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1506U -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1506U
CN214791506U CN202121204452.3U CN202121204452U CN214791506U CN 214791506 U CN214791506 U CN 214791506U CN 202121204452 U CN202121204452 U CN 202121204452U CN 214791506 U CN214791506 U CN 214791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purification
indoo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044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沐原
张帆
黄博义
张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044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1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1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1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空气处理部件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新风口、第一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壳体组件内具有净化风道、吸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净化风道位于吸风风道的上方,且净化风道与吸风风道连通;净化模块,净化模块设于净化风道,且位于第一室内进风口的下方;风机组件,风机组件位于净化模块的下方,且包括设于吸风风道的风轮;阀门组件,阀门组件用于调节净化风道与新风口和第一室内进风口分别的通断状态,以及吸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和室内出风口分别的通断状态。由此,使空气处理部件的净化模式多元化,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提高净化效果,改善出风阻力。

Description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目前的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可以对进入空调器的气流进行净化。然而,现有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净化模式单一,仅具有新风模式,仅能实现吸风,无法实现排风,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空气处理部件,气流通过空气处理部件的净化模块的有效面积较小,净化效果较差,且出风阻力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竖挂是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所述空气处理部件的净化模式多元化,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还可以提高净化效果,降低出风阻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空气处理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新风口、第一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净化风道、吸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净化风道位于所述吸风风道的上方,且所述净化风道与所述吸风风道连通;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于所述净化风道,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的下方;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且包括设于所述吸风风道的风轮;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调节所述净化风道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分别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吸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分别的通断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通过设置阀门组件,使第一室内进风口与室内出风口可选择的连通,第一室内进风口与新风口可选择的连通,新风口与室内出风口可选择的连通,以使空气处理部件可以在多种净化模式下切换,而不仅仅局限于新风模式,以使空气处理部件的净化模式多元化,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将净化风道设置在吸风风道的上方,可以提高净化模块的气流通过的有效面积,提高净化模块的净化效果,并可以降低空气处理部件的出风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室内进风口(加湿用),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所述空气处理部件还包括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湿膜,所述湿膜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风道的顶部敞开以形成为风道入口,所述净化风道的底部敞开以形成为风道出口,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水槽和水箱,所述湿膜和所述水箱分别位于所述净化风道的相对两侧,所述水槽沿所述净化风道的外周延伸以避让所述净化风道,且所述水槽的两端分别延伸到所述湿膜和所述水箱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设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处,且调节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的开关;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设于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处,且调节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的开关;第三开关门,所述第三开关门设于所述新风口处,且调节所述新风口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模块包括沿竖向叠置的多层净化件,多层所述净化件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壳体组件可拆卸相连。
进一步地,至少一层所述净化件为脱附滤网,所述净化模块的上方设有加热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净化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具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可翻转的翻转件,所述翻转件具有加湿和/或净化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件包括脱附滤网,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位于所述翻转件上方的加热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轮为离心风轮,且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沿竖向延伸,且所述离心风轮的顶面形成有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进口,所述排风风道包括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周侧,且所述第一子风道适于与所述吸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子风道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子风道的下端适于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子风道的上端适于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内壳包括外壳部和蜗壳部,所述蜗壳部位于所述外壳部内,所述蜗壳部限定出所述吸风风道,所述外壳部与所述蜗壳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蜗壳部的出风段的出口端对应所述室内出风口,所述蜗壳部的出风段上具有侧开口,所述侧开口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用于切换所述吸风风道通过所述侧开口或所述室内出风口出风。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内壳位于所述第一内壳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内壳内限定出所述净化风道;箱体壳,所述箱体壳位于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外,且与所述第二内壳和所述第一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子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三内壳,所述第三内壳位于所述净化风道的上方,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口均形成在所述第三内壳上,所述第三内壳上还具有第一切换口和第二切换口,所述第三内壳内具有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切换口和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分别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净化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切换口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切换口和所述第二切换口中的一个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道内设有加热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温度调节部件和空气处理部件,所述空气处理部件与所述温度调节部件沿竖向排布,所述空气处理部件为上述实施例中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为竖挂式空调器,所述空气处理部件设于所述温度调节部件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壳体组件、风机组件的拆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壳体组件的第三内壳以及第一开关门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壳体组件的第三内壳、第一开关门以及第二切换阀的一个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壳体组件的第三内壳、第一开关门以及第二切换阀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一种结构的阀门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另一种结构的阀门组件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又一种结构的阀门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壳体组件的第二内壳以及加湿模块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壳体组件的第二内壳以及第二开关门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壳体组件的第二内壳、第二开关门、翻转件、脱附滤网以及加热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加湿模块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净化模块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第一内壳、风机组件以及第一切换阀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外壳部、蜗壳部以及第一切换阀的一个配合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的外壳部、蜗壳部以及第一切换阀的另一个配合示意图;
图18和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处于新风模式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20和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处于内循环模式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20和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处于加湿模式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23和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处于第一排风模式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25和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处于第二排风模式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27和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处于第二排风模式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处于内循环模式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空气处理部件100,温度调节部件200,
壳体组件10,第一内壳11,外壳部111,蜗壳部112,第二内壳12,箱体壳13,后箱体131,前面板132,第三内壳14,第一切换口141,第二切换口142,
新风口10a,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室内出风口10c,净化风道10d,吸风风道10e,排风风道10f,第一子风道101f,第二子风道102f,第二室内进风口10g,侧开口10h,进风风道10i,
净化模块20,脱附滤网21,加热件22,
风机组件30,风轮31,
阀门组件40,第一开关门41,第二开关门42,第一切换阀43,第二切换阀44,
加湿模块50,湿膜51,水槽52,水箱53,
翻转件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2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部件100以及空调器1000。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部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风机组件30、阀门组件40以及净化模块20。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组件10包括新风口10a、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和室内出风口10c,壳体组件10内具有净化风道10d、吸风风道10e和排风风道10f,净化风道10d位于吸风风道10e的上方,且净化风道10d与吸风风道10e连通。
具体而言,壳体组件10限定出腔室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可以构造为一体成型的箱体,箱体内设置隔板,以将一体式箱体分割出多个风道,多个风道分别构造为净化风道10d、吸风风道10e和排风风道10f,且箱体上对应开设至少一个与净化风道10d连通的新风口10a、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以及与吸风风道10e连通的室内出风口1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可以构造为多个箱体,每个箱体均构造为中空结构,且一个箱体内限定出净化风道10d、另一个箱体内限定出吸风风道10e,在限定出净化风道10d和吸风风道10e的箱体的侧向设置与吸风风道10e连通的又一个箱体,该箱体内限定出排风风道10f,新风口10a可以形成在该箱体上,也可以实现多个风道之间的相对设置。
进而,使新风口10a以及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均与净化风道10d连通,吸风风道10e与净化风道10d连通,室内出风口10c与吸风风道10e连通,由此可以通过新风口10a、净化风道10d、吸风风道10e以及室内出风口10c组成新风路径,使排风风道10f与吸风风道10e以及净化风道10d连通以组成排风路径。
如图12所示,净化模块20设于净化风道10d,且位于第一室内进风口10b的下方。
参见图11和图14所示,壳体组件10上设置有凸起,净化模块20的模块支架上设置与凸起配合的凹槽;或者壳体组件10上设置有凸起,净化模块20的模块支架上设置与凸起配合的凹槽,以使两者形成为抽拉配合,提高净化模块20的更换以及选装的便利性,同时可以在凹槽的前端设置导向斜面,在凹槽的尾部设置限位卡槽,以进一步提高装配便利性。
同时,净化模块20设置在第一室内进风口10b的下方,当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后,气流需要流经净化模块20后通过室内出风口10c排出,可以确保净化模块20的气体处理效果,经过净化模块20处理的室内空间的空气更加清洁。
如图15-图17所示,风机组件30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下方,且包括设于吸风风道10e的风轮31。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风机组件30位于净化风道10d的下方,在风机组件30的风轮31转动时,可以将新风口10a进入的室外空间的空气或第一室内进风口10b进入的室内空间的空气引入至净化模块20净化,并在完成对气流的净化后,通过风轮31作用引出至室内出风口10c排出。
当然,新风口10a还可以形成为室外排风口,在风机组件30作用下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引入的室内空间的空气可以在流经净化模块20、净化风道10d、吸风风道10e后通过排风风道10f排出,在实现室内空间的空气排出到室外空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排出气流与周围部件配合进行净化模块20的自清洁。
阀门组件40用于调节净化风道10d与新风口10a和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分别的通断状态,以及吸风风道10e与排风风道10f和室内出风口10c分别的通断状态。
换言之,阀门组件40用于使净化风道10d可选择的与第一室内进风口10b或新风口10a中的一个连通,还用于使吸风风道10e与室内出风口10c或排风风道10f中的一个连通,且在吸风风道10e与排风风道10f连通时,净化风道10d与第一室内进风口10b连通,新风口10a与排风风道10f连通,以通过设置阀门组件40,使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可以在新风路径和排风路径之间切换以实现多种净化模式之间的切换。
例如,可以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与新风口10a连通,新风口10a形成为室外排风口,以实现室内空间的空气向室外空间进行排放;可以新风口10a与室内出风口10c连通,以实现室外空间的空气向室内空间补充新风;还可以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与室内出风口10c连通,以实现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内部循环。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门组件40可以用于开闭新风口10a、开闭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开闭室内出风口10c,本实用新型的阀门组件40也可以构造为换向阀,通过换向阀使新风口10a可以形成为室内出风口10c,也可以通过换向阀实现吸风风道10e向排风风道10f出风或向室内出风口10c出风。
参见图7-图9所示,构造为用于开闭新风口10a、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以及室内出风口10c的阀门组件40可以构造为旋转门体结构,阀门组件40的门体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形成为新风口10a、第一室内进风口10b或室内出风口10c的开口上,门体可以在驱动件的带动下相对开口的一侧转动以封堵或敞开对应的开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40可以构造为百叶结构,门体由多个百叶限定出,多个百叶间隔开且可转动的设置在开口上,多个百叶的一端通过连杆连接,多个百叶的另一端上设置驱动件,驱动件带动多个百叶中的一个转动,其余百叶可以在连杆的带动下同步转动,以实现对应开口的开启或关闭;在又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40的门体可以构造为滑移门体,门体可滑动的设置在对应的开口区域上,驱动件通过齿条齿轮结构与门体动力连接,驱动件带动齿轮运动,齿条与门体一体成型并用于推动门体远离或朝向开口运动,以实现对应的开口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中,净化模块20位于吸风风道10e的上方,风轮31用于产生抽吸气流,以由净化风道10d抽取气流到吸风风道10e,而净化模块20设置在净化风道10d中,在抽取气流过程中,可以提高净化模块20的气流通过的有效面积,以提高净化模块的净化效果,且净化模块20设置在吸风风道10e的上游,可以减小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出风阻力。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部件100,通过设置阀门组件40,使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与室内出风口10c可选择的连通,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与新风口10a可选择的连通,新风口10a与室内出风口10c可选择的连通,以使空气处理部件100可以在多种净化模式下切换,而不仅仅局限于新风模式,以使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净化模式多元化,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将净化风道10d设置在吸风风道10e的上方,可以提高净化模块20的气流通过的有效面积,提高净化模块20的净化效果,并可以降低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出风阻力。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壳体组件10还包括第二室内进风口10g,第二室内进风口10g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下方,空气处理部件100还包括加湿模块50,加湿模块50包括湿膜51,湿膜51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下方且与第二室内进风口10g相对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与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上游,第二室内进风口10g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下游,在由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时,气流需要流经净化模块20,在由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时,气流可以不流经净化模块20。
可以理解的是,净化模块20的风阻较大,在新风口10a形成为室外排风口进行排风的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可选择的在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和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两种排风模式下选取,在通过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引入空气时,可以降低排风风阻,可以提高排风高效率;在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引入空气时,气流需要流经净化模块20,可以通过排出气流冲刷净化模块20,以将净化模块20的滤网等部件上的杂质(颗粒物)排出到室外空间,可以实现空气处理部件100的自清洁,同时可以降低净化模块20的滤网等部件的更换次数,延长滤网等部件的使用寿命,间接减少用户的使用成本。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与第二室内进风口10g相对的湿膜51,在需要对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加湿时,可以通过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并通过室内出风口10c排出,以实现加湿模式,且加湿模块50位于净化模块20下方,在加湿模式下,加湿气流不会流经净化模块20,在提高加湿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净化模块20湿度上升,提高净化模块20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参见图10和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净化风道10d的顶部敞开以形成为风道入口,净化风道10d的底部敞开以形成为风道出口,加湿模块50还包括水槽52和水箱53,湿膜51和水箱53分别位于净化风道10d的相对两侧,水槽52沿净化风道10d的外周延伸以避让净化风道10d,且水槽52的两端分别延伸到湿膜51和水箱53的下方。
换言之,在俯视方向上,湿膜51、水槽52以及水箱53的投影呈“U”形,U形的中空区域用于避让净化风道10d,以确保净化风道10d的流通效率,水箱53内存储有用于加湿的水,水槽52构造为湿膜51与水箱53之间的水流通道,水箱53内的水可以通过水槽52供给至湿膜51,进而可以在水箱53内或水槽52内设置水泵,通过水泵将水泵入到湿膜51,提高加湿模块50的加湿效果,还可以在水箱53内设置水位报警器,当水箱53内水位过低时,及时提醒用户进行添水,避免水箱53没水后,用户难以感知,可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湿膜51、水槽52以及水箱53均可拆卸的固定在壳体组件10上,且可以在湿膜51、水槽52以及水箱53的底壁上设置导轨,对应在壳体组件10上设置与导轨配合的导槽,以使水箱53、水槽52以及湿膜51均构造为抽拉式结构,便于水箱53加水、水槽52清洗以及湿膜51的更换,同时用于固定湿膜51的模块支架上可以设置多个条状的限位部,以提高湿膜51的稳定性,提高加湿模块50的工作稳定性。
进而,在壳体组件10上可以设置多个限位板,限位板与壳体组件10的侧板之间限定出抽拉空间,水箱53和水槽52均可滑动的设置在抽拉空间内,并可以通过限位板对湿膜51以及水箱53进行限位,避免湿膜51以及水箱53产生晃动,提高湿膜51以及水箱53与壳体组件10的配合稳定性,同时,还可以设置用于将净化风道10d与水槽52间隔开的隔板,隔板与水槽52的侧壁正对,可以对水槽52进行限位,避免装配过程中,水槽52推入过深遮挡净化风道10d。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壳体组件10限定出净化风道10d的部分还用于容置净化模块20,净化模块20与壳体组件10抽拉配合,净化风道10d的风道入口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上方,净化风道10d的风道出口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下方,以确保流入至净化风道10d的气流可以全部流经净化模块20后进入到吸风风道10e,避免净化模块20的过风面积较小,气流难以覆盖整个净化模块20,以进一步提高净化模块20的净化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阀门组件40包括:第一开关门41,第一开关门41设于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处,且调节第一室内进风口10b的开关;第二开关门42,第二开关门42设于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处,且调节第二室内进风口10g的开关;第三开关门(图中未示出),第三开关门设于新风口10a处,且调节新风口10a的开关。
具体而言,壳体组件10上具有多个开口,其中至少一个开口形成为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对应的第一开关门41设置在形成第一室内进风口10b的开口处,第一开关门41可以构造为滑移门体结构、旋转门体结构、百叶结构中的任一种;至少一个形成为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对应的第二开关门42设置在形成第二室内进风口10g的开口处,第二开关门42可以构造为滑移门体结构、旋转门体结构、百叶结构中的任一种;第三开关门设置在新风口10a处,优选第三开关门构造为旋转门体结构。
由此,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开关门41控制第一室内进风口10b的开闭,通过第二开关门42控制第二室内进风口10g的开闭,第三开关门控制新风口10a的开闭,以在空气处理部件100在多种净化模式下切换的过程中,控制对应的阀门组件40开启或关闭即可,使空气处理部件100在多种净化模式下的切换更加简单、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净化模块20包括沿竖向叠置的多层净化件,多层净化件中的至少一个与壳体组件10可拆卸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净化模块20包括沿竖向叠置的多层净化件,沿竖向叠置的多层净化件可以包括:活性炭滤网、TVOC(英文名称: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中文名称: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滤网、离子发生器、静电集尘网、紫外线消毒器等,多层净化件均模块化设计,并在竖向叠置,从而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合理选装不同的净化件。例如:室内完成装修入住后,可以选装或换装多个TVOC滤网,以对室内空间的挥发性物质(例如:甲醛等)进行有效地祛除,在灰尘较大的地区使用空调器1000时,可以选装或换装多个静电集尘网以有效消除室内空间的灰尘,在需要进行室内异味祛除时,可以选装或换装多个活性炭滤网,以通过活性碳滤网有效消除异味。
可以理解的是,优选地,多个净化件可以与壳体组件10构造为抽拉配合,当需要换装或选装净化件时,通过抽拉对应的净化模块20,进而将具有对应功能的净化模块20换装上即可,提高使用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净化模块20由多个净化件组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净化模块20对应形成为一个净化件,从而可以通过直接更换或装配净化模块20或单独的净化件实现对应净化功能的选取。
进而,需要指出的是,多层净化件叠置于一个模块支架内,模块支架与壳体组件10抽拉配合;或每个净化件形成为一个净化模块20并与壳体组件10抽拉配合,可以实现多个净化件或多个净化模块20之间的位置可调、可互换,优选地,叠置的多层净化件中第一层放置HEAP(PP纤维多层叠加形成致密均匀微孔结构)滤网,以初步有效对室内空间引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减小对布置在HEAP滤网下游的其他净化件的污染。
位于HEAP滤网下游的其他净化件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取,例如:用户需要提高杀菌能力,在HEAP滤网下方进一步设置等离子滤网、IFD(英文名称:Intense FieldDielectric,是指利用电介质材料为载体的强电场滤网)滤网或叠置多层HEAP滤网、活性炭滤网、紫外线消毒器、静电吸尘滤网等;用户需要祛除室内的挥发物,可以设置TVOC滤网,需要有效祛除甲醛等有害物质,可以设置多层除甲醛滤网。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多种净化件,可以实现消毒杀菌、内循环净化、除异味、除尘等多种功能。
参见图22所示,至少一层净化件为脱附滤网21,净化模块20的上方设有加热件22。
由此,多个净化件中存在内部设置有催化剂的以降低活化能实现对空气进行净化的净化件,催化剂的活化能力与温度息息相关,通过设置加热件22可以确保进入到空气处理部件100的气体的温度更加合理,以确保催化剂的活化能力保持稳定,从而可以确保净化模块20的气体处理效果,同时脱附滤网21构造为TVOC滤网经过催化后,即加热件22对流经TVOC滤网的气流加热后,可以脱附TVOC滤网上的颗粒物,以实现对净化模块20的清洁。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实施例中,多个净化件或净化模块20均构造为选装件,用户需要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选装,如果需要增强空气处理部件100的一个能力(例如:除异味能力、除甲醛能力、杀菌能力),则对应要牺牲其他能力,且多个净化件或净化模块20均需要手动更换,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参见图12所示,净化模块20与风机组件30之间具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内设有可翻转的翻转件60,翻转件60具有加湿和/或净化功能。
也就是说,壳体组件10在净化模块20与风机组件30之间的空间形成为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也位于净化风道10d内,可以在安装空间内设置翻转件60,翻转件60可以对应具有加湿功能和/或净化功能,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根据使用需求选取对应的净化件的同时,翻转件60也具备加湿功能或某一项净化功能,可以确保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功能均一性,避免为了增强空气处理部件100某一项处理能力,导致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均衡处理能力的欠缺。
例如:在多层净化件的下方(安装空间)上设置翻转件60,翻转件60也可以行使某一项净化功能或加湿功能,当翻转件60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翻转件60不参与到空气净化作业中,可以最大程度减小风阻,且不会影响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其他功能,当翻转件60转动至水平位置或具有一定角度时,翻转件60所具备的某一项净化功能或加湿功能可以对应实现,从而无需频繁更换净化模块20,通过控制翻转件60即可实现某一项净化功能的增强或均衡多种净化功能,降低用户更换净化模块20的次数,延长净化模块20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使用体验。
优选地,翻转件60包括脱附滤网21,安装空间内设有位于翻转件60上方的加热件22。
具体而言,翻转件60包括脱附滤网21,在翻转件60参与到空气净化作业过程中,脱附滤网21上会堆积有一定量的颗粒物,在进行排气过程中,位于净化模块20上方的散热件可以加热由第一室内进风口10b进入的空气,并通过流经净化模块20的气流对净化模块20内的脱附滤网21进行颗粒物脱附,由第一室内进风口10b流入和/或由第二室内进风口10g进入到净化风道10d内的气流可以被位于翻转件60上方的加热件22加热,以通过加热后的气流对翻转件60的脱附滤网21进行颗粒物脱附。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通过增设翻转件60并使翻转件60具备一定的净化功能看,以实现对某一项净化功能的增强或均衡多种净化功能,提高使用体验的前提下,翻转件60在净化过程中,也会产生颗粒物堆积,基于此,在安装空间内,翻转件60与净化模块20之间再设置一个加热件22,以实现对翻转件60的脱附滤网21的颗粒物脱附,提高脱附效果,以提高空气处理部件100的自清洁效果,降低净化模块20以及翻转件60的更换频率,延长使用周期,提高使用体验。
如图24和图2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轮31为离心风轮,且离心风轮的轴线沿竖向延伸,且离心风轮的顶面形成有离心风轮的轴向进口,排风风道10f包括第一子风道101f和第二子风道102f,第一子风道101f位于离心风轮的周侧,且第一子风道101f适于与吸风风道10e连通,第二子风道102f沿竖向延伸,第二子风道102f的下端适于与第一子风道101f连通,第二子风道102f的上端适于与新风口10a连通。
具体而言,离心风轮由净化风道10d抽取气流,并由位于离心风轮周侧的室内出风口10c或第一子风道101f排出,壳体组件10限定出竖向上相对的净化风道10d与吸风风道10e,离心风轮的轴向与壳体组件10的竖向一致,以使离心风轮由竖向抽取净化风道10d内的空气,并由离心风轮的周侧排出。
排风风道10f位于壳体组件10的侧向并沿竖向延伸,排风风道10f包括在竖向依次分布的第二子风道102f和第一子风道101f,第一子风道101f位于下方且一端与吸风风道10e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子风道102f的一端连通,第二子风道102f的另一端与新风口10a连通,新风口10a通过阀门组件40可选择的形成为室外排风口,以使空气处理组件可以在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之间切换。
如图16和图17所示,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内壳11,第一内壳11包括外壳部111和蜗壳部112,蜗壳部112位于外壳部111内,蜗壳部112限定出吸风风道10e,外壳部111与蜗壳部112之间限定出第一子风道101f,蜗壳部112的出风段的出口端对应室内出风口10c,蜗壳部112的出风段上具有侧开口10h,侧开口10h与第一子风道101f连通,阀门组件40包括第一切换阀43,第一切换阀43用于切换吸风风道10e通过侧开口10h或室内出风口10c出风。
具体而言,离心风轮设置在蜗壳部112内,蜗壳部112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第一上壳与第一下壳连接,且第一上壳的内壁与第一下壳的内壁限定出吸风风道10e,外壳部111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第二上壳与第二下壳连接,且第二上壳的内壁、第二下壳的内壁以及第一上壳的外侧壁、第二上壳的外侧壁限定出第一子风道101f,第一上壳与第二上壳一体成型,第二下壳与第一下壳一体成型。
进而,第一上壳与第二上壳之间具有第一缺口,第二下壳与第一下壳之间具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限定出侧开口10h,第二上壳具有与第一缺口连通的第一过孔,第二下壳具有与第二缺口连通的第二过孔,第一过孔与第二过孔限定出室内出风口10c,第一切换阀43设置在外壳部111与蜗壳部112之间并用于可选择地封堵侧开口10h或封堵室内出风口10c。
第一切换阀43包括:多个百叶,多个百叶均可转动的设置在室内出风口10c上,侧开口10h的尺寸小于单个百叶的尺寸,多个百叶限定出的第一切换阀43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参见图17,第一状态下,多个百叶完全展开并封堵在室内出风口10c上,侧开口10h敞开;参见图16,第二状态下,临近侧开口10h的百叶将侧开口10h封堵,其余的百叶与临近侧开口10h的百叶的倾斜角度一致,并可以在室内出风口10c出风过程中,对出风气流进行导向。
当然,第一切换阀43的结构不限于此,另一些实施例中,侧开口10h的尺寸与室内出风口10c的尺寸一致,可以设置旋转门体结构作为第一切换阀43,门体的尺寸略大于室内出风口10c以及侧开口10h的尺寸,在第一状态下,门体转动至封堵室内出风口10c的位置;在第二状态下,门体转动至封堵侧开口10h的位置。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切换阀43,通过第一切换阀43可以控制吸风风道10e与室内出风口10c连通或与第一子风道101f连通(即排风风道10f连通),以在排风模式与其他模式之间切换,提高了空气处理部件100在多种净化模式下切换的便利性。
如图2、图10-图12所示,壳体组件10还包括:第二内壳12和箱体壳13,第二内壳12位于第一内壳11的上方,且第二内壳12内限定出净化风道10d;箱体壳13位于第一内壳11和第二内壳12外,且与第二内壳12和第一内壳11之间限定出第二子风道102f。
具体而言,第二内壳12为空腔结构,第二内壳12的上端敞开以形成为净化风道10d的风道入口,第二内壳12的下端部分敞开以形成为净化风道10d的风道出口,第二内壳12的内壁上具有凸起,净化模块20上具有凹槽,凹槽与凸起配合以使多个净化模块20可抽拉的设置在第二内壳12上,第二内壳12的底板上还设置有多个限位板,限位板用于对水槽52、水箱53以及湿膜51进行限位,提高加湿模块50在第二内壳12上的固定稳定性,
箱体壳13包括:后箱体131和前面板132,后箱体131和前面板132限定出容置空间,风机组件30、壳体组件10的其他部分以及净化模块20均设置在容置空间内,第一内壳11与第二内壳12叠置后放置到容置空间内,前面板132在后箱体131前方与后箱体131连接以封堵容置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后箱体131具有顶板、侧板、背板以及底板,后箱体131上具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与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对应设置,第二通风口与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对应设置,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上均可以设置格栅结构,第一通风口上的格栅与第二通风口上的格栅的密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同。
设置在第一室内进风口10b上的第一开关门41与第一通风口相对,设置在第二室内进风口10g上的第二开关门42与第二通风口相对。
同时,后箱体131的背板与第二内壳12的背板间隔开以限定出部分第二子风道102f,后箱体131的背板与第一内壳11的背板间隔开以限定出另一部分第二子风道102f,后箱体131的顶板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新风口10a的避让孔,新风口10a与室外空间连通的气体管道穿过避让孔以与新风口10a连通;或者新风口10a上设置向外延伸的连接管,连接管伸出避让孔以与气体管道连通。
前面板132上对应室内出风口10c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三通风口,以便于朝向室内出风口10c朝向室内出风,第三通风口上也可以对应设置格栅,当然第三通风口的位置与室内出风口10c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0c形成在第一内壳11的前侧,对应第三通风口形成在前面板132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0c形成在第一内壳的左右两侧,对应第三通风口形成在后箱体131的左侧板或后箱体131的右侧板上,在这里不做进一步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挂式空调器固定在室内空间,需要通过引出的气体管道与室外空间连通,而将排风风道10f设置在后侧,后箱体131的顶板上设置对应气体管道的避让孔,使空气处理部件100用于与室外空间连通的气体管道的布置更加简单、方便,且引出至室外空间的气体管道可以被壳体组件10遮挡,也可以提高空调器1000的美观性。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三内壳14,第三内壳14位于净化风道10d的上方,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和新风口10a均形成在第三内壳14上,第三内壳14上还具有第一切换口141和第二切换口142,第三内壳14内具有进风风道10i,进风风道10i与第一切换口141和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分别连通,进风风道10i的出口与净化风道10d连通,第二切换口142与排风风道10f连通,阀门组件40包括第二切换阀44,第二切换阀44用于切换第一切换口141和第二切换口142中的一个与新风口10a连通。
具体而言,第一内壳11具有腔室,腔室形成为进风风道10i,第一内壳11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的新风口10a部和进风风道10i部,新风口10a部的顶板上形成有新风口10a,第二切换阀44设置在第一内壳11内,且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内壳11上,进风风道10i部与新风口10a部连通的区域形成为进风风道10i的入口(即第一切换口141),新风口10a部上新风口10a正下方的区域(即第二切换口142)用于与第二子风道102f连通,第二切换阀44设置在该区域上,当第二切换阀44的门体处于水平状态时,可以将第二子风道102f与新风口10a间隔开,当第二切换阀44的门体被扳动至遮挡进风风道10i的入口时,新风口10a形成为室外排风口与排风风道10f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口10a部顶板形成新风口10a的区域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挡板,第二切换阀44的门体适于推抵在挡板上以切断新风口10a与进风风道10i的连通,第二切换阀44可以构造为旋转门体结构,门体的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内壳11上,门体的另一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门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子风道102f与新风口10a被间隔开,门体处于第二位置时,新风口10a与进风风道10i间隔开。
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切换阀44,使新风口10a与进风风道10i、排风风道10f的连通切换更加简单、方便,以使空气处理部件100在多种净化模式之间的切换更加简单、方便。
如图5所示,进风风道10i内设有加热件22。这样,在通过新风口10a引入室外空间的空气或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时,可以通过开启加热件22对引入气流进行加热,以确保气流温度合理,一方面,可以避免净化模块20或者翻转件60上具有催化剂的净化件的活化能过低,导致净化效率较低,提高净化模块20以及翻转件60的工作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进行脱附时,脱附滤网21上的颗粒物受热后可以脱附,以快速实现颗粒物脱附,可以避免频繁清洗净化件或净化模块20,提高使用便利性,延长更换周期。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温度调节部件200和空气处理部件100,空气处理部件100与温度调节部件200沿竖向排布,空气处理部件100为用于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部件100。
具体而言,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部件100和温度调节部件200在竖直方向上叠置,可以是空气处理部件100位于温度调节部件200的上方,也可以是温度调节部件200位于空气处理部件100的上方,温度调节部件200用于制冷或制热,空气处理部件100用于进行净化作业(挥发物祛除、灰尘祛除、异味祛除等)以及加湿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用于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部件100,空气处理部件100具有多种净化模式,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在多种净化模式中选取,可以提高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空调柜机、空调挂机或者空调一体机,当空调器1000构造为空调柜机或空调一体机且放置在地面上时,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净化模块20设置在壳体组件10的中间区域上,风机组件30位于净化模块20下方,以确保室内出风口10c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下方,而新风口10a位于净化模块20的下方。
进一步地,空调器1000为竖挂式空调器,空气处理部件100设于温度调节部件200的上方。
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构造为竖挂式空调器时,空气处理部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使竖挂式空调器的空间占用更小,便于竖挂式空调器在腔体上的装配的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竖挂式空调器的重量,以提高竖挂式空调器的固定稳定性。
下面参照图18-图26,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多种净化模式。
空气处理部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风机组件30、净化模块20、阀门组件40以及加湿模块50,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内壳11、第二内壳12、第三壳体以及箱体壳13,箱体壳13包括:后箱体131和前面板132。
其中,风机组件30设置在第一内壳11内,第一内壳11限定出吸风风道10e、室内出风口10c,阀门组件40的第一切换阀43设置在第一内壳11上,第二内壳12限定出净化风道10d以及第二室内进风口10g,第二开关门42设置在第二内壳12上,第一内壳11限定出新风口10a、第一室内进风口10b、进风风道10i,第二切换阀44、第一开关门41以及第三开关门设置在第一内壳11上,第二内壳12的背板、第一内壳11的背板与后箱体131的背板之间限定出排风风道10f的第二子风道102f,第一内壳11内限定出与第二子风道102f连通的第一子风道101f,后箱体13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室内进气口连通的第一通气口、与第二室内进气口连通的第二通气口,前面板132上设置有室内出风口10c连通的第三通气口。
其中,阀门组件40包括第一开关门41、第二开关门42、第三开关门、第一切换阀43以及第二切换阀44,第一切换阀43用于切换新风口10a与排风风道10f或进风风道10i连通,第二切换阀44用于切换吸风风道10e与室内出风口10c或侧开口10h连通,第一开关门41、第二开关门42和第三开关门用于开启或关闭对应的进风口或新风口10a,以使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至少具有一下几种净化模式。
一、新风模式:
参见图18和图19所示,在新风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关闭、第二开关门42开启,第三开关门开启,第二切换阀44切换至关闭第二切换口142,第一切换阀43切换至关闭侧开口10h,室外空间的气体通过新风口10a进入进风风道10i,在风机组件30的作用下,依次流经净化模块20、净化风道10d后流入吸风风道10e,并由吸风风道10e排出至室内出风口10c,以实现由室外空间引入的空气的净化以及新风补充。
二、内循环模式:
参见图20和图21所示,在内循环模式下,第三开关门关闭、第一开关门41开启、第二开关门42关闭,第二切换阀44切换至第一切换口141,第一切换阀43切换至关闭侧开口10h,室内空间的气体通过第一室内进气口进入到进风风道10i,并在风机组件30的作用下依次流经净化模块20、净化风道10d后进入吸风风道10e,并由吸风风道10e排出至室内出风口10c,以实现对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净化。
三、加湿模式:
参见图20和图22所示,在加湿模式下,第三开关门关闭、第一开关门41关闭、第二开关门42开启,第二切换阀44切换至第一切换口141,第一切换阀43切换至关闭侧开口10h,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第二室内进风口10g进入湿膜51,并在穿过湿膜51后进入净化风道10d,进而在风机组件30的作用下进入吸风风道10e,并由吸风风道10e排出至室内出风口10c,以实现对室内空间内的空气的加湿。
可以理解的是,在加湿模式下,气流无需流经净化模块20,可以降低加湿模式下的风阻,提高加湿量以及加湿效率。
四、第一排风模式:
参见图23和图24所示,在第一排风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关闭、第二开关门42和第三开关门开启,第二切换阀44切换至第二切换口142,第一切换阀43切换至关闭室内出风口10c,第二室内进风口10g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室内空间的空气在净化风道10d内在风机组件30作用下进入到吸风风道10e,并由侧开口10h流入到排风风道10f的第一子风道101f,进而通过第二子风道102f进入到新风口10a,并由新风口10a排出到室外空间,以实现室内空间的空气向室外排出。
五、第二排风模式:
参见图25和图26所示,在第二排风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第三开关门开启,第二开关门42关闭,第二切换阀44切换至第二切换口142,第一切换阀43切换至关闭室内出风口10c,第一室内进风口10b引入室内空间的空气,流入到进风风道10i,并在流经净化模块20后进入到净化风道10d,进而在风机组件30作用下进入到吸风风道10e,并由侧开口10h流入到排风风道10f的第一子风道101f,进而通过第二子风道102f进入到新风口10a,并由新风口10a排出到室外空间,以实现室内空间的空气向室外排出,并可以通过排出气流与加热件配合实现对净化模块20的自清洁。
综上,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至少可以在上述多种净化模式中选择,在实现常见的新风模式下的室外空间的空气净化后引入室内空间的前提下,还可以直接实现对室内空间空气的内循环净化、加湿,以提高使用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两种排风模式,在第一排风模式下,排风过程中气流无需流经净化模块20,可以降低排风阻力,以快速实现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排污处理,在第二排风模式下,室内空间的空气可以流经净化模块20,可以将净化模块20的滤网等部件上的部分附着物脱附后排放到室外(例如:TVOC滤网上经过热催化后脱附的颗粒物),从而在实现对净化模块20的自清洁后,可以将气流排出到室外空间,避免对室内空间造成二次污染,延长净化模块20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的结构不限于此,在第二实施例中,空气处理部件100还包括翻转件60,翻转件60设置在第二内壳12的安装空间内,且翻转件60的上方还设置有与翻转件60对应的加热件2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所具有的净化模式,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也可以实现,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部件100还具有一下两种增强处理模式。
一、第一增强模式:
参见图29所示,在第一增强模式下,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增强模式可以是增强除异味模式、增强除灰尘模式、增强除菌模式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对应功能的净化模块20,比通过翻转件60进行增强或均衡多种净化功能,以增强除异味模式为例:可以设置多个活性炭滤网,以在开启除异味模式后,对应开启第一室内进风口10b、第二室内进风口10g以及室内出风口10c,室内空气被翻转件60以及净化模块20净化后排出到室内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求选取对应净化模块20后,需要频繁拆卸净化模块20,而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翻转件60,翻转件60也具有一定的净化功能或加湿功能,可以通过翻转件60均衡多种净化功能或增强某一中净化功能(例如:增强除异味能力、增强杀菌能力等),以避免频繁拆卸、更换净化模块20,提高使用体验。
二、第二增强模式:
参见图27和图28所示,第二增强模式是基于第一增强模式设计的,第二增强模式下,第一室内进风口10b进入的空气依次流经净化模块20、翻转件60的脱附滤网21后进入到吸风风道10e,并由排风风道10f排出到新风口10a,以实现对净化模块20以及翻转件60的脱附滤网21的颗粒物脱附,实现对净化模块20以及翻转件60的自清洁。
由此,通过设置翻转件60以及与翻转件60正对的加热件22,可以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部件100的使用体验,且翻转件60在不使用状态下,处于竖直位置,不会影响空气处理部件100的其他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新风口、第一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净化风道、吸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净化风道位于所述吸风风道的上方,且所述净化风道与所述吸风风道连通;
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于所述净化风道,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的下方;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且包括设于所述吸风风道的风轮;
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调节所述净化风道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分别的通断状态,以及所述吸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分别的通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室内进风口,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所述空气处理部件还包括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湿膜,所述湿膜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风道的顶部敞开以形成为风道入口,所述净化风道的底部敞开以形成为风道出口,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水槽和水箱,所述湿膜和所述水箱分别位于所述净化风道的相对两侧,所述水槽沿所述净化风道的外周延伸以避让所述净化风道,且所述水槽的两端分别延伸到所述湿膜和所述水箱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
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设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处,且调节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的开关;
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设于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处,且调节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的开关;
第三开关门,所述第三开关门设于所述新风口处,且调节所述新风口的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包括沿竖向叠置的多层净化件,多层所述净化件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壳体组件可拆卸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层所述净化件为脱附滤网,所述净化模块的上方设有加热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具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可翻转的翻转件,所述翻转件具有加湿和/或净化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件包括脱附滤网,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位于所述翻转件上方的加热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为离心风轮,且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沿竖向延伸,且所述离心风轮的顶面形成有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进口,所述排风风道包括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周侧,且所述第一子风道适于与所述吸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子风道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子风道的下端适于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子风道的上端适于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内壳包括外壳部和蜗壳部,所述蜗壳部位于所述外壳部内,所述蜗壳部限定出所述吸风风道,所述外壳部与所述蜗壳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蜗壳部的出风段的出口端对应所述室内出风口,所述蜗壳部的出风段上具有侧开口,所述侧开口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
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用于切换所述吸风风道通过所述侧开口或所述室内出风口出风。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内壳位于所述第一内壳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内壳内限定出所述净化风道;
箱体壳,所述箱体壳位于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外,且与所述第二内壳和所述第一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子风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三内壳,所述第三内壳位于所述净化风道的上方,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口均形成在所述第三内壳上,所述第三内壳上还具有第一切换口和第二切换口,所述第三内壳内具有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切换口和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分别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净化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切换口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
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切换口和所述第二切换口中的一个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道内设有加热件。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度调节部件;和
空气处理部件,所述空气处理部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竖挂式空调器,所述空气处理部件设于所述温度调节部件的下方。
CN202121204452.3U 2021-05-31 2021-05-31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4791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4452.3U CN214791506U (zh) 2021-05-31 2021-05-31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4452.3U CN214791506U (zh) 2021-05-31 2021-05-31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1506U true CN214791506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99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04452.3U Active CN214791506U (zh) 2021-05-31 2021-05-31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15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14696B (zh) 立式空调器
KR101250062B1 (ko) 환기장치
CN108386917B (zh)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887121A (zh)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CN106016525B (zh) 多功能新风净化一体机
WO2019033610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577206B1 (ko) 환기시스템
CN216346653U (zh) 空调器
CN2119770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61876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WO2017092141A1 (zh) 挂壁式空调器
CN214791506U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809625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7844177U (zh)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12319915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5479317A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5260163U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197702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27289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351415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15013923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115479316A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处理部件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