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4242U -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4242U
CN214124242U CN202022234252.4U CN202022234252U CN214124242U CN 214124242 U CN214124242 U CN 214124242U CN 202022234252 U CN202022234252 U CN 202022234252U CN 214124242 U CN214124242 U CN 214124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interface
network cable
shielding shell
metal shielding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342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晓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qing Chuangshi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qing Chuangsh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qing Chuangsh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qing Chuangsh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342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4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4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4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其结构包括金属屏蔽壳、塑胶主体、网线插接口、及对应网线插接口内设置的用于与水晶头接合的端子组件,该网线插接口凹设于该塑胶主体的前端面,金属屏蔽壳为半包覆结构设计,金属屏蔽壳位于网线插接口的位置处开设有与网线插接口尺寸相适配的开口,金属屏蔽壳通过左右两侧的限位组件对金属屏蔽壳在塑胶主体上的位置进行限定。

Description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背景技术
随着5G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数码产品已经与网络紧密结合,而RJ网络插座正是数码产品与网络连接的桥梁,所以RJ网络插座的市场需求一直处于上升,RJ网络插座通常用于数据传输,最常见的应用为网络接口。现有网络接口可在外层设置金属屏蔽壳体,但是金属屏蔽壳体为全包覆式结构,即整个塑胶外壳、端子座以及连接端子均被金属屏蔽壳体所包裹,金属屏蔽壳采用全包覆式的缺点是制造成本较高,使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现有的半包覆结构的网络连接座,金属屏蔽壳与塑胶本体之间缺少稳定的连接结构,在使用时金属屏蔽壳极易发生脱落,影响产品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网线接口结构的不足,提供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包括金属屏蔽壳、塑胶主体、网线插接口、及对应网线插接口内设置的用于与水晶头接合的端子组件,该网线插接口凹设于该塑胶主体的前端面,其特征在于:金属屏蔽壳为半包覆结构设计,金属屏蔽壳位于网线插接口的位置处开设有与网线插接口尺寸相适配的开口,金属屏蔽壳通过左右两侧的限位组件对金属屏蔽壳在塑胶主体上的位置进行限定。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金属屏蔽壳、塑胶主体左右两侧的限位组件对金属屏蔽壳在塑胶主体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金属屏蔽壳与塑胶主体之间的连接更稳固,避免金属屏蔽壳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同时金属屏蔽壳采用半包式的结构设计也使得金属屏蔽壳体制造成本的减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金属屏蔽壳左右两侧的卡齿部以及凹设于塑胶主体上用于与卡齿部做限位配合的卡槽部。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金属屏蔽壳两侧的卡齿部与塑胶主体上的卡槽部之间卡紧,增强金属屏蔽壳与塑胶主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卡齿部包括两个上卡齿、相对于上卡齿一侧且位于两个上卡齿之间的一个下卡齿,卡槽部包括两个与上卡齿做限位配合的上卡槽、一个与上卡齿做限位配合的下卡槽,通过上卡槽与上卡齿之间卡紧、下卡槽与下卡齿之间卡紧对金属屏蔽壳进行限位。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在上卡齿以及下卡齿的对应位置分别凹设有上卡槽以及下卡槽,通过上卡齿抵接上卡槽、下卡齿抵接下卡槽,使得上卡槽与上卡齿之间卡紧、下卡槽与下卡齿之间卡紧,通过卡齿与卡槽之间的限位配合使得金属屏蔽壳的安装更加牢固,避免因金属屏蔽壳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上卡齿、下卡齿均为朝向网线插接口方向折弯设计。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上卡齿以及下卡齿的折弯设计,使得卡齿均抵接于卡槽内,便于上卡齿、下卡齿与上卡槽、下卡槽之间的限位配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金属屏蔽壳上设有从两侧往网线插接口内伸出并用于与水晶头接触的接触弹片,金属屏蔽壳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接触弹片。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接触弹片能够更好的保证水晶头与网线插接口的稳定接触,在金属屏蔽壳两侧均设置接触弹片,进一步增强水晶接头与网线插接口的接触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网线插接口的顶部内壁上还开设有与水晶头上的安装弹片相卡接的弹片卡槽。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水晶头上的安装弹片与网线插接口顶部内壁上开设的弹片卡槽之间的配合关系,使得水晶头和网线插接口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端子组件上还开设有多个能将各个金属接线端子分隔开来的隔离槽,每个金属接线端子对应穿装于一个隔离槽中。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该隔离槽可以保证相邻金属接线端子之间的间距处于一个合适的位置而使得相邻金属接线端子独立分离而不接触短路,保证网线接口座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金属屏蔽壳、塑胶主体左右两侧的限位组件对金属屏蔽壳在塑胶主体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金属屏蔽壳与塑胶主体之间的连接更稳固,避免金属屏蔽壳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金属屏蔽壳在保护网络插接口内的端子组件不受外部信号干扰,同时金属屏蔽壳采用这种半包式的结构设计也使得金属屏蔽壳体制造成本的减半,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拆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金属屏蔽壳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1、金属屏蔽壳;101、接触弹片;2、塑胶主体;201、网线插接口;202、弹片卡槽;3、端子组件;301、隔离槽;302、金属接线端子;4、限位组件;401、卡齿部;402、上卡齿;403、下卡齿;404、上卡槽;405、下卡槽;506、卡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包括金属屏蔽壳1、塑胶主体2、网线插接口201、及对应网线插接口201内设置的用于与水晶头接合的端子组件3,该网线插接口201凹设于该塑胶主体2的前端面,金属屏蔽壳1为半包覆结构设计,金属屏蔽壳1位于网线插接口201的位置处开设有与网线插接口201尺寸相适配的开口,金属屏蔽壳1通过左右两侧的限位组件4对金属屏蔽壳1在塑胶主体2上的位置进行限定。在使用时,只需要将水晶头沿着网线插接口201所限定的轨迹推入塑胶主体2中即可,使用过程操作方便快捷,进一步,金属屏蔽壳1采用半包覆结构设计,具体是金属屏蔽壳1包覆于塑胶主体2外且位于网线插接口201的外圈处,通过金属屏蔽壳1两侧的限位组件4对金属屏蔽壳1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金属屏蔽壳1与塑胶主体2之间的连接更稳固,避免因金属屏蔽壳1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同时金属屏蔽壳1采用这种半包式的结构设计也使得金属屏蔽壳1制造成本减半。
限位组件4包括开设于金属屏蔽壳1左右两侧的卡齿部401以及凹设于塑胶主体2上用于与卡齿部401做限位配合的卡槽部506。
卡齿部401包括两个上卡齿402、相对于上卡齿402一侧且位于两个上卡齿402之间的一个下卡齿403,卡槽部506包括两个与上卡齿402做限位配合的上卡槽404、一个与上卡齿402做限位配合的下卡槽405,通过上卡槽404与上卡齿402之间卡紧、下卡槽405与下卡齿403之间卡紧对金属屏蔽壳1进行限位。
上卡齿402、下卡齿403均为朝向网线插接口201方向折弯设计。在使用时,金属屏蔽壳1两侧开设有卡齿部401,塑胶主体2上凹设有与卡齿部401做限位配合的卡槽部506,通过两侧卡齿部401与塑胶主体2上的卡槽部506之间的限位配合对金属屏蔽壳1进行限位,增强金属屏蔽壳1与塑胶主体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具体的,卡齿部401由间隔分布的上卡齿402以及下卡齿403组成,卡槽部506由凹设于塑胶主体2上且位于上卡齿402以及下卡齿403的对应位置处的上卡槽404以及下卡槽405组成,同时,上卡齿402以及下卡齿403均为朝向网线插接口201方向折弯设计,使得卡齿均抵接于卡槽内,使得上卡槽404与上卡齿402之间卡紧、下卡槽405与下卡齿403之间卡紧,通过卡齿于卡槽之间的限位配合对金属屏蔽壳1在塑胶主体2上的位置进行限位。
金属屏蔽壳1上设有从两侧往网线插接口201内伸出并用于与水晶头接触的接触弹片101,金属屏蔽壳1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接触弹片101。在使用时,金属屏蔽壳1两侧往网线插接口201内伸出并用于与水晶头接触的接触弹片101,能够更好的保证水晶头与网线插接口201的稳定接触,在金属屏蔽壳1两侧均设置接触弹片101,进一步增强水晶接头与网线插接口201的接触稳定。
网线插接口201的顶部内壁上还开设有与水晶头上的安装弹片相卡接的弹片卡槽202。在使用时,将水晶头沿着网线插接口201所限定的轨迹滑动推入,通过水晶头上的安装弹片与网线插接口201顶部内壁上开设的弹片卡槽202之间的配合关系,使得水晶头和网线插接口201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端子组件3上还开设有多个能将各个金属接线端子302分隔开来的隔离槽301,每个金属接线端子302对应穿装于一个隔离槽301中。在使用时,为了避免端子组件3上的金属接线端子302因间距过近而容易发生接触短路的现象,通过该隔离槽301可以保证相邻金属接线端子302之间的间距处于一个合适的位置而使得相邻金属接线端子302独立分离而不接触短路,保证网线接口座的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包括金属屏蔽壳(1)、塑胶主体(2)、网线插接口(201)、及对应网线插接口(201)内设置的用于与水晶头接合的端子组件(3),该网线插接口(201)凹设于该塑胶主体(2)的前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壳(1)为半包覆结构设计,所述金属屏蔽壳(1)位于网线插接口(201)的位置处开设有与网线插接口(201)尺寸相适配的开口,所述金属屏蔽壳(1)通过左右两侧的限位组件(4)对金属屏蔽壳(1) 在塑胶主体(2)上的位置进行限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其特征是:所述限位组件(4)包括开设于金属屏蔽壳(1)左右两侧的卡齿部(401)以及凹设于塑胶主体(2)上用于与所述卡齿部(401)做限位配合的卡槽部(50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其特征是:所述卡齿部(401)包括两个上卡齿(402)、相对于所述上卡齿(402)一侧且位于两个所述上卡齿(402)之间的一个下卡齿(403),所述卡槽部(506)包括两个与所述上卡齿(402)做限位配合的上卡槽(404)、一个与所述上卡齿(402)做限位配合的下卡槽(405),通过所述上卡槽(404)与上卡齿(402)之间卡紧、下卡槽(405)与下卡齿(403)之间卡紧对金属屏蔽壳(1)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其特征是:所述上卡齿(402)、下卡齿(403)均为朝向网线插接口(201)方向折弯设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其特征是:所述金属屏蔽壳(1)上设有从两侧往网线插接口(201)内伸出并用于与水晶头接触的接触弹片(101),所述金属屏蔽壳(1)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接触弹片(1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其特征是:所述网线插接口(201)的顶部内壁上还开设有与水晶头上的安装弹片相卡接的弹片卡槽(20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其特征是:所述端子组件(3)上还开设有多个能将各个金属接线端子(302)分隔开来的隔离槽(301),每个金属接线端子(302)对应穿装于一个隔离槽(301)中。
CN202022234252.4U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Active CN214124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4252.4U CN214124242U (zh)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4252.4U CN214124242U (zh)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4242U true CN214124242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98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34252.4U Active CN214124242U (zh)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4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79330U (zh) 插头连接器
CN100481637C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6727341U (zh) 电连接器
TWI817130B (zh) 插接模組以及線纜連接器
CN200941509Y (zh) 电子转接器
CN206834389U (zh) Type C型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6225595U (zh) 连接器组件
CN214124242U (zh) 一种半包式屏蔽结构的网线接口座
CN110783776B (zh) 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CN205429326U (zh) 转接头
CN210111112U (zh) 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
CN201142414Y (zh) 电源连接器
CN209544768U (zh) 具有稳固插接功能的rj45带灯连接器
CN203631872U (zh) 防误插的新型连接器
CN202363652U (zh) 电连接器
CN109217056B (zh) 便于生产制作的Lightning转TypeC转接器
CN212062763U (zh) 电连接器
CN214706310U (zh) 带插头插入侦测开关的rj45连接器
CN218448685U (zh) 一种高速传输的type-c母座接头
CN210692952U (zh) 一种贴片式rj45网络接口
CN218123766U (zh) 单排6PIN式Type-C连接器
CN214625604U (zh) 小体积高速率的rj45 2xn连接器
CN213520531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
CN210806197U (zh) 滑入式四面限位结构的rj45连接器
CN112290257B (zh) 一种lvds线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