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9883U -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9883U
CN214249883U CN202022423279.8U CN202022423279U CN214249883U CN 214249883 U CN214249883 U CN 214249883U CN 202022423279 U CN202022423279 U CN 202022423279U CN 214249883 U CN214249883 U CN 214249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air inlet
clapboard
air outle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232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禾铭
林裕亮
王朝新
曾庆和
贾飞飞
洪奔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24232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9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9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9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的一端与靠近风机并且与风机间存在间隙,第一隔板的另一端与第二隔板连接并形成一夹角,第一隔板靠近风机的一端设置有进风模块,进风模块设置在第一隔板远离风机的端面,第一隔板靠近第二隔板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孔,出风孔贯穿第一隔板,出风孔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进风模块在竖直方向的位置,进风模块包括进风孔和挡板,进风孔贯穿第一隔板,挡板绕挡板与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转动,挡板向第一隔板方向转动覆盖进风孔。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压缩机腔的防虫效果,现有的空调外机的散热孔的孔径小,通风效果差,进入通风的风量较小,因此现有的空调外机的电器盒部分散热效果差,导致空调外机需考虑散热而无法提高负载。另外,散热孔径较小,结构狭窄,风以一定角度吹动时候易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体验。部分空调外机还有通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虽然外机中隔板上有开孔,但实际进风量少。部分空调外机的通风结构还存在复杂,安装效率低,进虫隐患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是基于现有空调外机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的一端与靠近风机并且与风机间存在间隙,第一隔板的另一端与第二隔板连接并形成一夹角,第一隔板靠近风机的一端设置有进风模块,进风模块设置在第一隔板远离风机的端面,第一隔板靠近第二隔板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孔,出风孔贯穿第一隔板,出风孔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进风模块在竖直方向的位置,进风模块包括进风孔和挡板,进风孔贯穿第一隔板,挡板绕挡板与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转动,挡板向第一隔板方向转动覆盖进风孔。
现有的空调外机,为了方便风机的装配,在风机与第一隔板之间会设置间隙,风机在转动的时候会在间隙处形成涡流而损失的风量。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通过增加进风模块从而充分利用间隙处的风量进行散热。
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电器盒,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连接处以及电器盒之间设置出风孔。进风模块设置在电器盒远离出风孔的一端的下方。风机启动时,风由进风模块的进风孔吹入,再由出风孔排出,风的移动路径经过电器盒从而带走电器盒产生的热量,到达散热的效果。
现有的空调外机在第一隔板上进行开孔,如采用小方孔或者缝隙进行散热,由于通风口小,全靠风机产生的压力吹动,风能达到的距离较近,仅在开孔的边缘流动。而且,开孔的风流动区域在电器盒边缘且未覆盖电器盒,其散热效果差,由于无其他区域提供对流,相对于风往一个较为封闭的容纳腔(压缩机腔)吹,风的流动性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通过增加进风模块和出风孔,能对电器盒的整块区域散热,通过进风孔正压压入大量的温度较低的风,有负压的出风孔排出,风移动距离较远,其通风路径正好覆盖电器盒,散热效率较高,散热效果较好。
由于压缩机腔内需要满足防虫的要求,现有的空调外机的第一隔板的开孔都较小从而避免虫进入压缩机腔内,防止虫触碰电源导致短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其进风模块的挡板会转动,因此进风模块在风机未启动的时候会自动关闭,风机运行的时候挡板会被吹起,一般风机高速运行时虫不易接近,即可实现较好的防虫效果,而且一般制冷效果要求高时,电器盒温度也会高,风机的风速也会加大,风速加大时候挡板吹起的角度也相应变大,通风效果更好。
现有的空调外机的的第一隔板的开孔结构狭窄,当风以一定的角度吹入时,会产生哨叫声及噪音,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可有效避免该问题。进风模块的挡板由于其负重结构,可避免在风力较小的时候开启,从而避免外界杂物吹入。
在一实施例中,进风模块还包括两个凸起的卡合块,卡合块设置有内凹的卡合槽,挡板的顶端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卡合槽连接。两个卡合块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卡合槽的槽口竖直向上设置,卡合槽贯穿卡合块靠近旋转轴的侧壁。进风模块还包括固定块,固定块位于旋转轴的中部的上方。固定块和旋转轴的中轴线的距离等于旋转轴的半径。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出风孔,第二出风孔设置在第二隔板靠近第一隔板的一端,第二出风孔贯穿第二隔板。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的数量一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能有效改善压缩机腔内电器盒的散热;
2.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通过增加进风模块,能在改善通风的前提下,不影响空调外机的防虫防鼠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可对电器盒的整块区域散热,风量大,吹风距离较远,风量循环合理,可改善电器盒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局部A的放大图。
图6为图4局部B的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 第一隔板;2. 第二隔板;3.风机;4.进风模块;41.挡板;42.卡合块;43. 卡合槽;44. 旋转轴;45. 固定块;5. 出风孔;6.第二出风孔;7.电器盒;8.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2,第一隔板1的一端与靠近风机3并且与风机3间存在间隙8,第一隔板1的另一端与第二隔板2连接并形成一夹角,第一隔板1靠近风机3的一端设置有进风模块4,进风模块4设置在第一隔板1远离风机3的端面,第一隔板1靠近第二隔板2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孔5,出风孔5贯穿第一隔板1,出风孔5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进风模块4在竖直方向的位置,进风模块4包括进风孔(附图中未显示)和挡板41,进风孔贯穿第一隔板1,挡板41绕挡板41与第一隔板1的连接处转动,挡板41向第一隔板1方向转动覆盖进风孔。第一隔板1上设置有电器盒7,第一隔板1与第二隔板2的连接处以及电器盒7之间设置出风孔5。进风模块4设置在电器盒7远离出风孔5的一端的下方。
如图5所示,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出风孔6,第二出风孔6设置在第二隔板2靠近第一隔板1的一端,第二出风孔6贯穿第二隔板2。出风孔5和第二出风孔6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出风孔5和第二出风孔6的数量一致。
如图6所示,进风模块4还包括两个凸起的卡合块42,卡合块42设置有内凹的卡合槽43,挡板41的顶端设置有旋转轴44,旋转轴44的两端分别与卡合槽43连接。两个卡合块4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卡合槽43的槽口竖直向上设置,卡合槽43贯穿卡合块42靠近旋转轴44的侧壁。进风模块4还包括固定块45,固定块45位于旋转轴44的中部的上方。固定块45和旋转轴44的中轴线的距离等于旋转轴44的半径。挡板41可以绕旋转轴44旋转运动,通过固定块45可有效固定旋转轴44防止脱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与靠近风机并且与所述风机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板连接并形成一夹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靠近所述风机的一端设置有进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远离所述风机的端面,所述第一隔板靠近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贯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出风孔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进风模块在竖直方向的位置,所述进风模块包括进风孔和挡板,所述进风孔贯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挡板绕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转动,所述挡板向所述第一隔板方向转动覆盖所述进风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电器盒,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电器盒之间设置所述出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模块设置在所述电器盒远离所述出风孔的一端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模块还包括两个凸起的卡合块,所述卡合块设置有内凹的卡合槽,所述挡板的顶端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合槽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卡合块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位置,所述卡合槽的槽口竖直向上设置,所述卡合槽贯穿所述卡合块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模块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旋转轴的中部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和所述旋转轴的中轴线的距离等于所述旋转轴的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所述第二出风孔贯穿所述第二隔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和所述第二出风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和所述第二出风孔的数量一致。
CN202022423279.8U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Active CN214249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23279.8U CN214249883U (zh)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23279.8U CN214249883U (zh)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9883U true CN214249883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30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23279.8U Active CN214249883U (zh)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9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9162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9237640A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4249883U (zh)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散热结构
CN106969430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RU75506U1 (ru)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ая батарея
CN208285717U (zh) 网络交换机散热装置
CN216844927U (zh) 一种电控盒、控制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16390069U (zh) 一种具有通风且防水侵入的配电箱
CN213841427U (zh) 一种散热良好的电器盒及热泵机组
CN214619848U (zh) 电器盒和空调室外机
JPH10197004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608154U (zh) 一种小型防潮散热防触电型电气配电箱
CN211126650U (zh) 一种散热型配电箱
JP200423953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14206079A (zh) 散热器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器
CN209960651U (zh) 空调器
CN209133867U (zh) 一种电气自动化电气柜散热装置
CN110894960A (zh) 具有微波加热功能的烹饪电器
CN216844932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空调外机箱体
CN214664856U (zh) 电抗器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20107237U (zh) 一种防尘电力柜
CN220669614U (zh) 电器盒和空调外机
CN216085767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户外电气柜
CN218993531U (zh) 室外机用箱体、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CN218940452U (zh) 一种降温防潮电气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