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68293U -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68293U
CN214268293U CN202023308737.XU CN202023308737U CN214268293U CN 214268293 U CN214268293 U CN 214268293U CN 202023308737 U CN202023308737 U CN 202023308737U CN 214268293 U CN214268293 U CN 214268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ox
bottom wall
extending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0873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露
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GENERAL PRINTING HOU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GENERAL PRINTING HOU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GENERAL PRINTING HOU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GENERAL PRINTING HOU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0873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68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68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68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由一张模切白卡纸经折叠并且粘贴而成,包括盒子部分和绳附件,盒子部分包括盒体和盒盖,盒体为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盒盖被从盒体上撕开后形成并且始终与盒体相连接,盒盖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盒体包括前壁、第一侧壁、后壁、第二侧壁,在盒体上具有一卡接口,盒盖被撕开口后能卡在卡接口内,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开设有一对通孔,绳附件穿过该对通孔,能够让包装盒能够被提拎和背在身上,使包装盒具有多种携带方式,并且作为能够打开后再次关闭的小包供用户使用。

Description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特别设置一种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包装盒在盒体内具有容纳空间,当包装盒被打开后,在容纳空间内放置有物体后,一般通过手持包装盒外壳来携带包装盒,若有人需要携带包装盒的时候,且该人员的手上还有其余物体时,就不能同时将手中物体与包装盒一起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一张模切白卡纸折叠并且粘贴而成的盒子部分以及一绳附件,所述的盒子部分包括:盒体,包括前壁、第一侧壁、后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的盒体上设有卡接口,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一对通孔,所述的绳附件被配置成能够穿过一对所述的通孔,以形成供用户能将所述的包装盒背在身上或用手提拎;以及盒盖,所述的盒盖被配置为从所述盒体上撕开后形成并且始终与所述的盒体相连接,所述的盒盖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所述的盒盖在关闭位置时有部分能够被卡在所述的卡接口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盒体还包括,自所述后壁的下侧边向前延伸的第一底壁、自所述前壁的下侧边向后延伸的第二底壁、自所述的第一侧壁的上侧边向右延伸的左上舌片、自所述的第一侧壁的下侧边相右延伸的左下舌片、自所述的第二侧壁的上侧边向左延伸的右上舌片、自所述的第二侧壁的下侧边向左延伸的右下舌片、自所述的后壁的右侧边向前延伸的第二壁,所述的第一底壁左端部具有第十四折痕,位于所述第十四折痕左侧的所述第一底壁为第一粘贴部,所述的第二底壁的右端部具有第十五折痕,位于所述第十五折痕右侧的第二底壁为第二粘贴部,所述的第二壁与所述的第二侧壁相互粘接并且所述的第二侧壁覆盖在所述的第二壁的外侧,所述的第一底壁、左下舌片、第二底壁、右下舌片依次交叠,所述的第一底壁和所述的第二底壁相穿插,所述的第一粘贴部与所述的左下舌片相互粘贴,所述的第二粘贴部与所述的右下舌片相互粘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盒盖为内、外双层结构,所述盒盖的外层包括自所述后壁的上侧边向前延伸的顶壁、自所述顶壁前侧边向下延伸的覆盖壁,所述盒盖的内层包括与所述前壁相连接第三壁、自所述第三壁的上侧边向后延伸的第一壁,所述的第一壁位于所示顶壁的下侧,所述的第三壁与所述的覆盖壁相接粘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第三壁与所述的前壁通过撕口线相连接,所述的撕口线形成在所述前壁的上端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卡接口通过设置在所述前壁上的全切刀线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全切刀线包括与所述撕口线相接的竖切刀线,位于所述竖切刀线下方与所述竖切刀线下端相接的圆弧切刀线。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通过盒体两侧壁上设置通孔,让绳附件穿过两通孔,使得能够通过提拎或背在身上的方式来携带包装盒,并且作为能够打开后再次关闭的小包供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打开时的包装盒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铺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盒盖在打开位置时且盒体部分穿好绳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盒盖在关闭位置时且盒体部分穿好绳的示意图;
其中:100、盒子部分;10、盒体;20、盒盖;1、前壁;11、第十一折痕;12、第十二折痕;13、撕口线;14、全切刀线;141、竖切刀线;142、圆弧切刀线;15、卡接口;16、第二折痕;17、第一折痕;2、第一侧壁;200、左通孔;21、第八折痕;210、左上舌片;22、第七折痕;220、左下舌片;23、左撕口线;24、第三折痕;3、后壁;31、第五折痕;32、第六折痕;33、第四折痕;4、第二侧壁;41、第十折痕;410、右上舌片;42、第九折痕;420、右下舌片;43、右撕口线;5、第一底壁;500、第一粘贴部;5001、第十四折痕;51、第二底壁;510、第二粘贴部;5101、第十五折痕;6、顶壁;61、第十三折痕;7、覆盖壁;8、第一壁;80、第三壁;9、第二壁;90、绳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其中,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前”、“后”、“上”“下”、“左”、“右”与图1中所示的各个位置关系一一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以常规的矩形包装盒作为实例来阐述,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一种包装盒,包括有盒子部分100和绳附件90,其中盒子部分100包括盒体10和盒盖20,盒子部分100通过打来盒盖20后,用附带的附绳件90穿过一对通孔200将盒子部分100提拎或背在身上的方式来携带包装盒,本实施例中附件绳90放置在盒子部分100内,其余实施例中绳附件90还能通过粘附在盒子部分100外侧等方式将绳附件90一起附带。
如图1所示,本例中,包装盒100通过一张模切白卡纸经折叠、粘贴而成,包括盒子部分100包括有盒体10,通过从盒体10上撕开后形成始终与盒体10相连接的盒盖20。
盒体10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前壁1、第一侧壁2、后壁3、第二侧壁4、自后壁3的下侧边向前延伸的第一底壁5、自前壁1的下侧边向后延伸的第二底壁51、自第一侧壁2的上侧边向右延伸的左上舌片210、自第一侧壁2的下侧边向右延伸的左下舌片220、自第二侧壁4的上侧边向左延伸的右上舌片410、自第二侧壁4的下侧边向左延伸的右下舌片420、自后壁3的右侧边向前延伸的第二壁9,第一底壁5左端部上具有第十四折痕5001,第一底壁5上位于第十四折痕5001左侧的左端部为第一粘贴部500,第二底壁51的右端部上具有第十五折痕5101,第二底壁51上位于第十五折痕5101右侧的右端部为第二粘贴部510。在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42上开设有一对通孔200,在前壁1上还具有全切刀线14,全切刀线14形成一卡接口15。
盒盖20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盒盖20能够被卡在卡接15口内,盒盖具有内、外双层结构,盒盖20外层包括自后壁上侧边向前延伸的顶壁6、自顶壁6前侧边向下延伸的覆盖壁7,盒盖20内层包括与前壁1相连接的第三壁80,自第三壁80上侧边向后延伸的第一壁8,第一壁位于顶壁的下侧,第三壁与覆盖壁相接粘贴。而第三壁通过设置在前壁的撕口线13与前壁1相连接。全切刀线14包括与撕口线13相接的竖切刀线141和位于竖切刀线141下方与竖切刀线141下端相接的圆弧切刀线142。
在其他实施例中,盒体和盒盖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结构,如盒体可以是三角形、六边形等。
绳附件90,随盒体10一起附带。如图3所示,绳附件90能够穿过盒体10上一对通孔200,以配合盒子部分100供用户将包装盒背在身上或提拎。
如图2所示,一张用于制作包装盒的盒子部分100的模切白卡纸的展开状态,该模切白卡纸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二侧壁4、前壁1、第一侧壁2、后壁3、第一粘贴壁9,而前壁1上侧边连接有第一壁8,前壁1下侧边连接有第二底壁51,后壁3下侧边连接有第一底壁5,后壁3上侧边连接有顶壁6,顶壁6的上侧边连接有覆盖壁7,第一侧壁2上侧边连接有左上舌片210,第一侧壁下侧边连接有左下舌片220,第二侧壁4上侧边连接有右上舌片410,第二侧壁4下侧边连接有右下舌片420,前壁1还连接有第三壁80。
接着如图2所示,盒子部分100的模切白卡纸所示,前壁1和第二侧壁4中间具有第一折痕17、前壁1和第一侧壁2中间具有第二折痕16、第一侧壁2和后壁3中间具有第三折痕24、后壁3和第一粘贴壁9中间具有第四折痕33、后壁3和顶壁6中间具有第五折痕31、后壁3和第一底壁中间具有第六折痕32、顶壁6和覆盖壁7中间具有第十三折痕61、第一侧壁2和左下舌片220中间具有第七折痕22、第一侧壁2和左上舌片210中间具有第八折痕21、第二侧壁4和右下舌片420中间具有第九折痕42、第二侧壁2和右上舌片410中间具有第十折痕41、前壁1和第一壁8中间具有第十一折痕11、前壁1和第二底壁51中间具有第十二折痕12,在第一底壁5上还具有第十四折痕5001、在第二底壁51上还具有第十五折痕5101。前壁1和第三壁通过撕口线13相连接,在撕口线13的下方还具有全切刀线14,全切刀14包括与撕口线13相接的竖切刀线141,位于竖切刀线141下方与竖切刀线141相接的圆弧切刀线142,全切刀线14形成了一卡接口15,在第一侧壁2上还设置有左撕开线23,在第二侧壁4上还设置有右撕开线43。
结合图1和图2,本例的模切白卡纸,沿第一折痕17将前壁1和第二侧壁4折叠起来,沿第二折痕16将前壁1和第一侧壁2折叠起来,沿第三折痕24将第一侧壁2与后壁3折叠起来,沿第四折痕33将后壁3与第一粘贴壁9折叠起来,同时第一粘贴壁9和第二侧壁4相接粘贴起来,沿第十二折痕12将前壁与第二底壁51折叠起来,沿第七折痕22将第一侧壁2和左下舌片220折叠起来,沿第六折痕32将后壁3与第一底壁5折叠起来,沿第九折痕42将第二侧壁4与右下舌片420折叠起来,并依次将第二底壁51、左下舌片220、第一底壁5、右下舌片420依次堆叠起来,其中第一底壁5和第二底壁51中间穿插,使两底壁相卡接。第二底壁51上的第二粘贴部510通过第十五折痕5101将第二粘贴部510翻出,第二粘贴部510位于右下舌片420的下侧,第一底壁5上的第一粘贴部500通过第十四折痕5001将第一粘贴部500翻出,第一粘贴部500位于左下舌片420的下侧,然后第一底壁5上的第一粘贴部500与左下舌片220相连接处粘贴起来,第二底壁51上的第二粘贴部510与右下舌片420相接粘贴起来。接着沿第八折痕21将第一侧壁2和左上舌片210折叠起来,沿第十折痕41将第二侧壁4和右上舌片410折叠起来,沿第十一折痕11将前壁1和第一壁8折叠起来,左上舌片210和右上舌片410位于第一壁8的下侧,随后沿第五折痕31将顶壁6与后壁3折叠起来,沿第十三折痕61将顶壁6与覆盖壁7折叠起来,其中第三壁80和覆盖壁7相接粘贴起来,而覆盖壁7覆盖位于第三壁80的外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盒子部分100。
如图3所示,当盒子部分100被人通过撕开前壁1上的撕口线13时,顶壁6能够携带着覆盖壁7、第一壁8和第三壁80向上打开从而形成盒盖20,在盒体10内形成具有开口且内部能够储存物品的容纳空间,将绳附件90穿过一对通孔200并将绳附件90系好。
如图4所示,当盒子部分100被撕开后,通过将盒盖20卡在卡接口15中,将包装盒闭合起来,然后通过提拎附件绳90或将附件绳90背在身上来携带包装盒。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够将本例中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4上设有的左撕口线23和右撕口线43撕开。沿着左撕口线23或右撕口线43撕开的口部,将可以当作包装盒100的“辅助取物口”,该“辅助取物口”可以供用户少量拿去存储于盒内的小尺寸零散商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两条撕口线也可以省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包装盒的盒子部分100两侧壁上设置一对通孔200,将绳附件90穿过两通孔200,使得能够通过提拎或背在身上的方式来携带包装盒,并且作为能够打开的小包,将盒盖20卡在盒体10上。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一张模切白卡纸折叠并且粘贴而成的盒子部分(100)以及一绳附件(90),所述的盒子部分(100)包括:
盒体(10),包括前壁(1)、第一侧壁(2)、后壁(3)和第二侧壁(4),所述的盒体(10)上设有卡接口(15),所述第一侧壁(2)和所述第二侧壁(4)上设有一对通孔(200),所述的绳附件(90)被配置成能够穿过一对所述的通孔(200),以形成供用户能将所述的包装盒背在身上或用手提拎;以及
盒盖(20),所述的盒盖(20)被配置为从所述盒体(10)上撕开后形成并且始终与所述的盒体(10)相连接,所述的盒盖(20)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所述的盒盖(20)在关闭位置时有部分能够被卡在所述的卡接口(1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体(10)还包括,自所述后壁(3)的下侧边向前延伸的第一底壁(5)、自所述前壁(1)的下侧边向后延伸的第二底壁(51)、自所述的第一侧壁(2)的上侧边向右延伸的左上舌片(210)、自所述的第一侧壁(2)的下侧边相右延伸的左下舌片(220)、自所述的第二侧壁(4)的上侧边向左延伸的右上舌片(410)、自所述的第二侧壁的下侧边向左延伸的右下舌片(420)、自所述的后壁(3)的右侧边向前延伸的第二壁(9),所述的第一底壁(5)左端部具有第十四折痕(5001),位于所述第十四折痕(5001)左侧的所述第一底壁为第一粘贴部(500),所述的第二底壁(51)的右端部具有第十五折痕(5101),位于所述第十五折痕(5101)右侧的第二底壁(51)为第二粘贴部(510),所述的第二壁(9)与所述的第二侧壁(4)相互粘接并且所述的第二侧壁(4)覆盖在所述的第二壁(9)的外侧,所述的第一底壁(5)、左下舌片(220)、第二底壁(51)、右下舌片(420)依次交叠,所述的第一底壁(5)和所述的第二底壁(51)相穿插,所述的第一粘贴部(500)与所述的左下舌片(220)相互粘贴,所述的第二粘贴部(510)与所述的右下舌片(420)相互粘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盖(20)为内、外双层结构,所述盒盖的外层包括自所述后壁(3)的上侧边向前延伸的顶壁(6)、自所述顶壁(6)前侧边向下延伸的覆盖壁(7),所述盒盖(20)的内层包括与所述前壁(1)相连接第三壁(80)、自所述第三壁(80)的上侧边向后延伸的第一壁(8),所述的第一壁(8)位于所示顶壁的下侧,所述的第三壁(80)与所述的覆盖壁(7)相接粘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壁(80)与所述的前壁(1)通过撕口线(13)相连接,所述的撕口线(13)形成在所述前壁(1)的上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接口(15)通过设置在所述前壁(1)上的全切刀线(14)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切刀线(14)包括与所述撕口线(13)相接的竖切刀线(141),位于所述竖切刀线(141)下方与所述竖切刀线(141)下端相接的圆弧切刀线(142)。
CN202023308737.XU 2020-12-30 2020-12-30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Active CN214268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08737.XU CN214268293U (zh) 2020-12-30 2020-12-30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08737.XU CN214268293U (zh) 2020-12-30 2020-12-30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68293U true CN214268293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86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08737.XU Active CN214268293U (zh) 2020-12-30 2020-12-30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68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80704B2 (en) Packaging wrapper for paper tissues
CN214268293U (zh) 具有多携带方式的包装盒
WO2020190019A1 (ko) 접이식 종이 상자
JPS5852214Y2 (ja) 胴部開封内袋入紙函
CN209258602U (zh) 一种带内衬隔热功能的折叠包装盒
JP4220216B2 (ja) 複合容器
CN210417345U (zh) 一种便于折叠使用的包装纸箱
EP1441969B1 (en) Packaging wrapper for paper tissues
CN209410811U (zh) 一种外拉式两盒装烟盒
CN216834734U (zh) 一种顶部和底部带加强结构的易开包装箱
CN206456724U (zh) 一种包装盒
CN211766943U (zh) 一种茶包用包装盒
CN213355557U (zh) 一种湿纸巾包装盒
CN217100862U (zh) 一种适用于多场景使用的便携式外卖餐盒
CN215922815U (zh) 一种折叠包装纸盒
CN209553740U (zh) 瓦伦结构的折叠包装纸板
JPH10316180A (ja) ウェットティッシュ用容器
CN214525396U (zh) 一种便于搬运的瓦楞彩箱
CN216834735U (zh) 易开启包装盒
CN214986699U (zh) 一种提篮包装盒
CN202491983U (zh) 一个连内置手挽带的包装纸盒
CN214190511U (zh) 包装盒
CN209142715U (zh) 拿取方便的小型包装盒
CN211167763U (zh) 便携式包装盒
CN221115084U (zh) 一种手提包装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