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79815U -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79815U
CN214279815U CN202120458874.7U CN202120458874U CN214279815U CN 214279815 U CN214279815 U CN 214279815U CN 202120458874 U CN202120458874 U CN 202120458874U CN 214279815 U CN214279815 U CN 214279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cooling
air
pipe
cor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5887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鑫
黄晓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cap Capacitor Inc
Original Assignee
Techcap Capacito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cap Capacitor Inc filed Critical Techcap Capacitor Inc
Priority to CN20212045887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79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79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79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壳体和电容器芯子组;所述电容器壳体的内部套设有降温壳体,降温壳体与电容器壳体之间设置有降温腔,降温腔的内部设置相互连通的风冷管。本实用新型经由定位框将电容器芯子组上产生的部分热量导出至其内部的空腔内,经由排热风机将其内部的热空气排出至电容器的外部,在降温壳体与电容器壳体之间设置的风冷管,能够实现对定位框降温的目的,经由定位框与电容器芯子组的接触,实现对电容器芯子组的降温的目的,且电容器芯子组上大量的外置电极端头可以将电容内部热量及时传导出来,有利于延长电容器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电子、家电、通讯等多个行业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而薄膜电容器凭借其良好的电工性能和高可靠性,成为推动上述行业更新换代不可或缺的电子元件。
直流薄膜电容器作为诸多电路的关键元器件,能够有效整合电气结构,将电容器电极直接与功率器件IGBT相连接,有效降低系统电感量,节约外置母排成本,降低装配难度,节约安装时间。
但是该类电容器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膜电容在充放电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能量损耗),虽然膜电容产生的热量虽然不大,但伴随热量集聚,温度也会随之升高,直至达到热平衡。对电容的整体性能(寿命、安全等)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性能会随之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壳体和电容器芯子组;所述电容器壳体为矩形结构,电容器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安装电容器芯子组的安装槽,电容器芯子组安装在安装槽的内部,电容器芯子组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中空结构的母排铜板;所述电容器芯子组包括多个相互并联的独立芯子,母排铜板的内部设置有回形结构的通风管道;所述母排铜板上焊接有正极接线端、负极接线端,电容器壳体的顶端设置防潮密封盖,防潮密封盖对应正极接线端、负极接线端的位置上开设有与其结构适配的连接孔;所述电容器壳体的内部套设有降温壳体,降温壳体与电容器壳体之间设置有降温腔,降温腔的内部设置相互连通的风冷管,风冷管固定在降温腔的内壁上,且风冷管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降温腔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降温风口,降温风口连通降温风管。
优选的,所述降温风管远离降温风口的一端连通用于固定电容器芯子组的定位框,定位框为中空的矩形框架结构,定位框的内部设置有换热腔。
优选的,所述换热腔的内部间隔设置有多个导风管,导风管的截面为“Y”形结构,且导风管的圆周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导风管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用于连通降温风管的集风口,导风管的另一端开设有导风口。
优选的,所述定位框的底端开设有排风口,排风口通过排风管连通排热风机,通风管道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均设置在换热腔的内部,并与换热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通风管道的截面为弧形结构,且通风管道的凸面朝向独立芯子设置。
优选的,所述降温腔顶端的防潮密封盖上开设有换热风口,换热风口的内部设置有防尘滤网。
优选的,所述定位框的外侧壁与降温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定位框的内侧壁与电容器芯子组之间均填充有冷却固化的高导热性聚氨酯材料。
优选的,所述降温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湿防潮层,吸湿防潮层的内部填充有防潮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电容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降温壳体,在降温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电容器芯子组的定位框,经由定位框和通风管道将电容器芯子组上产生的部分热量导出至其内部的排热腔内,经由排热风机将其内部的热空气排出至电容器的外部,在降温壳体与电容器壳体之间设置的风冷管,能够实现对定位框降温的目的,经由定位框与电容器芯子组的接触,实现对电容器芯子组的降温的目的,且电容器芯子组上大量的外置电极端头可以将电容内部热量及时传导出来,有利于延长电容器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框与电容器芯子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通风管道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容器壳体;2、电容器芯子组;3、安装槽;4、正极接线端;5、负极接线端;6、降温壳体;7、降温腔;8、风冷管;9、降温风管;10、定位框;11、导风管;12、出风口;13、集风口;14、导风口;15、排风管; 16、排热风机;17、换热风口;18、高导热性聚氨酯材料;19、吸湿防潮层; 20、防潮密封盖;21、母排铜板;22、通风管道;23、换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风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壳体1和电容器芯子组2;电容器壳体1为矩形结构,电容器壳体 1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安装电容器芯子组2的安装槽3,电容器芯子组2安装在安装槽3的内部,电容器芯子组2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中空结构的母排铜板 21;电容器芯子组2包括多个相互并联的独立芯子,母排铜板21的内部设置有回形结构的通风管道22;母排铜板21上焊接有正极接线端4、负极接线端 5,电容器壳体1的顶端设置防潮密封盖20,防潮密封盖20对应正极接线端 4、负极接线端5的位置上开设有与其结构适配的连接孔;电容器壳体1的内部套设有降温壳体6,降温壳体6与电容器壳体1之间设置有降温腔7,降温腔7的内部设置相互连通的风冷管8,风冷管8固定在降温腔7的内壁上,且风冷管8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进一步的,降温腔7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降温风口,降温风口连通降温风管9。
进一步的,降温风管9远离降温风口的一端连通用于固定电容器芯子组2 的定位框10,定位框10为中空的矩形框架结构,定位框10的内部设置有换热腔23。
进一步的,换热腔23的内部间隔设置有多个导风管11,导风管11的截面为“Y”形结构,且导风管11的圆周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口12。
进一步的,导风管11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用于连通降温风管9的集风口13,导风管11的另一端开设有导风口14。
进一步的,定位框10的底端开设有排风口,排风口通过排风管15连通排热风机16,通风管道22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均设置在换热腔23的内部,并与换热腔23连通。
进一步的,通风管道22的截面为弧形结构,且通风管道22的凸面朝向独立芯子设置。
进一步的,降温腔7顶端的防潮密封盖20上开设有换热风口17,换热风口17的内部设置有防尘滤网。
进一步的,定位框10的外侧壁与降温壳体6的内侧壁之间、定位框10 的内侧壁与电容器芯子组2之间均填充有冷却固化的高导热性聚氨酯材料18。
进一步的,降温腔7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湿防潮层19,吸湿防潮层19的内部填充有防潮剂。
工作原理:在该电容器实际使用时,由于其散热机构均为预埋式结构,可以将风冷管8的进风口、出风口分别与外界的风冷设备连接使用。在电容器工作的过程中,电容器芯子组2产生的部分热量通过电容器芯子组2上大量的外置电极端头将其及时传导出来,部分热量通过定位框10和母排铜板21 内的通风管道22将电容器芯子组2产生的热量导出至定位框10外部的空腔内。接通排热风机16的电源,使得排热风机16将定位框10内部的热空气排出至电容器的外部,同时,通过防潮密封盖20上的导风口14将外部空气导入至降温腔7内,通过风冷管8对其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空气经由降温风管9 和导风管11之间的配合将降温腔7内的低温空气导入至定位框10上,达到对定位框10的降温的目的,经由定位框10与电容器芯子组2的接触,实现对电容器芯子组2的降温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装置通过控制器对其实现控制,由于控制器匹配的设备为常用设备,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电性连接关系以及具体的电路结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器壳体(1)和电容器芯子组(2);所述电容器壳体(1)为矩形结构,电容器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安装电容器芯子组(2)的安装槽(3),电容器芯子组(2)安装在安装槽(3)的内部,电容器芯子组(2)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中空结构的母排铜板(21);所述电容器芯子组(2)包括多个相互并联的独立芯子,母排铜板(21)的内部设置有回形结构的通风管道(22);所述母排铜板(21)上焊接有正极接线端(4)、负极接线端(5),电容器壳体(1)的顶端设置防潮密封盖(20),防潮密封盖(20)对应正极接线端(4)、负极接线端(5)的位置上开设有与其结构适配的连接孔;所述电容器壳体(1)的内部套设有降温壳体(6),降温壳体(6)与电容器壳体(1)之间设置有降温腔(7),降温腔(7)的内部设置相互连通的风冷管(8),风冷管(8)固定在降温腔(7)的内壁上,且风冷管(8)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腔(7)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降温风口,降温风口连通降温风管(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风管(9)远离降温风口的一端连通用于固定电容器芯子组(2)的定位框(10),定位框(10)为中空的矩形框架结构,定位框(10)的内部设置有换热腔(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23)的内部间隔设置有多个导风管(11),导风管(11)的截面为“Y”形结构,且导风管(11)的圆周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口(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11)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用于连通降温风管(9)的集风口(13),导风管(11)的另一端开设有导风口(1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框(10)的底端开设有排风口,排风口通过排风管(15)连通排热风机(16),通风管道(22)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均设置在换热腔(23)的内部,并与换热腔(2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22)的截面为弧形结构,且通风管道(22)的凸面朝向独立芯子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腔(7)顶端的防潮密封盖(20)上开设有换热风口(17),换热风口(17)的内部设置有防尘滤网。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框(10)的外侧壁与降温壳体(6)的内侧壁之间、定位框(10)的内侧壁与电容器芯子组(2)之间均填充有冷却固化的高导热性聚氨酯材料(18)。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腔(7)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湿防潮层(19),吸湿防潮层(19)的内部填充有防潮剂。
CN202120458874.7U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Active CN214279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8874.7U CN214279815U (zh)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8874.7U CN214279815U (zh)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79815U true CN214279815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92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58874.7U Active CN214279815U (zh)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79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61850B (zh) 一种升压站svg室散热装置
CN210840503U (zh) 一种用于功率控制器的改进型散热装置
CN112837936A (zh)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CN214279815U (zh) 一种直流组薄膜电容器
CN110370964B (zh) 端子防水散热机构和充电枪
CN218414864U (zh) 一种储能电池柜体及储能系统
CN109494992B (zh) 一种变频器
CN214155198U (zh) 开关电源的散热结构
CN220476189U (zh) 变流器及电气设备
CN111836528A (zh) 车载移动融冰装置用散热结构
CN218275786U (zh) 一种多重自动散热抽屉柜
CN214800318U (zh)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
CN214101169U (zh) 一种高频开关电源
CN211480720U (zh) 一种全封闭充气柜
CN111293250A (zh) 一种电池管理设备
CN220732162U (zh) 电气设备及储能系统
CN212571862U (zh) 一种ups供电的防护装置
CN218976554U (zh) 一种具有防尘防风沙功能的储能变流器
CN218986379U (zh) 一种超充充电桩的冷却装置
CN215988991U (zh) 一种寿命长的电池包
CN214848010U (zh) 一种机箱式抗谐波电容器
CN219698266U (zh) 一种车载隔爆型变频控制柜
CN215490569U (zh) 一种使用便捷的互联网维修设备
CN212367451U (zh) 一种5g通讯的基站控制机柜
CN214479632U (zh) 一种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