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72435U -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72435U
CN214172435U CN202120242450.7U CN202120242450U CN214172435U CN 214172435 U CN214172435 U CN 214172435U CN 202120242450 U CN202120242450 U CN 202120242450U CN 214172435 U CN214172435 U CN 214172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box
static pressur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424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毅
柴宏斌
吴双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424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72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72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72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送风静压箱,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可用于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可用于云计算和云服务领域。该送风静压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移动机构,所述可移动机构将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送风空间,每个所述送风空间对应设置有一进风口与一出风口,所述可移动机构用于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送风空间的空间大小。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机房的冷却系统。

Description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送风静压箱及用于机房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新基建的高速发展,低能耗绿色环保的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在数据中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间接蒸发冷却装置通常布置于数据中心的机房室外侧,多台间接蒸发冷却装置将机房室内侧的空气与室外侧的空气和水进行换热后,将冷却气流送入送风静压箱进行冷却气流的混合,而后通过送风静压箱的机械式百叶窗出风口将混合的冷却气流输送回机房内,从而实现对机房内部的制冷降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送风静压箱及用于机房的冷却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送风静压箱,该送风静压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移动机构,所述可移动机构将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送风空间,每个所述送风空间对应设置有一进风口与一出风口,所述可移动机构用于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送风空间的空间大小。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机房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房外部的多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和送风静压箱;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具有回风口和送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机房内部空间连通;所述送风静压箱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送风静压箱,所述送风静压箱的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送风静压箱的所述进风口与对应的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口连通,所述送风静压箱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机房内部空间连通;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用于通过所述回风口吸收所述机房内部空间内的热空气,并将所述热空气冷却为冷空气,并将所述冷空气输送至所述送风口;所述送风静压箱用于将来自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所述冷空气通过所述出风口送入所述机房内部空间,以对所述机房内部空间进行冷却降温。
本公开所提供的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的技术方案,通过可移动机构将送风静压箱的箱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送风空间,在实际应用中,每个送风空间可以对应设置一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每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对应的送风空间的进风口向对应的送风空间输送冷却气流,每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均可以分别独立地通过对应的送风空间向机房内部输出冷却气流(冷空气),多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输出的冷却气流无需在送风静压箱中进行混合,从而有效提高了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输出到机房内部的冷却气流的风速,降低了输出至机房内部冷却气流的动能损失,继而有效保证了传输至机房远端的冷却气流的气流速度,确保了对机房远端的服务器的制冷降温效果。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风静压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送风静压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送风静压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相互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由……制成”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均衡送风的目的,多台间接蒸发冷却装置将机房室内侧的空气与室外侧的空气和水进行换热后,将冷却气流通过风道送入送风静压箱进行气流的混合,而后再通过送风静压箱的机械式百叶窗将混合的冷却气流输送至机房内。
然而,在一方面,在相关技术中,送风静压箱内部为大空间连通,用于输送间接蒸发冷却装置的冷却气流的风道的截面积尺寸远远小于送风静压箱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尺寸,因此冷却气流的风速在进入送风静压箱后会迅速降低,多台间接蒸发冷却装置输出的冷却气流在送风静压箱内部空间混合后再通过百叶窗输送到机房内,使原本流速较高的冷却气流的动能损失较大,无法保证机房远端(远离送风静压箱的一端)的气流速度,机房内远离送风静压箱的服务器机柜很容易出现局部高温,无法有效保证机房制冷效果,尤其无法保证机房远端的服务器机柜的制冷降温效果。
在另一方面,在相关技术中,多台间接蒸发冷却装置输出的冷却气流在内部空间整体连通的送风静压箱内混合后才进入到机房内,由于机房内并非所有的服务器功率均相同,功率大的服务器与功率小的服务器所需要的冷量不一致,但目前所有的间接蒸发冷却装置均需以最大冷量需求设置送风参数,如若设置不同送风参数,机房内极易出现高温现象,多台间接蒸发冷却装置无法进行送风参数的差异性调节,使间接蒸发冷却装置的整体能耗增大。
另外,在相关技术中,当一台或多台间接蒸发冷却装置发生故障时,由于现有送风静压箱内为连通环境,其他位置的间接蒸发冷却装置无法将冷却气流有效的输送到需要进行降温的通道处,在送风静压箱内扩散的冷却气流只能保证对附近的机房服务器进行降温,当一台或多台间接蒸发冷却装置故障时,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对机房内部进行降温,机房需额外配置其他形式制冷装置,增加了制冷成本。
为有效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风静压箱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静压箱10,该送风静压箱10包括箱体11,箱体11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移动机构,可移动机构将箱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送风空间M,每个送风空间M对应设置有一进风口13与一出风口14,可移动机构用于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送风空间M的空间大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送风静压箱的技术方案,通过可移动机构将送风静压箱的箱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送风空间,在实际应用中,每个送风空间可以对应设置一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每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对应的送风空间的进风口向对应的送风空间输送冷却气流,每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均可以分别独立地通过对应的送风空间向机房内部输出冷却气流(冷空气),多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输出的冷却气流无需在送风静压箱中进行混合,从而有效提高了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输出到机房内部的冷却气流的风速,降低了输出至机房内部冷却气流的动能损失,继而有效保证了传输至机房远端的冷却气流的气流速度,确保了对机房远端的服务器的制冷降温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分别对应一送风空间,每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均可以分别独立地通过对应的送风空间向机房内部输出冷却气流(冷空气),且每个送风空间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对应的可移动机构进行调节,因此,不同送风空间的进风口对应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可以根据现场实际的制冷需求量,调节机组的送风参数,实现不同机组的送风参数的差异性调节,从而调节不同送风空间的风量和风速,机组无需以最大冷量需求设置送风参数,从而有效降低了机组的能耗。
可移动机构还能够用于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送风空间的出风口,当一台或多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移动可移动机构,调节未出现故障的机组所对应的送风空间,缩小出现故障的机组所对应的送风空间,甚至将出现故障的机组所对应的送风空间与相邻的未出现故障的机组所对应的送风空间连通,扩大未出现故障的机组所对应的送风空间的出风口,从而调整了出风口的冷却气流的风向,同时减少因机组故障造成冷却气流的风量损失,避免因部分机组故障而导致无法有效对机房部分服务器进行制冷降温的问题,当一台或多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故障时,无需额外配置制冷装置,从而节省了制冷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送风空间M对应的出风口14对应设置有第一风口调节装置,第一风口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对应的出风口14的风口尺寸,通过第一风口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对每个送风空间M的出风口14的风口尺寸的调节,从而实现每个送风空间M的出风口14的风量、风速和风向的调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口调节装置可以用于调节出风口14的横向尺寸,也可以用于调节出风口14的纵向尺寸,还可以是同时调节出风口14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口调节装置可以包括活动推拉板,活动推拉板可以设置在对应的出风口14的位置,通过活动推拉板实现对出风口14的风口尺寸大的调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活动推拉板沿出风口14的第一预定方向(例如横向或纵向)移动的方式以调节对应的出风口14的风口尺寸,本公开实施例对于用于驱动活动推拉板的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作限制,只要能够驱动活动推拉板沿第一预定方向移动即可。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于第一风口调节装置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作限制,例如其还可以是电动阀门、调节阀门等。
采用活动推拉板进行出风口14的尺寸大小的调节,能够有效控制出风口14的大小,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机械式百叶窗的设计容易出现故障的问题,且通过活动推拉板设计实现了在内部装置故障或需清洁维护时,运维人员能够方便的进入到内部进行检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可移动机构可以包括隔板12以及驱动部件(图中未示出),其中隔板12用于隔离相邻两个送风空间M,驱动部件用于驱动隔板12移动,以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送风空间M的空间大小。具体地,通过驱动部件驱动隔板12沿第二预定方向(如沿图1所示的横向)移动,从而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送风空间M的空间大小,相邻两个送风空间M是通过隔板12隔离,因此,隔板12移动时,相邻两个送风空间M的空间大小均发生变化,且变化量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件可以包括滑轮(图中未示出),滑轮可以设置于隔板12的底部,通过驱动滑轮移动,以带动隔板12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通过滑轮驱动隔板12移动的一种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驱动方式驱动隔板12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部件用于在隔板12移动至固定部件所在位置时固定隔板12。在隔板12移动至所需的位置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隔板12,从而防止隔板12在其前后送风空间中的冷却气流的作用下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于固定部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作限制,其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部件使得隔板12在移动至其所在位置时固定隔板12,以限制隔板12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箱体11包括底部111、与底部111相对设置的顶部112、位于底部111的第一侧的第一侧部113、位于底部111的与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的第二侧部114、位于底部111的与第一侧相邻的第三侧的第三侧部115以及位于底部的与第三侧相对设置的第四侧的第四侧部116。即,第一侧部113和第二侧部114相对设置,第三侧部115和第四侧部116相对设置,箱体11的内部空间是由相对设置的底部111和顶部112、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113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部114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115和第四侧部116所围成的容纳空间。
在箱体11的内部空间中,可移动机构位于底部111面向顶部112的一侧,且位于第一侧部113和第二侧部114之间,且与第一侧部113、第二侧部114相对设置,从而将箱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送风空间M。具体而言,隔板12位于第一侧部113和第二侧部114之间,且与第一侧部113、第二侧部114相对设置,从而将箱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送风空间M。
其中,送风空间M是由底部111、顶部112、第一侧部113、隔板12、第三侧部115、第四侧部116所围成的空间,或者送风空间M是由底部111、顶部112、相邻两个隔板12、第三侧部115、第四侧部116所围成的空间,或者送风空间M是由底部111、顶部112、第二侧部113、隔板12、第三侧部115、第四侧部116所围成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送风空间M所对应的进风口13设置于第三侧部、第四侧部中的一者,每个送风空间M所对应的出风口14设置于第三侧部、第四侧部中的另一者。例如,如图1所示,每个送风空间M所对应的进风口13设置于第四侧部116,每个送风空间M所对应的出风口14设置于第三侧部115。换言之,第四侧部116上具有多个开口,第四侧部116上的每个开口作为进风口13,第三侧部115上具有多个开口,第三侧部115上的每个开口作为出风口14。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出风口14在第三侧部115上的位置、尺寸大小不作限制,且对进风口13在第四侧部116上的位置、尺寸大小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机构与第一侧部113、第二侧部114的形状相同。具体而言,隔板12与第一侧部113、第二侧部114的形状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于可移动机构的数量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置,相应的,本公开实施例对于送风空间M、进风口13、出风口14的具体实现不作限制,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例如,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12的数量还可以配置为2个,该2个隔板12可以将箱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3个送风空间,相应的,进风口13、出风口14的数量为3个。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12的数量还可以配置为3个,该3个隔板12可以将箱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4个送风空间,相应的,进风口13、出风口14的数量为4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侧部113或第二侧部114上还设置有检修门117,当需要对内部部件、装置、结构进行检查、清洁、维修或更换等时,运维人员可以通过检修门117方便进入送风静压箱10的内部进行检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箱体11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或者扇形柱体。图1仅示例性示出了箱体11的形状为长方体的情形,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箱体11的形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合适的形状。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送风静压箱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图2所示送风静压箱与图1所示送风静压箱的区别在于:图2所示送风静压箱10的箱体11的形状为扇形柱体。下面仅针对该区别进行详细描述,关于图2所示送风静压箱10的其他具体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侧部113和第二侧部114的形状为扇形,第一侧部113和第二侧部114分别作为扇形柱体的底面和顶面,顶部112和出风口14所在的侧部为一体形成的结构,且该一体形成的结构为弧面结构,其中出风口14所在的侧部为第三侧部或第四侧部。例如,如图2所示,出风口14所在的侧部为第三侧部115。
换言之,送风静压箱10的面向机房的一侧为弧形设计,弧形空间设计能够有效减小风阻,从而有效提高冷却气流从进风口13到出风口14的风速。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送风静压箱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图3所示送风静压箱10与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送风静压箱(如图1所示送风静压箱或图2所示送风静压箱)的区别在于:每个送风空间M对应的出风口14包括多个子出风口141。下面仅针对该区别进行详细描述,关于图3所示送风静压箱10的其他具体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每个送风空间M对应设置有设置在箱体11外部的至少一个风口隔离结构15,风口隔离结构15将对应的送风空间M的出风口14分割为多个子出风口141。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口隔离结构15包括龙骨隔断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于风口隔离结构15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作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将出风口14分隔为多个子出风口141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示例性示出了一个送风空间M、一个出风口14处设置至少一个风口隔离结构15的情形,其并不能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的限制,本公开实施例的其他送风空间M、其他出风口14出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风口隔离结构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子出风口141对应设置一第二风口调节装置(图中未示出),该第二风口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风口尺寸。通过第二风口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对每个送风空间M的每个子出风口141的风口尺寸的调节,从而实现每个送风空间M的每个子出风口141的风量、风速和风向的调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口调节装置可以用于调节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横向尺寸,也可以用于调节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纵向尺寸,还可以是同时调节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口调节装置可以包括活动推拉板,活动推拉板可以设置在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位置,通过活动推拉板实现对子出风口141的风口尺寸大的调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活动推拉板沿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第一预定方向(例如横向或纵向)移动的方式以调节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风口尺寸,本公开实施例对于用于驱动活动推拉板的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作限制,只要能够驱动活动推拉板沿第一预定方向移动即可。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于第二风口调节装置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作限制,例如其还可以是电动阀门、调节阀门等。
采用活动推拉板进行子出风口141的尺寸大小的调节,能够有效控制子出风口141的大小,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机械式百叶窗的设计容易出现故障的问题,且通过活动推拉板设计实现了在内部装置故障或需清洁维护时,运维人员能够方便的进入到内部进行检修。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于每个送风空间M对应的子出风口141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可以将子出风口141的数量设置为3个,相应的,该送风空间M需要对应设置2个风口隔离结构15,该2个风口隔离结构15设置在箱体11外部,用以将对应的送风空间M的出风口14分割为3个子出风口141。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风口调节装置能够根据现场的冷通道位置进行灵活调节相应的子出风口141的位置及输送到机房内的冷却气流的风量及风向,实现对机房内服务器的冷通道的精确送风控制。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20,该冷却系统20可以应用于数据中心,具体可用于数据中心的机房,冷却系统20包括:设置于机房30外部的多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和送风静压箱10,其中送风静压箱10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送风静压箱10。
其中,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具有回风口41和送风口42,回风口41与机房30内部空间连通。送风静压箱10的每个进风口13与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一一对应设置,送风静压箱的每个进风口13与对应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的送风口42连通,送风静压箱10的每个出风口14与机房30内部空间连通。其中,送风静压箱的每个进风口13可以通过法兰结构(图中未示出)和风管(图中未示出)与对应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的送风口42连通。
其中,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用于通过回风口41吸收机房30内部空间内的热空气,并将热空气冷却为冷空气(冷却气流),并将冷空气(冷却气流)输送至送风口41,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输出的冷却气流通过送风口41进入对应的进风口13,并通过对应的进风口13进入对应的送风空间。送风静压箱10用于将来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的冷空气通过出风口14送入机房30内部空间,以对机房30内部空间进行冷却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接蒸发冷却机组40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用于将热空气冷却为冷空气。其中,换热器可以是空气换热器。
此外,关于图4所示的送风静压箱10的具体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移动机构,所述可移动机构将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送风空间,每个所述送风空间对应设置有一进风口与一出风口,所述可移动机构用于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送风空间的空间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有第一风口调节装置,所述第一风口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风口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调节装置包括活动推拉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可移动机构包括隔板以及驱动部件;
所述隔板用于隔离相邻两个所述送风空间;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隔板移动,以调节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送风空间的空间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底部、与所述底部相对设置的顶部、位于所述底部的第一侧的第一侧部、位于所述底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的第二侧部、位于所述底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第三侧的第三侧部以及位于所述底部的与所述第三侧相对设置的第四侧的第四侧部;
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部、所述第四侧部中的一者,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部、所述第四侧部中的另一者;
所述可移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侧部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形状为长方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形状为圆柱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形状为扇形柱,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形状为扇形;
所述顶部和所述出风口所在的侧部为一体形成的弧面结构,所述出风口所在的侧部为所述第三侧部或所述第四侧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侧部的形状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滑轮。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在所述隔板移动至所述固定部件所在位置时固定所述隔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送风空间对应的所述出风口包括多个子出风口,每个所述送风空间对应设置有设置在所述箱体外部的至少一个风口隔离结构,所述风口隔离结构将对应的所述送风空间的出风口分割为多个所述子出风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出风口对应设置一第二风口调节装置,所述第二风口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对应的所述子出风口的风口尺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送风静压箱,其特征在于,风口隔离结构包括龙骨隔断结构。
15.一种用于机房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房外部的多个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和送风静压箱;
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具有回风口和送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机房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送风静压箱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静压箱,所述送风静压箱的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送风静压箱的所述进风口与对应的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口连通,所述送风静压箱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机房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用于通过所述回风口吸收所述机房内部空间内的热空气,并将所述热空气冷却为冷空气,并将所述冷空气输送至所述送风口;
所述送风静压箱用于将来自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所述冷空气通过所述出风口送入所述机房内部空间,以对所述机房内部空间进行冷却降温。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将所述热空气冷却为冷空气。
CN202120242450.7U 2021-01-28 2021-01-28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Active CN214172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42450.7U CN214172435U (zh) 2021-01-28 2021-01-28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42450.7U CN214172435U (zh) 2021-01-28 2021-01-28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72435U true CN214172435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594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42450.7U Active CN214172435U (zh) 2021-01-28 2021-01-28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724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02474U (zh) 一种机房空调
CN205864945U (zh) 一种数据中心冷却系统
CN203467116U (zh) 机柜空调系统
US20170336150A1 (en) Ventilating Device with Alternating Airflows
CN201327131Y (zh) 基站一体化空调器
CN110785057A (zh) 一种具有立式风道的集成组机柜
CN207831549U (zh) 一种风墙式模块化送风空调
CN214172435U (zh) 送风静压箱及冷却系统
CN103476231A (zh) 机柜空调系统
CN115589697A (zh) 机柜
CN103500000A (zh) 数据机房用制冷系统
CN102609063B (zh) 双面封闭循环式高效冷却装置
CN204047015U (zh) 一种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模块单元及模块化数据中心
CN213273000U (zh) 机房空调以及机房空调系统
CN203520288U (zh) 数据机房用制冷系统
JP6447941B2 (ja) 情報通信機器の収容室
EP4325132A1 (en) Fan-array air handling unit
CN219287979U (zh) 空调机组
CN211429867U (zh) 间接蒸发冷却模块化数据中心
EP3911134A1 (en) Containerized data system
CN220511513U (zh) 一种适用于改造服务器机房的热管背板模块系统
CN220235273U (zh) 备冷装置
CN211297474U (zh) 集装箱数据中心及数据中心集装箱冷却系统
CN109933112B (zh) 多腔室气密隔离高海拔、低温环境智能恒温恒压电控装置
CN218096302U (zh) 户外储能柜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