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3902U -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3902U
CN214153902U CN202022849521.8U CN202022849521U CN214153902U CN 214153902 U CN214153902 U CN 214153902U CN 202022849521 U CN202022849521 U CN 202022849521U CN 214153902 U CN214153902 U CN 214153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ity
shell
output
positive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95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庆军
温延兵
张亚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potech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potech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potech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potech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95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3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3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39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针对双驱动电机的新能源汽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方案,在同一个高压分线盒内部即能够实现高压线束的同侧、直角及对向的输入输出,不仅能解决高压分线盒难以美观布置高压线束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的缩短高压线束的长度,节省了高压线束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线束的布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双驱动电机的方案越来越广泛,对于一些高压配电箱或者多合一控制器只有一个正极高压输出和一个负极高压输出,只能连接一个电机控制器,为了匹配两个电机控制器就需要再安装一个高压分线盒,现有技术方案高压输入和高压输出线束都设置在了高压分线盒的一侧,这样不利于整车高压线束的布置,会增加高压线束的长度,并影响整车布线安全及布线美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所述高压分线盒包括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后负电铜柱(15)、铜板(16)、绝缘板(17)、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正电铜柱(22)、金属外壳(23)、输入负电接线柱(24)、输入正电接线柱(25);其中,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左侧位置,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右侧位置;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前侧位置,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后侧位置;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右侧位置,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左侧位置,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的下方两侧位置,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的下方两侧位置;金属外壳(23)的内壁底部固定设置有绝缘板(17),在绝缘板(17)的顶部左后侧和右前侧分别固定设置有铜板(16),在右前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负电铜柱(15)、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在左后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正电铜柱(22)、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输入负电接线柱(24)固定设置于负电铜柱(15)的顶部,输入正电接线柱(25)固定设置于正电铜柱(22)的顶部。
进一步地,正电铜柱(22)设置于左后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分别位于正电铜柱(22)的后方两侧;负电铜柱(15)设置于右前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分别位于负电铜柱(15)的后方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的高度相等且低于正电铜柱(22)的高度;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与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的高度相等且低于负电铜柱(15)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分线盒内用于输入输出的高压线束能够同侧布置、直角布置或对向布置。
进一步地,高压线束同侧布置时,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侧壳负电盖板(6)和侧壳正电盖板(8)封闭,后壳正电盖板(13)和后壳负电盖板(14)开启,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输入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输出,以实现正、负电同侧分流。
进一步地,高压线束直角布置时,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的后壳正电盖板(13)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的后壳负电盖板(14)封闭,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输入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输出,以实现正、负电直角分流。
进一步地,高压线束对向布置时,侧壳负电盖板(6)、侧壳正电盖板(8),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的后壳正电盖板(13)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的后壳负电盖板(14)封闭,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输出,以实现正、负电对向分流。
进一步地,还包括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侧壳负电盖板(6)、侧壳正电盖板(8)、壳正电盖板(13)、后壳负电盖板(14);前壳正电盖板(2)设置于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位置且能够实现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的启闭、前壳负电盖板(4)设置于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位置且能够实现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的启闭;侧壳负电盖板(6)设置于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位置且能够实现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的启闭,侧壳正电盖板(8)设置于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位置且能够实现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的启闭;后壳正电盖板(13)分别位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和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且能够分别对应实现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和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的启闭,后壳负电盖板(14)分别位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且能够分别对应实现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针对双驱动电机的新能源汽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方案,在同一个高压分线盒内部即能够实现高压线束的同侧、直角及对向的输入输出,不仅能解决高压分线盒难以美观布置高压线束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的缩短高压线束的长度,节省了高压线束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包括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前壳负电盖板4、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侧壳负电盖板6、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侧壳正电盖板8、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后壳正电盖板13、后壳负电盖板14、负电铜柱15、铜板16、绝缘板17、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正电铜柱22、金属外壳23、输入负电接线柱24、输入正电接线柱25;其中,
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左侧位置,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右侧位置,前壳正电盖板2设置于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位置且能够实现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的启闭、前壳负电盖板4设置于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位置且能够实现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的启闭;
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前侧位置,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后侧位置,侧壳负电盖板6设置于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位置且能够实现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的启闭,侧壳正电盖板8设置于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位置且能够实现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的启闭;
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右侧位置,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左侧位置,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的下方两侧位置,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的下方两侧位置,后壳正电盖板13分别位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和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且能够分别对应实现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和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的启闭,后壳负电盖板14分别位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且能够分别对应实现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的启闭;
金属外壳23的内壁底部固定设置有绝缘板17,在绝缘板17的顶部左后侧和右前侧分别固定设置有铜板16,在右前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负电铜柱15、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在左后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正电铜柱22、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
输入负电接线柱24固定设置于负电铜柱15的顶部,输入正电接线柱25固定设置于正电铜柱22的顶部。
具体地,正电铜柱22设置于左后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分别位于正电铜柱22的后方两侧;负电铜柱15设置于右前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分别位于负电铜柱15的后方两侧;从而以相对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保证整体结构的安装和使用强度稳定。
具体地,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的高度相等且低于正电铜柱22的高度;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与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的高度相等且低于负电铜柱15的高度,布线美观的同时,保证不同的绕线高度以避免在同一绕线高度位置产生非预期的相互干涉。
具体地,所述高压分线盒内用于输入输出的高压线束能够同侧布置、直角布置或对向布置,从而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在同一高压分线盒内部实现不同的布线方式,减短布线长度的同时,扩宽适用范围。
具体工作时,
当高压线束同侧布置时,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侧壳负电盖板6和侧壳正电盖板8封闭,后壳正电盖板13和后壳负电盖板14开启,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输入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输出,以实现正、负电同侧分流。
当高压线束直角布置时,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的后壳正电盖板13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的后壳负电盖板14封闭,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输入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输出,以实现正、负电直角分流。
当高压线束对向布置时,侧壳负电盖板6、侧壳正电盖板8,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的后壳正电盖板13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的后壳负电盖板14封闭,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输出,以实现正、负电对向分流。
从而通过不同盖板的启闭控制,有效实现高压分线盒内部输入输出的高压线束的不同排布方式,可以提供三种高压线束布置选择,更有利于布线美观及节约线束长度;同时所有零部件可以模块化设计,减少设计种类,有利降低设计成本。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8)

1.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分线盒包括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后负电铜柱(15)、铜板(16)、绝缘板(17)、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正电铜柱(22)、金属外壳(23)、输入负电接线柱(24)、输入正电接线柱(25);其中,
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左侧位置,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右侧位置;
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前侧位置,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后侧位置;
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右侧位置,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左侧位置,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的下方两侧位置,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的下方两侧位置;
金属外壳(23)的内壁底部固定设置有绝缘板(17),在绝缘板(17)的顶部左后侧和右前侧分别固定设置有铜板(16),在右前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负电铜柱(15)、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在左后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正电铜柱(22)、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
输入负电接线柱(24)固定设置于负电铜柱(15)的顶部,输入正电接线柱(25)固定设置于正电铜柱(22)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正电铜柱(22)设置于左后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分别位于正电铜柱(22)的后方两侧;负电铜柱(15)设置于右前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分别位于负电铜柱(15)的后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的高度相等且低于正电铜柱(22)的高度;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与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的高度相等且低于负电铜柱(15)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分线盒内用于输入输出的高压线束能够同侧布置、直角布置或对向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高压线束同侧布置时,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侧壳负电盖板(6)和侧壳正电盖板(8)封闭,后壳正电盖板(13)和后壳负电盖板(14)开启,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输入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输出,以实现正、负电同侧分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高压线束直角布置时,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的后壳正电盖板(13)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的后壳负电盖板(14)封闭,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输入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输出,以实现正、负电直角分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高压线束对向布置时,侧壳负电盖板(6)、侧壳正电盖板(8),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的后壳正电盖板(13)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的后壳负电盖板(14)封闭,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然后通过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输出,负电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输入,依次经过输入负电接线柱(24)、负电铜柱(15)、右前侧铜板(16)、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然后通过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输出,以实现正、负电对向分流。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侧壳负电盖板(6)、侧壳正电盖板(8)、壳正电盖板(13)、后壳负电盖板(14);
前壳正电盖板(2)设置于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位置且能够实现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的启闭、前壳负电盖板(4)设置于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位置且能够实现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的启闭;
侧壳负电盖板(6)设置于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位置且能够实现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的启闭,侧壳正电盖板(8)设置于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位置且能够实现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的启闭;
后壳正电盖板(13)分别位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和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置且能够分别对应实现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和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的启闭,后壳负电盖板(14)分别位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置且能够分别对应实现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和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的启闭。
CN202022849521.8U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Active CN214153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9521.8U CN21415390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9521.8U CN21415390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3902U true CN214153902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83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9521.8U Active CN21415390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39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53902U (zh)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CN209929565U (zh) 一种防水防灰的电动车充电口
CN205194646U (zh) 一种蓄电池正极保险丝盒总成及汽车
CN207559896U (zh) 电机控制器
CN103454468A (zh) 一种三相多表位电能表插件
CN208015116U (zh) 一种使用灵活安全的高低压开关柜
CN103454471A (zh) 一种单相多表位电能表插件
CN207039435U (zh) 一种高压集成电源
CN202616171U (zh) 汽车保险丝和总成接线盒
CN109068525A (zh) 一种dc-dc功率模块的标准机箱结构
WO2021233092A1 (zh) 一种货车用车载逆变器
CN208173854U (zh) 一种插座结构及三相电机
CN206834467U (zh) 一种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充电连接装置
CN207225575U (zh) 一种一体式控制器
CN214153901U (zh) 一种一分三的高压分线盒
CN207587648U (zh) 接触器
CN220368574U (zh) 一种集成式电驱动总成接线结构
CN214045348U (zh) 无刷电机和驱动控制器的紧凑型结构及无刷电钻工具
CN214177056U (zh) 一种双电压电机接线装置
CN21549374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耐压用夹持装置
CN211789663U (zh) 一种汽车用混合型保险丝插座
CN204884845U (zh) 一种方便接线的电流互感器
CN214756099U (zh) 一种新型车载电源装置
CN220963892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弯头插座
CN203444001U (zh) 一种三相多表位电能表插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