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45926U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45926U
CN214445926U CN202120122680.XU CN202120122680U CN214445926U CN 214445926 U CN214445926 U CN 214445926U CN 202120122680 U CN202120122680 U CN 202120122680U CN 214445926 U CN214445926 U CN 214445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ool
head shell
head
shell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226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恒勇
郑玉亿
王小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226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45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45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45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工具,包括:工作组件;机壳,包括用于支撑工作组件的头壳部以及从头壳部延伸出的握持部,工作组件设置于头壳部的前端;马达,驱动工作组件;电动工具还包括:加强件,设置于头壳后端,加强件在头壳的后端形成用于冲击工件的冲击部,加强件的制作材料的硬度大于头壳制作材料的硬度。在头壳后端设有加强件,可以使用加强件敲击工件,从而用户使用电动工具时不需要更换工具就能直接实现敲击作业。头壳的通过加强件的设置强度被提升,方便用户操作的同时保证电动工具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通常以电机作为驱动件对外输出动力,例如电动螺丝批、电钻或电动扳手等。
用户在使用电动工具时,有时会有手动敲击工件的需求,如补充敲击螺栓或扣件。有的用户为了节约时间,直接使用电动工具敲击工件,由于机壳的制作材料通常为塑料,长此以往该行为会导致机壳变形或损坏,从而影响机壳的内部结构和马达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可以用于对工件进行手动敲击,且头壳后端强度被提升,以保证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工具,包括:工作组件;机壳,包括用于支撑工作组件的头壳部以及从头壳部延伸出的握持部,工作组件设置于头壳部的前端;马达,驱动工作组件;电动工具还包括:加强件,设置于头壳后端,加强件在头壳的后端形成用于冲击工件的冲击部,加强件的制作材料的硬度大于头壳制作材料的硬度。
可选的,加强件为设置在头壳后部的端盖,冲击部为形成于端盖一侧的冲击面。
可选的,电动工具还包括:连接件,沿着第一方向压紧端盖和头壳,第一方向基本垂直于冲击面。
可选的,机壳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加强件被左壳体和右壳体夹持。
可选的,电动工具还包括:后盖,设置于头壳后端,加强件被安装于后盖。
可选的,后盖包括安装加强件的开槽。
可选的,电动工具还包括:后盖,设置于头壳后端,后盖与加强件一体成型。
可选的,加强件的制作材料为金属材料。
可选的,电动工具还包括:轴承,用于定位马达;轴承室,设置于头壳的后部,轴承室形成容纳轴承的空间,轴承室与加强件之间设有间隙。
可选的,加强件还形成皮带扣,用于将皮带穿设到机壳的后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工具,其在头壳后端设有加强件,可以使用加强件敲击工件,从而用户使用电动工具时不需要更换工具就能直接实现敲击作业。头壳的通过加强件的设置强度被提升,方便用户操作的同时保证电动工具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动工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皮带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皮带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提供的电动工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提供的电动工具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提供的电动工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提供的电动工具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1提供的电动工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1提供的电动工具拆掉加强件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提供的电动工具的左壳体和右壳体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提供的电动工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提供的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包括机壳10、马达和工作组件,机壳10包括用于支撑工作组件的头壳101以及从头壳101延伸出的握持部102,工作组件设置于头壳101的前端且由马达驱动。其中,电动工具可以是电动螺丝批、电钻或电动扳手。可选的,马达设置于头壳101内。
马达可以由交流电供电,也可以由直流电供电。在本实施例中,马达由电池包供电,电池包与机壳1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机壳10还包括用于连接电池包的安装部103,安装部103与握持部102连接且设置于握持部102远离头壳101的一端,以平衡整机的重量。
为了便于描述,在图1中示出了上下、左右、前后方向。
电动工具还包括皮带扣20,皮带扣20设置于头壳101的后端,用于将皮带30穿设到机壳10的后方。皮带30穿设于皮带扣20上,在携带时,可以将皮带30悬挂在身上,由于皮带扣20设置于头壳101的后端,用于将皮带30穿设到机壳10的后方,使得工作组件远离人体,避免工作组件与人体之间发生磕碰;此外,由于电动工具的整体重力影响,在悬挂后,电动工具发生前倾,用户垂手时便能直接握持电动工具,便于操作者能够顺利抓握到握持部102,使用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皮带扣20与机壳10可拆卸连接,皮带扣20上设置有用于穿设皮带30的钩挂部201。在安装时,将皮带30穿设于钩挂部201。具体地,皮带扣20位于头壳101的后端的中间部位,以使得皮带30能够位于机壳10的后方,而不是机壳10的侧部。
机壳10包括相互扣合的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皮带扣20夹设于左壳体104与右壳体105之间。在安装时,先将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分开,之后将皮带扣20置于左壳体104与右壳体105之间,再将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锁紧,在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的夹紧作用下,使得皮带扣20安装牢固。
左壳体104与右壳体105上均设置有允许皮带扣20插入的安装槽,左壳体104与右壳体105之间通过螺钉锁紧。安装槽对皮带扣20起到限位作用,以防锁紧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时皮带扣20移位。
皮带扣20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202,两个安装孔202之间形成钩挂部201。在安装时,将皮带30穿设于两个安装孔202中,由于皮带30呈环形,皮带30可以钩挂在钩挂部201上。
具体地,安装孔202的延伸方向沿机壳10的左右方向,因此,皮带30悬挂后,皮带30沿机壳10的上下方向设置。
实施例二
图4至图6示出了实施例二,其中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区别之处在于,机壳10上设置有卡槽100,皮带扣20与卡槽100卡接。在安装和拆卸皮带扣20的过程中,无需拆卸机壳10,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皮带扣20包括扣身203和与扣身203弹性连接的卡凸204,卡凸204能够与卡槽100卡接,钩挂部201设置于扣身203上。
具体地,卡槽100具有槽口1001和卡口1002,槽口1001用于穿入皮带扣20,卡扣用于与卡凸204卡接。在安装时,向槽口1001内推入皮带扣20,卡凸204在槽口1001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以沿槽口1001穿入,当卡凸204移动至卡口1002处时,弹性变形恢复,进而卡凸204卡入卡口1002内。在拆卸时,挤压卡凸204并向外拔出皮带扣20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卡槽100位于头壳101的中间部位,槽口1001朝上,卡口1002位于卡槽100的后端面上,皮带扣20自上向下插入卡槽100。
在皮带扣20卡入卡槽100之后,部分扣身203露出卡槽100之外,钩挂部201即设置于该部分扣身203上。具体地,在扣身203上开设有一个安装孔202,安装孔202与扣身203的边缘之间形成钩挂部201,由于钩挂部201露在卡槽100之外,便于皮带30的安装与拆卸。
实施例三
图7和图8示出了实施例三,其中与实施例二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二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点。区别之处在于,卡槽100的槽口1001朝下,皮带扣20自下向上插入卡槽100。卡槽100的卡口1002位于卡槽100的左右侧面上,卡口1002设置有两个,相应地,皮带扣20的卡凸204设置有两个。
实施例四
图9和图10示出了实施例四,其中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区别之处在于,皮带扣20与机壳10一体成型,便于加工生产,保证皮带扣20的结构强度,且能够防止皮带扣20丢失。
皮带扣20与头壳101之间形成用于穿设皮带30的贯通槽200。在安装时,将皮带30穿设于贯通槽200,由于皮带30呈环形,皮带30可以钩挂在皮带扣20上。
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0包括相互扣合的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皮带扣20包括相互扣合的左边扣205和右边扣206,左边扣205与左壳体104一体成型,右边扣206与右壳体105一体成型。
在将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锁紧时,左边扣205和右边扣206扣合形成贯通槽200。因此,贯通槽200的贯通方向沿左右方向。
由于皮带扣20为分体结构,便于加工生产,在生产左壳体104时,一体生成左边扣205,在生产右壳体105时,一体生成右边扣206。
实施例五
图11和图12示出了实施例五,其中与实施例四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实施例四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的区别点。区别之处在于,头壳101为一体结构,皮带扣20与头壳101一体成型,保证结构强度。
皮带扣20与头壳101之间形成用于穿设皮带30的贯通槽200。在安装时,将皮带30穿设于贯通槽200,由于皮带30呈环形,皮带30可以钩挂在皮带扣20上。
在本实施例中,贯通槽200的贯通方向沿上下方向。当然,贯通槽200的贯通方向也可以沿左右方向设置。
实施例六
参照图13到图15,用户在使用电动工具时,有时会有手动敲击工件的需求,如补充敲击螺栓或扣件。有的用户为了节约时间,直接使用电动工具敲击工件,由于机壳10的制作材料通常为塑料,长此以往该行为会导致机壳10变形或损坏,从而影响机壳10的内部结构。
电动工具还包括加强件300,设置于头壳101后端,加强件300在头壳101的后端形成用于冲击工件的冲击部310,加强件300的制作材料的硬度大于头壳101的制作材料的硬度。用户可以挥动电动工具通过加强件300敲击制作材料,加强件300相对于壳体强度更高,从而保证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加强件300的制作材料为金属材料,头壳101的制作材料为塑料材料,从而能节约电动工具的制作成本,且可实现提升电动工具敲击时的强度。
加强件300为设置在头壳101后部的端盖,冲击部310为形成于端盖一侧的冲击面,用户可以使用冲击面打击工具。电动工具还包括连接件320,沿着第一方向106压紧端盖和头壳101,第一方向106基本垂直于冲击面。连接件320可以是螺钉,用于固定连接端盖和头壳101,螺钉沿着第一方向106延伸,与电动工具用于敲击时的受力方向一致,从而能延长头壳101和加强件300的使用寿命。可选的,螺钉沿着与第一方向106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从电动工具的侧面连接头壳101和加强件300。可选的,加强件300完全覆盖头壳101后端面,以提升电动工具的敲击区域面积。
实施例七
参照图16和图17,可选的,加强件300a被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夹持。机壳10后端形成安装加强件300a的开槽330a,在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拼接之前,将加强件300a放置在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中间。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固定连接后,形成容纳加强件300a的开槽330a,加强件300a被置入开槽330a后并被左壳体104和右壳体105夹持,且机壳10能沿着第一方向106定位加强件300a。
可选的,加强件300a上形成用于连接皮带的皮带扣,用于将皮带穿设到机壳10的后方,皮带扣的结构可以是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结构。
参照图18,电动工具还包括轴承,用于定位马达,马达包括连接工作组件的马达轴,马达轴穿过轴承以被轴承定位。头壳101内部生成用于放置轴承的轴承室340,轴承室340设置于头壳101后部。轴承室340形成容纳轴承的空间,且轴承室340和加强件300a之间设有间隙,防止使用电动工具敲击时,通过加强件300a将冲击力传递给轴承室340,造成轴承室340的结构被破坏或者影响马达的工作。在加强件300a和轴承室340之间设有机壳10时,机壳10和轴承室340之间设有间隙。
实施例八
参照图13到图19,电动工具还包括后盖350b,设置于头壳101后端,加强件300b被安装于后盖350b,从而加强件300b被设置在头壳101的后端。可选的,后盖350b可以与头壳101一体成型。可选的,后盖350b被固定连接到头壳101后端,后盖350b和加强件300b通过模制一体成型的被制作,在注塑后盖350b时将加强件300b镶嵌或安装到后盖350b内,使得后盖350b和加强件300b作为一个整体被安装到电动工具后端。后盖350b的制作材料于加强件300b的制作材料不同,加强件300b的制作材料的硬度大于后盖350b的制作材料的硬度,如加强件300b由金属材料制作,后盖350b的制作材料为塑料。
后盖350b和轴承室340b之间设有间隙,防止使用电动工具敲击时,通过冲击件和后盖350b将冲击力传递给轴承室340b。
可选的,后盖包括安装加强件的开槽,加强件包括能插入开槽内的翻边,使得加强件被可拆卸地镶嵌到后盖中,且加强件相对后盖具有露出于空气中的冲击部,通过冲击部实现电动工具的敲击作用。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动工具,包括:
工作组件;
机壳,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工作组件的头壳部以及从所述头壳部延伸出的握持部,所述工作组件设置于所述头壳部的前端;
马达,驱动所述工作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工具还包括:
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头壳后端,所述加强件在所述头壳的后端形成用于冲击工件的冲击部,所述加强件的制作材料的硬度大于所述头壳制作材料的硬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为设置在所述头壳后部的端盖,所述冲击部为形成于所述端盖一侧的冲击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件,沿着第一方向压紧所述端盖和所述头壳,所述第一方向基本垂直于所述冲击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加强件被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夹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盖,设置于所述头壳后端,所述加强件被安装于所述后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盖包括安装所述加强件的开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盖,设置于所述头壳后端,所述后盖与所述加强件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1到7任一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的制作材料为金属材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承,用于定位所述马达;
轴承室,设置于所述头壳的后部,所述轴承室形成容纳所述轴承的空间;
所述轴承室与所述加强件之间设有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还形成皮带扣,用于将皮带穿设到所述机壳的后方。
CN202120122680.XU 2021-01-18 2021-01-18 电动工具 Active CN214445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2680.XU CN214445926U (zh) 2021-01-18 2021-01-18 电动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2680.XU CN214445926U (zh) 2021-01-18 2021-01-18 电动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45926U true CN214445926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39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22680.XU Active CN214445926U (zh) 2021-01-18 2021-01-18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45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534143Y2 (ja) バッテリー式電動工具の電池ホルスター
JP5007186B2 (ja) 電動工具
CN214445926U (zh) 电动工具
JP2003311657A (ja) 電動工具
CN215148591U (zh) 电动工具
JP4872548B2 (ja) 電動工具
CN211362151U (zh) 电动工具
CN115458859B (zh) 电池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1728980U (zh) 一种具有防倾斜功能的手持式螺丝机
CN210732360U (zh) 一种电动工具及电动工具用电池连接器
CN218137836U (zh) 一种电动工具工作部件拆换及固定结构和电动工具
CN210576097U (zh) 一种可拆卸式电池包组件
CN209283794U (zh) 一种基于微特电机的快拆电动修枝剪
CN215358287U (zh) 电池内置式电动液压工具
US20210234225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N210968661U (zh) 一种自动化专用型滑动吸附式机构n轴无刷电动起子
CN217486285U (zh) 一种串激电机
CN214445279U (zh) 一种研磨圆弧用的胎具
CN112582718A (zh) 可拆卸式电池包组件及具有该电池包组件的电动工具
CN215547919U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喷砂机
CN218313228U (zh) 锂电扳手
CN217430681U (zh) 一种蓝光祛痘仪
CN215163597U (zh) 快捷更换式缝纫机压脚和缝纫机
CN219402660U (zh) 电动工具
CN220123212U (zh) 一种应急启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1106 No. 529, 15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ua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52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