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70984U - 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70984U CN214370984U CN202023310714.2U CN202023310714U CN214370984U CN 214370984 U CN214370984 U CN 214370984U CN 202023310714 U CN202023310714 U CN 202023310714U CN 214370984 U CN214370984 U CN 2143709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ombustion
- chamber
- housing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第一气流腔中。进入第一气流腔中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空气由控风孔中流入第二气流腔中;另一部分在第一气流腔中继续扩散。其中,进入第二气流腔中的空气会流入空气流道中,以作为二次空气参与燃烧主体上的燃烧,使得燃气充分燃烧,降低烟气中排放物含量,保证燃气热水器更加环保。另外,对于扩散在第一气流腔中的空气,由于供气组件向引射管内供气时,在引射的作用下以及在正压作用下,第一气流腔内的空气被一起吸入引射管内,以完成部分空气与燃气之间的混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燃气热水器一般由燃烧装置与换热器装置等结构组成,其燃烧装置一般有大气式燃烧装置和全预混燃烧装置。当大气式燃烧装置应用在强抽燃气热水器时,一般将风机装置与燃烧器组件分开设置,即风机装置在换热器装置上方,燃烧器组件在换热器装置下方。然而,如此设置不利于零部件的集成,导致整机空间无法合理布置利用,造成燃气热水器体积过大,不利于小型化。而当大气式燃烧装置应用在强鼓燃气热水器时,燃烧装置在换热器装置下方,工作时往上鼓风,导致换热器装置或冷凝器的冷凝水不利于脱落。同时因传统送风系统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其送风效率降低,进而影响换热效果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能有效地提高送风效率,提升燃烧效率和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保证整机空间合理布置,有利于燃气热水器实现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其能有效地提高送风效率,提升燃烧效率和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保证整机空间合理布置,有利于燃气热水器实现小型化。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烧装置,所述燃烧装置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内设有控风板,所述控风板将所述导流罩内分隔为第一气流腔与第二气流腔,所述控风板上设有控风孔;燃烧组件,所述燃烧组件包括燃烧主体与引射管,所述燃烧主体位于所述第二气流腔内,所述燃烧主体上设有空气流道与燃气流道,所述引射管装设在所述燃烧主体上,并与所述燃气流道连通,所述引射管一端贯穿所述控风板延伸至所述第一气流腔内;风机与供气组件,所述风机与所述供气组件均装设在所述导流罩上,所述风机的出风端和所述供气组件的供气端均与所述第一气流腔连通,所述供气组件用于与外部气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烧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第一气流腔中。进入第一气流腔中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空气由控风孔中流入第二气流腔中;另一部分在第一气流腔中继续扩散。其中,进入第二气流腔中的空气会流入空气流道中,以作为二次空气参与燃烧主体上的燃烧,使得燃气充分燃烧,降低烟气中排放物含量,保证燃气热水器更加环保。另外,对于扩散在第一气流腔中的空气,由于供气组件向引射管内供气时,在引射的作用下以及在正压作用下,第一气流腔内的空气被一起吸入引射管内,以完成部分空气与燃气之间的混合。由此可知,本燃烧装置合理利用导流罩与控风板,将空气流向一分为二,既完成二次空气供给,又完成空气与燃气之间的预混合,如此,有效提高燃气热水器的送风效率,提升燃烧工况,从而提升燃烧效率。此外,由于利用导流罩与控风板同时能完成两种空气分配过程,有效减少燃烧装置上的结构布置,使得整机空间布置合理,保证整机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燃气热水器实现小型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体腔与第二分体腔,所述第一分体腔相对于所述第二分体腔远离所述控风板分布,且所述第一分体腔的横断面面积S1小于所述第二分体腔的横断面面积S2,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分体腔连通,所述供气组件的供气端与所述第一分体腔连通,所述引射管一端伸至所述第一分体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连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控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壳体内分隔为所述第二气流腔与所述第二分体腔,所述第一分体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风机装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供气组件装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一调节阀,所述供气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用于与外部气源连通,所述第一调节阀与所述风机均装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组件包括第二调节阀、进气管和喷嘴,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调节阀连接,所述喷嘴与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喷嘴的喷射端位于所述第一分体腔内,并朝所述引射管的管口设置,所述第二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喷嘴上的气流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主体上设有冷却孔,所述冷却孔与所述第二气流腔连通,且所述冷却孔靠近所述第二气流腔的腔壁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的一端压合在所述燃烧主体的边缘上,所述导流罩与所述燃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气流道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燃气流道在所述燃烧主体的径向上间隔分布,且在任一相邻两个所述燃气流道中,其中一个所述燃气流道环设于另一个所述燃气流道外围设置,所述燃气流道上连通有至少一个引射管,所述空气流道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燃气流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组件还包括点火组件,所述点火组件装设在所述燃烧主体上。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换热本体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装置,所述换热本体内设有燃烧腔,所述换热本体装设在所述燃烧主体下方,且所述燃烧腔与所述第二气流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热水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燃烧装置,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第一气流腔中。进入第一气流腔中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空气由控风孔中流入第二气流腔中;另一部分在第一气流腔中继续扩散。其中,进入第二气流腔中的空气会流入空气流道中,以作为二次空气参与燃烧主体上的燃烧,使得燃气充分燃烧,降低烟气中排放物含量,保证燃气热水器更加环保。另外,对于扩散在第一气流腔中的空气,由于供气组件向引射管内供气时,在引射的作用下以及在正压作用下,第一气流腔内的空气被一起吸入引射管内,以完成部分空气与燃气之间的混合。由此可知,本燃烧装置合理利用导流罩与控风板,将空气流向一分为二,既完成二次空气供给,又完成空气与燃气之间的预混合,如此,有效提高燃气热水器的送风效率。此外,由于利用导流罩与控风板同时能完成两种空气分配过程,有效减少燃烧装置上的结构布置,使得整机空间布置合理,保证整机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燃气热水器实现小型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腔靠近所述燃烧主体的腔壁上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直径大小D从所述导流部靠近所述燃烧主体一端至所述导流部远离所述燃烧主体的一端呈减小趋势。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装置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圈A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流罩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燃烧装置;110、风机;120、导流罩;121、第一壳体;1211、开口;122、第二壳体;123、第一气流腔;1231、第一分体腔;1232、第二分体腔;124、第二气流腔;125、第一密封件;126、安装槽;127、凸台;128、进风口;130、供气组件;131、第二调节阀;132、进气管;133、安装座;134、喷嘴;135、第二密封件;140、第一调节阀;150、控风板;151、控风孔;152、安装孔;160、燃烧组件;161、燃烧主体;1611、燃气流道;1612、空气流道;1613、冷却孔;162、引射管;163、点火组件;164、第三密封件;200、换热本体;210、燃烧腔;220、夹层;221、导流部;230、水腔;300、排烟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3及图4,一种燃烧装置100,燃烧装置100包括:导流罩120、燃烧组件160、风机110和供气组件130。导流罩120内设有控风板150。控风板150将导流罩120内分隔为第一气流腔123与第二气流腔124,控风板150上设有控风孔151。燃烧组件160包括燃烧主体161与引射管162。燃烧主体161位于第二气流腔124内,燃烧主体161上设有空气流道1612与燃气流道1611。引射管162装设在燃烧主体161上,并与燃气流道1611连通,引射管162一端贯穿控风板150延伸至第一气流腔123内。风机110与供气组件130均装设在导流罩120上,风机110的出风端和供气组件130的供气端均与第一气流腔123连通。供气组件130用于与外部气源连接。
上述的燃烧装置100,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在风机110的作用下,进入第一气流腔123中。进入第一气流腔123中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空气由控风孔151中流入第二气流腔124中;另一部分在第一气流腔123中继续扩散。其中,进入第二气流腔124中的空气会流入空气流道1612中,以作为二次空气参与燃烧主体161上的燃烧,使得燃气充分燃烧,降低烟气中排放物含量,保证燃气热水器更加环保。另外,对于扩散在第一气流腔123中的空气,由于供气组件130向引射管162内供气时,在引射的作用下以及在正压作用下,第一气流腔123内的空气被一起吸入引射管162内,以完成部分空气与燃气之间的混合。由此可知,本燃烧装置100合理利用导流罩120与控风板150,将空气流向一分为二,既完成二次空气供给,又完成空气与燃气之间的预混合,如此,有效提高燃气热水器的送风效率。此外,由于利用导流罩120与控风板150同时能完成两种空气分配过程,有效减少燃烧装置100上的结构布置,使得整机空间布置合理,保证整机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燃气热水器实现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可将燃烧装置100整体安装在换热本体200的上方,即风机110和燃烧主体161均位于燃烧腔210的上方,这样鼓风时,气流则由上往下流动,便于换热本体200或者冷凝器上的冷凝水脱落,提升换热本体200上的换热效果。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风机110和供气组件130结构有多种,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需满足能够为第一气流腔123中稳定提供空气和燃气即可。比如:风机110可为轴流式风机或者离心式风机等。同时,控风孔151在控风板150上分布状况也有多种方式,比如:若干控风孔151在控风板150上呈矩阵排列;或者,若干控风孔151在控风板150上由内而外呈环状间隔分布;又或者,若干控风孔151在控风板150上呈无规律间隔分布等。此外,控风孔151在控风板150上的分布密度,可根据与风机110的远近而设定,比如:控风板150越靠近风机110的部分上的控风孔151的分布密度则越小。当然,控风孔151的具体分布状况还需根据燃烧装置100的实际燃烧工况而定。
可选地,供气组件130可为单独的气管、单独的喷嘴结构或者喷嘴、气管及调节阀组合结构等。同时,本实施例的外部气源为燃气提供设备,如燃气罐等设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与图6,第一气流腔12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体腔1231与第二分体腔1232。第一分体腔1231相对于第二分体腔1232远离控风板150分布,且第一分体腔1231的横断面面积S1小于第二分体腔1232的横断面面积S2。风机110的出风端与第二分体腔1232连通。供气组件130的供气端与第一分体腔1231连通。引射管162一端伸至第一分体腔1231内。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气流腔123具有两部分,且第二分体腔1232的横断面面积S2大于第一分体腔1231的横断面面积S1,因此,进入第一气流腔123后的空气,则按照不同流量比例分别流入第一分体腔1231和第二分体腔1232中,使得较多部分的空气从第二分体腔1232中流入第二气流腔124中,保证燃烧主体161上的燃烧更加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体腔1231的横断面面积S1与第二分体腔1232的横断面面积S2之间的比例关系可直接影响二次空气与混合空气之间的流量比例,即随着第二分体腔1232的横断面面积S2与第一分体腔1231的横断面面积S1之间的差值越大,进入燃烧主体161上的空气流道1612中的空气流量则越大。至于第一分体腔1231的横断面面积S1与第二分体腔1232的横断面面积S2之间的具体比例关系,本实施例不作限定,可根据实际产品和所需燃烧状况而定。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导流罩120包括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第一壳体121连通在第二壳体122上。控风板150设置在第二壳体122内,并将第二壳体122内分隔为第二气流腔124与第二分体腔1232。第一分体腔1231设置在第一壳体121内。风机110装设在第二壳体122上。供气组件130装设在第一壳体121上。当燃烧装置100正常运行时,风机110向第二壳体122内输送空气,此时,一部分空气由第二分体腔1232中流入第二气流腔124内;另一部分空气由第二分体腔1232中流入第一分体腔1231内。与此同时,供气组件130在一定燃气压力下向引射管162的引射口引射燃气,使得燃气由第一分体腔1231中引射入引射管162内,在引射作用以及正压作用下,带动周边的空气一并进入引射管162内进行预混合。如此,通过预混合和二次空气补充方式,使得燃烧主体161上的燃烧更加充分。
可选地,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的形状可有多种设计,比如:第一壳体121的形状可设计成圆柱形、圆台状、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体、半球状等。同时,第二壳体122的形状也可设计为圆柱形、圆台状、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体等。另外,第一壳体121在第二壳体122上的安装方式可为螺栓连接、粘接、卡接、焊接、一体成型方式等。其中,一体成型方式为铸造或者压铸等成型工艺。
具体地,请参考图4与图6,第二壳体122上设有与第二分体腔1232连通的进风口128,风机110装设在第二壳体122上,且风机110的出风端与进风口128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控风板150上设有安装孔152,引射管162一端穿过安装孔152,并伸至第一分体腔1231内,如此,通过安装孔152使得引射管162更好地贯穿控风板150,保证引射管162一端稳定作用在第一分体腔1231内。
具体地,请参考图3,安装孔152的尺寸与引射管162的外周尺寸应保持一致,这样使得引射管162在控风板150的安装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安装孔152与引射管162均为多个,且安装孔152与引射管162一一对应设置,如此,使得多个引射管162均能稳定贯穿控风板150,并伸至第一分体腔123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燃烧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调节阀140。供气组件130通过第一调节阀140用于与外部气源连通。第一调节阀140与风机110均装设在第二壳体122上,并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21的相对两侧,如此,在供气组件130与外部气源之间增设第一调节阀140,使得供气组件130上的燃气流量能进行有效调节,实现燃烧装置100的火力调节,保证燃烧主体161上的燃烧负荷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进行调节。另外,将第一调节阀140与风机110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21的相对两侧,这样使得燃烧装置100的结构合理布置,保证燃烧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有利于燃气热水器实现小型化要求。
可选地,第一调节阀140可为比例阀、电磁阀、截止阀或者其他阀设备。
具体地,请参考图1,第一调节阀140为比例阀。
可选地,风机110与第一调节阀140分别在第二壳体122上的安装方式为螺栓连接、卡接、销接、焊接、铆接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与图4,供气组件130包括第二调节阀131、进气管132和喷嘴134。进气管132与第一调节阀140连接。喷嘴134与进气管132连接,喷嘴134的喷射端位于第一分体腔1231内,并朝引射管162的管口设置。第二调节阀131用于调节喷嘴134上的气流量。由此可知,在正常燃烧过程中,通过合理调节第一调节阀140,使得燃气流入进气管132中;再调节第二调节阀131,使得进气管132中的燃气流入喷嘴134中;最后,通过喷嘴134将燃气经第一分体腔1231喷入引射管162,如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调节阀140和第二调节阀131,实现双重流量调节,使得喷嘴134中的燃气流量得到准确控制,从而有利于精准控制燃烧主体161上火力大小。
具体地,请参考图3,第二调节阀131为电磁阀。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供气组件130还包括安装座133。第一壳体121远离第二壳体122的一端设有开口1211。安装座133装设在第一壳体121上,并覆盖开口1211。喷嘴134装设在安装座133朝向第一分体腔1231的一侧面上,如此,保证喷嘴134中的燃气稳定喷入引射管162中。同时,为了提高燃烧装置100的气密性,安装座133与第一壳体121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135,避免第一分体腔1231内的燃气从安装座133与第一壳体121之间发生泄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喷嘴134与引射管162均为多个。多个喷嘴134沿着安装座13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喷嘴134均与进气管132连通。如此,通过多个喷嘴134,使得气流分为多股气流分别进入对应的引射管162中。其中,引射管162的数量与喷嘴134的数量可为一对一设置,也可为多对一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引射管162在燃烧主体161上呈垂直设置,这样有利于方便一次空气的引射,保证燃烧所需的一次空气量,使得燃烧更加充分,进而达到减少排放物的产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与图5,燃烧主体161上设有冷却孔1613。冷却孔1613与第二气流腔124连通,且冷却孔1613靠近第二气流腔124的腔壁设置。当空气由控风孔151中进入第二气流腔124内时,一部分空气作为二次空气进入空气流道1612中进行燃烧,另一部分空气则进入燃烧主体161上的冷却孔1613。由于冷却孔1613靠近第二气流腔124的腔壁设置,因此,在冷却孔1613中流动的空气会在第二气流腔124的腔壁进行对流换热,吸走部分热量,降低导流罩120上的温度,避免燃气热水器内部元件因高温而造成损坏,从而有利于提高燃气热水器的工作寿命。另外,当燃烧装置100安装在换热本体200上时,冷却孔1613中的空气也能对换热本体200的内壁进行冷却降温。
具体地,请参考图4,冷却孔1613为多个,多个冷却孔1613沿着燃烧主体161的边缘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导流罩120的一端压合在燃烧主体161的边缘上。导流罩120与燃烧主体16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25,如此,有利于提高导流罩120与燃烧主体161之间的气密性,避免燃气从导流罩120与燃烧主体161之间发生泄漏。其中,第一密封件125为密封橡胶条。
可选地,导流罩120与燃烧主体161之间的安装方式可为螺栓连接、卡接、销接、铆接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导流罩120上设有安装槽126。安装槽126沿着导流罩120的周向延伸设置,第一密封件125设置于安装槽126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6,导流罩120内设置凸台127。凸台127沿着导流罩120的周向延伸设置,控风板150装设在凸台127上,如此,在导流罩120内设置凸台127结构,保证控风板150在导流罩120内稳定安装。
可选地,控风板150在凸台127上的安装方式为螺栓连接、销接、铆接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燃气流道161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燃气流道1611在燃烧主体161的径向上间隔分布,且在任一相邻两个燃气流道1611中,其中一个燃气流道1611环设于另一个燃气流道1611外围设置。燃气流道1611上连通有至少一个引射管162。空气流道1612设置于相邻两个燃气流道1611之间。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燃气流道1611呈环状分布,且在燃气主体上由内而外层层环绕设置,这样有利于混合的燃气从不同层的燃气流道1611中流出,实现不同负荷状况的燃烧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燃烧组件160还包括点火组件163,点火组件163装设在燃烧主体161上,如此,通过点火组件163,保证燃气在燃烧主体161上有效点燃。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换热本体200与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100。换热本体200内设有燃烧腔210。换热本体200装设在燃烧主体161下方,且燃烧腔210与第二气流腔124相通。
上述的燃气热水器,采用以上的燃烧装置100,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在风机110的作用下,进入第一气流腔123中。进入第一气流腔123中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空气由控风孔151中流入第二气流腔124中;另一部分在第一气流腔123中继续扩散。其中,进入第二气流腔124中的空气会流入空气流道1612中,以作为二次空气参与燃烧主体161上的燃烧,使得燃气充分燃烧,降低烟气中排放物含量,保证燃气热水器更加环保。另外,对于扩散在第一气流腔123中的空气,由于供气组件130向引射管162内供气时,在引射的作用下以及在正压作用下第一气流腔123内的空气被一起吸入引射管162内,以完成部分空气与燃气之间的混合。由此可知,本燃烧装置100合理利用导流罩120与控风板150,将空气流向一分为二,既完成二次空气供给,又完成空气与燃气之间的预混合,如此,有效提高燃气热水器的送风效率。此外,由于利用导流罩120与控风板150同时能完成两种空气分配过程,有效减少燃烧装置100上的结构布置,使得整机空间布置合理,保证整机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燃气热水器实现小型化。其中,为了提高燃烧主体161与换热本体200之间的气密性,可在燃烧主体161与换热本体200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164。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燃烧腔210靠近燃烧主体161的腔壁上设有导流部221。导流部221的直径大小D从导流部221靠近燃烧主体161一端至导流部221远离燃烧主体161的一端呈减小趋势,如此,燃烧腔210的一端呈收口状,保证燃烧主体161上的烟气稳定汇聚于燃烧腔210内。
具体地,请参考图5,燃烧腔210的一腔壁沿着朝燃烧腔210内的方向拱起设置,并形成导流部221。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换热本体200内还设有水腔230,水腔230围绕燃烧腔210的外围设置,且水腔230与燃烧腔210之间具有夹层220。如此,通过水腔230有利于降低燃烧腔210的腔壁温度,保证燃气热水器稳定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燃气热水器还包括排烟管300,排烟管300装设在换热本体200上,并与燃烧腔210连通,如此,便于燃烧腔210内的烟气有效排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装置(100)包括:
导流罩(120),所述导流罩(120)内设有控风板(150),所述控风板(150)将所述导流罩(120)内分隔为第一气流腔(123)与第二气流腔(124),所述控风板(150)上设有控风孔(151);
燃烧组件(160),所述燃烧组件(160)包括燃烧主体(161)与引射管(162),所述燃烧主体(161)位于所述第二气流腔(124)内,所述燃烧主体(161)上设有空气流道(1612)与燃气流道(1611),所述引射管(162)装设在所述燃烧主体(161)上,并与所述燃气流道(1611)连通,所述引射管(162)一端贯穿所述控风板(150)延伸至所述第一气流腔(123)内;
风机(110)与供气组件(130),所述风机(110)与所述供气组件(130)均装设在所述导流罩(120)上,所述风机(110)的出风端和所述供气组件(130)的供气端均与所述第一气流腔(123)连通,所述供气组件(130)用于与外部气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腔(12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体腔(1231)与第二分体腔(1232),所述第一分体腔(1231)相对于所述第二分体腔(1232)远离所述控风板(150)分布,且所述第一分体腔(1231)的横断面面积S1小于所述第二分体腔(1232)的横断面面积S2,所述风机(110)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分体腔(1232)连通,所述供气组件(130)的供气端与所述第一分体腔(1231)连通,所述引射管(162)一端伸至所述第一分体腔(123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120)包括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所述第一壳体(121)连通在所述第二壳体(122)上,所述控风板(150)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122)内,并将所述第二壳体(122)内分隔为所述第二气流腔(124)与所述第二分体腔(1232),所述第一分体腔(123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21)内,所述风机(110)装设在所述第二壳体(122)上,所述供气组件(130)装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2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调节阀(140),所述供气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140)用于与外部气源连通,所述第一调节阀(140)与所述风机(110)均装设在所述第二壳体(122)上,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21)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组件(130)包括第二调节阀(131)、进气管(132)和喷嘴(134),所述进气管(132)与所述第一调节阀(140)连接,所述喷嘴(134)与所述进气管(132)连接,所述喷嘴(134)的喷射端位于所述第一分体腔(1231)内,并朝所述引射管(162)的管口设置,所述第二调节阀(131)用于调节所述喷嘴(134)上的气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主体(161)上设有冷却孔(1613),所述冷却孔(1613)与所述第二气流腔(124)连通,且所述冷却孔(1613)靠近所述第二气流腔(124)的腔壁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120)的一端压合在所述燃烧主体(161)的边缘上,所述导流罩(120)与所述燃烧主体(16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25)。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流道(161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燃气流道(1611)在所述燃烧主体(161)的径向上间隔分布,且在任一相邻两个所述燃气流道(1611)中,其中一个所述燃气流道(1611)环设于另一个所述燃气流道(1611)外围设置,所述燃气流道(1611)上连通有至少一个引射管(162),所述空气流道(1612)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燃气流道(1611)之间;和/或,
所述燃烧组件(160)还包括点火组件(163),所述点火组件(163)装设在所述燃烧主体(161)上。
9.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本体(200)与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装置(100),所述换热本体(200)内设有燃烧腔(210),所述换热本体(200)装设在所述燃烧主体(161)下方,且所述燃烧腔(210)与所述第二气流腔(124)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腔(210)靠近所述燃烧主体(161)的腔壁上设有导流部(221),所述导流部(221)的直径大小D从所述导流部(221)靠近所述燃烧主体(161)一端至所述导流部(221)远离所述燃烧主体(161)的一端呈减小趋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10714.2U CN214370984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10714.2U CN214370984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70984U true CN214370984U (zh) | 2021-10-08 |
Family
ID=77950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310714.2U Active CN214370984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70984U (zh) |
-
2020
- 2020-12-30 CN CN202023310714.2U patent/CN2143709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08315B (zh) | 燃烧室用喷嘴和燃气轮机 | |
CN113236428B (zh) | 一种涡喷发动机 | |
CN109000246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9000234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9000236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14370984U (zh) | 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 |
CN108006631B (zh) |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 |
CN108006632B (zh) |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 |
CN114688739A (zh) | 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 |
CN109000233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15112610U (zh) | 环状燃气分气结构、燃烧器装置及热水设备 | |
EP4065887B1 (en) | Combustion and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sofc system | |
CN214332694U (zh) | 大气式分段燃烧器及热水设备 | |
CN214370173U (zh) | 大气式燃烧器及热水设备 | |
CN109000245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9000231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9000237B (zh) | 底杯、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9000247B (zh) | 底杯及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16953041U (zh) | 风冷燃烧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 |
CN219222403U (zh) | 一种燃烧器引射系统及应用有该引射系统的燃气灶具 | |
CN220152732U (zh) | 分火器和燃烧器 | |
CN218583210U (zh) | 一种燃气灶 | |
CN221684551U (zh) | 一种分火器、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09654532B (zh) | 一种端盖组件 | |
CN216203325U (zh) | 多孔介质燃烧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