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41936U -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41936U
CN214041936U CN202023225192.6U CN202023225192U CN214041936U CN 214041936 U CN214041936 U CN 214041936U CN 202023225192 U CN202023225192 U CN 202023225192U CN 214041936 U CN214041936 U CN 214041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edge
edge
main body
back plat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2519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佐
褚康愉
华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hiwe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2519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41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41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41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板包括:背板主体;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弯折边设置于背板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第一散热弯折边,第一散热弯折边与第一弯折边远离背板主体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一弯折边的外侧面贴合;第二散热弯折边,第二散热弯折边与第一散热弯折边远离第一弯折边的一端连接,且与背板主体的底端面贴合。由此,第一弯折边与第一散热弯折边反向弯折呈双层结构,第二弯折边与背板主体形成双层结构,使背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层叠式构架,可利用背板直接对灯条进行散热,省略单独设置的散热器结构,保障了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散热需求,降低了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后液晶平板电视时代,后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产品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低价策略成为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侧入式整机以其独有的产品外观形态,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
现有侧入式液晶电视机是其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光源(灯条)设置于光学膜片的导光板的侧端面,但是侧入式背光源的光源存在一定的发热情况;因此,现有侧入式背光模组必须设置必要的散热器结构,比如在接地侧(光源所在一端)的背板和光学膜片之间设置散热铝片,并且需要将散热铝片固定于所述背板上,进而显著曾加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造成本。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需要额外设置散热器而导致成本太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板,所述背板包括:
背板主体;
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
第一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弯折边远离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折弯边的外侧面贴合;
第二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背板主体的底端面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主体、所述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和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第一弯折边呈L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与第二散热弯折边呈L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主体靠近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侧连接设置承载凸台,且所述承载凸台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主体在所述承载凸台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侧处开设有铆接孔,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对应所述铆接孔的位置设置有冲压凸台,所述冲压凸台与所述铆接孔铆接。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还包括:
第二弯折边,所述第二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端上;
第三弯折边,所述第三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宽度方向的一端上;
第四弯折边,所述第四弯折边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背离所述第三弯折边的一端上;
其中,所述第二弯折边、所述第三弯折边、所述第四弯折边分别与所述背板主体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二弯折边、所述第三弯折边、所述第四弯折边呈L形向上折弯成型。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
如上所述的背板;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顶端面上;
灯条,所述灯条贴合于所述第一弯折边的内侧面上;
胶框,所述胶框套设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顶端面的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光学膜片背离所述背板主体的端面的边缘处粘接有第一泡棉胶层;
所述胶框的一端粘接于所述第一泡棉胶层上,所述胶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和所述胶框对应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和所述胶框通过螺钉螺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粘接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上;
前框,所述前框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上,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第一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弯折边远离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弯折边的外侧面贴合;第二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背板主体的底端面贴合。可以理解,所述背板主体、第一弯折边、第一散热弯折边和第二散热弯折边,经过三次弯折成型,使得所述第一弯折边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反向弯折呈双层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边与所述背板主体形成双层结构,进而使得所述背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层叠式(双层)构架,进而可以利用背板直接对所述灯条进行散热,省略单独设置的散热器结构,既保障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散热需求,又降低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板和灯条的配合关系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板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板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装置;10、侧入式背光模组;20、显示面板;30、前框;100、背板;200、光学膜片;300、灯条;400、胶框;500、第一泡棉胶层;600、第二泡棉胶层;700、第三泡棉胶层;800、导热胶层;110、背板主体;120、第一弯折边;130、第一散热弯折边;140、第二散热弯折边;150、承载凸台;161、铆接孔;162、冲压凸台;171、螺纹孔;172、螺钉;181、低碳钢层;182、镀锌金属层;190、收容腔;111、第二弯折边;112、第三弯折边;113、第四弯折边;210、反射片;220、导光板;230、膜片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液晶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后液晶平板电视时代,后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产品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低价策略成为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侧入式整机以其独有的产品外观形态,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现有侧入式液晶电视机是其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光源(灯条)设置于光学膜片的导光板的侧端面,但是侧入式背光源的光源存在一定的发热情况;因此,现有侧入式背光模组必须设置必要的散热器结构,比如在接地侧(光源所在一端)的背板和光学膜片之间设置散热铝片,并且需要将散热铝片固定于所述背板上,进而显著曾加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可以理解,所述背板主体、第一弯折边、第一散热弯折边和第二散热弯折边,经过三次弯折成型,使得所述第一弯折边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反向弯折呈双层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边与所述背板主体形成双层结构,进而使得所述背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层叠式(双层)构架,进而可以利用背板直接对所述灯条进行散热,省略单独设置的散热器结构,既保障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散热需求,又降低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具体烦请详参下述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板100,所述背板100包括:背板主体110、第一弯折边120、第一散热弯折边130和第二散热弯折边140;所述第一弯折边120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远离所述背板主体110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外侧面贴合;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背板主体110的底端面贴合。
可以理解,所述背板主体110、第一弯折边120、第一散热弯折边130和第二散热弯折边140,经过三次弯折成型,使得所述第一弯折边120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反向弯折呈双层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边111与所述背板主体110形成双层结构,进而使得所述背板10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层叠式(双层)构架,进而可以利用背板100直接对所述灯条300进行散热,省略单独设置的散热器结构,既保障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散热需求,又降低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
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主体110、所述第一弯折边120、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和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一体成型;所述背板主体110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呈L形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与第二散热弯折边140呈L形设置。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由所述背板主体110沿厚度方向向上折弯90°成型,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内侧面为装配灯条300的端面,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外侧面为背离所述灯条300的端面;然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反向折弯180°得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然后继续将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折弯直至与所述背板主体110平行贴合,获得第二散热弯折边140;即所述灯条300相对下端处的背板100整体反向折弯,进而使得灯条300下端处的背板100形成层叠式(双层)构架,进而利用背板100直接对所述灯条300进行散热,省略单独设置的散热器结构,既保障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散热需求,又降低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
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主体110靠近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一侧连接设置承载凸台150,所述承载凸台150朝远离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的方向设置。
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背板主体110靠近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一端朝向沿厚度方向上设置承载凸台150,即在所述背板主体110靠近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一端朝向光学膜片200的方向上设置承载凸台150,进而利用承载凸台150密封所述灯条300,避免灯条300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反射片210下面漏光,既保障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又提升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散热效果。
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主体110在所述承载凸台150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一侧处开设有铆接孔161,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对应所述铆接孔161的位置设置有冲压凸台162,所述冲压凸台162与所述铆接孔161铆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铆接孔161沿所述背板主体110的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冲压凸台162也对应设置相同数量,冲压凸台162与所述铆接孔161一一对应设置;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与所述背板主体110铆接,进而保障使得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与所述背板主体110紧密贴合,也使得所述第一弯折边120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紧密贴合,可以将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与所述背板主体110之间的配合间隙控制在0.2mm以内,将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之间的配合间隙控制在0.2mm以内,进而保障了所述背板主体110、第一弯折边120、第一散热弯折边130和第二散热弯折边140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最终提升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散热效果。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100还包括:第二弯折边111、第三弯折边112和第四弯折边113;所述第二弯折边111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110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一端上;所述第三弯折边112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110宽度方向的一端上;所述第四弯折边113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110背离所述第三弯折边112的一端上;其中,所述第二弯折边111、所述第三弯折边112、所述第四弯折边113分别与所述背板主体110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二弯折边111、所述第三弯折边112、所述第四弯折边113呈L形沿厚度方向的向上折弯成型;即所述第二弯折边111、所述第三弯折边112、所述第四弯折边113呈L形,沿向所述光学膜片200折弯成型。
可以理解,第一弯折边120与第二弯折边111相对设置,第三弯折边112与第四弯折边11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弯折边120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弯折边111、所述第三弯折边112、所述第四弯折边113的弯折方向相同,进而沿厚度方向的向上,在所述背板主体110上围设形成环形边框;所述背板主体110除去灯条300所在端(接地端)其它三边都是经过两次折弯形成L形弯折边;可以理解,第一弯折边120、第二弯折边111、第三弯折边112、第四弯折边113以及背板主体110形成一收容腔190,所述光学膜片200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90中;所述第三泡棉胶层700设置为环形,且粘接于所述第二弯折边111、第三弯折边112和第四弯折边113背离所述背板主体110的端面处。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5,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100包括低碳钢层181,以及包覆于所述低碳钢层181外表面上的镀锌金属层182,所述低碳钢层181由含碳量抵压0.18%的钢材料构成,所述镀锌金属层182的厚度为4μm-5μm,所述背板100的导入系数为65W/(m.k);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140的延伸长度为50mm-300mm,可以适配50W-100W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散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10,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背板100。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板100,进而可以将灯条300设置于所述背板100的第一弯折边120的内表面处,通过背板100在所述灯条300的一侧下端,形成具有快散热功能的层叠架构,进而利用背板100直接对所述灯条300进行散热,省略单独设置的散热器结构,既保障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散热需求,又降低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生产成本。
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还包括:光学膜片200、灯条300和胶框400;所述光学膜片200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110的顶端面上;所述灯条300贴合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内侧面上,具体的,所述灯条300通过导热胶层800粘接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内侧面上;所述胶框400套设于所述背板主体110的顶端面的边缘处。
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膜片200背离所述背板主体110的端面的边缘处粘接有第一泡棉胶层500;所述胶框400的一端粘接于所述第一泡棉胶层500上,所述胶框400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120的端面上,即所述胶框400的一端粘接于所述第一泡棉胶层500上,所述胶框4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的外侧面贴合;所述胶框400背离所述第一泡棉胶层500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泡棉胶层600;所述第一弯折边120、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和所述胶框400对应设置有螺纹孔171,所述第一弯折边120、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和所述胶框400通过螺钉172螺接。
可以理解,所述胶框400与所述第一弯折边120和第一散热弯折边130螺接,进而提升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结构强度,提升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所述背板主体110除去灯条300所在端(接地端)其它三边都是经过两侧折弯形成L形弯折边,所述第一弯折边120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弯折边111、所述第三弯折边112、所述第四弯折边113的弯折方向相同,进而沿厚度方向的向上,在所述背板主体110上围设形成环形边框;可以理解,第一弯折边120、第二弯折边111、第三弯折边112、第四弯折边113以及背板主体110形成一收容腔190,所述光学膜片200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90中;所述第三泡棉胶层700设置为环形,且粘接于所述第二弯折边111、第三弯折边112和第四弯折边113背离所述背板主体110的端面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膜片200为现有技术,自下至上依次主要包括反射片210、导光板220、膜片组合230(扩散片、下增光膜片及上增光膜片)。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如本实用型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1,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进而有效的降低了所述显示装置1的生产成本,同时,也为降低所述显示装置1的厚度提供了保障。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1还包括前框30和显示面板20;所述显示面板20设置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上,所述前框30套设于所述显示面板20和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上,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20出光的一侧;具体的,所述胶框400背离所述第一泡棉胶层500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泡棉胶层600,所述显示面板20设置于所述第二泡棉胶层600上,所述显示面板20背离所述第二泡棉胶层600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泡棉胶层700,所述前框3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泡棉胶层700上,所述前框30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胶框400背离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的端面处,并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130螺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20具体设置为液晶屏,所述显示装置1设置为液晶电视。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液晶电视具有低生产成本和厚度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第一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弯折边远离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弯折边的外侧面贴合;第二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背板主体的底端面贴合。可以理解,所述背板主体、第一弯折边、第一散热弯折边和第二散热弯折边,经过三次弯折成型,使得所述第一弯折边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反向弯折呈双层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边与所述背板主体形成双层结构,进而使得所述背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层叠式(双层)构架,进而可以利用背板直接对所述灯条进行散热,省略单独设置的散热器结构,既保障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散热需求,又降低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主体;
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
第一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弯折边远离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弯折边的外侧面贴合;
第二散热弯折边,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远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背板主体的底端面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主体、所述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和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第一弯折边呈L形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与第二散热弯折边呈L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主体靠近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侧连接设置承载凸台,所述承载凸台朝远离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的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主体在所述承载凸台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侧处开设有铆接孔,所述第二散热弯折边对应所述铆接孔的位置设置有冲压凸台,所述冲压凸台与所述铆接孔铆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
第二弯折边,所述第二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一端上;
第三弯折边,所述第三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宽度方向的一端上;
第四弯折边,所述第四弯折边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背离所述第三弯折边的一端上;
其中,所述第二弯折边、所述第三弯折边、所述第四弯折边分别与所述背板主体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二弯折边、所述第三弯折边、所述第四弯折边呈L形向上折弯成型。
6.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
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背板;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顶端面上;
灯条,所述灯条贴合于所述第一弯折边的内侧面上;
胶框,所述胶框套设于所述背板主体的顶端面的边缘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背离所述背板主体的端面的边缘处粘接有第一泡棉胶层,所述胶框的一端粘接于所述第一泡棉胶层上,所述胶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背离所述第一弯折边的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和所述胶框对应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一弯折边、所述第一散热弯折边和所述胶框通过螺钉螺接。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粘接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上;
前框,所述前框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上,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的一侧。
CN202023225192.6U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041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25192.6U CN214041936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25192.6U CN214041936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41936U true CN214041936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44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25192.6U Active CN214041936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419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387A1 (zh) * 2021-10-26 2023-05-04 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152625A1 (en) * 2021-11-15 2023-05-18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387A1 (zh) * 2021-10-26 2023-05-04 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152625A1 (en) * 2021-11-15 2023-05-18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47158B2 (en) * 2021-11-15 2024-04-02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41936U (zh) 一种背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4015541A1 (zh) 背光模组
US2008029169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protrusion,backlight module with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ame
WO2014075305A1 (zh) 一种防漏光的侧入式背光的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14335406U (zh) 显示装置
WO2020135330A1 (zh) 显示模组和电视机
WO2014019258A1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CN106405913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36755A1 (zh) 镂空式背板及使用该背板的背光模组
WO2013166747A1 (zh) 背光模组
US9494722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10281765B2 (en) Backlight unit provided with supporter of light source unit,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upport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unit
CN106773302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WO2013018648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65772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4056266A1 (zh) 背光模组
US7518670B2 (en) Heat conduction memb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WO2020135333A1 (zh) 显示模组和电视机
US20130322117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30301297A1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14059701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400532B (zh) 背光模組及應用此背光模組之液晶顯示裝置
WO2014127559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004739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8752993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optic film assembly mounted through snap fit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