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39108U -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39108U
CN214039108U CN202021725988.5U CN202021725988U CN214039108U CN 214039108 U CN214039108 U CN 214039108U CN 202021725988 U CN202021725988 U CN 202021725988U CN 214039108 U CN214039108 U CN 214039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evaporator
cooling chamber
cooled refrig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2598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孟成
朱小兵
野田俊典
刘建如
费斌
刘会
曹东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2598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391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39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391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包括:箱体,具有底部内胆,底部内胆限定有储物空间以及位于储物空间下方的冷却室,冷却室通过开设于其前部的回风口与储物空间连通;蒸发器,设置于冷却室内;制冷风机,也设置于冷却室内,其进风方向以及送风方向均设置为平行于箱体的前后进深方向,并配置成促使形成从回风口经由蒸发器送向储物空间的制冷气流;以及送风风道,设置于底部内胆的背部,并向上延伸,配置成将制冷气流输送至储物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高了风冷冰箱的制冷风机的稳定性、减小了噪音,并进一步提高了其风循环效率。

Description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背景技术
对于组装于厨房的整体式橱柜,为提升橱柜的美观性和整体性,整体式橱柜往往采用嵌入式冰箱,嵌入式冰箱所处的空间有限,冰箱的结构设计上需要着重考虑冰箱和其他设备布置空间的合理分配性。
现有的冷却室底置的冰箱,制冷风机一般倾斜地放置在蒸发器后侧,使得蒸发器盖板相对地面的高度较高,限制了箱体的有效容积。此外,由于制冷风机在斜面上运转,制冷风机的重心偏移,从而容易产生振动噪音,而且制冷风机倾斜放置,制冷风机的叶片更容易结霜,从而需要在放置风机壳的最低点设置排水孔,避免化霜水引起制冷风机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高制冷风机运转的稳定性,减小噪音。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减小风阻,从而提高制冷风机的风循环效率。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蒸发器盖板相对地面的高度,提高储物空间的容积。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包括:箱体,具有底部内胆,底部内胆限定有储物空间以及位于储物空间下方的冷却室,冷却室通过开设于其前部的回风口与储物空间连通;蒸发器,设置于冷却室内;制冷风机,也设置于冷却室内,并配置成促使形成从回风口经由蒸发器送向储物空间的制冷气流;以及送风风道,设置于底部内胆的背部,并向上延伸,配置成将制冷气流输送至储物空间。
进一步地,制冷风机包括:风机壳,竖向设置于冷却室内,其前部设置有进风口,其后部设置有排风口;叶片,设置于风机壳内,并配置成通过旋转使得进风口处的空气排向排风口。
进一步地,风机壳体还包括:导风部,从排风口处向后延伸,用于导引制冷气流的方向。
进一步地,制冷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前部,并且导风部与蒸发器的前端相接;或者制冷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后部,并且导风部与送风风道的下端相接。
进一步地,导风部与送风风道的下端为一体结构或者导风部与送风风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叶片为离心式叶片,其旋转轴线沿前后进深方向设置,风机壳的进风口与旋转轴线相对,并且风机壳包括:径向外壳,设置于离心式叶片的径向外侧,并与离心式叶片的外周缘具有设定间隔,径向外壳在排风口边缘向后延伸,以形成导风部;后挡板,设置于离心式叶片的后方,其与设定间隔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排风口。
进一步地,叶片为轴流叶片,其旋转轴线沿前后进深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制冷风机为离心风机,并且离心风机整体水平地设置于冷却室内,并被安装为其进风口朝向沿风冷冰箱的高度方向,其排风口方向朝向箱体的背部。
进一步地,离心风机包括:风机壳,其轴向中心开有进风口,其径向一侧开有排风口;离心式叶片,设置于风机壳内,并通过旋转使进风口处空气经加速后从排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风机壳设置为使进风口朝上设置,并且冷却室在离心风机的上方形成有进风腔;或者风机壳设置为使进风口朝下设置,并且冷却室在离心风机的下方形成有进风腔。
进一步地,离心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前部,离心风机的排风口朝向蒸发器,以将从回风口吸入的空气排向蒸发器;并且送风风道的下端延伸至与蒸发器所在区域连通的位置,或者离心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后部,排风口与送风风道的下端直接连通。
进一步地,风机壳与送风风道的下端为一体结构或者风机壳与送风风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冷冰箱还包括:蒸发器上盖,横向设置于底部内胆内,以将底部内胆分隔为冷却室以及储物空间;蒸发器前盖,从蒸发器上盖的前端向下延伸,作为冷却室的前壁,回风口设置于蒸发器前盖上。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通过将制冷风机水平或者竖直放置于冷却室内,从而稳定了制冷风机的重心,使得制冷风机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并进一步减小了制冷风机的噪音。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通过将离心风机整体水平地设置于冷却室内,因此可以有效降低蒸发器盖板相对地面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风冷冰箱箱体的有效容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通过将制冷风机竖直放置,使得风机壳上进风口直接朝向蒸发器或回风口,从而保证回风风路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制冷风机工作时的风循环效率。
进一步地,离心风机可以被安装为其进风口朝向沿风冷冰箱的高度方向,其排风口方向朝向箱体的背部,且风机壳的上端面被设置为与蒸发器的端面无高度差,能够使风路顺畅,风循环效率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通过将制冷风机水平或者竖直放置,使得风机叶片的霜融化后,可直接下流至风机壳底部,从而可以在安装风机的风机壳的底部的任意位置上设计排水孔,进一步简化了风机壳的结构。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冷却室内制冷风机所在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冷却室内制冷风机所在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剖视图;以及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制冷风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长度”、“厚度”、“上”、“下”、“前”、“后”、“竖直”、“水平”、“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风冷冰箱10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参考,并参考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可以确定,例如指示方位的“前”指的是风冷冰箱10朝向用户的一侧。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图1-2,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风冷冰箱10,该风冷冰箱10的冷却室130布置于箱体100底部,风冷冰箱10一般性地包括箱体100,箱体100具有底部内胆110,底部内胆110限定有储物空间120以及位于储物空间120下方的冷却室130,冷却室130通过开设于其前部的回风口143与储物空间120连通。该底部内胆110指位于风冷冰箱10最下方的内胆。
一般性地,风冷冰箱10可以有多个内胆,根据其功能可以划分为冷冻内胆、变温内胆、以及冷藏内胆,从而限定出多个储藏间室:例如冷藏间室、变温间室和冷冻间室。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风冷冰箱10底部的底部内胆110限定有储物空间120以及位于储物空间120下方的冷却室130,其中,底部内胆110限定的储物空间120可以为冷冻间室。此外,储物空间120上方还可以有风冷冰箱10其它内胆限定出的变温间室121,以及位于变温间室121上方的冷藏间室122。
风冷冰箱10还可以包括:蒸发器上盖141和蒸发器前盖142。蒸发器上盖141横向设置于底部内胆110内,以将底部内胆110分隔为冷却室130以及储物空间120。蒸发器前盖142从蒸发器上盖141的前端向下延伸,作为冷却室130的前壁,回风口143设置于蒸发器前盖142上。
本实施例的方案中,通过设置蒸发器上盖141以及蒸发器前盖142,从而将冷却室130与储物空间120相隔开,使得冷却室130与储物空间120互不干扰,进一步保障风冷冰箱10的储物空间120的冷冻冷藏等功能。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蒸发器前盖142为蒸发器上盖141向下延伸而成,两者为一体化结构,不仅结构简单稳固,而且进一步保障了冷却室130的密闭性,防止了空气的泄露。
本实施例的风冷冰箱10还可以包括:蒸发器140、制冷风机150、送风风道160。蒸发器140设置于冷却室130内。制冷风机150也设置于冷却室130内,并配置成促使形成从回风口143经由蒸发器140送向储物空间120的制冷气流。送风风道160设置于底部内胆110的背部,并向上延伸,配置成将制冷气流输送至储物空间120。
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将制冷风机150竖直设置于冷却室130内,并将其进风方向以及送风方向均设置为平行于箱体100的前后进深方向,不仅提高了制冷风机150的稳定性、减小了噪音,而且减小了风阻,使得制冷气流从回风口143经由蒸发器140送向储物空间120的风路更为顺畅,并进一步提高了风冷冰箱10的风循环效率。
本实施例的方案中,送风风道160可以沿高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送风口161,以通过多个送风口161向储物空间120提供制冷气流,不仅提高了往储物空间120内送风的送风效率,而且使得储物空间120内的冷风气流分布更为均匀,从而进一步提高储物空间120内的存储效果。
传统冰箱中,冷冻间室一般处于冰箱的最下部,使得冷冻间室所处位置较低,用户需要大幅度弯腰或蹲下才能对冷冻间室进行取放物品的操作,不便于用户使用,尤其不方便老人使用。而本实施例通过将冷却室130设置于底部内胆110内部的下部空间中,使得冷却室130占用底部内胆120内的下部空间,增大了储物空间120底部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降低用户对储物空间120进行取放物品操作时的弯腰程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140整体呈扁平长方体状横置于冷却室130中,也即蒸发器140的长、宽面平行于水平面,厚度面垂直于水平面放置,蒸发器140整体平行于地面,而且厚度尺寸明显小于蒸发器140的长度尺寸。这些实施例通过将蒸发器140横置于冷却室130中,避免蒸发器140占用更多的空间,保证冷却室130上部的储物空间120的存储容积。
制冷风机150可以包括:风机壳151和叶片。风机壳151竖向设置于冷却室130内,其前部设置有进风口156,其后部设置有排风口157。叶片,设置于风机壳151内,并配置成通过旋转使得进风口156处的空气排向排风口157。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制冷风机150的风机壳151竖直设置于冷却室130内,并设置其前部有进风口156,后部有排风口157,叶片位于风机壳151内,通过叶片的旋转加快空气通过制冷风机150的流动速度,使得风路通畅,制冷风机150的风循环效率更高,风量更大。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制冷风机150竖直放置于冷却室130内,不仅提高了制冷风机150运行时的稳定性、减小了制冷风机150的噪音,而且风机壳151也不需要在特殊部位进行排水口设计,风机壳151的底部的任意位置均可设计排水口,从而简化了风机壳151的结构设计。
风机壳151体还可以包括导风部154。导风部154从排风口157处向后延伸,用于导引制冷气流的方向。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在排风口157处设置导风部154,从而引导制冷气流的流动,使得制冷气流的流动更为顺畅。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导风部154为风机壳151体在排风口157处向后延伸而成,也就是说,导风部154与风机壳151体为一体化结构。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导风板和风机壳151体设置为一体化结构,不仅使得二者的结构更加简单,而且避免了当导风部154与风机壳151体通过其它连接方式连接时,空气在两者的连接处发生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冷冰箱10的制冷风机150可以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或者后部,并且导风部154与蒸发器140的前部相接,或者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相接。制冷风机150的位置以及导风部154的结构设计可以根据冷却室130的构造以及制冷要求进行配置。
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为一体结构或者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可以被设置为一体化结构,从而使得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连接更为紧固可靠,同时进一步地防止了冷气从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连接处泄露。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还可以被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安装配合,也便于维修人员后续对风冷冰箱10进行维修或护理。
另外,本风冷冰箱10的制冷风机150的叶片可以是离心式叶片155或者是轴流叶片159。在制冷风机150的叶片是离心式叶片155的情况下,其旋转轴线沿前后进深方向设置,风机壳151的进风口156与旋转轴线相对,并且风机壳151包括:径向外壳152和后挡板153。径向外壳152设置于离心式叶片155的径向外侧,并与离心式叶片155的外周缘具有设定间隔,径向外壳152在排风口157边缘向后延伸,以形成导风部154。后挡板153设置于离心式叶片155的后方,其与设定间隔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排风口157。在制冷风机150的叶片是轴流叶片159的情况下,其旋转轴线沿所述前后进深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设置导风部154,对流出制冷风机150的气流进行引导,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此外,导风部154为径向外壳152在排风口157边缘向后延伸而成,两者为一体化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更加稳固。
上述的制冷风机150的不同结构以及安装位置关系分别具有各自的优点,并可以根据冷却室的构造以及制冷要求进行配置。以下结合附图对上述制冷风机15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制冷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后部,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相接,并且制冷风机150的叶片为离心式叶片155。空气通过回风口143从储物空间120进入冷却室130,然后经过蒸发器140进行换热,之后通过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进入制冷风机150,在制冷风机150内通过离心式叶片155的旋转加速后,从制冷风机150的排风口157流出,在导风部154的引导下流入送风风道160,最后经送风风道160回到储物空间120,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制冷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后部,使得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与蒸发器140的后端相对,空气经过蒸发器140完成换热后,在制冷风机150的吸引力的作用下通过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快速流入制冷风机150,提高了制冷风机150的风量。此外,该实施例的方案将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相接,也就是说,导风部154的一端与于制冷风机150的排风口157相连,另一端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相连,从而使得气流流出制冷风机150后,在导风部154的引导作用下直接流入送风风道160,从而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并进一步提高了冷却室130往储物空间120内输送冷气的送风效率。进一步地,该实施例中的叶片为离心式叶片155,空气从离心式叶片155的周缘处的排风口157流出,不仅使得空气更加均匀、顺畅地流入送风风道160,而且其运行平稳,维护方便,坚固耐用。
如图4及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制冷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前部,导风部154与蒸发器140的前端相接,并且制冷风机150的叶片为离心式叶片155。空气通过回风口143从储物空间120进入冷却室130,然后通过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进入制冷风机150,从制冷风机150的排风口157流出后,在导风部154的引导下流入蒸发器140进行换热,最后流经送风风道160回到储物空间120,从而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制冷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使得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与回风口143相对,储物空间120内的空气可以在制冷风机150的吸引力下快速地从回风口143进入冷却室130,从而提高了回风效率。此外,该实施例的方案将导风部154与蒸发器140的前端相接,也就是说,导风部154的一端与制冷风机150的排风口157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140的前端相连,从而使得气流流出制冷风机150后,在导风部154的引导作用下更加均匀、顺畅地流入蒸发器140。进一步地,该实施例中的叶片为离心式叶片155,空气从离心式叶片155的周缘处的排风口157流出,不仅使得空气更加均匀、顺畅地流入蒸发器140,而且其运行平稳,维护方便,坚固耐用。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制冷风机150的叶片为轴流叶片159,并且制冷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后部,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相接。空气通过回风口143从储物空间120进入冷却室130,然后经过蒸发器140进行换热,之后通过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进入制冷风机150,在制冷风机150内通过轴流叶片159的旋转加速后,从制冷风机150的排风口157流出,在导风部154的引导下流入送风风道160,最后经送风风道160回到储物空间120,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制冷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后部,使得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与蒸发器140的后端相对,空气经过蒸发器140完成换热后,在制冷风机150的吸引力的作用下快速地流出蒸发器140,提高了蒸发器140的换热效率。此外,该实施例的方案将导风部154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相接,从而使得气流流出制冷风机150后,在导风部154的引导作用下直接流入送风风道160,进一步提高了冷却室130往储物空间120内输送冷气的送风效率。进一步地,该实施例中的叶片为轴流叶片159,不仅加速了空气流入送风风道160的速率,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噪音小。
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制冷风机150的叶片为轴流叶片159,并且制冷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前部,导风部154与蒸发器140的前端相接。空气通过回风口143从储物空间120进入冷却室130,然后通过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进入制冷风机150,经制冷风机150的轴流叶片159的旋转加速后从排风口157流出,在导风部154的引导下流入蒸发器140进行换热,最后流经送风风道160回到储物空间120,从而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制冷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使得制冷风机150的进风口156与回风口143相对,从而提高了储物空间120内的空气进入冷却室130的回风效率。此外,该实施例的方案将导风部154与蒸发器140的前端相接,使得气流可以更加均匀、顺畅地流入蒸发器140。进一步地,该实施例中的叶片为轴流叶片159,不仅加速了空气流入蒸发器140的速率,而且结构简单稳固。
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制冷风机150可以为离心风机150,并且该离心风机150可以被整体水平地设置于冷却室内,并被安装为其进风口156朝向沿风冷冰箱10的高度方向,其排风口157方向朝向箱体100的背部。
本实施例的方案将离心风机150水平设置于冷却室130内,由此减小离心风机150的布置高度,减小离心风机150所占的高度空间,从而有效减小了冷却室130的高度,进一步提高了冷却室130上部的储物空间120的存储容积。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10使用的制冷风机150的示意图。该制冷风机150为离心风机150。离心风机150可以包括:风机壳151和离心式叶片155。风机壳151,其轴向中心开有进风口156,其径向一侧开有排风口157;离心式叶片155设置于风机壳151内,并通过旋转使进风口156处空气经加速后从排风口157排出。
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空气通过离心风机150轴向的进风口156进入离心风机150,然后在离心风机150内部通过离心式叶片155的旋转进行加速,最后从离心风机150径向的排风口157流出。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在冷却室130内设置离心风机150,从而将位于离心风机150轴向方向上空气转换为径向流出,使得空气在冷却室130内的流动更为顺畅,进一步提高了风冷冰箱10的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离心风机150水平放置,不仅增强了离心风机150运转时的稳定性,避免了振动噪音的产生。而且风机壳151也不需要在特殊部位进行排水口设计,风机所在的平面上任意位置均可设计排水口,从而简化了风机壳151结构设计。
此外,风机壳151的上端面被设置为与蒸发器140的端面无高度差,从而使得风路更加顺畅,风循环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冷冰箱10的风机壳151可以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上或者朝下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上方或下方形成有进风腔158。进风口156的朝向以及进风腔158的位置可以根据冷却室130的构造以及制冷要求进行配置。
另外,本风冷冰箱10的离心风机150可以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或者后部,在离心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的情况下,离心风机150的排风口157朝向蒸发器140,以将从回风口143吸入的空气排向蒸发器140;并且送风风道160的下端延伸至与蒸发器140所在区域连通的位置。在离心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的情况下,排风口157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直接连通。上述离心风机150的不同位置以及配合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优点,并可以根据冷却室130的构造以及制冷要求进行配置。以下结合附图对上述离心风机15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后部,回风口143位于蒸发器140的前部,气流通过回风口143从上方的储物空间120流入下方的冷却室130,然后从蒸发器140前部的位置流入蒸发器140,气流流出蒸发器140后,在通过离心风机150的作用下,加速从排风口157流入送风风道160,最后回到储物空间120,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离心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后部,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上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上方形成有进风腔158,使得空气在离心风机150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地流入送风风道160,从而提高送风效率。
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后部,回风口143位于蒸发器140的前部,气流通过回风口143从上方的储物空间120流入下方的冷却室130,然后从蒸发器140前部偏上的位置流入蒸发器140,气流流出蒸发器140后,从离心风机150下方的进风腔158流入离心风机150,在通过离心风机150后从排风口157流入送风风道160,最后回到储物空间120,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离心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后部,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下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下方形成有进风腔158,从而使得气流从蒸发器140前部偏上的位置流入蒸发器140后,在风机的吸力作用下从蒸发器140后部偏下的位置流出,从而使得气流可以更加充分均匀地流过蒸发器140,提高换热效率。
相比于图8示出的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上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上方形成有进风腔158的结构,图9的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下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下方形成有进风腔158,从而使得送风风道160与风机壳151相连的风道更短,进一步提高了空气循环效率。
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回风口143位于离心风机150的前部,离心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前部,空气通过回风口143从上方的储物空间120流入下方的冷却室130,然后经过离心风机150下方的进风腔158流入离心风机150,然后进入蒸发器140,之后空气流出蒸发器140,流入送风风道160,最后回到储物空间120,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离心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下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下方形成有进风腔158,使得空气在离心风机150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地流入蒸发器140,从而提高空气的流动速率,加快空气循环进程。
如图1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50位于蒸发器140的前部,回风口143位于离心风机150的前部,空气通过回风口143从上方的储物空间120流入下方的冷却室130,然后经过离心风机150上方的进风腔158流入离心风机150,从离心风机150的排风口157流出后,经过蒸发器140流入送风风道160,最后回到储物空间120,完成整个空气循环。
该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离心风机150设置于蒸发器140的前部,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上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上方形成有进风腔158,从而使得气流在离心风机150的作用下从蒸发器140前部偏下的位置流入蒸发器140,从而使得气流可以更加充分均匀地流过蒸发器140,并提高换热效率。
相比于图10所示的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下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下方形成有进风腔158,图11所示的风机壳151设置为使进风口156朝上设置,并且冷却室130在离心风机150的上方形成有进风腔158,使得空气流过回风口143直接就进入到进风腔158的区域,从而减小了风阻,使得空气的流动更加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151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被设置为一体结构,当气流从离心风机150流出,然后流入送风风道160时,可以有效防止气流的泄露。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151与送风风道160的下端被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便于维修人员后续的对风冷冰箱10进行维修或护理。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130布置于箱体100底部的风冷冰箱10,通过将制冷风机150竖直或者水平地放置于冷却室130内,从而稳定了制冷风机150的重心,使得制冷风机150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并进一步减小了制冷风机150的噪音。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130布置于箱体100底部的风冷冰箱10,通过将制冷风机150竖直放置,使得风机壳151上进风口156直接朝向蒸发器140或回风口143,从而保证风路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制冷风机150工作时的风循环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130布置于箱体100底部的风冷冰箱10,通过将离心风机150水平放置,且设置其进风口156朝向沿风冷冰箱10的高度方向,其排风口157方向朝向箱体100的背部,风机壳151的上端面被设置为与蒸发器140的端面无高度差,从而使得风路更加顺畅,风循环效率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130布置于箱体100底部的风冷冰箱10,通过将制冷风机150竖直或者水平放置,使得制冷风机150的叶片的霜融化后,可直接下流至风机壳151底部,从而可以在安装制冷风机150的风机壳151的底部的任意位置上设计排水孔,进一步简化了风机壳151的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室130布置于箱体100底部的风冷冰箱10,通过将离心风机150整体水平地设置于冷却室130内,从而减小离心风机150在竖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高度,从而降低蒸发器盖板相对地面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储物空间120的有效容积。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3)

1.一种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具有底部内胆,所述底部内胆限定有储物空间以及位于储物空间下方的冷却室,所述冷却室通过开设于其前部的回风口与所述储物空间连通;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
制冷风机,也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并配置成促使形成从所述回风口经由所述蒸发器送向所述储物空间的制冷气流;以及
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底部内胆的背部,并向上延伸,配置成将所述制冷气流输送至所述储物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风机包括:
风机壳,竖向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其前部设置有进风口,其后部设置有排风口;
叶片,设置于所述风机壳内,并配置成通过旋转使得所述进风口处的空气排向所述排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体还包括:
导风部,从所述排风口处向后延伸,用于导引所述制冷气流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风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前部,并且所述导风部与所述蒸发器的前端相接;或者
所述制冷风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后部,并且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送风风道的下端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送风风道的下端为一体结构;或者
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送风风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为离心式叶片,其旋转轴线沿前后进深方向设置,所述风机壳的进风口与所述旋转轴线相对,并且所述风机壳包括:
径向外壳,设置于所述离心式叶片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离心式叶片的外周缘具有设定间隔,所述径向外壳在所述排风口边缘向后延伸,以形成所述导风部;
后挡板,设置于所述离心式叶片的后方,其与所述设定间隔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所述排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为轴流叶片,其旋转轴线沿前后进深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风机为离心风机,并且所述离心风机整体水平地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并被安装为其进风口朝向沿所述风冷冰箱的高度方向,其排风口方向朝向所述箱体的背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包括:
风机壳,其轴向中心开有所述进风口,其径向一侧开有所述排风口;
离心式叶片,设置于所述风机壳内,并通过旋转使所述进风口处空气经加速后从所述排风口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壳设置为使所述进风口朝上设置,并且所述冷却室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上方形成有进风腔;或者
所述风机壳设置为使所述进风口朝下设置,并且所述冷却室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下方形成有所述进风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前部,所述离心风机的排风口朝向所述蒸发器,以将从所述回风口吸入的空气排向所述蒸发器;并且所述送风风道的下端延伸至与所述蒸发器所在区域连通的位置,或者
所述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后部,所述排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的下端直接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壳与所述送风风道的下端为一体结构或者
所述风机壳与所述送风风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器上盖,横向设置于所述底部内胆内,以将所述底部内胆分隔为所述冷却室以及所述储物空间;
蒸发器前盖,从所述蒸发器上盖的前端向下延伸,作为所述冷却室的前壁,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前盖上。
CN202021725988.5U 2020-08-18 2020-08-18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Active CN214039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5988.5U CN214039108U (zh) 2020-08-18 2020-08-18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5988.5U CN214039108U (zh) 2020-08-18 2020-08-18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39108U true CN214039108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33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25988.5U Active CN214039108U (zh) 2020-08-18 2020-08-18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391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6894A (zh) * 2022-06-14 2022-10-04 苏州市苏杭科技器材有限公司 适用于实验动物的双风机系统主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6894A (zh) * 2022-06-14 2022-10-04 苏州市苏杭科技器材有限公司 适用于实验动物的双风机系统主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63250A1 (en) Refrigerator having centrifugal fan with volute
CN210832696U (zh) 冰箱
CN213040840U (zh) 蒸发器底置式冰箱
CN108151138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4076452B (zh) 一种改进冷却室前端回风结构的冰箱
WO2020173353A1 (zh) 大容积冰箱
CN214039108U (zh) 冷却室布置于箱体底部的风冷冰箱
CN107084574B (zh) 冰箱
CN110375477B (zh) 制冷室位于冷冻间室底部的冰箱
CN107906598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8523819U (zh) 冰箱的风道装置和冰箱
CN217274916U (zh)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2984894B (zh) 制冷装置
CN213480682U (zh) 冰箱
CN210832701U (zh) 冰箱
CN210141732U (zh) 第一送风机位于第一蒸发器上游的冰箱
CN106403018A (zh) 具有多段式蒸发器的空调立柜
CN209944568U (zh) 移动空调
CN107906604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3091363A (zh) 商用风冷冷柜
CN219713733U (zh) 蒸发器设置于箱体底部的冰箱
CN114076470A (zh) 蒸发器底置式冰箱
CN215951884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6620094U (zh) 厨房空调的主机部件、厨房空调和空气调节系统
CN213019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