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60094U -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60094U
CN214060094U CN202022534175.4U CN202022534175U CN214060094U CN 214060094 U CN214060094 U CN 214060094U CN 202022534175 U CN202022534175 U CN 202022534175U CN 214060094 U CN214060094 U CN 214060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element
water
interface
composite filter
way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341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林峰
曾华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ouf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ouf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ouf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ouf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341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60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60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60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包括连接体,所述的连接体的一端形成与多路阀中底座相接的第一接口,另一端形成与复合滤芯顶部相接的第二接口,所述的连接体中分别通过所述的第二接口和第一接口将复合滤芯中的原水进水通道和净水出水通道与多路阀底座中相应的水路相接形成第三水路和第二水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该结构将复合滤的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口转换成与多路阀一端接口的进水腔、净化水腔和排污腔。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背景技术
净水器也叫净水机、水质净化器,是按对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是家庭、办公室等地饮用水生产设备。
目前,净水器一般利用自来水过滤生产净化水,超滤膜滤芯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器滤芯,超滤膜是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1微米以下的微孔过滤膜。在膜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能筛出小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原子质量单位)、粒径大于10纳米的颗粒。
自来水经过滤芯特别是超滤膜滤芯过滤以后,由于超滤膜丝管壁上约有 60亿个0.01微米的微孔,其孔径只允许水分子、水中的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而目前已知世界最小细菌的体积在0.2微米,因此细菌以及比细菌体积大得多的胶体、铁锈、悬浮物、泥沙、大分子有机物等都能被超滤膜截留下来,从而实现了净化过程,生成直饮水,但是有些自来水由于本身缺少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净化以后长期饮用,会由于缺少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在净水器中除了对自来水采用超滤膜、反渗透膜等过滤以后,还会经过由活性炭、KDF、磁石、麦饭石、活化球、离子交换树脂等作为滤料组成的滤芯或者滤层,在过滤的过程中补充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目前,采用这样的复合滤芯的净水器还采用了多路阀控制净水器的工作状态,目前多路阀的一般结构是:设置在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口与复合滤芯的进水腔、净化水腔和排污腔之间;在阀头主体内设置有静阀片、动阀片,所述的动阀片在静阀片上旋转实现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口与复合滤芯的进水腔、净化水腔和排污腔之间相互组合的两两导通。而复合滤芯中也只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和排污口,在复合滤芯的顶部,在复合滤芯顶部中间形成排污口,排污口外围形成原水进口,原水进口外围形成净水出口。为了实现滤芯的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口和多路阀输出的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口之间两两相对,需要有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该结构将复合滤的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口转换成与多路阀一端接口的进水腔、净化水腔和排污腔。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以上技术要求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包括连接体,所述的连接体的一端形成与多路阀中底座相接的第一接口,另一端形成与复合滤芯顶部相接的第二接口,所述的连接体中分别通过所述的第二接口和第一接口将复合滤芯中的原水进水通道和净水出水通道与多路阀底座中相应的水路相接形成第三水路和第二水路。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中:在所述的第三水路中还设置有连接管,在所述的连接管中形成一端与复合滤芯的超滤膜主滤芯的中心管密封连通,另一端与路阀底座中相应的水路相接的第一水路。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中:所述的第二接口中:连接管插入复合滤芯的超滤膜主滤芯的中心管中的部分设置有安装防水胶环。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中:在所述的第一接口上设置有固定多路阀的固定机构。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中:在所述的第二接口设置有套在复合滤芯顶的复合滤芯顶盖,所述的复合滤芯顶盖与复合滤芯外壳内壁密封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该结构将复合滤的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口转换成与多路阀一端接口的进水腔、净化水腔和排污腔。
另外,本结构装配方便,只要将第二接口处相应处套上防水胶环然后压入复合滤芯上,再将多路阀安装在第一接口上即可。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立体图(一)。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立体图(二)。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正视图。
附图4图3a-a截面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正视图。
附图6图5c-c截面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立体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正视图。
附图9是图8d_d截面视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立体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正视图。
附图12是图11e_e截面视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立体图。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正视图。
附图15是图14f_f截面视图。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的使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净水器中设置在复合滤芯与多路阀头之间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一端与复合滤芯的顶部相连,另一端与多路阀相连,实现将复合滤芯内的水路与多路阀相应的水路连通。如图1、2、3、4所示,包括连接体1,连接体1的一端形成与多路阀中静阀片相接的第一接口3,另一端形成与复合滤芯端部相接的第二接口2,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结构的净水器中,采用了复合滤芯,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具有一个连接体1,连接体两端分别与复合滤芯和多路阀相接,实现复合滤芯内的进水口、净水出口与多路阀底部相连,通过多路阀实现与自来水相连以及输出净水。本实施例中,不但可以实现自来水通过多路阀注入滤芯,如超滤膜滤芯中,或者从复合滤芯的净水输出。
如图1所示,连接体1呈锥形,底面形成与多路阀相接的第一接口3,在第一接口3面上设置有与多路阀相互固定的固定机构8,侧面形成了与复合滤芯相接的第二接口2,第二接口2的上设置有与复合滤芯原水进水道相通的第三水路6该水路实现由多路阀控制原水进入复合滤芯中,主要是进入作为主滤芯的超滤膜滤芯的原水进口,另外,在第二接口2上还设置有将复合滤芯外侧颗粒过滤物过滤后的净水输出的第二水路5,该水路可以在圆锥形的连接体1 的周围。
本实施例中,利用连接体1实现将复合滤芯的原水进口和净水出口分别与多路阀的底面,通过多路阀的控制,实现多路阀上的自来水入口与超滤膜滤芯的原水入口相通,而复合滤芯的净水出口通过多路阀控制以后与净水出口相通,当然,这是正常使用时的多路阀控制方式,当需要维护时,进行返冲洗时,通过多路阀的控制可以将上面的连通方式交换,这样,可以实现对超滤膜反冲洗,冲洗的水从原来的净水出口进入到复合滤芯中,沿着净化相反的方向,冲洗水从超滤膜滤芯的进水口冲出。
本实施例中,在连接体1的第三水路6外侧设置有与复合滤芯外围颗粒滤料中相通的第二水路5,它是生产的纯净水的出口,在第二接口中可以设置多个这样的水路与多路阀相应的净水出口相通的水路,第二水路5和第三水路6 在连接体1内形成排污腔、进水腔和净化水腔在第一接口3面上与多路阀相应的水路相通。
实施例2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区别就在于,在第三水路6中间设置一根连接管10,连接管10的两端分别与复合滤芯的主滤芯中间的中央排污管相连,另一端与多路阀中的相应水路相连,形成第一水道 4,复合滤芯中主滤芯中央是超滤膜滤芯的排污通道,因此,相对多路阀来说这个第一水路4就是排污水路,正常制水时,排污口是与多路阀中也是在中央水路相通的,这个在第一水路4外则环绕第一水路4设置有与复合滤芯原水进水通道相通的第三水路6,实际中,超滤膜滤芯是在中央排污管外的环形区域是进水区的,因此,第三水路是原水进入到滤芯的水路,在多路阀中,原水入口是与静阀片外的环形水路相通的,因此,在正常制水过程中,第三水路实际上就是原水进口与超滤膜滤芯的原水进水区相通的。
本实施例中,连接体1中间形成与复合滤芯中主滤芯,这里主滤芯是超滤膜滤芯,超滤膜的中心管也就是排污管,因此,在使用时,第一水路4就是排污水路。实践中,外管10是与复合滤芯中的主滤芯壳体相接的,第二接口2 的接口面中间部分也就是连接管10是插入到主滤芯的壳体内的,在连接管10 外还设置有安装防水胶环7的缺口9,安装好防水胶环7可以防止第一水路4 内的水混入到连接管10外面,与第三水路6中的水混合,因为实践中,正常制水时,第三水路6中流淌的是原水。另外,在连接头1的第二接口2端中连接体1外缘的端部均设置有安装防水胶环7的缺口9.这样,装配时,只需要将连接体1第二接口2这一端插入到复合滤芯上头即可。在连接体的第一接口3 面上设置有与阀头连接的固定机构8,如一些勾套等,可以将多路阀阀头固定,装配相当方便。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就是,在与复合滤芯中,主滤芯中心管的连接管10,在连接管10内形成第一水路4,一端与主滤芯的中心水路相通,另一端接多路阀的壳体中央水路相通。连接管10插入复合滤芯的主滤芯中心水路中,连接体1外缘插入复合滤芯外壳内,在连接管10和连接体1外缘的端部均设置有安装防水胶环7的缺口9。
实施例3,如图7、8、9所示,它与实施例1相比,在与复合滤心相连的第二接口2上还设置有套在复合滤芯的主滤芯顶上并与复合滤芯壳体密封相接的主滤芯顶盖11。
实施例4,如图10、11、12所示,它与实施例3相比,它是与具有中心管的超滤膜滤芯做主滤芯的复合膜滤芯相配套的连接结构,主实施例3的主要区别在于,还设置有与超滤膜滤芯中的中心管相通的连接管10,连接管10内形成第一水路4。
实施例5,如图13、14、15、16所示,它是一种与钢瓶状复合滤芯外壳 101配套的结构。如图16所示,它设置在复合滤芯与多路阀300之间,主滤芯顶盖11通过密封垫密封在主滤芯的外壳201上。在主滤芯顶盖11内中央是第一水路4,也就是污水排出水路,边上是环形的第二水路5是自来水进入主滤芯内的水路,而在主滤芯顶盖11外面则是第三水路5也就是净水输出水路。实践中,复合滤芯也可以采用超滤膜滤芯作为主滤芯,在第一水路4中设置有与超滤膜滤芯中的中心管相通的连接管10。

Claims (5)

1.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体(1),所述的连接体(1)的一端形成与多路阀中底座相接的第一接口(3),另一端形成与复合滤芯顶部相接的第二接口(2),所述的连接体(1)中分别通过所述的第二接口(2)和第一接口(3)将复合滤芯中的原水进水通道和净水出水通道与多路阀底座中相应的水路相接形成第三水路(6)和第二水路(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三水路(6)中还设置有连接管(10),在所述的连接管(10)中形成一端与复合滤芯的超滤膜主滤芯的中心管密封连通,另一端与路阀底座中相应的水路相接的第一水路(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接口(2)中:连接管(10)插入复合滤芯的超滤膜主滤芯的中心管中的部分设置有安装防水胶环(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接口(3)上设置有固定多路阀的固定机构(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接口(2)设置有套在复合滤芯顶的复合滤芯顶盖(11),所述的复合滤芯顶盖(11)与复合滤芯外壳内壁密封连通。
CN202022534175.4U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Active CN214060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34175.4U CN214060094U (zh)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34175.4U CN214060094U (zh)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60094U true CN214060094U (zh) 2021-08-27

Family

ID=77400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34175.4U Active CN214060094U (zh)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600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00127132A (ko) 정수기용 복합 필터
CN214060094U (zh) 一种连接滤芯和多路阀头的结构
CN201713391U (zh) 一种净水器
CN110723833A (zh) 一种新型大通量四合一滤芯结构
CN102320695B (zh) 净水器
WO2018161439A1 (zh) 复合滤芯、复合滤芯组件及净水系统
CN215522071U (zh) 一种实现净水器工作状态转换的多路阀
CN215756703U (zh) 一种复合滤芯端套
CN214060095U (zh) 一种净水器
CN211999102U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13467413U (zh) 形变导水式滤芯结构
CN208265878U (zh) 一种带有环形合成滤芯的净水器
KR200205204Y1 (ko) 항균 은세라믹 필터가 장착된 다단계 필터 일체식 구조의정수기
CN208058000U (zh) 阀门及净水机
CN202214258U (zh) 净水器
CN203754519U (zh) 净水杯用过滤芯
KR100372806B1 (ko) 항균 은세라믹 필터가 장착된 다단계 필터 일체식 구조의정수기
CN215798786U (zh) 一种复合滤芯
CN220564435U (zh) 一种复合滤芯
CN112624366B (zh) 双出水的筒型一体式净水器
CN218810460U (zh) 全屋直饮过滤系统
CN214571310U (zh) 一种工业废水处理的多层超滤膜过滤组件
CN214457025U (zh) 双出水的净水器控流底座
CN219091283U (zh) 分质净水复合滤芯及净水器
CN213895424U (zh) 一种双出水的复合滤芯及滤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