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79892U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79892U
CN214279892U CN202022807651.5U CN202022807651U CN214279892U CN 214279892 U CN214279892 U CN 214279892U CN 202022807651 U CN202022807651 U CN 202022807651U CN 214279892 U CN214279892 U CN 214279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magnetic conduction
chamber
striking
arc extingui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076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宇
司莺歌
李求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076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79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79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79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包括断路器的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触头机构和灭弧室,在所述触头机构与灭弧室之间设置有引弧结构,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在所述引弧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导磁结构以及第一缓冲腔,由两组导磁结构以及引弧板形成对应于灭弧室的引弧通道,每组导磁结构包括用于产生磁场的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在第一导磁板与第二导磁板之间留有供电弧气体流动的间隙,所述间隙与设置在引弧通道两侧之外的第一缓冲腔配合,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一端与灭弧室连通,第一缓冲腔可缓解电弧在开断初期产生的高气压以及缓解熄弧后电弧尾气的倒灌。本实用新型利于使电弧被快速转移至引弧通道,减少了电弧的停留时间,避免触头机构被过度烧损。

Description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断路器,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背景技术
断路器分断大电流时,在触头机构的动静触头之间会产生温度极高、发出强光的电弧,若电弧不能被迅速冷却熄灭,容易烧损触头机构等断路器内部零件。现有的小型断路器,其灭弧系统通常由导磁板、引弧板、隔弧件和灭弧室等结构组成,导磁板分别安装在盖体和底座上,在导磁板上各安装一个隔弧件实现引弧,但由于隔弧件将导磁板完全隔开,使两个导磁板不能牵引电弧快速从触头上跳跃转移,造成引弧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电弧分断能力高的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包括断路器的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触头机构和灭弧室,在所述触头机构与灭弧室之间设置有引弧结构,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在所述引弧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导磁结构以及与导磁结构配合的第一缓冲腔,由两组导磁结构以及引弧板形成对应于灭弧室的引弧通道,每组导磁结构包括用于产生磁场的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在第一导磁板与第二导磁板之间留有供电弧气体流动的间隙,所述间隙与设置在引弧通道两侧之外的第一缓冲腔配合,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一端与灭弧室连通,第一缓冲腔可缓解电弧在开断初期产生的高气压以及缓解熄弧后电弧尾气的倒灌。
进一步,两组第一导磁板配合在引弧通道区域形成磁场,第二导磁板与第一导磁板相对,通过调整第二导磁板与第一导磁板相对区域的面积,可加强引弧通道的部分区域磁场强度。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磁板与第一导磁板远离触头机构的区域对应,第二导磁板可加强引弧通道远离触头机构区域的磁场强度。
进一步,所述引弧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引弧板两侧的隔弧件,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凸出设有围挡壁,由围挡壁、隔弧件以及壳体的内侧壁配合形成第一缓冲腔。
进一步,所述隔弧件沿引弧通道两侧设置,所述隔弧件套设在第一导磁板上部将第一导磁板的内侧壁以及外侧壁的上部封闭,所述第二导磁板对应第一导磁板的外侧壁下部,在第一导磁板与第二导磁板之间预留有裸露金属材质的间隙。
进一步,所述围挡壁包括包围腔壁,所述包围腔壁在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槽内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二导磁板设置在安装槽内,包围腔壁沿第二导磁板的边缘设置并将第二导磁板的边缘包围起来,在所述第二导磁板的中部设有与连接柱配合的中心孔。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磁板的顶端与触头机构的动触头中心的距离范围为5~10mm。
进一步,所述第一缓冲腔的腔体一端设有与灭弧室连通的端口,第一缓冲腔中部的腔体开口缩小形成窄缝。
进一步,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第一导磁板、隔弧件、第二导磁板以及触头机构,所述引弧板的一端固定于壳体内部,引弧板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引弧板中部的两侧边缘向同一方向延伸弯折形成相对的两个第一导磁板,由两个第一导磁板与引弧板中部形成与灭弧室相对应的引弧通道;所述隔弧件分别套设在一个第一导磁板上并使第一导磁板的外侧上部以及内侧壁被封闭起来,隔弧件的上边缘向两侧外延伸形成隔弧凸边,所述隔弧凸边与壳体的内侧壁相抵;所述第二导磁板分别设置在隔弧件的两侧外部并与一个第一导磁板的外侧下部相对应;所述触头机构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与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对应于引弧通道,并且在动触头上设有引弧角。
进一步,所述灭弧室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绝缘安装板和多个灭弧栅片,所述多个灭弧栅片平行间隔的设置在两个绝缘安装板之间并在灭弧栅片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对应于绝缘安装板靠近导磁结构的一端,在绝缘安装板远离导磁结构的一端设有绝缘挡板,所述绝缘挡板与多个灭弧栅片垂直并且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灭弧栅片之间,在所述绝缘挡板上设有至少一排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对应分布在相邻两个灭弧栅片之间,绝缘挡板的边缘与两个最外侧的灭弧栅片之间形成通气缝。
进一步,所述缺口为偏心结构,缺口的根部位于灭弧栅片中心线的一侧,相邻两个灭弧栅片的缺口交错排列,使两个相邻的缺口相互错开,并且由两个相邻缺口的一侧形成交错叠加的夹角。
进一步,所述夹角的范围为50~80°,所述夹角的顶点与设置在触头机构的引弧角的水平距离范围为11~13mm;所述缺口的根部与灭弧栅片另一侧边缘的距离范围为14~17mm。
进一步,在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第二缓冲室,所述第二缓冲室的一端与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排气口连通,第二缓冲室的另一端对应于灭弧室远离导磁结构一端的下部。
进一步,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中部另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灭弧室远离导磁结构一端的上部对应。
相比现有断路器仅在引弧板的两侧仅设置一个导磁板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在其引弧板的两侧分别设置一组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第一导磁板与第二导磁板配合产生较强的磁场,利于使电弧从触头机构上被快速转移至引弧通道,减少了电弧在触头结构上的停留时间,避免触头机构被过度烧损,另外,在引弧板的两侧设有与导磁结构配合的第一缓冲腔,第一缓冲腔与预留在第一导磁板与第二导磁板之间的间隙配合,有效缓解了过高强度的磁场在转移电弧时产生的高气压,防止壳体内部气压过高而炸裂,此外,第一缓冲腔还能有效缓解电弧尾气倒灌至引弧通道内,避免引弧通道内的电弧被击穿重燃。
此外,第二导磁板的边缘被包围腔壁包围起来,有效阻止了电弧在第二导磁板与灭弧栅片之间的缝隙停留,缩短了电弧的停滞时间。
此外,第一缓冲腔呈窄缝腰口形,其形状更利于缓解电弧在开断初期的高气压,以及进一步防止电弧在灭弧室内熄灭后所产生的气流及金属颗粒倒灌,导致电弧重燃。
此外,在灭弧室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缓冲室,第二缓冲室的一端与灭弧室一端的下部连通,另一端与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排气口连通,并且在第二缓冲室不设置阻挡排气的结构,使电弧尾气在分断后经壳体底部排出,减小电弧背后再次短路;另外,在壳体一侧的中部另设有与灭弧室一端的上部对应的排气口,使电弧分两路排出,提升了灭弧室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中引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中局部破断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中第一缓冲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第一缓冲腔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中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中灭弧室及灭弧栅片缺口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中第二缓冲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中排气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1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包括断路器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触头机构6和灭弧室7,在所述触头机构6与灭弧室7之间设置有引弧结构,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2,在所述引弧板2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导磁结构以及与导磁结构配合的第一缓冲腔8,由两组导磁结构以及引弧板2形成对应于灭弧室7的引弧通道21,每组导磁结构包括用于产生磁场的第一导磁板3和第二导磁板4,在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之间留有供电弧气体流动的间隙31,所述间隙31与设置在引弧通道21两侧之外的第一缓冲腔8配合,所述第一缓冲腔8的一端与灭弧室7连通,第一缓冲腔8可缓解电弧在开断初期产生的高气压以及缓解熄弧后电弧尾气的倒灌。
相比现有断路器仅在引弧板2的两侧仅设置一个导磁板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在其引弧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一组第一导磁板3和第二导磁板4,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配合产生较强的磁场,利于使电弧从触头机构6上被快速转移至引弧通道21,减少了电弧在触头结构上的停留时间,避免触头机构6被过度烧损,另外,在引弧板2的两侧设有与导磁结构配合的第一缓冲腔8,第一缓冲腔8与预留在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之间的间隙31配合,有效缓解了过高强度的磁场在转移电弧时产生的高气压,防止壳体1内部气压过高而炸裂,此外,第一缓冲腔8还能有效缓解电弧尾气倒灌至引弧通道21内,避免引弧通道21内的电弧被击穿重燃。
参见图1和2,所述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包括断路器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触头机构6和灭弧室7,在所述触头机构6与灭弧室7之间设置有引弧结构,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2和隔弧件5,在所述引弧板2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导磁结构以及与导磁结构配合的第一缓冲腔8,由两组导磁结构以及引弧板2形成对应于灭弧室7的引弧通道21(参见图4、10和11),所述引弧通道21用于将触头机构6在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引入灭弧室7中,每组导磁结构包括一个第一导磁板3和一个第二导磁板4,所述隔弧件5沿引弧通道21设置并且套设在第一导磁板3上,由两组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配合,在引弧通道21所在的区域形成磁场,其中两个第一导磁板3相对设置,在引弧通道21区域形成用于引弧的磁场,在此基础上,第二导磁板4与第一导磁板3配合,可通过调整第二导磁板4与第一导磁板3相对区域的面积,实现加强引弧通道21的部分或全部磁场强度,相比现有断路器仅设置一对导磁板的结构,本申请的两组导磁结构共有两个第一导磁板3和两个第二导磁板4,由四个导磁板形成的磁场显然较强,较强的磁场利于将电弧从动触头上被快速转移至引弧通道21上,减少了电弧在动触头上的停留时间,避免了触头机构6被过度烧损。优选的,第二导磁板4与第一导磁板3远离触头机构6的区域相对应时,第二导磁板4加强了引弧通道21远离触头机构6区域的磁场强度,进一步加快了电弧从动触头转移的速度。
同时,在引弧通道21的两侧之外的区域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缓冲腔8,第一缓冲腔8优选位于第一导磁板3之外的区域,在每组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之间留有供电弧气体流动的间隙31,该间隙31与第一缓冲腔8相连通,在电弧开断的初期,触头机构6产生的电弧会产生高气压,高压气流会驱使电弧进入灭弧室7,但过高的气压容易引起产品炸裂,因此在电弧开断初期该缓冲腔可分流高压气体,有效缓冲电弧在触头机构6所产生的高气压,减小电弧在触头上的停滞时间;此外,在电弧进入灭弧室7熄灭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流及金属颗粒倒灌至引弧通道21,导致引弧通道21内的电弧击穿重燃,第一缓冲腔8可有效缓冲倒灌气流,可有效减少电弧背后击穿,对电弧熄灭起至关重要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腔8由壳体1的内侧壁以及隔弧件5配合形成,如图4所示,所述隔弧件5套设在第一导磁板3的上部,隔弧件5的上边缘向两侧外延伸形成隔弧凸边51,所述隔弧凸边51可与壳体1的内侧壁相抵,在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凸出设有围挡壁12(参见图5),由围挡壁12、隔弧件5以及壳体1的内侧壁共同配合围成第一缓冲腔8。
所述隔弧件5将第一导磁板3的内侧壁以及外侧壁的上部封闭起来,隔弧件5使第一导磁板3的外侧壁下部裸露出金属材质的区域,第二导磁板4对应第一导磁板3的外侧壁下部,即其未被隔弧件5封闭的区域,此时在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之间形成与第一缓冲腔8连通的间隙31,所述间隙31使部分电弧尾气进入第一缓冲腔8内实现缓冲作用。
优选的,设置在壳体1内侧壁的围挡壁12包括包围腔壁121(参见图6),所述包围腔壁121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形成安装槽122,在所述安装槽122内设有连接柱123,所述第二导磁板4设置在安装槽122内,包围腔壁121沿第二导磁板4的边缘设置并将第二导磁板4的边缘包围起来,如此有效阻止了电弧在第二导磁板4与灭弧栅片72之间的缝隙停留,缩短了电弧的停滞时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导磁板4的顶端与触头机构6的动触头中心的距离范围为5~10mm,图3中两者的距离标记为a,在所述第二导磁板4的中部设有与连接柱123配合的中心孔41,利于第二导磁板4被稳定安装在壳体1内,并且可根据壳体1的空间大小、气压情况调节设置第二导磁板4的中心孔41以及连接柱123的位置,以此实现对形成较强磁强区域的面积。
与引弧结构相配合的灭弧室7用于熄灭电弧,在所述灭弧室7中层叠设置多个用于熄灭电弧的灭弧栅片72,所述灭弧室7的一端与引弧结构配合,在灭弧室7的远离引弧结构的一端设有用于排出电弧尾气的通气结构,电弧尾气通过设置在壳体1上的排气口13排出壳体1,优选在壳体1的一侧中部设置排气口13,所述排气口13与灭弧室7远离引弧结构一端的上部对应,进一步的,在壳体1的底部另外设置排气口13,壳体1底部的排气口13与灭弧室7与远离引弧结构一端的下部对应,在壳体1的两个位置同时设置排气口13,可以使电弧尾气分两路排出壳体1,提升了灭弧室7的利用率。进一步的,在灭弧室7远离引弧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二缓冲室11,所述第二缓冲室11用于连通壳体1底部的排气口13与灭弧室7,第二缓冲室11对电弧分断后期起缓冲作用,避免电弧在灭弧室7远离引弧结构的一端短路和重燃,使分断后的电弧尾气经第二缓冲室11后沿壳体1的底部排出,使电弧尾气沿“S”路排出,有效减小电弧背后再次短路(参见图10)。
结合图1-10提供一种灭弧结构的实施例,所述灭弧结构由引弧结构、灭弧室7以及断路器的壳体1共同配合完成。如图1-3、6所示,在所述断路器的壳体1中部设置灭弧室7,触头机构6设置壳体1中偏上部,并且位于灭弧室7的一侧,所述触头机构6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与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对应于由引弧结构形成的引弧通道21,并且在动触头上设有引弧角61,在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合闸时产生的电弧通过引弧通道21进入灭弧室7。
所述引弧结构设置在灭弧室7与触头机构6之间,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2、第一导磁板3、隔弧件5、第二导磁板4以及触头机构6,所述引弧板2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内部,引弧板2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7,引弧板2中部的两侧边缘向同一方向延伸弯折形成相对的两个第一导磁板3,由两个第一导磁板3与引弧板2中部形成与灭弧室7相对应的引弧通道21,所述隔弧件5分别套设在一个第一导磁板3并使第一导磁板3的外侧上部以及内侧壁被封闭起来,隔弧件5的上边缘向两侧外延伸形成隔弧凸边51,优选如图4所示,隔弧凸边51呈弧形,隔弧凸边51分别与壳体1的内侧壁相抵。
所述第二导磁板4分别设置在隔弧件5的两侧外部并与一个第一导磁板3的外侧下部相对应,此时,第二导磁板4使得位于第一导磁板3下部的磁场强度被加强,该区域位于远离动触头的一侧,利于将电弧从动触头上被快速转移。优选的,第二导磁板4的装配由壳体1配合完成,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凸出设有围挡壁12,位于壳体1中下部的围挡壁12作为包围腔壁121,当然,也可以单独设置包围腔壁121,但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并且可能形成滞留电弧的空隙。所述包围腔壁121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围成一个用于装配第二导磁板4的安装槽122,所述包围腔壁121沿紧贴第二导磁板4边缘设置,使第二导磁板4与灭弧室7之间不存在供电弧停留的空隙,在第二导磁板4的中部设置一个中心孔41,在安装槽122内设置有一个与中心孔41配合的连接柱123,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改变连接柱123位置以及第二导磁板4的面积来调整磁场加强区域的面积,以此满足不同灭弧系统的要求。
设置在引弧结构两侧外部第一缓冲腔8,第一缓冲腔8位于隔弧件5与壳体1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第一缓冲腔8用于缓冲电弧开断初期的高气压以及在熄弧后防止电弧尾气倒灌。
结合图5-7,提供一种最优的第一缓冲腔8的结构,所述第一缓冲腔8的腔室壁由围挡壁12围成,位于壳体1中部的围挡壁12的一端与灭弧室7衔接,另一端向下倾斜与隔弧凸边51衔接形成第一缓冲腔8的上腔室壁,位于壳体1中下部的围挡壁12部分,也就是包围腔壁121形成第一缓冲腔8的下腔室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磁板4为上部设有缺角的矩形结构,其缺角部位于靠近灭弧室7的一侧,沿第二导磁板4的上部设置的包围腔壁121包括一段平直段以及沿第二导磁板4缺角设置的倾斜段,由与隔弧凸边51衔接的围挡壁12以及平直段共同围成第一缓冲腔8室的腔体后部,倾斜段的一端与平直段连接,倾斜段的另一端沿第二导磁板4的缺角部分向下倾斜设置,此时,由壳体1中部的围挡壁12与倾斜段的同一端共同形成第一缓冲腔8的端口81,所述端口81用于与灭弧室7连通,由于倾斜段与壳体1中部的围挡壁12的另一端倾斜设置,使得第一缓冲腔8中部的腔体开口缩小形成窄缝82,且位于窄缝82与端口81之间的第一缓冲腔8的腔体开口是逐渐增大的,令第一缓冲腔8整体呈窄缝82腰口形,如此结构的第一缓冲腔8,在电弧开断初期产生的高气压通过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之间的间隙31进入第一缓冲腔8内,在容量较大的腔体后部缓解内部压力后经端口81进入灭弧室7,防止壳体1因气压过高而炸裂;在灭弧后期产生大量的电弧尾气及金属颗粒会倒灌至引弧通道21,第一缓冲腔8开口较大的的端口81利于将部分倒灌气体分流至第一缓冲腔8,由于第一缓冲腔8中部的窄缝82结构,使倒灌入第一缓冲腔8的电弧尾气集中在腔体前部,如此可有效减少电弧背后击穿,对电弧熄灭起至关重要作用。
所述灭弧室7作为熄灭电弧的部件,灭弧室7也作出了相应的改进。如图3、8-11所示,灭弧室7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绝缘安装板71和多个灭弧栅片72,所述多个灭弧栅片72平行间隔的设置在两个绝缘安装板71之间并在灭弧栅片72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缺口721,所述缺口721对应于绝缘安装板71靠近导磁结构的一端,优选缺口721为偏心结构,缺口721的根部位于灭弧栅片72中心线的一侧,相邻两个灭弧栅片72的缺口721交错排列,使两个相邻的缺口721相互错开,并且由两个相邻缺口721的一侧形成交错叠加的夹角,图9中夹角标注为α,所述夹角的范围为50~80°,如图3所示,所述夹角的顶点与设置在动触头上的引弧角61的水平距离(图中标注为b)范围为11~13mm;所述缺口721的根部与灭弧栅片72另一侧边缘的距离(图中标注为c)范围为14~17mm。
在绝缘安装板71远离导磁结构的一端设有绝缘挡板73,所述绝缘挡板73与多个灭弧栅片72垂直并且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灭弧栅片72之间,在所述绝缘挡板73上设有通气结构,所述通气结构包括至少一排通气孔74,所述通气孔74对应分布在相邻两个灭弧栅片72之间,绝缘挡板73的边缘与两个最外侧的灭弧栅片72之间形成通气缝75,由此设置在灭弧室7远离引弧结构一端的通气孔74和通气缝75形成“工”字形栅格,如此结构使电弧以最大力度向灭弧室7设有绝缘挡板73的一端跳跃,极大提升了电弧的切割和冷却作用。另外,当通气孔74为两排或两排以上时,相邻两排的通气孔74采取交错分布的排列方式。
参见图10、11,在所述壳体1的下部设有第二缓冲室11,所述第二缓冲室11的一端与设置在壳体1底部的排气口13连通,第二缓冲室11的另一端对应于灭弧室7远离导磁结构一端的下部,具体与灭弧室7的通气缝75相连通,并且第二缓冲室11内不设置铆钉孔等阻挡电弧尾气排出的阻隔结构,不干扰电弧流动方向,利于电弧的排出。另外,在壳体1的一侧中部另设有排气口13,所述排气口13与灭弧室7远离导磁结构一端的上部对应,如此使得灭弧室7内的电弧尾气能够分两路排出壳体1提升了灭弧栅片72对电弧的有效切割作用,提升了灭弧室7的利用率,图10、11中曲线为电弧流动路线。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包括断路器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触头机构(6)和灭弧室(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头机构(6)与灭弧室(7)之间设置有引弧结构,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2),在所述引弧板(2)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导磁结构以及与导磁结构配合的第一缓冲腔(8),由两组导磁结构以及引弧板(2)形成对应于灭弧室(7)的引弧通道(21),每组导磁结构包括用于产生磁场的第一导磁板(3)和第二导磁板(4),在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之间留有供电弧气体流动的间隙(31),所述间隙(31)与设置在引弧通道(21)两侧之外的第一缓冲腔(8)配合,所述第一缓冲腔(8)的一端与灭弧室(7)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第一导磁板(3)配合在引弧通道(21)区域形成磁场,第二导磁板(4)与第一导磁板(3)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板(4)与第一导磁板(3)远离触头机构(6)的区域对应,第二导磁板(4)可加强引弧通道(21)远离触头机构(6)区域的磁场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引弧板(2)两侧的隔弧件(5),在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凸出设有围挡壁(12),由围挡壁(12)、隔弧件(5)以及壳体(1)的内侧壁配合形成第一缓冲腔(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件(5)沿引弧通道(21)两侧设置,所述隔弧件(5)套设在第一导磁板(3)上部将第一导磁板(3)的内侧壁以及外侧壁的上部封闭,所述第二导磁板(4)对应第一导磁板(3)的外侧壁下部,在第一导磁板(3)与第二导磁板(4)之间预留有裸露金属材质的间隙(3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挡壁(12)包括包围腔壁(121),所述包围腔壁(121)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形成安装槽(122),在所述安装槽(122)内设有连接柱(123),所述第二导磁板(4)设置在安装槽(122)内,包围腔壁(121)沿第二导磁板(4)的边缘设置并将第二导磁板(4)的边缘包围起来,在所述第二导磁板(4)的中部设有与连接柱(123)配合的中心孔(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板(4)的顶端与触头机构(6)的动触头中心的距离范围为5~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腔(8)的腔体一端设有与灭弧室(7)连通的端口(81),第一缓冲腔(8)中部的腔体开口缩小形成窄缝(8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引弧板(2)、第一导磁板(3)、隔弧件(5)、第二导磁板(4)以及触头机构(6),所述引弧板(2)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内部,引弧板(2)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7),引弧板(2)中部的两侧边缘向同一方向延伸弯折形成相对的两个第一导磁板(3),由两个第一导磁板(3)与引弧板(2)中部形成与灭弧室(7)相对应的引弧通道(21);所述隔弧件(5)分别套设在一个第一导磁板(3)上并使第一导磁板(3)的外侧上部以及内侧壁被封闭起来,隔弧件(5)的上边缘向两侧外延伸形成隔弧凸边(51),所述隔弧凸边(51)与壳体(1)的内侧壁相抵;所述第二导磁板(4)分别设置在隔弧件(5)的两侧外部并与一个第一导磁板(3)的外侧下部相对应;所述触头机构(6)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与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对应于引弧通道(21),并且在动触头上设有引弧角(6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7)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绝缘安装板(71)和多个灭弧栅片(72),所述多个灭弧栅片(72)平行间隔的设置在两个绝缘安装板(71)之间并在灭弧栅片(72)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缺口(721),所述缺口(721)对应于绝缘安装板(71)靠近导磁结构的一端,在绝缘安装板(71)远离导磁结构的一端设有绝缘挡板(73),所述绝缘挡板(73)与多个灭弧栅片(72)垂直并且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灭弧栅片(72)之间,在所述绝缘挡板(73)上设有至少一排通气孔(74),所述通气孔(74)对应分布在相邻两个灭弧栅片(72)之间,绝缘挡板(73)的边缘与两个最外侧的灭弧栅片(72)之间形成通气缝(7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721)为偏心结构,缺口(721)的根部位于灭弧栅片(72)中心线的一侧,相邻两个灭弧栅片(72)的缺口(721)交错排列,使两个相邻的缺口(721)相互错开,并且由两个相邻缺口(721)的一侧形成交错叠加的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范围为50~80°,所述夹角的顶点与设置在触头机构(6)的引弧角(61)的水平距离范围为11~13mm;所述缺口(721)的根部与灭弧栅片(72)另一侧边缘的距离范围为14~17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的下部设有第二缓冲室(11),所述第二缓冲室(11)的一端与设置在壳体(1)底部的排气口(13)连通,第二缓冲室(11)的另一端对应于灭弧室(7)远离导磁结构一端的下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的一侧中部另设有排气口(13),所述排气口(13)与灭弧室(7)远离导磁结构一端的上部对应。
CN202022807651.5U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Active CN214279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7651.5U CN214279892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7651.5U CN214279892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79892U true CN214279892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78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07651.5U Active CN214279892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798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79892U (zh)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CN213042861U (zh) 断路器引弧装置
CN210403640U (zh) 一种直流快速断路器的灭弧罩
CN102751147B (zh) 一种低压万能式断路器灭弧室
CN202178224U (zh) 设备用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CN114724900A (zh) 一种双重灭弧结构直流断路器
CN205159255U (zh) 无飞弧塑壳式断路器消游离灭弧装置
US8912461B2 (en) Arc chut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209472255U (zh) 一种设有多功能燃弧通道的开关柜
CN112017908A (zh) 一种分断器件
CN215266166U (zh) 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CN212182260U (zh) 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用零飞弧灭弧室
CN117727595B (zh) 一种断路器灭弧室
WO2017206578A1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排气系统
CN214336590U (zh) 一种断路器灭弧室
CN213400999U (zh) 一种分断器件
CN217009105U (zh) 灭弧系统和断路器
CN219842909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17881383U (zh) 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灭弧室结构
CN212810218U (zh) 零飞弧罩壳体、零飞弧罩结构及断路器
CN112053923A (zh) 一种改良的低压开关灭弧装置
CN212695111U (zh) 断路器灭弧装置
CN214505418U (zh) 一种灭弧室装置和断路器
CN202905521U (zh) 一种小型开关电器的灭弧室
CN218677020U (zh)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