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20577U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Google Patents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20577U CN214420577U CN202120605606.3U CN202120605606U CN214420577U CN 214420577 U CN214420577 U CN 214420577U CN 202120605606 U CN202120605606 U CN 202120605606U CN 214420577 U CN214420577 U CN 2144205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e metal
- tooth
- track
- plate
- i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包括:芯金本体、啮合部、第一诱导齿部件、第二诱导齿部件,啮合部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啮合部为两个,两个啮合部分别位于芯金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诱导齿部件位于芯金本体的中部,第一诱导齿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诱导齿部件位于芯金本体的中部,且第一诱导齿部件与第二诱导齿部件沿芯金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第二诱导齿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至少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配合连接以形成履带芯金骨架。两个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形成履带芯金骨架,提高了弹性体履带的横向刚度及扭转刚度,避免了带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车辆用带式履带芯金技术领域,涉及高速轻型履带车辆。
背景技术
弹性体带式履带具有接地比压小、振动小、噪音低、湿田通过性能好、不损伤路面、速度快、机械重量轻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工程、农业、石油、科考、旅游、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部分替代钢质履带和轮胎。弹性体履带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扩展了履带式与轮式运输车辆的应用范围,克服了各种不利的地形条件与环境对机械设备的制约。
现有的弹性体带式履带一般为橡胶履带或者聚氨酯履带,其在骨架与骨架之间基本只有钢丝及弹性体连接,所以带体柔软,横向刚度、扭转刚度均非常小,爬齿后不易复原、履带宽度空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车辆在凹凸不平路面、泥泞路面、沙地等转向或高速行驶时,履带不能很好的随着负重轮在地面上横向滑移,导致履带脱出负重轮而发生脱带。
现有弹性体履带的横向刚度及扭转刚度差,导致高速重载车辆无法使用,已经严重制约了高速轻型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的进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弹性体履带的横向刚度及扭转刚度差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履带芯金结构,包括:芯金本体;啮合部,啮合部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啮合部为两个,两个啮合部分别位于芯金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诱导齿部件,第一诱导齿部件位于芯金本体的中部,第一诱导齿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诱导齿部件,第二诱导齿部件位于芯金本体的中部,且第一诱导齿部件与第二诱导齿部件沿芯金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第二诱导齿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其中,至少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配合连接以形成履带芯金骨架。
进一步地,第一诱导齿部件远离第二诱导齿部件的一侧开设有凸起,凸起形成第一连接部,第二诱导齿部件远离第一诱导齿部件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凹槽形成第二连接部,凸起能够插入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的凹槽内,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当履带转向时凸起的侧壁能够与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的凹槽的槽壁相抵接,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诱导齿部件包括:第一诱导齿本体,第一诱导齿本体的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横截面积,第一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相连接,第一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相连接,第一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另一部分向远离芯金本体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诱导齿部件包括第二诱导齿本体,第二诱导齿本体与第一诱导齿本体具有距离地设置,第二诱导齿本体的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横截面积,第二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相连接,第二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相连接,第二诱导齿本体的底部的另一部分向远离芯金本体的方向延伸设置;其中,第一诱导齿本体远离第二诱导齿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凸起,第二诱导齿本体远离第一诱导齿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
进一步地,第一诱导齿本体和第二诱导齿本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啮合部的一端与芯金本体相连接,啮合部的另一端具有开口,啮合部的中部为镂空空间,镂空空间与开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啮合部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与芯金本体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第一啮合弧板与连接板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的外表面为弧形,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第二啮合弧板,第二啮合弧板与连接板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与第二啮合弧板相对地设置,第二啮合弧板的外表面为弧形,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第一啮合弧板和第二啮合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与连接板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第一支撑板、第二啮合弧板、第二支撑板依次相连接并围设形成镂空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凹形,和/或第二支撑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凹形。
进一步地,芯金本体包括:第一凸筋,第一凸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啮合部相连接,第一凸筋的中部与第一诱导齿部件相连接;第二凸筋,第二凸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啮合部相连接,第二凸筋的中部与第二诱导齿部件相连接,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相对地设置;其中,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之间设置有翼板,翼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啮合部相连接。所述翼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凸筋的厚度,和/或所述翼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凸筋的厚度
进一步地,翼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进一步地,第二诱导齿本体的顶部远离第一诱导齿本体的一侧开设有让位部,让位部与凹槽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诱导齿部件远离第二诱导齿部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止挡,第一止挡形成第一连接部,第二诱导齿部件远离第一诱导齿部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止挡,第二止挡形成第二连接部,第一止挡与第二止挡沿芯金本体的长度方向具有距离地设置,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当履带转向时第一止挡的侧壁能够与相邻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二止挡相抵接,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履带,履带为上述的履带芯金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芯金本体的中部间隔地设置第一诱导齿部件和第二诱导齿部件,并在第一诱导齿部件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在第二诱导齿部件上设置第二连接部,当两个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形成履带芯金骨架,提高了弹性体履带的横向刚度及扭转刚度,避免了履带车辆脱带的现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芯金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芯金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芯金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履带芯金结构组成履带芯金骨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履带芯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多个履带芯金结构组成履带芯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芯金本体;11、第一凸筋;12、第二凸筋;13、翼板;
20、啮合部;21、镂空空间;22、连接板;23、第一啮合弧板;24、第二啮合弧板;25、第一支撑板;26、第二支撑板;
30、第一诱导齿部件;31、第一连接部;32、凸起;33、第一诱导齿本体;34、第一止挡;
40、第二诱导齿部件;41、第二连接部;42、凹槽;43、第二诱导齿本体;44、第二止挡;
50、履带芯金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履带芯金结构,包括:芯金本体10、啮合部20、第一诱导齿部件30、第二诱导齿部件40,啮合部20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啮合部20为两个,两个啮合部20分别位于芯金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诱导齿部件30位于芯金本体10的中部,第一诱导齿部件3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1,第二诱导齿部件40位于芯金本体10的中部,且第一诱导齿部件30与第二诱导齿部件40沿芯金本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第二诱导齿部件4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1;其中,至少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通过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41相配合连接以形成履带芯金骨架50。通过在芯金本体的中部间隔地设置第一诱导齿部件和第二诱导齿部件,并在第一诱导齿部件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在第二诱导齿部件上设置第二连接部,当两个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形成履带芯金骨架,提高了弹性体履带的横向刚度及扭转刚度,避免了履带车辆脱带的现象。当两个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时,前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一诱导齿部件30与后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二诱导齿部件40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诱导齿组件。该诱导齿组件可对双负重轮进行导向作用,且履带芯金骨架的多个诱导齿组件均起到了具有一定横向刚度的导向作用。该履带芯金结构可用于任何弹性体履带,如橡胶履带、聚氨酯履带等。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诱导齿部件30开设有凸起32,凸起32形成第一连接部31,第二诱导齿部件40开设有凹槽42,凹槽42形成第二连接部41,凸起32能够插入凹槽42内,当履带转向时凸起32的侧壁能够与凹槽42的槽壁相抵接,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这样设置便于两个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可通过第一连接部即凸起32与第二连接部即凹槽42连接配合时,前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一诱导齿部件30与后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二诱导齿部件40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诱导齿组件,提高了整个履带芯金骨架的横向刚度及扭转刚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诱导齿部件30包括:第一诱导齿本体33,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横截面积,这样设置提高了,第一诱导齿本体结构的稳定性,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10相连接,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10相连接,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另一部分向远离芯金本体10的方向延伸设置;这样设置便于第一诱导齿本体33远离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一侧开设有凸起32,第二诱导齿部件40包括:第二诱导齿本体43,第二诱导齿本体43与第一诱导齿本体33具有距离地设置,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横截面积,这样设置便于提高第二诱导齿本体43结构的稳定性,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10相连接,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芯金本体10相连接,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另一部分向远离芯金本体10的方向延伸设置;以便于第二诱导齿本体43远离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一侧开设有凹槽42。凸起和凹槽均是远离芯金本体10地设置,这样设置便于第一诱导齿部件和第二诱导齿部件40相互连接,且履带在转动过程中第一诱导齿部件和第二诱导齿部件不产生履带转动方向上的周向上的相互干涉;同时,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只会在履带转向过程中,前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第一诱导齿部件的凸起的侧壁与后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二诱导齿部件凹槽的槽壁相互干涉抵接,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为履带提供足够强的横向刚度以及扭转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诱导齿本体33和第二诱导齿本体43之间设置有加强筋。这样设置使得第一诱导齿本体33和第二诱导齿本体43整体的刚度得到提高,补充了履带的横向刚度以及扭转刚度。
如图3所示,啮合部20的一端与芯金本体10相连接,啮合部20的另一端具有开口,啮合部20的中部为镂空空间21,镂空空间21与开口相连通。这样设置便于减重且不降低啮合部20的强度。
进一步地,啮合部20包括:连接板22、第一啮合弧板23、第二啮合弧板24,连接板22与芯金本体10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23与连接板22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23的外表面为弧形,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第二啮合弧板24与连接板22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23与第二啮合弧板24相对地设置,第二啮合弧板24的外表面为弧形,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第一啮合弧板23和第二啮合弧板24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5和第二支撑板26,第一支撑板25和第二支撑板26均与连接板22相连接,第一啮合弧板23、第一支撑板25、第二啮合弧板24、第二支撑板26依次相连接并围设形成镂空空间21。这样设置在保证啮合部20与驱动盘的驱动齿啮合强度稳定的同时,还降低了履带芯金结构的重量。
其中,第一支撑板25远离连接板22的一侧具有凹形,和/或第二支撑板26远离连接板22的一侧具有凹形。这样设置进一步降低了履带芯金结构的重量。
如图1至图3所示,芯金本体10包括:第一凸筋11和第二凸筋12,第一凸筋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啮合部20相连接,第一凸筋11的中部与第一诱导齿部件30相连接;这样设置提高了第一诱导齿部件30与芯金本体10的连接强度。第二凸筋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啮合部20相连接,第二凸筋12的中部与第二诱导齿部件40相连接,第一凸筋11与第二凸筋12相对地设置;这样设置提高了第二诱导齿部件40与芯金本体10的连接强度。其中,第一凸筋11与第二凸筋12之间设置有翼板13,翼板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啮合部20相连接。翼板13的厚度小于第一凸筋11的厚度,或者翼板13的厚度小于第二凸筋12的厚度,当然翼板13的厚度也可以均小于第一凸筋11和第二凸筋12的厚度,这样设置保证了履带芯金结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轻度的同时,降低了履带芯金结构重量。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诱导齿部件30远离第二诱导齿部件4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止挡34,第一止挡34形成第一连接部31,第二诱导齿部件40远离第一诱导齿部件3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止挡44,第二止挡44形成第二连接部41,第一止挡34与第二止挡44沿芯金本体10的长度方向具有距离地设置,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当履带转向时第一止挡34的侧壁能够与相邻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二止挡44相抵接,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其中,履带正常工作的时候,第一止挡34与第二止挡44之间具有间隙,不发生干涉,当履带转向时,相邻的两个履带芯金结构有相互偏转的趋势,此时,前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一止挡34与后一个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二止挡44侧壁相互抵接,保证相邻的两个履带芯金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偏转,这样设置提高了履带的横向刚度以及扭转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翼板1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优选地,翼板13上对称地开设有多个减重孔。减重孔为长圆形,以便于保证强度的同时,重量最低。
在本实施例中,当多个履带芯金结构在驱动轮的带动下环绕在驱动轮上时,为了避免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顶部与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顶部发生干涉,在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顶部远离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一侧开设有让位部,以使至少部分的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顶部位于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让位部内,防止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顶部与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顶部相互碰撞,让位部与凹槽42相连通是为了便于芯金的加工制造,即让位部也可以是凹槽,提升加工效率,当然让位部和凹槽也可以不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履带,履带包括上述的履带芯金结构。这样设置提高了弹性体履带的横向刚度及扭转刚度,避免了履带车辆脱带的现象。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金本体(10);
啮合部(20),所述啮合部(20)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所述啮合部(20)为两个,两个所述啮合部(20)分别位于所述芯金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第一诱导齿部件(30),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位于所述芯金本体(10)的中部,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1);
第二诱导齿部件(40),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位于所述芯金本体(10)的中部,且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与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沿所述芯金本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1);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履带芯金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1)相配合连接以形成履带芯金骨架(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远离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的一侧开设有凸起(32),所述凸起(32)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31),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远离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的一侧开设有凹槽(42),所述凹槽(42)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41),所述凸起(32)能够插入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的凹槽(42)内,以使相邻两个所述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当履带转向时所述凸起(32)的侧壁能够与相邻的履带芯金结构的凹槽(42)的槽壁相抵接,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包括:
第一诱导齿本体(33),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所述芯金本体(10)相连接,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所述芯金本体(10)相连接,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底部的另一部分向远离所述芯金本体(10)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包括:第二诱导齿本体(43),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与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具有距离地设置,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所述芯金本体(10)相连接,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一部分与所述芯金本体(10)相连接,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底部的另一部分向远离所述芯金本体(10)的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远离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一侧开设有所述凸起(32),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远离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一侧开设有所述凹槽(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和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部(20)的一端与所述芯金本体(10)相连接,所述啮合部(20)的另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啮合部(20)的中部为镂空空间(21),所述镂空空间(21)与所述开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部(20)包括:
连接板(22),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芯金本体(10)相连接;
第一啮合弧板(23),所述第一啮合弧板(23)与所述连接板(22)相连接,所述第一啮合弧板(23)的外表面为弧形,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
第二啮合弧板(24),所述第二啮合弧板(24)与所述连接板(22)相连接,所述第一啮合弧板(23)与所述第二啮合弧板(24)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啮合弧板(24)的外表面为弧形,用于与驱动盘的驱动齿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啮合弧板(23)和所述第二啮合弧板(24)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5)和第二支撑板(26),所述第一支撑板(25)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6)均与所述连接板(22)相连接,所述第一啮合弧板(23)、所述第一支撑板(25)、所述第二啮合弧板(24)、所述第二支撑板(26)依次相连接并围设形成所述镂空空间(21);所述第一支撑板(25)远离所述连接板(22)的一侧具有凹形,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板(26)远离所述连接板(22)的一侧具有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金本体(10)包括:
第一凸筋(11),所述第一凸筋(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啮合部(20)相连接,所述第一凸筋(11)的中部与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相连接;
第二凸筋(12),所述第二凸筋(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啮合部(20)相连接,所述第二凸筋(12)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相连接,所述第一凸筋(11)与所述第二凸筋(12)相对地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凸筋(11)与所述第二凸筋(12)之间设置有翼板(13),所述翼板(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啮合部(20)相连接,所述翼板(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凸筋(11)的厚度,和/或所述翼板(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凸筋(12)的厚度;所述翼板(1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诱导齿本体(43)的顶部远离所述第一诱导齿本体(33)的一侧开设有让位部,所述让位部与所述凹槽(42)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远离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止挡(34),所述第一止挡(34)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31),所述第二诱导齿部件(40)远离所述第一诱导齿部件(3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止挡(44),所述第二止挡(44)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41),所述第一止挡(34)与所述第二止挡(44)沿所述芯金本体(10)的长度方向具有距离地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所述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当履带转向时所述第一止挡(34)的侧壁能够与相邻履带芯金结构的第二止挡(44)相抵接,以使相邻两个履带芯金结构配合连接。
10.一种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履带芯金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05606.3U CN214420577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05606.3U CN214420577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20577U true CN214420577U (zh) | 2021-10-19 |
Family
ID=78074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05606.3U Active CN214420577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2057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29840A (zh) * | 2021-03-25 | 2021-05-25 | 青岛朗道轮履技术有限公司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
2021
- 2021-03-25 CN CN202120605606.3U patent/CN21442057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29840A (zh) * | 2021-03-25 | 2021-05-25 | 青岛朗道轮履技术有限公司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CN112829840B (zh) * | 2021-03-25 | 2024-11-01 | 青岛朗道轮履技术有限公司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428725B1 (en) | Crawler | |
CA2532292C (en) | Traction band with improved ground-engaging lugs | |
US7866767B2 (en) | Traction band | |
AU2012245024B2 (en) | Segmented track and track segment therefor | |
CA1241985A (en) | Core of rubber crawler and rubber crawler | |
CN214420577U (zh)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
CN108128361A (zh) | 一种橡胶带式履带骨架结构 | |
CN216034751U (zh) | 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
US20040222697A1 (en) | Elastomeric traction band with lug reinforcements | |
CN101535117B (zh) | 环状弹性体履带 | |
CN112829840A (zh) | 履带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
WO2020211761A1 (zh) | 一种可移动重型工程机械的履带系统及工程车辆 | |
CN210027658U (zh) | 一种橡胶带式履带骨架结构 | |
US20080018173A1 (en) | Rubberized segmented track | |
EP2373534B1 (en) | Traction band | |
KR100589933B1 (ko) | 사다리형 크롤러 | |
CN112977659A (zh) | 芯金结构及具有其的履带 | |
CN207595091U (zh) | 一种橡胶带式履带骨架结构 | |
CA2647369C (en) | Traction band | |
WO2004083024A1 (en) | Elastomeric traction band with lug reinforcements | |
JP2654926B2 (ja) | ゴムクローラ | |
JPH0125755Y2 (zh) | ||
US10435090B2 (en) | Elastic crawler | |
JP4136002B2 (ja) | ゴムクロ−ラ | |
US20210155303A1 (en) | Track Elements for Forming a Continuous Over Tyre Track with Strength Enhancement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