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60769U - 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60769U CN214460769U CN202120015512.0U CN202120015512U CN214460769U CN 214460769 U CN214460769 U CN 214460769U CN 202120015512 U CN202120015512 U CN 202120015512U CN 214460769 U CN214460769 U CN 2144607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silting
- pipe
- silt
- basin
- mu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包括沉沙池、吸淤管、输泥管、潜水排污泵、真空泵和出口排泥阀。沉沙池包括沉沙池底板、沉沙池边墙、下沉式集淤坑和密封盖板。沉沙池底板垂直水流方向设置人字坡和沟槽,下沉式集淤坑位于沉沙池底板上,与密封盖板组成封闭容器,内部布置潜水排污泵。吸淤管包括水平吸淤管、集淤总管、连通竖管,为吸淤通道;输泥管共设置两根,其中一根连接潜水排污泵,为动力排泥管,另一根为虹吸管。潜水排污泵位于下沉式集淤坑内,真空泵和出口排泥阀均位于作为虹吸管的输泥管上。本实用新型不需要放空水池即可完成清淤操作、对工程运行影响小,且能利用感潮河段潮水涨落形成的水头差节能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供水工程的沉沙池清淤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多泥沙感潮河道取水时,兼做泵站取水口前池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
背景技术
引供水工程中,在多泥沙感潮河段采用泵站提水时,泵站前池往往需设置沉沙池,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运行管理必须解决的难题。
传统的清淤方法有人工清洗、水射器冲洗、潜水搅拌器搅拌冲洗、水力翻斗冲洗、连续沟槽冲洗及门式自动冲洗等。
人工清洗、水射器冲洗、水力翻斗冲洗需对沉沙池进行放空清洗,对工程运行影响较大;潜水搅拌器搅拌清洗需要大范围动力搅拌,能耗大、耗水量高;连续沟槽冲洗无需电力或机械驱动,节能环保,但其利用自清流速冲洗,难以实现彻底清洗,且连续沟槽的结构加大了水池的建造深度;门式自动冲洗利用水力学原理和机械结构相结合,在提前放空沉砂池中水体后,利用储水池内水体势能在底部冲洗门打开瞬间转换成的强大动能,对水池进行冲洗,具有较高的自动效果,但由于水头流速沿程衰减,对于宽度较大的沉沙池清淤效果较差。
现有技术大多需要放空沉沙池进行清洗,对工程运行影响较大;在感潮河段,未有效利用潮水自然涨落形成的水头差,不够节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放空水池即可完成清淤操作、对工程运行影响小,且能利用感潮河段潮水涨落形成的水头差节能运行的水力自动清淤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包括沉沙池、吸淤管、输泥管、潜水排污泵、真空泵和出口排泥阀。所述吸淤管位于所述沉沙池上,吸淤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所述潜水排污泵,潜水排污泵下游连接所述输泥管,在输泥管中部设置有所述真空泵,在输泥管末端设置有所述出口排泥阀。
进一步地,所述沉沙池兼做提水泵站前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水池,一端连接提水泵站,另一端通过进水渠与感潮河段相连,进水渠上设进水闸控制取水。所述沉沙池包括沉沙池底板、沉沙池边墙、下沉式集淤坑和密封盖板。所述吸淤管位于沉沙池底板上,为不锈钢钢管,包括水平吸淤管、集淤总管、连通竖管。沉沙池底板垂直水流方向设置有人字坡和沟槽,沟槽上布置有水平吸淤管;沉沙池边墙为挡土、防渗结构,用于固定输泥管的竖向部分;下沉式集淤坑位于沉沙池底板上,与密封盖板组成封闭容器,内部布置潜水排污泵。水平吸淤管为垂直沉沙池水流方向多根平行布置,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沟槽上,水平吸淤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接入集淤总管,水平吸淤管管壁设吸淤孔;集淤总管在沉沙池底板上顺水流方向布置,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沉沙池底板上,管径较水平吸淤管大,两端封闭,在下沉式集淤坑部位设岔口连接连通竖管;连通竖管一端开口连接集淤总管,另一端开口接入下沉式集淤坑。
进一步地,所述输泥管设置有两根,均为不锈钢钢管,一端位于下沉式集淤坑内,另一端接入河道,输泥管在沉沙池内的竖向部分采用固定件固定于沉沙池边墙上。其中一根输泥管为动力排泥管,在下沉式集淤坑内连接潜水排污泵,用于水泵抽排工况;另一根输泥管为虹吸管,在虹吸管位于地表的水平管道上设置真空泵,在虹吸管位于河道侧的末端设置出口排泥阀。在地表部位设真空泵,在河道侧设出口排泥阀,用于沉沙池水位高于河道水位时,真空泵抽真空后自流冲淤。
进一步地,所述潜水排污泵位于下沉式集淤坑内,运行时密封盖板关闭,潜水排污泵检修时可开启密封盖板取出。
所述系统可单独设置,在沉沙池顺水流方向长度较大时,也可分段多个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工程运行影响小。整套装置可在正常供水时运行,无需放空沉沙池即可实现对水池底部沉淀的淤泥的排放;
2、自动化程度高。沉沙池无需人工清淤,可利用潜水排污泵直接抽排;
3、节能。可利用感潮河段每天两次涨潮落潮形成的水头差开阀自然抽排。
4、费用投入低,造价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图2是图1的纵剖面图;
图3是图1中横剖面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淤管的结构详图。
图中:1-沉沙池;11-沉沙池底板;11a-人字坡;11b-沟槽;12-沉沙池边墙;13-下沉式集淤坑;14-密封盖板;2-吸淤管;21-水平吸淤管;22-集淤总管;23-连通竖管;3-输泥管;4-潜水排污泵;5-真空泵;6-出口排泥阀;7-进水渠;8-进水闸;9-提水泵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包括沉沙池1、吸淤管2、输泥管3、潜水排污泵4、真空泵5和出口排泥阀6。吸淤管2位于沉沙池1上,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潜水排污泵4,潜水排污泵4下游连接输泥管3,在输泥管3中部设置有真空泵5,在输泥管3末端设置排泥阀6。
沉沙池1兼做提水泵站9前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水池,一端连接提水泵站9,另一端通过进水渠7与感潮河段相连,进水渠7上设进水闸8控制取水。沉沙池1包括沉沙池底板11、沉沙池边墙12、下沉式集淤坑13和密封盖板14。沉沙池底板11垂直水流方向设置人字坡11a和沟槽11b,沟槽11b上布置水平吸淤管21;沉沙池边墙12为挡土、防渗结构,用于可用于固定输泥管3的竖向部分;下沉式集淤坑13位于沉沙池底板11上,与密封盖板14组成封闭容器,内部布置潜水排污泵4。
吸淤管2位于沉沙池底板11上,为不锈钢钢管,包括水平吸淤管21、集淤总管22、连通竖管23。水平吸淤管21垂直沉沙池1水流方向多根平行布置,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沟槽11b上,水平吸淤管21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接入集淤总管22,水平吸淤管21管壁设吸淤孔;集淤总管22在沉沙池底板11上顺水流方向布置,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沉沙池底板11上,管径较水平吸淤管21大,两端封闭,在下沉式集淤坑13部位设岔口连接连通竖管23;连通竖管23一端开口连接集淤总管22,另一端开口接入下沉式集淤坑13。
所述输泥管3共设置两根,均为不锈钢钢管,一端位于下沉式集淤坑13内,一端接入河道,输泥管3在沉沙池1内的竖向部分采用固定件固定于沉沙池边墙12上。其中一根为动力排泥管,在下沉式集淤坑13内连接潜水排污泵4,用于水泵抽排工况;另一根为虹吸管,在地表部位设真空泵5,在河道侧设出口排泥阀6,用于沉沙池1水位高于河道水位时,真空泵5抽真空后自流冲淤。
所述潜水排污泵4位于下沉式集淤坑13内,运行时密封盖板14关闭,潜水排污泵4检修时可开启密封盖板14取出。
所述真空泵5和出口排泥阀6均位于作为虹吸管的输泥管3上,真空泵5布置在输泥管3位于地表的水平管道上,出口排泥阀6布置在输泥管3位于河道侧的出口附近。
所述系统可单独设置,在沉沙池1顺水流方向长度较大时,也可分段多个设置。
上述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沉沙池、吸淤管、输泥管、潜水排污泵、真空泵和出口排泥阀;所述吸淤管位于所述沉沙池上,吸淤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所述潜水排污泵,潜水排污泵下游连接所述输泥管,在输泥管中部设置有所述真空泵,在输泥管末端设置有所述出口排泥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沙池兼做提水泵站前池,一端连接提水泵站,另一端通过进水渠与感潮河段相连,进水渠上设进水闸控制取水;所述沉沙池包括沉沙池底板、沉沙池边墙、下沉式集淤坑和密封盖板;所述吸淤管位于沉沙池底板上,包括水平吸淤管、集淤总管、连通竖管;沉沙池底板垂直水流方向设置有人字坡和沟槽,沟槽上布置有水平吸淤管;沉沙池边墙为挡土、防渗结构,用于固定输泥管的竖向部分;下沉式集淤坑位于沉沙池底板上,与密封盖板组成封闭容器,内部布置潜水排污泵;水平吸淤管为垂直沉沙池水流方向多根平行布置,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沟槽上,水平吸淤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接入集淤总管,水平吸淤管管壁设吸淤孔;集淤总管在沉沙池底板上顺水流方向布置,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沉沙池底板上,管径较水平吸淤管大,两端封闭,在下沉式集淤坑部位设岔口连接连通竖管;连通竖管一端开口连接集淤总管,另一端开口接入下沉式集淤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泥管设置有两根,一端位于下沉式集淤坑内,另一端接入河道,输泥管在沉沙池内的竖向部分采用固定件固定于沉沙池边墙上;其中一根输泥管为动力排泥管,在下沉式集淤坑内连接潜水排污泵,用于水泵抽排工况;另一根输泥管为虹吸管,在虹吸管位于地表的水平管道上设置真空泵,在虹吸管位于河道侧的末端设置出口排泥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排污泵运行时密封盖板为关闭状态,潜水排污泵检修时密封盖板为开启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为单独设置,或在所述沉沙池顺水流方向长度分段多个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沙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水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淤管采用不锈钢钢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泥管采用不锈钢钢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15512.0U CN214460769U (zh) | 2021-01-05 | 2021-01-05 | 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15512.0U CN214460769U (zh) | 2021-01-05 | 2021-01-05 | 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60769U true CN214460769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10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015512.0U Active CN214460769U (zh) | 2021-01-05 | 2021-01-05 | 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60769U (zh) |
-
2021
- 2021-01-05 CN CN202120015512.0U patent/CN2144607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10143B (zh) | 一种反坡隧道施工排水系统 | |
CN101560780B (zh) | 深水水下开挖装置 | |
CN213143168U (zh) | 软硬垃圾隔离处理降阻免堵清淤挖吸一体化装置 | |
CN113265979A (zh) | 一种厚淤泥河道浅层清淤的施工方法 | |
CN214219797U (zh) | 一种河道施工用疏水装置 | |
JP4195214B2 (ja) | 屈曲部に開口部を有するパイプを用いた浚渫装置 | |
CN214460769U (zh) | 一种沉沙池水力自动清淤系统 | |
CN109183720B (zh) | 一种沟渠防堵塞回灌过滤装置 | |
CN209603220U (zh) | 一种挖泥船的吸泥装置 | |
CN201155118Y (zh) | 水力-机械一体化排沙装置 | |
CN101372835A (zh) | 水力-机械一体化排沙装置 | |
CN214883774U (zh) | 一种基坑降水止水装置 | |
CN213014130U (zh) |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前池清淤的组合装置 | |
CN110847275B (zh) | 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和方法 | |
KR200361664Y1 (ko) | 역류 방지 밸브 및 수중 펌프를 구비한 수문 | |
CN201358899Y (zh) | 自吸式淤泥泵 | |
TWM581610U (zh) | 水庫清淤及水回收系統 | |
CN220521209U (zh) | 一种感潮港池自动防淤系统 | |
CN216156674U (zh) | 一种水利水电施工用水渠清淤装置 | |
CN214033574U (zh) | 一种调蓄调压自动冲淤无压洞结构 | |
CN220227158U (zh) | 污水泵卸泥沙及防逆流装置 | |
CN202175976U (zh) | 用于清洗减压井或测压管的清洗管 | |
CN211230849U (zh) |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排水装置 | |
CN216839628U (zh) | 一种河道清淤用封闭式清淤装置 | |
CN212772536U (zh) | 一种适用于城市防洪河道的疏浚治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10002, No. 66, Funing lane, Shangcheng District, Zhejiang, Hangzhou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2, No. 66, Funing lane, Shangcheng District, Zhejiang, Hangzhou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ELECTRIC POW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