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78009U -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78009U
CN214478009U CN202120453970.2U CN202120453970U CN214478009U CN 214478009 U CN214478009 U CN 214478009U CN 202120453970 U CN202120453970 U CN 202120453970U CN 214478009 U CN214478009 U CN 214478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main body
contact frame
narrow
inser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5397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炳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5397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78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78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78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包括塑胶壳主体和配置在主体内的至少一个用以夹持导线的接触框;所述主体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相互正对配置的两个侧壳体壁,在主体的其中一个侧壳体壁上开设有插线孔,并在其中另一个侧壳体壁上开设有暴露口;所述主体内所形成的过线通道位于所述插线孔与暴露口之间;在导线沿所述插线孔横穿进入至过线通道后,所述接触框能够夹持导线并允许导线继续穿设在主体内,直至导线的端部至少部分穿过所述暴露口,使得用户可直接观测到露出在暴露口外的导线。通过贯穿式的插接能够将端子的规格设计成更为窄小、紧凑,以节省成本,且符合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电气连接中的重要部件,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业已证实,在连接端子的已知的这些实施方式中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可能发生外插件(如导线)的不完全插入至接线端子中,进而导致电连接失效的情况。
这种情况很难在插接过程中被很快的获知。为了避免上述情形,现有技术中,有的采用端子至少部分外置的方式,从而可通过某一视角来直接看到外插件是否完全插置在端子中,但是这样往往会导致接线结构暴露在壳外,容易受环境影响并存在安全隐患。随之而来的,亦也有通过将壳体设计为透明材质,从而直接从壳体外即可看到内部端子与外插件的接触情况,但材质的选择往往过于局限,在多数塑胶壳类型中不能很好的适用。另外的,即便是用户可透过壳体直接看到内部接触情况,但是由于位于内部的接线结构或是壳体的内壁结构始终是会存在一定的遮挡,不利于用户对插接情况的快速、有效的观测和判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旨在改善用户难以获知外插导线在端子内的插接情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包括塑胶壳主体和配置在主体内的至少一个用以夹持导线的接触框;所述主体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相互正对配置的两个侧壳体壁,在主体的其中一个侧壳体壁上开设有插线孔,并在其中另一个侧壳体壁上开设有暴露口;所述主体内所形成的过线通道位于所述插线孔与暴露口之间;在导线沿所述插线孔横穿进入至过线通道后,所述接触框能够夹持导线并允许导线继续穿设在主体内,直至导线的端部至少部分穿过所述暴露口,使得用户可直接观测到露出在暴露口外的导线。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框带有供导线插入的夹紧接头,且所述夹紧接头通过一对弹力件构成,两弹力件的自由端构造成内弯折结构并对称配置在接触框中,以弹力配合使得在导线沿插线孔进入至过线通道后能够弹力夹紧导线;所述弹力件在自由端的两端部之间存在允许导线插拔的间距,两内弯折结构朝向插线孔方向且位于过线通道所在区域形成大致呈外八字形的插线空间,以利于导线沿插入方向持续进入至过线通道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弯折结构的背面构造为止退空间,所述插线空间位于内弯折结构的正面并与所述止退空间相互对置在过线通道中;所述止退空间以点接触方式与置于夹紧接头的导线相弹力卡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框由金属件一体成型而成,其包括支撑底部和安装侧部;所述支撑底部构造为条形板状并位于过线通道的下方,且其长度方向与过线通道的走向相一致;所述安装侧部竖向配置在支撑底部的两侧以形成两侧翼结构,通过两侧翼结构以使所述接触框卡合装配在主体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弹力件构造为板簧,该板簧延伸配置在安装侧部并指向于导线插入的相反方向;所述弹力件远离自由端的端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在所述安装侧部一侧,并通过至少一次朝内弯折来形成横置在所述支撑底部上的带有弹性力的自由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底部的本体以向上抬起的方式,使得两端部被构造为焊脚结构,中部被构造为整体朝上凸出并与焊脚结构以圆弧过渡衔接;其中,所述安装侧部、夹紧接头均位于中部位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沿插入方向的长度尺寸为3.0mm-5.0mm,所述接触框的长度尺寸大于主体的长度尺寸;其中,焊脚结构的端部至少部分延伸并暴露在主体外,且靠后端一侧的焊脚结构的端部露出长度大于另一侧焊脚结构的端部的露出长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部的长度尺寸至少为接触框的长度尺寸的一半,以及所述内弯折结构的长度尺寸至少为弹力件的长度尺寸的一半。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至少包含相互间隔对置的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以及临接于合围形成在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外周缘的侧壳体壁;所述主体构造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所述接触框能够相对主体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装配在主体内并部分或全部封堵主体的底面;其中,所述下壳体壁具有下沉面,所述下沉面以朝向上壳体壁内陷的方式形成部分或全部的用以容置接触框的内部空间,且至少部分下沉面能够与上壳体壁相重合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正对导线插入方向一侧的侧壳体壁构造为弧形面,该侧壳体壁的壁厚大致呈上窄下宽的楔形状,部分下沉面延伸至该侧壳体壁的底面并能够挖空部分侧壳体壁以形成贯穿主体内外的所述插线孔;以及沿过线通道的另一侧壳体壁开设有与插线孔对置的所述暴露口,所述暴露口构造为沿部分上壳体壁的外周缘处凹陷并挖空部分该侧壳体壁所形成,所述插线孔、暴露口均与内部空间相连通,并且,所述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与暴露口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接线端子,通过在主体的侧壳体壁上分别形成有插线孔以及与插线孔对置的暴露口,且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和暴露口之间,使得导线沿插线孔进入至主体后,在夹持于接触框中并能够继续穿设在主体中,直至导线的端部穿过暴露口以露出在主体外,从而让用户可直接获知导线是贯穿于整个主体,实现完全插接的电连接方式,极大便利了用户的接线使用以及获取并判定导线的插接情况。另外,贯穿式的插接能够将端子的规格设计成更为窄小、紧凑,以节省成本,且符合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窄小型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在C-C处的剖示图;
图3是图2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窄小型接线端子的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下图为上图的拆解示意;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窄小型接线端子的接触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窄小型接线端子的剖示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窄小型接线端子的另一剖示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主体;11-上壳体壁;12-下壳体壁;121-下沉面;13-侧壳体壁;14-插线孔;15-暴露口;
2-接触框;21-夹紧接头;211-弹力件;22-支撑底部;23-安装侧部;24-焊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包括塑胶壳主体1和配置在主体1内的至少一个用以夹持导线的接触框2。主体1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相互正对配置的两个侧壳体壁13,在主体1的其中一个侧壳体壁13上开设有插线孔14,并在其中另一个侧壳体壁13上开设有暴露口15。主体1内所形成的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14与暴露口15之间。在导线沿插线孔14横穿进入至过线通道后,接触框2能够夹持导线并允许导线继续穿设在主体1内,直至导线的端部至少部分穿过暴露口15,使得用户可直接观测到露出在暴露口15外的导线。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体1的侧壳体壁13上分别形成有插线孔14以及与插线孔14对置的暴露口15,且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14和暴露口15之间,使得导线沿插线孔14进入至主体1后,在夹持于接触框2中并能够继续穿设在主体1中,直至导线的端部穿过暴露口15以露出在主体1外,从而让用户可直接获知导线是贯穿于整个主体1,实现完全插接的电连接方式,极大便利了用户的接线使用以及获取并判定导线的插接情况。另外,贯穿式的插接能够将端子的规格设计成更为窄小、紧凑,以节省成本,且符合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实施例中,接触框2带有供导线插入的夹紧接头21,且夹紧接头21通过一对弹力件211构成,两弹力件211的自由端构造成内弯折结构并对称配置在接触框2中,以弹力配合使得在导线沿插线孔14进入至过线通道后能够弹力夹紧导线。弹力件211在自由端的两端部之间存在允许导线插拔的间距,两内弯折结构朝向插线孔14方向且位于过线通道所在区域形成大致呈外八字形的插线空间,以利于导线沿插入方向持续进入至过线通道中。本实施例中,通过接触框2的夹紧接头21来对导线进行夹持、固定。其中,夹紧接头21由一对弹力件211构成,弹力件211的自由端构造为内弯折结构,且对称配置在接触框2上的两内弯折结构形成大致呈外八字形的插线空间,自由端的两端部之间存在允许导线插拔的间距,利于外接导线沿插线孔14再经由插线空间以导向进入,从而插入并穿设在两端部的间距进而装夹在弹力件211的内弯折结构中,使得导线弹力紧配在接触框2上。两内弯折结构持续提供给导线以大致对中的弹性夹持力,导线沿夹持方向平稳且居中配置在夹紧接头21内,以达成导线的稳固装夹。
在一种实施例中,内弯折结构的背面构造为止退空间,插线空间位于内弯折结构的正面并与止退空间相互对置在过线通道中。止退空间以点接触方式与置于夹紧接头21的导线相弹力卡合。从而,在用户直接对导线沿反向用力拔出即可实现导线与夹紧接头21的分离,取消了现有扳手、握把等操作机构的设置,更利于导线的快速插拔,操作更为简便。
请参阅图6、图7和图8,在一种实施例中,接触框2由金属件一体成型而成,其包括支撑底部22和安装侧部23。支撑底部22构造为条形板状并位于过线通道的下方,且其长度方向与过线通道的走向相一致。安装侧部23竖向配置在支撑底部22的两侧以形成两侧翼结构,通过两侧翼结构以使接触框2卡合装配在主体1内。其中,由金属件一体成型的接触框2,其安装侧部23大致竖向配置在支撑底部22的两侧,从而形成侧翼结构,进而通过侧翼结构卡合装配在主体1内,实现接触框2在主体1内的紧配,且利于拆装及维护。
在一种实施例中,具体地,弹力件211构造为板簧。该板簧延伸配置在安装侧部23并指向于导线插入的相反方向。弹力件211远离自由端的端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在安装侧部23一侧,并通过至少一次朝内弯折来形成横置在支撑底部22上的带有弹性力的自由端。从而,在位于两侧的自由端的弹力限位下,能够将外插的导线以对中的方式夹持置于两安装侧部23之间,确保导线在双向的弹力抵触下以来达到装夹稳固,实现电连接。
其中,需要提到的是,板簧和支撑底部22之间始终存在缝隙。进一步促进了弹力件211在接触框2上的自由摆动,以提供高效的弹力夹持或导线的反向拔出。
请参阅图2和图8,在一种实施例中,支撑底部22的本体以向上抬起的方式,使得两端部被构造为焊脚结构24,中部被构造为整体朝上凸出并与焊脚结构24以圆弧过渡衔接。其中,安装侧部23、夹紧接头21均位于中部位置。从而使得用于夹持、装配的功能部件以弹力支撑在主体1内,有利于导线的装夹、接触框2的稳固配置。并且,焊脚结构24能够与主体1之间以嵌套卡合的方式相安装到位,配合侧翼结构以将整个接触框2固定在主体1中。
需要说明的是,导线进入过线通道并夹持在接触框2以使插线空间由初始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对应触发弹力件211活动使两内弯折结构沿相远离方向撑开。其中,由于内弯折结构具有弹性回复力,能够对插置在之间的导线以弹力夹持。在其他实施例中,初始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也可以是通过上述的操作机构来实现,不作过多限制。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种实施例中,主体1沿插入方向的长度尺寸为3.0mm-5.0mm,接触框2的长度尺寸大于主体1的长度尺寸。其中,焊脚结构24的端部至少部分延伸并暴露在主体1外,且靠后端一侧的焊脚结构24的端部露出长度大于另一侧焊脚结构24的端部的露出长度。从而,方便焊脚结构24与外部电路板的焊接相连,且位于插线孔14一侧的焊脚的露出长度更小,便于用户分辨,避免插反亦或是焊接错位等情况。另外的,中部的长度尺寸至少为接触框2的长度尺寸的一半,以及内弯折结构的长度尺寸至少为弹力件211的长度尺寸的一半。这样的尺寸占比,使得接触框2的功能部件之间更加紧凑且高效的配合,进一步保证了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其中,需要提到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其整体尺寸在10mm-30mm内,为小型的连接器结构,其各个尺寸均为毫米级别,对于尺寸精度要求较高。
以下结合附图对塑胶壳主体1做进一步描述说明。
结合图3至图5,在一种实施例中,主体1至少包含相互间隔对置的上壳体壁11和下壳体壁12、以及临接于合围形成在上壳体壁11和下壳体壁12外周缘的侧壳体壁13。主体1构造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接触框2能够相对主体1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装配在主体1内并部分或全部封堵主体1的底面。其中,下壳体壁12具有下沉面121,下沉面121以朝向上壳体壁11内陷的方式形成部分或全部的用以容置接触框2的内部空间,且至少部分下沉面121能够与上壳体壁11相重合设置。
本实施例中,塑胶壳主体1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以使接触框2能够自上而下的装配在主体1中,用以至少部分堵住主体1的底面,避免接触框2直接暴露在主体1外,并便利于接触框2在主体1内的拆装、组配。其中,主体1通过各壳体壁以合围成具有内部空间的外壳,并且,下壳体壁12设有的下沉面121以凹陷形成至少部分的内部空间,从而将主体1构造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可以有效的节约用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有利于日常维护以及电连接时内部的散热功效,实用性强。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种实施例中,正对导线插入方向一侧的侧壳体壁13构造为弧形面,该侧壳体壁13的壁厚大致呈上窄下宽的楔形状,部分下沉面121延伸至该侧壳体壁13的底面并能够挖空部分侧壳体壁13以形成贯穿主体1内外的插线孔14。其中,将插入方向一侧的侧壳体壁13区别于其他的侧壳体壁13,利于用户识别出所需的插入端且具备防呆功能,其壁薄设置成下部宽大,增大了主体1的平稳性和强度。
另外的,沿过线通道的另一侧壳体壁13开设有与插线孔14对置的暴露口15,暴露口15构造为沿部分上壳体壁11的外周缘处凹陷并挖空部分该侧壳体壁13所形成,插线孔14、暴露口15均与内部空间相连通,并且,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14与暴露口15之间。其中,具体的,主体1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相互正对配置的两个侧壳体壁13,在主体1的其中一个侧壳体壁13上开设有插线孔14,并在其中另一个侧壳体壁13上开设有暴露口15。主体1内所形成的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14与暴露口15之间。在导线沿插线孔14横穿进入至过线通道后,接触框2能够夹持导线并允许导线继续穿设在主体1内,直至导线的端部至少部分穿过暴露口15,使得用户可直接观测到露出在暴露口15外的导线。
从而,通过在主体1的侧壳体壁13上分别形成有插线孔14以及与插线孔14对置的暴露口15,且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14和暴露口15之间,使得导线沿插线孔14进入至主体1后,在夹持于导电端子中并能够继续穿设在主体1中,直至导线的端部穿过暴露口15以露出在主体1外,从而让用户可直接获知导线是贯穿于整个主体1,实现完全插接的电连接方式,极大便利了用户的接线使用以及获取并判定导线的插接情况。另外,贯穿式的插接能够将端子的规格设计成更为窄小、紧凑,以节省成本,且符合小型化设计。
请参阅图9至图12,在一种实施例中,通过两侧翼结构以使接触框2能够卡合装配在主体1内,且支撑底部22沿其长度方向以横置在主体1的底面。从而,塑胶壳主体1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以使接触框2能够自上而下的装配在主体1中,用以至少部分堵住主体1的底面,避免接触框2直接暴露在主体1外,并便利于接触框2在主体1内的拆装、组配。
在一种实施例中,主体1设有与安装侧部23相适配的配合结构。安装侧部23与配合结构能够以扣合方式相紧配。其中,具体地,安装侧部23朝外凸起设有一摆动臂231,摆动臂231由安装侧部23的部分本体冲压成型而成,并具有一利于卡入至配合结构的倾角。从而,在安装侧部23的部分本体中直接凸起形成摆动臂231,进一步增强了安装侧部23与配合结构之间的卡合,并且其摆动臂231具备弹性卡紧的功能,设计方式新颖,且设置的倾角更加利于接触框2的拆装。
在一种实施例中,配合结构包含开设在主体1顶部的贯通孔16,贯通孔16穿设于主体1并能够凹陷在部分主体1内壁中。摆动臂231具有凸出于安装侧部23外的第一位置和受主体1内壁的抵接以弹力避让活动的第二位置。其中,摆动臂231在初始状态和置于凹陷有贯通孔16的内壁时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在接触框2装配至主体1内并与主体1内壁相抵接时能够沿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并在装入至贯通孔16所处内壁后使摆动臂231弹力复位至第一位置,以将接触框2限制在主体1中。通过这样的配置方式,使得摆动臂231与配合结构更为可靠,组装方便且拆除也很便利。
在一种实施例中,摆动臂231大致呈一弯折板状,其包含形成于上端并与安装侧部23相衔接的连接部2311和位于下端且大致凸出于安装侧部23所在端面的活动部2312。摆动臂231以整体自上而下朝外凸起设置,且倾角为15°-30°。其中,位于下端的活动部2312更有助于自下而上的装配方式,避免锁死卡住或发生干扰等现象。另外,凸出设置的摆动臂231能够自由活动不受安装侧部23的干涉,倾角保持在有效的15°-30°阈值之间,以实现更加高效的组装和拆除。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壳主体和配置在主体内的至少一个用以夹持导线的接触框;
所述主体具有沿导线插入方向相互正对配置的两个侧壳体壁,在主体的其中一个侧壳体壁上开设有插线孔,并在其中另一个侧壳体壁上开设有暴露口;所述主体内所形成的过线通道位于所述插线孔与暴露口之间;
在导线沿所述插线孔横穿进入至过线通道后,所述接触框能够夹持导线并允许导线继续穿设在主体内,直至导线的端部至少部分穿过所述暴露口,使得用户可直接观测到露出在暴露口外的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框带有供导线插入的夹紧接头,且所述夹紧接头通过一对弹力件构成,两弹力件的自由端构造成内弯折结构并对称配置在接触框中,以弹力配合使得在导线沿插线孔进入至过线通道后能够弹力夹紧导线;
所述弹力件在自由端的两端部之间存在允许导线插拔的间距,两内弯折结构朝向插线孔方向且位于过线通道所在区域形成大致呈外八字形的插线空间,以利于导线沿插入方向持续进入至过线通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弯折结构的背面构造为止退空间,所述插线空间位于内弯折结构的正面并与所述止退空间相互对置在过线通道中;所述止退空间以点接触方式与置于夹紧接头的导线相弹力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框由金属件一体成型而成,其包括支撑底部和安装侧部;所述支撑底部构造为条形板状并位于过线通道的下方,且其长度方向与过线通道的走向相一致;所述安装侧部竖向配置在支撑底部的两侧以形成两侧翼结构,通过两侧翼结构以使所述接触框卡合装配在主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件构造为板簧,该板簧延伸配置在安装侧部并指向于导线插入的相反方向;所述弹力件远离自由端的端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在所述安装侧部一侧,并通过至少一次朝内弯折来形成横置在所述支撑底部上的带有弹性力的自由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部的本体以向上抬起的方式,使得两端部被构造为焊脚结构,中部被构造为整体朝上凸出并与焊脚结构以圆弧过渡衔接;其中,所述安装侧部、夹紧接头均位于中部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沿插入方向的长度尺寸为3.0mm-5.0mm,所述接触框的长度尺寸大于主体的长度尺寸;其中,焊脚结构的端部至少部分延伸并暴露在主体外,且靠后端一侧的焊脚结构的端部露出长度大于另一侧焊脚结构的端部的露出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的长度尺寸至少为接触框的长度尺寸的一半,以及所述内弯折结构的长度尺寸至少为弹力件的长度尺寸的一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至少包含相互间隔对置的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以及临接于合围形成在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外周缘的侧壳体壁;所述主体构造为底面镂空的壳体状,所述接触框能够相对主体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装配在主体内并部分或全部封堵主体的底面;其中,
所述下壳体壁具有下沉面,所述下沉面以朝向上壳体壁内陷的方式形成部分或全部的用以容置接触框的内部空间,且至少部分下沉面能够与上壳体壁相重合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窄小型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正对导线插入方向一侧的侧壳体壁构造为弧形面,该侧壳体壁的壁厚大致呈上窄下宽的楔形状,部分下沉面延伸至该侧壳体壁的底面并能够挖空部分侧壳体壁以形成贯穿主体内外的所述插线孔;以及
沿过线通道的另一侧壳体壁开设有与插线孔对置的所述暴露口,所述暴露口构造为沿部分上壳体壁的外周缘处凹陷并挖空部分该侧壳体壁所形成,所述插线孔、暴露口均与内部空间相连通,并且,所述过线通道位于插线孔与暴露口之间。
CN202120453970.2U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Active CN214478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3970.2U CN214478009U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3970.2U CN214478009U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78009U true CN214478009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52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53970.2U Active CN214478009U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780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8819A1 (zh) * 2022-03-07 2023-09-14 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8819A1 (zh) * 2022-03-07 2023-09-14 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9105B1 (en) Power supply with a changeable plug element
US6056602A (en) Electrical jack
JP2671691B2 (ja) コネクタ
US7794253B2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a new type of contact
US7470153B2 (en) Audio jack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US20080020638A1 (en) Land grid array socket
US813306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cking engagement between an actuator and an insulative housing
US6565396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EP243458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200306068Y1 (ko) 전기카드 커넥터
US78712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KR200306067Y1 (ko) 전기카드 커넥터
US4237435A (en) Ground fault receptacle re-set guide assembly
US740208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US11005205B2 (en) Stable female terminal and stable male-female plug-i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same
US803386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board lock having elastic portion abutting against optical drive disk
TW201513469A (zh) 線狀導體連接用端子
CN214478009U (zh) 一种窄小型接线端子
US10476181B2 (en) Quick connect terminal connector
US665230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ivotable contact
TWM445288U (zh) 射頻連接器
US1184852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US812354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xpanded cover
US7559792B2 (en) Connector with easily replacement of a slider
CN214477960U (zh) 一种接线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