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61923U -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61923U
CN214761923U CN202120860012.7U CN202120860012U CN214761923U CN 214761923 U CN214761923 U CN 214761923U CN 202120860012 U CN202120860012 U CN 202120860012U CN 214761923 U CN214761923 U CN 214761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long
traction
short
arm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600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一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Original Assignee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filed Critical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Priority to CN2021208600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61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61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619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牵引装置包括以相对位置排布于病床两侧的短臂机构和长臂机构,以及用作控制短臂机构和长臂机构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控制开关,其中:短臂机构和长臂机构分别由定位座、支撑臂、减速马达、连接于减速马达输出轴上的牵拉带组成,牵拉带的外端连接有挂钩;定位座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两侧,短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外侧处,短臂侧牵拉带通过短臂侧挂钩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短臂机构的一侧在卧床患者底侧方向进行连接;长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上方处,长臂侧牵拉带通过长臂侧挂钩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长臂机构的一侧在卧床患者顶侧方向进行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翻身用的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临床工作中,大多数卧床患者均需要每日翻身护理,部分重症呼吸道疾病患者在监护室治疗中需要每日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转运的过床过程,手术之前的体位摆放,这些情况都需翻身。目前临床中普及的翻身方法仍为手动轴向翻身,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病情或者体型偏胖、体重超重的患者时,需要多人协同操作;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耗时耗力耗人手;这对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增加了体力和人力资源上的负担。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翻身装置”(公开CN1167399C,公开日20040922),该技术披露了一种多功能翻身装置,包括一升降架,其上设一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是由一控制器、一马达、一变速箱、一从动组所组成,其中控制器指令马达经变速箱减速后直接驱转从动组,该从动组两边之终端各系有吊绳组钩住接吊网,通过升降架高度定位及驱动机构之动态移位,可牵动吊绳拉高、放低,通过从动组之吊重钩及吊重带调整升降架高度,通过驱动机构下方之振动器高频拉放吊绳使吊网产生抖动作用,而从动组相对行程之适位处设有左、中、右三个定位开关。
其采用吊网与驱动机构配合,在翻身的过程中,需要患者身体在吊网上滚动,在翻身时对患者身体造成摩擦,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其只适用没有外伤、轻伤久卧的患者。因此,现有的翻身装置存在着,结构复杂、使用效率低、使用范围小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单人操作、结构简单、使用效率高、 使用范围广的翻身用牵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以相对位置排布于病床两侧的短臂机构和长臂机构,以及用作控制所述短臂机构和长臂机构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控制开关,其中:
所述短臂机构主要由短臂侧定位座、连接于所述短臂侧定位座上的短臂侧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短臂侧支撑臂上的短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的短臂侧牵拉带组成,所述短臂侧定位座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一侧,所述短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外侧处,所述短臂侧牵拉带的外端连接有短臂侧挂钩,所述短臂侧牵拉带通过所述短臂侧挂钩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所述短臂机构的一侧在卧床患者底侧方向进行连接;
所述长臂机构主要由长臂侧定位座、连接于所述长臂侧定位座上的长臂侧支撑臂、连接于所述长臂侧支撑臂上的长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的长臂侧牵拉带组成,所述长臂侧定位座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另一侧,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上方处,所述长臂侧牵拉带的外端连接有长臂侧挂钩,所述长臂侧牵拉带通过所述长臂侧挂钩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所述长臂机构的一侧在卧床患者顶侧方向进行连接;
所述控制开关具有两个控制键,第一控制键用作控制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和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进行同步正转、收卷对应牵拉带,第二控制键用作控制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正转收卷短臂侧牵拉带、控制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反转释放长臂侧牵拉带、且控制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与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动作同步。
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下端处,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处设置有用作长臂侧牵拉带回绕转向的动滑轮。
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长臂侧牵拉带的轮槽结构。
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牵拉带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
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支撑臂为中空结构,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
所述短臂机构的短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短臂侧牵拉带的轮槽结构。
所述短臂机构的短臂侧牵拉带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
所述短臂机构的短臂侧支撑臂为中空结构,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短臂侧支撑臂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
所述控制开关为设置于病床一侧底部处的踏板开关,所述踏板开关上具有控制所述短臂机构和所述长臂机构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第一踏键和第二踏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采用传统人工翻身的方式,采用本牵引装置,只需要一个普通的医护人员即可完成翻身的操作,能有效节约人力;同时,其可拆卸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只需要更换相应的零件,可以重复利用,结构简单,方便维护;采用可拆卸调整的翻身用牵引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翻身用牵引装置的位置,能适用于不同的床体,不同身高的人、需要翻身方向的变化;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能单人操作、使用效率高、使用范围广的优点。
2. 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轮槽结构的导向板能辅助牵拉带工作,保证了牵拉带的牵引方向不偏移,还减少了牵拉带在导向板上的摩擦,延长了牵拉带的使用寿命;
3. 本实用新型中短臂侧支撑臂、长臂侧支撑臂采用中空结构可以减轻整个机构的重量,同时,在使用时可以保护减速马达与牵拉带不会受到外力干扰,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牵拉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滑块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滑块一俯视图;
图6为图4的牵引带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与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配合使用的状态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牵引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1—牵引拉杆;101—中部施力段;102—肩部调整段;103—髋部调整段;2—肩部固定带组;201—牵拉带一;202—束紧带一;203—滑块一;
2031—顶紧螺栓;3—髋部固定带组;301—牵拉带二;302—束紧带二;303—滑块二;40一碳纤维结构;402—亲肤层;403一魔术贴; 5—短臂机构;501—短臂侧定位座;502—短臂侧支撑臂;503—短臂侧减速马达;504—短臂侧牵拉带;505—短臂侧挂钩;6—长臂机构;601—长臂侧定位座;602—长臂侧支撑臂;603—长臂侧减速马达;604—长臂侧牵拉带;605—长臂侧挂钩;606—动滑轮; 7—踏板开关;701—第一踏键;702—第二踏键;A—患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展开说明:
如图7~图9所示,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牵引装置包括以相对位置排布于病床两侧的短臂机构5和长臂机构6,以及用作控制短臂机构5和长臂机构6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控制开关;其中:短臂机构5主要由短臂侧定位座501、连接于短臂侧定位座501上的短臂侧支撑臂502、连接于短臂侧支撑臂502上的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连接于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输出轴上的短臂侧牵拉带504组成,短臂侧定位座501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一侧,短臂侧支撑臂502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外侧处,短臂侧牵拉带504的外端连接有短臂侧挂钩505,短臂侧牵拉带504通过短臂侧挂钩505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短臂机构5的一侧在卧床患者底侧方向进行连接;
长臂机构6主要由长臂侧定位座601、连接于长臂侧定位座601上的长臂侧支撑臂602、连接于长臂侧支撑臂602上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连接于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输出轴上的长臂侧牵拉带604组成,长臂侧定位座601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另一侧,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上方处,长臂侧牵拉带604的外端连接有长臂侧挂钩605,长臂侧牵拉带604通过长臂侧挂钩605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长臂机构6的一侧在卧床患者顶侧方向进行连接;
控制开关具有两个控制键,具体地,控制开关为设置于病床一侧底部处的踏板开关7,踏板开关7上具有控制短臂机构5和长臂机构6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第一踏键701和第二踏键702。第一踏键701用作控制短臂侧减速马达503和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进行同步正转、收卷对应牵拉带,第二踏键702用作控制短臂侧减速马达503正转收卷短臂侧牵拉带504、控制长臂侧减速马达603反转释放长臂侧牵拉带604、且控制短臂侧减速马达503与长臂侧减速马达603动作同步。
相对于采用传统人工翻身的方式,采用本牵引装置,只需要一个普通的医护人员即可完成翻身的操作,能有效节约人力;同时,其可拆卸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只需要更换相应的零件,可以重复利用,结构简单,方便维护;采用可拆卸调整的翻身用牵引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翻身用牵引装置的位置,能适用于不同的床体,不同身高的人、需要翻身方向的变化;整个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会把患者悬吊起来,并转动进行翻身,避免了患者与床体或者固定装置的摩擦,不会造成二次伤害。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能单人操作、使用效率高、 使用范围广的优点。
如图7、图8所示,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连接于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下端处,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上端处设置有用作长臂侧牵拉带604回绕转向的动滑轮606。
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长臂侧牵拉带604504的轮槽结构。采用具有轮槽结构的导向板能辅助牵拉带工作,保证了牵拉带的牵引方向不偏移,还减少了牵拉带在导向板上的摩擦,延长了牵拉带的使用寿命。
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牵拉带604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采用炭纤维,方便牵引过程中的力的传导,增强结构强度。
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支撑臂602为中空结构,长臂侧减速马达603连接于 长臂侧支撑臂602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长臂侧支撑臂602采用中空结构可以减轻整个机构的重量,同时,在使用时可以保护减速马达与牵拉带不会受到外力干扰,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短臂侧牵拉带504的轮槽结构。采用具有轮槽结构的导向板能辅助牵拉带工作,保证了牵拉带的牵引方向不偏移,还减少了牵拉带在导向板上的摩擦,延长了牵拉带的使用寿命。
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牵拉带504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采用炭纤维,方便牵引过程中的力的传导,增强结构强度。
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支撑臂502为中空结构,短臂侧减速马达503连接于短臂侧支撑臂502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短臂侧支撑臂502为中空结构可以减轻整个机构的重量,同时,在使用时可以保护减速马达与牵拉带不会受到外力干扰,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本装置工作原理:
具体地;将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安装在床体的两侧,使短臂机构5的短臂侧挂钩505和长臂机构6的长臂侧挂钩605分别与对应的牵引拉杆1连接,待患者A体位安顿好后,踩踏踏板开关7的第一踏键701,短臂侧牵拉带504和长臂侧牵拉带604在短臂侧减速马达503和长臂侧减速马达603的带动下匀速收紧,逐渐将患者A轴向反转,直至患者A冠状轴与病床表面呈略小于90度夹角,此时,医护人员可以查看没有被固定牵引带覆盖部分皮肤组织情况。
踩踏第二踏键702,短臂侧牵拉带504匀速收紧,长臂侧牵拉带604匀速释放,使患者A缓和地完成后半部分的反转,最后使患者A呈面部朝下背部朝上的体位,完成翻身。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使用效果,设计一种与本实用新型匹配使用的身体固定装置。
如图1~图6所示;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所述身体固定装置包括:牵引拉杆1、肩部固定带组2、髋部固定带组3;
具体地,牵引拉杆1在卧床患者翻身时沿着患者身体的肩部和髋部卧式放置,且处在卧床患者当前卧位的一侧;肩部固定带组2主要由以Y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牵拉带一201和束紧带一202组成,束紧带一202的两端能够在牵拉带一201的一端端部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牵拉带一201的另一端连接在牵引拉杆1对应于患者身体肩部的位置处,束紧带一202用作在患者身体肩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髋部固定带组3,髋部固定带组3主要由以Y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牵拉带二301和束紧带二302组成,束紧带二302的两端能够在所述牵拉带二301的一端端部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牵拉带二301的另一端连接在牵引拉杆1对应于患者身体髋部的位置处,束紧带二302用作在患者身体髋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
如图2所示,身体固定装置在对卧床患者进行牵引翻身时,以两套身体固定装置左右交叉配套,两套身体固定装置的牵引拉杆1分处在卧床患者当前卧位的两侧,且牵引翻身的牵引力从卧床患者当前卧位的底侧处和顶侧处进行左右交叉牵引。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的身体固定装置的牵引拉杆1的长度既适用于单人操作,也适用于多人协同操作,其材质可以选择高强度金属;肩部固定带组2和髋部固定带组3分别固定在患者肩部及髋部,增加了身体固定装置的稳定性。采用带状结构能减少患者体表受力,防止患者受到挤压伤害;保证了在使用过程中受力均匀,提高了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肩部固定带组2和髋部固定带组3为Y结构连接,束紧带一202、束紧带二302用作在患者身体肩部、身体髋部处回绕闭合连接、对患者进行束紧固定;采用回绕闭合连接的方式,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身材的人做出调整,本实用新型使用灵活,具有广泛的适用度。
如图1所示,牵引拉杆1沿着长度方向主要由肩部调整段102、中部施力段101和髋部调整段103构成,所述中部施力段101以弯折结构成型,且中部施力段101处在整个牵引拉杆1的长度中心区域。采用此结构可以增加施力的空间,同时可以适用于机械牵引装置等辅助装置的连接,在使用时限制机械牵引装置连接部件滑动范围过大,保证牵引装置稳定工作。
如图1、图3所示,肩部固定带组2与髋部固定带组3为两组结构相同的固定带组;肩部固定带组2与髋部固定带组3分别通过滑块一203和滑块二303与牵引拉杆1的肩部调整段102、髋部调整段103活动连接。
具体地;肩部固定带组2的牵拉带一201通过连接的滑块一203与牵引拉杆1的对应位置处进行滑动配合,滑块一203上设置有可松动的定位锁止结构。同样的,髋部固定带组3的牵拉带二301通过连接的滑块二303与牵引拉杆1的对应位置处进行滑动配合, 滑块二303上设置有可松动的定位锁止结构。
定位锁止结构为以螺纹结构连接于对应滑块上、且能够在对应滑块上进行径向进给的顶紧螺栓2031。在本实施例中,肩部固定带组2、髋部固定带组3通过滑块一203、滑块二303与牵引拉杆1活动连接,通过调整肩部固定带组2、髋部固定带组3在牵引拉杆1上的位置,可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
肩部固定带组2的牵拉带一201和束紧带一202分别为碳纤维结构401,且束紧带一202的内侧处设置有柔软结构的亲肤层402。同样的,髋部固定带组3的牵拉带二301和束紧带二302分别为碳纤维结构401,且束紧带二302的内侧设置有柔软结构的亲肤层402。为了避免在机械运动中对患者皮肤组织造成损伤,亲肤层402采用常见的柔性材料,例如硅胶垫。
肩部固定带组2的牵拉带一201两侧的束紧带一202之间具有长度差,且牵拉带一201两侧的束紧带一202端部区域处设置有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 束紧带一202通过两端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同样的,髋部固定带组3的牵拉带二301两侧的束紧带二302之间具有长度差,且牵拉带二301两侧的束紧带二302端部区域处设置有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 束紧带二302通过两端相配套的魔术贴403结构进行回绕闭合连接。采用魔术贴403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技术优点。
如图4~图6所示,在实际使用中,牵拉带一201与滑块一203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采用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滑块一203设有U型连接部,牵拉带一201与滑块一203的连接端绕过滑块一203的连接部,上下通孔对应并安装螺栓,完成连接。采用活动连接的结构,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快速拆装组合,方便维护。

Claims (9)

1.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以相对位置排布于病床两侧的短臂机构和长臂机构,以及用作控制所述短臂机构和长臂机构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控制开关,其中:
所述短臂机构主要由短臂侧定位座、连接于所述短臂侧定位座上的短臂侧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短臂侧支撑臂上的短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的短臂侧牵拉带组成,所述短臂侧定位座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一侧,所述短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外侧处,所述短臂侧牵拉带的外端连接有短臂侧挂钩,所述短臂侧牵拉带通过所述短臂侧挂钩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所述短臂机构的一侧在卧床患者底侧方向进行连接;
所述长臂机构主要由长臂侧定位座、连接于所述长臂侧定位座上的长臂侧支撑臂、连接于所述长臂侧支撑臂上的长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的长臂侧牵拉带组成,所述长臂侧定位座以可拆卸结构连接固定于卧床患者所在病床的另一侧,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延伸至卧床患者上方处,所述长臂侧牵拉带的外端连接有长臂侧挂钩,所述长臂侧牵拉带通过所述长臂侧挂钩与卧床患者身上所连接的束紧带相背于所述长臂机构的一侧在卧床患者顶侧方向进行连接;
所述控制开关具有两个控制键,第一控制键用作控制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和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进行同步正转、收卷对应牵拉带,第二控制键用作控制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正转收卷短臂侧牵拉带、控制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反转释放长臂侧牵拉带、且控制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与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动作同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下端处,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上端处设置有用作长臂侧牵拉带回绕转向的动滑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长臂侧牵拉带的轮槽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牵拉带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臂机构的长臂侧支撑臂为中空结构,所述长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长臂侧支撑臂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臂机构的短臂侧减速马达输出轴上间距设置有两个分别径向外延成型的导向板,这两个导向板在输出轴上形成能够卷绕排布短臂侧牵拉带的轮槽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臂机构的短臂侧牵拉带为碳纤维成型的扁平带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臂机构的短臂侧支撑臂为中空结构,所述短臂侧减速马达连接于所述短臂侧支撑臂的中空结构空间内、未外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为设置于病床一侧底部处的踏板开关,所述踏板开关上具有控制所述短臂机构和所述长臂机构进行牵引翻身动作的第一踏键和第二踏键。
CN202120860012.7U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Active CN214761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60012.7U CN214761923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60012.7U CN214761923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61923U true CN214761923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89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60012.7U Active CN214761923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619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30122A (en) Patient weight reliever apparatus
US4446587A (en) Patient positioning device
US729029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patients
CN111467142A (zh) 一种床椅变换滚筒转移轮椅
CN113367901A (zh) 一种急诊科护理用包扎支撑装置
CN214761923U (zh)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牵引装置
CN210785261U (zh) 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架
CN113274222A (zh) 准备旋转受治疗者和使用高架升降件旋转受治疗者的方法
CN214761924U (zh) 一种卧床患者牵引翻身用身体固定装置
CN113081566B (zh) 一种床上辅助护理装置以及护理方法
CN213030966U (zh) 一种骨盆固定牵引带及具有其的提升装置
CN213284163U (zh) 一种机器人式康复护理设备
EP4245279A1 (en) Multifunctional care device
CN214105058U (zh) 体位辅助调整装置及治疗床
CN210991314U (zh) 一种骨科护理固定矫正设备
CN114522372A (zh) 一种儿科护理用辅助恢复行走装置及方法
JPH06209970A (ja) 介護用リフト
CN211023686U (zh) 一种抬臀器动机
CN111012593A (zh) 一种带有翻身装置的护理系统
CN201572225U (zh) 骨科病床牵引架
CN216496327U (zh) 一种老年病人的站立检查辅助架
CN216676226U (zh) 一种腰椎骨创伤病人起床卧床便携辅助支架
CN219921429U (zh) 一种方便移动的患者肢体活动支架
CN214596307U (zh) 具有免工具拆装的护理用患者悬浮装置
CN214343124U (zh) 一种吊顶双轨式身体姿态可调的病患移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