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63688U -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63688U
CN214763688U CN202120934688.6U CN202120934688U CN214763688U CN 214763688 U CN214763688 U CN 214763688U CN 202120934688 U CN202120934688 U CN 202120934688U CN 214763688 U CN214763688 U CN 214763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water
filter
switching part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346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雄
童明锋
智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eig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eig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eig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eig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346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63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63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636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包括滤芯组件、布水器、流道切换部、动力组件以及具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和排污口的过滤器本体,滤芯组件的内、外侧分别形成净水腔和原水腔;布水器将原水腔分成上、下腔体;过滤状态:流道切换部向上运动,上、下腔体相互连通;流体自流体入口流入上、下腔体,再从上、下腔体进入净水腔,最后经净水腔从流体出口流出;反冲洗状态:流道切换部向下运动,上、下腔体相互分隔;流体自流体入口进入上腔体,再从上腔体流入净水腔,接着从净水腔进入下腔体,最后经下腔体从排污口排出。流道切换部上升时过滤;流道切换部下降时反冲洗;它跟现有技术的运动方式截然相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Description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置过滤器,特别是指一种结构改进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前置过滤器实现反冲洗的方式,基本采用滤芯组件升降的方式,进行流道的切换。当然,也有部分前置过滤器采用刮刷套升降的方式进行流道的切换。目前市场上利用刮刷套改变流道的产品,其具体工作过程都是采用以下工作方式:刮刷套上升,进入反冲洗状态;刮刷套下降,进入正常过滤状态。
例如:专利CN210229284U公开了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下端口,阀体下端口连接有滤瓶,所述滤瓶内设置滤芯组件组件,滤瓶下方套设有传动旋钮,传动旋钮下方设有排污阀;所述滤芯组件组件包括滤芯组件、反冲洗刷套、升降丝杆,以及传动件;所述升降丝杆与滤芯组件底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滤芯组件上设有若干进水布水孔,所述滤芯组件与反冲洗刷套之间设有用于封堵进水布水孔的密封件。
专利CN210229284U中,反冲洗刷套(刮刷套)的上升时,进水布水孔被封堵,此时进行反冲洗操作;反冲洗刮刷套下降时,进水布水孔打开,此时进行正常的过滤。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动方式截然相反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即刮刷套上升时,进行正常过滤;刮刷套下降时,进行反冲洗。
另外,专利CN210229284U进行反冲洗操作时,需要两个步骤配合完成。
首先,用户需要转动传动旋钮,由传动旋钮带动“丝杆结构”使得反冲洗刷套向上运动,并封堵住进水布水孔,以此改变水流的流道;
然后,再打开球阀;
最终完成对滤芯组件的反向冲洗,并从打开的球阀处排污。
这种需要两步才能完成反冲洗的操作,虽然也比较简单,但是上述结构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傻瓜式”使用需求——“一键反冲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设计思路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方式截然相反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即流道切换部上升时,进行正常过滤;流道切换部下降时,进行反冲洗。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包括滤芯组件、设有布水孔的布水器以及具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和排污口的过滤器本体,所述滤芯组件安装于过滤器本体内,滤芯组件的外侧形成原水腔,滤芯组件的内侧形成净水腔;布水器架设于滤芯组件和过滤器本体之间,并且布水器将原水腔分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前置过滤器还包括安装于过滤器本体内的流道切换部以及使流道切换部运动的动力组件;
过滤状态:流道切换部相对于布水器向上运动,使得上、下腔体相互连通;流体自流体入口流入上腔体和下腔体,再从上、下腔体进入净水腔,最后经净水腔从流体出口流出;
反冲洗状态:流道切换部相对于布水器向下运动,使得上、下腔体相互分隔;流体自流体入口进入上腔体,再从上腔体流入净水腔,接着从净水腔进入下腔体,最后经下腔体从排污口排出。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具有回复力的复位组件以及下分隔部,所述下分隔部能够将下腔体分隔成上部的水压腔和下部的排污腔,排污腔跟排污口连通;而排污口又往往跟球阀连接,并由球阀控制排污口的打开或者关闭状态:
排污口(球阀)关闭时,复位组件将流道切换部和下分隔部同时上顶,水压腔和排污腔相互分隔,并且上、下腔体相互连通,此时,水流从流体入口先后流入上腔体和下腔体,再分别从上、下腔体进入净水腔,最后经净水腔从流体出口流出;由此,完成过滤的过程;
排污口打开时,水压腔和排污腔的压力差大于复位组件的回复力,压力差将下分隔部下压并使得水压腔和排污腔连通;同时,下分隔部带动流道切换部下移使得上、下腔体相互分隔,此时,水流自流体入口进入上腔体,再从上腔体流入净水腔,接着从净水腔进入下腔体,最后经下腔体从排污口排出,由此完成反冲洗的过程;
本实施方式充分利用了下分隔部上方和下方之间的压力差,使用时,只需控制排污口的开/闭,即通常只需控制球阀的开/闭,便可实现过滤状态和反冲洗状态之间的切换。即达到“一键反冲洗”的效果。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刮刷套、底板、丝杆组件以及拨叉,刮刷套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流道切换部,刮刷套的下端固定连接于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插接通孔;
所述丝杆组件包括凸出于底板上表面的丝杆以及内凹于滤芯组件底部的内螺纹套,丝杆螺纹连接于内螺纹套;
所述拨叉包括固定连接的内接管套和插杆,所述内接管套的上部密封安装于排污口内,内接管套的下部伸出排污口;
外力旋转拨叉,拨叉带动底板和刮刷套以及底板上的丝杆转动,由于滤芯组件在过滤器本体中固定不动,因此,丝杆在滤芯组件的内螺纹套内转动时,底板、丝杆以及刮刷套会在转动的同时进行轴向运动,以此带动流道切换部进行上下运动,从而实现流道的切换。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流道切换部上升时,形成过滤状态;流道切换部下降时,进入反冲洗状态;它跟现有技术的运动方式截然相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优选实施例处于过滤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优选实施例处于反冲洗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滤芯组件和布水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流道切换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刮刷套和下分隔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底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过滤器本体内部各部件在过滤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过滤器本体内部各部件在反冲洗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优选实施例
同时参照图1、图2和图6,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包括过滤器本体、设有布水孔31的布水器3、滤芯组件4、流道切换部7、动力组件、底托6、旋转套壳101以及球阀102。
过滤器本体包括阀头1和滤瓶2,阀头1包括左侧的流体入口11、右侧的流体出口12、设有内螺纹的下端口(图中未标出)以及开口向下的隔流套(图中未标出)。所述滤瓶2的上端螺纹连接于阀头1的下端口,滤瓶2的下端形成排污口13。
参照图3,滤芯组件4通过布水器3固定安装于过滤器本体内,布水器3呈圆环形,布水器3环绕于滤芯组件4上部的周缘,布水器3的内端固定连接于滤芯组件4的上部,布水器3的外端固定连接于过滤器本体的内壁,布水器3架设于滤芯组件4和过滤器本体之间,并且布水器3上设有相互间隔的布水孔31。滤芯组件4包括相互卡接的上骨架和下骨架,本实施例中,布水器3跟上骨架一体成型,布水器3的外端通过外侧的凸块32卡入滤瓶2的凹槽(图中未画出)的方式,跟过滤器本体进行固定,以确保滤芯组件4和布水器3不会进行圆周方向上的转动。装配完成后,滤芯组件4的上端口密封抵靠于阀头1的隔流套,以此确保在过滤状态下,从流体入口流入过滤器本体内的水必须经过滤芯组件4的过滤,再从流体出口12流出。
上述阀头1、滤瓶2、滤芯组件4和布水器3及其装配方式为本领域的惯常技术,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滤芯组件4的外侧形成原水腔(图中未标出);滤芯组件的内侧形成净水腔(图中未标出),布水器3又将原水腔分成上腔体51和下腔体52。
同时参照图1、图2和图5所述动力组件安装于过滤器本体内,它包括相互连接的刮刷套8、下分隔部9以及复位弹簧100,刮刷套8的上端连接于流道切换部7,刮刷套8的下端固定连接于下分隔部9。本实施例中,刮刷套8和下分隔部9一体成型。下分隔部9底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弹簧装配槽91,下分隔部9的底面在靠近周缘的位置设有插接盲孔92。下分隔部9位于滤芯组件4的下方,它能够将下腔体52密封分隔成上部的水压腔53和下部的排污腔54,排污腔54跟排污口13连通。
继续参照图4和图5,所述流道切换部7包括密封环71和四个相互间隔的下挂钩部72,密封环71和下挂钩部72一体成型。密封环71位于布水器3的上方,它环绕于滤芯组件4,密封环71的宽度大于布水孔31的宽度,并且在下移时能够将所有布水孔31密封。各下挂钩部72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密封环71的底面,下挂钩部72又包括相互连接的弧形连接片721和挂钩722,弧形连接片721的厚度小于布水孔31的宽度。所述刮刷套8的上端设有上环形卡槽80。安装时,密封环71位于布水器3的正上方,各下挂钩部72自上而下穿设于相应的布水器3的布水孔31,下挂钩部72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布水孔31的数量,例如: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具有八个布水孔31,但只有四个下挂钩部72。所述下挂钩部72卡入上环形卡槽80,刮刷套8挂在下挂钩部72上,并且一体成型的刮刷套8和下分隔部9能够相对于下挂钩部72转动。
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底托6由拨叉和内衬套61一体成型,所述拨叉包括内接管套62和插杆63,所述内接管套62的上部通过密封安装于滤瓶2下端的排污口13内,内接管套62的下部伸出排污口13,其外侧设有若干竖直的凸条64,旋转套壳101套设于内接管套62的下部,并能够配合凸条64带动底托6整体进行转动。内接管套62的顶面设有四个限位凸杆65,所述复位弹簧100的下端卡接于限位凸杆65;所述复位弹簧100的上端伸入弹簧装配槽91,并且抵靠于下分隔部9的底面。工作时,打开球阀102,污水从内接管套62的内侧通道排出,此外,所述插杆63也凸出于内接管套62的顶面,并且插杆63插入相应的下分隔部9的插接盲孔92内。
继续参照图6,所述内衬套61呈碗口状,它密封贴合于滤瓶2的内壁,下分隔部9始终在内衬套61内活动。所述内衬套61的内壁具有上部的密封段611和位于密封段下方的泄污段612(密封段611和泄污段612以图中的虚线为界)。密封段611为笔直的侧壁,所述下分隔部9通过密封圈90能够跟密封段611密封配合;泄污段612可以为弧形的侧壁,所述泄污段612上设有泄污孔610,本实施例为两个对称的泄污孔610,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下分隔部9位于密封段611时,水压腔53和排污腔54分隔;
下分隔部9位于泄污段612时,水压腔53和排污腔54通过泄污孔610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动作过程如下:
同时参照图7,与排污口13连通的球阀102关闭时,复位弹簧100将下分隔部9和刮刷套8同时上顶,刮刷套8再带动流道切换部7上顶,此时,密封环71上移至布水孔31的正上方,使得上腔体51和下腔体52相互连通。与此同时,下分隔部9位于密封段611内,水压腔53和排污腔54相互分隔,此时,水流从流体入口11先后流入上腔体51和下腔体52,再分别从上腔体51和下腔体52进入净水腔,最后经净水腔从流体出口12流出;由此,完成过滤的过程;
同时参照图8,与排污口13连通的球阀102打开时,水压腔53和排污腔54的压力差大于复位弹簧100的回复力,压力差将下分隔部9连同刮刷套8下压至泄污段612,使得水压腔53和排污腔54连通。与此同时,刮刷套8和下分隔部9在下移过程中带动流道切换部7同时下移,密封环71密封于布水器3的布水孔31,从而使上腔体51和下腔体52相互分隔,此时,水流自流体入口11进入上腔体51,再从上腔体51流入净水腔,接着从净水腔进入下腔体52,最后经下腔体52从排污口13排出,由此完成反冲洗的过程。
本实施方式充分利用了下分隔部9上方和下方之间的压力差,使用时,只需控制排污口13的开/闭,即通常只需控制球阀102的开/闭,便可实现过滤状态和反冲洗状态之间的切换。即达到“一键反冲洗”的效果。
另外,旋转套壳101转动时能够配合内接管套的凸条64带动底托6整体进行转动,而底托6的插杆63又插入下分隔部9的插接盲孔92内,因此旋转套壳101转动时,下分隔部9以及跟下分隔部9一体成型的刮刷套8也会一同进行转动(这个过程中,由于刮刷套8的上环形卡槽80只是搭接在流道切换部7的下挂钩部72,因此流道切换部7不会随着刮刷套8发生转动),从而达到对滤瓶2和滤芯组件4进行刮洗的目的。
本实施方式中,刮刷套8随着下分隔部9一同进行上下运动,当外力转动旋转套壳101时,下分隔部9和与其一体的刮刷套8又会跟着一同转动。工作时,刮刷套8通常先进行上下运动,待其到达指定位置时,再根据需要进行转动,上述两个动作过程通常独立进行,互不干涉。理论上,为了使反冲洗过程具有理想的清洗效果,刮刷套8可转动尽量多的圈数。
参照图5,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刮刷套8包括刮刷骨架81和多个刮刷胶圈82,所述刮刷骨架81呈镂空的圆筒状,其上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装配槽83,所述刮刷胶圈82分别套设于上述装配槽83上。从图中可以看出,刮刷胶圈82的内壁上间隔设有刮刷齿84,刮刷胶圈82的外壁上间隔设有刮刷片85,因此能够同时对滤瓶2和滤芯组件4进行刮刷。
本实施例采用“双面刮刷”的结构,刮刷套8在转动时,能同时对滤瓶2和滤芯组件4进行清洗,具有理想的清洗效果。
虽然,“双面刮刷”较“单面刮刷(只刮滤芯组件或者只刮滤瓶)”会导致刮刷套8上下运动的摩擦力增大,也必然导致对水压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全塑材料的刮刷套8自身重量较轻,因此即使出现水压较低情况(0.5公斤—1公斤),也能够完成通过开/闭排污口达到过滤状态和反冲洗状态切换的目的,即实现“一键反冲洗”的目的。
实施例二
参照图9,本实施例二跟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包括刮刷套8、底板1a和丝杆组件,刮刷套8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流道切换部7,刮刷套8的下端跟底板1a一体成型,所述底板1a上开设有插接通孔(图中未标出)。
所述丝杆组件包括固定凸出于底板1a上表面的丝杆1b以及内凹于滤芯组件4底部的内螺纹套1c,丝杆1b螺纹连接于内螺纹套1c。
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还包括拨叉1d和旋转套壳101,所述拨叉1d包括内接管套1e和插杆1f,所述内接管套1e的上部密封安装于滤瓶2下端的排污口13内,内接管套1e的下部伸出排污口13,其外侧设有若干竖直的凸条,旋转套壳101套设于内接管套1e的下部,并能够配合凸条带动底板和刮刷套8一同进行转动。所述插杆1f凸出于内接管套的顶面,并且插杆1f穿过相应的底板1a的插接通孔内。
本实施例的动作过程如下:
旋转套壳101转动带动拨叉1d转动,拨叉1d又带动底板1a和刮刷套8以及底板1a上的丝杆1b转动,由于滤芯组件4在过滤器本体中固定不动,因此,丝杆1b在滤芯组件4的内螺纹套1c内转动时,底板1a、丝杆1b以及刮刷套8会在转动的同时进行轴向运动,以此带动流道切换部7进行上下运动,从而实现流道的切换。
过滤状态,关闭球阀102,在动力组件的带动下流道切换部7向上运动。
反冲洗状态,打开球阀102,在动力组件的带动下流道切换部7向下运动。
实施例三
参照图10,本实施例跟上述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三由结构更为简易的连接件2a替代刮刷套,该连接件2a包括若干根连杆2b以及上端的环形连接部2c,该环形连接部2c上开设有用于跟流道切换部7配合的上环形卡槽(图中未标出),所述各连杆2b的上端连接于环形连接部2c,各连杆2b的下端一体成型地连接于底板1a。
本实施例的动作过程,跟上述实施例二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包括滤芯组件、设有布水孔的布水器以及具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和排污口的过滤器本体,所述滤芯组件安装于过滤器本体内,滤芯组件的外侧形成原水腔,滤芯组件的内侧形成净水腔;布水器架设于滤芯组件和过滤器本体之间,并且布水器将原水腔分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前置过滤器还包括安装于过滤器本体内的流道切换部以及使流道切换部运动的动力组件;
过滤状态:流道切换部相对于布水器向上运动,使得上、下腔体相互连通;流体自流体入口流入上腔体和下腔体,再从上、下腔体进入净水腔,最后经净水腔从流体出口流出;
反冲洗状态:流道切换部相对于布水器向下运动,使得上、下腔体相互分隔;流体自流体入口进入上腔体,再从上腔体流入净水腔,接着从净水腔进入下腔体,最后经下腔体从排污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具有回复力的复位组件以及下分隔部,所述下分隔部能够将下腔体分隔成上部的水压腔和下部的排污腔,排污腔跟排污口连通;
排污口关闭时,复位组件将下分隔部上顶,水压腔和排污腔相互分隔;同时下分隔部带动流道切换部向上运动,使得上、下腔体相互连通;
排污口打开时,水压腔和排污腔的压力差大于复位组件的回复力,压力差将下分隔部下压并使得水压腔和排污腔连通;同时,下分隔部带动流道切换部向下运动使得上、下腔体相互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
刮刷套、底板、丝杆组件以及拨叉,刮刷套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流道切换部,刮刷套的下端固定连接于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插接通孔;
所述丝杆组件包括凸出于底板上表面的丝杆以及内凹于滤芯组件底部的内螺纹套,丝杆螺纹连接于内螺纹套;
所述拨叉包括固定连接的内接管套和插杆,所述内接管套的上部密封安装于排污口内,内接管套的下部伸出排污口。
CN202120934688.6U 2021-05-04 2021-05-04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Active CN214763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4688.6U CN214763688U (zh) 2021-05-04 2021-05-04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4688.6U CN214763688U (zh) 2021-05-04 2021-05-04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63688U true CN214763688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91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34688.6U Active CN214763688U (zh) 2021-05-04 2021-05-04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636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2463B (zh) 可反冲洗的前置过滤器组件
EP1110591B1 (en) Self-cleaning filter
CN103561837A (zh) 过滤设备
CN217909268U (zh) 一种结构改进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210674451U (zh) 智能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214763688U (zh)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114832470A (zh) 一种自动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104128027A (zh) 一种反冲洗叠片过滤器
CN216909376U (zh) 具有手动刮洗功能的反冲洗横向前置过滤器
CN210229284U (zh)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217139453U (zh) 具有反冲洗功能的横向前置过滤器
CN115504542B (zh) 一种上下联盖同步启闭组件及节能节水型医用反渗透纯水装置
CN215352410U (zh) 一键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115300969A (zh)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209646251U (zh) 过滤器
CN210057540U (zh) 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214763750U (zh) 一种无球阀的前置过滤器
CN112827235A (zh) 反冲洗式前置过滤器
CN216677208U (zh) 一种无球阀的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N212297707U (zh) 一种具有冲洗结构的过滤球阀
CN113730985B (zh) 一种自动清洗的过滤器
CN201445918U (zh) 带反冲洗的分流式过滤装置
CN209548825U (zh) 一种反冲洗前置过滤器
CA2547882A1 (en) Backwash flushing filter
CN219252031U (zh) 一种自动反冲洗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