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2618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2618U
CN214122618U CN202022891093.5U CN202022891093U CN214122618U CN 214122618 U CN214122618 U CN 214122618U CN 202022891093 U CN202022891093 U CN 202022891093U CN 214122618 U CN214122618 U CN 214122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semi
area
pixel driving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9109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敏
夏志强
马扬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9109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2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2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2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两个半透区和位于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的间隔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和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半透区中的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间隔区。如此有利于提升半透区的透过率,降低半透区的走线排布密度及相邻走线之间的串扰。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具有越来越高的屏占比,全面屏由于具有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显示效果,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往往正面需要为常用的前置摄像头、红外感测器件、指纹识别器件等电子感光器件预留空间。比如,这些感光器件设置在显示设备的正面顶部位置,相应位置形成非显示区,从而降低设备的屏占比。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屏占比,可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开设高透光区来容置上述感光器件。
随着全面屏的发展需求,需要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感光器件集成到屏幕下方。例如,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半透区,将摄像头设置在屏幕的下方且对应设置在半透区。在正常显示时,半透区可以发挥显示作用;在需要拍照或拍视频时,摄像头通过该半透区进行照片或视频的拍摄,如此半透区可同步实现显示和拍摄的功能。如何在实现半透区的高透过率的同时简化制作工艺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既有利于提升半透区的透过率,降低半透区的走线排布密度,降低半透区相邻走线之间的串扰。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两个半透区和位于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的间隔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和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半透区中的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间隔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设置有第一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第二显示区,该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两个半透区和设置于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的间隔区。在显示阶段,第二显示区中的半透区和间隔区均发挥显示功能;在拍摄阶段,第二显示区中的半透区作为透光区域,实现画面拍摄功能。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均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子像素在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下进行显示。特别是,本申请在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引入间隔区,并将与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显示区和间隔区,从而避免在半透区中设置像素驱动电路而对半透区的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有利于提升半透区的透过率,因此有利于提升拍摄画质。另外,本申请将与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中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显示区,一部分设置在间隔区,使得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和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的走线分别从第一显示区和间隔区延伸至半透区中,因而有利于降低走线的排布密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半透区中相邻走线之间的串扰。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与半透区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3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与半透区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4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与半透区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5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常规区、过渡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一种像素排布示意系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常规区、过渡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另一种像素排布示意系图;
图8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过渡区中像素驱动电路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9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过渡区的像素驱动电路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间隔区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过渡区中像素驱动电路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半透区与过渡区和间隔区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3所示为半透区与过渡区和间隔区的一种布线示意图;
图14所示为第一信号线和与其电连接的信号引线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5所示为半透区与过渡区和间隔区的另一种布线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半透区与过渡区和间隔区的另一种布线示意图;
图17所示为半透区与过渡区和间隔区的另一种布线示意图;
图18所示为第二过渡区、半透区和间隔区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与半透区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所述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区AA2,所述第一显示区AA1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二显示区AA2;所述第二显示区AA2包括至少两个半透区10和位于相邻两个半透区10之间的间隔区11;所述显示区AA包括多个子像素和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与所述半透区10中的所述子像素P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AA1和所述间隔区11。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示出了显示面板100中包括一个第二显示区AA2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上还可根据需要设置两个或更多数量的第二显示区AA2,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以下将仅以显示面板100中包括一个第二显示区AA2为例进行说明,显示面板100中包括多个第二显示区AA2时,均可参考本申请的实施例执行。图1仅示出了第一显示区AA1完全包围第二显示区AA2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还可半包围第二显示区AA2。图1也仅示出了显示面板100中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还可位于显示面板100中的其他位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另外,图1和图2中半透区10的形状为圆形也仅为示意,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半透区10区还可体现为矩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半透区10的尺寸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本申请对此也不进行具体限定。另外,图2仅示出了半透区10的一种像素排布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像素数量和尺寸。为清楚体现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关系,图2并未示出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AA1中像素的排布情况,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像素排布情况可参见现有技术中的像素排布情况,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图1和图2仅以一个第二显示区AA2包括两个半透区10和一个间隔区11为例进行说明,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一个第二显示区AA2还可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半透区10,任意相邻两个半透区10之间均设置有间隔区11,本实施例将仅以一个第二显示区AA2包括两个半透区10为例进行说明,当一个第二显示区AA2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半透区10时,沿半透区的排布方向位于两个半透区之间的半透区中,与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可位于半透区两侧的两个间隔区中,也可位于与该半透区相邻的第一显示区中,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此外,本申请仅以同一第二显示区所包含的半透区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同一第二显示区所包含的半透区的形状和面积也可不完全相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例如请参见图3,图3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与半透区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该实施例中,两个半透区10的形状不同,其中一个半透区的形状为三角形,另一个半透区的形状为圆形,两个半透区的面积也不相同,与各半透区中的子像素P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分别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中。或者请参见图4,图4所示为半透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与半透区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该实施例中,两个半透区10的形状形同,但面积不同,与各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P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分别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中。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设置有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至少部分包围第二显示区AA2,该第二显示区AA2包括两个半透区10和设置于相邻两个半透区10之间的间隔区11。在显示阶段,第二显示区AA2中的半透区10和间隔区11均发挥显示功能;在拍摄阶段,第二显示区AA2中的半透区10作为透光区域,实现画面拍摄功能。
本申请中,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设置有多个子像素,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体现本申请的内容,图2仅示出了半透区10中的部分子像素,并示出了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AA1中的部分像素驱动电路30,并未示出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AA1的子像素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AA1均设置有子像素,而且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中的子像素均与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子像素在像素驱动电路30的驱动下进行显示。需要说明的是,与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像素驱动电路实现,比如现有技术中的7T1C驱动电路等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特别是,本申请在相邻两个半透区10之间引入间隔区11,并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从而避免在半透区10中设置像素驱动电路30而对半透区10的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有利于提升半透区10的透过率,有利于提升拍摄画质。可选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在各半透区10均不设置像素驱动电路30,而是将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半透区10的透过率。由于像素驱动电路30与子像素P之间需要通过走线实现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在相邻半透区10之间引入间隔区11,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中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一部分设置在间隔区11,使得连接像素驱动电路30和半透区中的子像素P的走线分别从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延伸至半透区10中,因而有利于降低走线的排布密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半透区中相邻走线之间的串扰。
此外,为实现显示功能,像素驱动电路通常会与数据线电连接,通过数据线获得数据信号。本申请将与半透区中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区驱动电路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中时,有利于减少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的数据线发生绕线的现象,从而有利于降低数据线的负载。
相关技术中,当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均集中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中时,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像素驱动电路30之间的引线将在第一显示区AA1和半透区10之间聚集,为避免引线聚集发生短路,需要将这些引线设置在不同的膜层;当将这些引线设置在不同的膜层时,位于不同膜层的走线均分别对应的不同的制程,因此会增加工艺复杂度,而且不利于节约成本。
为此,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4,所述半透区10中的部分所述子像素通过第一引线L1与所述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所述半透区10中的另一部分所述子像素通过第二引线L2与所述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线L1和所述第二引线L2同层设置。
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时,半透区10中一部分子像素通过第一引线L1与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半透区10中另一部分子像素通过第二引线L2与设置于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特别是,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同层设置,此时,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可使用同一道掩膜版在同一生产工艺中制作形成,无需为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分别引入不同制作流程,采用单层引线即可完成半透区10的子像素与对应像素驱动电路30的电连接,因而减少了工艺过程的数量,减少了产品的生产时间,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此外,还有利于降低掩膜版的开模费用,节约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5所示为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的一种连接示意图,所述第一引线L1位于所述半透区10中的线段为弧线,所述第二引线L2位于所述半透区10中的线段为弧线。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当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通过第一引线L1或第二引线L2与第一显示区AA1或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连接时,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均包括位于半透区10中的线段和位于第一显示区AA1或间隔区11中的线段。申请人经研究发现,当在半透区10中设置引线时,由于相邻引线之间存在缝隙,缝隙的存在极易发生光的衍射问题,衍射问题的存在容易导致拍摄画面不清晰;而当半透区10中出现直线边界时(例如引线为直线时),将会出现衍射叠加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拍摄画质。本申请将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位于半透区10中的线段设置为弧线时,可以大大减小半透区10的衍射程度,从而减弱衍射现象对拍摄画面的影响,因此有利于提升拍摄画面的清晰度,提升拍摄画质。
可选地,为进一步改善半透区10的衍射现象,本申请还可将半透区10中子像素的形状设置为包含弧线的形状,例如图3至图5所示的圆形。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100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子像素的形状指的是子像素对应的阳极的形状。当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子像素的形状指的是开口区的形状。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L1和所述第二引线L2均为透明引线。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均采用透明导电走线制作,例如可采用氧化铟锡等材料进行制作,有利于减弱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位于半透区10中的线段对光线的遮挡程度,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半透区10的透过率,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拍摄画质。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常规区20、过渡区21和第二显示区AA2中的一种像素排布示意系图,请结合图5和图6,所述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常规区20和过渡区21,所述过渡区21位于所述常规区2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AA2之间,所述常规区20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且所述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半透区10的像素密度;所述间隔区11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半透区10的像素密度,且所述间隔区11的像素密度大于等于所述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AA1且与所述半透区10中的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30位于所述过渡区21。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6,本申请中的第一显示区AA1设置有常规区20和过渡区21,过渡区21位于常规区20和第二显示区AA2之间,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小于常规区20的像素密度,而且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大于半透区10的像素密度。在常规区20和过渡区21制作像素驱动电路30时,通常会按照相同的排布密度来制作,当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小于常规区20的像素密度时,在相同的单位面积内,驱动过渡区21中的子像素所需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数量将小于驱动常规区20中的子像素所需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数量,如此,在常规区将会多出一些像素驱动电路,此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即可作为驱动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发光的像素驱动电路。此外,由于半透区10和常规区20的像素密度差异较大,本申请将过渡区21中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设置的大于半透区10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而小于常规区20的像素密度,过渡区21实现了半透区10与常规区20之间的像素密度的过渡,避免在显示阶段半透区10和常规区20之间由于像素密度差异较大而出现明显的显示不均的现象,因此过渡区21像素密度的设置方式还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在显示阶段的显示均一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常规区20、过渡区21和第二显示区AA2中的另一种像素排布示意系图,由所述第二显示区AA2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F,所述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递增。
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对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进行了渐变式设计,使得从第二显示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F,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呈递增的趋势,也就是说,从半透区10指向常规区20,过渡区21的像素密度是递增的,过渡区21中靠近半透区10的部分的像素密度接近于半透区10的像素密度,靠近常规区20的部分的像素密度接近于常规区20的像素密度,因此有利于减小过渡区21与半透区10之间的显示差异,同时也有利于减小过渡区21与常规区20的显示差异,因此更加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在显示阶段的显示均一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8所示为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过渡区21中像素驱动电路30的一种连接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8仅示出了过渡区2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一种排布示意,并未示出过渡区21中的子像素,事实上过渡区21中设置有多个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子像素,用于实现过渡区21的显示功能。
请参见图8,所述过渡区2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其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与所述过渡区21中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与所述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在所述过渡区21中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位于沿第一方向D1和/或沿第二方向D2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之间,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第二方向D2相交。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区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图8中以不同的填充方式示意出了第一向像素驱动电路3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实际上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可采用相同的结构形成。在显示区中制作像素驱动电路时,通常会在整个显示区制作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由于过渡区的像素密度小于常规区的像素密度,在相同单位面积内,过渡区所需的像素驱动电路的数量较少,也就是说,过渡区21中的一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可作为驱动过渡区21中子像素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而位于过渡区21中的另一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可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作为驱动半透区10中子像素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
可选地,图9所示为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过渡区21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参见图9,当过渡区21中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时,过渡区21中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中,沿第一方向D1距离半透区10较近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可与半透区10中距离该过渡区21较远的子像素电连接,距离半透区10较远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可与半透区10中距离该过渡区21较近的子像素电连接,从而有利于减小连接各子像素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之间的第一引线L1的长度差异,避免由于第一引线L1的长度差异较大而导致负载差异较大,因此有利于提升半透区10中子像素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有利于提升半透区10的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0所示为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间隔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一种连接示意图,所述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包括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其中,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与所述间隔区11中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区分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图10中以不同的填充示意出了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实际上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可采用相同的结构形成。
请参见图10,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在所述过渡区21中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呈阵列排布,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位于沿第一方向D1和/或沿第二方向D2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之间,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第二方向D2相交。
沿第一方向D1,所述间隔区11位于相邻两个半透区10之间;所述间隔区1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D1排布的第一间隔区111和第二间隔区112,所述第一间隔区111与一个所述半透区10相邻,所述第二间隔区112与另一个所述半透区10相邻;所述第一间隔区111中的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和与第一间隔区111相邻的所述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所述第二间隔区112中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和与第二间隔区112相邻的所述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见图10,由于间隔区11位于相邻两个半透区10之间,本申请实施例将间隔区11划分为第一间隔区111和第二间隔区112,第一间隔区111和第二间隔区112分别与不同的半透区10相邻,也就是说,一个半透区10位于第一间隔区111远离第二间隔区112的一侧,另一半透区10位于第二间隔区112远离第一间隔区111的一侧;与第一间隔区111相邻的半透区10中的部分子像素对应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设置于第一间隔区111,与第二间隔区112相邻的半透区10中的部分子像素对应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设置于第二间隔区112。如此,间隔区11中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采用就近连接的方式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布线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图10仅示出了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一种排布示意,并未示出间隔区11中的子像素,事实上间隔区11中设置有多个与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子像素,用于实现间隔区11的显示功能。间隔区11中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整体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呈阵列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间隔区111中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时,第一间隔区111中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中,距离半透区10较近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可与半透区10中距离该第一间隔区111较远的子像素电连接,距离半透区10较远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可与半透区10中距离该第一间隔区111较近的子像素电连接,第二间隔区112中第四像素驱动电路34与半透区10中子像素也可采用类似的设计,从而有利于减小连接各子像素与第四像素区驱动电路的第二引线L2的长度差异,避免由于第二引线L2的长度差异较大而导致负载差异较大,因此有利于提升半透区10中子像素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有利于提升半透区10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至7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设置在半透区10沿第一方向D1的两侧的过渡区21和间隔区11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当在过渡区21中设置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时,像素驱动电路30还可位于半透区10沿第二方向D2的两侧的过渡区21,例如请参见图11,图11所示为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对应的位于过渡区21中像素驱动电路30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11所示的设置方式更有利于避免连接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过渡区2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第一引线L1的聚集,在实现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同层设置的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第一引线L1的布线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2所示为半透区10与过渡区21和间隔区11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参见图12,同一所述第二显示区AA2中,所述半透区10和所述间隔区11沿第一方向D1排列;所述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常规区20和过渡区21,所述过渡区21位于所述常规区2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AA2之间;所述过渡区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过渡区2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渡区212,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区211沿第二方向D2排布于所述第二显示区AA2的至少一侧,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渡区212沿所述第一方向D1排布于所述第二显示区AA2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第二方向D2相交;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AA1且与所述半透区10中的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30位于所述第二过渡区212。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仅以第二显示区AA2包括两个半透区10和一个间隔区11为例进行说明,该实例中,过渡区21包括沿第二方向D2相对设置于第二显示区AA2两侧的两个第一过渡区211以及沿第一方向D1相对设置于第二显示区AA2两侧的两个第二过渡区21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渡区211和第二过渡区212中均设置有子像素,为清晰体现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像素驱动电路30的连接关系,图中并未体现出设置于第一过渡区211和第二过渡区212中的子像素。其中,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且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位于第二过渡区212,在图12所示视角下,过渡区21中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位于半透区10的左侧或右侧的第二过渡区212,即位于与间隔区11相对设置的第二过渡区212,如此,相当于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设置于半透区10沿第一方向D1相对的两侧,此时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整体呈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趋势,如此有利于避免当第一引线L1和第二引线L2沿不同方向延伸时可能出现的绕线现象。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3所示为半透区10与过渡区21和间隔区11的一种布线示意图,所述第一过渡区211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排布的第一信号线41,位于所述间隔区11中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30与所述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
具体而言,由于间隔区11设置有驱动间隔区11中子像素发光的像素驱动电路30,同时设置有驱动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发光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为实现这些像素驱动电路30的正常工作,像素驱动电路30需要与信号线连接来实现信号的传输。本申请将与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所连接的第一信号线41设置于第一过渡区211,第一信号线41在第一过渡区211中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排布,如此,第一信号线41无需沿着半透区10的外围绕线而实现与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电连接,而是在第一过渡区211中沿第一方向D1延伸,相比于将第一信号线41设置于间隔区11中的形式,该实施例相当于将间隔区11中的第一信号线41外移,从而使得间隔区11节约出空间以设置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所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信号线41可分布于沿第二方向D2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过渡区211,即在图13所示视角下分布于半透区10的上下两侧,间隔区11中的靠近间隔区11上方的第一过渡区211的像素驱动电路30可与位于间隔区11上方的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间隔区11中的靠近间隔区11下方的第一过渡区211的像素驱动电路30可与间隔区11下方的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从而减小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与第一信号线41的连接复杂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3中的所述第一信号线41为栅极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复位信号线中的至少一种。具体而言,像素驱动电路通常包括多个晶体管,需要向不同的晶体管提供不完全相同的信号,例如可通过栅极线向晶体管的控制端提供控制晶体管导通或截止的信号;当晶体管作为发光控制开关时,可通过发光控制信号线向此部分晶体管的控制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当晶体管作为复位模块时,可通过复位信号线向此部分晶体管提供复位信号等等。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3,所述间隔区11中的所述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第二方向D2阵列排布,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所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通过同一信号引线40与同一所述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所述信号引线40沿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图13仅示出了间隔区11中的子像素,并未示出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事实上,间隔区11中设置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30,像素驱动电路30的排布方式可参见图12所示,间隔区11中的每个子像素对应与间隔区11中的一个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可选地,第一信号线41与第一显示区AA1中的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该实施例中,间隔区11的子像素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呈阵列排布,在实现像素驱动电路30与第一信号线41的电连接时,间隔区11中的部分子像素行与第一显示区AA1中的部分子像素行位于同一行,此时,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AA1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与相互电连接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如此,即使第一信号线41在半透区10的上方或下方进行了绕线,也能保证驱动芯片仍能按照原有的时序向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AA1中同一像素行中的子像素提供信号。
另外,在间隔区11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通过一条信号引线40与同一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从同一第一信号线41上传输的信号将通过一条信号引线40传输至与同一行子像素对应的各像素驱动电路30中,如此有利于减小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与同一第一信号线41之间连接的信号引线40的数量,因而有利于减少信号引线40在间隔区11所占用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减小间隔区11的尺寸,间隔区11的尺寸越小,越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整体的显示均一性。
还需说明的是,间隔区中与同一行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可能同时需要与多条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图13示出了间隔区中与同一行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分别与四条第一信号线41连接的情形,而且仅以间隔区11包括四行子像素为例进行说明,事实上,间隔区11可能会包括更多行的子像素,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间隔区11中不同行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分别连接不同的第一信号线41,对于同一第一信号线41而言,通过一条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信号引线40连接至一行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
请继续参见图13,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间隔区11,所述信号引线40沿所述第一方向D1排布于所述子像素行的两侧。
具体而言,间隔区13中,与同一行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通过多条信号引线40分别与多条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信号引线40的数量与第一信号线41的数量对应。当间隔区11中形成多个子像素行时,对应的第一信号线41的数量以及信号引线40的数量均较多,本申请实施例将信号引线40沿第一方向D1排布于子像素行的两侧时,有利于避免信号引线40在子像素行的一侧聚集的现象,从而有利于合理利用间隔区11的空间,使间隔区11在沿第一方向D1两侧的空间更为均匀。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4所示为第一信号线41和与其电连接的信号引线4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参见图14,所述信号引线40与所述第一信号线41异层设置。当将信号引线40与第一信号线41异层设置时,信号引线40与第一信号线41之间通过过孔K连接,信号引线40的引入不占用信号引线40所在膜层的空间,有利于提升信号引线40的排布灵活性,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同一信号引线40与不同的第一信号线41形成电连接的现象,提升信号引线40与第一信号线4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图15所示为半透区10与过渡区21和间隔区11的另一种布线示意图,沿第二方向D2,在两个半透区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过渡区211。可选地,过渡区211中的像素密度与半透区10中的像素密度相同,与第一过渡区211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位于间隔区11和第一显示区,需要说明的是,图15并未示出与半透区10和第一过渡区211中的子像素所连接的像素驱动单元,该连接关系可参见图12。与图13所示实施例相比,图15所示实施例中,以半透区上方的第一信号线41为例,第一信号线41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半透区10上方的线段411和设置于另一个半透区10上方的线段412,线段411和线段412一一对应设置且电连接,一一对应设置的两条线段通过信号引线40与间隔区11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电连接。该实施例中,并未将第一信号线41从一个第一过渡区211沿第一方向D1直接延伸至另一第一过渡区211,而是通过信号引线40向间隔区11的子像素P方向延伸,从而在沿第一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一过渡区211之间节约出一定的空间,使得第一过渡区211中的子像素比较容易连接至间隔区10中的像素驱动单元。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所示视角下,位于半透区10下方的第一信号线41的排布方式和连接方式可参见位于半透区10上方的第一信号线41的排布方式和连接方式,本申请在此不再进行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图15并未示出第一信号线41与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二信号线42的连接关系,二者的连接关系可参考图13。
图1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41中一一对应设置的线段411和412是电连接的且连接至间隔区11中的同一像素行,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41还可体现为图16所示的形式,其中,图16所示为半透区10与过渡区21和间隔区11的另一种布线示意图,图16所示实施例中,半透区10上方设置有两组第一信号线41,其中一组第一信号线41位于其中一个半透区10的上方的第一过渡区211,另一组第一信号线41位于另一个半透区10的上方的第一过渡区211,其中一组第一信号线41用于与间隔区11中奇数行的子像素电连接,另一组第一信号线41用于与间隔区中偶数行的子像素电连接,如此,在实现向间隔区中的各行子像素提供信号的同时,减少了第一过渡区211中第一信号线41的数量。对于位于半透区10下方的第一信号线41的连接关系可参照位于半透区10上方的第一信号线41的连接关系,本申请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7所示为半透区与过渡区和间隔区的另一种布线示意图,请参见图17,所述间隔区11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至少与所述半透区10中的部分子像素同行设置;在所述间隔区11中,与所述间隔区11和所述半透区10中同行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30与同一所述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排布的第二信号线42;所述半透区10中的至少部分子像素和所述第一显示区AA1中的至少部分子像素同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AA1中,与所述第一显示区AA1和所述半透区10中同行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30与同一所述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
具体而言,本申请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和间隔区11中,半透区10中的部分子像素与间隔区11中的部分子像素同行设置,半透区10和间隔区11中,同行设置的子像素所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与同一第一信号线41电连接。另外,与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与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由第二信号线42提供此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工作所需的信号。第一显示区AA1中的部分子像素与半透区10中的部分子像素同行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中,与所述第一显示区AA1和所述半透区10中同行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所述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如此,在向显示区中的子像素提供信号时,例如提供栅极信号时,第一显示区AA1、半透区10和间隔区11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可得到相同的栅极信号,上述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将同时被点亮,避免出现画面撕裂感。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6,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41与沿所述第一方向D1位于其两侧的其中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如此,相互电连接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二信号线42上所传输的信号相同,而且一条第一信号线41仅与沿第一方向D1位于其两侧的其中一条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使得信号仅从该第二信号线42传输至第一信号线41,再经过一条信号引线40传输至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在图16所示视角下,位于左侧半透区10上下两侧的第一信号线41与间隔区11中奇数行的子像素电连接,并且与半透区10左侧的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位于右侧半透区10上下两侧的第一信号线41与间隔区11中偶数行的子像素电连接,并且与半透区10右侧的第二信号线42电连接。如此,在实现向间隔区11中的子像素提供栅极信号等信号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少第一信号线41的数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8,图18所示为第二过渡区212、半透区10和间隔区11的一种排布示意图,请参见图18,所述第二过渡区212、所述半透区10和所述间隔区11沿所述第一方向D1排列,所述半透区10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一半透区101和第二半透区102,沿所述第一方向D1,所述第一半透区101位于所述第二过渡区212和所述第二半透区102之间,所述第二半透区102位于所述第一半透区101和所述间隔区11之间;所述第一半透区101中的子像素与所述第二过渡区212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所述第二半透区102中的子像素与所述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见图18,本申请实施例将半透区10沿第一方向D1划分为第一半透区101和第二半透区102,第一半透区101位于第二半透区102靠近第二过渡区212的一侧,第二半透区102位于第一半透区101靠近间隔区11的一侧。在将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第二过渡区212或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时,与第二过渡区212相邻的第一半透区101中的子像素与第二过渡区212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与间隔区11相邻的第二半透区102中的子像素与间隔区1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30电连接,如此,采用就近连接的方式实现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与半透区10之外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电连接,有利于简化布线复杂度,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参见图19,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和摄像头201;其中,所述摄像头201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显示区AA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一个所述第二显示区AA2,一个所述摄像头与两个所述半透区10对应,或者,两个所述半透区10分别与两个所述摄像头一一对应。
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同一个第二显示区AA2对应的区域可仅设置一个摄像头,即采用单摄像头的方式实现,此时,一个摄像头对应两个半透区10。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同一个第二显示区AA2对应的区域还可设置两个摄像头,即采用双摄像头的设置方式,此时,摄像头与半透区10一一对应设置。两个半透区10之间引入间隔区,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间隔区和第一显示区AA1,避免了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30在间隔区11中聚集的现象,因此有利于简化与半透区10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0的制作工艺,提升显示面板100及显示装置的生产效率。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设置有第一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第二显示区,该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两个半透区和设置于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的间隔区。在显示阶段,第二显示区中的半透区和间隔区均发挥显示功能;在拍摄阶段,第二显示区中的半透区作为透光区域,实现画面拍摄功能。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均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子像素在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下进行显示。特别是,本申请在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引入间隔区,并将与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显示区和间隔区,从而避免在半透区中设置像素驱动电路而对半透区的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有利于提升半透区的透过率,因此有利于提升拍摄画质。另外,本申请将与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中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显示区,一部分设置在间隔区,使得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和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的走线分别从第一显示区和间隔区延伸至半透区中,因而有利于降低走线的排布密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半透区中相邻走线之间的串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两个半透区和位于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的间隔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和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半透区中的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间隔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区中的部分所述子像素通过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半透区中的另一部分所述子像素通过第二引线与所述间隔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同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位于所述半透区中的线段为弧线,所述第二引线位于所述半透区中的线段为弧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均为透明引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常规区和过渡区,所述过渡区位于所述常规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所述常规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过渡区的像素密度,且所述过渡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半透区的像素密度;所述间隔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半透区的像素密度,且所述间隔区的像素密度大于等于所述过渡区的像素密度;
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且与所述半透区中的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过渡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所述过渡区的像素密度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过渡区中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电连接;
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过渡区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沿第一方向和/或沿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之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间隔区中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电连接;
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过渡区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沿第一方向和/或沿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之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沿第一方向,所述间隔区位于相邻两个半透区之间;所述间隔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间隔区和第二间隔区,所述第一间隔区与一个所述半透区相邻,所述第二间隔区域另一个所述半透区相邻;所述第一间隔区中的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和与第一间隔区相邻的所述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电连接,所述第二间隔区中的第四像素驱动电路和与第二间隔区相邻的所述半透区中的子像素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所述半透区和所述间隔区沿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常规区和过渡区,所述过渡区位于所述常规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所述过渡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过渡区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渡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区沿第二方向排布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至少一侧,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渡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且与所述半透区中的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第二过渡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区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间隔区中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栅极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复位信号线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中的所述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阵列排布,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所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通过同一信号引线与同一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所述信号引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间隔区,所述信号引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于所述子像素行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异层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至少与所述半透区中的部分子像素同行设置;在所述间隔区中,与所述间隔区和所述半透区中同行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二信号线;所述半透区中的至少部分子像素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至少部分子像素同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半透区中同行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所述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其两侧的其中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区、所述半透区和所述间隔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半透区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半透区和第二半透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半透区位于所述第二过渡区和所述第二半透区之间,所述第二半透区位于所述第一半透区和所述间隔区之间;
所述第一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所述第二过渡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半透区中的子像素与所述间隔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和摄像头;其中,所述摄像头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第二显示区,一个所述摄像头与两个所述半透区对应,或者,两个所述半透区分别与两个所述摄像头一一对应。
CN202022891093.5U 2020-12-02 2020-12-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122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1093.5U CN214122618U (zh) 2020-12-02 2020-12-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1093.5U CN214122618U (zh) 2020-12-02 2020-12-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2618U true CN214122618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08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91093.5U Active CN214122618U (zh) 2020-12-02 2020-12-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26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62545A (zh) * 2020-12-02 2021-03-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62545A (zh) * 2020-12-02 2021-03-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5465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395188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246254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5422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0274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6140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23509665A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7863374A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3754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437452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509509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07092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0941077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159868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147741A (ko)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CN11534648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4122618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4275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10055A1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41814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24008110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09909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309218A1 (en) Display panel
WO2024098558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5090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