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07608U - 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07608U CN214307608U CN202023144607.7U CN202023144607U CN214307608U CN 214307608 U CN214307608 U CN 214307608U CN 202023144607 U CN202023144607 U CN 202023144607U CN 214307608 U CN214307608 U CN 2143076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body
- electromagnetic
- ventilation pipe
- hot air
- heating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该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包括中空的通风管体、中空的导热外壳以及布置在所述导热外壳中的电磁加热线圈,其中,所述通风管体套设在所述导热外壳的当中,所述通风管体的外壁与所述导热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所述间隙当中,当所述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并产生热量时,所述通风管体中的空气被加热;该电磁热风装置包括上述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可见,实施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
背景技术
原有生产热风的方式一般通过煤、油、天然气等传统燃料烧锅炉产生蒸汽,再通过散热片获得热风,或是直接通过燃烧换热器获得热风。但燃煤锅炉由于产生大量的烟尘,重造成环境污染,燃油燃气锅炉由于运行成本高而不被使用者认可,逐渐被取缔。因此,市场上出现了电磁感应热风器,电磁感应热风器虽可缓解环境的污染压力,但现有的电磁感应热风器的加热速度较慢、换热不充分等问题,导致热转换率低。
实践发现,解决上述电磁感应热风器的问题,关键在于改进其管路组件。可见,如何对电磁热风管路组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包括中空的通风管体、中空的导热外壳以及布置在所述导热外壳中的电磁加热线圈,其中,
所述通风管体套设在所述导热外壳的当中,
所述通风管体的外壁与所述导热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所述间隙当中,
当所述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并产生热量时,所述通风管体中的空气被加热。
可见,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通风管体套设在导热外壳当中,而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通风管体的外壁与导热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当中,这使得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并产生热量时,通风管体中的空气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这有利于提高通风管体中的空气加热的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其余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的速率,并且,这个热交换过程简单而直接,有利于降低热力损失,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轴线与所述通风管体的中心轴线垂直,
其中,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轴线为用于组成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导线,在绕线过程中所围绕的轴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还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导热外壳的内壁的两端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其中,
组成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导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贯穿至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贯穿至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
以及,所述通风管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端盖,使得所述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外侧的第二端盖,其中,
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相隔开,
并且,所述第二端盖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通风管体通过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二端盖,使得所述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通风管体的一端设置风机,其中,
当所述风机启动时,所述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从所述通风管体的一端,流向所述通风管体的另一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置有若干个,并且沿所述通风管体的外壁均匀布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电磁热风装置,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的部分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其中,电磁加热线圈未在图2示出)包括中空的通风管体100、中空的导热外壳200以及布置在导热外壳200中的电磁加热线圈300,其中,
通风管体100套设在导热外壳200的当中,
通风管体100的外壁与导热外壳200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210,电磁加热线圈300设置在间隙210,
当电磁加热线圈300通电并产生热量时,通风管体100中的空气被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线圈的作用在于,在该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并产生热量时,一方面,通风管体中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之间实现热交换,另一方面,导热外壳的外壁附近的外界空气与远离该外壁的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可以理解的是,前者所实现的热交换,是在电磁热风装置中占主要的。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的也是前者所实现的热交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风管体套设在导热外壳当中,而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通风管体的外壁与导热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当中,这使得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并产生热量时,通风管体中的空气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这有利于提高通风管体中的空气加热的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其余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的速率,并且,这个热交换过程简单而直接,有利于降低热力损失,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选的,通风管体的一端设置风机,其中,
当风机启动时,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从通风管体的一端,流向通风管体的另一端。进一步可选的,如图1或2所示,可以在通风管体100的一端设置风机,当风机启动时,通风管体100的内部空气从通风管体100的一端,沿横向,流向通风管体100的另一端。
可见,通过设置风机,可为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流通提供动力,有利于提高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选的,电磁加热线圈设置有若干个,并且沿通风管体的外壁均匀布置。进一步可选的,如图4所示,电磁加热线圈300设置有5个。
可见,通过设置若干个均匀布置的电磁加热线圈,有利于对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均匀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通风管理的内部空气的加热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电磁加热线圈的轴线320与通风管体的中心轴线220垂直,
其中,该电磁加热线圈的轴线320为用于组成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导线,在绕线过程中所围绕的轴线。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线圈的轴线与通风管体垂直,这使得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导线靠近通风管体一侧的切平面与通风管体外壁的切平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这有利于提高两者的直接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热传递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的,如图4所示,该电磁热风组件还包括分别固定在导热外壳的内壁的两端的第一端盖110,第一端盖110设置有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和第三通孔113,其中,
组成电磁加热线圈300的加热导线310通过第一通孔111,从第一端盖110的内侧贯穿至第一端盖110的外侧,并通过第二通孔112,从第一端盖110的外侧贯穿至第一端盖110的内侧,
以及,通风管体通过第三通孔113,贯穿第一端盖110,使得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的作用在于,固定加热导线,从而使得该加热导线所组成的电磁加热线圈固定在导热外壳当中,以及,固定通风管体,这使得电磁加热线圈与通风管体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从而使得热传递效率相对稳定,进而有利于确保该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工作的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的,如图3所示,该电磁热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盖外侧的第二端盖120,其中,
第二端盖120与第一端盖之间相隔开,
并且,第二端盖120设置有第四通孔121,通风管体通过第四通孔121,贯穿第二端盖120,使得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端盖的作用在于,使得导热外壳内部与外界相隔开,以及使得用于固定加热导线的第一端盖与外界相隔开,有利于保护导热外壳内部的部件,也有利于电磁热风管路组件的安装使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磁热风装置,该电磁热风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描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
可见,在该电磁热风装置设置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中,通风管体套设在导热外壳当中,而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通风管体的外壁与导热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当中,这使得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并产生热量时,通风管体中的空气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这有利于提高通风管体中的空气加热的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其余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的速率,并且,这个热交换过程简单而直接,有利于降低热力损失,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通风管体、中空的导热外壳以及布置在所述导热外壳中的电磁加热线圈,其中,
所述通风管体套设在所述导热外壳的当中,
所述通风管体的外壁与所述导热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所述间隙当中,
当所述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并产生热量时,所述通风管体中的空气被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轴线与所述通风管体的中心轴线垂直,
其中,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轴线为用于组成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导线,在绕线过程中所围绕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导热外壳的内壁的两端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其中,
组成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导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贯穿至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贯穿至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
以及,所述通风管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端盖,使得所述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外侧的第二端盖,其中,
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相隔开,
并且,所述第二端盖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通风管体通过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二端盖,使得所述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与外界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体的一端设置风机,其中,
当所述风机启动时,所述通风管体的内部空气从所述通风管体的一端,流向所述通风管体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置有若干个,并且沿所述通风管体的外壁均匀布置。
7.一种电磁热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热风管路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144607.7U CN214307608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144607.7U CN214307608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07608U true CN214307608U (zh) | 2021-09-28 |
Family
ID=77860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144607.7U Active CN214307608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07608U (zh) |
-
2020
- 2020-12-23 CN CN202023144607.7U patent/CN2143076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569202U (zh) | 一种电磁热风装置 | |
US20150007779A1 (en) | Spiral finned coil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 |
US20150007780A1 (en) | Coil and serpentine bent fin tube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 |
CN214307608U (zh) | 电磁热风管路组件及电磁热风装置 | |
CN205536346U (zh) | 一种墙体嵌入式新风换气机 | |
CN210832967U (zh) | 一种基于电磁加热的热风烘干机 | |
CN205481772U (zh) | 带直流风机的燃气热水器 | |
JP2019172267A5 (zh) | ||
CN205909491U (zh) | 浸入式隔爆加热器 | |
CN211823146U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205664708U (zh) | 一种螺旋翅片换热装置 | |
CN208967832U (zh) | 锅炉的空气预热装置 | |
CN212902013U (zh) | 一种电磁感应热风机 | |
CN212930470U (zh) | 一种应用于间接燃烧的热风机的换热器 | |
CN207006332U (zh) | 一种高电压电磁感应固体蓄热式供暖装置 | |
CN205017172U (zh) | 电机降温装置、空气能热水器和空调器 | |
CN213090124U (zh) | 一种电加热锅炉 | |
CN212252802U (zh) | 一种速热踢脚线式取暖器 | |
CN208920186U (zh) | 一种新型发热体装置 | |
CN209089258U (zh) | 一种带风机加热圈结构 | |
CN218583436U (zh) | 一种便携式即热式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集烟罩结构 | |
CN220397560U (zh) | 排烟管、排烟管组件及热水器 | |
CN212339390U (zh) | 一种可旋转的燃气采暖炉 | |
CN211041760U (zh) | 电力烘干热风回收装置 | |
CN203396093U (zh) | 一种供暖风的采暖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