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96692U -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96692U
CN214396692U CN202022002419.4U CN202022002419U CN214396692U CN 214396692 U CN214396692 U CN 214396692U CN 202022002419 U CN202022002419 U CN 202022002419U CN 214396692 U CN214396692 U CN 214396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lumn
lifting
brush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024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军
刘金生
崔冰
王斌
游玲玲
王博
范方洪
李冬梅
刘宝东
姜德芳
王绮
寇明妍
吕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TAIAN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TAIAN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TAIAN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TAIAN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024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96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96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96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的机架装置、用于对列车车厢进行余物清除的清扫装置(5)、设置在清扫装置(5)与机架装置之间并且用于驱动清扫装置(5)进行横向运动和竖向运动的动力装置,通过清扫装置(5),实现了对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处理,通过机架装置,实现了对动力装置的运动轨道,通过动力装置,实现了清扫装置(5)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因此提高了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物清除装置、方法和及其应用,尤其是一种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散装物料运输多为车厢运输,对于火车车厢卸料方式为火车翻车机、链斗式卸车机、水平螺旋卸车机、垂直螺旋卸车机等,以上卸料方式普片存在卸料不彻底、存有余料等问题,因此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是一种重要的运输部件,在现有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中,一般采用打开车厢侧门进行人工清理的方式,使用扫帚和铁锨,将车厢内的物料清扫至轨道两侧,此清理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人工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极高,影响了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因此提高了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的机架装置、用于对列车车厢进行余物清除的清扫装置、设置在清扫装置与机架装置之间并且用于驱动清扫装置进行横向运动和竖向运动的动力装置。
由于设计了机架装置、清扫装置和动力装置,通过清扫装置,实现了对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处理,通过机架装置,实现了对动力装置的运动轨道,通过动力装置,实现了清扫装置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因此提高了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的方式把机架装置、清扫装置和动力装置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横向和竖向往复运动的方式把动力装置与机架装置和清扫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机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立柱组和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动力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行走架和提升架。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清扫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吸尘沉降箱、主体沉降箱和导料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机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举升伸缩缸。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动力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旁边立柱组、翻转架、翻转伸缩缸。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动力装置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旁边立柱组、转动架和回转支撑。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除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机架装置和动力装置上,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激光测距仪和速度雷达或接近开关和速度雷达。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立柱组上设置有支撑架,在支撑架和立柱组之间设置有举升伸缩缸并且在支撑架上分别设置有提升架、主体沉降箱和导料槽,在提升架上设置有清扫装置和吸尘沉降箱并且清扫装置设置在吸尘沉降箱上,吸尘沉降箱和导料槽设置在主体沉降箱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立柱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行柱部、第二行柱部和第三行柱部并且第三行柱部设置在第一行柱部和第二行柱部之间,第一行柱部和第二行柱部设置为与支撑架滑动式联接并且第一行柱部和第二行柱部设置在支撑架的角部上,第三行柱部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架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行柱部、第二行柱部和第三行柱部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第一行柱部和第三行柱部设置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并且第二行柱部设置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支撑架设置为矩形框状体并且支撑架的角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举升伸缩缸联接,支撑架的边框设置为与立柱组联接并且支撑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行走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举升伸缩缸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支撑架联接并且举升伸缩缸的上端头设置为与地基联接,举升伸缩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提升伸缩缸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行走架设置为行车行走架并且行走架的滚轮设置为与支撑架联接,行走架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提升架、主体沉降箱和导料槽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提升架设置为包含有提升伸缩缸和托台并且提升伸缩缸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的内侧面部联接,提升伸缩缸的下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托台联接并且托台分别设置为与清扫装置和吸尘沉降箱联接,提升伸缩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提升伸缩缸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托台设置为矩形架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清扫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框架、吸尘机、侧面滚刷、底部滚刷和侧面扫刷并且框架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部滚刷联接,框架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面滚刷和侧面扫刷联接并且框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吸尘机罩联接,框架设置为与提升架联接并且吸尘机设置为与吸尘沉降箱联接,框架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吸尘机设置为粉料吸尘机,侧面滚刷、底部滚刷和侧面扫刷分别设置为具有驱动马达的刷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分别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吸尘沉降箱设置为与提升架联接,主体沉降箱设置为与行走架联接并且吸尘沉降箱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清扫装置联接,吸尘沉降箱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主体沉降箱的输入端口部联接,主体沉降箱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导料槽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导料槽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导料槽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主体沉降箱联接,在导料槽的下端端口部设置为截止阀。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立柱组和支撑架与行走架、提升架、清扫装置、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设置为按照随动沉入清扫的方式分布并且立柱组、支撑架、行走架、提升架、清扫装置、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与导料槽设置为按照排料通道的方式分布,立柱组、支撑架、行走架、提升架、清扫装置、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与举升伸缩缸设置为按照抬升作业平台的方式分布。至少两个提升伸缩缸设置在托台和行走架之间,四个举升伸缩缸设置在支撑架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有立柱组,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旁边立柱组并且在行走架上设置有翻转架,在翻转架和行走架之间设置有提升架并且在提升架与行走架之间设置有翻转伸缩缸,在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上设置有除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立柱组设置为包含有第四行柱部和第五行柱部并且第四行柱部的上端头和第五行柱部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架联接,第四行柱部和第五行柱部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三个梁架状体并且第四行柱部的其中两个梁体和第五行柱部的其中两个梁体分别设置在支撑架的角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旁边立柱组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三个梁架状体并且旁边立柱组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翻转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翻转架设置为包含有翻转部、竖架部和支撑架部并且翻转部内端端侧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联接,翻转部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架部联接并且翻转部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架部对接式联接,支撑架部设置在行走架上并且翻转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旁边立柱组联接,竖架部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翻转伸缩缸联接并且翻转部和支撑架部设置为与提升架滑动式联接,翻转部和竖架部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翻转部和竖架部设置为呈L字形分布,支撑架部设置为两条轨状体并且支撑架部的端头设置为与行走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翻转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联接并且翻转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翻转架联接,翻转伸缩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翻转伸缩缸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提升架设置为还包含有壳架部和顶梁部并且壳架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顶梁部联接,壳架部设置为与托台容纳式联接并且提升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托台联接,提升伸缩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顶梁部联接并且壳架部设置为通过滚轮与翻转架联接,托台设置为与清扫装置联接并且壳架部设置为矩形立体架状体,顶梁部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清扫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角刷部、第二角刷部、第三角刷部、第四角刷部和吸尘头部并且第一角刷部、第二角刷部、第三角刷部和第四角刷部分别设置在提升架的角部,吸尘头部设置在提升架的底端端面部并且第一角刷部、第二角刷部、第三角刷部和第四角刷部分别设置为与提升架转动式联接,第一角刷部、第二角刷部、第三角刷部和第四角刷部分别设置为具有L字排刷、转辊和液压马达的集成体并且转辊设置为与提升架转动式联接,转辊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与L字排刷联接并且转辊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液压马达的动力端轴联接,吸尘头部的外壳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提升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除尘装置设置为多管旋风除尘器并且除尘装置的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立柱组、支撑架、行走架、提升架、清扫装置、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与旁边立柱组、翻转架和翻转伸缩缸设置为按照侧移的方式分布,立柱组、支撑架、行走架、提升架、清扫装置、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与除尘装置设置为按照除尘的方式分布,至少两个翻转伸缩缸设置在翻转部与行走架之间,第一角刷部、第二角刷部、第三角刷部、第四角刷部和吸尘头部分别设置为与托台联接,壳架部分别设置为与翻转部和支撑架部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有立柱组,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旁边立柱组并且在行走架上设置有主体沉降箱和回转支撑,在回转支撑和旁边立柱组之间设置有转动架并且在转动架上设置有提升架,在提升架上分别设置有清扫装置和吸尘沉降箱。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立柱组设置为包含有第四行柱部和第五行柱部并且第四行柱部的上端头和第五行柱部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架联接,第四行柱部和第五行柱部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并且第四行柱部的两个梁体和第五行柱部的两个梁体分别设置在支撑架的角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旁边立柱组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并且旁边立柱组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转动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转动架设置为矩形框架并且转动架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回转支撑联接,翻转架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旁边立柱组联接并且翻转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与提升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回转支撑的外圈设置为与行走架联接并且回转支撑的内圈设置为与转动架联接,回转支撑设置为液压回转支撑并且回转支撑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立柱组、支撑架、行走架、提升架、清扫装置、吸尘沉降箱和主体沉降箱与旁边立柱组、转动架和回转支撑设置为按照侧移的方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激光测距仪或接近开关设置在行走架上,速度雷达设置在支撑架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清扫装置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立柱组、支撑架、行走架、提升架、、吸尘沉降箱、主体沉降箱、导料槽、举升伸缩缸、旁边立柱组、翻转架、翻转伸缩缸、转动架、回转支撑和除尘装置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第一行柱部、第二行柱部、第三行柱部、提升伸缩缸、托台、壳架部、顶梁部、翻转部、竖架部、支撑架部、第四行柱部和第五行柱部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的机架装置、清扫装置和动力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
图3为提升架4、清扫装置5、翻转架102和翻转伸缩缸103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的示意图,
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主体沉降箱-7、导料槽-8、举升伸缩缸-9、第一行柱部-11、第二行柱部-12、第三行柱部-13、提升伸缩缸-41、托台-42、壳架部-43、顶梁部-44、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第四角刷部-54、吸尘头部-55、第四行柱部-18、第五行柱部-19、旁边立柱组-101、翻转架-102、翻转伸缩缸-103、除尘装置-91、翻转部-1021、竖架部-1022、支撑架部-1023、转动架-104、回转支撑-105。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其步骤是: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主体沉降箱7、导料槽8和举升伸缩缸9并且在立柱组1上设置有支撑架2,在支撑架2和立柱组1之间设置有举升伸缩缸9并且在支撑架2上分别设置有提升架4、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在提升架4上设置有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并且清扫装置5设置在吸尘沉降箱6上,吸尘沉降箱6和导料槽8设置在主体沉降箱7上。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组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行柱部11、第二行柱部12和第三行柱部13并且第三行柱部13设置在第一行柱部11和第二行柱部12之间,第一行柱部11和第二行柱部12设置为与支撑架2滑动式联接并且第一行柱部11和第二行柱部12设置在支撑架2的角部上,第三行柱部13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架2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行柱部11、第二行柱部12和第三行柱部13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第一行柱部11和第三行柱部13设置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并且第二行柱部12设置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
通过立柱组1,形成了对支撑架2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行柱部11、第二行柱部12和第三行柱部13,实现了与支撑架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支撑架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设置为矩形框状体并且支撑架2的角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举升伸缩缸9联接,支撑架2的边框设置为与立柱组1联接并且支撑架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
通过支撑架2,形成了对立柱组1、行走架3和举升伸缩缸9的支撑连接点,由支撑架2,实现了与立柱组1的连接,实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实现了与举升伸缩缸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行走架3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举升伸缩缸9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支撑架2联接并且举升伸缩缸9的上端头设置为与地基联接,举升伸缩缸9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通过举升伸缩缸9,形成了对支撑架2的支撑连接点,由举升伸缩缸9,实现了与支撑架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支撑架2进行高度调节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行走架3设置为行车行走架并且行走架3的滚轮设置为与支撑架2联接,行走架3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提升架4、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联接。
通过行走架3,形成了对支撑架2、提升架4、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的支撑连接点,由行走架3,实现了与支撑架2的连接,实现了与提升架4的连接,实现了与主体沉降箱7的连接,实现了与导料槽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提升架4、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提升架4设置为包含有提升伸缩缸41和托台42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3的内侧面部联接,提升伸缩缸41的下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托台42联接并且托台42分别设置为与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联接,提升伸缩缸41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托台42设置为矩形架状体。
通过提升架4,形成了对行走架3、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的支撑连接点,由提升架4,实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实现了与清扫装置5的连接,实现了与吸尘沉降箱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清扫装置5设置为包含有框架、吸尘机、侧面滚刷、底部滚刷和侧面扫刷并且框架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部滚刷联接,框架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面滚刷和侧面扫刷联接并且框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吸尘机罩联接,框架设置为与提升架4联接并且吸尘机设置为与吸尘沉降箱6联接,框架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吸尘机设置为粉料吸尘机,侧面滚刷、底部滚刷和侧面扫刷分别设置为具有驱动马达的刷状体。
通过清扫装置5,形成了对提升架4和吸尘沉降箱6的支撑连接点,由清扫装置5,实现了与提升架4的连接,实现了与吸尘沉降箱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列车车厢的余物进行清除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分别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吸尘沉降箱6设置为与提升架4联接,主体沉降箱7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并且吸尘沉降箱6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清扫装置5联接,吸尘沉降箱6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主体沉降箱7的输入端口部联接,主体沉降箱7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导料槽8联接。
通过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形成了对行走架3、提升架4和导料槽8的支撑连接点,由吸尘沉降箱6,实现了与提升架4的连接,由实主体沉降箱7,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实现了与导料槽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列车车厢的余物进行暂时储存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导料槽8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导料槽8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主体沉降箱7联接,在导料槽8的下端端口部设置为截止阀。
通过导料槽8,形成了对主体沉降箱7的支撑连接点,由导料槽8,实现了与主体沉降箱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主体沉降箱7的储存物进行排出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组1和支撑架2与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设置为按照随动沉入清扫的方式分布并且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导料槽8设置为按照排料通道的方式分布,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举升伸缩缸9设置为按照抬升作业平台的方式分布。至少两个提升伸缩缸41设置在托台42和行走架3之间,四个举升伸缩缸9设置在支撑架2上。
根据车厢的高度,调节举升伸缩缸9的伸长状态,把支撑架2放到车厢的敞口部,行走架3位于支撑架2的后端位置上,清扫装置5处于工作状态,当车厢在支撑架2下运动时,当检测到车厢的前侧壁板信号时,使行走架3在支撑架2向前运动,使行走架3的运动速度与车厢的运动速度相同,使提升伸缩缸41进行伸长,使清扫装置5的侧面滚刷和侧面扫刷对车厢的前侧壁板进行清扫,当提升伸缩缸41伸长到极限位置时,清扫装置5的底部滚刷与车厢的底面壁板接触,使行走架3在支撑架2向后运动,由清扫装置5的底部滚刷对车厢的底面壁板进行清扫、清扫装置5的侧面滚刷和侧面扫刷对车厢的左右侧壁板进行清扫,当检测到车厢的后侧壁板信号时,使提升伸缩缸41进行收缩,使清扫装置5的侧面滚刷和侧面扫刷对车厢的后侧壁板进行清扫,同时使行走架3在支撑架2向前运动,把清扫装置5中从车厢中提出,由清扫装置5的吸尘机把清扫装置5的侧面滚刷、底部滚刷和侧面扫刷清扫余物排入到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中,当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储存满余物后,打开导料槽8上的截止阀,由导料槽8把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中余物排出。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主体沉降箱7、旁边立柱组101、翻转架102、翻转伸缩缸103和除尘装置91并且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有立柱组1,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旁边立柱组101并且在行走架3上设置有翻转架102,在翻转架102和行走架3之间设置有提升架4并且在提升架4与行走架3之间设置有翻转伸缩缸103,在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上设置有除尘装置91。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组1设置为包含有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上端头和第五行柱部19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架2联接,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三个梁架状体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其中两个梁体和第五行柱部19的其中两个梁体分别设置在支撑架2的角部。
通过立柱组1,形成了对支撑架2的支撑连接点,由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实现了与支撑架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支撑架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旁边立柱组101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三个梁架状体并且旁边立柱组10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翻转架102联接。
通过旁边立柱组101,形成了对翻转架102的支撑连接点,由旁边立柱组101,实现了与翻转架10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翻转架10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架102设置为包含有翻转部1021、竖架部1022和支撑架部1023并且翻转部1021内端端侧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3联接,翻转部1021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架部1022联接并且翻转部1021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架部1023对接式联接,支撑架部1023设置在行走架3上并且翻转部1021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旁边立柱组101联接,竖架部1022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翻转伸缩缸103联接并且翻转部1021和支撑架部1023设置为与提升架4滑动式联接,翻转部1021和竖架部1022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翻转部1021和竖架部1022设置为呈L字形分布,支撑架部1023设置为两条轨状体并且支撑架部1023的端头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
通过翻转架102,形成了对旁边立柱组101、翻转伸缩缸103、行走架3和提升架4的支撑连接点,由翻转部1021,实现了与旁边立柱组101的连接,实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由翻转部1021和支撑架部1023,实现了与提升架4的连接,由竖架部1022,实现了与翻转伸缩缸10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提升架4移向车厢的敞口部的导轨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伸缩缸10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3联接并且翻转伸缩缸10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翻转架102联接,翻转伸缩缸103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翻转伸缩缸103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通过翻转伸缩缸103,形成了对行走架3和翻转架102的支撑连接点,由翻转伸缩缸103,实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实现了与翻转架10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提升架4在行走架3和翻转架102之间进行移动的动力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提升架4设置为还包含有壳架部43和顶梁部44并且壳架部4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顶梁部44联接,壳架部43设置为与托台42容纳式联接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托台42联接,提升伸缩缸4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顶梁部44联接并且壳架部43设置为通过滚轮与翻转架102联接,托台42设置为与清扫装置5联接并且壳架部43设置为矩形立体架状体,顶梁部44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
通过提升架4,形成了对翻转架102和清扫装置5的支撑连接点,由壳架部43,实现了与翻转架102的连接,由托台42,实现了与清扫装置5的连接,由提升伸缩缸41和顶梁部44,实现了带动托台42在壳架部43中进行升降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清扫装置5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清扫装置5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第四角刷部54和吸尘头部55并且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和第四角刷部54分别设置在提升架4的角部,吸尘头部55设置在提升架4的底端端面部并且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和第四角刷部54分别设置为与提升架4转动式联接,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和第四角刷部54分别设置为具有L字排刷、转辊和液压马达的集成体并且转辊设置为与提升架4转动式联接,转辊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与L字排刷联接并且转辊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液压马达的动力端轴联接,吸尘头部55的外壳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提升架4联接。
通过清扫装置5,形成了对提升架4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第四角刷部54和吸尘头部55,实现了与提升架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列车车厢的余物进行清除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除尘装置91设置为多管旋风除尘器并且除尘装置91的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联接。
通过除尘装置91,形成了对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的支撑连接点,由除尘装置91,实现了与吸尘沉降箱6的连接,实现了与主体沉降箱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进行除尘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旁边立柱组101、翻转架102和翻转伸缩缸103设置为按照侧移的方式分布,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除尘装置91设置为按照除尘的方式分布,至少两个翻转伸缩缸103设置在翻转部1021与行走架3之间,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第四角刷部54和吸尘头部55分别设置为与托台42联接,壳架部43分别设置为与翻转部1021和支撑架部1023联接。
当需要对车厢进行余物清除时,使翻转伸缩缸103处于伸长状态,通过竖架部1022带动翻转部1021在行走架3上转动,把翻转架102的外端端面部与旁边立柱组101连接,同时壳架部43从支撑架部1023移动到翻转部1021上,
把托台42放到第四行柱部18和旁边立柱组101之间,把清扫装置5放到车厢敞口部,当清扫装置5进行工作时,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中产生的粉尘由除尘装置91进行处理,当完成对车厢进行余物清除后,使翻转伸缩缸103处于收缩状态,通过竖架部1022带动翻转部1021在行走架3上反方向转动,把翻转架102的外端端面部与旁边立柱组101分开,同时壳架部43从翻转部1021移动到支撑架部1023上。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主体沉降箱7、旁边立柱组101、转动架104和回转支撑105并且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有立柱组1,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旁边立柱组101并且在行走架3上设置有主体沉降箱7和回转支撑105,在回转支撑105和旁边立柱组101之间设置有转动架104并且在转动架104上设置有提升架4,在提升架4上分别设置有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组1设置为包含有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上端头和第五行柱部19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架2联接,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两个梁体和第五行柱部19的两个梁体分别设置在支撑架2的角部。
通过立柱组1,形成了对支撑架2的支撑连接点,由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实现了与支撑架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支撑架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旁边立柱组101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并且旁边立柱组10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转动架104联接。
通过旁边立柱组101,形成了对转动架104的支撑连接点,由旁边立柱组101,实现了与转动架10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转动架104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架104设置为矩形框架并且转动架104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回转支撑105联接,翻转架102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旁边立柱组101联接并且翻转架10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与提升架4联接。
通过转动架104,形成了对旁边立柱组101、行走架3和提升架4的支撑连接点,由转动架104,实现了与旁边立柱组101的连接,实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实现了与提升架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提升架4移向车厢的敞口部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回转支撑105的外圈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并且回转支撑105的内圈设置为与转动架104联接,回转支撑105设置为液压回转支撑并且回转支撑105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通过回转支撑105,形成了对行走架3和转动架104的支撑连接点,由回转支撑105,实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实现了与转动架10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提升架4移向车厢的敞口部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旁边立柱组101、转动架104和回转支撑105设置为按照侧移的方式分布。
当需要对车厢进行余物清除时,通过回转支撑105进行转动,驱动转动架104进行转动,把转动架104的外端端面部与旁边立柱组101连接,把转动架104放到第四行柱部18和旁边立柱组101之间,把清扫装置5放到车厢敞口部,当完成对车厢进行余物清除后,通过回转支撑105进行反方向转动,带动转动架104进行反方向转动,把转动架104的外端端面部与旁边立柱组101分开,使转动架104的外端端面部与支撑架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四,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还包含有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激光测距仪和速度雷达或接近开关和速度雷达,激光测距仪或接近开关设置在行走架3上,速度雷达设置在支撑架2上。
通过检测装置,形成了对支撑架2和行走架3的支撑连接点,由速度雷达,实现了与支撑架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拾取列车车厢的运动速度信号的部件,由激光测距仪或接近开关,实现了与行走架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拾取行走架3在列车车厢中的位置信号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四的支持例之一,检测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激光测距仪和速度雷达,激光测距仪设置在行走架3上,速度雷达设置在支撑架2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四的支持例之一,检测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接近开关和速度雷达,接近开关设置在行走架3上,速度雷达设置在支撑架2上。
一种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和方法在行驶速度为0.2-0.5m/s货箱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的方式把机架装置、清扫装置5和动力装置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横向和竖向往复运动的方式把动力装置与机架装置和清扫装置5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机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立柱组1和支撑架2,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行走架3和提升架4,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清扫装置5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吸尘沉降箱6、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机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举升伸缩缸9,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动力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旁边立柱组101、翻转架102、翻转伸缩缸10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动力装置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旁边立柱组101、转动架104和回转支撑105,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除尘装置91,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机架装置和动力装置上,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激光测距仪和速度雷达或接近开关和速度雷达。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其步骤是:当动力装置在机架装置上进行运动,实现清扫装置5进行第一次竖向运动,对车厢的前侧壁板清扫,实现清扫装置5进行第一次横向运动,对车厢的底面壁板和车厢的左右侧壁板进行清扫,实现清扫装置5进行第二次竖向运动,对车厢的后侧壁板清扫,实现清扫装置5进行第二次横向运动,实现清扫装置5中从车厢中提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机架装置、清扫装置5和动力装置,通过清扫装置5,实现了对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处理,通过机架装置,实现了对动力装置的运动轨道,通过动力装置,实现了清扫装置5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因此提高了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效率。
2、由于设计了立柱组1和支撑架2,实现离地平台支撑。
3、由于设计了行走架3和提升架4,实现了横向和竖向往复运动。
4、由于设计了吸尘沉降箱6、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实现了对余物储存排出。
5、由于设计了举升伸缩缸9,实现离地平台高度调节。
6、由于设计了旁边立柱组101、翻转架102和翻转伸缩缸103,实现了翻转侧移运动。
7、由于设计了旁边立柱组101、转动架104和回转支撑105,实现了转动侧移运动。
8、由于设计了除尘装置91,实现了对粉尘处理。
9、由于设计了检测装置,实现了对运动信号的拾取。
10、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11、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的机架装置、清扫装置5和动力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实用新型用于其他的与本实用新型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的机架装置、用于对列车车厢进行余物清除的清扫装置(5)、设置在清扫装置(5)与机架装置之间并且用于驱动清扫装置(5)进行横向运动和竖向运动的动力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清扫运动的方式把机架装置、清扫装置(5)和动力装置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在列车车厢中进行横向和竖向往复运动的方式把动力装置与机架装置和清扫装置(5)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机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立柱组(1)和支撑架(2),
或,动力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行走架(3)和提升架(4),
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清扫装置(5)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吸尘沉降箱(6)、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机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举升伸缩缸(9),
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动力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旁边立柱组(101)、翻转架(102)、翻转伸缩缸(103),
或,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动力装置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旁边立柱组(101)、转动架(104)和回转支撑(105),
或,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除尘装置(91),
或,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机架装置和动力装置上,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激光测距仪和速度雷达或接近开关和速度雷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在立柱组(1)上设置有支撑架(2),在支撑架(2)和立柱组(1)之间设置有举升伸缩缸(9)并且在支撑架(2)上分别设置有提升架(4)、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在提升架(4)上设置有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并且清扫装置(5)设置在吸尘沉降箱(6)上,吸尘沉降箱(6)和导料槽(8)设置在主体沉降箱(7)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立柱组(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行柱部(11)、第二行柱部(12)和第三行柱部(13)并且第三行柱部(13)设置在第一行柱部(11)和第二行柱部(12)之间,第一行柱部(11)和第二行柱部(12)设置为与支撑架(2)滑动式联接并且第一行柱部(11)和第二行柱部(12)设置在支撑架(2)的角部上,第三行柱部(13)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架(2)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行柱部(11)、第二行柱部(12)和第三行柱部(13)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第一行柱部(11)和第三行柱部(13)设置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并且第二行柱部(12)设置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
或,支撑架(2)设置为矩形框状体并且支撑架(2)的角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举升伸缩缸(9)联接,支撑架(2)的边框设置为与立柱组(1)联接并且支撑架(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
或,举升伸缩缸(9)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支撑架(2)联接并且举升伸缩缸(9)的上端头设置为与地基联接,举升伸缩缸(9)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或,行走架(3)设置为行车行走架并且行走架(3)的滚轮设置为与支撑架(2)联接,行走架(3)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提升架(4)、主体沉降箱(7)和导料槽(8)联接,
或,提升架(4)设置为包含有提升伸缩缸(41)和托台(42)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3)的内侧面部联接,提升伸缩缸(41)的下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托台(42)联接并且托台(42)分别设置为与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联接,提升伸缩缸(41)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托台(42)设置为矩形架状体,
或,清扫装置(5)设置为包含有框架、吸尘机、侧面滚刷、底部滚刷和侧面扫刷并且框架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部滚刷联接,框架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面滚刷和侧面扫刷联接并且框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吸尘机罩联接,框架设置为与提升架(4)联接并且吸尘机设置为与吸尘沉降箱(6)联接,框架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吸尘机设置为粉料吸尘机,侧面滚刷、底部滚刷和侧面扫刷分别设置为具有驱动马达的刷状体,
或,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分别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吸尘沉降箱(6)设置为与提升架(4)联接,主体沉降箱(7)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并且吸尘沉降箱(6)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清扫装置(5)联接,吸尘沉降箱(6)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主体沉降箱(7)的输入端口部联接,主体沉降箱(7)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导料槽(8)联接,
或,导料槽(8)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导料槽(8)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主体沉降箱(7)联接,在导料槽(8)的下端端口部设置为截止阀。
7.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立柱组(1)和支撑架(2)与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设置为按照随动沉入清扫的方式分布并且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导料槽(8)设置为按照排料通道的方式分布,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举升伸缩缸(9)设置为按照抬升作业平台的方式分布,
至少两个提升伸缩缸(41)设置在托台(42)和行走架(3)之间,四个举升伸缩缸(9)设置在支撑架(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其特征是: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有立柱组(1),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旁边立柱组(101)并且在行走架(3)上设置有翻转架(102),在翻转架(102)和行走架(3)之间设置有提升架(4)并且在提升架(4)与行走架(3)之间设置有翻转伸缩缸(103),在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上设置有除尘装置(91),
或,立柱组(1)设置为包含有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上端头和第五行柱部(19)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架(2)联接,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三个梁架状体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其中两个梁体和第五行柱部(19)的其中两个梁体分别设置在支撑架(2)的角部,
或,旁边立柱组(101)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三个梁架状体并且旁边立柱组(10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翻转架(102)联接,
或,翻转架(102)设置为包含有翻转部(1021)、竖架部(1022)和支撑架部(1023)并且翻转部(1021)内端端侧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3)联接,翻转部(1021)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架部(1022)联接并且翻转部(1021)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架部(1023)对接式联接,支撑架部(1023)设置在行走架(3)上并且翻转部(1021)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旁边立柱组(101)联接,竖架部(1022)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翻转伸缩缸(103)联接并且翻转部(1021)和支撑架部(1023)设置为与提升架(4)滑动式联接,翻转部(1021)和竖架部(1022)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翻转部(1021)和竖架部(1022)设置为呈L字形分布,支撑架部(1023)设置为两条轨状体并且支撑架部(1023)的端头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
或,翻转伸缩缸(10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行走架(3)联接并且翻转伸缩缸(10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翻转架(102)联接,翻转伸缩缸(103)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翻转伸缩缸(103)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或,提升架(4)设置为还包含有壳架部(43)和顶梁部(44)并且壳架部(4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顶梁部(44)联接,壳架部(43)设置为与托台(42)容纳式联接并且提升伸缩缸(41)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托台(42)联接,提升伸缩缸(4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顶梁部(44)联接并且壳架部(43)设置为通过滚轮与翻转架(102)联接,托台(42)设置为与清扫装置(5)联接并且壳架部(43)设置为矩形立体架状体,顶梁部(44)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
或,清扫装置(5)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第四角刷部(54)和吸尘头部(55)并且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和第四角刷部(54)分别设置在提升架(4)的角部,吸尘头部(55)设置在提升架(4)的底端端面部并且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和第四角刷部(54)分别设置为与提升架(4)转动式联接,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和第四角刷部(54)分别设置为具有L字排刷、转辊和液压马达的集成体并且转辊设置为与提升架(4)转动式联接,转辊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与L字排刷联接并且转辊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液压马达的动力端轴联接,吸尘头部(55)的外壳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提升架(4)联接,
或,除尘装置(91)设置为多管旋风除尘器并且除尘装置(91)的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联接,
或,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旁边立柱组(101)、翻转架(102)和翻转伸缩缸(103)设置为按照侧移的方式分布,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除尘装置(91)设置为按照除尘的方式分布,至少两个翻转伸缩缸(103)设置在翻转部(1021)与行走架(3)之间,第一角刷部(51)、第二角刷部(52)、第三角刷部(53)、第四角刷部(54)和吸尘头部(55)分别设置为与托台(42)联接,壳架部(43)分别设置为与翻转部(1021)和支撑架部(1023)联接,
或,在列车车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有立柱组(1),在列车车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旁边立柱组(101)并且在行走架(3)上设置有主体沉降箱(7)和回转支撑(105),在回转支撑(105)和旁边立柱组(101)之间设置有转动架(104)并且在转动架(104)上设置有提升架(4),在提升架(4)上分别设置有清扫装置(5)和吸尘沉降箱(6),
或,立柱组(1)设置为包含有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上端头和第五行柱部(19)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架(2)联接,第四行柱部(18)和第五行柱部(19)分别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并且第四行柱部(18)的两个梁体和第五行柱部(19)的两个梁体分别设置在支撑架(2)的角部,
或,旁边立柱组(101)设置为呈间隔分布的两个梁架状体并且旁边立柱组(10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转动架(104)联接,
或,转动架(104)设置为矩形框架并且转动架(104)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回转支撑(105)联接,翻转架(102)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旁边立柱组(101)联接并且翻转架(10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与提升架(4)联接,
或,回转支撑(105)的外圈设置为与行走架(3)联接并且回转支撑(105)的内圈设置为与转动架(104)联接,回转支撑(105)设置为液压回转支撑并且回转支撑(105)的液压端头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或,立柱组(1)、支撑架(2)、行走架(3)、提升架(4)、清扫装置(5)、吸尘沉降箱(6)和主体沉降箱(7)与旁边立柱组(101)、转动架(104)和回转支撑(105)设置为按照侧移的方式分布,
或,激光测距仪或接近开关设置在行走架(3)上,速度雷达设置在支撑架(2)上。
CN202022002419.4U 2020-09-14 2020-09-14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Active CN214396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02419.4U CN214396692U (zh) 2020-09-14 2020-09-14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02419.4U CN214396692U (zh) 2020-09-14 2020-09-14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96692U true CN214396692U (zh) 2021-10-15

Family

ID=78017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02419.4U Active CN214396692U (zh) 2020-09-14 2020-09-14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96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62511Y (zh) 烟草物料翻箱倒料装置
CN1048367A (zh) 垃圾收集车
US8998555B1 (en) Lightweight waste gathering and disposal vehicle with automated arm
EP0327948A2 (de) Müllsammelfahrzeug
CN111791838A (zh) 吸料执行机构及余料清除系统
CN111762131B (zh) 一种空车线智能清车厢系统及其清扫方法
CN103662858B (zh) 一种散料无尘装卸料装置
CN103969079A (zh) 一种采样机
CN112959976A (zh) 列车煤渣清扫设备及其清扫方法
CN112109668A (zh)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方法和及其应用
CN214396692U (zh) 用于列车车厢的余物清除装置
CN108657701A (zh) 地埋式垃圾收集系统
CN210100032U (zh) 一种基于ar技术的机场跑道异物检测清理机器人
CN106183941A (zh) 一种喷涂车间用清理车
CN215754383U (zh) 一种自动运行到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桶装置
CN103395588A (zh) 具有自卸功能的小型环卫车
CN210259806U (zh) 一种多功能垃圾车
CN219155926U (zh) 翻车机集装箱清扫组件
CN214440743U (zh) 一种移动式粮食环保清理装置
CN218492399U (zh) 环保清扫车
CN217165613U (zh) 一种负压吸尘机
CN214196382U (zh) 一种高速隧道养护用工具车
CN216332024U (zh) 一种阳极碳块转运装置
CN216763597U (zh) 一种火车清扫装置
CN115610882B (zh) 一种高精度垃圾转运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