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69692U - 一种吸顶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顶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69692U
CN214369692U CN202121002113.7U CN202121002113U CN214369692U CN 214369692 U CN214369692 U CN 214369692U CN 202121002113 U CN202121002113 U CN 202121002113U CN 214369692 U CN214369692 U CN 214369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ceiling lamp
base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021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永胜
钟亮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Huarui Lighting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Very Opto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Huarui Lighting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Very Opto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Huarui Lighting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Very Opto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Huarui Lighting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021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69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69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69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顶灯,包括壳体、照明模块、第一散热风扇、紫外灯模块和底座;壳体与底座连接,内侧形成一腔体,照明模块和紫外灯模块均设置于腔体内,壳体背向照明模块的一面上开设有气孔,气孔与腔体相连通,照明模块与底座连接,底座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第一散热风扇置于安装槽内。在壳体上开设有气孔,底座设有第一散热风扇和紫外灯模块,当吸顶灯、第一散热风扇和紫外灯模块同时运转,使得第一散热风扇能够将吸顶灯内的热空气和吸顶灯外的冷空气形成对流,使得空气从气孔进入到腔体内,并经紫外线照射,再将其排至室内,实现空气循环,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吸顶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顶灯。
背景技术
目前的吸顶灯大部分应用在室内照明,由于室内的空气对流速度较慢,容易滋长细菌;此外,吸顶灯的照明模块设置于壳体内,使得吸顶灯处于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导致吸顶灯在正常运转时,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从而影响吸顶灯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吸顶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吸顶灯,包括壳体、照明模块、第一散热风扇、紫外灯模块和底座;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连接,内侧形成一腔体,所述照明模块和所述紫外灯模块均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壳体背向所述照明模块的一面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照明模块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底座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孔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格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上设有过滤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气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孔的数量为多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气孔对称分布于所述壳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气孔一一对应设置有进气格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内于所述气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散热风扇。
在一个实施例中,照明模块包括微晶面板、LED光源、散热壳体和电源,所述微晶面板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微晶面板与所述散热壳体连接,所述散热壳体上设有所述LED光源和所述电源,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底座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紫外灯模块的数量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顶灯,壳体与底座连接,内侧形成一腔体,腔体内设有紫外灯模块,且在壳体上的设置有气孔,底座上设置第一散热风扇,当吸顶灯正常运行时,且紫外灯模块和第一散热风扇也同时运转,由于第一散热风扇能够将吸顶灯内的热空气和吸顶灯外的冷空气形成对流,从而使得室内的空气能够从气孔进入吸顶灯的腔体内,并经紫外线照射,再由第一散热风扇将其排至室内,实现空气循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室内空气的质量。此外,第一散热风扇将吸顶灯内的空气排至室内的同时,还能够将吸顶灯正常运行产生的热量不断地散发出去,从而提高了吸顶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吸顶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吸顶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吸顶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吸顶灯;100、壳体;110、腔体;120、气孔;130、进气格栅;140、过滤棉;200、照明模块;210、微晶面板;220、散热壳体;230、LED光源;240、电源;300、第一散热风扇;400、紫外灯模块;500、底座;510、安装槽;600、第二散热风扇;700、安装盘。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吸顶灯10,包括壳体100、照明模块200、第一散热风扇300、紫外灯模块400和底座500;壳体100与底座500连接,内侧形成一腔体110,照明模块200和紫外灯模块400均设置于腔体110内,壳体100背向照明模块200的一面上开设有气孔120,气孔120与腔体110相连通,照明模块200与底座500连接,底座500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510,第一散热风扇300置于安装槽510内。
在本实施例中,照明模块200的发光方向朝向壳体100的外侧,具体地,壳体100具有一出光口,照明模块200的发光方向朝向出光口,且照明模块200抵接于出光口的外侧边缘,将出光口封闭。
紫外灯模块400为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紫外灯条模块,LED紫外灯条模块和第一散热风扇300均与驱动器电连接,底座500上设置有卡合块,壳体100的内壁上设有卡合槽,使得底座500能够通过卡合块与壳体100的内壁相抵接,使得底座500与壳体100连接稳固,从而使得照明模块200在运行时不轻易地脱落出来,进而给吸顶灯10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当吸顶灯10正常运行时,驱动器驱动LED紫外灯条模块和第一散热风扇300同时运行,使得第一散热风扇300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吸顶灯10内空气快速的流动,从而使得室内的空气能够从气孔120进入腔体110内,并经过紫外线照射,再由第一散热风扇300将其排出至室内,实现空气循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室内空气的质量,且第一散热风扇300将腔体110内的空气不断地排出至室内的同时,还会将吸顶灯10运行产生热量散发至室内,从而提高了吸顶灯1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设为圆形,LED紫外灯条模块与第一散热风扇300设置于底座500的同一侧面上,且通过螺丝固定在底座500上,通过将LED紫外灯条模块与第一散热风扇300设置于底座500的同一侧,使得LED紫外灯条模块与第一散热风扇300能够处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使得越靠近底座500方向的杀菌强度越强,进而有效保证了腔体110内整体空气的杀菌质量。此外,LED紫外灯条模块设置于底座500上,使得LED紫外灯条模块设置于照明模块200背向壳体100的一面,使得LED紫外灯条模块发出的紫外光被照明模块200所遮挡,避免LED紫外灯条模块的紫外光照射至壳体100的外侧,避免了在照明过程中对用户进行紫外光的照射。
由于空气中漂浮的悬浮物会从气孔进入吸顶灯的腔体内,从而会干扰吸顶灯的正常运行,为了避免灰尘干扰吸顶灯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孔120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格栅130。具体的,通过在气孔120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凸条,且每个凸条与气孔120的侧壁形成一个小格栅,使得空气从气孔120进入时,部分悬浮物能够被多个凸条的表面拦截,从而有效地避免灰尘干扰吸顶灯运行。
为了提高消毒杀菌的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紫外灯模块4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紫外灯模块400分别设置于底座500朝向照明模块200的一面的两侧。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紫外灯模块400,能够有效提高消毒杀菌的效率,且提高了紫外光的覆盖范围,使得对空气的消毒杀菌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空气能够在腔体110内流通一段时间后再排出,以便空气能够在腔体110内充分消毒杀菌,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500的朝向照明模块20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若干扰流片,各扰流片的凸起方向垂直于底座500的朝向照明模块200的一面,且各所述扰流片之间相互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腔体110内设置扰流片,能够起到对空气的流通的阻挡作用,使得进入腔体110内的空气能够停留较长时间,以便于空气在紫外灯模块400发出的紫外光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消毒和杀菌,使得空气的消毒和杀菌效果更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扰流片环绕在所述安装槽510的外侧设置,本实施例中,底座50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安装槽510设置于底座500的圆心处,各扰流片环绕在安装槽510的外侧,且扰流片环绕的形状为圆形,扰流片以安装槽510所在位置为圆心环绕安装槽510设置。这样,使得位于安装槽510内的第一散热风扇300吹动的空气,能够在经过扰流片,并且在扰流片的扰动下,在腔体110内的时间更长,有利于空气得到充分的杀菌和消毒。
为了使得各扰流片的结构更为稳固,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扰流片之间通过一连接片连接,使得各扰流片与各连接片连接形成圆环形的扰流环,扰流环与底座500同心设置,且扰流环围绕在安装槽510的外侧。本实施例中,相邻的扰流片之间通过一连接片连接,且连接片凸起于底座500的高度小于扰流片的凸起于底座500的高度,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片与连接片之间形成扰流槽,这样,扰流环上形成多个扰流槽,这样,通过扰流环即可以实现对空气的阻挡,避免空气的快速流通,另一方面,避免了对空气的完全阻挡,使得空气能够流通,便于空气的排出和进入。
应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扰流片与安装槽510之间的距离大于扰流片与底座的边缘的距离,使得扰流环围绕的面积更大。
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紫外灯模块400分别设置于扰流环的外侧,且各紫外灯模块400朝向扰流环的内侧倾斜。本实施例中,照明模块200背向出光口的一面为照明模块200的背面,紫外灯模块400的发光方向朝向照明模块200的背面,并且紫外灯模块400的发光方向朝向扰流环的内侧倾斜,紫外灯模块400能够照射至扰流环的内侧,对扰流环内的空气进行消菌杀毒。为了使得紫外灯模块400能够对扰流环内的空气进行消菌杀毒,每一所述紫外灯模块400对齐于一扰流槽,即每一紫外灯模块400位于两个相邻的扰流片之间,使得紫外灯模块400发出的紫外光能够通过扰流槽照射至扰流环内的内侧,对扰流环内的空气进行消菌杀毒。
为了更好地阻拦进入腔体内的灰尘,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格栅130上设有过滤棉140。具体的,进气格栅130朝向照明模块200的一面的侧壁上设有过滤槽,使得过滤棉140能够放置于过滤槽内,当空气从进气格栅130出来后,会再次经过滤棉140进行二次过滤,从而能够更好地阻拦进入腔体内的灰尘,进一步保障了吸顶灯的正常运行。
当进气格栅130表面拦截的悬浮物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堵塞气孔120,因此大地降低了进入腔体110的空气量,为了保证气孔120的进气量,当气孔120堵塞严重时,需及时地清洗进气格栅130,由于进气格栅130固定在壳体100上,且孔径小,从而提高了清洗进气格栅130的难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气格栅130可拆卸地设置在气孔120内。具体的,进气格栅130为半圆弧形,通过将进气格栅130设置为可拆卸,方便了用户将进气格栅130从气孔120中拆卸出来进行单独清洗,从而降低了清洗进气格栅130的难度。进一步地,过滤棉140在长期使用下也会堵塞气孔120,通过将进气格栅130设置为可拆卸,方便了用户更换进气格栅130上的过滤棉140,从而有效保证了气孔120的进气量和进入腔体110的空气质量。
为了使第一散热风扇300能够均匀地散发腔体110内的热量,在一个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气孔120对称分布于壳体100上。具体的,将多个气孔120对称设置在壳体100上,使得进入的空气能够均匀地分布在腔体110内,使得第一散热风扇300能够与进入的空气形成均匀的空气对流,从而使得第一散热风扇300能够均匀地散发腔体110内的热量,进而提高了吸顶灯10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进入腔体110的整体空气的流速与整体的空气质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气孔120一一对应设置有进气格栅130。具体的,在各个气孔120一一对应设置有进气格栅130,使得进入腔体110内的空气都经过各个进气格栅130时,空气中部分悬浮物能够被各个进气格栅130阻拦住,从而提高了进入腔体110的整体空气质量。进一步地,每个进气格栅130间隔地设置有过滤棉140,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进入腔体110的一部分空气的进气量大且空气流速较快,而进入腔体110的另一部分空气能够再次被过滤棉140过滤,从而保证了进入腔体110的整体空气的流速与整体的空气质量。
为了加快腔体110内的空气流速,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腔体110内于气孔120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散热风扇600。具体的,通过在气孔120的位置对应设有第二散热风扇600,且第二散热风扇600置于腔体110内,使得第二散热风扇600能够与气孔120的空气形成空气对流,从而提高了腔体110内的空气流速,进而提高了腔体110内热量的散发速度。
为了使得空气能够进入腔体110,并且从腔体110内排出,实现腔体110与外部空气的交换,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风扇6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散热风扇600分别设置于扰流环的外侧,且设置于底座500朝向照明模块200的一面的两侧,这样,通过两个第二散热风扇600能够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提高吸顶灯的散热效率。
应该理解的是,为了充分消毒杀菌,空气在腔体100内的时间不能过短,否则无法充分消毒杀菌,而为了散热,空气在腔体100内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导致热量堆积无法及时散出,导致散热效果不佳。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散热风扇600设置于底座500上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两个紫外灯模块400设置于底座500上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散热风扇600和两个紫外灯模块400分别设置于底座500的四个方向上,两个第二散热风扇600相对设置,两个紫外灯模块400相对设置,比如,一紫外灯模块400设置于底座的十二点钟方向,一第二散热风扇600设置于底座的三点钟方向,另一紫外灯模块400设置于底座的六点钟方向,一第二散热风扇600设置于底座的九点钟方向。并且,第一散热风扇300为抽风风扇,第二散热风扇600为吹风风扇,即第一散热风扇300的抽气方向为由腔体110的外侧向腔体110内,第二散热风扇600的吹气方向为由腔体110内向腔体110的外侧,壳体100开设四个气孔120,每一气孔120对齐于一第二散热风扇600或一紫外灯模块400。这样,在第一散热风扇300的抽风的作用下,空气由与两个紫外灯模块400对应的气孔120进入腔体110内,并且在进入腔体110的过程中,被紫外灯模块400照射,使得空气得到初步的杀菌和消毒,随后空气继续进入至扰流环的内侧,并且继续被紫外灯模块400照射,在扰流环的阻挡作用下,空气在腔体110内停留一段时间,并且进行无序地流通,使得空气能够与照明模块200充分接触,吸收照明模块200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杀菌和消毒。而在第二散热风扇600的作用下,腔体110内的空气向外排出,由于第二散热风扇600位于底座的另外相对的两侧,使得排出的空气朝向第二散热风扇600的方向流通,并且由与两个第二散热风扇600对应的气孔120排出,使得空气能够从第一方向的两侧进入腔体110内,而从第二方向的两侧排出腔体110的外部,既能够避免空气过长时间的停留在腔体110内,又能够使得空气与照明模块200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效率,还能够使得空气能够得到充分的消毒。
为了使得扰流环内的空气能够在第二散热风扇600的作用下排出腔体110的外侧,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散热风扇600的作用下对齐于一扰流槽,即每一第二散热风扇600的作用下位于两个相邻的扰流片之间,这样,能够使得扰流环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扰流槽排出至扰流环的外侧,进而通过与第二散热风扇600对应的气孔120排出至腔体110的外侧。
为了进一步提高扰流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扰流片的形状为梯形,即扰流片的宽度由靠近底座的一端至远离底座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使得扰流槽的宽度由靠近底座的一端至远离底座的一端逐渐增大,使得扰流槽靠近照明模块200的一端的宽度较大,有利于更多的空气在靠近照明模块的位置流通,进而使得空气能够更为充分地与照明模块接触,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并且在靠近底座的一端的位置,由于扰流片的宽度较大,能够对空气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起到更好的扰乱效果。
由于在强光下,人容易引起眩目,为了避免用户眩目的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照明模块200包括微晶面板210、LED光源230、散热壳体220和电源240,微晶面板210置于腔体110内,微晶面板210与散热壳体220连接,散热壳体220上设有LED光源230和电源240,散热壳体220与底座500连接。
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开设有照明口,所述微晶面板210抵接于壳体100的内侧表面,且封闭所述照明口,所述LED光源230的发光方向朝向所述微晶面板210。
具体的,散热壳体220与微晶面板210连接的一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LED光源230,使得多个LED光源230发出的光线能够被微晶面板210从不同的角度散发出去,从而使得吸顶灯10散发的光线柔和且均匀,进而有效地避免了用户眩目的问题。
为了使得吸顶灯10的安装更为稳固,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壳体220的背向微晶面板210的一面抵接于各所述扰流片,通过散热壳体220与扰流片的抵接,使得扰流片能够对散热壳体220进行支撑,进而使得吸顶灯10的内部的结构的安装更为稳固。
进一步地,散热壳体220上开设有电源槽,电源240置于电源槽内,并通过灌封密封胶固定在散热壳体220上,且多个LED光源230通过热熔技术固定在散热壳体220,使得吸顶灯10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缩小了吸顶灯10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散热壳体220背向与LED光源230的一面与底座500连接,由于第一散热风扇300设置在底座500上,使得第一散热风扇300能够及时地将LED光源230运行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提高了吸顶灯10的使用寿命;底座500背向壳体100的一面设置有安装盘700,使得吸顶灯10与墙壁间隔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底座500的第一散热风扇300能够更快地与室内的空气进行交换,完成空气循环,同时安装盘700还便于用户打孔安装吸顶灯10,使得吸顶灯10与墙壁连接的更加牢固。
为了提高腔体110内的空气的杀菌质量,在一个实施例中,紫外灯模块400的数量为多个。具体的,通过将多个LED紫外灯条模块均匀分布在腔体110内,使得紫外线能够均匀地照射在腔体110内,从而有效提高了腔体110内的空气的杀菌质量。
为了提高第一散热风扇300散发腔体110内热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500朝向第一散热风扇300的一面设置有导流孔。具体的,第一散热风扇300的叶片与底座500形成夹角,多个导流孔均匀分布在底座500上,导流孔为斜孔,斜孔正对第一散热风扇300的叶片,且斜孔倾斜的方向与第一散热风扇300的叶片的方向相同,使得斜孔形成的涡旋方向与第一散热风扇300叶片的旋转方向相同,由于第一散热风扇300叶片与水平面构成一个夹角,导流孔正对叶片,使叶片受力更大,更易旋转,从而加快了第一散热风扇300散发腔体110内热量。
为了提高吸顶灯10散发光线的面积,在一个实例例中,微晶面板210设为半球状,且微晶面板210抵接于壳体100的一面为微晶面板210的球面,使得微晶面板210能够将LED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球面散发至室内,从而提高了吸顶灯10散发光线的面积。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照明模块、第一散热风扇、紫外灯模块和底座;
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连接,内侧形成一腔体,所述照明模块和所述紫外灯模块均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壳体背向所述照明模块的一面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照明模块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底座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格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格栅上设有过滤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格栅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气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的数量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气孔对称分布于所述壳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气孔一一对应设置有进气格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于所述气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散热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照明模块包括微晶面板、LED光源、散热壳体和电源,所述微晶面板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微晶面板与所述散热壳体连接,所述散热壳体上设有所述LED光源和所述电源,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底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灯模块的数量为多个。
CN202121002113.7U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吸顶灯 Active CN214369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2113.7U CN214369692U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吸顶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2113.7U CN214369692U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吸顶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69692U true CN214369692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75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02113.7U Active CN214369692U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吸顶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69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526638U (zh) 杀菌面板灯
CN217187134U (zh) 换气式紫外线灯具
JP7096380B1 (ja) 照明灯兼用空気殺菌装置
CN214369692U (zh) 一种吸顶灯
CN113090988A (zh) 一种吸顶灯
CN213777931U (zh) 用于空调器的除菌模块及空调器
CN217311300U (zh) 换气式紫外线工矿灯
CN114893759B (zh) 基于框架结构成型具有低温散热的医用灯具
CN215875612U (zh) 一种杀菌灯
CN211822801U (zh) 空调器
CN211695153U (zh) 紫外灯杀菌模块及空调器
JP2021177837A (ja) 殺菌装置付き空気循環装置
CN218209821U (zh) 一种空调器用深紫外杀菌模块
CN216481485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3076761U (zh) 空气消毒灯
WO2022236786A1 (zh) 杀菌装置
CN217286608U (zh) 换气式紫外线灯泡
CN212408930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7187135U (zh) 换气式紫外线玉米灯
CN218762869U (zh) 换气式紫外线面板灯
CN216022207U (zh) 一种空调管道杀毒器
WO2023060444A1 (zh) 杀菌消毒灯、组合灯具和灯具
CN217464371U (zh) 空气流动消杀照明灯具
CN21784422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544597U (zh) 一种吊顶式空气消毒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