,在第一导缆缝隙和第二导缆缝隙的两侧均设有缝隙护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吊运和调遣布设、便于与船舶设施以及锚缆进行连接,本浮筒装置加装到横移锚的横移缆中部,有效避免了横移缆与坡顶边缘接触产生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疏浚施工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绞吸挖泥船的施工作业中,绞吸船挖岩时需要较大的横移拉力,锚杆抛设横移锚距离有限,横移锚承受的拉力较大而常发生走锚,尤其是绞刀反刀挖掘时的受力侧锚,而抛设开锚是常用的解决方法,可以在横移锚抓地力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升横移拉力。同时,抛设开锚还可以减少倒锚次数,增加绞吸船挖泥时间。但对于岩石底质的深槽,挖槽边坡坡度较陡,坡顶边缘锋利,当绞吸船左右摆动及进步挖泥时,横移缆会与坡顶边缘发生摩擦,长时间施工易导致横移缆断丝、断股,增加断缆风险。通过在横移缆中间位置架设浮桥、避免横移缆与坡顶边缘接触将有助于解决前述问题。
浮桥一般可使用浮筒,但浮筒的尺度要经过计算,使得浮筒的浮力满足拉力要求,且保证浮筒的重量、尺度便于吊运和调遣。同时,浮筒抛设的位置要经过计算,若浮筒距离底边线太近,则当绞刀摆至近侧边线时,浮筒与桥架之间横移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太大,横移拉力的水平分力太小造成挖掘力不足,若浮筒距离底边线太远,则当绞刀摆至近侧边线时浮筒与桥架之间的横移缆有接触坡顶边缘的危险,因此浮筒抛设位置要适中。
在前述应用场景中,浮桥也就是浮筒装置需要便于吊运以及调遣布设,而且需要便于与拖船设施连接以及与锚缆进行连接,现有技术中还不存在结构合理的浮桥也就是浮筒装置,需要根据需求进行开发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吊运和调遣布设、便于与船舶设施以及锚缆进行连接的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本浮筒装置加装到横移锚的横移缆中部,有效避免了横移缆与坡顶边缘接触产生磨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包括浮筒,在浮筒的顶部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导缆缝隙和第二导缆缝隙,在浮筒的上表面、第一导缆缝隙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一基座且在第一基座上设有第一卸扣,在浮筒的上表面、第二导缆缝隙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二基座且在第二基座上设有第二卸扣;在浮筒的顶部四角位置均设有系船柱,在浮筒的顶部一组对角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在浮筒的顶部四边位置均设有筒护栏,在第一导缆缝隙和第二导缆缝隙的两侧均设有缝隙护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通过设置本浮筒装置由浮筒、基座及卸扣、系船柱和护栏等构成,令浮筒装置整体结构紧凑,便于搭建建设。组成本浮筒装置的材料在工程现场容易获取,因此搭建成本较低。通过在浮筒上设置吊耳,令本浮筒装置便于吊运;通过在浮筒上设置多个系船柱,令本浮筒装置便于与拖船/锚艇等设施进行连接,因此便于在施工水域进行调遣布设。通过在浮筒上设置基座及卸扣,令本浮筒装置便于与锚缆进行连接。通过在浮筒上设置第一导缆缝隙和第二导缆缝隙,令锚缆落入导缆缝隙中以避免移位,保证本浮筒装置对锚缆支持作用的有效性。通过在浮筒边缘和导缆缝隙两侧设置护栏,提升了在本浮筒装置上作业的人员的安全性。
优选地:浮筒包括底筒板、顶筒板、左筒板、右筒板、前筒板和后筒板构成;第一导缆缝隙位于顶筒板与左筒板两者的中部之间,第二导缆缝隙位于顶筒板与右筒板两者的中部之间。
优选地:第一导缆缝隙由第一缝隙斜底板及其两侧的第一缝隙侧板构成,在顶筒板与左筒板两者的中部均设有缺口,第一缝隙侧板的底部边缘与第一缝隙斜底板焊接、顶部及外侧边缘分别与顶筒板和左筒板上的缺口边缘焊接;第二导缆缝隙由第二缝隙斜底板及其两侧的第二缝隙侧板构成,在顶筒板与右筒板两者的中部均设有缺口,第二缝隙侧板的底部边缘与第二缝隙斜底板焊接、顶部及外侧边缘分别与顶筒板和右筒板上的缺口边缘焊接。
优选地:第一基座与顶筒板焊接固定且第一卸扣与第一基座铰接连接,第二基座与顶筒板焊接固定且第二卸扣与第二基座铰接连接。
优选地:在浮筒的四周各挂载安装有多个轮胎作为靠帮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浮筒;1-1、底筒板;1-2、顶筒板;1-3、左筒板;1-4、右筒板;1-5、第一缝隙斜底板;1-6、第一缝隙侧板;1-7、第二缝隙斜底板;1-8、第二缝隙侧板;2、第一导缆缝隙;3、第二导缆缝隙;4、第一基座;5、第一卸扣;6、第二基座;7、第二卸扣;8、系船柱;9、第一吊耳;10、第二吊耳;11、筒护栏;12、缝隙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包括浮筒1,在浮筒1的顶部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导缆缝隙2和第二导缆缝隙3,在浮筒1的上表面、第一导缆缝隙2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一基座4且在第一基座4上设有第一卸扣5,在浮筒1的上表面、第二导缆缝隙3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二基座6且在第二基座6上设有第二卸扣7。
浮筒1作为本浮筒装置的主体部分,起到提供浮力的作用。如图中所示,浮筒1整体成规则的长方体形状,表面平整,因此也作为疏浚工程中的水上作业平台使用。
第一基座4及其第一卸扣5、第二基座6及其第二卸扣7用于与锚缆固定连接,第一导缆缝隙2和第二导缆缝隙3两者用于供锚缆落入,两个导缆缝隙作为两侧锚缆的限位结构使用,因此在水面风浪条件下,落入导缆缝隙的锚缆不会发生过量位移,因此能够保证本浮筒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的平稳性,保证本浮筒装置对锚缆支持的有效性。
请参见图2,可以看出:
浮筒1包括底筒板1-1、顶筒板1-2、左筒板1-3、右筒板1-4、前筒板和后筒板构成,相邻的两个筒板之间密封焊接固定,避免漏水。第一导缆缝2隙位于顶筒板1-2与左筒板1-3两者的中部之间,第二导缆缝隙3位于顶筒板1-2与右筒板1-4两者的中部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缆缝隙2由第一缝隙斜底板1-5及其两侧的第一缝隙侧板1-6构成,在顶筒板1-2与左筒板1-3两者的中部均设有缺口,第一缝隙侧板1-6的底部边缘与第一缝隙斜底板1-5焊接、顶部及外侧边缘分别与顶筒板1-2和左筒板1-3上的缺口边缘焊接。全部焊接位置为密封焊接,避免漏水。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缆缝隙3由第二缝隙斜底板1-7及其两侧的第二缝隙侧板1-8构成,在顶筒板1-2与右筒板1-4两者的中部均设有缺口,第二缝隙侧板1-8的底部边缘与第二缝隙斜底板1-7焊接、顶部及外侧边缘分别与顶筒板1-2和右筒板1-4上的缺口边缘焊接。全部焊接位置为密封焊接,避免漏水。
在浮筒1的顶部四角位置均设有系船柱8,在浮筒1的顶部一组对角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吊耳9和第二吊耳10。其中,系船柱8用于与拖船/锚艇的缆绳连接,实现船舶的辅助固定或者本浮筒装置的拖带移动,具体地,系船柱8为相对的两个短立柱,下端与浮筒1的顶筒板1-2焊接固定。其中,第一吊耳9和第二吊耳10两者用于对本浮筒装置进行吊运移动使用,吊运时将吊机的挂钩与第一吊耳9和第二吊耳10勾挂连接,整体平稳起吊。当然可以想到的是,还可以在其它位置设置吊耳,进一步保证对本浮筒装置进行吊运时的稳定性。
在浮筒1的顶部四边位置均设有筒护栏11,在第一导缆缝隙2和第二导缆缝隙3的两侧均设有缝隙护栏12。由于本浮筒装置上会有人员作业,因此外围设置的多个筒护栏11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作业人员从浮筒装置上掉落,保证了安全性。设置在导缆缝隙两侧的缝隙护栏12有效地避免了作业人员的肢体进入导缆缝隙内,同时也能防止落入导缆缝隙内的锚缆在极端情况下从所在的导缆缝隙脱出所潜在导致的作业人员的人身伤害问题,这进一步保证了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4与顶筒板1-2焊接固定且第一卸扣5与第一基座4铰接连接,第二基座6与顶筒板1-2焊接固定且第二卸扣7与第二基座6铰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本浮筒装置在牵引移动、船舶设施停靠等情况下与其它船舶设施之间发生碰撞损坏,可以在浮筒1的四周各挂载安装有多个轮胎作为靠帮装置。具体地,废旧的轮胎采用缆绳绑定并固定在浮筒1的四周,这样当潜在的碰撞发生时,靠帮轮胎为碰撞提供缓冲作用,避免硬性碰撞伤害。
搭建方法:
在陆地上将厚钢板切割成型,得到底筒板1-1、顶筒板1-2、左筒板1-3、右筒板1-4、前筒板和后筒板,在顶筒板1-2的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切割得到缺口,在左筒板1-3和右筒板1-4两者的中间位置切割得到缺口;
将厚钢板切割成型得到第一缝隙斜底板1-5和两个第一缝隙侧板1-6、第二缝隙斜底板1-7和两个第二缝隙侧板1-8,将两个第一缝隙侧板1-6与第一缝隙斜底板1-5焊接固定形成组合体,将两个第二缝隙侧板1-8与第二缝隙斜底板1-7焊接固定形成组合体;
将底筒板1-1、顶筒板1-2、左筒板1-3、右筒板1-4、前筒板和后筒板焊接得到筒体1的主体部分,之后将前述两个组合体置入左侧和右侧上的缺口内并焊接固定,全部焊接位置为密封焊接,避免漏水;
之后在顶筒板1-2上的相应位置焊接安装第一基座4及第一卸扣5、第二基座及第二卸扣7、四个系船柱8、第一吊耳9及第二吊耳10、四组筒护栏11和两组缝隙护栏12;
之后在浮筒1的四周各设置多个轮胎形成四周的靠帮装置。
使用方法:
(1)初始场景下的连接方式
采用绞吸船上的吊机将横移锚吊装移动到锚艇上(挂在锚艇船头的起锚滚轮上),将绞吸船上的横移缆的端部连接至浮筒装置上的一个卸扣上,将浮筒装置上的另一个卸扣通过锚缆与横移锚连接;
解开浮筒装置与锚艇之间的缆绳,锚艇移船至预定下锚位置,浮筒装置被拖拽至横移锚与绞吸船之间的位置;将锚漂缆绳与横移锚锚头缆相连,慢慢下放横移锚,横移锚着底后,解除锚艇甲板绞车钢丝缆与锚头缆之间的连接,将锚漂吊至水面,下锚完毕。
(2)改造现场场景下的连接方式
锚艇拖带浮筒靠近绞吸船,绞吸船使用自身锚杆将横移锚提升至水面以上,用高压水枪清洗锚身;解除横移缆与横移锚的连接并将解除的横移缆端部连接在浮筒装置的一个卸扣上,将浮筒装置的另一个卸扣通过锚缆与横移锚锚连接;
解除锚头缆与横移锚的连接,回收锚杆,将锚杆上的起锚钢丝绳的下端固定在绞吸船的船舷上;利用一个钢丝绳,一端与锚艇甲板绞车的钢丝绳连接,另一端与横移锚的锚头相连接;
解开浮筒装置与锚艇之间的缆绳,锚艇移船至预定下锚位置,浮筒装置被拖拽至横移锚与绞吸船之间的位置;将锚漂缆绳与横移锚锚头缆相连,慢慢下放横移锚,横移锚着底后,解除锚艇甲板绞车钢丝缆与锚头缆之间的连接,将锚漂吊至水面,下锚完毕。

Claims (5)

1.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浮筒(1),在浮筒(1)的顶部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导缆缝隙(2)和第二导缆缝隙(3),在浮筒(1)的上表面、第一导缆缝隙(2)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一基座(4)且在第一基座(4)上设有第一卸扣(5),在浮筒(1)的上表面、第二导缆缝隙(3)的内端位置设有第二基座(6)且在第二基座(6)上设有第二卸扣(7);在浮筒(1)的顶部四角位置均设有系船柱(8),在浮筒(1)的顶部一组对角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吊耳(9)和第二吊耳(10);在浮筒(1)的顶部四边位置均设有筒护栏(11),在第一导缆缝隙(2)和第二导缆缝隙(3)的两侧均设有缝隙护栏(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其特征是:浮筒(1)包括底筒板(1-1)、顶筒板(1-2)、左筒板(1-3)、右筒板(1-4)、前筒板和后筒板构成;第一导缆缝隙(2)位于顶筒板(1-2)与左筒板(1-3)两者的中部之间,第二导缆缝隙(3)位于顶筒板(1-2)与右筒板(1-4)两者的中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其特征是:第一导缆缝隙(2)由第一缝隙斜底板(1-5)及其两侧的第一缝隙侧板(1-6)构成,在顶筒板(1-2)与左筒板(1-3)两者的中部均设有缺口,第一缝隙侧板(1-6)的底部边缘与第一缝隙斜底板(1-5)焊接、顶部及外侧边缘分别与顶筒板(1-2)和左筒板(1-3)上的缺口边缘焊接;第二导缆缝隙(3)由第二缝隙斜底板(1-7)及其两侧的第二缝隙侧板(1-8)构成,在顶筒板(1-2)与右筒板(1-4)两者的中部均设有缺口,第二缝隙侧板(1-8)的底部边缘与第二缝隙斜底板(1-7)焊接、顶部及外侧边缘分别与顶筒板(1-2)和右筒板(1-4)上的缺口边缘焊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其特征是:第一基座(4)与顶筒板(1-2)焊接固定且第一卸扣(5)与第一基座(4)铰接连接,第二基座(6)与顶筒板(1-2)焊接固定且第二卸扣(7)与第二基座(6)铰接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其特征是:在浮筒(1)的四周各挂载安装有多个轮胎作为靠帮装置。
CN202120094541.0U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Active CN2148239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94541.0U CN214823953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94541.0U CN214823953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23953U true CN214823953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82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94541.0U Active CN214823953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239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04079B (zh) 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隧道沉管管节出坞施工方法
CN108086267A (zh) 一种轻便型防污屏其布设施工方法
CN103373446A (zh) 导管架拆除船及拆除方法
CN114197439A (zh) 高涌流深水水下碎石桩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设备
CN214823953U (zh) 一种应用于绞吸挖泥工程的浮筒装置
US4414911A (en) Berth for mooring supply ship to an offshore platform and for transferring personnel between them
CN116691928A (zh) 一种用于深海自浮式无动力钻孔平台钢缆连接的方法
CN109372047A (zh) 一种适用于绞吸式挖泥船的三缆定位系统
CN210529503U (zh) 一种悬索桥运梁船定位装置
CN103661831A (zh) 艏部具有双锚绞机的全回转拖船
US2496101A (en) Deepwater dredge
CN209099415U (zh) 一种适用于绞吸式挖泥船的三缆定位系统
CN109958114B (zh) 水下拦阻网的施工方法
CN209162919U (zh) 一种绞吸式挖泥船上的三缆定位系统
CN208278276U (zh) 一种浮体登乘平台装置
CN209099429U (zh) 一种应用于绞吸式挖泥船的三缆定位系统
CN208545734U (zh) 用于潮间带登陆电缆牵拉的中转平台
CN206552222U (zh) 多用途综合采矿岛船
CN106335608B (zh) 海底锚锭的安装方法
CN219527496U (zh) 一种疏浚吹填施工用临时码头
CN115434296B (zh) 一种防冲刷沉降的海上升压站的施工方法
CN117022575B (zh) 具有首部起抛锚功能的近海长途拖带船及其施工方法
CN114703737B (zh) 一种堤坝溃决快速化封堵辅助系统及方法
CN218343688U (zh) 一种水上施工船舶的定位桩构造
CN107140129A (zh) 水下沉船系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