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78599U - 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78599U
CN214378599U CN202120062100.2U CN202120062100U CN214378599U CN 214378599 U CN214378599 U CN 214378599U CN 202120062100 U CN202120062100 U CN 202120062100U CN 214378599 U CN214378599 U CN 214378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battery
hole
cell holder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621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岩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78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785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了流体的导热系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电池系统(S)的保持座(100)具备金属制且板状的座部(1),上述座部(1)形成有供电池单元(9)载置的平面状的载置面(10)及与载置面(10)平行地配置的成为流体的流通路的贯通孔(2),贯通孔(2)的内表面由金属露出而成的导热面与树脂露出而成的树脂面形成。

Description

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具备电池层叠体及冷却管(本申请的流通路),其中,该电池层叠体通过层叠多个方形电池单体(本申请的电池单元)而成,该冷却管以热耦合状态配置于电池层叠体的一面,用于通过使制冷剂在内部流动而与该电池层叠体进行热交换。在该电源装置中,冷却管在电池层叠体的一面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有多根。而且,在分离的冷却管彼此之间配置有树脂部件。电池层叠体的一面被隔热部件以使冷却管成为封闭状态的方式包覆。冷却管形成为与电池层叠体对置的上表面成为平坦的扁平型,从而与方形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增加而使与电池层叠体的热耦合变得可靠。由此,利用冷却管从一面开始对电池层叠体进行冷却。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含一个以上的电池模块及电池组壳体,其中,该一个以上的电池模块包含层叠能够充放电的两个以上的电池单体(本申请的电池单元)而成的电池单体层叠体,该电池组壳体包围电池模块的外部。在该电池组中,通过电池组壳体的冷却将从电池单体传导来的热量除去。电池组壳体由与电池组壳体的内部空间隔离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冷却。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33707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6-511509号公报
在利用流体对电池单元进行冷却或加热(以下,有时简称为调温)的情况下,需要充分确保流体的导热系数。为了充分确保导热系数,例如也可以如专利文献1所示,将流体的流通路设为扁平形状。这里,如果将流通路设为较薄的扁平形状,则能够提高导热系数,但仅通过将流通路设为较薄的扁平形状,存在流通路的加工难度上升的情况、无法进行流路的各部中的导热系数的调整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地提高流体的导热系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金属制且板状的座部,该座部形成有供电池单元载置的平面状的载置面及与上述载置面平行地配置的流体的流通路,在上述流通路的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露出而成的导热面及树脂露出而成的树脂面。
根据上述结构,电池单元保持座能够通过经由座部的载置面的导热对电池单元进行调温。此时,电池单元利用在座部的流通路流动的流体进行调温,但由于流通路的内表面由金属露出而使导热系数较高的导热面与树脂露出而使导热系数较低的树脂面形成,所以能够对座部与流体的导热的方向进行调整。即,能够增大向从流体朝向导热面的方向的导热。由此,能够简单地提高流体的导热系数。此外,例如若由树脂形成流通路的内壁的一部分等,则能够使流通路的内表面为树脂面。以下,有时将流通路的内表面简称为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另一特征结构在于,上述导热面与上述载置面对置配置,上述树脂面配置为比上述导热面远离上述载置面。
根据上述结构,使内表面中的导热系数较高的导热面与电池单元对置,能够提高流体与电池单元的导热系数,并且阻碍乃至抑制经由不与电池单元对置的内表面的、流体与电池单元以外的导热,从而能够提高基于流体的电池单元的调温效率(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另一特征结构在于,进一步具备树脂制的隔离部件,该隔离部件具有形成为沿着上述流通路的延伸方向的形状的嵌入部,上述嵌入部嵌入上述流通路内,与上述导热面分离,上述树脂面由上述嵌入部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隔离部件的嵌入部嵌入流通路的简单的加工,能够形成树脂面,并且将流通路中的导热面与隔离部件之间设为较薄的扁平形状的流路。例如,对金属板进行钻孔加工、拉拔加工而得到较薄的扁平形状的流路的加工难度较高,但在形成较大的贯通孔(流通路)后,利用隔离部件使该贯通孔变窄而较薄地形成的加工是容易的。
另外,通过如上述那样将流通路设为较薄的扁平形状的流路,能够提高电池单元与流体的导热系数。另外,隔离部件由树脂形成,且与金属相比导热系数较低,因此能够阻碍乃至抑制流体与电池单元以外的导热,从而提高基于流体的电池单元的调温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另一特征结构在于,上述流通路为贯通孔,上述隔离部件具有将上述流通路划分为多个流路的划分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划分部对作为贯通孔的一个流通路进行划分,而形成多个流路。
上述流通路是与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为四边形状的多个贯通孔,构成各个上述流通路的内表面的四个面中的、与上述载置面对置的面与上述载置面平行,上述隔离部件是以与构成各个上述流通路的内表面的四个面中的、除与上述载置面对置的面之外的三个面接触的方式被嵌入的四棱柱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导热面与隔离部件之间成为较薄的扁平形状的流路。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另一特征结构在于,上述隔离部件具有与上述座部卡合的卡合部,上述卡合部限制上述隔离部件的上述延伸方向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卡合部的卡合,能够防止隔离部件向流通路的延伸方向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另一特征结构在于,上述隔离部件具有与上述座部卡合的卡合部,上述卡合部限制上述隔离部件的与上述导热面接近或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卡合部的卡合,能够将隔离部件与导热面的距离保持为恒定。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另一特征结构在于,上述嵌入部的构成上述树脂面的面形成为使上述嵌入部与上述导热面的距离在延伸方向变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通过隔离部件的嵌入部的嵌入而使流通路成为扁平形状的流路时的该流路的厚度在流通路的延伸方向的各部不同。由此,能够任意地调整流通路的延伸方向各部的导热系数。例如,针对流通路中的欲提高导热系数的部分,以嵌入部的树脂面与上述导热面的距离变短的方式形成嵌入部,针对欲抑制导热系数的部分,以嵌入部的树脂面与上述导热面的距离变长的方式形成嵌入部。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另一特征结构在于,上述嵌入部的构成上述树脂面的面形成为使上述嵌入部与上述导热面的距离在延伸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导热系数从流通路的一方(例如,流体的入口侧)朝向另一方(例如,流体的出口侧)逐渐增大。流体的温度从入口朝向出口上升,因此若设计为导热系数从流体的入口侧朝向出口侧逐渐增大,则结果,能够使流通路各部中的电池单元的调温状态均匀化,来适当地进行电池的调温。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系统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上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及排列于上述电池单元保持座的多个上述电池单元,上述流通路沿着多个上述电池单元的排列方向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电池系统而言,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在电池单元保持座上排列,沿着该电池单元的排列方向形成有流通路。由此,使排列的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作为一组与流通路对应,针对电池单元的每一组进行调温控制。
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流体的导热系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保持座在内的电池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系统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表示山部的突起部的结构的电池系统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山部的倾斜部的结构的电池系统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多个电池系统并列配置并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的布局的俯视图。
图6是调温机构的流程图。
图7是对保持座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8是对保持座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9是对保持座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0是对贯通孔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1是对贯通孔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2是对贯通孔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3是对保持座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4是对电池系统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座部;2…贯通孔(流通路);2A…贯通孔(流通路);2B…贯通孔(流通路);2C…贯通孔(流通路);2D…贯通孔(流通路);2X…流路槽(流通路);2α…贯通孔(流通路);2β…贯通孔(流通路);2γ…贯通孔(流通路);2δ…贯通孔(流通路);3…导热介质;5…隔离件;5α…隔离件;5β…隔离件;5γ…隔离件;5δ…隔离件;6…循环路;9…电池单元;10…载置面;20…流体流路(流路);28…上表面(导热面);50…山部(嵌入部);51…谷部(卡合部、划分部);52…轨道(卡合部);55…突起部;58…上表面(树脂面);100…保持座;S…电池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电池系统例如用作电动汽车(所谓的EV)、混合动力车(所谓的HV)等的蓄电装置。
图1、图2表示在电池单元保持座100(以下,记载为保持座100)上呈直线状排列并载置多个电池单元9的电池系统S。在保持座100与电池单元9之间铺设有导热介质3。以下,将铅垂方向的上方简称为上,将其相反的下方简称为下。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电池系统S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
保持座100利用在内部流通的流体(成为制冷剂、载热体的液体、流体)对所载置的电池单元9进行冷却或加热(以下,有时简称为调温)。保持座100参照设置于电池单元9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等,对因充放电而发热的电池单元9进行冷却,或者对例如受外部气温的影响对于进行充放电而言过于低温的电池单元9进行加热。由此,能够将电池单元9保持在适于充放电的温度范围内。
保持座100中使用的流体只要能够吸收或释放热量即可,也能够使用液体(例如,水)、气体(例如,空气)等,但如果是液体则优选使用LLC等防冻液,如果是气体则优选使用氟利昂等空调气体。这些流体的调温如后所述。
保持座100在内部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贯通孔2(流通路的一个例子),保持座100具备经由导热介质3载置电池单元9的座部1及嵌入贯通孔2的隔离件5(隔离部件的一个例子)。
电池单元9例如是被封装成长方体状的蓄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单元。电池单元9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也可以具有控制该电池单体的充放电的控制电路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封装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定义为一个电池单元9。
电池单元9载置在导热介质3上,上述导热介质3铺设在座部1(保持座100)上,电池单元9的至少一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铅垂方向的下表面)与导热介质3紧密接触。各个电池单元9以使具有最大表面积的面彼此对置的状态邻接配置。如后所述,电池单元9沿着座部1的长边方向例如排列成一列。
导热介质3例如是具有弹性与高导热性的凝胶状且片状的导热片等,填埋在保持座100与电池单元9之间的空隙而提高导热性。导热介质3也可以代替导热片而使用导热润滑脂等。
如图2所示,座部1是上下方向成为厚度方向的俯视(顶视)为矩形状的板状的部件。座部1是金属制且板状的部件,该座部1形成有供电池单元9载置的平面状的载置面10及与载置面10平行地配置的贯通孔2。座部1例如通过挤压法形成。
载置面10是贯通孔2的上表面28(导热面的一个例子)侧的板面。载置面10形成为平面状。如上所述,在载置面10铺设有导热介质3。载置面10从下方经由导热介质3支承电池单元9。
贯通孔2沿着载置面10形成。贯通孔2形成为从矩形状的座部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贯通。贯通孔2是沿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在矩形状的内周的一部分形成有凹凸的形状)的孔。另外,贯通孔2的该剖面形状沿着在长边方向观察板状的座部1时的外侧形状。在贯通孔2的上表面28形成有多个肋21。在贯通孔2的宽度方向(与座部1的短边方向相同)两侧面形成有朝向该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槽(以下,记载为孔槽22)。在图2中,图示了在座部1形成有一个贯通孔2,进一步在该贯通孔2形成有六个肋21、两个孔槽22的情况。
肋21从贯通孔2的上表面28(导热面的一个例子)朝向下方垂下,并沿着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座部1的长边方向)形成。肋21例如形成在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整个范围内。
孔槽22沿着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形成。孔槽22例如形成在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整个范围内。
隔离件5是由吸水率较小的材料形成的、上下方向成为厚度方向的顶视为矩形状的板状的部件。隔离件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树脂制,但也可以由铝、铝合金等其他金属、金属合金形成。隔离件5例如被一体成型。隔离件5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相同。隔离件5以使其下表面沿着贯通孔2的下表面的方式插通于贯通孔2。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以插通的方式嵌入一个隔离件5。通过隔离件5的插通,贯通孔2被划分为多个流体流路20。由此,沿着流体流路20的延伸方向(与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相同)观察的剖面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厚度较薄的扁平形状的矩形状。
贯通孔2的内表面即流体流路20的内表面构成为包含金属露出且与载置面10对置的上表面28(导热面的一个例子)及比上表面28远离载置面10且树脂制的隔离件5的上表面58(树脂面的一个例子)。流体流路20的详细后述。
隔离件5的顶视时的长边方向沿着座部1的长边方向(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隔离件5的顶视时的短边方向沿着座部1的短边方向(贯通孔2的宽度方向)。在隔离件5的上表面侧沿隔离件5的短边方向交替形成有多个肋状的山部50(嵌入部的一个例子)与槽状的谷部51(卡合部的一个例子、划分部的一个例子)。在隔离件5的短边方向两侧面形成有朝向短边方向外侧凸出的肋状的轨道52(卡合部的另一个例子)。
谷部51形成为沿着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延伸。谷部51沿着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形成。谷部51例如形成在隔离件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整个范围内。
贯通孔2的肋21嵌入谷部51,肋21的下表面与谷部51的底面抵接。由此,贯通孔2被划分为多个流体流路20。
山部50沿着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形成。山部50例如形成在隔离件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整个范围内。山部50由相邻的两个谷部51形成,或者由谷部51与轨道52形成。
山部50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平面状,但在一部分的区间(例如,图1的区间A、区间B)中,也可以形成有使山部5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隆起而成的突起部55(参照图3)、使该上表面的一部分凹陷而设置了一个方向的倾斜的倾斜部59(参照图4)。突起部55、倾斜部59后述。此外,图3、图4是沿着流体流路20(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且与载置面10交叉的、包含流体流路20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山部50的宽度形成为与流体流路20的宽度大致相同,山部50嵌入流体流路20。此时,山部50的上表面与贯通孔2的上表面28分离。由此,流体流路20成为厚度方向较薄的扁平形状的流路,从而能够使从在流体流路20流通的流体经由座部1向电池单元9的导热系数增大。此外,流体流路20的厚度能够通过变更山部50的高度来进行调整。具体而言,若降低山部50的高度则流体流路20的厚度变厚,若提高山部50的高度则流体流路20的厚度变薄。
轨道52沿着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形成。轨道52例如形成在隔离件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整个范围内。轨道52紧密地嵌入孔槽2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轨道52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孔槽22的上下表面抵接。由此,隔离件5相对于座部1在上下方向被固定支承。因此,能够限制隔离件5与贯通孔2的上表面28接近或分离的运动而将其固定于座部1,从而能够抑制在流体流路20流通的流体的导热系数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轨道52的侧面(隔离件5的朝向短边方向的面)与孔槽22的底面(贯通孔2的朝向宽度方向的面)抵接。由此,隔离件5相对于座部1在短边方向被固定支承。因此,能够防止隔离件5的宽度方向的松动。
此外,如上所述,轨道52的上下表面以及侧面分别与孔槽22的上下表面以及侧面抵接,由此在各个面产生摩擦力,从而能够限制隔离件5向其长边方向(贯通孔2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而将其固定于座部1。
此外,为了使隔离件5向座部1的固定更加可靠,也可以在轨道52的基础上,或者代替轨道52,在隔离件5设置钩挂于座部1或贯通孔2的构造(例如,搭扣配合构造)等。
如图3所示,突起部55是用于使在流体流路20流通的流体产生涡流等湍流的障碍物(所谓的妨碍板)。突起部55例如具有在流体的流通方向的后方侧(上游侧)单调且随着朝向前方侧而缓慢上升的倾斜面及在前方侧(下游侧)单调且随着朝向前方侧而急剧下降的倾斜面,其棱部形成为沿与流体的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山状。在流体流路20中,在流体超过突起部55而流通时,在流体的流通方向的突起部55的前方侧产生湍流,由此能够使从在流体流路20流通的流体经由座部1向电池单元9的导热系数增大。突起部55的高度越高越产生剧烈的湍流,而使导热系数越增大。突起部55在其高度较低的情况下仅产生缓慢的湍流,但导热系数微增。
突起部55也可以设置于流体流路20的欲提高导热系数的位置。突起部55例如也可以配置于图1、图5所示的流体的流通方向(座部1的长边方向)的保持座100的中间部分(图1以及图5的区间B)的流体流路20。载置在保持座100的中间部分上的电池单元9的两面被其他电池单元9夹住,最难以自然冷却且容易升温(热容易滞留),因此通过增大区间B的导热系数,能够使各个电池单元9的冷却状态均匀化。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电池单元9进行调温。
如图4所示,倾斜部59是为了使流体流路2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增大而设置的。倾斜部59配置于流体流路20中的流体的入口侧(图1以及图5的区间A),形成随着朝向流体的流通方向前方(下游侧)而单调上升的倾斜面。由此,能够增大流体流路20的入口附近的流体流路20的厚度,从而减小该入口附近的从在流体流路20流通的流体经由座部1向电池单元9的导热系数。在对电池单元9进行冷却或加热的情况下,流体流路20中的入口侧的流体的温度最低或最高,出口侧的流体的温度最高或最低,因此通过减小流体流路20的入口附近的导热系数,能够使流体的流通方向的各部中的从流体经由座部1向电池单元9的导热系数均匀化。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电池单元9进行调温。
图5表示在将电池系统S搭载于车辆(例如,EV)的车身C的情况下的、与用于向保持座100供给排出流体的配管有关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在图5中,在车身C的长边方向(车辆的行驶方向),使多个电池系统S的长边方向侧面相邻而排列成一列。各个电池系统S以电池系统S的电池单元9在与车身C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位置关系搭载于车身C。
电池系统S与对流体进行调温的调温装置T(参照图6)连接,并与供被调温的流体循环的循环路6连接。调温装置T通过对在循环路6循环的流体进行冷却或加热,来对电池单元9进行冷却或加热。
如图5所示,循环路6具备第一导入集管61、第二导入集管62、与电池系统S的各个流体流路20连接并向电池系统S供给流体的导入路63、与各个流体流路20连接并从电池系统S排出流体的排出路64、第二排出集管65以及第一排出集管66。
第二导入集管62是在每个电池系统S(保持座100)中设置,并向与该保持座100连接的多个导入路63的每一个分配流体的分支配管单元。
第一导入集管61是向在每个电池系统S(保持座100)中设置的第二导入集管62的每一个分配流体的分支配管单元。
第二排出集管65是在每个电池系统S(保持座100)中设置,并从与该保持座100连接的多个排出路64的每一个汇集流体的分支配管单元。
第一排出集管66是从在每个电池系统S(保持座100)中设置的第二排出集管65的每一个汇集流体的分支配管单元。
被空调、散热器调温后的流体从循环路6的上游侧向第一导入集管61供给,并被分配给各个第二导入集管62。另外,流体从第二导入集管62被分配到各个导入路63。另外,流体从导入路63向流体流路20供给,与各个电池单元9进行热交换后,向排出路64排出。被排出的流体被第二排出集管65以及第一排出集管66汇集而返回到循环路6的下游侧,再次被空调、散热器进行调温。
此外,如图1、图2等所示,由于在流体流路20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导热系数较小的树脂制的隔离件5,因此如图5所示,在将电池系统S搭载于车辆的车身C的状态下,能够抑制从路面(地面)向电池系统S的辐射热的导热、从电池系统S经由车身的底面向车外的散热(由外部空气进行冷却)。由此,电池单元9的调温效率提高。
图6表示在保持座100(循环路6)循环的流体(在图6中为LLC)的调温机构T。在图6中,利用泵P使流体在循环路6循环。
在泵P的下游侧经由第一导入集管61(参照图5)连接有多个电池系统S,并按以下顺序朝向下游侧连接有切换阀V、散热器R、热泵系统HP以及加热器H。加热器H的下游侧与泵P的上游侧连接,构成作为循环路流路的循环路6。
热泵系统HP是环状的流路,依次具备供氟利昂等流体(以下,记载为制冷剂气体)在内部循环的循环路7、在循环路7上串联连接的压缩机CP、冷凝器CD以及膨胀阀BV。被压缩机CP隔热压缩的制冷剂气体被冷凝器CD冷却而冷凝,向膨胀阀BV供给而被减压。被膨胀阀BV减压的制冷剂气体在蒸发器E隔热膨胀而使其温度降低,来对在循环路6流通的流体进行冷却(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CP。
切换阀V与绕过散热器R而与热泵系统HP连接的旁通路6b连接,将从电池系统S排出的流体供给到散热器R或热泵系统HP。切换阀V是能够以将从上游侧供给来的流体向下游侧的两个流路中的任一方供给的方式切换流路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谓的三通阀)。
在对从电池系统S排出的流体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将切换阀V的流路设定为将流体供给到散热器R。在散热器R中,使流体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对其进行冷却。之后,流体被热泵系统HP冷却。
在对从电池系统S排出的流体进行加热的情况下,通过切换阀V,将流体直接供给到热泵系统HP。在该情况下,热泵系统HP的压缩机CP不工作,流体保持原状地(在热泵系统HP不进行热交换)供给到加热器H,由加热器H进行加热。
如以上那样,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流体的导热系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保持座100在座部1形成有一个贯通孔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贯通孔2也可以在座部1形成多个。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各个贯通孔2分别嵌入单独的隔离件5。各个贯通孔2的形状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在座部1形成宽度不同的多个贯通孔2。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保持座100在贯通孔2的上表面28形成有六个(多个)肋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有时也如图7所示,例如在贯通孔2的宽度较窄的情况下不设置肋21。图7表示在座部1形成有不具有肋21的四个(多个)宽度较窄的贯通孔2(贯通孔2A~2D),并向各个贯通孔2嵌入有单独的隔离件5(隔离件5A~5D)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形成有一个流体流路20。图7所示的隔离件5没有形成谷部51。
作为图7所示的保持座100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将具有多个肋21的贯通孔2与不具有肋21的贯通孔2混合形成在座部1。例如,在形成五个流体流路2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具有三个肋21的一个贯通孔2与不具有肋21的一个贯通孔2混在一起。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保持座100在隔离件5的短边方向两侧面形成有轨道5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8所示,省略轨道52。此外,在省略轨道52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也可以省略贯通孔2的孔槽22。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保持座100中的座部1的一个贯通孔2插通一个隔离件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对隔离件5被一体成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插通被分割的隔离件5。在图9中,图示了隔离件5由构件5a~5d的集合构成,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嵌入构件5a~5d作为隔离件5的情况。在图9中,图示了在隔离件5的长边方向观察的构件5a~5d的剖面形状相同的情况,但也可以使构件5a~5d的剖面形状不同。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保持座100中的座部1的贯通孔2是沿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的孔,另外,该贯通孔2沿着在长边方向观察板状的座部1时的外侧形状的情况。但是,贯通孔2的剖面形状不限于矩形状,另外,也可以不沿着座部1的外侧形状。
贯通孔2的例如图10、图11所示的、沿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长径方向与载置面10平行的长圆形状(图10)、椭圆形状(图11)。此外,图10、图11表示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形成有一个流体流路20的情况,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插通一个隔离件5。
代替省略轨道52,图10、图11所示的隔离件5形成为使隔离件5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贯通孔2的铅垂方向的厚度的一半厚。另外,使隔离件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贯通孔2的长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的顶部(宽度方向的宽度最宽的部分)抵接。由此,隔离件5相对于座部1在上下方向被固定支承。
另外,贯通孔2的例如图12所示的、沿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短边与载置面10平行的梯形形状。此外,图12表示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形成有一个流体流路20的情况,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插通一个隔离件5。
图12所示的隔离件5省略轨道52,取而代之将隔离件5的下方侧(在图11的情况下,为隔离件5的底边)的宽度形成为比上方侧的宽度宽。另外,使隔离件5的底边的两端部与贯通孔2的宽度方向的两方的顶部抵接。由此,隔离件5相对于座部1在上下方向被固定支承。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保持座100具备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贯通孔2的座部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贯通孔2,座部1也可以如图13所示具备流路槽2X(流通路的另一个例子)。
图13表示在座部1中的与载置面10相反侧的面(以下,记载为下表面)形成有多个流路槽2X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隔离件5以使其上表面58内的、短边方向的两侧部的上表面(轨道52的上表面)与座部1的下表面紧密抵接的状态,使其山部50沿着肋21嵌入流路槽2X,由此能够形成厚度方向较薄的扁平形状的流体流路20。在图13中,通过在轨道52与座部1之间夹住垫圈等密封材料G,使隔离件5的上表面58与座部1的下表面紧密抵接而进行密封(seal),从而防止流体从流路槽2X泄漏。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保持座100的座部1的贯通孔2的上表面28形成有六个(多个)肋21,并且在贯通孔2的宽度方向(与座部1的短边方向相同)两侧面形成有朝向该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孔槽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如图13所示,也存在不设置孔槽22的情况。
图14表示在座部1形成有不具有肋21以及孔槽22的四个(多个)宽度较窄的贯通孔2(贯通孔2α~2δ),在各个贯通孔2嵌入有单独的隔离件5(隔离件5α~5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相对于一个贯通孔2形成有一个流体流路20。
各个贯通孔2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为四边形状(矩形状)。构成贯通孔2的内表面的四个面中的、与载置面10对置的上表面28与载置面10平行。隔离件5是以与构成贯通孔2的内表面的四个面中的、除与载置面10对置的上表面28之外的三个面接触的方式被嵌入的四棱柱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相同)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应用,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只是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具备金属制且板状的座部,所述座部形成有供电池单元载置的平面状的载置面及与所述载置面平行地配置的流体的流通路,
在所述流通路的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露出而成的导热面及树脂露出而成的树脂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面与所述载置面对置配置,
所述树脂面配置为比所述导热面远离所述载置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树脂制的隔离部件,所述隔离部件具有形成为沿着所述流通路的延伸方向的形状的嵌入部,
所述嵌入部嵌入所述流通路内,
所述树脂面由所述嵌入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路为贯通孔,
所述隔离部件具有将所述流通路划分为多个流路的划分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路是与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为四边形状的多个贯通孔,
构成各个所述流通路的内表面的四个面中的、与所述载置面对置的面与所述载置面平行,
所述隔离部件是以与构成各个所述流通路的内表面的四个面中的、除与所述载置面对置的面之外的三个面接触的方式被嵌入的四棱柱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离部件具有与所述座部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卡合部限制所述隔离部件的所述延伸方向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离部件具有与所述座部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卡合部限制所述隔离部件的与所述导热面接近或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入部的构成所述树脂面的面形成为使所述嵌入部与所述导热面之间的距离在延伸方向变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入部的构成所述树脂面的面形成为使所述嵌入部与所述导热面之间的距离在延伸方向逐渐减小。
10.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元保持座;及
多个所述电池单元,它们排列于所述电池单元保持座,
所述流通路沿着多个所述电池单元的排列方向形成。
CN202120062100.2U 2020-02-07 2021-01-11 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Active CN2143785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9769A JP7467960B2 (ja) 2020-02-07 2020-02-07 電池ユニット保持台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JP2020-019769 2020-0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78599U true CN214378599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45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62100.2U Active CN214378599U (zh) 2020-02-07 2021-01-11 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67960B2 (zh)
CN (1) CN21437859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0108B2 (ja) 2010-10-08 2015-03-25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装収納箱の内部冷却構造
JP2019110003A (ja) 2017-12-18 2019-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ケース
JP2019145460A (ja) 2018-02-23 2019-08-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温度調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7960B2 (ja) 2024-04-16
JP2021125420A (ja) 2021-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22349B (zh) 具有侧入口配件的逆流式热交换器
US10996002B2 (en) Evaporator
US11371782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parallel flow features to enhance heat conduction
US8790808B2 (en) Device for cooling a vehicle battery
US20160036104A1 (en) Battery cell heat exchanger with graded heat transfer surface
US20190109357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tegrated support structure
CA2982475A1 (e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CA2953412A1 (en) Multi-sided heat exchangers with compliant heat transfer surfaces
US10801789B2 (en) Heat exchangers with improved fluid distribution
US11499790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multipass fluid flow passages
KR20210157429A (ko) 고성능 균일 온도 냉각판
CA286476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oling charge air for a fuel cell, and three-fluid charge air cooler
JP2012190674A (ja) バッテリー装置
CN111121503B (zh) 传递热以控制电池和电力电子设备的部件的温度的装置
CN214378599U (zh) 电池单元保持座以及电池系统
CN111854489A (zh) 冷却装置
US20120231319A1 (en) Structural and thermal management component
EP3824241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KR20180080019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KR20180080022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US20240178477A1 (en) Fluid distribution tank for a tubular element
CN111900512B (zh) 一种电池组件
US20240118042A1 (en) Heat Exchanger
KR20180080020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US20230272983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in particular a cool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