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31097U -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31097U
CN214431097U CN202120124461.5U CN202120124461U CN214431097U CN 214431097 U CN214431097 U CN 214431097U CN 202120124461 U CN202120124461 U CN 202120124461U CN 214431097 U CN214431097 U CN 2144310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ficial reef
rod
device based
connecting rod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244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蕾
马月
胡飞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Priority to CN2021201244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310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310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310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包括中空的人工礁框架,所述人工礁框架的前端面连接有对称分布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人工礁框架前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插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连接块与人工礁框架上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第一螺孔。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杆插接在连接块上,利用将第一连接杆与一个人工礁体进行连接,再利用第二连接杆将另一个人工礁体连接,使多个连接礁体实现结合,能够有效快速的将人工礁体装置投放在海洋中,节省了投放人员的大量时间,提高了人工礁体的投放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环境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礁体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现有的人工礁体体积较小,而且是单独的个体,在投放入海底时,需要将人工礁体一个一个的投放入海洋中,过程过于繁杂不便,浪费投放人员的大量时间,影响了人工礁体的投放效率,而且为降低成本一般人工礁体的体积都较小,对海洋环境的修复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人工礁体体积较小,而且是单独的个体,在投放入海底时,需要将人工礁体一个一个的投放入海洋中,过程过于繁杂不便,浪费投放人员的大量时间,影响了人工礁体的投放效率,而且为降低成本一般人工礁体的体积都较小,对海洋环境的修复效果不佳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包括中空的人工礁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礁框架的前端面连接有对称分布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人工礁框架前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插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连接块与人工礁框架上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内螺纹连接有螺纹销,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杆壁上均开设有与螺纹销相对应的第二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人工礁框架的底面开设有若干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上设有凸起,能够给一些海参、螃蟹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而能够有效的保护一些低等类海洋生物不被天敌诱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人工礁框架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培养基,利用培养基能够培养一些海藻,使海藻能够稳定生长,从而有效的改善和修复海洋环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人工礁框架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一方面通孔可将海水引入人工礁框架内,另一方面能够便于一些较小的鱼群由通孔进入人工礁框架中,进而对其进行保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杆壁对称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内插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杆壁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杆壁上开设有与螺杆相配合的第二螺孔,能够在不使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时,将第二连接杆收缩到第一连接杆中,方便携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杆壁上均设有防腐蚀层,能够有效的降低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海水中的腐蚀速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人工礁框架内设有贝壳碎片,贝壳碎片能够诱集一些喜欢贝类的海洋生物从而对这一类的海洋生物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杆插接在连接块上,利用将第一连接杆与一个人工礁体进行连接,再利用第二连接杆将另一个人工礁体连接,使多个连接礁体实现结合,能够有效快速的将人工礁体装置投放在海洋中,节省了投放人员的大量时间,提高了人工礁体的投放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若干个小型人工礁体连接成一个大型的人工礁体,不仅节省了制造成本,而且提高了对海洋环境的修复效果,有效的保护了海洋生物;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性高,设计合理,便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块剖视图。
图中:1、工礁框架;2、连接块;3、第一螺孔;4、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第二螺孔;7、螺纹销;8、凹槽;9、培养基;10、通孔; 11、空腔;12、螺杆;1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包括中空的人工礁框架1,人工礁框架1的前端面连接有对称分布的连接块2,连接块2与人工礁框架1前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的一端开设有空腔11,空腔11内插接有第二连接杆5,连接块2与人工礁框架1上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第一螺孔3,第一螺孔3内螺纹连接有螺纹销7,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的杆壁上均开设有与螺纹销7相对应的第二螺孔6。
第一连接杆4的杆壁对称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插孔,第一插孔内插接有螺杆12,螺杆12的杆壁上螺纹连接有螺母13,第二连接杆5的杆壁上开设有与螺杆12相配合的第二螺孔;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的杆壁上均设有防腐蚀层。
人工礁框架1的底面开设有若干个凹槽8,所述凹槽8的内壁上设有凸起,能够给一些海参、螃蟹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人工礁框架1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培养基9,可用于培养海藻;人工礁框架1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0,可将海水引入人工礁框架内,还能够便于一些较小的鱼群由通孔进入人工礁框架中,进而对其进行保护;人工礁框架1内设有贝壳碎片,用于诱集喜欢贝类的海洋生物,实现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时,先将螺纹销7旋出,然后转动第二连接杆5,使第二连接杆5和第一连接杆4保持在同一平面上,然后旋动旋钮13,使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紧固在同一平面上,随后将第一连接杆4的一端插入插槽中,然后将螺纹销7旋入,使第一连接杆4固定在连接块2 上,根据所需要的连接长度,将第二连接杆5从空腔11中拉出,随后利用螺母13将螺杆固定,从而使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长度变长,使连接后的装置能够涵盖更大一点的海洋区域,而且多个人工礁装置连接在一起,能够有效快速的将人工礁体装置投放在海洋中,节省了投放人员的大量时间,提高了人工礁体的投放效率,培养基9中的海藻不断成长能够有效的对海洋环境进行修复。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包括中空的人工礁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礁框架(1)的前端面连接有对称分布的连接块(2),所述连接块(2)与人工礁框架(1)前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接有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的一端开设有空腔(11),所述空腔(11)内插接有第二连接杆(5),所述连接块(2)与人工礁框架(1)上端面平行的一面开设有第一螺孔(3),所述第一螺孔(3)内螺纹连接有螺纹销(7),所述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的杆壁上均开设有与螺纹销(7)相对应的第二螺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礁框架(1)的底面开设有若干个凹槽(8),所述凹槽(8)的内壁上设有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礁框架(1)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培养基(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礁框架(1)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4)的杆壁对称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内插接有螺杆(12),所述螺杆(12)的杆壁上螺纹连接有螺母(13),所述第二连接杆(5)的杆壁上开设有与螺杆(12)相配合的第二螺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的杆壁上均设有防腐蚀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礁框架(1)内设有贝壳碎片。
CN202120124461.5U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Active CN2144310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4461.5U CN214431097U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4461.5U CN214431097U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31097U true CN214431097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12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24461.5U Active CN214431097U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310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5482A (zh) 一种大鲵雌雄自然配对仿生态高效繁育方法
WO2014183446A1 (zh) 一种水域生态养殖牧场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围体结构单元
CN208338653U (zh)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巢
CN214431097U (zh) 一种基于立体修复模式的浅海人工礁体装置
CN107396878A (zh) 一种滩涂养猪的方法以及养猪场
CN205213691U (zh) 一种大型海藻养殖装置
CN206423363U (zh) 一种螺旋上升流式人工鱼礁
CN210226571U (zh) 一种水产养殖鱼苗隔离装置
CN208609591U (zh) 一种用于鱼塘净化的水生植物种植浮板
CN102124970B (zh) 一种真蛸采捕运输方法
CN204443670U (zh) 一种卡接式养殖网箱
CN208446380U (zh) 一种人工鱼礁
CN103430882B (zh) 一种低碳的鱼虾贝混养方法
CN208807402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增氧装置
CN220777036U (zh) 带有沟槽的多组合式中空长方体养殖礁
CN105557589A (zh) 一种赤点石斑鱼苗低盐繁育的技术方法
CN215074817U (zh) 一种具备换水功能的新型海参养殖设备
CN210299070U (zh) 一种锦鲤养殖用养殖池
CN217564584U (zh) 一种围网养殖用的养殖围网装置
CN207911795U (zh) 一种防斗殴养殖池
CN218635059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防护装置
CN205250116U (zh) 海参养殖笼
CN211268171U (zh) 一种浮动式出养型水产养殖圈
CN211091393U (zh) 一种水产养殖池的换气系统
CN211153379U (zh) 一种便于活体鱼虾卸货用养殖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