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86747U - 锁组件 - Google Patents

锁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86747U
CN214786747U CN202120202377.0U CN202120202377U CN214786747U CN 214786747 U CN214786747 U CN 214786747U CN 202120202377 U CN202120202377 U CN 202120202377U CN 214786747 U CN214786747 U CN 214786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 body
trigger
guid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023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磊
钟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023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86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86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86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锁组件。其包括壳体、锁体、锁杆和锁钩。锁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锁体具有锁体容腔和锁体容腔开口。所述锁杆设置在所述锁体容腔中,并且与所述锁体相连接。所述锁钩具有锁钩容纳部,用于容纳锁杆。所述锁钩能够通过所述锁体容腔开口进入所述锁体容腔。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结构简单、稳定,并且其状态能够实时监控。操作员不受限于钥匙或特定工具以执行锁组件的解锁或锁定操作,并且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手动打开门。

Description

锁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领域。
背景技术
锁组件包括锁体组件和锁钩。当锁体组件限定锁钩的运动时,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当锁体组件释放锁钩时,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在现有技术中,操作员使用钥匙或特定工具与锁体组件相配合,以使得锁体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这种操作方式需要特定的人员持有钥匙或特定工具才能够操作指定锁组件。而钥匙或特定工具的流动性差,为多人操作同一个锁组件带来不便。此外,这样的锁组件的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无法实时监测。
因此,现有的锁组件系统仍需改进以使其结构简单,且操作员不受限于钥匙或特定工具以执行解锁或锁定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于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锁组件。锁组件包括壳体、锁体、锁杆、锁钩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能够驱动所述锁体和所述锁杆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锁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锁体具有锁体容腔和锁体容腔开口。所述锁杆设置在所述锁体容腔中,并且与所述锁体相连接。所述锁钩具有用于容纳锁杆的锁钩容纳部。所述锁钩能够通过所述锁体容腔开口进入所述锁体容腔。
进一步地,所述锁杆与所述锁体连接。所述锁杆的两端贯穿并伸出所述锁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锁杆导向部,所述锁杆的两端容纳在所述锁杆导向部中并能够沿锁杆导向部移动。
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触发件、第一传感件和第二传感件。所述触发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锁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第一传感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传感件的下方,用于与触发件相接触。第二传感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与触发件相接触。所述壳体上设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触发件通孔,所述第一传感件和所述第二传感件位于所述触发件通孔的侧边,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能够沿所述触发件通孔移动。所述锁体和所述锁杆具有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传感件被配置为当所述锁体和所述锁杆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触发件接触所述第一传感件。其中,所述第二传感件被配置为当所述锁体和所述锁杆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触发件接触所述第二传感件。
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触发件套设于所述引导件并能够沿所述引导件移动。
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引导件上,并且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触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锁体包括上板,所述上板开设有引导件通孔,所述引导件穿过所述引导件通孔并伸入所述锁体。其中,所述上板设置在所述触发件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锁钩具有远端和开锁导向部,所述远端具有朝向所述锁杆凸出的弧形边缘。所述锁钩容纳部具有锁钩容纳部开口,所述开锁导向部位于所述锁钩容纳部开口的上方。其中,所述开锁导向部朝向所述远端并相对于所述锁钩容纳部开口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与所述触发件相连接的固定架以及与所述壳体相连接的滑台。其中,所述固定架和所述滑台能够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固定架能够沿着所述滑台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
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外的应急拉杆。所述壳体开设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锁体导向部,所述应急拉杆通过锁体引导件与所述锁体相连接,以带动所述锁体和所述锁杆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
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锁体弹性件,所述锁体弹性件与所述锁体以及所述壳体相连接,以使所述锁体和所述锁杆相对于所述壳体向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结构简单、稳定。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包括相对移动的壳体、锁体和锁钩。锁钩与可相对于壳体移动的锁体相配合,从而实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操作员需要打开门时,锁体相对于壳体向上移动即可实现,当操作员需要锁门时,操作员推门即可实现。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状态能够实时监控,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通过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第一传感件、第二传感件的通讯连接实现对锁组件的状态的实时监控。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无需使用钥匙或特定工具与锁体组件相配合,以使得操作员不受限于钥匙或特定工具以执行解锁或锁定操作。具体来说,操作员手持设备(例如手机)通过控制装置即可得到授权以控制锁组件。该通信授权相比于与锁体组件相配合的钥匙或特定工具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手动打开门。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中,应急拉杆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并且与锁杆以及锁体相连接。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操作员向上拉动应急拉杆就可以使锁杆能够从锁钩容纳部中脱出,以将门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从前向后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从后向前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组件和触发件的组装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透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的透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锁钩10、锁体组件11、锁钩主体100、远端101、锁钩容纳部102、开锁导向部103、锁钩容纳部开口104、壳体111、壳体容纳部112、锁杆导向部113、壳体容纳部开口114、锁体导向部115、锁体121、触发件通孔122、锁体容腔123、锁体容腔开口124、锁杆通孔125、引导件通孔126、驱动装置151、触发突出部153、引导件161、第一板171、第二板172、第三板173、底板174、左板181、前板182、右板183、上板184、下板185、锁体引导件通孔186、第一紧固件191、第二紧固件192、第三紧固件193、第四紧固件194、锁体引导件195、锁杆20、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锁体弹性件24、第一感应件31、第二感应件32、联轴器41、触发件42、第一轴承43、第二轴承44、固定架45、滑台46、应急拉杆50、附加通孔5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包括锁体组件11和锁钩10。锁体组件11设置在柜体(未示出)上,锁钩10设置在门(未示出)上。当门关闭时,锁体组件11限定锁钩10的运动,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门被上锁。当门打开时,锁体组件11释放锁钩10,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
如图2-3所示,锁体组件11包括壳体111、锁体121、锁杆20、驱动装置151、触发件42、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以及锁体弹性件24。锁体121、锁杆20、触发件42以及锁体弹性件24均容纳在壳体111中。具体来说,壳体1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板171、第二板172和第三板173。其中第一板171和第三板173相对设置,第二板172设置在第一板171和第三板173之间。壳体111还包括底板174。底板174与第一板171、第二板172和第三板173的底部相连接。第一板171、第二板172、第三板173和底板174围合形成壳体容纳部112,壳体容纳部112具有朝向锁体121的开口以用于容纳锁体121。壳体容纳部112在第一板171和第三板173的边缘限定壳体容纳部开口114。壳体111上设有一对锁杆导向部113,用于为锁体121的上下运动提供导向。具体来说,一个锁杆导向部113设置在第一板171上,另一个锁杆导向部113设置在第三板173上,锁杆导向部113贯穿第一板171和第三板173,并沿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一段距离。第二板172上设有触发件通孔122,用于使触发件42穿过壳体111。第一传感件21和第二传感件22设置在壳体111外并与第二板172连接。第一传感件21和第二传感件22沿触发件通孔122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设置在触发件通孔122两侧,以与触发件42相接触。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传感件21和第二传感件22也可以设置在触发件通孔122的同一侧。第一传感件21和第二传感件22可以通过第一紧固件191(例如,螺丝等公知手段)连接至壳体111。
如图2-3所示,锁体12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板181、前板182、右板183、上板184和下板185。其中左板181和右板183相对设置,前板182设置在左板181和右板183之间。上板184和下板185相对设置,并且上板184与左板181、前板182、右板183的顶部相连接,下板185与左板181、前板182、右板183的底部相连接。左板181、前板182、右板183、上板184和下板185围合使得锁体121具有朝向壳体111一侧开口的容纳腔,该容纳腔与壳体容纳部112的相匹配,使得当锁体121设置于壳体111中时,在壳体111的内部形成一个容纳空间以容纳其它部件。在锁体121背向壳体111的表面,即,前板182,开设有锁体容腔开口124。锁体容腔开口124为开设于前板182并沿锁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锁体容腔开口124对应于锁体容腔123,并与锁体容腔123相连通,以使得锁钩10能够通过锁体容腔开口124伸入锁体容腔123以与锁杆20相配合。上板184上设有引导件通孔126,用于引导件161的穿入。左板181和右板183上分别设有贯穿左板181和右板183的锁杆通孔125,用于容纳锁杆20。锁杆20通过锁杆通孔125与锁体121固定连接,并且锁杆20的两端从锁体121的左右两侧伸出,以容纳在壳体111的锁杆导向部113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锁杆20由销和套设在销上的套筒组成。套筒能够避免销的磨损。锁体121和锁杆20具有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并且能够通过移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当锁体121和锁杆20位于锁定位置时,锁体121在壳体111中处于较为下部的位置,锁杆20能够卡在锁钩10中。当锁体121和锁杆20位于解锁位置时,锁体121在壳体111中处于较为上部的位置,锁钩10能够从锁钩10中脱出,通过锁体容腔开口124脱离锁体容腔123。
如图2-3所示,锁体弹性件24设置在壳体111和锁体121之间,以为锁体121从解锁位置至锁定位置的运动提供力。在本实用新型中,锁体弹性件24为拉簧。其上端与锁体121的下板185相连接,其下端与壳体111的底板174相连接。当锁体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时,锁体弹性件24处于拉伸状态。
如图2-3所示,驱动装置151设置在壳体111的顶部,并与引导件161相连接。引导件161上设有触发件42,以使得驱动装置151能够带动触发件42沿上下方向移动。作为一个示例,驱动装置151为电机。引导件161为丝杆。触发件42为丝杆螺母,套设于丝杆。丝杆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从而将电机的转动转换为丝杆螺母的直线运动,实现触发件42沿着引导件161来回移动。触发件42的尺寸被设置为大于锁体121上的引导件通孔126的尺寸。触发件42朝向引导件通孔126一侧设有凸部,即,触发突出部153,该凸部能够伸出引导件通孔126以触发第一传感件21或第二传感件22。触发件42设置在锁体121的锁体容腔123中,并且套设在引导件161上。触发件42设置在锁体121的上板184的下部,并与上板184连接,以使得当触发件42沿引导件161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带动锁体121随之移动。触发件42靠近引导件通孔126一侧设有凸部,即,触发突出部153,该凸部能够伸出引导件通孔126以触发第一传感件21或第二传感件22。当锁体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时,触发件42的触发突出部153接触第一传感件21;当锁体121位于锁定位置时,触发件42的触发突出部153接触第二传感件22。作为一个示例,第一传感件21和第二传感件22为微动开关。
下面结合图4描述作为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锁组件还包括联轴器41、第一轴承43和第二轴承44。驱动装置151与联轴器41相连接,联轴器41与引导件161相连接,以使得驱动装置151能够带动引导件161运动。联轴器41用于防止驱动装置151的载荷过大。第一轴承43和第二轴承44设置在引导件161上。其中第一轴承43设置在联轴器41与触发件42之间,第二轴承44设置在引导件161底部。第一轴承43和第二轴承44分别通过第二紧固件192和第三紧固件193(例如,螺丝等公知手段)与壳体111的第二板172相连接。第一轴承43和第二轴承44能够让引导件161的转动更顺畅,起到轴向导向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锁组件还包括固定架45和滑台46,滑台46设置于固定架45并能够沿着固定架45移动,以利于触发件42移动。具体来说,固定架45与触发件42固定连接,滑台46通过第四紧固件194(例如,螺丝等公知手段)与壳体111的第二板172相连接。固定架45和滑台46与引导件161平行设置。固定架45和滑台46上设有相匹配的凹槽和凸部,以使得固定架45能够相对于滑台46上下滑动,从而为于触发件42沿着引导件161上下移动提供运动导向,使得触发件42的移动更加顺畅和省力。具体地,电机启动时,带动联轴器工作,联轴器带动丝杆转动,带动丝杆螺母在滑台的引导下沿着丝杆移动。
如图2-3所示,锁组件包括应急拉杆50。应急拉杆50设置在壳体111上,并通过锁体引导件195与锁体121相连接。具体来说,壳体111上设有一对锁体导向部115,用于为锁体引导件195的运动提供导向。一对锁体导向部115设置在一对锁杆导向部113上方。一个锁体导向部115设置在第一板171上,另一个锁体导向部115设置在第三板173上。锁体导向部115贯穿第一板171和第三板173,并沿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一段距离。锁体121的左板181和右板183上还分别设有锁体引导件通孔186,用于接收锁体引导件195。应急拉杆50上设有附加通孔51,用于容纳锁体引导件195。具体来说,锁体引导件195贯穿锁杆20上的锁体引导件通孔186、壳体111上的锁体导向部115以及应急拉杆50上的附加通孔51,从而将应急拉杆50与锁体121连接。作为一个示例,锁体引导件195为螺丝等公知连接件。由于锁体引导件195能够在锁体导向部115中相对壳体111上下移动,因此,向上拉动或向下按压应急拉杆50时,锁体121能够相对于壳体111向上或向下移动,使得锁钩10脱离锁体121内部的锁杆20,从而在紧急情况下开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锁组件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布置的锁钩10,因此锁体组件11包括两个锁杆20以分别与两个锁钩10相配合。此外,壳体111上设有两对锁杆导向部113,并且锁体121上设有两个锁体容腔开口124和两对锁杆通孔125,以分别与两个锁杆20相配合。
此外,锁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显示装置和感应组件。感应组件包括第一感应件31和第二感应件32。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151、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第一感应件31和第二感应件32通讯连接。当触发件42接触第一传感件21或第二传感件22时,被触发的第一传感件21或第二传感件22会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当第一感应件31和第二感应件32的距离在预定距离内,第一感应件31和/或第二感应件32会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感应件31和第二感应件32为门磁开关。第一感应件31安装在门上,第二感应件32安装在柜体上。当门合上时,第一感应件31和第二感应件32对齐并在预定距离内,其会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151通讯连接,以控制驱动装置151的启动和停止。控制装置还与显示装置通讯连接,显示装置能够显示锁组件的实时状态。
如图2所示,锁钩10包括锁钩主体100。锁钩主体100上设有锁钩容纳部102,其从锁钩主体100的中部向下延伸形成。锁钩容纳部102具有位于其上部的锁钩容纳部开口104。锁钩10具有远端101,用于与锁杆20相配合。当锁体121位于锁定位置时,其能够实现以下两种功能中的一种。其一,当锁体121位于锁定位置时,锁钩10能够从外侧朝向锁杆20运动,远端101能够驱动锁杆20并带动锁体121向上运动。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远端101具有朝向锁杆20凸出的弧形边缘,以使得当锁钩10朝向锁杆20运动时,远端101的弧形边缘能够对锁杆20施加向上的力,从而使锁杆20向上运动。其二,当锁体121位于锁定位置时,锁杆20能够容纳在锁钩10的锁钩容纳部102并且无法从锁钩容纳部102中脱出。
此外,如图2所示,锁扣10还具有开锁导向部103,其从锁钩主体100朝向远端101延伸而出。开锁导向端103位于锁钩容纳部开口104的上方,并相对于锁钩容纳部开口104倾斜设置。具体地说,开锁导向部103的下表面与锁钩容纳部开口104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开锁导向部103和远端101共同限定出锁杆20进入或移出锁钩容纳部102的通道。在开锁时,当锁杆20随着锁体121相对于壳体11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锁杆20会与开锁导向部103的倾斜的下表面接触,通过锁杆20抵压开锁导向部103的下表面并沿着开锁导向部103的下表面向上移动,从而将柜门顶开。在本实施例中,开锁导向部103与锁钩主体100一体成型。
下面结合图5来描述锁组件的锁定状态:
图5示出了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透视图。如图5所示,此时锁体121和锁杆20位于锁定位置,触发件42接触第二传感件22。第二传感件22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以指示此时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锁杆20容纳在锁钩10的锁钩容纳部102中。由于锁钩10对锁杆20的限制,锁杆20无法从锁体容腔123中脱出。
下面结合图6来描述锁组件的解锁状态:
图6示出了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的透视图。如图6所示,此时锁体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触发件42接触第一传感件21。第一传感件21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以指示此时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锁钩10与锁体组件11脱开。锁体弹性件24处于拉伸状态。
下面参考图5和图6介绍锁组件从锁定状态至解锁状态,以及锁组件从解锁状态至锁定状态的具体过程:
当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并且操作员需要打开门时,操作员通过手机等其他信号装置向控制装置发送开锁指令,控制装置发信号给驱动装置151,驱动装置151启动(例如,电机正向转动)驱动装置151带动引导件161转动,进而使得触发件42沿着引导件161向上移动。又由于触发件42与锁体121的上板184连接,因此触发件42的向上运动会带动锁体121以及位于锁体121内并与锁体121连接的锁杆20向上运动。随着锁体121和锁杆20向上运动,锁杆20从锁钩10的锁钩容纳部102中脱出,此时,触发件42离开第二传感件22,第二传感件22由闭合状态转变为打开状态。由此,门能够被打开。锁体弹性件24处于拉伸状态。当锁体121运动至锁体解锁位置时,触发件42接触第一传感件21,第一传感件21由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同时,第一感应件21处于闭合状态并且第二感应件22处于打开状态,驱动装置151启动(例如,电机反向转动),触发件42沿着引导件161向下运动并脱离第一传感件21。此时,第一传感件21由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当触发件42运动至第二传感件22并接触第二传感件22时,第二传感件22由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驱动装置151停止工作。在触发件4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处于拉伸状态的锁体弹性件24对锁体121施加力,以使其向下运动至锁定位置。此时,锁体弹性件24可以保持拉伸状态,或从拉伸状态回复到自然状态
此时,控制装置仅收到第二传感件22的信号,控制装置向显示装置发送信号,显示装置显示门处于打开状态。
当操作员需要关上门时,操作员将门合上。此时锁钩10的远端101朝向锁杆20运动。在锁钩10的远端101接触锁杆20的过程中,远端101的弧形边缘对锁杆20施加向上的力,从而使锁杆20向上运动。锁杆20向上运动后越过锁钩10的远端101,随后在处于拉伸状态的锁体弹性件24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容纳在锁钩10的锁钩容纳部102中。此时锁杆20被锁钩10限位。门合上并能够保持在位。门合上后,第一感应件31和第二感应件32位于预定距离内,第一感应件31和/或第二感应件32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控制装置向显示装置发送信号,显示装置显示门处于关闭状态。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当门被异常开启或撬开时,第一感应件31和第二感应件32的距离超出预定距离。第一感应件31和/或第二感应件32不再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此时控制装置会控制装置可以判断门异常打开,从而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异常。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门上的声音装置,其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当控制装置判断门异常打开时,控制装置可以指示声音装置发出声音(例如,鸣叫),以起到警示作用。
此外,当操作员遇到紧急状态时,操作员可以向上拉动应急拉杆50。应急拉杆50的向上移动会带动锁杆20和锁体121一起向上移动。此时锁杆20能够从锁钩容纳部102中脱出,门能够被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触发件42与锁体121的上板184相连接以带动锁体121向上或向下移动。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引导件161卡接在上板184上的引导件通孔126中并且触发件42设置在锁体121的上板184下部,触发件42能够带动锁体121向上移动至锁体解锁位置,当锁体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后,触发件42向下移动时并不带动锁体121向下移动,而是依靠锁体121的重力以及处于拉伸状态的锁体弹性件24对锁体121施加向下的力,以使得锁体121从锁体解锁位置向下移动至锁体锁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结构简单、稳定。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包括相对移动的壳体111、锁体121和锁钩10。锁钩10与可相对于壳体111移动的锁体121相配合,从而实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操作员需要打开门时,锁体121相对于壳体111向上移动即可实现,当操作员需要锁门时,操作员推动门即可实现。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状态能够实时监控,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通过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151、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第一感应件31、第二感应件32以及显示装置等的通讯连接实现对锁组件的状态的实时监控。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无需使用钥匙或特定工具与锁体组件相配合,以使得操作员不受限于钥匙或特定工具以执行解锁或锁定操作。具体来说,操作员手持设备(例如手机)通过控制装置即可得到授权以控制锁组件。该通信授权相比于与锁体组件相配合的钥匙或特定工具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手动打开门。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中,应急拉杆50设置在壳体111的外部,并且与锁杆20以及锁体121相连接。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操作员向上拉动应急拉杆50就可以使锁杆20能够从锁钩容纳部102中脱出,以将门打开。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1);
锁体(121),设置在所述壳体(111)中,所述锁体(121)具有锁体容腔(123)和锁体容腔开口(124);
锁杆(20),设置在所述锁体容腔(123)中,并且与所述锁体(121)相连接;
锁钩(10),具有用于容纳锁杆(20)的锁钩容纳部(102),所述锁钩(10)能够通过所述锁体容腔开口(124)进入所述锁体容腔(123);以及
驱动装置(151),设置在所述壳体(111)上,并且能够驱动所述锁体(121)和所述锁杆(20)相对于所述壳体(111)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杆(20),与所述锁体(121)相连接,所述锁杆(20)的两端贯穿并伸出所述锁体(121);
所述壳体(111)上设有锁杆导向部(113),所述锁杆(20)的两端容纳在所述锁杆导向部(113)中并能够沿所述锁杆导向部(113)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触发件(42),与所述驱动装置(151)相连接,所述触发件(42)能够带动所述锁体(121)相对于所述壳体(111)移动;
第一传感件(21),设置在所述壳体(111)上;以及
第二传感件(22),设置在所述壳体(111)上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传感件(21)的下方;所述壳体(111)开设有沿所述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触发件通孔(122),所述第一传感件(21)和所述第二传感件(22)位于所述触发件通孔(122)的侧边,所述触发件(42)位于所述壳体(111)内并能够沿所述触发件通孔(122)移动;
其中,所述锁体(121)和所述锁杆(20)具有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传感件(21)被配置为当所述锁体(121)和所述锁杆(20)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触发件(42)接触所述第一传感件(21),所述第二传感件(22)被配置为当所述锁体(121)和所述锁杆(20)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触发件(42)接触所述第二传感件(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导件(161),与所述驱动装置(151)相连接,所述触发件(42)套设于所述引导件(161)并能够沿所述引导件(161)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轴承(43)和第二轴承(44),所述第一轴承(43)和所述第二轴承(44)套设在所述引导件(161)上,并且与所述壳体(111)相连接;
其中,所述触发件(42)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43)和第二轴承(44)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体(121)包括上板(184),所述上板(184)开设有引导件通孔(126),所述引导件(161)穿过所述引导件通孔(126)并伸入所述锁体(121);
其中,所述上板(184)设置在所述触发件(42)上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钩(10)具有远端(101)和开锁导向部(103),所述远端(101)具有朝向所述锁杆(20)凸出的弧形边缘;
所述锁钩容纳部(102)具有锁钩容纳部开口(104),所述开锁导向部(103)位于所述锁钩容纳部开口(104)的上方;
其中,所述开锁导向部(103)朝向所述远端(101)并相对于所述锁钩容纳部开口(104)倾斜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架(45),与所述触发件(42)相连接;以及
滑台(46),与所述壳体(111)相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架(45)和所述滑台(46)能够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固定架(45)能够沿着所述滑台(46)相对于所述壳体(111)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应急拉杆(50),设置在所述壳体(111)外;
所述壳体(111)开设有沿所述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锁体导向部(115),所述应急拉杆(50)通过锁体引导件(195)与所述锁体(121)相连接,以带动所述锁体(121)和所述锁杆(20)相对于所述壳体(111)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锁体弹性件(24),与所述锁体(121)以及所述壳体(111)相连接,以使所述锁体(121)和所述锁杆(20)相对于所述壳体(111)向下移动。
CN202120202377.0U 2021-01-26 2021-01-26 锁组件 Active CN214786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02377.0U CN214786747U (zh) 2021-01-26 2021-01-26 锁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02377.0U CN214786747U (zh) 2021-01-26 2021-01-26 锁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86747U true CN214786747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49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02377.0U Active CN214786747U (zh) 2021-01-26 2021-01-26 锁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86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54943A1 (en) Opening/closing lock device for glove box
RU2012110928A (ru) Запираемый контейнер
CN213046106U (zh) 一种储物柜
CN214786747U (zh) 锁组件
KR101843047B1 (ko) 슬라이딩 잠금장치를 갖는 푸쉬풀 도어락
CN214786684U (zh) 锁组件
CN212105490U (zh) 搭扣型座舱锁
CN210598448U (zh) 一种把手离合结构及门锁
JP3628872B2 (ja) 電動式ドア錠の駆動装置
EP3995654A1 (de) Kopplungsvorrichtung, verschlussteil sowie verfahren zum betätigen eines öffnungsmechanismus
CN112490033A (zh) 一种电磁铁控制装置及医疗器械
CN216197303U (zh) 一种电子锁
CN212535391U (zh) 一种儿童安全门栏用锁定装置
CN216476748U (zh) 一种智能门锁后驱动面板结构
CN220190015U (zh) 电子锁和充电座组件
CN219344338U (zh) 保险机构、门配件及锁具
CN220376063U (zh) 一种轿顶安全窗
CN219197004U (zh) 一种新型执行器
CN212224956U (zh) 一种按钮式机柜门锁结构及机柜门
CN220133732U (zh) 一种电梯门锁装置
CN212085364U (zh) 电连接系统及机械联锁装置
CN216974487U (zh) 解锁装置及车辆
CN212773837U (zh) 一种锁舌驱动机构
CN220979345U (zh) 一种旋转式联动开关结构
CN112227910B (zh) 一种基于tcp协议的远程控制机房监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