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28463U -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28463U
CN214428463U CN202120407573.1U CN202120407573U CN214428463U CN 214428463 U CN214428463 U CN 214428463U CN 202120407573 U CN202120407573 U CN 202120407573U CN 214428463 U CN214428463 U CN 2144284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steel
insulating
phase reactor
coil
iro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075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迎锋
罗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Zhixia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Zhixia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Zhixia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Zhixia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075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284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284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284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ousings And Mounting Of Transform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铁芯,所述铁芯上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上连接有引出线,所述铁芯上方设置有绝缘支,所述引出线与绝缘支连接;所述绝缘支之间通过接线排连接;通过绝缘支和接线排的设置,使得引出线不再需要绕线圈缠绕实现互相之间的连接,整个三相电抗器外观看起来相当美观,排线相当整齐,不会出现相互缠绕的问题,安全性极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相电抗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背景技术
电抗器又称为电感线圈,有时也称为或扼流器,是组成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噪声过滤、发电、电传输等领域。受应用场合的限制,电抗器的体积逐渐向小型化发展。
而目前的三相电抗器的排线均是通过缠绕在线圈上进行连接,其排线相当的复杂,且互相之间难免不出现交叉,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相互缠绕的情况,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且就整体而言,也非常的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的三相电抗器的排线相当的复杂,且互相之间难免不出现交叉,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相互缠绕的情况,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和且非常的不美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铁芯,所述铁芯上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上连接有引出线,所述铁芯上方设置有绝缘支,所述引出线与绝缘支连接;所述绝缘支之间通过接线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采用两片钢片排列而成;所述铁芯上方通过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配合进行固定,铁芯下方通过第三角钢和第四角钢配合进行固定;所述第三角钢和第四角钢与底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供连接使用的引出线;所述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的上表面和侧面均设置有绝缘支。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下方设置的引出线与位于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的上表面的绝缘支连接,线圈上方设置的引出线与位于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的侧面的绝缘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上表面的绝缘支上连接的引出线之间通过接线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支和接线排上均设置螺栓孔;所述引出线末端设置有供与绝缘支连接的铜线鼻子。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支和接线排通过螺钉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上还设置有方便电抗器移动安装的吊环。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铁芯,所述铁芯上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上连接有引出线,所述铁芯上方设置有绝缘支,所述引出线与绝缘支连接;所述绝缘支之间通过接线排连接;通过绝缘支和接线排的设置,使得引出线不再需要绕线圈缠绕实现互相之间的连接,整个三相电抗器外观看起来相当美观,排线相当整齐,不会出现相互缠绕的问题,安全性极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视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前端视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后端视图。
附图标记:11-底座,12-铁芯,13-线圈,14-引出线,15-绝缘支,16-铜线鼻子,17-接线排,121-第一角钢,122-第二角钢,123-第三角钢,124-第四角钢,125-对拉螺杆,126-吊环,131-第一组线圈,132-第二组线圈,133-第三组线圈,141-第一引出线,142-第二引出线,143-第三引出线,144-第四引出线,145-第五引出线,146-第六引出线,147-第七引出线,148-第八引出线,149-第九引出线,151-第一绝缘支,152-第二绝缘支,153-第三绝缘支,154-第四绝缘支,155-第五绝缘支,156-第六绝缘支,157-第七绝缘支,158-第八绝缘支,159-第九绝缘支,171-第一接线排,172-第二接线排,173-第三接线排,1410-第十引出线,1411-第十一引出线,1412-第十二引出线,1510-第十绝缘支,1511-第十一绝缘支,1512-第十二绝缘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2,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包括底座11,因为该电抗器是运用于高原地区,要求电抗器体积尽量的小,质量尽量的小;因此,优选地,所述底座11采用两块钢片排列而成,所述钢片上开设有螺栓孔,供安装使用;所述底座11上固定设置有铁芯12,所述铁芯12上缠绕有线圈13。
为了保证铁芯12的充分固定,铁芯12上方通过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配合进行固定,铁芯12下方通过第三角钢123和第四角钢124配合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通过设置其两侧的螺栓(图中未示出)实现将铁芯12上方夹持住;所述第三角钢123和第四角钢124也通过设置其两侧的螺栓(图中未示出)实现将铁芯12下方夹持住;所述第三角钢123和第四角钢124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的方式与底座11连接,至此已在水平方向上将铁芯12固定住了;为了进一步在竖直方向上固定铁芯12,所述第一角钢121和第三角钢123之间通过多跟对拉螺杆125连接,所述第二角钢122和第四角钢124也通过对拉螺杆125连接;所述第三角钢123和第四角钢124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的方式与底座11连接;至此,铁芯12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已被完全固定;所述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上还设置有吊环126,方便电抗器安装移动。
线圈13上方和下方均连接有引出线14,供连接用;所述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上表面和侧面均设置有绝缘支15,所述绝缘支15采用环氧树指材料制成;绝缘支15呈圆柱状,其内部设置有螺栓孔;线圈13上方和下方均连接有引出线14;所述连接线的末端均设置有铜线鼻子16;所述连接线通过铜线鼻子16与绝缘支15连接,因为绝缘支15内设置有螺栓孔,所以可直接采用螺钉进行固定;当安装时需要连接外部线缆时,可直接将外部线缆的铜线鼻子16和连接线的铜线鼻子16叠加起来,一并与绝缘支15连接即可。
为了进一步保证连接线的整齐,避免连接线的缠绕,线圈13下方伸出的引出线14与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上表面的绝缘支15连接,而线圈13上方伸出的引出线14与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侧面的绝缘支15连接。
因为线圈13下方伸出的引出线14相互之间需要做进一步的连通,为了保证更近一步的保证排线的整齐,所述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上方的绝缘支15上连接的引出线14之间,通过接线排17连接;所述接线排17上同样也设置有螺栓孔,通过螺钉依次穿过接线排17和铜线鼻子16实现安装;优选地,所述接线排17采用铜制成。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说明,相同的部件这里不再赘述,请参阅图1-4,所述线圈13共三组,分为第一组线圈131、第二组线圈132和第三组线圈133,每组线圈的两侧均连接有引出线14,即第一线圈的下方前端连接有第一引出线141,下方后端连接有第二引出线142,上方前端连接有第三引出线143,上方后端连接有第四引出线144;第二线圈的下方前端连接有第五引出线145,下方后端连接有第六引出线146,上方前端连接有第七引出线147,上方后端连接有第八引出线148;第三线圈的下方前端连接有第九引出线149,下方后端连接有第十引出线1410,上方前端连接有第十一引出线1411,上方后端连接有第十二引出线1412;需要说明的是,位于上方后端的引出线14均是2个为一组。
绝缘支15分别设置在每组线圈13所对应的位置,即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上表面的绝缘支共6个,分别为第一绝缘支151、第二绝缘支152、第三绝缘支153、第四绝缘支154、第五绝缘支155和第六绝缘支156;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侧面的绝缘支共6个,分别为第七绝缘支157、第八绝缘支158、第九绝缘支159、第十绝缘支1510、第十一绝缘支1511和第十二绝缘支1512;需要说明的是,上方后端的引出线14所对应的绝缘支15也是两个为一组。
组装时,将第一引出线141与第一绝缘支151连接,第二引出线142与第二绝缘支152连接,第五引出线145与第三绝缘支153连接,第六引出线146与第四绝缘支154,第九引出线149与第五绝缘支155连接,第十引出线1410与第六绝缘支156连接,第三引出线143与第七绝缘支157连接,第四引出线144与第八绝缘支158连接,第七引出线147与第九绝缘支159连接,第八引出线148与第十绝缘支1510连接,第十一引出线1411与第十一绝缘支1511连接,第十二引出线1412与第十二绝缘支1512连接,至此所有引出线已固定完毕。
因为位于线圈13下方的引出线14需要进行互相连接,为了避免连接线交错,故将第一绝缘支151和第四绝缘支154通过第一接线排171连接,第三绝缘支153与第六绝缘支156通过第二接线排172连接,第二绝缘支152与第五绝缘支155通过第三接线排173连接;至此所有引出线14已连接完毕,可以直接运输至使用地进行下一步安装;经过上述的设置后,该电抗器排线相当整齐,引出线14之间不会出现相互缠绕的情况,安全性能极高,且相当美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包括底座(11),所述底座(11)上设置有铁芯(12),所述铁芯(12)上缠绕有线圈(13),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3)上连接有引出线(14),所述铁芯(12)上方设置有绝缘支(15),所述引出线(14)与绝缘支(15)连接;所述绝缘支(15)之间通过接线排(1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采用两片钢片排列而成;所述铁芯(12)上方通过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配合进行固定,铁芯(12)下方通过第三角钢(123)和第四角钢(124)配合进行固定;所述第三角钢(123)和第四角钢(124)与底座(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3)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供连接使用的引出线(14);所述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上表面和侧面均设置有绝缘支(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3)下方设置的引出线(14)与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上表面的绝缘支(15)连接,线圈(13)上方设置的引出线(14)与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的侧面的绝缘支(1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上表面的绝缘支(15)上连接的引出线(14)之间通过接线排(17)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15)和接线排(17)上均设置螺栓孔;所述引出线(14)末端设置有供与绝缘支(15)连接的铜线鼻子(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15)和接线排(17)通过螺钉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钢(121)和第二角钢(122)上还设置有方便电抗器移动安装的吊环(126)。
CN202120407573.1U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Active CN2144284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7573.1U CN214428463U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7573.1U CN214428463U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28463U true CN214428463U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71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07573.1U Active CN214428463U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284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44946U (zh) 变压器绕线架结构
CN1979704B (zh) 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4428463U (zh) 一种新型的三相电抗器
CN105428003A (zh) 一种空心分裂电抗器
CN207518244U (zh) 一种220kV双回架空线路电缆开断杆
CN217386874U (zh) 电感和电子设备
CN211125336U (zh) 一种适用于lcl滤波电路的环形立绕电感器
CN205582720U (zh) 一种三相电流互感器
CN108364763A (zh) 一种三相导线共用磁环的限流电抗器
CN104904078A (zh) 用于减弱电气柜的磁场的方法及装置
CN112578324B (zh) 梯度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CN208908181U (zh) 贴片电感及电子设备
CN202977060U (zh) 电磁感应装置
CN216530797U (zh) 一种应用于电机的接线端子、定子组件及电机
CN205230768U (zh) 一种移相变压器的低压接线板组件
CN203165528U (zh) 信号传输控制电缆
CN213093837U (zh) 地线金属串
CN213183915U (zh) 一种大电流多相共模扁线立绕电感器
CN216212436U (zh) 一种多股导体线芯抗拉电缆
CN211578537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电抗器
CN209133329U (zh) 一种大电流大功率多相共模电感
CN210403469U (zh) 一种低阻振荡电抗器设备
CN214476877U (zh) 一种水冷电抗器
CN218768859U (zh) 一种光电缆复合结构
CN209448219U (zh) 一种特高压换流站800kV隔离开关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