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15249U -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15249U
CN214115249U CN202021721787.8U CN202021721787U CN214115249U CN 214115249 U CN214115249 U CN 214115249U CN 202021721787 U CN202021721787 U CN 202021721787U CN 214115249 U CN214115249 U CN 214115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ozone
activated carbon
sewage
reac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217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垒
陈海波
赵玉家
付堃
赵鹏
王定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huangq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huangq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huangq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huangq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217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15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15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15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贯穿所述机壳顶部并延伸至所述机壳内腔顶部,且所述进水管贯穿所述机壳顶部的一端上连通设有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的底部等距间隔排列设有若干第一分流口,所述机壳内腔设有第一过滤格栅,所述第一过滤格栅下方设有第二过滤格栅,所述第二过滤格栅下方设有臭氧接触反应腔,所述臭氧接触反应腔下方设有活性炭反应腔,所述机壳一侧壁通过固定支架设有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一侧设有气液混合泵,所述机壳侧壁还设有第一导液管,本实用新型净化效果好、效率高,避免了对污水过滤的不彻底,能够去除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或消毒副产物的前体去除。

Description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属于活性炭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水净化就是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使污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污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污水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长,污水处理负荷持续加重,然而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还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成为制约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过滤的不彻底,处理污水的效率低,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或消毒副产物的前体去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净化效果好、效率高,避免了对污水过滤的不彻底,能够有效去除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或消毒副产物的前体去除,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贯穿所述机壳顶部并延伸至所述机壳内腔顶部,且所述进水管贯穿所述机壳顶部的一端上连通设有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的底部等距间隔排列设有若干第一分流口,所述机壳内腔设有第一过滤格栅,所述第一过滤格栅下方设有第二过滤格栅,所述第二过滤格栅下方设有臭氧接触反应腔,所述臭氧接触反应腔下方设有活性炭反应腔,所述机壳一侧壁通过固定支架设有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一侧设有气液混合泵,所述机壳侧壁还设有第一导液管,所述机壳一侧设有电解箱,所述机壳远离所述第一导液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液管,所述第一导液管及所述第二导液管上均设有水泵,所述第二导液管一端与所述活性炭反应腔的底部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电解箱顶部且其上连通设有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的底部等距间隔排列设有若干第二分流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滤格栅与所述第二过滤格栅均通过安装座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侧壁,且所述第一过滤格栅的网眼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格栅的网眼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液混合泵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机壳侧壁并与所述臭氧接触反应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液管一端贯穿所述机壳侧壁并与所述臭氧接触反应腔的底部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机壳侧壁并与所述活性炭反应腔的顶部连通,且所述第一导液管上连通设有水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解箱内腔设有若干电解棒,所述电解棒的宽度小于所述电解箱内腔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解棒的一端与所述电解箱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电解棒为横向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水管可以将污水导入第一集水槽内,通过设置第一分流口可以对污水进行分流,避免了污水进入机壳内腔的冲击力过大,污水经过分流后落至第一过滤格栅,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格栅可以对污水中携带的较大体积的杂质进行过滤阻隔,污水经过第一过滤格栅过滤后落至第二过滤格栅,通过设置第二过滤格栅可以对污水中携带的较小体积的杂质进行过滤阻隔,污水经过二次过滤后进入臭氧接触反应腔。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臭氧接触反应腔可以对污水进行臭氧反应,通过设置气液混合泵可以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输送至臭氧接触反应腔内并与污水接触,臭氧能氧化分解部分有机物为H2O和CO2,从而减轻活性炭的有机负荷,使大部分有机物,特别是产生的THMs的前体物质分解为易于被活性炭吸附的小分子有机物,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及活性炭表面的氧含量,提高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泵可以将臭氧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一导液管导至活性炭反应腔,通过设置活性炭反应腔可以对污水进行活性炭反应,在富氧状态下,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粗糙表面特性使好氧细菌在炭粒表面及大、中、孔中生长繁殖,活性炭的吸附使有机物在其表面富集,生长在活性炭上的微生物,一方面直接吸附活性炭表面及大、中孔隙中的有机物,另一方面微生物分泌出的胞外酶与活性炭次微孔中有机物结合,使其脱稳而扩散出来被微生物所利用,同时起到了对活性炭的再生作用。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泵还可以将活性炭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二导液管导至第二集水槽内,通过设置第二分流口可以对污水进行分流,避免了污水进入电解箱内腔的冲击力过大,污水经过分流后落下,通过设置电解棒可用于污水的电解作业,且电解棒为交错设置,可以提高污水与电解棒的接触面积,提高电解的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1、机壳;2、进水管;3、第一集水槽;4、第一分流口;5、第一过滤格栅;6、第二过滤格栅;7、臭氧接触反应腔;8、活性炭反应腔;9、臭氧发生器;10、气液混合泵;11、第一导液管;12、水泵;13、电解箱;14、第二导液管;15、第二集水槽;16、第二分流口;17、电解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一图2所示,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包括机壳1,机壳1顶部设有进水管2,进水管2一端贯穿机壳1顶部并延伸至机壳1内腔顶部,且进水管2贯穿机壳1顶部的一端上连通设有第一集水槽3,第一集水槽3的底部等距间隔排列设有若干第一分流口4,进水管2可以将污水导入第一集水槽3内,第一分流口4可以对污水进行分流,避免了污水进入机壳1内腔的冲击力过大,机壳1内腔设有第一过滤格栅5,第一过滤格栅5下方设有第二过滤格栅6,第二过滤格栅6下方设有臭氧接触反应腔7,臭氧接触反应腔7可以对污水进行臭氧反应,臭氧接触反应腔7下方设有活性炭反应腔8,活性炭反应腔8可以对污水进行活性炭反应,机壳1一侧壁通过固定支架设有臭氧发生器9,臭氧发生器9一侧设有气液混合泵10,机壳1侧壁还设有第一导液管11,机壳1一侧设有电解箱13,机壳1远离第一导液管11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液管14,第一导液管11及第二导液管14上均设有水泵12,第二导液管14一端与活性炭反应腔8的底部连通,另一端贯穿电解箱13顶部且其上连通设有第二集水槽15,第二集水槽15的底部等距间隔排列设有若干第二分流口16,这里说明,臭氧发生器、气液混合泵、电解棒均为现有技术,故而涉及其它的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过滤格栅5与第二过滤格栅6均通过安装座固定设置于机壳1的侧壁,且第一过滤格栅5的网眼直径大于第二过滤格栅6的网眼直径,第一过滤格栅5可以对污水中携带的较大体积的杂质进行过滤阻隔,第二过滤格栅6可以对污水中携带的较小体积的杂质进行过滤阻隔,气液混合泵10一端与臭氧发生器9连通,另一端贯穿机壳1侧壁并与臭氧接触反应腔7连通,气液混合泵10可以将臭氧发生器9产生的臭氧输送至臭氧接触反应腔7内并与污水接触,第一导液管11一端贯穿机壳1侧壁并与臭氧接触反应腔7的底部连通,另一端贯穿机壳1侧壁并与活性炭反应腔8的顶部连通,水泵12可以将臭氧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一导液管11导至活性炭反应腔8,电解箱13内腔设有若干电解棒17,电解棒17的宽度小于电解箱13内腔的宽度,电解棒17的一端与电解箱13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电解棒17为横向交错设置,电解棒17可用于污水的电解作业,且电解棒17为交错设置,可以提高污水与电解棒17的接触面积,提高电解的效率。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水管2可以将污水导入第一集水槽3内,通过设置第一分流口4可以对污水进行分流,避免了污水进入机壳1内腔的冲击力过大,污水经过分流后落至第一过滤格栅5,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格栅5可以对污水中携带的较大体积的杂质进行过滤阻隔,污水经过第一过滤格栅5过滤后落至第二过滤格栅6,通过设置第二过滤格栅6可以对污水中携带的较小体积的杂质进行过滤阻隔,污水经过二次过滤后进入臭氧接触反应腔7,通过设置臭氧接触反应腔7可以对污水进行臭氧反应,通过设置气液混合泵10可以将臭氧发生器9产生的臭氧输送至臭氧接触反应腔7内并与污水接触,臭氧能氧化分解部分有机物为H2O和CO2,从而减轻活性炭的有机负荷,使大部分有机物,特别是产生的THMs的前体物质分解为易于被活性炭吸附的小分子有机物,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及活性炭表面的氧含量,提高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通过设置水泵12可以将臭氧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一导液管11导至活性炭反应腔8,通过设置活性炭反应腔8可以对污水进行活性炭反应,在富氧状态下,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粗糙表面特性使好氧细菌在炭粒表面及大、中、孔中生长繁殖,活性炭的吸附使有机物在其表面富集,生长在活性炭上的微生物,一方面直接吸附活性炭表面及大、中孔隙中的有机物,另一方面微生物分泌出的胞外酶与活性炭次微孔中有机物结合,使其脱稳而扩散出来被微生物所利用,同时起到了对活性炭的再生作用,通过设置水泵12还可以将活性炭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二导液管14导至第二集水槽15内,通过设置第二分流口16可以对污水进行分流,避免了污水进入电解箱13内腔的冲击力过大,污水经过分流后落下,通过设置电解棒17可用于污水的电解作业,且电解棒17为交错设置,可以提高污水与电解棒17的接触面积,提高电解的效率。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包括机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顶部设有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一端贯穿所述机壳(1)顶部并延伸至所述机壳(1)内腔顶部,且所述进水管(2)贯穿所述机壳(1)顶部的一端上连通设有第一集水槽(3),所述第一集水槽(3)的底部等距间隔排列设有若干第一分流口(4),所述机壳(1)内腔设有第一过滤格栅(5),所述第一过滤格栅(5)下方设有第二过滤格栅(6),所述第二过滤格栅(6)下方设有臭氧接触反应腔(7),所述臭氧接触反应腔(7)下方设有活性炭反应腔(8),所述机壳(1)一侧壁通过固定支架设有臭氧发生器(9),所述臭氧发生器(9)一侧设有气液混合泵(10),所述机壳(1)侧壁还设有第一导液管(11),所述机壳(1)一侧设有电解箱(13),所述机壳(1)远离所述第一导液管(11)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液管(14),所述第一导液管(11)及所述第二导液管(14)上均设有水泵(12),所述第二导液管(14)一端与所述活性炭反应腔(8)的底部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电解箱(13)顶部且其上连通设有第二集水槽(15),所述第二集水槽(15)的底部等距间隔排列设有若干第二分流口(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格栅(5)与所述第二过滤格栅(6)均通过安装座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壳(1)的侧壁,且所述第一过滤格栅(5)的网眼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格栅(6)的网眼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泵(10)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9)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机壳(1)侧壁并与所述臭氧接触反应腔(7)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液管(11)一端贯穿所述机壳(1)侧壁并与所述臭氧接触反应腔(7)的底部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机壳(1)侧壁并与所述活性炭反应腔(8)的顶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箱(13)内腔设有若干电解棒(17),所述电解棒(17)的宽度小于所述电解箱(13)内腔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棒(17)的一端与所述电解箱(13)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电解棒(17)为横向交错设置。
CN202021721787.8U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Active CN214115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1787.8U CN214115249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1787.8U CN214115249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15249U true CN214115249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84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21787.8U Active CN214115249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152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11434U (zh) 一种草甘膦农药废水处理系统
CN101205109B (zh) 厌氧法处理化纤废水装置
CN105585216B (zh) 微污染水源给水深度处理方法
CN214115249U (zh) 一种臭氧活性炭处理设备
CN110590080A (zh) 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设备
CN203999226U (zh) 一种印刷线路板清洗废水一体化综合处理机
CN201154935Y (zh) 化纤废水处理装置
CN202465364U (zh) 复合型生物炭滤装置
CN215049509U (zh) 一种多效能组合生物滤池
CN211521968U (zh) 臭氧接触与活性炭滤池集成式净水系统
CN205773889U (zh) 一种化验室废液处理设备
CN214360874U (zh) 一种适用于医院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10620387U (zh) 一种双效脱氮除磷装置
CN212559884U (zh) 一体化污水精细处理装置
CN209872691U (zh) 除油除cod吸附降解的过滤复合池
CN2659867Y (zh) 膜——活性炭一体化净水装置
CN207567066U (zh) 基于接触氧化组合复合介质过滤系统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18811157U (zh) 一种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机构
CN205710329U (zh) 一种水处理设备
CN219156705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220564445U (zh) 一种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9156652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水循环净化装置
CN215403709U (zh) 一种中水深度处理的耦合系统
CN211847578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13357250U (zh) 一种餐饮废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