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29069U -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29069U
CN214729069U CN202121026573.3U CN202121026573U CN214729069U CN 214729069 U CN214729069 U CN 214729069U CN 202121026573 U CN202121026573 U CN 202121026573U CN 214729069 U CN214729069 U CN 2147290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rest
driving
seat
angle
lock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265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国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265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290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290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290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座椅包括枢接的乘坐部与背靠,乘坐部与背靠之间设置有背靠锁定机构;座椅上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第二解锁装置,第一解锁装置与背靠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背靠倾斜角度大于一第一角度的第一限位机构,当背靠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第一解锁装置可解锁背靠锁定机构而调整背靠角度;当背靠处于第一角度时,第一解锁装置被限制而不能解锁背靠锁定机构,背靠不能越过第一角度,从而保证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第二解锁装置可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使得背靠可往后旋转至大于第一角度的位置而折叠座椅,从而折叠操作非常简便。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背景技术
儿童座椅一般包括相互枢接的乘坐部与背靠,且背靠下端与乘坐部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以及解锁机构,通过该解锁机构解锁该锁定机构之后,即可相对乘坐部前后旋转背靠,从而达到调整背靠角度的目的。对于儿童座椅来说,展开状态下使用的安全性与折叠操作为两大诉求,即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要保证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在不需要使用座椅时,座椅能被折叠以减少座椅所占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儿童推车,其能保证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而且在不需要使用座椅时,不管背靠处于何种倾斜角度,均能折叠座椅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座椅包括枢接的乘坐部与背靠,所述乘坐部与背靠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背靠锁定机构,所述座椅上还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背靠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大于一第一角度的第一限位机构,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设置为,在所述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可解锁背靠锁定机构,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且背靠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机构也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限制而不能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所述座椅上还设置有第二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被设置为,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操作第二解锁装置可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时,通过第二解锁装置可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后,所述背靠可相对乘坐部旋转至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位置而折叠座椅。
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乘坐部一侧的第一齿槽、设置于所述背靠相对侧的第二齿槽、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内的齿轮、一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内且用于驱动所述齿轮复位的弹性件;较佳的,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且所述第一驱动件旋转时会同时移动。
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主体、自所述主体往外延伸的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所述限位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齿轮朝向第一驱动件一侧的限位凹槽;在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状态下,当所述齿轮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移动至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时,所述限位部卡入限位凹槽内而不能旋转。
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一可相对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内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齿轮配合设置,旋转所述第二驱动件可驱动齿轮移动而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较佳的,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一本体、自所述本体往外延伸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朝向第一齿槽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主动斜面;所述齿轮的内环壁上凸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件上朝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主动斜面配合的第二从动斜面;所述第二驱动件朝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置于所述齿轮的内环内,且其驱动部的第二主动斜面与配合部的第二从动斜面相对设置。
所述座椅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可拉动第一连接件,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旋转;一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另一端与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可拉动所述第二驱动件旋转;较佳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座椅的不同位置。
一作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并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一起旋转,所述作动件设置于第一齿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所述作动件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插孔,对应的,所述第二驱动件本体朝向第一齿槽底壁的一侧凸设有一个或多个连接部,所述一个或多个连接部对应卡入所述一个或多个插孔内,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作动件;较佳的,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二阻挡件,对应的,所述作动件上设置阻挡槽,所述第二阻挡件伸入阻挡槽内,所述作动件可相对所述第二阻挡件旋转。
所述第二齿槽每一个齿朝向齿轮的一端或/和齿轮每一个齿朝向第二齿槽的一端设置为斜面。
所述乘坐部与背靠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背靠与乘坐部的相对倾斜角度小于一第二角度的第二限位机构。
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乘坐部一侧的弧形阻挡块、设置于所述背靠相对侧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内设置有对应的弧形容纳空间;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时,所述弧形阻挡块上端或/和后端位于弧形容纳空间内,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二角度时,所述弧形阻挡块上端或/和后端与弧形容纳空间的内端相抵靠。
较佳的,所述第二角度被设置为不小于90度。
一种童车,包括上述儿童座椅。
一种童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所述童车还包括上述儿童座椅,所述座椅连接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上;较佳的,所述车架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还与车架锁定机构连接,当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时,所述车架锁定机构也可被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设置,从而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当背靠相对底座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可通过第一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而达到调整背靠倾斜角度的目的,但是当背靠处于第一角度且背靠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机构也处于锁定状态,第一解锁装置不能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从而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相对倾斜角度不会越过第一角度,进而保证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而不管背靠处于何倾斜角度,均能通过第二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而使得背靠往后旋转至大于第一角度的位置而实现座椅的折叠,从而使得座椅的折叠操作特别简单、方便。
2、第二齿槽每一个齿朝向齿轮的一端或/和齿轮每一个齿朝向第二齿槽的一端设置为斜面,从而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不管座椅相对乘坐部处于何种倾斜角度时,当想往前调整背靠角度时,可无需操作第一解锁装置,只需往前直接推背靠即可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从而使得背靠倾斜角度的调整更方便,而且也能解决在背靠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不能通过第一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而调整背靠倾斜角度的问题;
3、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如此设置,使得其位于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形成的空间内,而不是暴露在外,从而可避免外物碰撞而被干涉被损坏,从而保证其的后限位功能;此外,限位凹槽属于齿轮的一部分,限位部属于第一驱动件的一部分,即是说,无需设置其他的零件来实现后限位功能,从而不但节省制作成本,组装也更简便,而且结构更紧凑,也使得无需扩大空间去容纳额外的零件,如此,对空间容量要求低,即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的空间无需很大,对应的,齿轮也无需做大直径大厚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再者,第一限位机构如此设置,使得只要齿轮往第一齿槽内移动至脱离第二齿槽,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均被解锁,故折叠操作也更简单;
4、当需要使用座椅时,不管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何种倾斜角度,均能通过操作第二解锁装置而折叠座椅,即可使得背靠相对乘坐部往后旋转至大于第一角度的位置;如此,本实用新型座椅如此设置,即能保证座椅展开状态下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还能保证座椅折叠的操作;
5、第二限位机构的设置,使得座椅在使用状态下,小孩坐在座椅内时,背靠不会对小孩的背脊造成挤压而不利于小孩的发育,而且还可避免误操作导致的无限制往前旋转的背靠打到孩童内的孩童而对其造成伤害,从而进一步保证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
6、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不同位置,从而可避免误操作而导致的座椅意外折叠引起的安全事故,从而也进一步保证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的背靠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2中A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2中A部分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2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的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的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时第一驱动件与齿轮相对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根据图2中C-C方向的部分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图10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图10中乘坐部与背靠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童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童车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座椅100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座椅包括相枢接的乘坐部1与背靠2,所述乘坐部1与背靠2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背靠锁定机构;所述座椅100上还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背靠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大于一第一角度的第一限位机构,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设置为,在所述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第一解锁装置可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且背靠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机构也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限制而不能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所述座椅100上还设置有第二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被设置为,当所述背靠2相对乘坐部1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操作第二解锁装置可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当所述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一角度时,通过第二解锁装置可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后,所述背靠2可相对乘坐部1旋转至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位置而折叠座椅。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角度被设置为不大于180度,从而可避免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躺卧在座椅内的孩童有头下脚上的不舒适感,甚至从后面滑出座椅而导致伤害,从而增加孩童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也可以根据儿童座椅相关产品的法规设置,如第一角度设置为160度,或,第一角度设置为不大于160的的其他合适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乘坐部1一侧的第一齿槽11、设置于所述背靠2相对侧的第二齿槽21、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11与第二齿槽21之间内的齿轮3、一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11内且用于驱动所述齿轮3复位的弹性件(图未示),当所述齿轮3同时与第一齿槽11、第二齿槽21啮合时,背靠2不能相对乘坐部1旋转,背靠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背靠2被定位于一相对的倾斜角度。所述弹性件可设置为弹簧,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11与齿轮3之间。
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4,所述第一驱动件4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齿槽21底壁与齿轮3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4旋转时会同时移动,且所述第一驱动件4朝向齿轮3方向的移动可推动齿轮3往远离第二齿槽21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驱动件4朝向第二齿槽21底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主动斜面41,对应的,所述第二齿槽21底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动斜面41配合的第一从动斜面22;从而在所述第一驱动件4旋转时,在所述第一主动斜面41与第一从动斜面22的配合下,所述第一驱动件4可在旋转的时候同时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槽11底壁往朝向第一驱动件4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凸台23,所述凸台23朝向第一驱动件4的端面设置有所述第一从动斜面22。较佳的,所述第一主动斜面41间隔设置有多个,对应的,所述第一从动斜面22也间隔设置有多个,即所述凸台23也设置有多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主动斜面41与第一从动斜面22均设置为相互配合的波浪形斜面。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齿槽21底壁凹陷形成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底壁设置为所述第一从动斜面,所述第一驱动件4设置第一主动斜面41的一端伸进所述凹槽内而与第一从动斜面配合。
所述座椅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5、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的第一连接件(图未示),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驱动件4,操作第一驱动装置5可拉动第一连接件,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4旋转。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不在此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设置于所述背靠2上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4包括主体42、自所述主体42往外延伸的限位部43,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所述限位部43以及设置于所述齿轮3朝向第一驱动件4一侧的限位凹槽31;在所述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一角度状态下,当所述齿轮3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移动至同时与第一齿槽11、第二齿槽21啮合时,所述限位部43卡入限位凹槽31内,从而第一驱动件4不能旋转,即第一限位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且此时,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也处于锁定状态;在此状态下,即使操作第一驱动装置5,第一驱动件4也不能被第一连接件拉动旋转,齿轮3不能被第一驱动件4驱动而移动缩回第一齿槽11内,后限位部43也不能脱离限位凹槽31。即在此状态下,背靠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第一限位机构也处于锁定状态,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处于锁定状态的第一限位机构限制而不能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从而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且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第一解锁装置不能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也不能解锁第一限位机构,从而背靠2不能越过第一角度位置继续往后调整角度,从而可保证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背靠2相对乘坐部1的最大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背靠2不能越过第一角度,如此,可最大程度地保证在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此外,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如此设置,使得其位于第一齿槽11与第二齿槽21形成的空间内,而不是暴露在外,从而可避免外物碰撞而被干涉被损坏,从而保证其的后限位功能;此外,限位凹槽31属于齿轮3的一部分,限位部43属于第一驱动件4的一部分,即是说,无需设置其他的零件来实现后限位功能,从而不但节省制作成本,而且零部件少也使得组装也更简便,整体结构更紧凑,也使得无需扩大空间去容纳额外的零件,如此,对空间容量要求低,即第一齿槽11与第二齿槽21之间的空间无需很大,对应的,齿轮3也无需做大直径大厚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再者,第一限位机构如此设置,使得只要齿轮3往第一齿槽11内移动至脱离第二齿槽22,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均被解锁,故解锁操作也更简单。
较佳的,当背靠2相对乘坐部1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所述限位部43与齿轮3朝向第一驱动件4一侧未设置所述限位凹槽31的部位抵靠。从而一旋转第一驱动件4,即可推动齿轮3移动,如此,能减少解锁背靠锁定机构时第一驱动件4要移动的行程,进而使得解锁操作所需要时间更短;而且当往后旋转背靠2时,限位部43在齿轮3该侧端面上划过,从而当背靠2旋转至第一角度位置时,齿轮3能在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迅速移动而使得限位部43与限位凹槽31卡合,将背靠2限位于第一角度,保证第一角度的稳定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43间隔设置有多个,对应的,所述齿轮3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限位凹槽31。
所述第一主动斜面41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主体42朝向第二齿槽21底时壁的一端。
结合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槽21每一个齿朝向齿轮3的一端或/和齿轮3每一个齿朝向第二齿槽的一端设置为斜面24、32,从而当想往前调整背靠2角度时,可无需操作第一解锁装置,只需往前推背靠2,通过所述第二齿槽21每一个齿与齿轮3每一个齿的相对侧的斜面24、32的相互作用,齿轮3会被迫使往远离第二齿槽21的方向移动,直至齿轮3完全脱离第二齿槽21而只与第一齿槽11啮合,如此,实现不操作第一解锁装置也可以往前调整背靠2角度的目的,从而使得背靠2倾斜角度的调整更方便,而且也能解决在背靠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不能通过第一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而调整背靠倾斜角度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二齿槽21每一个齿朝向齿轮3的一端、齿轮3每一个齿朝向第二齿槽的一端设置均设置为所述斜面24、32,从而使得背靠2往前旋转的操作更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一可相对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11内的第二驱动件6,所述第二驱动件6与所述齿轮3配合设置,旋转所述第二驱动件6可驱动齿轮3移动而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二驱动件6包括一本体61、自所述本体61往外延伸的驱动部62,所述齿轮3的内环壁上凸设有配合部33,所述第二驱动件6朝向第一驱动件4的一侧置于所述齿轮3的内环内,且所述驱动部62位于配合部33与第一驱动件4之间,所述驱动部62与配合部33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二主动斜面621、第二从动斜面331。如此设置,使得在所述齿轮3往第一齿槽底壁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所述配合部33与驱动部62越来越远,即第二从动斜面与第二主动斜面越来越远,从而在通过第一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的过程中,不会触第二解锁装置,从而操作第一解锁装只能调整背靠角度,而不会引起座椅折叠。
若要折叠所述座椅,当背靠2相对乘坐部1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只要旋转所述第二驱动件6时,因为第二驱动件6只旋转而不移动,从而在第二驱动件6的第二主动斜面621与齿轮3第二从动斜面331的配合下,所述齿轮3会被驱动往第一齿槽11内移动,直至脱离第二齿槽21而只与第一齿槽11啮合,背靠锁定机构解锁;此时,可往后旋转背靠2,且一直不释放对第二驱动件6的操作,从而即使旋转至第一角度位置时,齿轮3也不能朝向第一齿槽11移动,故齿轮3不能同时与第一齿槽11、第二齿槽21啮合,齿轮3上的限位槽也不会与第一驱动件4的限位部43卡合,故,可越过第一角度位置后继续往后旋转背靠2,直至不能再旋转背靠2为止,此时,背靠2与乘坐部1相对靠近,座椅折叠(如图8所示),可释放对第二驱动件6的操作。
若在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要折叠本实用新型座椅,操作也一样,也是旋转第二驱动件6而驱动齿轮3往第一齿槽11内移动,从而不但脱离第二齿槽21,背靠锁定机构结构,而且齿轮3的限位槽也与第一驱动件4的限位部43脱离,即第一限位机构也被解锁,即在背靠位于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不但能解锁背靠锁定机构,还能解锁第一限位机构,从而背靠2还是可以往后旋转至大于第一角度的位置而实现折叠。从而,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不管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何种倾斜角度,均能通过操作第二解锁装置而折叠座椅,即可使得背靠相对乘坐部往后旋转至大于第一角度的位置而折叠座椅,故折叠操作非常方便、简单。
一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6,另一端与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可拉动所述第二驱动件6旋转,从而带动齿轮3脱离第二齿槽21,从而可解锁背靠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可设置于乘坐部1其他位置上,第一齿槽11的壁部设置通孔,第二连接件一端穿过该通孔与第二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件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座椅的不同位置,通过不同位置的第一驱动装置5、第二驱动装置分别对应进行背靠2角度调整以及座椅折叠操作,如此,可避免误操作而导致的座椅意外折叠引起的安全事故,从而也进一步保证座椅内孩童的安全性。因为第二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及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也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所述第一连接架与第二连接件可均设置为钢线。
在本实施例中,一作动件7与所述第二驱动件6连接并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6一起旋转,所述作动件7设置于第一齿槽11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齿槽11底壁与齿轮3之间。具体的说,所述作动件7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插孔71,对应的,所述第二驱动件本体61朝向第一齿槽11底壁的一侧凸设有一个或多个连接部63,所述一个或多个连接部63对应卡入所述一个或多个插孔71内。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作动件7,作动件7连接第二驱动件6,从而实现第二连接件与第二驱动件6的连接,当通过第二驱动装置拉动第二连接件,旋转所述作动件7时,即可带动第二驱动件6一起旋转,从而折叠座椅操作。设置该作动件7,相当于延长了第二驱动件6的长度,从而施加较小的力即能拉动第二驱动件6旋转;而且第二驱动件6与作动件7设置成两个相互连接的部件,也能避免直接设置单一的较长的第二驱动件6而影响第二驱动件6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乘坐部1与背靠2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背靠2与乘坐部1的相对倾斜角度小于一第二角度的第二限位机构。即是说,调整背靠2倾斜角度时,越往前旋转背靠2,背靠2与乘坐部1的相对倾斜角度越小,当背靠2相对乘坐部1往前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时,背靠2不能继续往前旋转,第二角度为背靠2往前旋转的极限角度位置。如此设置,使得在座椅处于使用展开状态下时,背靠2往前旋转的极限位置为第二角度位置,往后旋转的极限位置为第一角度位置,背靠2只能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进行倾斜角度调整。
所述第二角度被设置为不小于90度,从而避免座椅在使用状态下,小孩坐在座椅内时,背靠2往前对小孩的背脊造成挤压而不利于小孩的发育;而且设置前限位装置还可避免误操作导致的无限制往前的背靠打到孩童内的孩童而对其造成伤害。如此,前限位装置的设置可进一步保证孩童在座椅内的安全性以及健康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度也可以根据儿童座椅相关产品的法规设置,如第二角度设置为不小于100度的其他合适角度。
所述第二限位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的设置,则保证了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背靠2相对乘坐部1只能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调整倾斜角度,从而保证了座椅内孩童的健康与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乘坐部1一侧的弧形阻挡块12、设置于所述背靠2相对侧的容纳部25,所述容纳部25内设置有对应的弧形容纳空间251;当所述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一角度时,所述弧形阻挡块12上端或/和后端位于弧形容纳空间251内,当所述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二角度时,所述弧形阻挡块12上端或/和后端与弧形容纳空间251的内端相抵靠,从而背靠2不能再往前旋转。如此设置,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进行角度调整时,不仅可以起到防止背靠与乘坐部1的相对倾斜角度小于第二角度的目的,而且还可避免弧形阻挡块12与容纳部25之间存在的夹手安全风险,如此,进一步保证孩童的安全性。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至12所示),所述第二限位机构也可以是包括自所述背靠2′往外延伸的一阻挡部27′、设置于所述乘坐部1朝向背靠2一侧的挡块14′,当背靠2′与乘坐部1′之间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角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时,所述凸块14′与阻挡部27′远离,当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二角度时,所述凸块14′与挡块27′相抵靠,背靠2′不能再往前旋转而被限位于第二角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于乘坐部1上设置一阻挡部,且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背靠前侧,当所述背靠往前旋转至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背靠与阻挡部后侧或上侧抵靠而不能再往前旋转。
本实用新型座椅背靠2倾斜角度调整的操作原理如下:
在座椅在使用状态下,在弹簧的作用下,齿轮3同时与第一齿槽11、第二齿槽21啮合,从而背靠2不可相对乘坐部1旋转,背靠2被定位于一相对倾斜角度位置。
当需调整背靠2相对乘坐部1的相对倾斜角度时,只能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进行背靠2倾斜角度的调整。具体的说,操作第一驱动装置5,通过第一连接件拉动第一驱动件4旋转,在第一驱动件4的第一主动斜面41与背靠2第一从动斜面22的配合下,所述第一驱动件4在旋转的同时往朝向齿轮3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所述齿轮3往远离第二齿槽21的一侧移动,直至所述齿轮3完全脱离背靠2的第二齿槽21并只与乘坐部1上的第一齿槽11啮合时,背靠锁定机构解锁,背靠2可相对乘坐部1旋转,此时,往前或往后旋转所述背靠2,即可调整背靠2相对乘坐部1的倾斜角度。因为在使用第一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的过程中,齿轮3是往第一齿槽11内移动,从而越移动,齿轮3的第二从动斜面331与第二驱动件6的第二主动斜面621相距越远,从而在座椅使用状态下调整背靠2角度,不会触发座椅折叠。
当解锁背靠锁定机构后往后旋转背靠2的时候,且要调整的相对倾斜角度不大于第一角度的时候,不释放对第一解锁装置的操作,从而第一驱动件4会与背靠2一起旋转,第一驱动件4限位部43朝向齿轮3一侧的端面始终在齿轮3相对侧的端面上划过;当背靠2旋转到需要角度位置时,释放对第一解锁装置的操作,即释放对第一驱动件4的控制。此时,在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齿轮3往朝向第一齿槽11的方向移动而再次同时与第一齿槽11、第二齿槽21啮合,而第一驱动件4也被齿轮3推动而旋转、移动至初始位置。此时,背靠2被定位于此相对倾斜角度。
若一直不释放对第一解锁装置的操作,一直往后旋转背靠2,当背靠2往后旋转至第一角度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驱动件4也随着背靠2旋转至其限位部43对准齿轮3限位凹槽31的状态,从而齿轮3与第一驱动件4之间有可移动的间隙,就算不释放对第一解锁装置的操作,在所述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所述齿轮3也能被驱动往第二齿槽2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驱动件4上的限位部43卡入齿轮3上的限位槽内,此时,齿轮3也同时与第一齿槽11、第二齿槽21啮合,背靠2也不能再相对乘坐部1旋转,背靠2被定位于该第一角度的位置。故,可释放对第一解锁装置的操纵,且此时,即使释放对第一解锁装置的操作,因为第一驱动件4不能相对旋转,从而第一驱动件4也被定位于该位置而不能旋转移动至初始位置。即是说,此时,无法操作第一解锁装置进而驱动第一驱动件4。如此,实现对背靠2往后旋转最大角度的限位,即使得在座椅处于使用展开状态下时,背靠2相对乘坐部1的最大倾斜角度不能超过第一角度。
若想往前调整背靠2的倾斜角度,直接往前推背靠2即可使得背靠2往前旋转即可。当背靠2没有相对乘坐部1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也可操作第一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然后往前旋转背靠2,直至到需要角度位置再释放对第一解锁装置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座椅折叠的操作原理如下:
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不管背靠2相对乘坐部1处于何倾斜角度,均可进行座椅的折叠操作。通过操作第二驱动装置拉动第二连接件,使得所述作动件7旋转,带动第二驱动件6旋转,通过第二驱动件6的第二主动斜面621与齿轮3第二从动斜面331的配合,使得所述齿轮3往第一齿槽11内移动,直至脱离第二齿槽21而只与第一齿槽11啮合,背靠锁定机构解锁,因为背靠2与乘坐部1之间设置的前限位装置,背靠2无法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再往前旋转,从而不能往前旋转背靠2折叠;故在背靠锁定机构解锁后,需往后旋转背靠2,且一直不释放对第二驱动件6的操作,即使旋转至第一角度位置时,齿轮3也不能朝向第一齿槽11移动,即背靠锁定机构一直处于解锁状态,第一限位机构也不会被锁定,故,可越过第一角度位置后一直往后旋转背靠2,直至不能再旋转背靠2为止,此时,背靠2与乘坐部1相对靠近,座椅折叠,可释放对第二驱动件6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二齿槽21自底壁往朝向齿轮3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一第一阻挡件13,所述第一阻挡件13位于第一驱动件4任意两限位部43之间,且所述第一驱动件4可相对所述第一阻挡件13旋转。在调整背靠2倾斜角度过程中,当第一驱动件4旋转至起其中一限位部43与所述第一阻挡件13相接触而不能再继续旋转时,即表示第一驱动件4旋转到位,所述背靠锁定机构解锁,此时,即可前后旋转背靠2。如此设置,使得操作更为直观。
所述第一齿槽11底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二阻挡件26,对应的,所述作动件7上设置阻挡槽72,所述第二阻挡件26伸入阻挡槽72内,且所述作动件7可相对所述第二阻挡件26旋转;当第二驱动件6旋转至第二阻挡件26与阻挡槽72的对应侧的槽壁接触而不能再继续旋转时,就表示第二驱动件6旋转到位,所述背靠锁定机构解锁,此时,即可往后旋转背靠2进行座椅折叠操作。如此设置,进一步使得操作更为直观。
结合图13、1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童车,所述童车包括上述儿童座椅100′(在图13与图14中儿童座椅用的数字标示100′,是因为其上的第二限位机构,但是应当知道的是,该儿童座椅也可以是儿童座椅100)。
所述童车还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200,所述座椅连接于所述车架200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200上。所述车架200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车架200锁定于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还与车架锁定机构连接,当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时,所述车架锁定机构也可被解锁,从而在折叠车架的过程中座椅能同时折叠,使得本实用新型童车的折叠操作更为简便;且如此设置,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也是设置于不同位置,也同样避免了因为误操作引起的座椅意外折叠。
所述车架200的结构、车架200与座椅100′的连接、车架锁定机构、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以及其与车架锁定机构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921207433.9,专利名称为“一种座椅背靠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同上述专利的车架释锁机构。本实用新型车架200的结构也可可以为其他公知可行的结构,其车架200与座椅100′的连接、车架锁定机构也可为其他公知可行的结构,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也可为其他公知可行的结构,只要其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上述前后的方位描述,是以孩童坐在座椅内后背对着背靠的方向定义,即孩童背部为后,面向的方向为前。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座椅包括枢接的乘坐部与背靠,所述乘坐部与背靠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背靠锁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上还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所述第一解锁装置与背靠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大于一第一角度的第一限位机构,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设置为,在所述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可解锁背靠锁定机构,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且背靠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机构也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限制而不能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所述座椅上还设置有第二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被设置为,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操作第二解锁装置可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时,通过第二解锁装置可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解锁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后,所述背靠可相对乘坐部旋转至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位置而折叠座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乘坐部一侧的第一齿槽、设置于所述背靠相对侧的第二齿槽、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内的齿轮、一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内且用于驱动所述齿轮复位的弹性件;较佳的,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且所述第一驱动件旋转时会同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主体、自所述主体往外延伸的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所述限位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齿轮朝向第一驱动件一侧的限位凹槽;在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状态下,当所述齿轮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移动至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时,所述限位部卡入限位凹槽内而不能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一可相对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内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齿轮配合设置,旋转所述第二驱动件可驱动齿轮移动而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较佳的,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一本体、自所述本体往外延伸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朝向第一齿槽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主动斜面;所述齿轮的内环壁上凸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件上朝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主动斜面配合的第二从动斜面;所述第二驱动件朝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置于所述齿轮的内环内,且其驱动部的第二主动斜面与配合部的第二从动斜面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可拉动第一连接件,从而拉动第一驱动件旋转;较佳的,一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另一端与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可拉动所述第二驱动件旋转;较佳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座椅的不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一作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并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一起旋转,所述作动件设置于第一齿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所述作动件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插孔,对应的,所述第二驱动件本体朝向第一齿槽底壁的一侧凸设有一个或多个连接部,所述一个或多个连接部对应卡入所述一个或多个插孔内,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作动件;较佳的,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二阻挡件,对应的,所述作动件上设置阻挡槽,所述第二阻挡件伸入阻挡槽内,所述作动件可相对所述第二阻挡件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槽每一个齿朝向齿轮的一端或/和齿轮每一个齿朝向第二齿槽的一端设置为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部与背靠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在座椅处于展开状态下背靠与乘坐部的相对倾斜角度小于一第二角度的第二限位机构;较佳的,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乘坐部一侧的弧形阻挡块、设置于所述背靠相对侧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内设置有对应的弧形容纳空间;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一角度时,所述弧形阻挡块上端或/和后端位于弧形容纳空间内,当所述背靠相对乘坐部处于第二角度时,所述弧形阻挡块上端或/和后端与弧形容纳空间的内端相抵靠;较佳的,所述第二角度被设置为不小于90度。
9.一种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
10.一种童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童车还包括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所述座椅连接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上;较佳的,所述车架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还与车架锁定机构连接,当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或解锁所述背靠锁定机构与第一限位机构时,所述车架锁定机构也可被解锁。
CN202121026573.3U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Active CN2147290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6573.3U CN214729069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6573.3U CN214729069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29069U true CN214729069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22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26573.3U Active CN214729069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290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2804B2 (en) Child safety seat
CA2763903C (en) Child safety seat assembly
CN212921673U (zh) 可联动收折的童车座椅
CN110126773A (zh) 自动弹出侧撞保护装置
EP3680128B1 (en) Child safety seat
CN116061781A (zh) 侧撞保护机构、其使用方法和儿童安全座椅
US20240123878A1 (en) Child safety seat and side impact protection device thereof
CN214729069U (zh) 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童车
TWI784759B (zh) 用於兒童安全座椅之座椅本體之底座結構
KR102482026B1 (ko) 잠금 해제 장치 및 유모차
CN216611331U (zh) 可折叠座兜及具有该座兜的婴儿推车
CN212125268U (zh) 可折叠座兜结构
CN218750962U (zh) 一种儿童座兜的解锁机构
CN217730535U (zh) 一种儿童座兜的解锁结构
JP3746110B2 (ja) ベビーシート用ガードアームのロック機構
CN111376961A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8922186U (zh) 一种儿童座椅
CN216424532U (zh) 一种换向儿童推车
CN216805564U (zh) 一种遛娃推车的座椅联动折叠机构
CN213948215U (zh) 儿童安全座椅
CN219635296U (zh) 婴儿推车
CN212637608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8806045U (zh) 一种儿童推车车架
CN211167059U (zh) 儿童座兜及儿童推车
CN220865473U (zh) 一种操作方便的儿童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