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64725U - 踢脚线电暖器 - Google Patents

踢脚线电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64725U
CN214664725U CN202120674589.9U CN202120674589U CN214664725U CN 214664725 U CN214664725 U CN 214664725U CN 202120674589 U CN202120674589 U CN 202120674589U CN 214664725 U CN214664725 U CN 214664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electric heater
fins
unit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745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骆玉叶
于博
刘剑桥
张健
赵万东
刘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6745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64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64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647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包括:外壳,设有容置腔,及与容置腔分别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位于外壳的顶部;加热结构,设于容置腔中,包括加热件和设于加热件上的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散热翅片;至少位于加热件一端的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通过使至少位于加热件一端的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倾斜的散热翅片可以起到导流作用,引导气流向远离中部的方向流动,可以避免热量向电暖器的中间部位聚集,改善踢脚线电暖器的出风均匀性,从而解决踢脚线电暖器的外壳局部温升过高的问题,提高踢脚线电暖器的安全性,并防止用户被烫伤,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踢脚线电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踢脚线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暖器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家用电器。电暖器的类型多样,包括电热油汀取暖器、电热膜电暖器和踢脚线电暖器等。其中,踢脚线电暖器,是一种加热管采用热超导体材料、热量通过与加热管连接的散热翅片传递到空气中,外形为地脚线形式的取暖装置。踢脚线电暖器把踢脚线与电暖器结合在了一起,既不占用空间又达到了取暖的目的。踢脚线电暖器是利用热循环的原理,沿房间四周加热、散热,温度均匀,房间各点温差小,热空气自下而上循环,从而使房间内快速升温。
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通常会在加热管与散热翅片外会设置独立的外壳,外壳不与加热管及散热翅片相连,主要起防护作用。在踢脚线电暖器运行时,位于两端的散热翅片散发的热量通常会往中间聚集,导致外壳中间温升过高,存在安全隐患且容易烫伤用户。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踢脚线电暖器外壳局部温升过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外壳局部温度过高的踢脚线电暖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踢脚线电暖器,包括:
外壳,设有容置腔,及与所述容置腔分别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
加热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腔中,包括加热件和设于所述加热件上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散热翅片;至少位于所述加热件一端的所述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所述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
可选地,位于所述加热件两端的所述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均向远离所述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单元,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其中一端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单元,及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另一端间隔设置的第三散热单元;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分别包括多个散热翅片;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均向远离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方向倾斜。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与竖直方向平行。
可选地,
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互相平行,且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α满足,20°≤α≤70°;和/或,
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互相平行,且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β满足,20°≤β≤70°。
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数量为a,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数量为b,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翅片的数量为c,则a、b和c之间满足,a+b≥0.5*c。
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高度相等,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高度相等。
可选地,所述加热件包括依次贯穿各个所述散热翅片的加热管。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底壳、顶壳,及连接于所述底壳和所述顶壳之间的侧壳;所述侧壳包括前侧板,与所述前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左侧板,与所述左侧板远离所述前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后侧板,及与所述后侧板远离所述左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右侧板;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顶壳上,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底壳上和所述后侧板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处的进风格栅,及设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d,则d满足5mm≤d≤10mm;所述出风格栅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e,则e满足5mm≤e≤10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包括:外壳,设有容置腔,及与所述容置腔分别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加热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腔中,包括加热件和设于所述加热件上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散热翅片;至少位于所述加热件一端的所述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所述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通过使至少位于所述加热件一端的所述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所述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倾斜的散热翅片可以起到导流作用,引导气流向远离中部的方向流动,可以避免热量向电暖器的中间部位聚集,改善踢脚线电暖器的出风均匀性,从而解决踢脚线电暖器的外壳局部温升过高的问题,提高踢脚线电暖器的安全性,并防止用户被烫伤,提升用户体验。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单元,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其中一端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单元,及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另一端间隔设置的第三散热单元;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分别包括多个散热翅片;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均向远离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方向倾斜。这样可以使热量从电暖器的两端的多个散热翅片向远离中部的方向扩散,进一步避免热量向电暖器的中间部位聚集,进一步改善踢脚线电暖器的出风均匀性,提高踢脚线电暖器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与竖直方向平行。这样可以在第二散热单元和第三散热单元向踢脚线电暖器的两端散热的同时,第一散热单元维持中部的散热,从而使得踢脚线电暖器整体的出风更加均匀。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互相平行,且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α满足,20°≤α≤70°;和/或,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互相平行,且各个所述散热翅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β满足,20°≤β≤70°。这样可以获得更加均匀的出风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数量为a,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数量为b,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翅片的数量为c,则a、b和c之间满足,a+b≥0.5*c。这样可以保证向两端散发的热量与中部保持均衡,使外壳的温升更加均匀。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高度相等,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高度相等。这样可以增加第二散热单元和第三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的长度,从而获得更大的散热面积,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所述外壳包括底壳、顶壳,及连接于所述底壳和所述顶壳之间的侧壳;所述侧壳包括前侧板,与所述前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左侧板,与所述左侧板远离所述前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后侧板,及与所述后侧板远离所述左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右侧板;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顶壳上,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底壳上和所述后侧板的底部。通过在底壳上和后侧板底部均设置进风口,可以在不影响踢脚线电暖器外观的情况下增大进风量。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所述外壳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处的进风格栅,及设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d,则d满足5mm≤d≤10mm;所述出风格栅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e,则e满足5mm≤e≤10mm。这样可以防止手指通过格栅孔进入到容置腔中被烫伤,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踢脚线电暖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踢脚线电暖器中的加热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加热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踢脚线电暖器的后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容置腔,12-进风口,13-出风口,21-加热管,22-散热翅片,31-第一散热单元,32-第二散热单元,33-第三散热单元,41-底壳,42-顶壳,431-前侧板,432-后侧板,51-进风格栅,52-出风格栅,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踢脚线电暖器,包括外壳和加热结构。
外壳上设有容置腔11,及与容置腔11分别连通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进风口12位于外壳的顶部。
加热结构设于容置腔11中,包括加热件和设于加热件上的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散热翅片22;至少位于加热件一端的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
通过使至少位于所述加热件一端的所述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所述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倾斜的散热翅片22可以起到导流作用,引导气流向远离中部的方向流动,可以避免热量向电暖器的中间部位聚集,改善踢脚线电暖器的出风均匀性,从而解决踢脚线电暖器的外壳局部温升过高的问题,提高踢脚线电暖器的安全性,并防止用户被烫伤,提升用户体验。
散热翅片22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例如,可以是平直翅片,也可以是波纹翅片,还可以是开窗翅片。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加热件两端的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均向远离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只有位于加热件一端的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
位于加热件端部的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中为多个散热翅片22。
具体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单元31、第二散热单元32和第三散热单元33。第二散热单元32与第一散热单元31其中一端间隔设置,第三散热单元33与第一散热单元31另一端间隔设置。第一散热单元31、第二散热单元32和第三散热单元33分别包括多个散热翅片22;第二散热单元32的各个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第一散热单元31的方向倾斜,第三散热单元33的各个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第一散热单元31的方向倾斜。即,第二散热单元32的散热翅片22和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向相背离的方向倾斜。这样可以使热量从电暖器的两端的多个散热翅片22向远离中部的方向扩散,进一步避免热量向电暖器的中间部位聚集,进一步改善踢脚线电暖器的出风均匀性,提高踢脚线电暖器的安全性。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第二散热单元32的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第一散热单元31的方向倾斜,第三散热单元33的各个散热翅片22与竖直方向平行;还可以是,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第一散热单元31的方向倾斜,第二散热单元32的各个散热翅片22与竖直方向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单元31的各个散热翅片22与竖直方向平行。这样可以在第二散热单元32和第三散热单元33向踢脚线电暖器的两端散热的同时,第一散热单元31维持中部的散热,从而使得踢脚线电暖器整体的出风更加均匀。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散热单元31的各个散热翅片22,也可以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朝向第二散热单元32倾斜或朝向第三散热单元33倾斜。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第一散热单元31中靠近第二散热单元32的一部分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朝向第二散热单元32倾斜,靠近第三散热单元33的一部分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朝向第三散热单元33倾斜。
为了获得更加均匀的出风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单元的各个散热翅片22互相平行,且各个散热翅片2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α满足,20°≤α≤70°;第三散热单元的各个散热翅片22互相平行,且各个散热翅片2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β满足,20°≤β≤70°。其中,α可以是20°,也可以是70°,还可以是50°等;β可以是20°,也可以是70°,还可以是30°。
可以保证向两端散发的热量与中部保持均衡,使外壳的温升更加均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22的数量为a,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的数量为b,散热组件的散热翅片22的数量为c,则a、b和c之间满足,a+b≥0.5*c。
对第一散热单元31、第二散热单元32和第三散热单元33中的散热翅片22之间的尺寸关系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单元32的散热翅片22和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的高度相等,并分别与第一散热单元31的散热翅片22的高度相等。这样可以增加第二散热单元32和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的长度,从而获得更大的散热面积,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第二散热单元32的散热翅片22和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的高度相等,并分别与第一散热单元31的散热翅片22的长度相等。
加热件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包括依次贯穿各个散热翅片22的加热管21。
外壳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外壳包括底壳41、顶壳42,及连接于底壳41和顶壳42之间的侧壳;侧壳包括前侧板431,与前侧板431的一端连接的左侧板,与左侧板远离前侧板431的一端连接的后侧板432,及与后侧板432远离左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右侧板;出风口13设于顶壳42上,进风口12设于底壳41上和后侧板432的底部。通过在底壳41上和后侧板432底部均设置进风口12,可以在不影响踢脚线电暖器外观的情况下增大进风量。
为了可以防止手指通过格栅孔进入到容置腔11中被烫伤,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外壳还包括设于进风口12处的进风格栅51,及设于出风口13处的出风格栅52;进风格栅51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d,则d满足5mm≤d≤10mm;出风格栅52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e,则e满足5mm≤e≤10mm。其中,d的含义根据进风格栅51的格栅孔的形状而定,例如,当进风格栅51的格栅孔为长条形时,d为相邻两个格栅条之间的最小距离;当进风格栅51的格栅孔为圆孔时,d为进风格栅51的格栅孔的孔径。e的含义根据出风格栅52的格栅孔的形状而定,例如,当出风格栅52的格栅孔为长条形时,e为相邻两个格栅条之间的最小距离;当出风格栅52的格栅孔为圆孔时,e为出风格栅52的格栅孔的孔径。
本实施例提供的踢脚线电暖器,还包括设于外壳下方的支架6,用于支撑外壳及设于容置腔11中的结构,保证底壳41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得冷空气可以通过底壳41上的进风口12进入到容置腔11中。
当踢脚线电暖器工作时,加热管21发热后温度迅速升高,将热量传导给设于其上的各个散热翅片22,散热翅片22的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冷空气一部分从后侧板432底部上的进风口12进入到容置腔11中,一部分从底壳41上的进风口12进入到容置腔11中,进入容置腔11中的冷空气与加热管21及散热翅片22分别发送对流换热,被加热为热空气;同时由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32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33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均向远离所述第一散热单元31的方向倾斜,倾斜的散热翅片22可以起到导流作用,引导气流向远离第一散热单元31的方向流动,可以避免热量向电暖器的中间部位聚集,改善踢脚线电暖器的出风均匀性,从而解决踢脚线电暖器的外壳局部温升过高的问题,提高踢脚线电暖器的安全性,并防止用户被烫伤,提升用户体验。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设有容置腔(11),及与所述容置腔(11)分别连通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所述进风口(12)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
加热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腔(11)中,包括加热件和设于所述加热件上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散热翅片(22);至少位于所述加热件一端的所述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向远离所述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加热件两端的所述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均向远离所述加热件中部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单元(31),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31)其中一端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单元(32),及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31)另一端间隔设置的第三散热单元(33);所述第一散热单元(31)、第二散热单元(32)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33)分别包括多个散热翅片(22);所述第二散热单元(32)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33)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在自下而上延伸的过程中,均向远离所述第一散热单元(31)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31)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与竖直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互相平行,且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α满足,20°≤α≤70°;和/或,
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互相平行,且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β满足,20°≤β≤70°。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翅片(22)的数量为a,所述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的数量为b,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翅片(22)的数量为c,则a、b和c之间满足,a+b≥0.5*c。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32)的散热翅片(22)和所述第三散热单元(33)的散热翅片(22)的高度相等,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31)的散热翅片(22)的高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包括依次贯穿各个所述散热翅片(22)的加热管(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底壳(41)、顶壳(42),及连接于所述底壳(41)和所述顶壳(42)之间的侧壳;所述侧壳包括前侧板(431),与所述前侧板(431)的一端连接的左侧板,与所述左侧板远离所述前侧板(431)的一端连接的后侧板(432),及与所述后侧板(432)远离所述左侧板的一端连接的右侧板;所述出风口(13)设于所述顶壳(42)上,所述进风口(12)设于所述底壳(41)上和所述后侧板(432)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12)处的进风格栅(51),及设于所述出风口(13)处的出风格栅(52);所述进风格栅(51)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d,则d满足5mm≤d≤10mm;所述出风格栅(52)的格栅孔的最小尺寸为e,则e满足5mm≤e≤10mm。
CN202120674589.9U 2021-04-01 2021-04-01 踢脚线电暖器 Active CN214664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4589.9U CN214664725U (zh) 2021-04-01 2021-04-01 踢脚线电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4589.9U CN214664725U (zh) 2021-04-01 2021-04-01 踢脚线电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64725U true CN214664725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58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74589.9U Active CN214664725U (zh) 2021-04-01 2021-04-01 踢脚线电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647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68266B1 (ko) 반려동물 냉온매트
CN101871740A (zh) 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散热方法以及通信设备
CN111365751B (zh) 一种地装式箱型暖气片
US20170184352A1 (en) Radiator having a reverse flow manifold
CN111486500A (zh) 一种电暖器
CN214664725U (zh) 踢脚线电暖器
JPH08152151A (ja) 温水式パネルヒータ
US2683796A (en) Electrical heating system
CN104654429B (zh) 电暖器
CN213630652U (zh) 导流装置及取暖器
KR101577054B1 (ko) 제습기능을 갖는 냉온수 공급유닛
EP2908060B1 (en) A low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heating apparatus
CN220038598U (zh) 一种新型高效散热器
KR100585274B1 (ko) 침대의 난방장치
JPS5833451Y2 (ja) 冷暖房機
CN210891863U (zh) 一种取暖器
CN215597765U (zh) 暖风机
CN215898313U (zh) 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
CN213542608U (zh) 墙暖取暖器
CN219780744U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气炸锅
CN217987347U (zh) 一种多士炉与空气烤箱一体机
CN215062345U (zh) 一种发热体及电暖器
KR20120007790U (ko) 열전도체 열교환기
KR101192451B1 (ko) 난방 시스템을 위한 방열기
CN21213270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