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88900U -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88900U
CN214688900U CN202120589965.4U CN202120589965U CN214688900U CN 214688900 U CN214688900 U CN 214688900U CN 202120589965 U CN202120589965 U CN 202120589965U CN 214688900 U CN214688900 U CN 214688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king
amphibious
automobile body
terrain vehicle
fi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8996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洪彬
黄顺和
刘建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ongchang High End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ongchang High End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ongchang High End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ongchang High End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8996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88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88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88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包括船形车体和设置在船形车体上的驾驶仓、维护栏杆、打捞机构、轮式行走机构以及双动力驱动机构,轮式行走机构包括升降设置在船形车体上的行走底盘、两对分别转动设置在行走底盘前端和后端的行走轮和设置在行走底盘上且用于驱动行走轮转动的车轮驱动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轻简结构,同时避免人在车上抓取水面垃圾时发生掉落,还提高了水上移动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近海、近湖泊上开展水面清理作业时往往需要在水上和陆上进行交互活动,在陆上和水上分别使用汽车和船感觉很不方便,影响工作效率,因此人们实用新型了既可在水上行进又可在陆上行驶的水陆两栖车,也称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或水陆两栖全道路车。但现有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结构较笨重,人在车上抓取水面垃圾时容易掉落,存在危险;同时在水上行驶时驱动也较慢。因此对于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结构较笨重,人在车上抓取水面垃圾时容易掉落,存在危险;同时在水上行驶时驱动也较慢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轻简结构,同时避免人在车上抓取水面垃圾时发生掉落,还提高了水上移动速度。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包括船形车体和设置在船形车体上的驾驶仓、维护栏杆、打捞机构、轮式行走机构以及双动力驱动机构,轮式行走机构包括升降设置在船形车体上的行走底盘、两对分别转动设置在行走底盘前端和后端的行走轮和设置在行走底盘上且用于驱动行走轮转动的车轮驱动组。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的有益效果是,在干燥地带、近海、湖泊以及河流岸滩等淤泥地带行驶时,人在驾驶仓操控,行走底盘下降(下沉),使行走轮与该地带地面接触、双动力驱动机构高空悬置,车轮驱动组开启,带动全地形整体进行移动,进行垃圾运送。当需要在近海、湖泊以及河流岸滩进行水上清理作业时,全地形车先通过轮式行走机构开至河边,再缓慢进入水中;当全地形车大于三分之二的车身进入水中后,行走底盘上升(提升),使行走轮不与岸边地面接触(在水上进行移动时,行走底盘、行走轮提升,减小全地形车整体移动时的水阻力,提高水上移动速度),同时开启双动力驱动机构,带动全地形车整体在水面上进行移动(同理可知,从水面返回到地面时,当全地形车大于三分之二的车身进入岸边后,行走底盘下降,双动力驱动机构高空悬置)。全地形车在水面时,人可以手动对浮草、废水瓶等垃圾进行收集,也可以选择打捞机构来自动打捞垃圾,维护栏杆的设置可以对人起到保护作用。双动力驱动机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全地形车在水上移动速度。这种结构的全地形车,轻简结构,同时避免人在车上抓取水面垃圾时发生掉落,还提高了水上移动速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行走底盘包括设置在船形车体车身外的固定框、滑动设置在固定框上的行走框和罩设在固定框上的密封罩,固定框上还设置有升降气缸且升降气缸的丝杆通过控制杆与行走框连接并能带动其上下滑动,车轮驱动组设置在固定框上且车轮驱动组、升降气缸均位于密封罩内,车轮驱动组包括第三发动机、与第三发动机连接的液压泵、与液压泵连接的液压马达,每对行走轮均通过同轴杆转动设置在行走框上,液压马达通过曲轴与任意一根同轴杆连接。固定框固定不动,当在干燥地带、近海、湖泊以及河流岸滩等淤泥地带行驶时,升降气缸开启,带动行走框下降(下沉),进而带动行走轮与该地带地面接触;第三发动机、液压泵、液压马达开启,带动一根同轴杆转动(每对行走轮均通过同轴杆转动设置在行走框上,行走轮转动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叙述),进而带动行走轮多角度转动,实现全地形整体进行移动。当在水上进行移动时,升降气缸带动行走框上升(提升),减小全地形车整体移动时的水阻力。密封罩保护第三发动机、液压泵、液压马达、升降气缸不进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控制杆的一端与升降气缸的丝杆连接,控制杆的另一端穿出密封罩并与行走框连接,曲轴的一端与液压马达的输出轴连接,曲轴的另一端穿出密封罩并与任意一根同轴杆连接。通过控制杆,升降气缸实现带动行走框上下滑动。通过曲轴、同轴杆,液压马达实现带动行走轮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固定框上还设置有滑轨,行走框上还设置有与滑轨相匹配的滑块,滑块嵌入滑轨且能上下滑动。滑轨和滑块的设置使行走框在移动时保持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打捞机构包括设置在船形车体车身内的打捞架、活动设置在打捞架上的打捞气缸,打捞架上还转动设置有万向座且万向座上设置有卡槽,打捞气缸能卡入卡槽,打捞气缸的丝杆与打捞杆连接,打捞杆上设置有打捞网且打捞网上设置有配重球。打捞时,开启打捞气缸,带动打捞杆延长并使得打捞网落入水中,打捞网上的配重球可以使其进一步在水中下沉,方便打捞垃圾。同时还可根据垃圾的位置,转动万向座,进而调整打捞气缸的位置、打捞网水中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打捞架上设置有开槽,开槽处设置有定位柱,万向座上设置有定位孔且万向座能通过定位孔套设在定位柱内,定位柱为下窄上宽结构。通过在定位柱、定位孔,实现万向座在打捞架上多角度转动。下窄上宽结构的定位柱避免万向座从其脱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双动力驱动机构包括主驱动组件和喷水推进组件,主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船形车体车身内的第一发动机、与第一发动机连接的变速箱和转动设置在船形车体一侧的螺旋桨,变速箱通过齿轮箱与螺旋桨连接并带动其转动,喷水推进组件包括设置在车身内的第二发动机、设置在车身一侧的泵浦以及设置在泵浦上且均与其相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泵浦通过动力轴与第二发动机连接,进水管的自由端位于外部水体中。在水上进行移动时,主驱动组件和喷水推进组件可同时驱动。第一发动机、变速箱带动螺旋桨转动,实现全地形车整体移动。泵浦为脉冲式泵浦,第二发动机直接与泵浦相连,确保能够直接将动力输出接入泵浦,泵浦利用第二发动机传输的动力,通过进水管将水吸入,加压以后,高压水流通过出水管射出,喷水的泵浦能够通过驾驶仓实现喷射方向的改变。人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开驱动组件/喷水推进组件或二者均开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齿轮箱设置在船形车体底部,变速箱的输出轴与变速箱传动轴连接且变速箱传动轴的自由端穿出车身并与齿轮箱连接,螺旋桨通过螺旋桨驱动轴与齿轮箱连接,第二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动力轴连接且动力轴的自由端穿至车身外并与泵浦连接。第一发动机、变速箱带动变速箱传动轴转动,使得与齿轮箱连接的螺旋桨驱动轴转动,进而带动螺旋桨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行走底盘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打捞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船形车体车身的侧剖图;
图5为本实施例螺旋桨的结构图。
图中:
1-船形车体;2-驾驶仓;3-维护栏杆;4-打捞机构;41-打捞架;42-打捞气缸;5-轮式行走机构;51-固定框;52-行走框;6-主驱动组件;61-第一发动机;62-变速箱;63-螺旋桨;7-喷水推进组件;71-第二发动机;72-泵浦;73-进水管;8-行走轮;9-升降气缸;10-滑轨;11-滑块;12-万向座;13-打捞杆;14-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包括船形车体1和设置在船形车体1上的驾驶仓2、维护栏杆3、打捞机构4、轮式行走机构5以及双动力驱动机构,轮式行走机构5包括升降设置在船形车体1上的行走底盘、两对均转动设置在行走底盘上的行走轮8和设置在行走底盘上且用于驱动行走轮8转动的车轮驱动组。在干燥地带、近海、湖泊以及河流岸滩等淤泥地带行驶时,人在驾驶仓2操控,行走底盘下降(下沉),使行走轮8与该地带地面接触、双动力驱动机构高空悬置,车轮驱动组开启,带动全地形整体进行移动,进行垃圾运送。当需要在近海、湖泊以及河流岸滩进行水上清理作业时,全地形车先通过轮式行走机构5开至河边,再缓慢进入水中;当全地形车大于三分之二的车身进入水中后,行走底盘上升(提升),使行走轮8不与岸边地面接触(在水上进行移动时,行走底盘、行走轮8提升,减小全地形车整体移动时的水阻力,提高水上移动速度),同时开启双动力驱动机构,带动全地形车整体在水面上进行移动(同理可知,从水面返回到地面时,当全地形车大于三分之二的车身进入岸边后,行走底盘下降,双动力驱动机构高空悬置)。全地形车在水面时,人可以手动对浮草、废水瓶等垃圾进行收集,也可以选择打捞机构4来自动打捞垃圾,维护栏杆的设置可以对人起到保护作用。双动力驱动机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全地形车在水上移动速度。这种结构的全地形车,轻简结构,同时避免人在车上抓取水面垃圾时发生掉落,还提高了水上移动速度。
本实施例的行走底盘包括设置在船形车体1车身外的固定框51、滑动设置在固定框51上的行走框52和罩设在固定框51上的密封罩,固定框51上还设置有升降气缸9且升降气缸9的丝杆通过控制杆与行走框52连接并能带动其上下滑动,车轮驱动组设置在固定框51上且车轮驱动组、升降气缸9均位于密封罩内,车轮驱动组包括第三发动机、与第三发动机连接的液压泵、与液压泵连接的液压马达,每对行走轮8均通过同轴杆转动设置在行走框52上,液压马达通过曲轴与任意一根同轴杆连接。固定框51固定不动,当在干燥地带、近海、湖泊以及河流岸滩等淤泥地带行驶时,升降气缸9开启,带动行走框52下降(下沉),进而带动行走轮8与该地带地面接触;第三发动机、液压泵、液压马达开启,带动一根同轴杆转动(每对行走轮8均通过同轴杆转动设置在行走框52上,行走轮8转动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叙述),进而带动行走轮8多角度转动,实现全地形整体进行移动。当在水上进行移动时,升降气缸9带动行走框52上升(提升),减小全地形车整体移动时的水阻力。密封罩保护第三发动机、液压泵、液压马达、升降气缸9不进水。
本实施例的控制杆的一端与升降气缸9的丝杆连接,控制杆的另一端穿出密封罩并与行走框52连接,曲轴的一端与液压马达的输出轴连接,曲轴的另一端穿出密封罩并与任意一根同轴杆连接。通过控制杆,升降气缸9实现带动行走框52上下滑动。通过曲轴、同轴杆,液压马达实现带动行走轮8转动。
本实施例的固定框51上还设置有滑轨10,行走框52上还设置有与滑轨10相匹配的滑块11,滑块11嵌入滑轨10且能上下滑动。滑轨10和滑块11的设置使行走框53在移动时保持稳定。
本实施例的打捞机构4包括设置在船形车体1车身内的打捞架41、活动设置在打捞架41上的打捞气缸42,打捞架41上还转动设置有万向座12且万向座12上设置有卡槽,打捞气缸42能卡入卡槽,打捞气缸42的丝杆与打捞杆13连接,打捞杆13上设置有打捞网且打捞网上设置有配重球。打捞时,开启打捞气缸41,带动打捞杆13延长并使得打捞网落入水中,打捞网上的配重球可以使其进一步在水中下沉,方便打捞垃圾。同时还可根据垃圾的位置,转动万向座12,进而调整打捞气缸42的位置、打捞网水中位置。
本实施例的打捞架41上设置有开槽,开槽处设置有定位柱14,万向座12上设置有定位孔且万向座12能通过定位孔套设在定位柱14内,定位柱14为下窄上宽结构。通过在定位柱14、定位孔,实现万向座12在打捞架41上多角度转动。下窄上宽结构的定位柱14避免万向座12从其脱离。
本实施例的双动力驱动机构包括主驱动组件6和喷水推进组件7,主驱动机构包设置在船形车体1车身内的第一发动机61、与第一发动机61连接的变速箱62和转动设置在船形车体1一侧的螺旋桨63,变速箱62通过齿轮箱与螺旋桨63连接并带动其转动,喷水推进组件7包括设置在车身内的第二发动机71、设置在车身一侧的泵浦72以及设置在泵浦72上且均与其相连通的进水管73和出水管,泵浦72通过动力轴与第二发动机71连接,进水管73的自由端位于外部水体中。在水上进行移动时,主驱动组件6和喷水推进组件7可同时驱动。第一发动机61、变速箱62带动螺旋桨63转动,实现全地形车整体移动。泵浦72为脉冲式泵浦,第二发动机71直接与泵浦72相连,确保能够直接将动力输出接入泵浦72,泵浦72利用第二发动机71传输的动力,通过进水管73将水吸入,加压以后,高压水流通过出水管射出,喷水的泵浦72能够通过驾驶仓实现喷射方向的改变。人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开驱动组件6/喷水推进组件7或二者均开启。
本实施例的齿轮箱设置在船形车体1底部,变速箱62的输出轴与变速箱62传动轴连接且变速箱62传动轴的自由端穿出车身并与齿轮箱连接,螺旋桨63通过螺旋桨63驱动轴与齿轮箱连接,第二发动机71的输出轴与动力轴连接且动力轴的自由端穿至车身外并与泵浦72连接。第一发动机61、变速箱62带动变速箱传动轴转动,使得与齿轮箱连接的螺旋桨驱动轴转动,进而带动螺旋桨63转动。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船形车体(1)和设置在船形车体(1)上的驾驶仓(2)、维护栏杆(3)、打捞机构(4)、轮式行走机构(5)以及双动力驱动机构,所述轮式行走机构(5)包括升降设置在船形车体(1)上的行走底盘、两对均转动设置在行走底盘上的行走轮(8)和设置在行走底盘上且用于驱动行走轮(8)转动的车轮驱动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底盘包括设置在船形车体(1)车身外的固定框(51)、滑动设置在固定框(51)上的行走框(52)和罩设在固定框(51)上的密封罩,所述固定框(51)上还设置有升降气缸(9)且升降气缸(9)的丝杆通过控制杆与行走框(52)连接并能带动其上下滑动,所述车轮驱动组设置在固定框(51)上且车轮驱动组、升降气缸(9)均位于密封罩内,所述车轮驱动组包括第三发动机、与第三发动机连接的液压泵、与液压泵连接的液压马达,每对所述行走轮(8)均通过同轴杆转动设置在行走框(52)上,所述液压马达通过曲轴与任意一根同轴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升降气缸(9)的丝杆连接,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穿出密封罩并与行走框(52)连接,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液压马达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曲轴的另一端穿出密封罩并与任意一根同轴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51)上还设置有滑轨(10),所述行走框(52)上还设置有与滑轨(10)相匹配的滑块(11),所述滑块(11)嵌入滑轨(10)且能上下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机构(4)包括设置在船形车体(1)车身内的打捞架(41)、活动设置在打捞架(41)上的打捞气缸(42),所述打捞架(41)上还转动设置有万向座(12)且万向座(12)上设置有卡槽,所述打捞气缸(42)能卡入卡槽,所述打捞气缸(42)的丝杆与打捞杆(13)连接,所述打捞杆(13)上设置有打捞网且打捞网上设置有配重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架(41)上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处设置有定位柱(14),所述万向座(12)上设置有定位孔且万向座(12)能通过定位孔套设在定位柱(14)内,所述定位柱(14)为下窄上宽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动力驱动机构包括主驱动组件(6)和喷水推进组件(7),所述主驱动机构包设置在船形车体(1)车身内的第一发动机(61)、与第一发动机(61)连接的变速箱(62)和转动设置在船形车体(1)一侧的螺旋桨(63),所述变速箱(62)通过齿轮箱与螺旋桨(63)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喷水推进组件(7)包括设置在车身内的第二发动机(71)、设置在车身一侧的泵浦(72)以及设置在泵浦(72)上且均与其相连通的进水管(73)和出水管,所述泵浦(72)通过动力轴与第二发动机(71)连接,所述进水管(73)的自由端位于外部水体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设置在船形车体(1)底部,所述变速箱(62)的输出轴与变速箱(62)传动轴连接且变速箱(62)传动轴的自由端穿出车身并与齿轮箱连接,所述螺旋桨(63)通过螺旋桨(63)驱动轴与齿轮箱连接,所述第二发动机(71)的输出轴与动力轴连接且动力轴的自由端穿至车身外并与泵浦(72)连接。
CN202120589965.4U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Active CN214688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89965.4U CN214688900U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89965.4U CN214688900U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88900U true CN214688900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26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89965.4U Active CN214688900U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88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81478A (en)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retractable wheels
US8002596B2 (en) High water-speed tracked amphibian
CN1170697C (zh) 水陆两用车
CN109291743B (zh) 适应于极稀软地质的可悬浮履带式特种水下作业机器人
US7950973B2 (en) Amphibious vehicle
CN108297637B (zh) 基于四履带和双明轮复合驱动的水陆两栖行驶系统
WO2007081452A1 (en) Arakodile vehicles
CN213616720U (zh) 一种水陆两栖巡航作业机器人
CN109235523A (zh) 一种水下自平衡清淤机器人
CN1486253A (zh) 水陆两用双体船
US4872413A (en) Crayfish harvester boat apparatus
CN102390454A (zh) 海底全地形行走车
CN214688900U (zh)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US5769676A (en) Aquatic search device
CN112829532A (zh) 一种高速行驶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CN211280528U (zh) 水上水下陆地自由穿行的多用车
KR20220055189A (ko) 갯벌 긴급 구난 차량
CN111572769A (zh) 一种海岸线垃圾回收机器人
CN88203092U (zh) 极浅海两栖运输车
CN206633740U (zh) 一种新型履带式两栖滩涂船
CN1207347A (zh) 兼备跑车、越野车及船橇功能的汽车
CN201833841U (zh) 水陆两栖救援工程车
CN201456963U (zh) 双体两栖旅游汽车
CN208452722U (zh) 多功能履带式高效水翼登陆艇
CN202703153U (zh) 水陆冰三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