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95647U -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95647U
CN214195647U CN202021975708.6U CN202021975708U CN214195647U CN 214195647 U CN214195647 U CN 214195647U CN 202021975708 U CN202021975708 U CN 202021975708U CN 214195647 U CN214195647 U CN 214195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barrier
flat
corridor
fre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757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哲宇
马瑞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Meide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Meide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Meide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Meide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757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956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95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95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其包括设置于原有转弯平台上方的水平走廊,所述水平走廊低于入户平台且与上层楼梯横梁之间的间距为1.8米‑2米;水平走廊与入户平台之间铺设倾斜过道,所述倾斜过道朝入户平台一侧高于另一侧;下半层楼梯上方增设多个阶梯与水平走廊连接。本申请具有减少用户攀爬楼梯,方便用户出行的效果。

Description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旧楼加装电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多层(6-8层高)居民楼还有相当的数量,随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楼梯对于老人来说,已构成出行的障碍。
授权公告号为CN20207237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层楼房加装电梯,电梯安装在进楼道的另一侧,其余的电梯厅门设在各级转弯平台,用户可乘坐电梯上下楼,并从电梯厅门进出后,攀爬半层楼梯即可到达入户平台,再经入户平台进入到房间内。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虽然此种加装电梯,对现有楼道改造较小,但用户乘坐电梯后,依旧还需至少行走半层楼梯,才能到达房间,此种方式对于老人,尤其是行走不便需要使用轮椅的老人而言,依旧存在用户进出楼梯的极大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用户攀爬楼梯,方便用户出行,本申请提供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包括设置于原有转弯平台上方的水平走廊,所述水平走廊低于入户平台且与上层楼梯横梁之间的间距为1.8米-2米;水平走廊与入户平台之间铺设倾斜过道,所述倾斜过道朝入户平台一侧高于另一侧;下半层楼梯上方增设多个阶梯与水平走廊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原有的转弯平台之上直接通过混凝土进行浇筑,使其形成水平走廊,可使其水平走廊的高度高于原有转弯平台,进而使其加装电梯的电梯门与水平走廊齐平,住户可直接经水平走廊行走,再将倾斜过道行走至入户平台上,此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增添水平走廊之后的高度,使其水平走廊与入户平台之间的高度小于原先转弯平台与入户平台之间的高度,可减少住户攀爬楼梯的高度;另一方面利用倾斜过道与水平走廊的连接,使其乘坐轮椅的住户,可直接轮椅在倾斜过道与水平走廊上滚动,从而可方便住户的出行工作;
此过程中,一方面浇筑水平走廊,无需对原先楼梯进行拆除,方便其施工工作;另一方面浇筑出的水平走廊与上层楼梯的横梁之间形成1.8-2米的间距,满足住户的身高需求,避免住户行走过程中,头撞到上方横梁,进一步方便住户的出行工作;
再经下半层楼梯上增设阶梯与水平走廊连接,使其下半层楼梯与水平走廊连通,住户可旋转电梯出行,也可以选择徒步行走楼梯出行;便于发生火灾等危险时,住户选择楼梯逃生。
可选的,所述倾斜过道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为多层台阶设置;倾斜过道处于台阶的两侧为表面光滑的滑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在倾斜过道中间区域设置为台阶形式,由于倾斜过道为倾斜设置,而台阶便于可正常行走的住户的攀爬工作;同时台阶两侧滑道的设置,便于轮椅的两个滚轮在滑道上行走,使其可满足不同需求客户对行走方式的选择。
可选的,所述台阶设置有4-10个,每个所述台阶高度为5厘米-15厘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根据不同楼层住户的身体健康状态,而对台阶设置不同高度,同时由于倾斜过道的倾斜度保持恒定,不同高度台阶的设置,需设置不同的数量,使其可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进一步方便住户的出行工作;
此过程中,15厘米高度的台阶,为正常楼梯的台阶高度,可满足正常行走住户的需求;而可独立行走的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其腿抬高的高度有限,利用5厘米高度的台阶,可方便年老住户的踩踏。
可选的,所述台阶与滑道的上表面开设有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纹的设置,可增大滑道与轮椅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台阶与住户鞋底的摩擦力,可减少打滑摔倒的风险。
可选的,所述倾斜过道的倾斜角度为5°-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将倾斜过道设置为5°-10°的倾斜角度,一方面满足水平走廊与入户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另一方面可使其倾斜角度尽可能小,减少住户行走的难度。
可选的,与所述倾斜过道固定的一侧墙体上设置有扶手,所述扶手与倾斜过道平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墙体上的扶手,方便住户在倾斜过道行走时,可手握扶手进行借力,一方面方便住户在倾斜过道的行走,另一方面可保证住户的安全性,减少住户摔倒的风险。
可选的,所述扶手包括防护杆以及沿防护杆轴线设置的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纵截面为L形设置,连接杆一端与墙体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下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纵截面呈L形设置的连接杆,实现防护杆与墙体的固定工作,同时由于连接杆仅与防护杆下侧连接,使其住户在行走过程中,可手握防护栏轴线方向的任意位置,减少连接杆对手扶扶手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水平走廊以及倾斜过道与下半层楼梯相互靠近的一侧竖直连接有护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栏一方面可对住户起到防护作用,另一方面可给予住户借力点,方便用户手扶护栏进行上下楼梯。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原有的转弯平台之上直接通过混凝土进行浇筑,使其形成水平走廊,可使其水平走廊的高度高于原有转弯平台,进而使其加装电梯的电梯门与水平走廊齐平,住户可直接经水平走廊行走,再将倾斜过道行走至入户平台上,此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增添水平走廊之后的高度,使其水平走廊与入户平台之间的高度小于原先转弯平台与入户平台之间的高度,可减少住户攀爬楼梯的高度;另一方面利用倾斜过道与水平走廊的连接,使其乘坐轮椅的住户,可直接轮椅在倾斜过道与水平走廊上滚动,从而可方便住户的出行工作;
2.可根据不同楼层住户的身体健康状态,而对台阶设置不同高度,同时由于倾斜过道的倾斜度保持恒定,不同高度台阶的设置,需设置不同的数量,使其可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进一步方便住户的出行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倾斜过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水平走廊;2、倾斜过道;21、台阶;22、滑道;3、防滑纹;4、扶手;41、防护杆;42、连接杆;5、护栏;6、入户平台;7、下半层楼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旧楼的楼梯包括上半层楼梯和下半层楼梯、以及连接下半层楼梯以及上半层楼梯的转弯平台,上半层楼梯的上端与上层入户平台连接,下半层楼梯的下端与下层入户平台连接,转弯平台的高度为每一层楼房的二分之一,且上下层转弯平台之间的高度一般为2.4米-2.6米。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参照图1,包括水平走廊1,水平走廊1由混凝土铺设至旧楼转弯平台以及部分上半层楼梯上凝固制成;水平走廊1上端为水平设置,且高度低于入户平台6,并与外侧加装电梯的电梯门齐平设置;水平走廊1靠入户平台6的一侧一体成型有倾斜过道2,倾斜过道2的两端分别与水平走廊1以及入户平台6连接,形成电梯至入户平台6的行走通道。同时,下半层楼梯7上端增设多个阶梯与水平走廊1连接,实现上、下楼层之间的连通。本实施例中,水平走廊1与上层转弯平台下端之间的间距为1.8米-2米。住户出行时,经入户平台6、倾斜过道2以及水平走廊1行走至电梯门处,进行乘坐电梯。
参照图1和2,倾斜过道2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为多层台阶21设置,同时倾斜过道2处于台阶21的两侧为上表面为直线光滑设置的滑道22;两滑道22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正常轮椅的两个滚轮之间的间距,使其轮椅的两个滚轮可沿滑道22滚动。其中,台阶21与滑道22的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防滑纹3,防滑纹3垂直滑道22自身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根据不同住户的需求,将倾斜过道2的倾斜度设置为5°-10°;倾斜过道2的台阶21设置有4-10个,且每个台阶21的高度为5厘米-15厘米;当倾斜过道2为5°时,倾斜过道2的台阶21设置为4个,且每个台阶21的高度为15厘米;当倾斜过道2的倾斜度为10°时,倾斜过道2的台阶21设置为10个,且个每个台阶21的高度为6厘米。其中,台阶21的数量可根据不同楼层住户的需求不一,将每层的台阶21以及倾斜过道2的倾斜度设置为不同,也可根据不同单元住户的需求,将整个单元每个楼层以及倾斜过道2的倾斜度设为相同。
参照图1和3,为方便住户沿倾斜过道2行走,在与水平走廊1固定的墙体一侧连接有扶手4,扶手4包括防护杆41以及连接杆42,防护杆41为两端封口设置的圆杆设置,且防护杆41的边缘为弧形设置,同时防护杆41与倾斜过道2平行设置;连接杆42沿防护杆41轴线设置有多组,且连接杆42的纵截面呈L形设置,连接杆42的竖直部分上端与防护杆41的下侧壁焊接固定,连接杆42的水平部分的一端与墙体固定;同时连接杆42的外径小于防护杆41。使其防护杆41与墙体之间形成间隙,便于住户手握防护杆41进行借力。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水平走廊1、倾斜过道2以及下半层楼梯7相互靠近的一侧竖直固定有护栏5,上、下楼层之间的护栏5连接成一个整体,对住户起到防护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正常行走的住户出行时,可从入户平台6处脚踩台阶21,行走至水平走廊1直到电梯门处,乘坐电梯上下楼层;使用轮椅的住户,可将轮椅的滚轮经倾斜过道2的滑道22,滑移至水平走廊1直到电梯门处,乘坐电梯上下楼层;
同时上、下楼层的住户,可在下半层楼梯7、水平走廊1以及倾斜过道2进行徒步行走,实现上下楼梯工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原有转弯平台上方的水平走廊(1),所述水平走廊(1)低于入户平台(6)且与上层楼梯横梁之间的间距为1.8米-2米;水平走廊(1)与入户平台(6)之间铺设倾斜过道(2),所述倾斜过道(2)朝入户平台(6)一侧高于另一侧;下半层楼梯(7)上方增设多个阶梯与水平走廊(1)连接;与所述倾斜过道(2)固定的一侧墙体上设置有扶手(4),所述扶手(4)与倾斜过道(2)平行设置;所述扶手(4)包括防护杆(41)以及沿防护杆(41)轴线设置的多个连接杆(42),所述连接杆(42)纵截面为L形设置,连接杆(42)一端与墙体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42)下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过道(2)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为多层台阶(21)设置;倾斜过道(2)处于台阶(21)的两侧为表面光滑的滑道(2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21)设置有4-10个,每个所述台阶(21)高度为50厘米-150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21)与滑道(22)的上表面开设有防滑纹(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过道(2)的倾斜角度为5°-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走廊(1)以及倾斜过道(2)与下半层楼梯(7)相互靠近的一侧竖直连接有护栏(5)。
CN202021975708.6U 2020-09-10 2020-09-10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Active CN214195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5708.6U CN214195647U (zh) 2020-09-10 2020-09-10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5708.6U CN214195647U (zh) 2020-09-10 2020-09-10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95647U true CN214195647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28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75708.6U Active CN214195647U (zh) 2020-09-10 2020-09-10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956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26020U (zh) 一种新式楼梯
KR102153477B1 (ko) 장애인용 계단겸용 리프트장치
CN106829696A (zh) 二次加装电梯结构
CN109505386A (zh) 一种新式楼梯及其实现方法
CN214195647U (zh) 旧楼加装电梯的平层入户楼梯无障碍结构
CN212336784U (zh) 一种内装实现平层入户的旧楼加装电梯结构
CN211229629U (zh) 一种旧楼改造加装电梯平层入户结构
CN109267710B (zh) 大半层平台多段无障碍入户外挂加装电梯
CN109019256A (zh) 先建走道直达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
CN212053525U (zh) 加装电梯的旋转式消防通道
CN212292418U (zh) 一种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无障碍入户结构
CN211949288U (zh) 一种稳固的钢结构楼梯
CN209583340U (zh) 旧楼加装电梯楼内上楼斜坡式结构
CN213269048U (zh) 旧楼加装电梯的新型楼梯平层入户结构
CN206590722U (zh) 二次加装电梯结构
CN211851007U (zh) 纵向悬挑梁支撑直达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
CN214246729U (zh) 一种在原有建筑外侧加装电梯的结构
CN218522085U (zh) 一种楼梯改造无障碍入户电梯
JP2003232136A (ja) 住戸アクセス用昇降設備の増設方法およびその施工手順
RU75680U1 (ru) Пандус для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людей с ограниченными возможностями (варианты)
CN212295749U (zh) 一种既有住宅平层入户式加装电梯
CN213927615U (zh) 一种无障碍设计的加装电梯的房屋建筑结构
CN214659028U (zh) 一种旧楼加装电梯平层入户结构
CN211548907U (zh) 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
CN111691740B (zh) 一种建筑内自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