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61132U - 胶纸 - Google Patents
胶纸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61132U CN214361132U CN202022848683.XU CN202022848683U CN214361132U CN 214361132 U CN214361132 U CN 214361132U CN 202022848683 U CN202022848683 U CN 202022848683U CN 214361132 U CN214361132 U CN 2143611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hesive layer
- groove
- composite
- composite adhesive
- thickness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胶纸,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复合胶层和第二复合胶层。第二复合胶层包括发泡剂颗粒。第二复合胶层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延伸至第一复合胶层以露出部分第一复合胶层。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30mm2至150mm2。在将胶纸粘贴于物件时,从第一凹槽露出的第一复合胶层有利于保障在第二复合胶层发泡后胶纸继续粘附于物件上,而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30mm2至150mm2则有利于在第二复合胶层发泡后从集流体剥离或便于后续胶纸的去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胶粘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胶纸。
背景技术
发泡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其主要是在制作极片过程中浆料涂布之前,将已模切的发泡胶贴合在集流体极耳槽位处,然后再进行浆料的连续涂布。在极片烘干工序过程,已贴合粘接在集流体上的发泡胶受热发泡,与集流体产生剥离,从而在集流体上预留出未涂覆活性物质层的极耳位。相较于传统激光清洗预留极耳焊接区域,通过粘贴发泡胶预留极耳位,虽然可以避免激光清洗过程导致的铝箔脆化、氧化,提高集流体寿命和单位容量,但发泡胶在应用过程存在以下问题:一、在烘箱内受热发泡后与集流体完全剥离,完全剥离后的发泡胶在烘箱内热循环风作用下到处乱飘,从而污染烘箱内部环境以及导致极片外观不良。二、发泡胶发泡后无法与集流体进行有效地剥离,导致产品良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提供一种降低污染提升产品良率以及便于去除的胶纸。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胶纸,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复合胶层和第二复合胶层。第二复合胶层包括发泡剂颗粒。第二复合胶层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延伸至第一复合胶层以露出部分第一复合胶层。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30mm2至150mm2。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长度为5mm至25mm,宽度为3mm至9mm。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沿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沿宽度方向的宽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复合胶层还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连通或隔开。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凹槽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6mm2至80mm2。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凹槽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凹槽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6mm2至30mm2,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35mm2至80mm2。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复合胶层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的第一基材层和第一胶层,第二复合胶层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的第二基材层以及第二胶层,第二基材层位于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之间,发泡剂颗粒设置于第二胶层中。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发泡剂颗粒在第二胶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至70%。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胶纸还包括刻痕,刻痕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复合胶层,刻痕与第一凹槽间隔。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胶纸沿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沿宽度方向的宽度,刻痕包括多个。刻痕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刻痕至第二复合胶层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边缘的最短距离为1mm至5mm;刻痕至第一凹槽的最短距离为0.5mm至5mm;每一刻痕的长度为2mm至15mm;任意相邻两刻痕之间的间距为1mm至5mm。
本申请中的胶纸,其通过第一凹槽露出部分第一复合胶层,以便于在第二复合胶层中的发泡剂颗粒发泡后使得第二复合胶层从集流体/物件表面剥离时,胶纸还能通过从第一凹槽露出的部分第一复合胶层粘附于集流体/物件上,从而降低胶纸提前脱落的风险。而第一凹槽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30mm2至150mm2,有利于在第二复合胶层发泡后进一步去除胶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胶纸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胶纸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胶纸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胶纸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胶纸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胶纸 | 100 |
第一复合胶层 | 10 |
第二复合胶层 | 30 |
厚度方向 | X |
发泡剂颗粒 | 36 |
第一凹槽 | 301 |
第二凹槽 | 303 |
长度方向 | Y |
宽度方向 | Z |
刻痕 | 50 |
第一基材层 | 11 |
第一胶层 | 12 |
第二基材层 | 31 |
第二胶层 | 32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下面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胶纸100,用于贴附于物件(图未示)上,在本申请中,物件以集流体为例子,胶纸100可用于在集流体上涂布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前贴附于极耳预设区域,而后去除胶纸100以在集流体上形成空箔区。可以理解的,物件不仅限于集流体。
胶纸100包括沿厚度方向X层叠设置的第一复合胶层10和第二复合胶层30。
请同时参阅图2,第二复合胶层30包括发泡剂颗粒36,使得第二复合胶层30在受热后发泡与集流体产生剥离。
第二复合胶层30设有第一凹槽301。第一凹槽301自第二复合胶层30背离第一复合胶层10的一侧沿厚度方向X延伸至第二复合胶层30与第一复合胶层10结合的一侧,以露出部分第一复合胶层10,从而在第二复合胶层30受热发泡与集流体产生剥离后胶纸100能通过从第一凹槽301露出的部分第一复合胶层10继续粘附于集流体上,进而降低胶纸100在受热后与集流体完全分离的可能性。
第一凹槽301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面积为30mm2至150mm2,以便于第二复合胶层30发泡卷曲后,第一复合胶层10对应第一凹槽301的部分能够继续粘附于集流体上,并且便于后续将胶纸100彻底从集流体上剥离。即在第二复合胶层30发泡卷曲后,降低胶纸100不直接完全从集流体上分离以避免胶纸100位移甚至乱飞的概率同时,胶纸100与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较小,便于后续彻底分离胶纸100和集流体。
胶纸100包括相互垂直的长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厚度方向X垂直于长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胶纸100沿长度方向Y的长度大于沿宽度方向Z的宽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301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的长度为沿长度方向Y的最长处的长度,其范围为5mm至25mm,宽度为沿宽度方向Z的最宽处的宽度,其范围为3mm至9mm,进而进一步地降低第二复合胶层30发泡卷曲后胶纸100不直接从集流体上完全分离的概率同时便于后续彻底将胶纸100从集流体上去除。第一凹槽301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沿长度方向Y的长度大于沿宽度方向Z的宽度。
第一凹槽301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可为但不仅限于扇形、矩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规则的形状,也可为其他不规则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第二复合胶层30还设有第二凹槽303。第二凹槽303自第二复合胶层30背离第一复合胶层10的一侧沿厚度方向X延伸至第二复合胶层30与第一复合胶层10结合的一侧,以露出部分第一复合胶层10,从而在第二复合胶层30受热发泡与集流体产生剥离后胶纸100能通过从第二凹槽303露出的部分第一复合胶层10继续粘附于集流体上,进而降低胶纸100在受热后与集流体完全分离的情形。
第二凹槽303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面积为6mm2至80mm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303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凹槽301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面积,在第二复合胶层30膨胀发泡后再分离胶纸100和集流体时,容易先将第一复合胶层10从投影面积小的第二凹槽303露出的部分与集流体分离,而后再将第一复合胶层10从投影面积大的第一凹槽301露出的部分与集流体分离,从而有利于彻底分离胶纸100和集流体,降低胶纸100不易去除的概率。
当第一凹槽301和第二凹槽303同时存在时,有利于第二复合胶层30在受热发泡后胶纸100规律地卷曲,且降低胶纸100卷曲过细导致设置于胶纸100上的浆料被挤出引起的产品不良的风险,从而降低了第二复合胶层30不规则卷曲和卷曲过细对集流体及涂层造成的影响,避免预留的极耳槽位周围出现外观不良的情形。优选的,第一凹槽301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面积为35mm2至80mm2,第二凹槽303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面积为6mm2至30mm2。进而在避免预留的极耳槽位周围出现外观不良的情形的同时,以便于在受热发泡后降低胶纸100不与集流体彻底分离的概率前提下,进一步地便于后续胶纸100的轻易清除。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胶纸100大致呈长方体状,其长边沿长度方向Y设置,短边沿宽度方向Z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凹槽301和第二凹槽303沿长度方向Y并排设置。
如图3所示,第二凹槽303可与第一凹槽301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凹槽303还可与第一凹槽301隔开,进而进一步地有利于第二复合胶层30在受热发泡后胶纸100规律地卷曲,从而降低了第二复合胶层30不规则卷曲和卷曲过细对集流体及涂层造成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5,胶纸100还可包括刻痕50。刻痕50沿厚度方向X贯穿第二复合胶层30,并且刻痕50与第一凹槽301间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胶纸100还包括第二凹槽303时,刻痕50还同时与第二凹槽303间隔。刻痕50在第二复合胶层30发泡时会展开,以阻碍第二复合胶层30进一步卷曲,从而降低胶纸卷曲过细导致设置于胶纸上的浆料被挤出引起的产品不良的风险。
刻痕50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刻痕50为多个,任意两刻痕50之间间隔。
多个刻痕50至第二复合胶层30沿长度方向Y设置的边缘的最短距离为1mm至5mm,多个刻痕50至第一凹槽301的最短距离为0.5mm至5mm,多个刻痕50至第二凹槽303的最短距离为0.5mm至5mm。其中,每一刻痕50的长度可为2mm至15mm,任意相邻的两刻痕50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mm至5mm。
优选的,多个刻痕50平行设置。
优选的,每一刻痕50沿宽度方向Z设置。
优选的,刻痕50设置于第二复合胶层30位于第一凹槽301和第二凹槽303之间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第一复合胶层10可包括沿厚度方向X层叠的第一基材层11和第一胶层12。第二复合胶层30可包括沿厚度方向X层叠的第二基材层31和第二胶层32。其中,第二基材层31背离第二胶层32的一侧与第一胶层12背离第一基材层11的一侧结合,使得第二基材层31位于第一胶层12和第二胶层32之间。
发泡剂颗粒36分散于第二胶层32中。优选的,发泡剂颗粒36在第二胶层32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至70%。
第一基材层11的材质以及第二基材层31的材质可分别包括但不仅限于聚氟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热缩性材料、聚氯乙烯(PVC)和双向拉伸聚烯烃(POF)热缩膜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聚氟烯烃可为但不仅限于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
第一基材层11的厚度以及第二基材层31的厚度可分别优选小于30微米。优选的,第一基材层11的厚度以及第二基材层31的厚度可分别2微米~20微米。
第一胶层12的材质以及第二胶层32的材质可分别包括但不仅限于丙烯酸酯类树脂、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丙烯酸酯类树脂可为但不仅限于丙烯酸2-甲基乙酯(EBN)。
第一胶层12的厚度可为2微米~20微米。
发泡剂颗粒36可为物理发泡剂颗粒或者化学发泡剂颗粒,物理发泡剂可为烷烃类长链系列发泡剂。具体的,发泡剂颗粒36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异戊烷发泡剂、异丁烷发泡剂、环戊烷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发泡剂、4,4-氧代双本磺酰肼(OBSH)发泡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发泡剂、N,N-二亚硝基五次甲基四胺(DPT)发泡剂和对甲苯磺酰肼(TSH)发泡剂中的至少一种。
发泡剂颗粒36的粒径可小于30微米。优选的,发泡剂颗粒36的粒径为5微米~20微米。
第二胶层32的厚度大于发泡剂颗粒36的粒径且小于70微米。优选的,第二胶层32的厚度为20微米~50微米。
下面通过对比例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各参数不仅限于对比例及实施例中记载的内容,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按下表1制备与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对应的胶纸,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对应的胶纸之间除表中参数外的其他参数都相同,且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对应的胶纸的结构均与图1所示结构相符,胶纸上的第一凹槽为矩形槽。按下表2制备与实施例7-9以及对比例4-5对应的胶纸,实施例7-9以及对比例4-5对应的胶纸之间除表中参数外的其他参数都相同,且实施例7-9以及对比例4-5对应的胶纸结构与图5所示结构相符。在此基础上,实施例7-9对应的胶纸与实施例1对应的胶纸之间除表中参数外的其他参数都相同。每个实施例和每个对比例分别制备100片胶纸。每个胶纸整体的长度*宽度为30mm*15mm。将实施例1-9以及对比例1-5制得的胶纸分别贴附在参数相同的集流体的极耳预设位置上之后,再在集流体上涂布浆料,而后以18m/min的速度匀速通过烘箱,并烘烤2min以烘干浆料形成涂层,从而制得极片。出烘箱后将每个集流体上的100片胶纸的提前脱落比例和每个集流体上贴设胶纸的槽位的污染比例对应记录于表1和表2中。而后通过扫除装置对极片上的胶纸进行扫除,并将胶纸扫除比例对应记录于表1和表2中。
表1
表2
由上述表1中的实施例1-9和对比例1、3和5的数据可知,第二复合胶层上所设凹槽(指第一凹槽或者同时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面积(即沿厚度方向在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过小甚至不设凹槽,容置导致胶纸的提前脱落以及槽位的污染。由上述表1中的实施例1-9和对比例2和4的数据可知,第二复合胶层上所设凹槽的面积过大不利于后续胶纸的扫除。
本申请中的胶纸100,其通过第一凹槽301露出部分第一复合胶层10,以便于在第二复合胶层30中的发泡剂颗粒发泡后使得第二复合胶层从集流体/物件表面剥离时,胶纸100还能通过从第一凹槽301露出的部分第一复合胶层粘附于集流体/物件上,从而降低胶纸100提前脱落的风险。而第一凹槽301沿厚度方向X在第一复合胶层10上的投影面积为30mm2至150mm2,有利于在第二复合胶层30发泡后进一步去除胶纸100。
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应用上述胶纸100的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集流体上的极耳预设位置粘贴上述的胶纸100,其中,第二复合胶层30背离第一复合胶层10的一侧与集流体粘接,从第一凹槽301露出的第一复合胶层10与集流体粘接。
步骤S2:在上述集流体上涂布活性物质浆料。
步骤S3:在第二复合胶层30的发泡膨胀温度下烘干活性物质浆料形成涂层,第二复合胶层30受热膨胀发泡使得胶纸100部分与集流体分离,且胶纸100通过从第一凹槽301露出的第一复合胶层的部分与集流体保持粘接。
步骤S4:去除集流体上的膨胀发泡后的胶纸100,形成未被涂层覆盖的空箔区;
步骤S5:将极耳固定于集流体的空箔区,从而制得所述锂离子电池极片。
另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胶纸,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复合胶层和第二复合胶层,所述第二复合胶层包括发泡剂颗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复合胶层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以露出部分所述第一复合胶层;
其中,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30mm2至150mm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长度为5mm至25mm,宽度为3mm至9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合胶层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或隔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6mm2至80mm2。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6mm2至30mm2,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厚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复合胶层上的投影面积为35mm2至80mm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胶层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层叠的第一基材层和第一胶层,所述第二复合胶层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层叠的第二基材层以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二基材层位于所述第一胶层和所述第二胶层之间,所述发泡剂颗粒设置于所述第二胶层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纸还包括刻痕,所述刻痕沿所述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复合胶层,所述刻痕与所述第一凹槽间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胶纸,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纸沿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沿宽度方向的宽度,所述刻痕包括多个,其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刻痕至所述第二复合胶层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边缘的最短距离为1mm至5mm;
所述刻痕至所述第一凹槽的最短距离为0.5mm至5mm;
每一刻痕的长度为2mm至15mm;或,
任意相邻两刻痕之间的间距为1mm至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48683.XU CN214361132U (zh) | 2020-12-01 | 2020-12-01 | 胶纸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48683.XU CN214361132U (zh) | 2020-12-01 | 2020-12-01 | 胶纸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61132U true CN214361132U (zh) | 2021-10-08 |
Family
ID=7798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848683.XU Active CN214361132U (zh) | 2020-12-01 | 2020-12-01 | 胶纸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61132U (zh) |
-
2020
- 2020-12-01 CN CN202022848683.XU patent/CN2143611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020399A1 (zh) | 结构胶纸 | |
CN105742565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207068B (zh) | 埋极耳式极片的制备方法 | |
CN107304333B (zh) | 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5303580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7286855B (zh) | 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675428B (zh) | 一种加热膨胀规律型卷曲的压敏胶粘片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2500809B (zh) | 胶纸及应用所述胶纸的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 |
CN112608690B (zh) | 胶纸及应用所述胶纸的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 |
CN214361132U (zh) | 胶纸 | |
JP2017066403A5 (zh) | ||
CN112500810B (zh) | 胶纸及应用所述胶纸的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 |
JP2005190787A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8090359A1 (zh) | 一种加热膨胀规律型卷曲的压敏胶粘片及其制作方法 | |
JPS646678B2 (zh) | ||
CN216039374U (zh) | 一种具有弹性的绝缘排气胶带及电池模块 | |
WO2018000132A1 (zh) | 结构胶纸 | |
CN106811143B (zh) | 结构胶纸 | |
WO2017166116A1 (zh) | 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 | |
US11104827B2 (en) | Gummed paper | |
CN216513647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耳焊接点保护用胶带 | |
CN215403969U (zh) | 一种防溢胶胶纸及绕胶胶纸 | |
WO2018072137A1 (zh) | 结构胶纸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5929672U (zh) | 一种pet离型膜 | |
CN217405465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耳中置工艺极耳区空箔预留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