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33435U -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33435U
CN214533435U CN202120767840.6U CN202120767840U CN214533435U CN 214533435 U CN214533435 U CN 214533435U CN 202120767840 U CN202120767840 U CN 202120767840U CN 214533435 U CN214533435 U CN 214533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ain shaft
crankshaft
hole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678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嘉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678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33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33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33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其中,曲轴包括主轴、曲柄轴和曲柄,曲柄轴通过曲柄安装于主轴一端,主轴内设有吸油内腔和延伸至贯穿曲柄轴的分配油道,主轴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第一和第二螺旋油槽的一端与吸油内腔连通,主轴上还设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第一、第二螺旋油槽分别通过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与分配油道连通。第一、第二螺旋油槽旋向相反,确保曲轴正反向旋转时均能供给润滑油,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间隔设置并沿主轴径向相互错开,润滑油通过第一/第二油孔泄漏并回落的量减少,曲轴低速上油更有保障,润滑油供给更加稳定可靠。

Description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曲轴是各类压缩机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承受连杆传来的力,并将其转变为转矩输出并驱动压缩机的其他附件工作。一般地,曲轴包括主轴、曲柄和曲柄轴,主轴上开设有油槽,油槽与设置于主轴及曲柄轴上的其他的腔、孔结构形成曲轴的供油系统,供油系统用于将润滑油如机油等引入或引出曲轴,从而在曲轴等活动部件的表面形成润滑油膜,以对各活动部件进行润滑,确保曲轴等活动部件能够灵活运转,从而高效传递转矩。在压缩机领域,变频压缩机以其能够连续改变输出能量,能够平稳的在低转速、低能耗的工况下运转,具有工作效率高、运转平稳、能耗低的优势,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冰箱及空调等电器中。
然而,对于变频压缩机而言,由于其需要频繁的变频变容,需要压缩机能够完成高转速及低转速下的高效运行,此过程不仅需要曲轴的供油系统能够在压缩机正转和反转的工况稳定供油,还需要其供油系统具有稳定可靠的低速上油能力,确保变频压缩机在低频低容工况下也能保持高效运转。
相关技术中,为提高变频压缩机低转速下的供油能力,常采用的手段是,提高泵送润滑油的油泵的扬程或在曲轴内增设微型泵等来弥补低转速下润滑油上行离心力的降低,从而保证低转速下润滑油的上油量,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会增加变频压缩机的制作成本,与变频压缩机的成本管控相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变频压缩机通过增加油泵扬程或增设微型泵来提高低转速下润滑油供给量的措施导致变频压缩机制作成本提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前述目的,基于压缩机需要在曲轴设置润滑油系统,同时,由于压缩机会存在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两种转动运行工况,尤其是对于变频压缩机而言,正向和反向旋转与压缩机的调频调速相关联,因此,提高变频压缩机低转速下的润滑油供给,需要先满足压缩机正转和反转两种工况的润滑油供给,即确保润滑油在压缩机正转和反转工况下均能够流动上油。在此基础上,发明人进一步对低转速下润滑油的上油量进行研究,设计了各种可在正转和反转工况下稳定供油的润滑油供给系统,并对各个系统分别进行了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曲轴,包括主轴、曲柄轴和曲柄,曲柄轴通过曲柄安装于主轴的一端,主轴远离曲柄轴的一端设有吸油内腔,主轴与曲柄轴相连的另一端设有分配油道,分配油道远离吸油内腔的一端延伸至贯穿曲柄轴;主轴的外周壁上设有旋向相反的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的一端与吸油内腔连通,主轴还设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第一螺旋油槽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油孔与分配油道连通,第二螺旋油槽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油孔与分配油道连通,且以沿主轴径向延展的平面为投影平面,第一油孔的中轴线与第二油孔的中轴线在投影平面的夹角θ为25°<θ<15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位于分配油道周壁的任意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位于分配油道周壁的不同侧,或者,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位于分配油道周壁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油孔与第二油孔沿主轴的中心轴方向等高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油孔与第二油孔沿主轴的中心轴方向的设置高度不同,且第一油孔的孔顶的设置高度低于或者等于第二油孔的孔底的设置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轴还设有第三油孔,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通过第三油孔与吸油内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油孔的数量为一个,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通过同一个第三油孔与吸油内腔连通;
或者,第三油孔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分别通过两不同的第三油孔与吸油内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的旋转螺距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分设于主轴相对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配油道为直通道,分配油道的中心轴与主轴的中心轴平行;
或者,分配油道的中心轴与主轴的中心轴重合;
或者,分配油道相对主轴的中心轴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配油道位于主轴的一段为直通道段,分配油道位于曲柄轴的一段为背离主轴弯曲的弧形通道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通道段的中心轴与主轴的中心轴平行;
或者,直通道段的中心轴与主轴的中心轴重合;
或者,直通道段相对主轴的中心轴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曲轴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曲轴,通过在主轴上设置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确保使用该曲轴的压缩机在正转和反转时能够分别通过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供给润滑油。同时,在主轴上设置第一油孔导通第一螺旋油槽和分配油道,设置第二油孔导通第二螺旋油槽的分配油道,并且以沿主轴径向延展的平面为投影平面,设置第一油孔的中轴线与第二油孔的中轴线在投影平面的夹角θ大于25°,确保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相互间隔,避免从第一油孔流出的润滑油直接通过第二出油孔回落,设置第一油孔的中轴线与第二油孔的中轴线在投影平面的夹角θ小于155°,沿主轴的径向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相互错开而不彼此正对,避免从第一油孔流出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飞甩至进入第二油孔并发生回落。如此,能够减小进入分配油道的润滑油通过第二油孔(或第一油孔)泄漏并回落的量,尤其是对于工作在低频工况下的压缩机而言,润滑油回落量的减少为低速上油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从而确保低转速下仍然有足够的润滑油能够通过分配油道从曲柄轴输出,确保低速稳定供油。并且,曲轴通过对自身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低转速下的润滑油供给量,无需提高油泵的扬程或增设微型泵,有助于降低使用该曲轴的变频压缩机的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频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曲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压缩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压缩机通过使用上述的曲轴,变频压缩机的制作成本降低,且变频压缩机在低频工况下工作时,能够供给足够量的润滑油,确保压缩机高效运转,变频压缩机在低频、中频及高频工况下,均可以保证稳定供油,压缩机的运行更加稳定、高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变频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制冷设备,由于使用了上述变频压缩机,制冷设备制作成本降低,且制冷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制冷效果更加平稳,运行耗能更低,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曲轴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切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曲轴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主轴的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轴的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曲轴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为:
10、主轴;11、吸油内腔;12、分配油道;121、直通道段;122、弧形通道段;13、第一螺旋油槽;14、第二螺旋油槽;15、第一油孔;151、第一回转孔;16、第二油孔;161、第二回转孔;17、第三油孔;20、曲柄;30、曲柄轴;31、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7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一般地,常用的压缩机通常包括壳体、曲轴箱、曲轴、油泵、连杆、活塞、活塞销、阀组及驱动电机等,壳体底部设置有存储有润滑油(又称冷冻油)的油池,曲轴包括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的主轴、连接于主轴一端的曲柄,以及通过曲柄与主轴连接的曲柄轴,曲轴的内部一般设置有润滑油供给系统(简称供油系统),油泵安装在曲轴的底部,且油泵的泵油出口与曲轴内部的供油系统连通。压缩机工作时,曲轴旋转,此时,利用曲轴旋转时的离心力并配合油泵的泵送压力可将壳体底部的润滑油通过供油系统输送并引到压缩机的各个摩擦副处进行润滑,从而减小压缩机内各零部件间运转时的摩擦损耗,同时润滑油还具有一定的冷却降温的作用,因此,曲轴的上油量对压缩机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变频压缩机而言,其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连续通过改变运转速度来调节输出的驱动能量,转速越低,功耗越小,因此变频压缩机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如此,变频压缩机为了保证良好的运行效果和减小各摩擦副的磨损,变频压缩机的转速常控制在1200rpm至6000rpm左右。较高转速下,曲轴具有较高的旋转速度,从而能够提供给润滑油较大的离心升力,从而保证润滑油的足量供给,而当转速降低时,曲轴的旋转速度降低,提供给润滑油的离心升力降低,从而导致润滑油的供给不足,摩擦副无法得到有效润滑,变频压缩机在低转速下的运行工况不良。
由于变频压缩机会存在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两种转动运行工况,故曲轴设置的供油系统需要满足变频压缩机沿顺时针方向正向旋转和沿逆时针方向反向旋转这两种工况下的润滑油供给,即确保润滑油在变频压缩机正转和反转工况下均能够上油,供给摩擦副润滑。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对变频压缩机的曲轴进行了优化设计,改善了曲轴在低转速下润滑油的上油量,提供了可在正转和反转工况下稳定供油的润滑油供给系统,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曲轴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曲轴的结构示意图,图 2为实施例提供的曲轴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部分结构为透视结构,以便显示润滑油的流动路径。本实施例提供的曲轴能够在低速、中速及高速转动下,实现稳定供油,适用于安装于压缩机,特别是变频压缩机内。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曲轴,该曲轴包括用于与外部的驱动部件驱动连接的主轴10、安装于主轴10第一端的曲柄轴30,以及连接主轴10和曲柄轴30的曲柄20。其中,曲柄轴30相对主轴10的中心轴(如图2中线R所示)偏心设置,主轴100的一端设有吸油内腔11,吸油内腔11远离曲柄轴30的一端设置并沿主轴10 的中心轴方向延伸,主轴10与曲柄轴30相连的另一端设有分配油道12,分配油道12沿主轴10的中心轴延伸,且分配油道12远离吸油内腔11的一端延伸至贯穿曲柄轴30。其中,吸油内腔11背离曲柄20的一端敞开设置以用于与油泵的出油口连通,分配油道12与吸油内腔11相连通并用于将润滑油从曲轴输出,使润滑油达到压缩机内部的各个运转部件进行润滑,确保使用本实施例的曲轴的压缩机的各个运转部件均能够正常运转,并对各零部件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
主轴10的外周壁上设有旋向相反的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油槽13沿逆时针方向螺旋设置(如图1中箭头R1所示),第二螺旋油槽14沿顺时针方向螺旋设置(如图1中箭头R2所示)。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第一端均朝向主轴10的底端,第二端均朝向主轴10的顶端,其中,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的第一端均与吸油内腔11连通,主轴10的顶端还设有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第一螺旋油槽13的第二端通过第一油孔15与分配油道 12连通,第二螺旋油槽14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油孔16与分配油道12连通,从而使吸油内腔 11分别通过两螺旋油槽与分配油道12连通。这样,由于第一螺旋油槽13沿逆时针方向螺旋设置,当曲轴逆时针旋转时,油泵泵送至吸油内腔11内的润滑油进入与之连通的第一螺旋油槽13,并借助主轴10逆时针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从第一端上升至第二端并经过第一油孔 15进入分配油道12内,并进一步借助曲柄轴30的离心力从分配油道12流出。反之,当曲轴顺时针旋转时,润滑油从吸油内腔11进入第二螺旋油槽14,并借助主轴10顺时针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从其第一端上升至第二端,再经过第二油孔16进入分配油道12,之后再进一步借助曲柄轴30的离心力从分配油道12流出。如此,使用本实施例的曲轴的压缩机,在正转和反转工况下,分别利用主轴10上旋向不同的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实现正常上油,从而能够在不同旋转方向的作业工况下实现润滑油的供给。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其中,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切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以沿主轴10径向延展的平面为投影平面,上述的第一油孔15的中轴线(图3中L1所示) 和第二油孔16的中轴线(图3中L2所示)在投影平面的夹角为θ,且满足θ大于25°、小于155°。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主轴10外周壁与分配油道12周壁之间具有一定的厚度尺寸,第一螺旋油槽13的第二端及第二螺旋油槽14的第二端分别在与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 连通之前,需要先向主轴10内部偏转并贯穿主轴10外周壁与分配油道12周壁之间的部分,如此,第一螺旋油槽13与第一油孔15相连的位置处会形成第一回转孔151,第二螺旋油槽14与第二油孔16相连的位置处会形成第二回转孔161,如图1和图3所示。而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是指位于分配油道12的周壁上的开孔。
如此,通过设置夹角θ满足θ>25°,确保两油孔相互间隔,如图4所示,此时从第一油孔15流出的润滑油不会直接通过第二油孔16回落。而通过设置夹角θ满足θ<155°,沿主轴10的径向,两油孔相互错开而不彼此正对,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从第一油孔15流出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飞甩至进入第二油孔16并发生回落。这样,便能够减小进入分配油道12的润滑油通过第二油孔16(或第一油孔15)泄漏并回落的量,尤其是对于工作在低频工况下的压缩机而言,润滑油回落量的减少为低速上油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从而确保低转速下仍然有足够的润滑油能够通过分配油道12从曲柄轴30输出,确保低速稳定供油。此外,由于设置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相互间隔或错开,故本实施例的曲轴进设置一个分配油道12 便可保证润滑油的足量供给,无需设置彼此独立的两分配油道12分别与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连通,曲轴的加工制作难度降低,曲轴强度更有保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夹角θ可以为30°、45°、60°、75°、90°、120°、145°以及150°等,可以在具体设计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对夹角θ的取值不做唯一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进一步都对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油孔 15和第二油孔16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其中,图4为本实施例的曲轴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部分结构为透视结构,以便显示润滑油的流动路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可以位于分配油道12周壁的任意位置,只需保证两油孔沿主轴10 的中心轴的设置高度不同即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分别位于分配油道12周壁的相对或相邻的两侧,即两油孔位于分配油道12周壁的不同侧,此时,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分别于分配油道12周壁的不同侧进油至分配油道12内,如此,可以将两螺旋油槽沿主轴10的径向分设于主轴10相对的两侧,且能够尽可能的在主轴10的外周壁大致对称的布设,由于在主轴10的外周壁上开槽会对主轴10的整体强度产生影响,因此,将两油槽大致对称的布设在主轴10的两侧,能够尽量降低油槽对主轴10整体强度的影响。
在另外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油孔15、第二油孔16也可以位于分配油道12周壁的同一侧,此时,可以将两油槽中的其中之一的延伸长度设置的更长,如此,当曲轴在某一旋转方向上具有更高的旋转速度时,在该旋转方向上曲轴需要提供更大的润滑油供给量,相对应地,将与该旋转方向一致的油槽的长度设置的更长,能够提高该方向上润滑油的供给量。比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曲轴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速度更高时,将第一螺旋油槽13设置的比第二螺旋油槽14更长,曲轴逆时针旋转时通过第一螺旋油槽13供给的润滑油的油量更大,更有利于曲轴及使用该曲轴的压缩机的其他运转零部件的润滑。
请进一步参阅图5和图6,其中,图5和图6为两不同实施例中主轴10的第一油孔15第二油孔16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以下结合两油孔的具体设置位置,对第一油孔15的中轴线和第二油孔16的中轴线在投影平面的夹角的设置进行说明。
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为于分配油道12周壁的同侧或相邻的两侧时,设置θ>25°,确保在主轴10的轴向(如图5中虚线所示)上,两油孔相互错开,当曲轴10以较低的速度旋转时,润滑油受到的离心力相对较小,此时,绝大部分的润滑油会在油泵的泵送压力下沿主轴10的轴向输送,并在从对应的油孔流出后大致沿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继续流动,设置两油孔沿主轴10轴向错开,避免沿轴向流出的润滑油在沿分配油道12的通道壁上升时又发生泄漏。而当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位于分配油道12周壁的相对两侧时,设置θ<155°,如图6所示,确保沿主轴10的径向(如图6中虚线所示),两油孔相互错开,当曲轴高速旋转时,润滑油从第一油孔15或第二油孔16流出,绝大部分的润滑油受离心力作用会沿主轴10的径向甩出,并在流出后大致沿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继续流动,设置两油孔沿主轴10径向错开,避免沿径向流出的润滑油在沿分配油道12的内壁上升时又发生泄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3,第一油孔15的中轴线和第二油孔16 的中轴线在上述的投影平面的交点位于主轴10的旋转轴线上,主轴10旋转时,润滑油在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处所受的离心力大致相等,如此,交错设置两油孔能够使绝大部分的润滑油通过分配油道12流出曲柄轴30,从而保证润滑油的供给量。
可以理解地,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两油孔的中轴线在投影平面的交点也可以偏离主轴10的旋转轴线设置,主轴10旋转时,润滑油在两油孔处所受的离心力不等。当曲轴在某一旋转方向上具有更高的旋转速度时,通过增加在该旋转方向上油孔处润滑油所受的离心力,有助于提高该方向上润滑油的供给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孔15的第二油孔16沿主轴10的中心轴方向的设置高度相同或者不同,其中高度相同是指:第一油孔15 的孔中心和第二油孔16的孔中心的设置高度相同,高度不同是指:第一油孔15的孔口顶低于第二油孔16的孔口顶,且第一油孔15的孔口底低于第二油孔16的孔口底,即,两油孔在主轴10的轴向上错开。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一油孔15的孔口顶低于第二油孔16的孔口底,或者第一油孔15的孔口顶与第二油孔16的孔口底沿主轴10的径向位于同一直线上,即,第一油孔15和第二油孔16在主轴10的轴向上也完全错开,从而进一步减小润滑油通过第一油孔15或第二油孔16泄漏的量,更好的保障润滑油的足量供给。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主轴10靠近的底端还设有第三油孔 17,第三油孔17贯通吸油内腔11,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通过第三油孔17与吸油内腔11连通,吸油内腔11内的润滑油便可在油泵的压力作用下通过第三油孔17进入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内。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在主轴10上设置一个第三油孔17,两螺旋油槽通过同一个第三油孔17与吸油内腔11连通,这样,仅在主轴10上开设一个第三油孔17,减少了主轴10的加工制造步骤,加工难度降低,主轴10生产精度及效率提升。
而在另外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图未示),也可以在主轴10上设置两个第三油孔17,两螺旋油槽通过不同的第三油孔17与吸油内腔11连通,这样,两螺旋油槽与吸油内腔11独立连通,上油过程互不影响,对于一些主轴10尺寸较大,加工两个第三油孔17难度相对较低时,可以考虑采用此方式进行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油槽13和第二螺旋油槽14的旋转螺距不同,当曲轴在某一旋转方向上具有更高的旋转速度时,在该旋转方向上曲轴需要提供更大的润滑油供给量,如此,通过设置第一螺旋油槽13与第二螺旋油槽14的螺距不同,可以将第一螺旋油槽13及第二螺旋油槽14的其中之一的延伸长度设置的更长,使其与曲轴在该方向上的旋转速度相匹配,从而提高大转速方向上润滑油的供给量,而避免在小转速方向上出现明显的过量供油。
可以理解地,两螺旋油槽的旋转螺距也可以设置的相等,当曲轴正向或者反向旋转,且转速大致相等时,通过两螺旋油槽供给的润滑油量也大致相等,油量供给控制更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本实施例的分配油道12设置为直通道,曲柄轴30的顶部开设有出油孔31,分配油道12贯通该出油孔31,润滑油通过分配油道12从曲柄轴30的顶部流出,并最终达到使用本实施例的曲轴的压缩机的内部,并对各个运转部件进行有效润滑。
在具体地的实施例中,分配油道12的中心轴平行主轴10的中心轴设置,或者,分配油道12也可以相对主轴10的中心轴倾斜设置。具体地,可以设置分配油道12的中心轴与主轴10的中心轴重合,如图2和图4所示,这样,在加工制作分配油道12时,通道定位更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曲轴的正视结构图,图中部分结构为透视结构,以便示意润滑油的流行路径。在本实施例中,上油通道12位于主轴10的一段为直通道段121,上油通道12位于曲柄轴30的一段为背离主轴10弯曲的弧形通道段122,曲柄轴30的侧壁上开设出油孔31,弧形通道段122贯通该出油孔31。当曲轴高速旋转时,从曲轴顶部流出润滑油的出油方式可能导致出油位置偏高,不便于对压缩机中设置位置相对较低的如活塞等进行润滑,因此,在曲柄轴30的侧壁上开设出油孔31,分配油道12进入曲柄轴30后被设置成背离主轴10弯曲的弧形通道,从而使润滑油从曲柄轴30的外周壁流出,以便更好的润滑活塞等部件。并且,背离主轴10弧线弯曲的通道结构,能够很好的利用曲柄轴30旋转时的离心力,润滑油出流量更有保障。
当然,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分配油道12位于曲柄轴30的部分设置成直通道的形式,该直通道部分相对曲柄轴30的中心轴倾斜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可以设置分配油道直通道段121的中心轴与主轴10的中心轴平行,或者,也可以使直通道段121相对主轴10的中心轴倾斜设置。具体地,可以设置直通道段121的中心轴与主轴10的中心轴重合,这样在加工制作分配油道12时,通道起端定位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的曲轴,其能够在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时稳定可靠的提供润滑油,且在高速或低速旋转时,也均可以保证润滑油供给充足,从而使使用该曲轴的变频压缩机在高频及低频工况下均能够高效可靠运行,变频压缩机变频运行更加稳定,更加能够节省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频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曲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压缩机,通过使用上述的曲轴,变频压缩机的制作成本降低,且变频压缩机在低频工况下工作时,能够供给足够量的润滑油,以确保压缩机高效运转,如此,压缩机在低频、中频及高频工况下,均可以保证稳定供油,压缩机的运行更加稳定、高效。此外,该变频压缩机还具有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曲轴的其他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其包括上述的变频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由于使用了上述各实施例的变频压缩机,制冷设备制作成本降低,且制冷设备的运行更加稳定,制冷效果更加平稳,运行耗能更低,使用寿命更长。此外,制冷设备还具有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压缩机的其他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在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空调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曲轴,包括主轴、曲柄轴和曲柄,所述曲柄轴通过所述曲柄安装于所述主轴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远离所述曲柄轴的一端设有吸油内腔,所述主轴与所述曲柄轴相连的另一端设有分配油道,所述分配油道远离所述吸油内腔的一端延伸至贯穿所述曲柄轴;所述主轴的外周壁上设有旋向相反的第一螺旋油槽和第二螺旋油槽,所述第一螺旋油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油槽的一端与所述吸油内腔连通,所述主轴还设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螺旋油槽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油孔与所述分配油道连通,所述第二螺旋油槽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油孔与所述分配油道连通,且以沿所述主轴径向延展的平面为投影平面,所述第一油孔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油孔的中轴线在所述投影平面的夹角θ为25°<θ<1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位于所述分配油道周壁的任意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位于所述分配油道周壁的不同侧,或者,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位于所述分配油道周壁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孔与所述第二油孔沿所述主轴的中心轴方向等高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孔与所述第二油孔沿所述主轴的中心轴方向的设置高度不同,且所述第二油孔的孔顶的设置高度低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油孔的孔底的设置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还设有第三油孔,所述第一螺旋油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油槽通过所述第三油孔与所述吸油内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孔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螺旋油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油槽通过同一个所述第三油孔与所述吸油内腔连通;
或者,所述第三油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螺旋油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油槽分别通过两不同的所述第三油孔与所述吸油内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油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油槽的旋转螺距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油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油槽分设于所述主轴相对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油道为直通道,所述分配油道的中心轴与所述主轴的中心轴平行;
或者,所述分配油道的中心轴与所述主轴的中心轴重合;
或者,所述分配油道相对所述主轴的中心轴倾斜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油道位于所述主轴的一段为直通道段,所述分配油道位于所述曲柄轴的一段为背离所述主轴弯曲的弧形通道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通道段的中心轴与所述主轴的中心轴平行;
或者,所述直通道段的中心轴与所述主轴的中心轴重合;
或者,所述直通道段相对所述主轴的中心轴倾斜设置。
13.一种变频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曲轴。
14.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频压缩机。
CN202120767840.6U 2021-04-14 2021-04-14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214533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67840.6U CN214533435U (zh) 2021-04-14 2021-04-14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67840.6U CN214533435U (zh) 2021-04-14 2021-04-14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33435U true CN214533435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74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67840.6U Active CN214533435U (zh) 2021-04-14 2021-04-14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334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18207A1 (zh) * 2021-04-14 2022-10-20 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18207A1 (zh) * 2021-04-14 2022-10-20 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US11952998B2 (en) 2021-04-14 2024-04-09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Crankshaft, inverter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7166B (zh) 涡旋压缩机
US20110150690A1 (en) Oil supply structure for refrigerant compressor
CN105715550A (zh) 泵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CN214533435U (zh)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4577618U (zh)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US11952998B2 (en) Crankshaft, inverter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CN214741941U (zh)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3775523A (zh) 涡旋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8407730U (zh) 曲轴、压缩机及制冷制热设备
CN115199505A (zh)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5199506A (zh)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3482932B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4196667U (zh) 一种曲轴、压缩机以及电器
CN115199507A (zh) 曲轴、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4944832U (zh) 曲轴组件、变频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2746970A (zh) 油池回油结构、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10565070U (zh) 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和涡旋压缩机
CN208816288U (zh) 曲轴及变频压缩机
CN208718912U (zh) 一种能减少磨损的外转子
CN112412799A (zh) 一种曲轴、压缩机、压缩机的供油方法以及电器
CN113586451B (zh) 涡旋压缩机用主轴及具有其的涡旋压缩机
CN112392727B (zh) 油路结构、曲轴、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14577620U (zh) 泵油结构、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5927779U (zh) 涡旋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7401665U (zh) 一种新型大倾角采煤机润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