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6776U - 一种锁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26776U
CN214226776U CN202120080668.7U CN202120080668U CN214226776U CN 214226776 U CN214226776 U CN 214226776U CN 202120080668 U CN202120080668 U CN 202120080668U CN 214226776 U CN214226776 U CN 214226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locking
shell
lock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806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杨波
朱垠龙
曾康
高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long (Hangzhou) Aviation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anglong Avi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anglong Avi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anglong Avi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806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26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26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26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锁止装置,用于限制跳开关的机械闭合,锁止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自锁机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铰接,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限位槽,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限位槽和自锁孔,自锁机构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闭合的情况下,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闭合形成限位腔,限位腔能够对跳开关的开关帽实现卡接固定,自锁机构可以对处于闭合状态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进行锁定,防止两个壳体受力张开失去对跳开关的夹持作用,提高了对跳开关夹持作用的稳固性,避免了无关人员打开锁止装置并导致跳开关合路,保证了飞机检修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锁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操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锁止装置。
背景技术
为保证飞行安全,通常要对飞机进行定期检修和故障排除,在对飞机带电系统进行相关检修工作时,按照飞机维护手册的要求,必须将相应的系统断电,而断电的方式是将相应系统的跳开关拔出,并在拔出的跳开关上必须使用一个挂有警告牌的跳开关夹,避免其他人员误操作将拔出的跳开关闭合回去,起到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的作用。
目前,为防止飞机检修过程中跳开关被人为闭合,通常采用具有弹性功能的夹具对跳开关进行夹持。现有的跳开关夹具由于夹持作用不牢固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被触碰而脱落,导致跳开关失去夹持保护作用,仍然存在被无关人员误操作导致跳开关合路的风险,影响了飞机检修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止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跳开关夹具不具备锁止功能,存在无关人员打开跳开关夹具导致跳开关合路的风险,影响飞机检修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止装置,用于限制跳开关的机械闭合,所述跳开关具有开关帽和连接轴,所述开关帽和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自锁机构;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铰接,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限位槽和自锁孔;
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铰接的铰接轴线,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对称设置;
所述自锁机构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对接闭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闭合形成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用于与所述开关帽卡接,所述自锁机构与所述自锁孔配合用于锁定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限位槽和自锁孔,所述自锁机构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对接闭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闭合形成限位腔,所述自锁机构与所述自锁孔配合用于锁定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设置限位腔,能够对跳开关的开关帽实现卡接固定,自锁机构可以对处于闭合状态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进行锁定,防止两个壳体受力张开失去对跳开关的夹持作用,提高了对跳开关夹持作用的稳固性,避免了无关人员打开锁止装置并导致跳开关合路,保证了飞机检修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止装置处于开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自锁机构过自锁筒轴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自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自锁机构过自锁柱轴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止装置处于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锁止装置,用于限制跳开关的机械闭合,所述跳开关具有开关帽和连接轴,所述开关帽和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锁止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自锁机构30;所述第一壳体10 与所述第二壳体20铰接,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01,所述第二壳体20设置有第二限位槽201和自锁孔202;沿所述第一壳体10 与所述第二壳体20铰接的铰接轴线,所述第一限位槽10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201对称设置;所述自锁机构30与所述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对接闭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槽10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201闭合形成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用于与所述开关帽卡接,所述自锁机构30与所述自锁孔202配合用于锁定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止装置用于飞机上的跳开关,飞机上的跳开关可以理解为断路器,跳开关的结构包括开关帽和连接轴,开关帽位于开关面板的外侧,通过连接轴与开关面板的内部结构相连。在飞机需要进行维护工作时,如果需要给一些系统或部件彻底断电,就需要拔出相应的跳开关,并套上锁止装置,该锁止装置可以对处于断路状态(即拔出状态)的跳开关实现夹持固定。
参照图1所示,锁止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自锁机构30。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是铰接关系,可相对转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材质可以采用塑料或是合金材质,优选地,可以采用塑料材质,以减轻锁止装置的重量;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外部形状可以采用半圆柱体是半棱柱体,其内部为空心结构;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内部,用于与跳开关接触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201,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201以铰接轴的轴线方向作为对称轴,互为对称关系,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至闭合的情况下,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201也呈闭合状态,形成限位腔,限位腔的形状与跳开关的开关帽相配合,以起到夹持固定开关帽的作用,限位腔的形状可以采用圆柱体或是棱柱体,可起到夹持固定开关帽的作用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所示,锁止装置还包括有自锁机构30,自锁机构30和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相应的,在第二壳体20上设置有与自锁机构30相配合的自锁孔202。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对接闭合的情况下,自锁机构30 可随第一壳体10同轴转动,并转动至自锁孔202的位置,与自锁孔202相配合,实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锁定,避免了处于闭合夹持状态下的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受力张开导致锁止装置从跳开关上脱落,失去对跳开关的夹持作用,提高了对跳开关夹持作用的稳固性,避免了无关人员打开锁止装置并导致跳开关合路,保证了飞机检修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可选地,所述自锁机构30包括:锁芯305、第一压簧306和自锁筒307;所述自锁筒307与所述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所述自锁筒307包括第一端盖301、第二端盖303和筒体302,所述第一端盖301和所述第二端盖303 分别连接在所述筒体302的两端;所述锁芯305和所述第一压簧306设置于所述筒体302内,所述第一压簧30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301抵接,所述第一压簧306的第二端与所述锁芯305的第一端抵接,所述锁芯30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端盖303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自锁机构30包括锁芯305、第一压簧306和自锁筒307。自锁筒307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并与第一壳体 10固定连接,具体可以包括粘结、卡接或是过盈配合等方式;自锁筒307 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或是棱柱体,在其上下底面位置设置有端盖,即第一端盖301和第二端盖303,第一端盖301和第二端盖303之间通过筒体302连接,第一端盖301和第二端盖303可采用粘结、卡接或是过盈配合等方式与筒体302连接。自锁筒307内部为空心结构,在空心结构内部沿第一端盖301 至第二端盖303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压簧306和锁芯305,其中,第一压簧306处于第一端盖301的一侧,并与第一端盖301抵接;锁芯305的一端和第一压簧306抵接,另一端和第二端盖303抵接,第一端盖301和第二端盖303对第一压簧306和锁芯305具有限位作用,避免第一压簧306和锁芯305从自锁机构30中脱落导致自锁机构30失效。
可选地,所述锁芯305的第二端设置有锁舌304;所述第二端盖303设置有通孔,所述锁舌304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锁芯305在与第二端盖303 抵接的一端设置有锁舌304,锁舌304为锁芯305上的凸起结构,锁舌304 与锁芯305可以采用一体式成型结构,或是采用粘合剂粘合等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第二端盖303上还设置有通孔,通孔的大小和锁舌304的尺寸相适应,锁舌304可穿出通孔与自锁孔202配合实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锁定,锁舌304的长度可根据通孔以及自锁孔202的尺寸适应性的调整。
可选地,所述自锁机构30包括:锁杆309、第二压簧310和自锁柱308;所述自锁柱308与所述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所述自锁柱308设置有盲孔 311,所述盲孔311的开口朝向所述自锁孔202;所述锁杆309和所述第二压簧310设置于所述盲孔311内,所述第二压簧310的第一端与所述盲孔311 的底面抵接,所述第二压簧310的第二端与所述锁杆309的第一端抵接,所述锁杆309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盲孔3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自锁机构30包括锁杆309、第二压簧310和自锁柱308;自锁柱308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具体可以包括粘结、卡接或是过盈配合等连接方式;自锁柱308的形状可以采用圆柱或是棱柱,自锁柱308的一端设置有盲孔311,盲孔311的开口朝向自锁孔 202;盲孔311内部由底面至开口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二压簧310和锁杆309,第二压簧310的一端与盲孔311的底面抵接,在接触面上可采用卡接或是粘结的方式增加其连接的稳定性,第二压簧310的另一端与锁杆309抵接,在其接触位置可采用卡接或是粘结的方式增加其连接的稳定性。锁杆309与第二压簧310的形状与盲孔311相适应,以保证锁杆309与第二压簧310在盲孔311内部不会随意晃动。锁杆309的一端与第二压簧310抵接,另一端穿出盲孔311,并与自锁孔202配合实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锁定,锁杆309的长度可根据盲孔311以及自锁孔202的尺寸适应性的调整。采用上述自锁机构30,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维修。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20设置有自锁配合部203,所述自锁配合部203 设置有所述自锁孔202和导向结构204;所述导向结构204设置于所述自锁机构30滑动至所述自锁孔202的路径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第二壳体20上设置有自锁配合部203,自锁配合部203可采用垂直于壳体内壁的凸起结构,自锁配合部203 所在平面与锁舌304或锁杆309垂直,自锁配合部203内设置有自锁孔202 和导向结构204,导向结构204可采用斜坡式结构,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至闭合状态下时,自锁机构30可随第一壳体10同轴转动,并在滑动至自锁孔202中,自锁机构30在转动过程中或与自锁配合部203 相对滑动,在滑动的路径上可经过导向结构204的作用,使锁舌304或锁杆 309向自锁筒307或自锁柱308内部挤压,锁舌304或锁杆309外露部分长度缩短,避免滑动过程中自锁配合部203对锁舌304或锁杆309形成阻挡,导致自锁机构30无法与自锁孔202配合锁定。
可选地,所述限位腔为圆柱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位于第一壳体10上的第一限位槽101和位于第二壳体20上的第二限位槽201对称设置,对称轴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铰接轴,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至闭合锁定状态下,第一限位槽101与第二限位槽201也会对接闭合形成限位腔,限位腔用于对开关帽实现夹持固定。考虑到开关帽的形状为圆柱体,对应的限位腔也设计为圆柱体,并且腔体的大小与开关帽尺寸相适应。使用圆柱体形状的限位腔,能保证在对开关帽进行夹持时,开关帽不会在限位腔晃动,进一步增加了锁止装置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锁止装置还包括转轴40;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所述转轴40铰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之间还设置有转轴40,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之间之间可通过该转轴40 铰接。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接耳,转轴40 可穿过接耳实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铰接,并且采用上述转轴40,便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安装与拆卸,结构简单,耐久性好。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0和/或所述第二壳体20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用于开启处于对接闭合的情况下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的外侧设置有把手,把手可以为内嵌式结构或是凸起式结构,例如内嵌式把手或是凸起式把手。优选地,参照图5所示,可以采用弧形凹陷部102作为把手,具体位置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闭合时形成的接缝附近,弧形凹陷部102的形状可以与用户拇指的形状相匹配,在用户开启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时,该弧形凹陷部102可以为用户的拇指提供容纳空间,进而提供着力点,便于用户开启锁止装置,避免了由于壳体过于光滑,导致用户难以开启锁止装置的问题。把手的位置可以仅设置于第一壳体10上或第二壳体20上,也可以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同时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0和/或所述第二壳体20设置有悬挂部103,所述悬挂部103用于悬挂警示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为进一步保证跳开关不会被无关人员误操作导致闭合,还需要在锁止装置上悬挂警示牌,在第一壳体10和/ 或第二壳体20设置有悬挂部103,悬挂部103用于悬挂上述的警示牌。悬挂部10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孔或是挂钩结构,悬挂部103的设置位置可以单独设置于第一壳体10或是第二壳体20上,也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所述锁止装置还包括磁性件;在所述磁性件靠近所述自锁机构 30的情况下,所述自锁机构30与所述自锁孔202解除配合,所述第一壳体 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解除锁定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与锁止装置配合使用的磁性件,在采用自锁筒307、锁芯305以及第一压簧306 的自锁机构30时,磁性件靠近自锁筒307的第一端盖301,可以吸引锁芯 305向自锁筒307内部移动并压缩第一压簧306,设置于锁芯305上的锁舌 304即可从自锁孔202中脱离,自锁机构30与自锁孔202解除配合,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解除锁定状态。在采用自锁柱308、锁杆309以及第二压簧310的自锁机构30时,磁性件靠近自锁柱308未开设盲孔311的端面,可以吸引锁杆309向自锁柱308的盲孔311内部移动并压缩第二压簧310,锁杆309即可从自锁孔202中脱离,自锁机构30与自锁孔202解除配合,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解除锁定状态;在磁性件远离自锁机构30时,锁舌304或锁杆309在第一压簧306或第二压簧310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可用于下一次锁止装置的锁定。
在锁止装置解锁过程中,需要磁性件的磁力满足解锁要求,可将磁性件交由相关人员保管,避免了无关人员误操作打开锁止装置并导致跳开关合路,保证了飞机检修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锁止装置,用于限制跳开关的机械闭合,所述跳开关具有开关帽和连接轴,所述开关帽和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自锁机构;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铰接,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限位槽和自锁孔;
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铰接的铰接轴线,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对称设置;
所述自锁机构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对接闭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闭合形成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用于与所述开关帽卡接,所述自锁机构与所述自锁孔配合用于锁定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机构包括:锁芯、第一压簧和自锁筒;
所述自锁筒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自锁筒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筒体,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两端;
所述锁芯和所述第一压簧设置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第一压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抵接,所述第一压簧的第二端与所述锁芯的第一端抵接,所述锁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端盖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的第二端设置有锁舌;
所述第二端盖设置有通孔,所述锁舌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机构包括:锁杆、第二压簧和自锁柱;
所述自锁柱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自锁柱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的开口朝向所述自锁孔;
所述锁杆和所述第二压簧设置于所述盲孔内,所述第二压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盲孔的底面抵接,所述第二压簧的第二端与所述锁杆的第一端抵接,所述锁杆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盲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自锁配合部,所述自锁配合部设置有所述自锁孔和导向结构;
所述导向结构设置于所述自锁机构滑动至所述自锁孔的路径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腔为圆柱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装置还包括转轴;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转轴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用于开启处于对接闭合的情况下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悬挂部,所述悬挂部用于悬挂警示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装置还包括磁性件;
在所述磁性件靠近所述自锁机构的情况下,所述自锁机构与所述自锁孔解除配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解除锁定状态。
CN202120080668.7U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锁止装置 Active CN214226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0668.7U CN214226776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锁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0668.7U CN214226776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锁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26776U true CN214226776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89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80668.7U Active CN214226776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锁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26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48183B2 (en) Thumb lock for a butterfly knife
CN112302424B (zh) 保护结构的保护方法和保管柜的保护方法
CN214226776U (zh) 一种锁止装置
EP1321613B1 (en) Lock device particularly for fixtures
US6715208B2 (en) Thumb lock for a butterfly knife
KR100877570B1 (ko) 창문 자동 잠금 장치
US5669256A (en) Door lock mechanism with a release button
CN210858269U (zh) 一种智能锁钥匙孔保护装置
CA2372692A1 (en) Lock
US5378163A (en) Power tool plug safety cover
CN101240678B (zh) 一种单斜舌锁体
CN210270695U (zh) 一种用于便携式计算机的接口防护盖板及便携式计算机
CN215830362U (zh) 一种具有观察窗的人防门
CN212249561U (zh) 一种智能柜锁
CN109653619B (zh) 一种限位器
CN212718337U (zh) 连环式锁闭阀门
CN219375915U (zh) 安全带挂钩
CN217490039U (zh) 一种过滤装置的滤芯盖
CN210768152U (zh) 一种隐形执手
CN210989663U (zh) 锅盖组件与高压锅
CN216866293U (zh) 一种无源具有状态检测功能的锁具
CN216016498U (zh) 储能电源
CN211251881U (zh) 一种防止非法开启的智能公章设备
CN219370877U (zh)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和旋转开关
CN217205936U (zh) 一种航空快卸锁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2

Address after: 311200 room 101-18, unit 1, building 3, No. 38, Xin'an Road, Guali Tow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long (Hangzhou) Aviation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200 No.89 HangJing Road, Hangzhou Xiaosh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Changlong Avi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