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68919U - 接地线用接地极 - Google Patents

接地线用接地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68919U
CN214068919U CN202120133367.6U CN202120133367U CN214068919U CN 214068919 U CN214068919 U CN 214068919U CN 202120133367 U CN202120133367 U CN 202120133367U CN 214068919 U CN214068919 U CN 214068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ing electrode
grounding
main body
wir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333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有全
焦亮聪
郝佐霖
范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hua Xinshuo Railw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hua Xinshuo Railw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hua Xinshuo Railw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hua Xinshuo Railw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333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68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68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68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地线用接地极,包括接地极主体、受力板及横向把手。接地极主体包括插入部,插入部用于插入地层固定。受力板横向设于接地极主体远离插入部的一端,横向把手连接于接地极主体及受力板。通过在接地极主体远离插入部的一端设置受力板,由于受力板的面积较大,使用一只手握住横向把手起到定向作用,另一只手使用锤子击打受力板,接地极受力稳定,极易将接地极锤入地层。待试验完成后,用手摇动横向把手,然后向上用力即可从地层拔出接地极,拆除时较传统接地极更方便省力。如此,该接地线用接地极受力稳定,极易将接地极锤入地层,同时拆除更方便省力。

Description

接地线用接地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作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地线用接地极。
背景技术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例如在野外进行电气设备试验、电缆故障查找时,为了消除因电气绝缘损坏造成电气设备外壳带电危及设备和试验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通常需要将试验设备的金属外壳经保安接地线连接至临时接地极上,方可进行试验。
使用时,采用锤子作用于接地极的顶部,从而将接地极的钻头插入并固定于地层。然而,在固定接地极的过程中,接地极顶部无法均匀受力,甚至锤子无法砸准接地极的顶部,导致接地极的性能及稳定性较差。同时,作业完成后,很难将接地极拔出,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接地线用接地极,该接地线用接地极的性能及稳定性好,同时拆除省力,使用方便。
一种接地线用接地极,所述接地线用接地极包括:
接地极主体,所述接地极主体包括插入部,所述插入部用于插入地层固定;受力板,所述受力板横向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远离所述插入部的一端;及
横向把手,所述横向把手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远离所述插入部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接地极主体和/或所述受力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把手的外表面设有荧光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线用接地极还包括用于紧固接地线的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并位于所述受力板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垫片、蝶形螺母及横向设置的螺栓,所述螺栓连接于所述接地极主体,所述蝶形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栓,所述垫片设于所述螺栓,且所述垫片设于所述蝶形螺母与所述接地极主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片设有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垫片用于夹设所述接地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设有接线孔,所述接线组件为与所述接线孔适配的固定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的外表面设有荧光层,所述荧光层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从所述接线组件至所述受力板之间的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为镀锌圆钢体,所述接地极主体的直径为12mm~2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为钝角锥形,且所述插入部设有螺旋槽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设有多个用于指示所述接地极主体插入地层深度的标识槽,多个所述标识槽从所述插入部沿所述接地极主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上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在野外或没有接地极的场所进行高压试验或电缆故障查找时,先连接好试验仪接地线,选取一块土壤。然后,手握住横向把手,使接地极主体垂直于地面,另一只手握紧锤子,采用锤子连续击打受力板,受力板受力后使接地极主体的插入部插进地层。通过在接地极主体远离插入部的一端设置受力板,由于受力板的面积较大,使用一只手握住横向把手起到定向作用,另一只手使用锤子击打受力板,极易将接地极锤入地层,同时接地极受力稳定,保证该接地线用接地极的性能及稳定性较好。之后,再将连接试验仪接地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接地极主体,如此便可进行试验。当试验仪绝缘损坏外壳漏电时,漏电电流通过接地线经接地极流入大地,同时使电压为零电位,保护试验仪和作业人员免受漏电电流和电压的伤害。待试验完成后,用手摇动横向把手,然后向上用力即可从地层拔出接地极,拆除时较传统接地极更方便省力。如此,该接地线用接地极受力稳定,极易将接地极锤入地层,同时拆除更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接地线用接地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接地线用接地极的侧视图。
附图说明:
10、接地极主体;11、插入部;20、受力板;30、横向把手;40、接线组件;41、垫片;42、蝶形螺母;4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接地线用接地极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接地线用接地极的侧视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包括接地极主体10、受力板20及横向把手30。接地极主体10包括插入部11,插入部11用于插入地层固定。受力板20及横向把手30横向设于接地极主体10远离插入部11的一端,横向把手30连接于接地极主体10和/或受力板20。
需要说明的是,在野外进行电气设备试验、电缆故障查找时,为了消除因电气绝缘损坏造成电气设备外壳带电危及设备和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通常需要将试验设备的金属外壳经接地线连接至临时接地极上,方可进行试验。使用时,采用锤子作用于接地极的顶部,从而将接地极的插入部插入并固定于地层。然而,在固定接地极的过程中,锤子无法砸准接地极的顶部,有时甚至砸伤试验作业人员的手、脚等部位,安全性较差。并且,作业完成后,很难将接地极拔出,使用不方便。
上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在野外或没有接地极的场所进行高压试验或电缆故障查找时,先连接好试验仪接地线,选取一块土壤。然后,手握住横向把手30,使接地极主体10垂直于地面,另一只手握紧锤子,采用锤子连续击打受力板20,受力板20受力后使接地极主体10的插入部11插进地层。通过在接地极主体10远离插入部11的一端设置受力板20,由于受力板20的面积较大,使用一只手握住横向把手30起到定向作用,另一只手使用锤子击打受力板20,极易将接地极锤入地层,同时接地极受力稳定,保证该接地线用接地极的性能及稳定性较好。之后,再将连接试验仪接地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接地极主体10,如此便可进行试验。当试验仪绝缘损坏外壳漏电时,漏电电流通过接地线经接地极流入大地,同时使电压为零电位,保护试验仪和作业人员免受漏电电流和电压的伤害。待试验完成后,用手摇动横向把手30,然后向上用力即可从地层拔出接地极,拆除时较传统接地极更方便省力。如此,该接地线用接地极受力稳定,极易将接地极锤入地层,同时拆除更方便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上述的受力板20由厚度为6mm的方形镀锌铁板制成,并且焊接于接地极主体10远离插入部11的一端。如此,受力板20主要承受锤子的击打力量,并传递给接地极主体10,使接地极主体10能够快速地插入地层。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受力板20的厚度、尺寸及材质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把手30的外表面设有荧光层。具体地,横向把手30的外表面涂覆有鲜艳的黄黑相间的荧光漆层。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钢针式接地极在野外使用时,若遇到杂草、环境杂乱的场地,由于传统的钢针式接地极颜色接近于环境颜色,不显眼,容易丢失。而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把手30的外表面设有荧光层,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作业人员都极易容易找到该接地线用接地极。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横向把手30由直径为18mm的圆钢制成,垂直焊接于接地极主体10顶部与受力板20之间,主要用于打入接地极时稳定方向和拔出接地极。并且,横向把手30的外表面涂覆有黄黑相间的荧光漆层,便于寻找和识别。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述接地线用接地极还包括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10的接线组件40,所述接线组件40位于所述受力板20的下方,用于紧固接地线。当在野外或没有接地极的场所进行高压试验或电缆故障查找时,先连接好试验仪接地线,选取一块土壤。然后,手握住横向把手30,使接地极主体10垂直于地面,另一只手握紧锤子,采用锤子连续击打受力板20,受力板20受力后使接地极主体10插入地层。再将连接试验仪接地线的另一端连接于通过该接线组件40连接至接地极主体10,如此便可进行试验。当试验仪绝缘损坏外壳漏电时,漏电电流通过接地线经接地极流入大地,同时使电压为零电位,保护试验仪和作业人员免受漏电电流和电压的伤害。另外,由于接线组件40设于受力板20的下方,这样采用锤子将接地极插入地层的过程中,锤子不容易砸到到接线组件40,从而保护接线组件40免受损坏。
进一步地,参阅图1和图2,所述接线组件40包括垫片41、蝶形螺母42及横向设置的螺栓43,所述螺栓43连接于所述接地极主体10,所述蝶形螺母42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栓43,所述垫片41设于所述螺栓43,且所述垫片41设于所述蝶形螺母42与所述接地极主体10之间。安装该接地线用接地极时,作业人员将接地线插入接线组件40内,作业人员用手即可拧紧蝶形螺母42,这样便将接地线紧固可靠地连接于接地极主体10,防止出现接地线脱落现象,从而有效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可选地,上述的螺母42为蝶形螺母或六角螺母。如此,采用蝶形螺母便于作业人员用手紧固蝶形螺母42,使用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垫片41设有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垫片41用于夹设接地线。如此,安装该接地线用接地极时,作业人员将接地线放入两个垫片41之间,作业人员用手即可拧紧螺母42,这样便将接地线紧固可靠地连接于接地极主体10,防止出现接地线脱落现象,从而有效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螺栓43的长度为40mm,直径为8mm;螺母42为蝶形螺母,蝶形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栓43;垫片41设有两个,两个垫片41均设于蝶形螺母42与接地极主体10之间。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接线组件40也可为其它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例如,接地极主体10设有接线孔,接地线用接地极还包括与接线孔适配的固定塞。需要固定接地线时,将接地线的一端插入连接孔内,之后将固定塞塞入接线孔内,这样便通过固定塞将接地线紧固可靠地连接于接地极主体10,从而防止出现接地线脱落的现象,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10的外表面设有荧光层,所述荧光层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10从所述接线组件40至所述受力板20之间的区域。具体地,接地极主体10从接线组件40至受力板20之间的区域的外表面涂覆有鲜艳的黄黑相间的荧光漆层。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钢针式接地极在野外使用时,若遇到杂草、环境杂乱的场地,由于传统的钢针式接地极颜色接近于环境颜色,不显眼,容易丢失。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接地极主体10从接线组件40至受力板20之间的区域设置荧光层,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作业人员都极易容易找到该接地线用接地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10为镀锌圆钢体,所述接地极主体10的直径为12mm~20mm。可选地,接地极主体10的直径为18mm。如此,由于接地极主体10为镀锌圆钢体,镀锌圆钢的接地极主体10硬度较高,这样即使遇到硬质土壤时接地极主体10也不会被砸弯变形,从而保证该接地线用接地极的使用效果。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接地极主体10为镀锌圆钢体,并且接地极主体10的直径为18mm。如此,增加该接地线用接地极的硬度,这样即使遇到硬质土壤时接地极主体10也不会被砸弯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述插入部11为钝角锥形。如此,由于插入部11为钝角锥形,能够确保插入部11能够快速地插入地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对作业人员、运输人员等无意间造成戳伤,从而保证该接地线用接地极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插入部11还设有螺旋沟槽。如此,通过在插入部11设置螺旋沟槽,在将该接地线用接地极插入地层的过程中,螺旋沟槽能够辅助接地极主体10更好地插入地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10设有多个用于指示所述接地极主体10插入地层深度的标识槽,多个所述标识槽沿所述接地极主体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标识槽从插入部11沿接地极主体10的高度方向等间隔设置。例如,标识槽设有五个,五个标识槽分别从插入部11沿接地极主体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分别表示100mm、200mm、300mm、400mm及500mm。如此,在将该接地线用接地极插入地层的过程中,可通过标识槽指示接地线用接地极的入地深度,从而保证接地线用接地极的性能和稳定性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极主体10为中空结构,所述接地极主体10设有多个斜向通孔。所述接地线用接地极还包括接地分支,所述接地分支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10内,所述接地分支的顶部从所述接地极主体10伸出至所述受力板20的上方,所述接地分支的底部插入所述斜向通孔内。如此,将该接地线用接地极插入地层的过程中,锤子作用于接地分支的顶部,在力的作用下,接地分支的底部从斜向通孔伸出,如此相当于增加了该接地线用接地极与地层的接触面积,能够有效降低接地线用接地极的电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具体地,斜向通孔沿接地极主体10的周向均匀分布。如此,能够更好地降低接地线用接地极的电阻。
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接地线用接地极的使用方法及效果,具体如下:
在野外或没有接地极的场所进行高压试验或电缆故障查找时,首先连接好试验仪连接导线。然后,用左手握住横向把手30,使接地极主体10垂直于地面,右手握紧手锤连续击打受力板20,受力板20受力后使接地极主体10插入地面约500mm即可。再将连接于试验仪的连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螺母42下的两圆形垫片41中间,用手拧紧螺母42即可进行试验。当发生试验仪绝缘损坏外壳漏电时,漏电电流通过保安连接导线经接地极流入大地,同时使电压为零电位,保护试验仪和操作者免受漏电电流和电压的伤害。
试验完毕后,用手摇动横向把手30,然后向上用力即可拔出接地极,在现场使用时作业人员走动或搬动试验仪器时,由于采用蝶形螺母42拧紧了接地线,不易发生接地线脱落现象。当现场杂乱或有杂草时,使用该接地线用接地极由于横向把手30涂有鲜艳的荧光漆,无论是白天或者是晚上,都极易找到。
本方案结构简单巧妙,使用方便实用,加粗的镀锌圆钢硬度较好,遇到较硬土壤也不易变弯、变形。受力板20面积较大,使用时用一只手把着横向把手30起定向作用,一只手使用锤头砸受力板20,接地极受力稳定,极易砸入地面。拆除接地极时,左右摇动横向把手30,然后向上即可拔出接地极,拆除时较传统式接地极方便省劲。接地线的圆形或半圆形接线铲插入接线螺栓43,作业人员用手即可拧紧蝶形螺母42,接线紧固可靠且方便,受外力时不易掉落,比较受外力容易掉落的夹子更加安全可靠。蝶形螺母42安装于横向把手30下端,锤子不易砸到、砸坏,接线方便省劲。横向把手30涂有黄黑相间颜色鲜艳荧光漆,不论在草地或杂乱的环境,易于寻找,不易丢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
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线用接地极包括:
接地极主体,所述接地极主体包括插入部,所述插入部用于插入地层固定;
受力板,所述受力板横向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远离所述插入部的一端;及
横向把手,所述横向把手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远离所述插入部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接地极主体和/或所述受力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把手的外表面设有荧光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线用接地极还包括用于紧固接地线的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并位于所述受力板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垫片、蝶形螺母及横向设置的螺栓,所述螺栓连接于所述接地极主体,所述蝶形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栓,所述垫片设于所述螺栓,且所述垫片设于所述蝶形螺母与所述接地极主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设有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垫片用于夹设所述接地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极主体设有接线孔,所述接线组件为与所述接线孔适配的固定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极主体的外表面设有荧光层,所述荧光层设于所述接地极主体从所述接线组件至所述受力板之间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极主体为镀锌圆钢体,所述接地极主体的直径为12mm~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为钝角锥形,且所述插入部设有螺旋槽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接地线用接地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极主体设有多个用于指示所述接地极主体插入地层深度的标识槽,多个所述标识槽从所述插入部沿所述接地极主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CN202120133367.6U 2021-01-19 2021-01-19 接地线用接地极 Active CN214068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33367.6U CN214068919U (zh) 2021-01-19 2021-01-19 接地线用接地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33367.6U CN214068919U (zh) 2021-01-19 2021-01-19 接地线用接地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68919U true CN214068919U (zh) 2021-08-27

Family

ID=7739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33367.6U Active CN214068919U (zh) 2021-01-19 2021-01-19 接地线用接地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689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06032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稳定性良好的电力接地桩
KR200432449Y1 (ko) 접지봉
CA2741909C (en) Electrical ground fault protection device
CN214068919U (zh) 接地线用接地极
CN110867669A (zh) 一种接地钉
US9083171B2 (en) Electrical ground fault protection device
CN206558707U (zh) 旋入式接地棒
JP3224773U (ja) 多種多様棒
KR20110098189A (ko) 전주 하부 고정 원통형 접지판
CN210897662U (zh) 一种重复利用型接地极
CN103311683A (zh) 石油工程专用接地装置
CN205646192U (zh) 接地极
JP2010146938A (ja) 接地極および接地極の施工方法
CN210404073U (zh) 一种旋进式自测量保护接地桩
CN109524867B (zh) 一种石墨烯复合快速接地系统安装方法
CA2869476C (en) Electrical grounding device
CN210272723U (zh) 一种架空电力输电线路跳线接续管
KR101234047B1 (ko) 전해질 저 저항 탄소접지봉
CN207198343U (zh) 一种便携可拉拔式电极
CN112382870B (zh) 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接地设备
CN220830111U (zh) 接地极
JP4256761B2 (ja) アース装置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N204834905U (zh) 一种电力工程施工用接地体
CN209981689U (zh) 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
KR200474080Y1 (ko) 전주의 하단 설치용 접지부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