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12615U - 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12615U CN214412615U CN202023347640.XU CN202023347640U CN214412615U CN 214412615 U CN214412615 U CN 214412615U CN 202023347640 U CN202023347640 U CN 202023347640U CN 214412615 U CN214412615 U CN 2144126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magnetic latching
- terminals
- motor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驱动阀门传动机构的电机,控制电机的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该电路基于磁保持继电器需要长时间通电保持激发状态的基本特点,利用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机正转、反转、停止,电机在通过常规的传动结构能实现驱动阀门开、关、停止,克服了电磁继电器控制的电动截止阀长时间吸合易烧毁的缺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阀门自动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一篇专利号为:CN211667201U、专利名称为:一种带双向截止功能的智能电动阀的实用新型专利,具体公开的电动截止阀包括电磁阀阀体、衔铁、弹簧,电磁阀阀体通电时吸合衔铁压缩弹簧,才能使衔铁另一端的橡胶垫不在封堵中心孔。现有的电动截止阀也基本是如此构造,若电磁阀阀体长时间通电,将导致线圈发热使得电磁继电器坏掉,因此电动截止阀可靠性较低,在工业领域一般使用气动截止阀,并配套空压机组,消耗大量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电磁继电器控制的电动截止阀长时间吸合易烧毁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该电路基于磁保持继电器需要长时间通电保持激发状态的基本特点,利用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机正转、反转、停止,电机在通过常规的传动结构能实现驱动阀门开、关、停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驱动阀门传动机构的电机,控制电机的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各自的第一磁保持线圈和第二磁保持线圈、第三磁保持线圈和第四磁保持线圈并联在电源正极和负极之间,各磁保持线圈与电源负极之间还分别串联有一个继电器开关,各继电器开关的电磁线圈与达林顿管阵列的输出引脚信号连接,达林顿管阵列的输出引脚与单片机信号连接,所述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具有设在端子B1与端子C1、端子C1与端子D1、端子G1与端子H1、端子H1与端子I1之间的多个开关部,所述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具有设在端子B2与端子C2、端子C2与端子D2、端子G2与端子H2、端子H2与端子I2之间的多个开关部,其中,所述电机的正/负极分别电连接端子H1、端子C1,所述端子 G1电连接端子C2,端子I1电连接端子H2,端子B1、端子G2电连接电源负极,端子D1、端子B2电连接电源正极,端子D2、端子I2 空置,第一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C1和端子D1、端子H1和端子I1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二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B1和端子C1、端子G1和端子H1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三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C2和端子D2、端子H2和端子I2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四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B2和端子C2、端子G2和端子H2之间的开关部导通。
本实用中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通过永磁钢保持线圈控制的通路一直连通,直到被反向激励才改变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在使用时,通过达林顿管阵列使:
第二磁保持线圈、第四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正负极电连接电源正负极,电机正转;
第二磁保持线圈、第三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正与电源正极断开,电机停转;
第一磁保持线圈、第四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正负极电连接电源负正极,电机反转;
第一磁保持线圈、第三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负极与电源负极断开,电机停转。
电机因此可驱动传动机构正向移动开阀,反相移动关阀和停止。本使用新型的电路中继电器线圈只需要短暂通电激励磁保持继电器便可控制电机的正转、反转、停止,不需要继电器线圈长时间吸合,因此采用该控制电路电控阀门的动作,寿命长不易烧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达林顿管阵列、单片机、电磁线圈的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示,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述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该实用新型的深入解析说明,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于此。
如图1和图2,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驱动阀门传动机构的电机,控制电机的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各自的第一磁保持线圈1和第二磁保持线圈2、第三磁保持线圈 3和第四磁保持线圈4并联在电源正极和负极之间,各磁保持线圈与电源负极之间还分别串联有继电器开关S1、S2、S3、S4,继电器开关S1的电磁线圈K1、继电器开关S2的电磁线圈K2、继电器开关 S3的电磁线圈K3、继电器开关S4的电磁线圈K4与达林顿管阵列5 的输出引脚信号连接,达林顿管阵列5的输出引脚与单片机6信号连接,所述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具有设在端子B1与端子C1、端子 C1与端子D1、端子G1与端子H1、端子H1与端子I1之间的多个开关部,所述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具有设在端子B2与端子C2、端子C2与端子D2、端子G2与端子H2、端子H2与端子I2之间的多个开关部,其中,所述电机的正/负极分别电连接端子H1、端子C1,所述端子G1电连接端子C2,端子I1电连接端子H2,端子B1、端子G2电连接电源负极,端子D1、端子B2电连接电源正极,端子 D2、端子I2空置,第一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C1 和端子D1、端子H1和端子I1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二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B1和端子C1、端子G1和端子H1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三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C2 和端子D2、端子H2和端子I2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四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B2和端子C2、端子G2和端子H2之间的开关部导通。
本实用中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通过永磁钢保持线圈控制的通路一直连通,直到被反向激励才改变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在使用时,通过达林顿管阵列使:
第二磁保持线圈、第四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正负极电连接电源正负极,电机正转;
第二磁保持线圈、第三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正与电源正极断开,电机停转;
第一磁保持线圈、第四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正负极电连接电源负正极,电机反转;
第一磁保持线圈、第三磁保持线圈被激励后,可使电机负极与电源负极断开,电机停转。
电机因此可驱动传动机构正向移动开阀,反相移动关阀和停止。
在上述详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尽管已具有一定程度特性的优选形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在不背离其宗旨和范围的前提下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明显不同实施例,应理解为,在不偏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例。
Claims (1)
1.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驱动阀门传动机构的电机,控制电机的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各自的两个磁保持线圈并联在电源正极和负极之间,各磁保持线圈与电源负极之间还分别串联有一个继电器开关,各继电器开关的电磁线圈与达林顿管阵列的输出引脚信号连接,达林顿管阵列的输出引脚与单片机信号连接,所述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具有设在端子B1与端子C1、端子C1与端子D1、端子G1与端子H1、端子H1与端子I1之间的多个开关部,所述双线包磁保持继电器II具有设在端子B2与端子C2、端子C2与端子D2、端子G2与端子H2、端子H2与端子I2之间的多个开关部,其中,所述电机的正/负极分别电连接端子H1、端子C1,所述端子G1电连接端子C2,端子I1电连接端子H2,端子B1、端子G2电连接电源负极,端子D1、端子B2电连接电源正极,端子D2、端子I2空置,第一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C1和端子D1、端子H1和端子I1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二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B1和端子C1、端子G1和端子H1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三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C2和端子D2、端子H2和端子I2之间的开关部导通,第四磁保持线圈被脉冲电信号激励后,使端子B2和端子C2、端子G2和端子H2之间的开关部导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7640.XU CN214412615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7640.XU CN214412615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12615U true CN214412615U (zh) | 2021-10-15 |
Family
ID=78043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347640.XU Active CN214412615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12615U (zh)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23347640.XU patent/CN2144126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20716B (zh) | 一种微功耗电磁阀 | |
TWI739032B (zh) | 繼電器控制器系統、雙穩態繼電器控制電路以及控制雙穩態繼電器的方法 | |
CN2485779Y (zh) | 磁保持接触器 | |
CN214412615U (zh) | 一种驱动阀门开闭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 |
CN111503350A (zh) | 电磁控制阀 | |
KR200257978Y1 (ko) | 래치형 dc콘텍타 릴레이 | |
CN201274237Y (zh) | 合闸、分闸没有摩擦阻碍的永磁闭锁型断路器操作机构 | |
CN212648143U (zh) | 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 | |
CN110634710A (zh) | 一种永磁式接触器 | |
CN212389829U (zh) | 电磁控制阀 | |
CN200941365Y (zh) | 单稳态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84819Y (zh) | 自保持电磁阀 | |
CN2653683Y (zh) | 磁电式接触器 | |
CN2293110Y (zh) | 瞬间通电启闭自保持式电磁铁 | |
CN210167315U (zh) | 一种双稳态继电器 | |
CN109637899B (zh) | 继电器及用电设备 | |
CN210667959U (zh) | 一种可符合彩票自动销彩机自助选号功能的电磁铁 | |
CN216487867U (zh) | 磁保持继电器隔离驱动电路及磁保持继电器 | |
CN2539260Y (zh) | 双向磁保持电磁铁 | |
CN220189366U (zh) | 电磁铁剩磁消除器 | |
CN213092958U (zh) | 一种节能型自保持位置电磁铁 | |
CN221008854U (zh) | 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0925899U (zh) | 一种节能型接触器 | |
CN212161433U (zh) | 一种保持式电磁铁 | |
CN2207484Y (zh) | 自保节能电磁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