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37404U -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37404U
CN214737404U CN202023082173.2U CN202023082173U CN214737404U CN 214737404 U CN214737404 U CN 214737404U CN 202023082173 U CN202023082173 U CN 202023082173U CN 214737404 U CN214737404 U CN 214737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assembly
clamping
transmission shaft
axial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217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嘉俊
梁志新
王浩
周衍领
耿冬梅
罗丹丹
胡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Beijing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North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8217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37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37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37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该装置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和轴向限位组件;用于驱动传动轴转动的驱动组件;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第一夹持部件与传动轴螺纹连接,第二夹持部件与传动轴转动连接且与轴向限位组件配合。本公开提供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中,通过驱动组件控制传动轴转动的圈数以控制传动轴的位移量,实现了对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之间距离的准确调节。并且通过夹持组件对固定梁片和待调整梁片的夹持作用,以及传动轴与夹持组件的连接,提高了待调整梁片在位置调整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待调整梁片发生倾覆,提高了梁片间距调整过程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高架桥梁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多。贝雷梁支撑体系以其占地面积小,不影响交通,施工安全性更好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桥梁施工中。在贝雷梁架设过程中需要调整两排贝雷桁架的轴线距离,一般将手拉葫芦两端分别固定在待调整贝雷桁架和已固定贝雷桁架上,通过使用手拉葫芦拉动待调整贝雷桁架来实现两排贝雷桁架轴线间距的调整。这种调整方式由于调整量难以控制,导致调整精度较低,同时容易引起贝雷桁架倾覆,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包括: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和轴向限位组件;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轴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用于夹持固定梁片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用于夹持待调整梁片的第二夹持部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与所述传动轴螺纹连接,第二夹持部件与所述传动轴转动连接且与所述轴向限位组件配合。
本公开提供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中包括驱动组件、传动组件和夹持组件,其中,夹持组件中包括用于夹持固定梁片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用于夹持待调整梁片的第二夹持部件,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和用于限制第二夹持部件沿传动轴的轴线方向位移的轴向限位组件。在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工作过程中,驱动组件驱动传动轴绕传动轴的轴线方向转动,由于第一夹持部件夹持固定梁片,第一夹持部件的位置不发生改变,又由于第一夹持部件与传动轴螺纹连接,在传动轴转动过程中,传动可沿其自身轴线方向运动,以改变传动轴和第一夹持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又由于第二夹持部件夹持待调整梁片,且第二夹持部件与传动轴转动连接,与轴向限位组件配合,在传动轴转动过程中,第二夹持部受待调整梁片的重力作用,第二夹持部不随传动轴的转动而转动,即,第二夹持部与传动轴之间发生相对转动,通过将第二夹持部与轴向限位组件配合,限制了第二夹持件部沿传动轴的轴线方向的位移,有效防止了第二夹持部件与传动轴之间沿传动轴的轴线方向发生位移。随着传动轴的转动,沿传动轴的轴线方向,传动轴与第一夹持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传动轴与第二夹持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未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之间距离的调整,调整的距离的值为传动轴与第一夹持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即为传动轴沿其轴线方向的行程。
也就是说,通过驱动组件控制传动轴转动,并通过控制传动轴的转动圈数控制传动轴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移动的位移量,实现了对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之间距离的准确调节。并且,通过夹持组件对固定梁片和待调整梁片的夹持作用,以及传动轴与夹持组件的连接,提高了待调整梁片在位置调整过程中的稳定性,可有效防止待调整梁片发生倾覆,提高了梁片之间间距调整过程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包括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
所述轴向限位组件包括第一轴向限位部件和第二轴向限位部件,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一端,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中部;
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夹爪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传动轴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连接的连接轴和用于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配合的主轴,所述主轴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轴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方向转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轴设置在所述主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主轴之间设置有锥齿轮组件。
可选地,所述锥齿轮组件包括齿轮箱,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与所述齿轮箱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手轮组件,所述手轮组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外侧,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转动。
可选地,所述主轴背离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轴和所述螺杆之间设置有延长轴。
可选地,所述延长轴与所述主轴绕垂直于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转动连接。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梁间距离调节装置与梁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另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传动轴;11-连接轴;111-第一连接轴;112-第二连接轴;12-主轴;13-螺杆;14-延长轴;15-止位挡块;16-轴端压板;2-第一轴向限位部件;3-第二轴向限位部件;4-驱动组件;41-驱动轴;42-手轮组件;5-第一夹持部件;6-第二夹持部件;61-第一夹爪;62-第二夹爪;7-锥齿轮组件;71-齿轮箱;a-固定梁片;b-待调整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梁间距离调节装置与梁片的配合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另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1和轴向限位组件;驱动组件4,用于驱动传动轴1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用于夹持固定梁片a的第一夹持部件5和用于夹持待调整梁片b的第二夹持部件6,第一夹持部件5与传动轴1螺纹连接,第二夹持部件6与传动轴1转动连接且与轴向限位组件配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中包括驱动组件4、传动组件和夹持组件,其中,夹持组件中包括用于夹持固定梁片a的第一夹持部件5和用于夹持待调整梁片b的第二夹持部件6,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1和用于限制第二夹持部件6沿传动轴1的轴线方向位移的轴向限位组件。在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工作过程中,驱动组件4驱动传动轴1绕传动轴1的轴线转动,即,驱动组件4驱动传动轴1绕其自身轴线转动,由于第一夹持部件5夹持固定梁片a,第一夹持部件5的位置不发生改变,又由于第一夹持部件5与传动轴1螺纹连接,在传动轴1转动过程中,传动可沿其自身轴线方向运动,以改变传动轴1和第一夹持部件5之间的相对位置。又由于第二夹持部件6夹持待调整梁片b,且第二夹持部件6与传动轴1转动连接,与轴向限位组件配合,在传动轴1转动过程中,第二夹持部受待调整梁片b的重力作用,第二夹持部不随传动轴1的转动而转动,即,第二夹持部与传动轴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通过将第二夹持部件6与轴向限位组件配合,限制了第二夹持件部沿传动轴1的轴线方向的位移,有效防止了第二夹持部件6与传动轴1之间沿传动轴1的轴线方向发生位移。随着传动轴1的转动,沿传动轴1的轴线方向,传动轴1与第一夹持部件5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传动轴1与第二夹持部件6之间的相对位置未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第一夹持部件5和第二夹持部件6之间距离的调整,调整的距离的值为传动轴1与第一夹持部件5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即为传动轴1沿其轴线方向的行程。
也就是说,通过驱动组件4控制传动轴1转动,并通过控制传动轴1的转动圈数控制传动轴1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移动的位移量,实现了对第一夹持部件5和第二夹持部件6之间距离的准确调节。并且,通过夹持组件对固定梁片a和待调整梁片b的夹持作用,以及传动轴1与夹持组件的连接,提高了待调整梁片b在位置调整过程中的稳定性,可有效防止待调整梁片b发生倾覆,提高了梁片之间间距调整过程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轴41,驱动轴41和传动轴1之间设置有锥齿轮组件7。驱动轴41转动过程中,驱动锥齿轮组件7运动,锥齿轮带动传动轴1转动。通过在驱动轴41和传动轴1之间设置锥齿轮,可改变驱动轴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方向,使传动轴1可沿传动轴1的轴线方向转动。并且,通过齿轮传动,提高了传动轴1沿其自身轴线方向运动的精度。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另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6所示,具体地,驱动组件4还包括手轮组件42,手轮组件42套设于驱动轴41外侧,用于驱动驱动轴41转动。
通过在驱动轴41的一端设置手轮组件42,便于通过人工控制驱动轴41转动,以使传动轴1转动。
具体地,上述手轮组件42包括手轮、盖螺母、弹簧垫片和紧固螺母,其中手轮中心开设有异型孔,驱动轴41上设置有用于与手轮的中心异型孔内表面配合的配合部,且驱动轴41上设置有用于与手轮配合的轴肩,驱动轴41的端部设置有螺纹,手轮与驱动轴41的配合部配合,且一端与轴肩抵接,另一端通过紧固螺母与螺纹配合与螺母抵接,从而实现了手轮的周向以及轴向的定位。紧固螺母背离手轮的一侧设置有盖螺母,盖螺母和紧固螺母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松的弹簧垫片,从而提高了手轮组件42与驱动轴4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驱动组件4还可以包括电机,通过将电机与驱动轴41连接,控制驱动轴41转动,以实现装置的自动化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件6包括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轴向限位组件包括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和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设置在传动轴1的一端,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设置在传动轴1的中部;第一夹爪61与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连接,第二夹爪62与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连接。
上述第二夹持部件6中包括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夹持在待调整梁片b上,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某一种梁片时,梁片的尺寸为定值,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之间的距离与梁片的尺寸对应,即,在夹持同一种梁片时,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之间的距离为定值。通过将第一夹爪61与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连接,使得传动轴1在转动过程中第一夹爪61在传动轴1的轴线方向上与传动轴1的相对位移为零,同理,第二夹爪62与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连接,使得传动轴1在转动过程中第二夹爪62在传动轴1的轴线方向上与传动轴1的相对位移为零,使得在传动轴1转动过程中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轴1包括用于与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连接的连接轴11和用于与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配合的主轴12,主轴12与驱动组件4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与连接轴11连接,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与主轴12连接,在对不同尺寸的梁片进行夹持时,可通过更换不同长度尺寸的连接轴11,以实现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之间距离的改变。
图3为A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具体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包括轴端压板16,轴端压板16的尺寸大于连接轴11端部的轴段的直径,且轴端压板16与连接轴11连接。连接轴11端部的轴段的直径小于相邻的轴段的直径,第一夹爪61套设在连接轴11端部的轴段外侧,端部的轴段与相邻的轴段之间形成有轴肩,沿连接轴11的轴线方向,第一夹爪61的一侧可与轴段压板配合,另一侧可与轴肩配合,实现了对第一夹爪61沿连接轴11轴线方向的限位。
具体地,连接轴11的端部的轴段外套设有套筒,第一夹爪61套设在套筒外侧。为了避免传动轴1与第一夹爪6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对第一夹爪61产生磨损,将第一夹爪61与套筒过盈配合,套筒相对传动轴1转动。
为了减小套筒和传动轴1之间的摩擦力,套筒和传动轴1之间可涂设润滑油等。
图4为B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锥齿轮组件7包括齿轮箱71,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与齿轮箱7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齿轮箱71与主轴12之间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齿轮箱71与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连接,第二夹爪62与齿轮箱71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夹爪62与传动轴1之间的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可以为轴承。
上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设置在连接轴11远离主轴12的一端,在改变连接轴11的长度时,为了简化连接轴11的更换步骤,降低连接轴11更换的难度,将连接轴11设置为包括第一连接轴111和第二连接轴112,第一连接轴111和第二连接轴112沿垂直于第一连接轴111的轴线方向转动设置,第一连接轴111设置在主轴12和第二连接轴112之间,第二连接轴112上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
上述连接轴11包括第一连接轴111和第二连接轴112,在改变连接轴11长度时,可仅将第一连接轴111拆卸更换,以实现连接轴11长度的改变,避免了在更换连接轴11时需将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进行拆卸,再将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安装在更换的连接轴11上的步骤,即,简化了更换连接轴11的步骤,降低了调节连接轴11长度的难度。
另外,通过将第一连接轴111和第二连接轴112转动连接,使得装置在非使用状态时,将第二连接轴112向靠近第一连接轴111的方向转动,从而减小装置的占用空间,便于装置的收纳和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2背离连接轴11的一端设置有螺杆13,螺杆13与第一夹持部件5螺纹连接。在传动轴1转动过程中,螺杆13的螺纹长度决定了第一夹持部件5的最大行程。为了防止第一夹持部件5在向远离主轴12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件5和螺杆13脱离,在螺杆13的端部设置有止位挡块15。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杆13与主轴12转动连接,转动的方向与主轴12的轴线方向垂直,使得螺杆13可向靠近主轴12的方向转动,以节省装置占用的空间,便于装置的收纳和移动;并且,在通过本装置将待调整的梁片下放过程中,通过将螺杆13可向靠近主轴12的方向转动,可避免第一夹持部件5与固定梁片a之间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主轴12和螺杆13之间的距离,可在主轴12和螺杆13之间设置延长轴14。通过在主轴12和螺杆13之间设置不同长度尺寸的延长轴14,可调节第一夹持部件5和第二夹持部件6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装置可适用于多种尺寸的梁片。
具体地,延长轴14与主轴12绕垂直于主轴12的轴线方向转动连接,使得延长轴14可向靠近主轴12的方向转动,以节省装置占用的空间,便于装置的收纳和移动。
上述传动轴1轴,每相邻两个转动连接的轴段之间,靠近驱动轴41的轴段的端部设置有限位挡板,用于限制相邻轴段向远离驱动轴41转动的过程中的极限位置为该轴段的轴线与主轴12的轴线重合。例如主轴12与延长轴14连接时,主轴12的端部设置有限位挡板,以使延长轴14向远离驱动轴41的方向转动的极限位置为延长轴14的轴线与主轴12的轴线重合。又例如延长轴14与螺杆13连接的位置处,延长轴14远离主轴1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挡板,以使螺杆13向远离驱动轴41的方向转动的极限位置为螺杆13的轴线与主轴12的轴线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1)和轴向限位组件;
驱动组件(4),用于驱动所述传动轴(1)绕所述传动轴(1)的轴线转动;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用于夹持固定梁片(a)的第一夹持部件(5)和用于夹持待调整梁片(b)的第二夹持部件(6),所述第一夹持部件(5)与所述传动轴(1)螺纹连接,第二夹持部件(6)与所述传动轴(1)转动连接且与所述轴向限位组件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6)包括第一夹爪(61)和第二夹爪(62);
所述轴向限位组件包括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和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设置在所述传动轴(1)的一端,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设置在所述传动轴(1)的中部;
所述第一夹爪(61)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连接,所述第二夹爪(62)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1)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连接的连接轴(11)和用于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配合的主轴(12),所述主轴(12)与所述驱动组件(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11)包括第一连接轴(111)和第二连接轴(112),所述第一连接轴(111)和所述第二连接轴(11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轴(111)的轴线方向转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轴(111)设置在所述主轴(12)和所述第二连接轴(112)之间,所述第二连接轴(112)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件(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轴(41),所述驱动轴(41)和所述主轴(12)之间设置有锥齿轮组件(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轮组件(7)包括齿轮箱(71),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件(3)与所述齿轮箱(7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还包括手轮组件(42),所述手轮组件(42)套设于所述驱动轴(41)外侧,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41)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2)背离所述连接轴(11)的一端设置有螺杆(13),所述螺杆(13)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5)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2)和所述螺杆(13)之间设置有延长轴(1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梁间距离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轴(14)与所述主轴(12)绕垂直于所述主轴(12)的轴线方向转动连接。
CN202023082173.2U 2020-12-18 2020-12-18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Active CN214737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2173.2U CN214737404U (zh) 2020-12-18 2020-12-18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2173.2U CN214737404U (zh) 2020-12-18 2020-12-18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37404U true CN214737404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32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2173.2U Active CN214737404U (zh) 2020-12-18 2020-12-18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374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74426U (zh) 一种大口径钢管内支撑结构
DE10135456C1 (de) Spannvorrichtung für die rotatorische Bearbeitung von Werkstücken
CN208557568U (zh) 一种高精度夹持机械手
CN214737404U (zh) 梁间距离调节装置
CN103223553A (zh) 一种双向可调间距的分体式双轴肩搅拌摩擦头
US4742740A (en) Automatic rod guide adjusting method for a numerically controlled lathe and lath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CN112828986A (zh) 一种用于轮胎雕花开槽的辅助装置
CN111620187A (zh) 一种环卫用草绳卷绕装置
CN116267071A (zh) 一种摆臂型农业机械传动轴装置
CN102601456B (zh) 用于桶体内壁的加工装置
CN214134729U (zh) 一种管道自动焊接装置
JP3755130B2 (ja) フランジ成形機
CN112893526B (zh) 一种预矫直机构
CN209919227U (zh) 一种焊接滚轮架
CN109338732B (zh) 一种环保阻燃pvc人造革制备装置及方法
CN208663068U (zh) 一种便携式磨铣床
CN209259276U (zh) 旋转轴轴向调整尾座
CN107059269A (zh) 缝纫机剪线装置
CN219098329U (zh) 一种光缆施工的放线转盘
CN117081339B (zh) 一种电机壳体整形装置
CN215279314U (zh) 一种便于调节弯管角度的弯管机
CN218134249U (zh) 一种适用于不同管径铜管的折弯机
CN214878778U (zh) 涂布机生产线放卷工位手动纠偏机构
CN218134227U (zh) 一种弯管机用弯管装置
CN220613660U (zh) 一种电极加工用工装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8

Address after: 102600 No.9, Kangzhuang Road,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CRCC NORTH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600 9 Kangzhuang Road, Huangcun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