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18328U -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18328U
CN214218328U CN202022607641.7U CN202022607641U CN214218328U CN 214218328 U CN214218328 U CN 214218328U CN 202022607641 U CN202022607641 U CN 202022607641U CN 214218328 U CN214218328 U CN 214218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cavity structure
liquid
outer air
pul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076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习昌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heng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heng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heng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heng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076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18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18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18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包括外气腔结构,所述外气腔结构的内部设置有内气腔结构,所述内气腔结构的中间位置贯穿设置有升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的下端贯穿连接有吸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的上端贯穿连接有出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上设置有小孔结构,所述外气腔结构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脚结构,增加整体支撑便于安装,所述支撑脚结构连接在容器结构的底部,以所述容器结构的底面为基准所述外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内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所述内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小孔结构的高度,所述升液管结构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气腔体结构的整体高度,所述外气腔结构和所述内气腔结构之间贯穿设置有进气管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提混合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中,气提装置和搅拌混合装置是广泛应用的两种装置,常规气提装置是通过空气压缩机向升液管内输送空气,空气与液体在升液管内进行混合,得到比原液体密度低的混合液,升液管内外的液体形成密度差,所形成的密度差使升液管内的液面升高直至从升液管排出,当压缩空气通入升液管后,形成连续气泡,气泡在浮力作用下形成上升流,并且充满整个升液管,升液管内形成气水混合液,升液管外为是污水或者污泥,升液管管底与外部污水或污泥联通,由于外部是污水或污泥,密度比升液管内气水混合液大,根据液体平衡条件,升液管内需要更高的液面,当液面上升至出水管高度时,气水混合物被排出至出水管,污水处理则需要大量的搅拌装置,例如反硝化池内,为保持缺氧状态以及保证泥水充分混合,污水厂普遍采用潜水搅拌。
常规气提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存在以下问题:提升力不足,提升流量小,空气进入液体内容易形成大的气泡上升并被排出,导致提升液体的效率降低,同时造成了大量空气的浪费,提高了空气压缩机的能耗,增加了提升液体的运行成本,机械搅拌设备位于水池内,电气设备及转动设备淹没在污水内,容易发生故障,检修困难,同时长时间运转,耗电较大,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包括外气腔结构,所述外气腔结构的内部设置有内气腔结构,所述内气腔结构的中间位置贯穿设置有升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的下端贯穿连接有吸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的上端贯穿连接有出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上设置有小孔结构,所述外气腔结构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脚结构,所述支撑脚结构连接在容器结构的底部,以所述容器结构的底面为基准所述外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内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所述内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小孔结构的高度,所述升液管结构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气腔体结构的整体高度,所述外气腔结构和所述内气腔结构之间贯穿设置有进气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气腔结构、所述内气腔结构和所述升液管结构的容积比为15~20:1:2~4。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液管结构和所述出液管结构均采用法兰方式与所述升液管结构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腔体结构和所述外气腔结构均呈圆柱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脚结构上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有定位片结构,所述定位片结构通过螺栓和螺母方式安装在所述容器结构的底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位片结构和所述容器结构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层橡胶垫层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液管结构和所述出液管结构均为UPVC材料的管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常规气提装置进行改进,由连续运行改为间歇运行,间歇运行时,瞬时流量巨大,从而将沉淀在池底部污泥瞬间提升至水池顶部,实现泥水混合,进而取消传统的搅拌设备,本实用新型无转动机构,设备不需检修,运行稳定,无电耗,运行能耗低廉,同时对污泥进行间歇性的强曝气,可以通过调节气体流量的方式达到调节混合强度的目的,利用气体装置实现混合搅拌功能,这样的设计具有实用性强和广阔的市场运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说明:1-外气腔结构、2-内气腔结构、3-升液管结构、4-吸液管结构、5-出液管结构、6-小孔结构、7-进气管结构、8-支撑脚结构、9-容器结构、10-定位片结构、11-橡胶垫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包括外气腔结构1,所述外气腔结构1的内部设置有内气腔结构2,所述内气腔结构2的中间位置贯穿设置有升液管结构3,所述升液管结构3的下端贯穿连接有吸液管结构4,所述升液管结构3的上端贯穿连接有出液管结构5,所述吸液管结构4和所述出液管结构5均采用法兰方式与所述升液管结构3相连接,便于安装维修,所述升液管结构3上设置有小孔结构6,所述外气腔结构1、所述内气腔结构2和所述升液管结构3的容积比为15~20:1:2~4,所述内腔体结构2和所述外气腔结构1均呈圆柱状结构,所述吸液管结构4和所述出液管结构5均为UPVC材料的管材。
所述外气腔结构1和所述内气腔结构2之间贯穿设置有进气管结构7,所述外气腔结构的1两侧均设置有支撑脚结构8,增加整体支撑便于安装,所述支撑脚结构8连接在容器结构9的底部,所述支撑脚结构8上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有定位片结构10,所述定位片结构10通过螺栓和螺母方式安装在所述容器结构9的底面,所述定位片结构10和所述容器结构9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层橡胶垫层结构11。
以所述容器结构9的底面为基准所述外气腔结构1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内气腔结构2开口处的高度,所述内气腔结构2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小孔结构6的高度,所述升液管结构3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气腔体结构1的整体高度,
工作原理:当混合器未进气时,所述外气腔结构1、内气腔结构2和所述升液管结构3内全部都是水,随着气体的充入,所述外气腔结构1内的水从下端开口被排出,所述外气腔结构1的液面开始下降,当所述外气腔结构1的液面下降至所述内气腔结构2的底部时,空气进入所述内气腔结构2,所述内气腔结构2内的液体从位于其底部旁边的所述升液管结构3上的所述小孔结构6中被排出,当所述内气腔结构2的内液面下降至所述小孔结构6的液面高度时,气腔内的压强等于所述小孔结构6处水重力产生的压强;
继续充气,内外气腔的压强会大于所述小孔结构6处的水柱压强,气体就会从所述小孔结构6进入所述升液管结构3,当气室内气体从所述小孔结构6进入所述升液管结构3后,气腔内压强下降,气腔外的水重新进入气腔内,并进一步将空气从所述升液管结构3的所述小孔结构6推出。
空气大量进入所述升液管结构3后,切断所述升液管结构3内的水柱,并在所述升液管结构3内形成大气泡,该气泡压力大于气泡上方水柱的压力,气泡推着所述升液管结构3内的水流往上走,直到气泡排出所述出液管结构5外。
在水柱被排出所述出液管结构5的一瞬间,所述小孔结构6处以上的压强为一个大气压,此时所述小孔结构6处的压强差为水位高度产生的压强差,该压力差就推动所述吸液管结构4底部的水进入所述升液管结构3内,这种压力远大于常规气提装置中由于密度差所产生的压力,因此能很好的抽吸沉积在底部的污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常规气提装置进行改进,由连续运行改为间歇运行,间歇运行时,瞬时流量巨大,从而将沉淀在池底部污泥瞬间提升至水池顶部,实现泥水混合,进而取消传统的搅拌设备,本实用新型无转动机构,设备不需检修,运行稳定,无电耗,运行能耗低廉,同时对污泥进行间歇性的强曝气,可以通过调节气体流量的方式达到调节混合强度的目的,利用气体装置实现混合搅拌功能,这样的设计具有实用性强和广阔的市场运用前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气腔结构,所述外气腔结构的内部设置有内气腔结构,所述内气腔结构的中间位置贯穿设置有升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的下端贯穿连接有吸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的上端贯穿连接有出液管结构,所述升液管结构上设置有小孔结构,所述外气腔结构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脚结构,所述支撑脚结构连接在容器结构的底部,所述外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内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所述内气腔结构开口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小孔结构的高度,所述升液管结构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气腔结构的整体高度,所述外气腔结构和所述内气腔结构之间贯穿设置有进气管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腔结构、所述内气腔结构和所述升液管结构的容积比为15~20:1: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结构和所述出液管结构均采用法兰方式与所述升液管结构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气腔结构和所述外气腔结构均呈圆柱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结构上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有定位片结构,所述定位片结构通过螺栓和螺母方式安装在所述容器结构的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片结构和所述容器结构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层橡胶垫层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结构和所述出液管结构均为UPVC材料的管材。
CN202022607641.7U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Active CN214218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7641.7U CN214218328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7641.7U CN214218328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18328U true CN214218328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97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07641.7U Active CN214218328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183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3040C (zh) 多功能扬水曝气器
JP5961756B2 (ja) 生物学的汚水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CN113233620A (zh) 一种环保型化工污水处理用曝气装置
CN110776202A (zh) 一种富营养水体原位修复设备
CN204485674U (zh) 一种射流搅拌装置及带有该搅拌装置的敞开式厌氧反应器
CN113772833A (zh) 一种节能型水体曝气装置
CN104341021A (zh) 序进式气浮装置
CN214218328U (zh) 一种脉冲气提混合器
JP2014144451A (ja) 水力発電装置を配設した曝気装置
CN106865821B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CN102145933B (zh) 脉动式吸沫机
CN216377632U (zh) 一种基于微生物分解的曝气式水体净化设备
CN104230017A (zh) 沉浮式曝气机
JPS63171699A (ja) 池等の曝気システム
CN207891135U (zh) 一种原位生态活水设备
CN101381171A (zh) 悬浮式扬水曝气器装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CN114262127A (zh) 一种水体污染治理设备控制系统
CN208716893U (zh) 一种气浮机设备
CN201458841U (zh) 一种曝气式增氧装置
CN211546076U (zh) 一种自由式河道污水处理用纳米曝气机
CN208327538U (zh) 一种城市河道污水处理装置
CN209837276U (zh) 一种恒流量出水的水量调节装置
CN104843903A (zh) 一种高集成溶气气浮设备
CN219823892U (zh) 一种高效提升黑臭水体溶解氧的装置
CN206298409U (zh) 一种臭氧潜水曝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08

Address after: 210000 room 15F, block B, Renheng land Plaza,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Shengsh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19 5F, Zhongbei building, No. 927, Yingtian street,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Sheng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4

Address after: No. 18-60, Guangyue Road, Qixia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210000

Patentee after: Jiangsu Sheng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00 room 15F, block B, Renheng land Plaza,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Shengsh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