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6581U - 一种建筑模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模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6581U
CN214246581U CN202022095562.2U CN202022095562U CN214246581U CN 214246581 U CN214246581 U CN 214246581U CN 202022095562 U CN202022095562 U CN 202022095562U CN 214246581 U CN214246581 U CN 214246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rib
longitudinal
panel
building template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9556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远发
谭魏
郭族帆
郑梁
李志高
宋卓能
李国强
陈善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 Fu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 Fu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 Fu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 Fu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9556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65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6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65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该建筑模板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的边缘朝向背面一体化延伸形成有折边;所述面板的背面上具有一体化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相互连接的纵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沿纵向的所述折边上具有出模分隔位。所述折边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所述折边上开设有拼接通孔;且所述拼接通孔对应分布在所述凹槽内。该建筑模板为铝合金或镁合金的一体压铸成型结构,承载能力强,重量相对钢铁大幅降低,且设置有出模分隔位,方便一体压铸成型的制作出模和拆卸维修,极大降低制作成本,并设置有位于凹槽内的拼接通孔,方便拼接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模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建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在临时性的混凝土浇筑快速作业中,通常会采用浇筑模板作为临时性支护结构进行浇筑支撑,在浇筑作业完毕、混泥土凝固后即可拆除并使用于下一混凝土浇筑作业中。其中,建筑模板可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从而使混凝土结构达到规定设计要求。采用建筑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能有效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
建筑模板用于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模板需要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这对建筑模板的负载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的建筑模板通常采用钢铁材质,虽然负载能力极强,但其自身重量大,不仅使建筑模板在浇筑过程中需要承受极高的自重,而且搬运、拆装不方便,修复工艺复杂、成本高,循环使用价值低。
铝合金和镁合金相对钢铁材质均具有较低的密度,重量小。另外,铝合金和镁合金还具有较高的受冲击载荷能力。然而,现有的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制造的建筑模板仍比较少,而且通常为焊接结构,承载能力仍较弱,同时制造成本仍比较高,且拼接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的建筑模板少、且为焊接结构而承载能力弱、制作成本高、拼接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建筑模板。该建筑模板为铝合金或镁合金的一体压铸成型结构,承载能力强,重量相对钢铁大幅降低,且设置有出模分隔位,方便一体压铸成型的制作出模和拆卸维修,极大降低制作成本,并设置有位于凹槽内的拼接通孔,方便拼接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模板,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的边缘朝向背面一体化延伸形成有折边;所述面板的背面上具有一体化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纵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横向加强筋相互连接;沿纵向的所述折边上具有出模分隔位。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整体建筑模板为铝合金或镁合金的一体化压铸成型结构。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横向加强筋的连接处设置有一体化的连接加强柱。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横向加强筋的厚度为3.0~4.0mm。
在一个具体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横向加强筋的厚度为3.5mm。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加强柱的高度与所述纵向加强筋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的高度相同。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加强柱、所述纵向加强筋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的高度均为23.0~26.0mm。
在一个具体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加强柱、所述纵向加强筋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的高度均为 25.0mm。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加强筋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的高度均低于所述折边的高度。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折边之间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与所述折边之间均设置有三角板加强筋。
在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三角板加强筋连接设置在所述纵向加强筋或所述横向加强筋的顶部与所述折边之间。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模分隔位为两个以上。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折边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沿纵向的所述折边上开设有多个的所述凹槽,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部位为所述出模分隔位。
所述出模分隔位为沿纵向的所述折边上的相对凸起部位。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折边上开设有拼接通孔;且所述拼接通孔对应分布在所述凹槽内。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折边的厚度为6.0~8.0mm,所述拼接凹槽的深度为1.0~2.0mm。
在一个具体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折边的厚度为7.0mm,所述拼接凹槽的深度为2.0mm。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的背面上、位于中间部位具有一体化的把手柱,所述把手柱上开设有把手孔,用于使用时安装手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采用低密度的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相对于钢铁材质的建筑模板,使得整体建筑模板的重量在同等体积下更轻,便于使用搬运及拆装,使用更便捷;而且,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的建筑模板与混凝土的附着力低,能有效减少水泥与建筑模板的粘结,减少修复成本,循环使用价值高。
(2)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采用低密度的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具有较高的受冲击载荷能力,可为整体建筑模板的载荷能力提供基本保障,承载能力较强;另外设置包括纵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能进一步提高整体建筑模板的载荷能力,使得整体建筑模板的承载能力增大。
(3)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的折边上设置有凹槽以及对应分布在凹槽内的拼接通孔,使拼接使用更方便。另外,纵向折边上的凹槽设计为多个,相邻的两个凹槽之间为出模分隔位,即出模分隔位将相邻的两个凹槽分隔开,在一体压铸成型制作出模时,采用的出模滑块相应变小,便于制作出模;同时在拼接使用时,方便进行拆卸维修。
(4)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为一体化的压铸成型结构,一体化的压铸成型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模板的承载能力,且成型工艺简单,无需焊接,产能高而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制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的铝合金建筑模板的刚度仿真模拟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的铝合金建筑模板的强度仿真模拟图;
图8为实施例2中的铝合金建筑模板的残余仿真模拟图;
图9为实施例3中的镁合金建筑模板的刚度仿真模拟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的镁合金建筑模板的强度仿真模拟图;
图11为实施例3中的镁合金建筑模板的残余仿真模拟图;
附图标注:1-建筑模板,10-面板,11-折边,110-出模分隔位,111-拼接通孔,112-凹槽,12-加强筋, 121-纵向加强筋,122-横向加强筋,13-连接加强柱,14-三角板加强筋,15-把手孔,2-拼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左”、“右”、“正面”、“背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仅用于区分描述,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更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建筑模板,整体建筑模板为铝合金或镁合金的一体化压铸成型结构。相对于焊接结构,一体化的压铸成型结构的整理受力分散连续性好,提高了建筑模板的承载能力,且成型工艺简单,产能高而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制作。
参见图1所示,该建筑模板包括面板10。面板10的正面为平面,在使用时,整体建筑模板固定后,面板10的正面朝向混凝土浇筑的一侧,使混凝土在浇筑时其结构沿面板10的正面成形,并保持位置正确。而且,由于建筑模板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使建筑模板与混凝土的附着力低,能有效减少水泥与建筑模板的粘结,减少重复使用时的清理以及修复成本,循环使用价值高。
其中,在面板10的四周边缘均具有朝向背面一体化延伸形成的折边11,可选的,折边11的厚度为 6.0~8.0mm。在所述面板10的背面上具有一体化的加强筋12。具体的,所述加强筋12包括纵向加强筋121 和横向加强筋122,纵向加强筋121和横向加强筋122均为面板10上凸起的筋条,可选的,纵向加强筋 121与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厚度为3.0~4.0mm。
纵向加强筋121一端由一侧横向的折边11上出发、并沿纵向延伸至相对一侧横向的折边11上,而横向加强筋122的一端由一侧纵向的折边11上出发、并沿横向延伸至相对一侧纵向的折边11上。在延伸过程中,纵向加强筋121与横向加强筋122相互交叉连接。设置相互交叉连接的纵向加强筋121和横向加强筋122,可提高折边11的承载压力和面板10的刚度,从而提高整体模板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参见图2所示,在纵向加强筋121与横向加强筋122的交叉连接处设置有一体化的连接加强柱13。连接加强柱13作为纵向加强筋121与横向加强筋122之间的连接中心,对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横向加强筋122的整体筋道均起到中间加强作用,能有效避免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横向加强筋122的整体筋道在受重时的变形,增强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横向加强筋122的整体筋道的刚性,从而保障了纵向加强筋 121以及横向加强筋122对整体镁合金建筑模板的力学性能贡献。
并且,可选的,所述连接加强柱13的高度与所述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相同。优选的,连接加强柱13、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为23.0~26.0mm。
再参见图1所示,所述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均低于所述折边11的高度,以避免纵向加强筋121和横向加强筋122突出至折边11的平面外而妨碍使用,并方便成型制作。
由于纵向加强筋121及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均低于折边11的高度,在折边11的边缘承受较大载荷时容易造成折边11向背面内侧弯曲的变形。
进一步的,在纵向加强筋121与折边11之间以及横向加强筋122与折边11之间均设置有三角板加强筋14。优选的,参见图3所示,所述三角板加强筋14连接设置在所述纵向加强筋121的顶部与折边11之间或在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顶部与所述折边11之间。如此,通过三角板加强筋14的支撑作用,可对折边11进行进一步加固,尤其是折边11的边缘部分,有效防止折边11的弯曲变形,保证整体建筑模板的刚性,更有利于浇筑混凝土的塑型。
另外,在所述折边11上开设有拼接通孔111,用于独立的建筑模板之间的拼接使用。具体的,面板10 的四周边缘上均具有折边11,而四周的折边11上均具有拼接通孔111,该建筑模板在使用时,将多个建筑模板1通过拼接通孔111边对边地拼接进行使用,使拼接方便快捷,节省拼接装配时间,而且拼接方向可根据折边11的分布位置沿四周进行扩散性拼接。
参见图5所示,给出了其中从宽度方向将两个建筑模板1进行左右拼接使用的一个示例。具体的,相邻的两个建筑模板1之间采用拼接件2进行拼接,其中,拼接件2包括一端直径小于拼接通孔111孔径、另一端直径大于拼接通孔111孔径的插销,且所述插销的小直径一端具有插锁孔;拼接时,相邻两个建筑模板1的对应拼接的折边11上的拼接通孔111对应,所述插销的小直径一端从其中一个建筑模板1上的拼接通孔111穿过至另一个建筑模板1上的拼接通孔111,并在所述插销的插锁孔上插锁块,将两块独立的建筑模板1锁紧拼接进行使用。同理,可对多个的建筑模板1依次进行拼接使用。
优选的,参见图4所示,所述折边11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112,凹槽112的深度为1.0~2.0mm。而且,所述拼接通孔111对应分布在所述凹槽112内。在多个建筑模板进行拼接使用时,相邻两个拼接的建筑模板的折边11上的拼接通孔111由于凹槽112的存在将不会直接密封对接,方便进行排气排渣,使多个建筑模板的拼接使用更方便。
进一步优选的,沿纵向的所述折边11上具有出模分隔位110,且所述出模分隔位110为两个以上。具体的,沿纵向的所述折边11上开设有多个的所述凹槽112,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112之间的部位为所述出模分隔位110,如此,即出模分隔位110为沿纵向的折边11上相对于凹槽112凸起的部位。拼接通孔111 只对应分布位于凹槽112内,而在出模分隔位110上则未分布有。
由于出模分隔位110的存在,在一体压铸成型制作出模时,采用的出模滑块相应变小,出模滑块相应改用为与多个凹槽12对应的多个小型滑块,相对于大型滑块,更便于制作出模;同时在拼接使用时,纵向的折边11之间的边对边拼接分解成多个凹槽12之间的槽对槽拼接,出模分隔位110之间未进行通过拼接通孔111的拼接,拆卸循环使用及维修时可从出模分隔位110着点开始进行拆卸,从而更方便进行拆卸维修以及拆卸循环使用,快捷高效。
此外,在参见图1所示,在面板10的背面上、位于中间部位,具有一体化的把手柱,且把手柱上开设有把手孔15。在使用该建筑模板时,通过在把手孔15上安装手柄,可方便施力进行取放该建筑模板,提高工作效率。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把手柱位于中间部位,数目为两个以上且两两沿中心对称分布,并与与纵向加强筋121等高,把手孔15与把手柱同轴的开设在把手柱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建筑模板为实施例1的铝合金建筑模板,为采用ADC12压铸铝合金一体化压铸成型的建筑模板,尺寸为400mm*1100mm,四周的折边11的厚度均为7.0mm,凹槽112的深度为2.0mm,纵向加强筋121均布共有2条,横向加强筋122均布共有4条,纵向加强筋121和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均为 25.0mm、厚度为3.5mm,整体铝合金建筑模板的总重8.0kg。并且,把手柱一体化设置在纵向加强筋121 上,2条纵向加强筋121均设置有把手柱,两个把手柱沿中心对称,把手柱上开设有把手孔15。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铝合金建筑模板在0.005MPa(即5kN/㎡)的载荷下,Z向最大变量为1.10mm,纵向两端的端点(ABEF点)的变形量为0.18mm,中间部位(CD点)的变形量为1.03mm,挠度为0.85mm,规定的测量位置满足1.5mm的要求。
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铝合金建筑模板在0.005MPa(即5kN/㎡)的载荷下,中间加强筋集中的最大应力为41.8MPa,低于ADC12压铸铝合金实测的屈服强度143MPa,且不会有残余变形。
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铝合金建筑模板在0.005MPa(即5kN/㎡)的载荷下经2h保压,卸载后残余变形量6.7E-20mm,规定的测量位置满足残余变形量小于0.2mm的要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建筑模板为实施例1的镁合金建筑模板,为采用AZ91D压铸镁合金一体化压铸成型的建筑模板,尺寸为400mm*1100mm,四周的折边11的厚度均为7.0mm,凹槽112的深度为2.0mm,纵向加强筋121均布共有2条,横向加强筋122均布共有4条,纵向加强筋121和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均为 25.0mm、厚度为3.5mm,整体镁合金建筑模板的总重5.5kg。并且,把手柱一体化设置在纵向加强筋121 上,2条纵向加强筋121均设置有把手柱,两个把手柱沿中心对称,把手柱上开设有把手孔15。
参见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镁合金建筑模板在0.005MPa(即5kN/㎡)的载荷下,Z向最大变量为1.83mm,纵向两端的端点(ABEF点)的变形量为0.30mm,中间部位(CD点)的变形量为1.68mm,挠度为1.38mm,规定的测量位置满足1.5mm的要求。
参见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镁合金建筑模板在0.005MPa(即5kN/㎡)的载荷下,中间加强筋集中的最大应力为41.8MPa,低于AZ91D压铸镁合金实测的屈服强度160MPa,且不会有残余变形。
参见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铝合金建筑模板在0.005MPa(即5kN/㎡)的载荷下经2h保压,卸载后残余变形量1.4E-19mm,规定的测量位置满足残余变形量小于0.2mm的要求。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及原理下所做的变更、组合、删除、替换或修改等均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10);所述面板(10)的边缘朝向背面一体化延伸形成有折边(11);所述面板(10)的背面上具有一体化的加强筋(12),所述加强筋(12)包括纵向加强筋(121)和横向加强筋(122),所述纵向加强筋(121)与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相互连接;沿纵向的所述折边(11)上具有出模分隔位(110);
所述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均低于所述折边(11)的高度;且所述纵向加强筋(121)与所述折边(11)之间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122)与所述折边(11)之间均设置有三角板加强筋(14),所述三角板加强筋(14)连接设置在所述纵向加强筋(121)或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顶部与所述折边(1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强筋(121)与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连接处设置有一体化的连接加强柱(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柱(13)的高度与所述纵向加强筋(121)以及所述横向加强筋(122)的高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模分隔位(110)为两个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11)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112);沿纵向的所述折边(11)上开设有多个的所述凹槽(112),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112)之间的部位为所述出模分隔位(1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11)上开设有拼接通孔(111);且所述拼接通孔(111)对应分布在所述凹槽(112)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0)的背面上、位于中间部位具有把手孔(15)。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为镁合金或铝合金的一体压铸成型模板。
CN202022095562.2U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建筑模板 Active CN2142465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95562.2U CN214246581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建筑模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95562.2U CN214246581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建筑模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6581U true CN214246581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15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95562.2U Active CN214246581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建筑模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65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8684A (zh) * 2022-10-31 2022-12-16 山东科华赛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建筑模板及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8684A (zh) * 2022-10-31 2022-12-16 山东科华赛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建筑模板及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1716B (zh) 一种预制构件模具
CN214246581U (zh) 一种建筑模板
CN215760417U (zh) 一种建筑用铝合金易拆模板
CN210828318U (zh) 一种应用于超厚竖向混凝土结构模板体系内角加固结构
CN209211874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铝合金模板万能阴阳角组合系统
CN209482717U (zh) 一种建筑模板支撑体系的支撑模板单元
CN207905355U (zh) 方形柱大钢模
CN207620368U (zh) 类方形柱大钢模
CN202937003U (zh) 建筑用铝合金易拆模板
CN211201173U (zh) 一种方便建筑施工预留洞口后期防护的铝模板配套构件
CN211873806U (zh) 一种镁合金建筑模板
CN204662961U (zh) 一种圆柱模板
CN206707263U (zh) 一种建筑用高强度带肋热塑模板
CN214942325U (zh) 一种建筑顶板
CN106320692A (zh) 一种建筑拼接模板
CN106592964A (zh) 一种模板快拆装置
KR200462050Y1 (ko) 거푸집 판넬
CN206091286U (zh) 一种拼接型阴角模板
CN217734827U (zh) 一种剪力墙支模体系
CN220450672U (zh) 一种用于系梁施工的组合模板
CN217494635U (zh) 一种混凝土顶梁成型模具
CN214942352U (zh) 一种建筑顶板组装用装配件与建筑顶板搭建结构
CN215212298U (zh) 一种建筑铝模用新型高强度模板型材板
CN219486062U (zh) 一种墙板组合模具
CN216476302U (zh) 一种铝模企口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