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44210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44210U
CN214044210U CN202023248784.XU CN202023248784U CN214044210U CN 214044210 U CN214044210 U CN 214044210U CN 202023248784 U CN202023248784 U CN 202023248784U CN 214044210 U CN214044210 U CN 214044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hielding plate
opening
hous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487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庚桓
刘国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487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44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44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442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包括:座体;信号端子,多个信号端子设于座体上;壳体,壳体包覆于座体的周侧,壳体的一端形成为插口,且壳体远离插口的一端形成为开口;其中,壳体在开口处还设有屏蔽板,屏蔽板遮挡于座体显露于开口的表面,且屏蔽板与壳体的连接处开设有若干开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连接器本身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高清信号高速稳定的传输。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高清影像时代的到来,对于连接于设备之间的连接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高清信号高速稳定的传输,连接器本身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必须加强。
目前,连接器信号传输时,电磁干扰的来源以及屏蔽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连接器外部电子元件的电磁干扰,屏蔽此类电磁干扰的常规做法是在连接器主体外包覆一金属外壳;2、连接器信号高速传输时,连接器内部端子间产生的电磁干扰,针对此类电磁干扰的处理方式,乃在于对复数端子的布局及定义,即通过一对信号端子搭配一接地端子的设置,有效地降低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端子间产生的电磁干扰。
但是,当需要传输高频信号时,上述搭配在消除连接器内部之电磁干扰上仍稍显薄弱,因此如何解决高频传输中连接器内部电磁干扰的问题,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事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连接器,旨在提高连接器本身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高清信号高速稳定的传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器,包括:座体;信号端子,多个信号端子设于座体上;壳体,壳体包覆于座体的周侧,壳体的一端形成为插口,且壳体远离插口的一端形成为开口;其中,壳体在开口处还设有屏蔽板,屏蔽板遮挡于座体显露于开口的表面,且屏蔽板与壳体的连接处开设有若干开孔。
可选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并围合的顶壁、第一侧壁、底壁以及第二侧壁,屏蔽板与顶壁连接,屏蔽板的两侧朝插口方向弯折延伸并分别形成有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且第一侧挡板位于最靠近第一侧壁的信号端子和第一侧壁之间,第二侧挡板位于最靠近第二侧壁的信号端子和第二侧壁之间;其中,第一侧挡板和屏蔽板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第二侧挡板和屏蔽板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
可选地,屏蔽板与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屏蔽板与壳体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
可选地,座体上对应第一侧挡板开设有第一插槽,且第一侧挡板插接于第一插槽内;座体上对应第二侧挡板开设有第二插槽,且第二侧挡板插接于第二插槽内。
可选地,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之间的距离在11㎜至12㎜之间,屏蔽板远离与顶壁连接的一边至顶壁之间的距离为在3.5㎜至4.5㎜之间。
可选地,第一侧挡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在1㎜至1.5㎜之间,第一侧挡板朝插口方向延伸的长度在1.5㎜至2.5㎜之间;第二侧挡板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在1㎜至1.5㎜之间,第二侧挡板朝插口方向延伸的长度在1.5㎜至2.5㎜之间。
可选地,最靠近第一侧壁的信号端子和第一侧挡板之间距离在0.8㎜至1.2㎜之间,最靠近第二侧壁的信号端子和第二侧挡板之间距离在0.8㎜至1.2㎜之间。
可选地,壳体上开设有连接槽,座体上对应设有连接件,且连接件插接于连接槽内;和/或,座体上开设有卡槽,壳体上对应设有卡扣,且卡扣卡接于卡槽内。
可选地,座体包括:基座,屏蔽板遮挡于基座显露于开口的表面;舌板,舌板设于基座朝向插口的表面,且舌板朝插口方向延伸,多个信号端子并排插设于基座内,且信号端子沿舌板表面排布的一端形成为接触端,信号端子从基座伸出至开口的一端形成为焊接端;其中,舌板对应每相邻两个信号端子的间隙处开设有若干通孔。
可选地,基座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凹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后端的开口处增设遮挡座体的屏蔽板,屏蔽板能够有效屏蔽壳体后方的电磁干扰,从而对座体上的信号端子起到很好的屏蔽的作用,可减小对连接器内信号端子的电磁干扰,提高连接器本身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高清信号高速稳定的传输;同时,通过在屏蔽板和壳体的连接处开设开孔,可以提高屏蔽板的与壳体连接处的韧性,可减少在装配连接器的过程中屏蔽板因受外力而折断的风险,从而保证连接器结构的稳定性,以保证屏蔽板能够稳定发挥屏蔽干扰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连接器中座体与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连接器中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连接器纵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866403880000031
Figure BDA000286640388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10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该连接器100,包括:座体10;信号端子20,多个信号端子20设于座体10上;壳体30,壳体30包覆于座体10的周侧,壳体30的一端形成为插口35,且壳体30远离插口35的一端形成为开口36;其中,壳体30在开口36处还设有屏蔽板40,屏蔽板40遮挡于座体10显露于开口36的表面,且屏蔽板40与壳体30的连接处开设有若干开孔43。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X方向为左右方向,Y方向为前后方向,Z方向为上下方向,下面关于方向和坐标的描述可参照图1所示。
具体地,座体1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壳体3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信号端子20采用导电材料(比如铜质材料等)制成,壳体30套设在座体10的外侧,二者形成一个整体。连接器100安装在电器上时,壳体30的后端(设有开口36的一端)与电器内部的电路板固定连接,且信号端子20从座体10延伸至壳体30的开口36处并与电路板上的电路连接,壳体30的前端(设有插口35的一端)伸出在电器外,壳体30的插口35用于插入插头,如此,外部插头通过信号端子20与电器内部的电路板上的电路接通。其中,金属材质的壳体30具有屏蔽外界电磁干扰的作用,为了保证屏蔽板40能够起到屏蔽作用,屏蔽板40同样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在壳体30内,多个信号端子20并排设置在座体10上,且多个信号端子20位于同一平面内。当然,容易理解的是,为了减少连接器100在高速传输信号时内部信号端子20间产生的电磁干扰,可以在座体10上设置复数个信号端子20,同时,在座体10上另外设置一排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多个接地端子50,多个接地端子50与多个信号端子20在座体10上呈上下方位排布,且一个接地端子50对应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20之间的间隔处,通过一对信号端子20搭配一接地端子50的设置,能有效降低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端子20间产生的电磁干扰,此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由于在连接器100的制造过程中,壳体30一般采用冲压弯折成型工艺制作,壳体30在包覆座体10时,在相对插口35的另一端会自然地形成开口36,现有的连接器100结构中,并未考虑电磁通过该开口36对连接器100内部的信号端子20造成的干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30后端的开口36处增设遮挡座体10的屏蔽板40,屏蔽板40能够有效屏蔽壳体30后方(比如电路板上其他电子元件或电器内部其他电子器件)的电磁干扰,从而对座体10上的信号端子20起到很好的屏蔽的作用,可减小对连接器100内信号端子20的电磁干扰,提高连接器100本身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高清信号高速稳定的传输;同时,通过在屏蔽板40和壳体30的连接处开设开孔43,可以提高屏蔽板40的与壳体30连接处的韧性,可减少在装配连接器100的过程中屏蔽板40因受外力而折断的风险,从而保证连接器100结构的稳定性,以保证屏蔽板40能够稳定发挥屏蔽干扰的作用。
进一步地,屏蔽板40与壳体30的连接处呈圆角44设置。
通过将屏蔽板40和壳体30连接处的弯折角设置成圆角44,可以提高屏蔽板40的与壳体30连接处的韧性,可减少在装配连接器100的过程中屏蔽板40因受外力而折断的风险,从而保证连接器100结构的稳定性,以保证屏蔽板40能够稳定发挥屏蔽干扰的作用。
具体地,请参阅图1至3,壳体30包括依次连接并围合的顶壁31、第一侧壁32、底壁33以及第二侧壁34,屏蔽板40与顶壁31连接,屏蔽板40的两侧朝插口35方向弯折延伸并分别形成有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且第一侧挡板41位于最靠近第一侧壁32的信号端子20和第一侧壁32之间,第二侧挡板42位于最靠近第二侧壁34的信号端子20和第二侧壁34之间;其中,第一侧挡板41和屏蔽板40的连接处呈圆角44设置,第二侧挡板42和屏蔽板40的连接处呈圆角44设置。
本实施例中,壳体30采用金属材料冲压弯折成型,由一顶壁31的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出两个侧壁,再由两个侧壁的底端相向延伸形成一具有一接合缝的底壁33,两个侧壁还各自向下延伸出两固定脚321,固定脚321用于与电路板焊接,以使壳体30固定在电路板上。顶壁31和底壁33上设有朝壳体30内弯曲的弹力臂311,以在插头插入壳体30时对插头进行夹持。
屏蔽板40在遮挡座体10显露于开口36的表面的同时,屏蔽板40的左右两侧还朝插口35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通过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在多个信号端子20的最外侧对多个信号端子20进行遮挡,由于壳体30本身是接地,于是,设置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相当于在最外侧信号端子20的对旁设置了接地端子50,可将高频传输时最外侧信号端子20对产生的电磁干扰吸收并释放掉,有效地降低了信号端子20间的电磁干扰,提升了高频信号传输的质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屏蔽板40与壳体30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施例中,屏蔽板40为壳体30后端的一部分,在制作成型时,屏蔽板40由壳体30的后端部分向下弯折形成。相较于分开制作壳体30和屏蔽板40后再将二者焊接,本技术方案采用弯折成型工艺来一体制作壳体30和屏蔽板40,可降低加工难度,并提高加工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3,座体10上对应第一侧挡板41开设有第一插槽111,且第一侧挡板41插接于第一插槽111内;座体10上对应第二侧挡板42开设有第二插槽112,且第二侧挡板42插接于第二插槽112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分别插接于第一插槽111和第二插槽112中,第一插槽111和第二插槽112能够对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起到定位和防护作用,可避免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受外力挤压时变形或偏位,从而保证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起到稳定的抗电磁干扰的作用,以保证连接器100的高频信号传输的质量。
具体地,请参阅图1至3,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之间的距离在11㎜至12㎜之间,屏蔽板40远离与顶壁31连接的一边至顶壁31之间的距离在3.5㎜至4.5㎜之间。
本实施例中,屏蔽板40的宽度和高度与多个信号端子20的排列宽度以及延伸高度相关联。其中,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的间距也就是屏蔽板40的宽度,屏蔽板40的宽度能够覆盖在同一水平面内并排的多个信号端子20。屏蔽板40远离与顶壁31连接的一边到顶壁31的距离也就是屏蔽板40凸出顶壁31的高度,屏蔽板40的高度能够覆盖在竖直方向延伸的信号端子20总长的绝大部分,具体来说,信号端子20从壳体30的插口35朝壳体30的开口36延伸,存在向下延伸的变化量,信号端子20延伸至开口36的一端正好从屏蔽板40的下方伸出。通过该面积范围内的屏蔽板40对壳体30上的信号端子20进行遮挡,能够在保证不影响连接器100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屏蔽板40的抗电磁干扰的作用。
具体地,请参阅图1至3,第一侧挡板41与第一侧壁32之间的距离在1㎜至1.5㎜之间,第一侧挡板41朝插口35方向延伸的长度在1.5㎜至2.5㎜之间;第二侧挡板42与第二侧壁34之间的距离在1㎜至1.5㎜之间,第二侧挡板42朝插口35方向延伸的长度在1.5㎜至2.5㎜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保证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的屏蔽效果的前提下,第一侧挡板41与第一侧壁3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侧挡板42与第二侧壁34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增大,以实现在一体制作壳体30和屏蔽板40时,提供给屏蔽板40弯折时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进入壳体30内的成型空间。另外,由于信号端子20的接触端21用于与接头连接,故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朝壳体30插口35延伸的长度不宜过长,以免在插头从壳体30的插口35插入时对插头造成阻挡,同时,第一侧挡板41和第二侧挡板42朝壳体30插口35延伸的长度也不能过短,否则达不到抗干扰的效果。
具体地,请参阅图1至3,最靠近第一侧壁32的信号端子20和第一侧挡板41之间距离在0.8㎜至1.2㎜之间,最靠近第二侧壁34的信号端子20和第二侧挡板42之间距离在0.8㎜至1.2㎜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挡板41与座体10上最左侧的信号端子20之间的间距D1,以及第二侧挡板42与座体10上最右侧的信号端子20之间的间距D2,决定着抗干扰效果的好坏。本实施例中,多个信号端子20在同一平面按照间距N均匀分布,当时,D1=N且D2=N时,抗干扰效果最优;当D1>N,D2>N时,或者(0<)D1<N,(0<)D2<N时,抗干扰效果次之。通常来说,连接器100座体10上相邻的信号端子20的间距N一般在0.8㎜至1.2㎜之间,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侧挡板41以及第二侧挡板42与座体10上最外的信号端子20之间的间距设置0.8㎜至1.2㎜之间,以取得最佳的抗干扰效果。
具体地,请参阅图1至3,开孔43的直径为1㎜。
开孔43的大小主要从加工难度、在保证屏蔽板40与壳体30连接强度的前提下提高屏蔽板40和壳体30连接处的韧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即是说,开孔43的大小不宜过大也不能过小,具体来说,开孔43过大时,虽然容易加工,但是屏蔽板40和壳体30的连接处容易断裂,影响连接器100结构的稳定性;开孔43过小时,加工难度大,且难以达到提高屏蔽板40和壳体30连接处的韧性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3,壳体30上开设有连接槽322,座体10上对应设有连接件113,且连接件113插接于连接槽322内。
本实施例中,壳体30与座体10采用插装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具体地,壳体30的第一侧壁32和第二侧壁34的后端边缘开设有朝前延伸的条形连接槽322,与之对应地,座体10的左右两侧面上设置有连接件113,该连接件113为与该条形连接槽322适配的条形连接块,通过连接件113插接在连接槽322内,可实现座体10与壳体30之间的稳定连接,避免座体10与壳体30松脱。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3,座体10上开设有卡槽114,壳体30上对应设有卡扣312,且卡扣312卡接于卡槽114内。
本实施例中,还通过卡扣312和卡槽114的配合来加强壳体30和座体10之间连接关系,具体地,座体10的上表面在靠近两侧边的位置处开设有卡槽114,与之对应地,壳体30的顶壁31在靠近第一侧壁32和第二侧壁34的部分设有卡扣312,当座体10插入壳体30内时,将卡扣312卡入对应的卡槽114内,从而使座体10与壳体30牢固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6,座体10包括:基座11,屏蔽板40遮挡于基座11显露于开口36的表面;舌板12,舌板12设于基座11朝向插口35的表面,且舌板12朝插口35方向延伸,多个信号端子20并排插设于基座11内,且信号端子20沿舌板12表面排布的一端形成为接触端21,信号端子20从基座11伸出至开口36的一端形成为焊接端22;其中,舌板12对应每相邻两个信号端子20的间隙处开设有若干通孔121。
本实施例中,舌板12的厚度小于基座11的厚度,壳体30对应舌板12处的空间形成插接腔,插接腔在壳体30的端部形成插口35,一排多个信号端子20的接触端21位于舌板12的上表面,一排多个接地端子50位于舌板12的下表面。通过在舌板12对应相邻两个信号端子20的间隔处开设通孔121,可以加强舌板12的结构强度,防止舌板12变形曲翘,能够保证外部插头顺利插入壳体30并与舌板12上的信号端子20接触。其中,信号端子20的接触端21用于与插头连接,信号端子20的焊接端22用于与电路板焊接,接地端子50的具体形状可参照信号端子20进行设置,上排的多个信号端子20和下排的多个接地端子50在水平方向上的交错分布,舌板12上对应相邻两个接地端子50的间隔处可同样开设若干通孔12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基座11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凹槽115。
本实施例中,基座11的上表面对称开设有多个凹槽115,通过在基座11上设置该凹槽115,可以加强基座11的结构强度,提高基座11的硬度,以对舌板12形成有力的支撑,有利于提高连接器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
信号端子,多个所述信号端子设于所述座体上;
壳体,所述壳体包覆于所述座体的周侧,所述壳体的一端形成为插口,且所述壳体远离所述插口的一端形成为开口;
其中,所述壳体在所述开口处还设有屏蔽板,所述屏蔽板遮挡于所述座体显露于所述开口的表面,且所述屏蔽板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开设有若干开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并围合的顶壁、第一侧壁、底壁以及第二侧壁,所述屏蔽板与所述顶壁连接,所述屏蔽板的两侧朝所述插口方向弯折延伸并分别形成有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且所述第一侧挡板位于最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第二侧挡板位于最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侧挡板和所述屏蔽板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所述第二侧挡板和所述屏蔽板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板与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和/或,所述屏蔽板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对应所述第一侧挡板开设有第一插槽,且所述第一侧挡板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内;
所述座体上对应所述第二侧挡板开设有第二插槽,且所述第二侧挡板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槽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挡板和所述第二侧挡板之间的距离在11㎜至12㎜之间,所述屏蔽板远离与所述顶壁连接的一边至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在3.5㎜至4.5㎜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在1㎜至1.5㎜之间,所述第一侧挡板朝所述插口方向延伸的长度在1.5㎜至2.5㎜之间;
所述第二侧挡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在1㎜至1.5㎜之间,所述第二侧挡板朝所述插口方向延伸的长度在1.5㎜至2.5㎜之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最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侧挡板之间距离在0.8㎜至1.2㎜之间,最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侧挡板之间距离在0.8㎜至1.2㎜之间。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座体上对应设有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插接于所述连接槽内;
和/或,所述座体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壳体上对应设有卡扣,且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
基座,所述屏蔽板遮挡于所述基座显露于所述开口的表面;
舌板,所述舌板设于所述基座朝向所述插口的表面,且所述舌板朝所述插口方向延伸,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并排插设于所述基座内,且所述信号端子沿所述舌板表面排布的一端形成为接触端,所述信号端子从所述基座伸出至所述开口的一端形成为焊接端;
其中,所述舌板对应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的间隙处开设有若干通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凹槽。
CN202023248784.XU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 Active CN214044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8784.XU CN214044210U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8784.XU CN214044210U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44210U true CN214044210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44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48784.XU Active CN214044210U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442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0618B (zh) 背板連接器
US7008267B2 (en) Shielded board-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648917B (zh) 插頭連接器及與之對接的插座連接器
USRE35896E (en) Grounding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5915976A (en) High speed connector
US10153596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wo grounding members each with a plurality of contacting arms
US6328602B1 (en) Connector with less crosstalk
TWI758340B (zh) 插座連接器
US8007317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shell
US20100151732A1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5079093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26383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reducing antenna interference
US8033866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reinforced bracket increasing overall rigidity
TWM556947U (zh) 電連接器
TW201803224A (zh) 電連接器組合
US2015020727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both preventing scrapping to an insulative body and reducing antenna interference
TWM517433U (zh) 電連接器及其端子
KR100585938B1 (ko) 커넥터 하우징에 쉽게 고정될 수 있는 셸을 갖는 커넥터
CN214044210U (zh) 连接器
EP3166183B1 (en) Connector cove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6371810B1 (en) Shielded connector arrangement having inner and outer shells
JP2003243102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220344873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better shielding effect and better appearance
TWI806039B (zh)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JP714800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