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81026U -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81026U
CN214681026U CN202022667768.8U CN202022667768U CN214681026U CN 214681026 U CN214681026 U CN 214681026U CN 202022667768 U CN202022667768 U CN 202022667768U CN 214681026 U CN214681026 U CN 214681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ckling filter
pipe
concentration
air inlet
filter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6776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锦芳
刘海斌
林锦美
王福利
巫晶晶
吕国梁
钟友丽
陈武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g Seiko Xiamen Technology Co ltd
Jime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g Seiko Xiamen Technology Co ltd
Jime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g Seiko Xiamen Technology Co ltd, Jime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g Seiko Xiam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6776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81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81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81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包括进气管、第一滴滤塔、第二滴滤塔及出气管;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支管及第二进气支管,第一进气支管上设置第一阀门,第二进气支管上设置第二阀门;第一滴滤塔连接第一进气支管,第一滴滤塔内设置滴滤填料;第二滴滤塔设置在第一滴滤塔的一侧,第二滴滤塔与第一滴滤塔之间设置滴滤通道,滴滤通道上设置滴滤阀门,第二滴滤塔连接第二进气支管,第二滴滤塔内设置滴滤填料;出气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上。本实用新型能根据臭气的浓度选择滴滤塔,以提高臭气的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除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厂及养殖场所等运行期间产生的臭气中含有大量氨、硫化氢、甲硫醇等含硫化合物和VOCs等。这些气体不仅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也给厂区甚至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传统除臭工艺通常包括催化剂氧化法、燃烧法及化学吸附法,然而,传统除臭工艺投资费用高、易产生二次污染且操作复杂。生物除臭工艺因其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成为近年来除臭的常用手段。生物除臭过程中,首先污染物在洗涤塔中与水接触,利用扩散作用,从气膜进入液膜;接着和生物滤膜或者生物相结合,由于污染物浓度在液相中存在浓度差,从而推动污染物进入生物膜的表面,被微生物捕获;最后,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降解污染物,达到净化的目的。
生物除臭相应的处理工艺包括生物洗涤塔、生物滤池和生物滴滤池等,这些工艺往往将生产场所的气体收集后直接进入除臭装置,单进单出,即使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也需要较长的停留时间以及较高的能耗。以污水处理厂为例,目前污水厂产生的臭气主要来源于提升泵房、进水格栅、污泥浓缩池、厌氧池、好氧池、污泥脱水机房,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周期这些气体的产生量具有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提升泵房和进水格栅处的臭气浓度一般低于污泥房,好氧池臭气浓度一般远低于其他构筑物;夏季的臭气浓度一般高于冬季的。传统的工艺未对这类差异进行区分,也不能对相应的不同点位、不同季节产生的臭气未进行分类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能根据臭气的浓度选择滴滤塔,以提高臭气的处理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包括进气管、第一滴滤塔、第二滴滤塔及出气管;
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支管及第二进气支管,第一进气支管上设置第一阀门,第二进气支管上设置第二阀门;
第一滴滤塔连接第一进气支管,第一滴滤塔内设置滴滤填料;
第二滴滤塔设置在第一滴滤塔的一侧,第二滴滤塔与第一滴滤塔之间设置滴滤通道,滴滤通道上设置滴滤阀门,第二滴滤塔连接第二进气支管,第二滴滤塔内设置滴滤填料;
出气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在需将臭气进行去除时,当臭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将第一阀门开启,关闭第二阀门,此时,臭气只通过第一进气支管进入第一滴滤塔内,第一滴滤塔内的滴滤填料将臭气中的污染物去除后通过出气管排出,从而可以减少第二滴滤塔的负荷,延长第二滴滤塔的使用寿命。而当臭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将第二阀门开启,同时开启滴滤阀门,此时,臭气通过第二进气支管进入第二滴滤塔内,第二滴滤塔内的滴滤填料将臭气中的污染物去除后通过滴滤通道进入第一滴滤塔再次去除,以有效将臭气中高浓度的污染物去除。因此,本实用新型根据臭气的浓度选择滴滤塔,以提高臭气的处理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还包括进水管及出水管,进水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上部,并与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连接,进水管将水输送至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内;出水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下部,并与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连接,出水管将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内的水输出。
进一步,进气管包括高浓度进气管、中浓度进气管及低浓度进气管,高浓度进气管、中浓度进气管及低浓度进气管均包括第一进气支管及第二进气支管。
进一步,高浓度进气管的第一进气支管、中浓度进气管的第一进气支管及低浓度进气管的第一进气支管通过进气总管汇合进入第一滴滤塔。
进一步,还包括PLC控制系统;高浓度进气管、中浓度进气管及低浓度进气管上均设置臭气浓度传感器,臭气浓度传感器与PLC控制系统通讯连接以便于PLC控制系统控制阀门的开启或者关闭。
进一步,臭气浓度传感器为硫化氢浓度传感器、氨气浓度传感器、甲硫醇浓度传感器。
进一步,进气总管连接第一滴滤塔下部,第二进气支管连接第二滴滤塔上部,出气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上部。
进一步,滴滤填料下方设置防止滴滤填料掉落的格栅。
进一步,滴滤通道呈U型。
进一步,滴滤填料为松木皮、人工PU或者牡蛎壳。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进气管1 第一进气支管11
第一阀门111 高浓度第一阀门1111
中浓度第一阀门1112 低浓度第一阀门1113
高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2 中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3
低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4 第二进气支管12
第二阀门121 高浓度第二阀门1211
中浓度第二阀门1212 低浓度第二阀门1213
高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2 中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3
低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4 高浓度进气管13
中浓度进气管14 低浓度进气管15
进气总管16 第一滴滤塔2
第二滴滤塔3 出气管4
滴滤填料5 滴滤通道6
滴滤阀门61 进水管7
出水管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包括进气管1、第一滴滤塔2、第二滴滤塔3及出气管4。
进气管1包括第一进气支管11及第二进气支管12,第一进气支管11上设置第一阀门111,第一阀门111控制臭气进入第一滴滤塔2内,第二进气支管12上设置第二阀门121,第二进气支管12控制臭气进入第二滴滤塔3内。
第一滴滤塔2连接第一进气支管11,第一滴滤塔2内设置滴滤填料5;第二滴滤塔3设置在第一滴滤塔2的一侧,第二滴滤塔3与第一滴滤塔2之间设置滴滤通道6,滴滤通道6上设置滴滤阀门61,第二滴滤塔3连接第二进气支管12,第二滴滤塔3内设置滴滤填料5;出气管4设置在第一滴滤塔2上。
在需将臭气进行去除时,当臭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将第一阀门111开启,关闭第二阀门121,此时,臭气只通过第一进气支管11进入第一滴滤塔2内,第一滴滤塔2内的滴滤填料5将臭气中的污染物去除后通过出气管4排出,从而可以减少第二滴滤塔3的负荷,延长第二滴滤塔3的使用寿命。而当臭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将第二阀门121开启,同时开启滴滤阀门61,此时,臭气通过第二进气支管12进入第二滴滤塔3内,第二滴滤塔3内的滴滤填料5将臭气中的污染物去除后通过滴滤通道6进入第一滴滤塔2再次去除,以有效将臭气中高浓度的污染物去除。因此,本实用新型根据臭气的浓度选择滴滤塔,以提高臭气的处理效果。
可选地,该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还可以包括进水管7及出水管8,进水管7设置在第一滴滤塔2及第二滴滤塔3上部,并与第一滴滤塔2及第二滴滤塔3连接,进水管7将水输送至第一滴滤塔2及第二滴滤塔3内;出水管8设置在第一滴滤塔2及第二滴滤塔3下部,并与第一滴滤塔2及第二滴滤塔3连接,出水管8将第一滴滤塔2及第二滴滤塔3内的水输出。
为了使得滴滤填料5保持较为湿润的状态,进水管7输入水至滴滤填料5,方便滴滤填料5将臭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同时,进水管7可以通过旋转喷头产生生物喷雾,与臭气发生作用,提高臭气中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其中,滴滤填料5可以为松木皮、人工PU或者牡蛎壳。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滴滤填料5就地取材,采用南方常见的有机天然材料松木皮,结合比表面积较大的人工PU填料,同时利用沿海地区常见的牡蛎壳作为酸性物质调节剂。同时,进水管7的水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或养殖场二沉池上清液回流液作为滴滤塔的循环水,滴滤塔处理后的溶液上清液也回流至循环水槽,以节约水资源、实现微生物重复利用。
有些处理厂或者养殖场产生的臭气污染物浓度较高,有些较低,为了使臭气更好地进入第一滴滤塔2或者第二滴滤塔3,进气管1包括高浓度进气管13、中浓度进气管14及低浓度进气管15,高浓度进气管13、中浓度进气管14及低浓度进气管15均包括第一进气支管11及第二进气支管12。如此,使得臭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可以通过高浓度进气管13进入,臭气污染物浓度一般时可以通过中浓度进气管14进入,臭气污染物浓度较低可以通过低浓度进气管15进入。
本示例中,高浓度进气管13主要收集自污泥脱水车间、格栅池、沉砂池;中浓度进气管14主要收集自厌氧池、污泥浓缩池等;低浓度进气管15主要收集自好氧池等。
根据一年四季的情况,高浓度进气管13、中浓度进气管14及低浓度进气管15的收集部位通常是固定的。然而,当在冬季时,高浓度的臭气可能或降至中浓度的臭气或者低浓度的臭气,此时,可以调节各个阀门使之对应。
具体地,如图2所示,高浓度进气管13的第一进气支管11为高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2,高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2上的阀门为高浓度第一阀门1111;高浓度进气管13的第二进气支管12为高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2,高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2上的阀门为高浓度第二阀门1211。中浓度进气管14的第一进气支管11为中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3,中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3上的阀门为中浓度第一阀门1112;中浓度进气管14的第二进气支管12为中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3,中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3上的阀门为中浓度第二阀门1212。低浓度进气管15的第一进气支管11为低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4,低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4上的阀门为低浓度第一阀门1113;低浓度进气管15的第二进气支管12为低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4,低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4上的阀门为低浓度第二阀门1213。
如此,通过控制高浓度第一阀门1111、高浓度第二阀门1211、中浓度第一阀门1112、中浓度第二阀门1212、低浓度第一阀门1113及低浓度第二阀门1213,方便控制臭气的走向,以有效处理臭气。
如冬季浓度低或者高、中浓度管道臭气浓度较低时,可以打开低浓度第一阀门1113,高浓度第一阀门1111,中浓度第一阀门1112,关闭其他阀门,此时,臭气通过低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4进入第一滴滤塔2内,第一滴滤塔2内的滴滤填料5将臭气中的污染物去除后通过出气管4排出,夏季浓度高或者高、中浓度管道臭气浓度较高时,可以打开高浓度第二阀门1211、中浓度第二阀门1212、低浓度第二阀门1213及滴滤阀门61,臭气同时通过高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2、中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3及低浓度第二进气支管124进入第二滴滤塔3内,第二滴滤塔3内的滴滤填料5将臭气中的污染物去除后通过滴滤通道6进入第一滴滤塔2再次去除,以有效将臭气中高浓度的污染物去除。
另外,在高浓度进气管13、中浓度进气管14及低浓度进气管15上均可以设置臭气浓度传感器,该臭气浓度传感器可以设置为三个,分别是:硫化氢浓度传感器、氨气浓度传感器、甲硫醇浓度传感器,以通过信号传输至PLC控制系统,判断臭气浓度,决定各个阀门的启停。
为了节约材料,高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2、中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3及低浓度第一进气支管114通过进气总管16汇合进入第一滴滤塔2。其中,进气总管16连接第一滴滤塔2下部,第二进气支管12连接第二滴滤塔3上部,出气管4设置在第一滴滤塔2上部。使得臭气经过第二滴滤塔3时,从第二滴滤塔3的上部运动至第二滴滤塔3的下部后通过滴滤通道6进入第一滴滤塔2,使得臭气经过第一滴滤塔2时,从第一滴滤塔2的下部运动至第一滴滤塔2的上部后从出气管4输出,即逆流式去除臭气中的污染物,以提高臭气中的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中的高浓度进气管13、中浓度进气管14及低浓度进气管15可以同时进气。当然,也可以分开进气,此处不做限定,如高浓度进气管13进气,低浓度进气管15进气,而中浓度进气管14没有进气。
另外,本示例中的高浓度第一阀门1111、中浓度第一阀门1112、低浓度第一阀门1113、高浓度第二阀门1211、中浓度第二阀门1212、低浓度第二阀门1213及滴滤阀门61可以是手动阀门,也可以是电动阀门、气动阀门等自动阀门,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滴滤填料5下方设置格栅,以防止滴滤填料5掉落,防止堵塞。滴滤通道6呈U型,以便于臭气通过,其中,滴滤通道6上的滴滤阀门61可以控制臭气在第二滴滤塔3内的停留时间,以根据臭气污染物的浓度有效将臭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去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第一滴滤塔、第二滴滤塔及出气管;
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支管及第二进气支管,第一进气支管上设置第一阀门,第二进气支管上设置第二阀门;
第一滴滤塔连接第一进气支管,第一滴滤塔内设置滴滤填料;
第二滴滤塔设置在第一滴滤塔的一侧,第二滴滤塔与第一滴滤塔之间设置滴滤通道,滴滤通道上设置滴滤阀门,第二滴滤塔连接第二进气支管,第二滴滤塔内设置滴滤填料;出气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管及出水管,进水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上部,并与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连接,进水管将水输送至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内;出水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下部,并与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连接,出水管将第一滴滤塔及第二滴滤塔内的水输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管包括高浓度进气管、中浓度进气管及低浓度进气管,高浓度进气管、中浓度进气管及低浓度进气管均包括第一进气支管及第二进气支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高浓度进气管的第一进气支管、中浓度进气管的第一进气支管及低浓度进气管的第一进气支管通过进气总管汇合进入第一滴滤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总管连接第一滴滤塔下部,第二进气支管连接第二滴滤塔上部,出气管设置在第一滴滤塔上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LC控制系统;高浓度进气管、中浓度进气管及低浓度进气管上均设置臭气浓度传感器,臭气浓度传感器与PLC控制系统通讯连接以便于PLC控制系统控制阀门的开启或者关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臭气浓度传感器为硫化氢浓度传感器、氨气浓度传感器、甲硫醇浓度传感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滴滤填料下方设置防止滴滤填料掉落的格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滴滤通道呈U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滴滤填料为松木皮、人工PU或者牡蛎壳。
CN202022667768.8U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Active CN214681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7768.8U CN214681026U (zh)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7768.8U CN214681026U (zh)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81026U true CN214681026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22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7768.8U Active CN214681026U (zh)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81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5867B (zh) 一种生化废气除臭净化装置及生物除臭方法
CN102179160B (zh) 一种污泥高温脱水产生的恶臭废气的净化方法
WO2018010196A1 (zh) 一种畜禽养殖场臭气烟气治理系统及方法
CN201482418U (zh) 一种生物过滤除臭装置
CN202212406U (zh) 循环利用生物干化二次污染物的垃圾处理装置
CN211913298U (zh) 一种用于厨余垃圾废气处理的集成式净化除臭塔
CN102010768A (zh) 沼气厌氧生物脱硫设备及方法
CN214681026U (zh) 一种分段进气式生物除臭装置
CN211886235U (zh) 一种封闭式清洁除臭系统
CN212262890U (zh) 一种有机肥除臭系统
CN206139007U (zh) 高效生物填料除臭装置
CN211799954U (zh) 一种用于污水池及垃圾处置加盖废气除臭净化系统
CN215559973U (zh) 覆膜堆肥用通风系统
CN205694854U (zh) 一种用于畜禽舍的多级排气除臭装置
CN206229201U (zh) 一种畜禽养殖场臭气烟气治理系统
CN207462986U (zh) 一种污水厂臭氧与臭气协同净化系统
CN102107114A (zh) 污泥消化产生的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CN201735332U (zh) 污泥消化产生的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CN106268292A (zh) 高效生物填料除臭装置
CN214389598U (zh) 一种多段可选式生物除臭装置
CN211411604U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恶臭性废气改良生物法处理装置
CN113185068B (zh) 一种复合式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CN205556217U (zh) 一种处理高浓度氨氮印染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池
CN212663208U (zh) 一种异味控制系统
CN217103506U (zh) 一种城市污泥生物膜发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