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61079U - 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 Google Patents
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661079U CN214661079U CN202023215683.2U CN202023215683U CN214661079U CN 214661079 U CN214661079 U CN 214661079U CN 202023215683 U CN202023215683 U CN 202023215683U CN 214661079 U CN214661079 U CN 2146610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section
- bearing
- pipe
- cooling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1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12 cooling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47 de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结构及空压机,冷却结构包括:轴承组件及靠近轴承组件的不动部件;不动部件靠近轴承组件的侧面开设有流道槽,流道槽内设有冷却管,冷却管内通有冷却液,冷却管被配置为对轴承组件进行降温冷却。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结构,通过在靠近轴承组件的不动部件上设置在流道槽和冷却管,为轴承组件提供高散热性能的液冷散热结构,将轴承组件产生的大量热量及时带走,增强轴承组件的散热效果,有效降低液冷管路的密封难度,不存在泄漏风险,可靠性高。同时,可以针对不同轴承组件设计独立的液冷散热结构,避免因冷却液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下游轴承组件的冷却效果较差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压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背景技术
离心式空压机是一种空气供应部件,广泛应用于如新能源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的空气供应模块等场合。随着气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等一系列基础学科的进步和制造工艺的提高,超高速气悬浮空压机转速可达100000rpm以上。空压机高速运行时,电机定子、转子及轴承均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这些热量不能被及时带出,长期高温工况下运行,容易导致空气轴承涂层失效、电机消磁等严重损害,甚至整机炸裂,因此超高速离心式空压机的冷却系统非常重要。
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却水为定子散热,同时流道经过轴向两端的径向轴承,通过水冷的方式对轴承散热。但由于在不同部件上加工冷却水流道,内部密封结构较为复杂,存在泄漏风险,冷却结构的可靠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离心式空压机轴承液冷系统的密封结构复杂,可靠性差,从而提供一种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结构,包括:
轴承组件及靠近轴承组件的不动部件;
不动部件靠近轴承组件的侧面开设有流道槽,流道槽内设有冷却管,冷却管内通有冷却液,冷却管被配置为对轴承组件进行降温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动部件设置在轴承组件的轴向一侧,流道槽设置在不动部件靠近轴承组件的轴向端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槽包括沿轴承组件的周向布置的环槽段,冷却管包括环管段,环管段设置在环槽段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槽段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环管段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环管段的平面侧朝向轴承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管包括连通至外部的入口段、出口段,流道槽还包括供入口段穿过的穿入孔,及供出口段穿过的穿出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槽段包括同心设置的多个环槽,多个环槽依次连通,和/或,冷却管的入口段、环管段、出口段互不交叉。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还包括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定子冷却管穿过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内通有冷却液,定子冷却管被配置为对定子组件进行降温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组件包括第一止推轴承、第二止推轴承、第一径向轴承、第二径向轴承,第一止推轴承、第二止推轴承、第一径向轴承安装在转子组件轴向的第一端,第二径向轴承安装在转子组件轴向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止推轴承、第二止推轴承、第一径向轴承的不动部件上设置第一流道槽,第一流道槽内设置第一冷却管,第一冷却管被配置为对第一止推轴承、第二止推轴承、第一径向轴承进行降温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动部件包括第一端盖、第一轴承支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靠近第一止推轴承的端面上开设第一流道槽一,第一流道槽一内设置第一冷却管一,第一轴承支座的靠近第一径向轴承的端面上开设第一流道槽二,第一流道槽二内设置第一冷却管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槽一包括第一环槽段一,第一流道槽二包括第一环槽段二,第一冷却管一包括第一环管段一,第一冷却管二包括第一环管段二,第一环管段一设置在第一环槽段一内,第一环管段二设置在第一环槽段二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包括第一接口段、第二接口段、桥接管,第一端盖上设置供第一接口段穿过的第一穿入孔,第一轴承支座上设置供第二接口段穿过的第一穿出孔,第一接口段、第一冷却管一、桥接管、第一冷却管二、第二接口段依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二径向轴承的不动部件上开设第二流道槽,第二流道槽内设置第二冷却管,第二冷却管被配置为对第二径向轴承进行降温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动部件包括第二端盖。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不动部件包括第二端盖时,第二端盖靠近第二径向轴承的端面上开设第二流道槽,第二流道槽内设置第二冷却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槽包括第二环槽段,第二冷却管包括第二环管段,第二环管段设置在第二环槽段内,第二冷却管包括第五接口段、第六接口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径向轴承通过第二轴承支座安装,第二轴承支座上开设第三流道槽,第三流道槽内设有第三冷却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冷却结构还包括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时,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定子冷却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接口段、冷却段、第四接口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段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贯穿定子铁芯的直管件,及将相邻直管件U形连通的弯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安装在壳体的内壁上,冷却段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在定子铁芯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直管件,及将直管件U形连通的弯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管、定子冷却管、第二冷却管时,第一冷却管与定子冷却管相连通,定子冷却管与第二冷却管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管采用铜管,和/或,流道槽内还填充有导热界面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还包括气冷流路,气冷流路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冷却气入口、冷却气出口。
一种空压机,采用上述的冷却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结构及空压机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结构,特别适用于超高速离心式空压机的轴承组件的冷却,通过在靠近轴承组件的不动部件上设置在流道槽和冷却管,为轴承组件提供高散热性能的液冷散热结构,将轴承组件产生的大量热量及时带走,增强轴承组件的散热效果。液冷结构设置在轴承组件附近的不动部件上,能够有效降低液冷管路的密封难度,密封结构简单,不存在泄漏风险,可靠性高。同时,可以针对不同轴承组件设计独立的液冷散热结构,避免因冷却液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下游轴承组件的冷却效果较差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冷却管、第一端盖、第一轴承支座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冷却管、第二端盖、第二支座配合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子组件及定子冷却管配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定子组件及定子冷却管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冷却管、定子冷却管、第二冷却管串联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2、第一端盖;2.1、第一流道槽一;2.1.1、第一环槽段一;2.2、第一穿入孔;3、冷却气入口;4、冷却气出口;5、第二端盖;5.1、第二流道槽;5.1.1、第二环槽段;6、第一止推轴承;7、第二止推轴承;8、第一径向轴承;9、第一冷却管;9.1、第一冷却管一;9.1.1、第一环管段一;9.2、第一冷却管二;9.2.1、第一环管段二;9.3、第一接口段;9.4、第二接口段;9.5、桥接管;10、定子冷却管;10.1、第三接口段;10.2、冷却段;10.2.1、直管件; 10.2.2、弯管件;10.3、第四接口段;11、第二冷却管;11.1、第二环管段;11.2、第五接口段;11.3、第六接口段;12、第二径向轴承;13、转子组件;14、定子铁芯;15、定子绕组;17、第一轴承支座;17.1、第一穿出孔;18、第二轴承支座;18.1第三流道槽;18.2第三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包括:轴承组件及靠近轴承组件的不动部件;不动部件靠近轴承组件的侧面开设有流道槽,流道槽内设有冷却管,冷却管内通有冷却液,冷却管被配置为对轴承组件进行降温冷却。
本实施例的冷却结构,特别适用于超高速离心式空压机的轴承组件的冷却,通过在靠近轴承组件的不动部件上设置在流道槽和冷却管,为轴承组件提供高散热性能的液冷散热结构,将轴承组件产生的大量热量及时带走,增强轴承组件的散热效果。液冷结构设置在轴承组件附近的不动部件上,能够有效降低液冷管路的密封难度,密封结构简单,不存在泄漏风险,可靠性高。同时,可以针对不同轴承组件设计独立的液冷散热结构,避免因冷却液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下游轴承组件的冷却效果较差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动部件设置在轴承组件的轴向一侧,流道槽设置在不动部件靠近轴承组件的轴向端面上,由于轴承组件安装时需借助端盖、轴承支座等进行轴向固定,端盖、轴承支座等均为不动部件,且与轴承组件配合的端面通常为平整端面,因此将流道槽开设在不动部件的端面上。既能够方便液冷流道的加工,又能保证液冷流道与轴承组件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冷却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轴承组件的发热特性为沿轴向向外辐射,因此流道槽包括沿轴承组件的周向布置的环槽段,冷却管包括环管段,环管段设置在环槽段内,从而,为轴承组件提供环形的液冷散热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开槽加工破坏不动部件的强度,且防止冷却管对轴承组件造成干涉,环槽段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环管段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环管段的平面侧朝向轴承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便于实现不同的轴承组件独立设计液冷结构,冷却管包括连通至外部的入口段、出口段,流道槽还包括供入口段穿过的穿入孔,及供出口段穿过的穿出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冷却密度,保证轴承组件的冷却效果,环槽段包括同心设置的多个环槽,多个环槽依次连通。若轴承发热量较大,可以在轴承组件上缠绕两圈甚至多圈铜管,增强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管的入口段、环管段、出口段互不交叉。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轴承组件的发热外,电机部分的定子组件也有产生大量的热量,冷却结构还包括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10,定子冷却管10穿过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10内通有冷却液,定子冷却管10被配置为对定子组件进行降温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压机的具体结构中,轴承组件包括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第二径向轴承12,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安装在转子组件13轴向的第一端,第二径向轴承 12安装在转子组件13轴向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 的不动部件上设置第一流道槽,第一流道槽内设置第一冷却管9,第一冷却管 9被配置为对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进行降温冷却。第一流道槽和第一冷却管9构成的液冷结构为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 7、第一径向轴承8提供液冷散热,增强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动部件包括第一端盖2、第一轴承支座17,第一流道槽、第一冷却管9设置在第一端盖2、第一轴承支座17上,既能保证为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提供足够的冷量,又可以降低结构的密封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2靠近第一止推轴承6的端面上开设第一流道槽一2.1,第一流道槽一2.1内设置第一冷却管一9.1,第一轴承支座17的靠近第一径向轴承8的端面上开设第一流道槽二,第一流道槽二内设置第一冷却管二9.2。本实施例的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彼此相邻安装,结构紧凑,发热量远大于单个轴承结构,因此,在三个轴承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流道槽和冷却管,增强三个轴承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槽一2.1包括第一环槽段一2.1.1,第一流道槽二包括第一环槽段二,第一冷却管一9.1包括第一环管段一9.1.1,第一冷却管二9.2包括第一环管段二9.2.1,第一环管段一9.1.1设置在第一环槽段一2.1.1 内,第一环管段二9.2.1设置在第一环槽段二内。环槽与环管的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三个轴承的轴向两侧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9包括第一接口段9.3、第二接口段9.4、桥接管9.5,第一端盖2上设置供第一接口段9.3穿过的第一穿入孔2.2,第一轴承支座17上设置供第二接口段9.4穿过的第一穿出孔17.1,第一接口段9.3、第一冷却管一9.1、桥接管9.5、第一冷却管二9.2、第二接口段9.4依次连通。从而将第一冷却管9固定在第一端盖2和第一轴承支座17上,第一冷却管9 能够为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进行冷却,可以通过散热量的大小,设计流道槽及冷却管口径,分配冷却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9的第一接口段9.3、第二接口段9.4,可以前者作为入口段,后者作为出口段使用,也可以后者作为入口段,前者作为出口段使用,只要能够实现冷却液一进一出的在第一冷却管9内流动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二径向轴承12的不动部件上开设第二流道槽5.1,第二流道槽5.1内设置第二冷却管11,第二冷却管11被配置为对第二径向轴承12进行降温冷却。第二流道槽5.1和第二冷却管11构成的液冷结构为第二径向轴承12提供液冷散热,增强第二径向轴承12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动部件包括第二端盖5。第二流道槽5.1设置在第二端盖5上,既能保证为第二径向轴承12提供足够的冷量,又可以降低冷却结构的密封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不动部件包括第二端盖5时,第二端盖5靠近第二径向轴承12的端面上开设第二流道槽5.1,第二流道槽5.1内设置第二冷却管11。第二端盖5上设置第二流道槽5.1和第二冷却管11设置在第二径向轴承12的轴向一侧,能够增强第二径向轴承12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槽5.1包括第二环槽段5.1.1,第二冷却管11 包括第二环管段11.1,第二环管段11.1设置在第二环槽段5.1.1内,第二冷却管11包括第五接口段11.2、第六接口段11.3。环槽与环管的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径向轴承12的轴向两侧的散热效果。从而第二冷却管11能够独立实现对第二径向轴承12的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径向轴承12通过第二轴承支座18安装,若第二径向轴承12发热量较大,可能会导致第二轴承支座18温度升高,此时可在第二轴承支座18上开设第三流道槽18.1,第三流道槽18.1内设有第三冷却管18.2。第三冷却管18.2可在第二轴承支座18的上缠绕设计,缠绕圈数可以按照第二轴承支座18的结构尺寸和发热量需求设计。同时,第三冷却管18.2可以作为第二冷却管11的一部分,将两个冷却管串联,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冷却回路,设置独立的进出口,与第二冷却管18.2并联冷却。从而使得第二径向轴承12 的充分冷却,保证第二径向轴承12的工作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4是电机结构中发热量最大的部位,当冷却结构还包括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10时,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14,定子冷却管1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接口段10.1、冷却段10.2、第四接口段10.3。定子冷却管10独立连接外部冷源,提高定子组件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段10.2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贯穿定子铁芯14的直管件10.2.1,及将相邻直管件10.2.1U形连通的弯管件10.2.2,至少一个直管件 10.2.1沿定子铁芯14的周向均匀设置,弯管件10.2.2将所有的直管件10.2.1 串接成完整的流道,冷却段10.2内通入冷却液,将定子铁芯14的热量带走,起到冷却定子铁芯14的作用。部分定子绕组15产生的热量也通过导热的形式,传导到定子铁芯14,再通过冷却段10.2中冷却液的强制对流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4安装在壳体1的内壁上,冷却段10.2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在定子铁芯14的外壁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直管件10.2.1,及将直管件10.2.1U形连通的弯管件10.2.2。至少一个直管件10.2.1沿定子铁芯14的周向均匀设置,弯管件10.2.2将所有的直管件10.2.1串接成完整的流道,冷却段10.2内通入冷却液,将定子铁芯14的热量带走,起到冷却定子铁芯14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组件的冷却回路与定子组件的冷却回路串联连接,当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管9、定子冷却管10、第二冷却管11时,第一冷却管9的第二接口段9.4与定子冷却管10的第三接口段10.1相连通,定子冷却管10的第四接口段10.3与第二冷却管11的第五接口段11.2相连通,第一冷却管9、定子冷却管10、第二冷却管11形成串联冷却回路,可以通过一套外部冷却循环系统进行供冷,降低冷却结构的结构复杂性,节约冷却系统的控制和运行成本。
同理,第一冷却管9、定子冷却管10、第二冷却管11可以根据实际冷却需求采用多种连接形状,如三路独立,或任意两条串联,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采用三路独立时,三条流道分别通入冷却液,一方面可以避免下游冷却液温度过高换热效率降低,避免下游温度过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器件或不同流路的散热量不同,调整管径大小,进一步提高整机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管采用铜管,铜管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能够保证足够的散热能力。但冷却管不限于金属铜管及圆形管,优选地是半圆形管,还可以通过微通道换热器代替铜管,进一步增大换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槽内还填充有导热界面材料,一方面提高冷却管的导热率,另一方面提高冷却结构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各部件不同散热量,设计流道口径,分配冷却液流量,使轴承组件、定子的温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内,避免因温升过高导致空压机失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还包括气冷流路,气冷流路包括设置在壳体1 上的冷却气入口3、冷却气出口4,冷却气体经冷却气入口3进入壳体1内,主要对高速旋转与空气摩擦生热的转子组件13冷却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冷却管流道不受部件结构约束,可以在不影响电机运转的条件下,在壳体1内部的空腔内盘绕布置冷却管,配合冷却气对机腔内不可接触流道的部件进行强制对流散热,提高气冷流路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结构,通过在不动部件中埋入铜管并填充导热界面材料的方式,冷却液在铜管中流动,解决了部件间流道密封问题的同时,降低热阻,提高换热效率;流道分为三个支路:流经定子组件、止推轴承和径向轴承,通过液冷的方式为其散热,并可以通过各部件不同散热量,设计流道口径,分配冷却液流量;与传统的在不动件开槽配合密封件形成冷却液流道相比,铜管还可以经过空压机内部腔体,不限于其原有部件结构,可增加流道体积,配合风冷手段,降低冷却气体温度,增大换热温差,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
一种空压机,采用上述的冷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结构不限于使用在气悬浮空压机上,也可以为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空压机、磁悬浮电机、气悬浮电机等高发热量设备散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承组件及靠近所述轴承组件的不动部件;
所述不动部件靠近所述轴承组件的侧面开设有流道槽,所述流道槽内设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内通有冷却液,所述冷却管被配置为对所述轴承组件进行降温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动部件设置在所述轴承组件的轴向一侧,所述流道槽设置在所述不动部件靠近所述轴承组件的轴向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包括沿所述轴承组件的周向布置的环槽段,所述冷却管包括环管段,所述环管段设置在所述环槽段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槽段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所述环管段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所述环管段的平面侧朝向所述轴承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包括连通至外部的入口段、出口段,所述流道槽还包括供所述入口段穿过的穿入孔,及供所述出口段穿过的穿出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槽段包括同心设置的多个环槽,所述多个环槽依次连通,和/或,所述冷却管的入口段、环管段、出口段互不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10),所述定子冷却管(10)穿过所述定子组件,所述定子冷却管(10)内通有冷却液,所述定子冷却管(10)被配置为对所述定子组件进行降温冷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第二径向轴承(12),所述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安装在转子组件(13)轴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径向轴承(12)安装在转子组件(13)轴向的第二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的不动部件上设置第一流道槽,所述第一流道槽内设置第一冷却管(9),所述第一冷却管(9)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止推轴承(6)、第二止推轴承(7)、第一径向轴承(8)进行降温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动部件包括第一端盖(2)、第一轴承支座(17)。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2)靠近所述第一止推轴承(6)的端面上开设第一流道槽一(2.1),所述第一流道槽一(2.1)内设置第一冷却管一(9.1),所述第一轴承支座(17)的靠近所述第一径向轴承(8)的端面上开设第一流道槽二,所述第一流道槽二内设置第一冷却管二(9.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槽一(2.1)包括第一环槽段一(2.1.1),所述第一流道槽二包括第一环槽段二,所述第一冷却管一(9.1)包括第一环管段一(9.1.1),所述第一冷却管二(9.2)包括第一环管段二(9.2.1),所述第一环管段一(9.1.1)设置在所述第一环槽段一(2.1.1)内,所述第一环管段二(9.2.1)设置在所述第一环槽段二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9)包括第一接口段(9.3)、第二接口段(9.4)、桥接管(9.5),所述第一端盖(2)上设置供第一接口段(9.3)穿过的第一穿入孔(2.2),所述第一轴承支座(17)上设置供第二接口段(9.4)穿过的第一穿出孔(17.1),所述第一接口段(9.3)、第一冷却管一(9.1)、桥接管(9.5)、第一冷却管二(9.2)、第二接口段(9.4)依次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径向轴承(12)的不动部件上开设第二流道槽(5.1),所述第二流道槽(5.1)内设置第二冷却管(11),所述第二冷却管(11)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径向轴承(12)进行降温冷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动部件包括第二端盖(5)。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5)靠近所述第二径向轴承(12)的端面上开设第二流道槽(5.1),所述第二流道槽(5.1)内设置第二冷却管(1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端盖(5)上设有第二流道槽(5.1)时,所述第二流道槽(5.1)包括第二环槽段(5.1.1),所述第二冷却管(11)包括第二环管段(11.1),所述第二环管段(11.1)设置在所述第二环槽段(5.1.1)内,所述第二冷却管(11)包括第五接口段(11.2)、第六接口段(11.3)。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径向轴承(12)通过第二轴承支座(18)安装,所述第二轴承支座(18)上开设第三流道槽(18.1),所述第三流道槽(18.1)内设有第三冷却管(18.2)。
19.根据权利要求9-18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定子组件、定子冷却管(10)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14),所述定子冷却管(1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接口段(10.1)、冷却段(10.2)、第四接口段(10.3)。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段(10.2)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贯穿所述定子铁芯(14)的直管件(10.2.1),及将相邻直管件(10.2.1)U形连通的弯管件(10.2.2)。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14)安装在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冷却段(10.2)包括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14)的外壁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直管件(10.2.1),及将所述直管件(10.2.1)U形连通的弯管件(10.2.2)。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管(9)、定子冷却管(10)、第二冷却管(11)时,所述第一冷却管(9)与所述定子冷却管(10)相连通,所述定子冷却管(10)与所述第二冷却管(11)相连通。
23.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采用铜管,和/或,所述流道槽内还填充有导热界面材料。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气冷流路,所述气冷流路包括设置在壳体(1)上的冷却气入口(3)、冷却气出口(4)。
25.一种空压机,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15683.2U CN214661079U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15683.2U CN214661079U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661079U true CN214661079U (zh) | 2021-11-09 |
Family
ID=78503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215683.2U Active CN214661079U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661079U (zh) |
-
2020
- 2020-12-28 CN CN202023215683.2U patent/CN2146610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44806B (zh)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
CN108625917B (zh) |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动力部件冷却密封隔热系统 | |
CN101645632B (zh) | 一种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水冷装置 | |
CN105990946B (zh) | 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 |
CN104455463B (zh) | 嵌入导热片的冷却液式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 |
CN115001215B (zh) | 一种轴向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甩油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 |
CN104165230B (zh) | 通气式气冷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 |
CN211908568U (zh) | 一种电机本体内外风路和滑环冷却风路的组合结构 | |
CN116191707A (zh) | 一种油冷散热结构 | |
CN113489221A (zh) |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压缩机 | |
CN215580689U (zh) |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压缩机 | |
CN112727807A (zh) | 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 |
CN112104167A (zh) | 基于脉动热管的电机 | |
CN214661079U (zh) | 冷却结构及空压机 | |
CN111682661B (zh) | 一种基于燕尾槽楔冷却系统的盘式电机 | |
CN219304600U (zh) | 一种三相异步电机 | |
CN105471131A (zh) | 一种用于油浸式电机中的定子的冷却机构 | |
CN115833486B (zh) | 一种基于热管冷却的槽内直冷发电机 | |
CN110784069A (zh) | 一种基于气-液相变的电机定子铁芯冷却结构及定子铁芯、电机和电机冷却方法 | |
CN207612155U (zh) | 潜水电动机的散热装置 | |
CN116365790A (zh) | 一种电机散热结构 | |
CN202106240U (zh) | 一种高速电主轴的综合冷却装置 | |
CN204425092U (zh) | 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 |
CN115811179A (zh) | 一种电机油路结构 | |
TWM505163U (zh) | 具雙重冷卻流道的電機外殼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