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7530U - 睡眠监测带 - Google Patents

睡眠监测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17530U
CN214017530U CN202022130194.0U CN202022130194U CN214017530U CN 214017530 U CN214017530 U CN 214017530U CN 202022130194 U CN202022130194 U CN 202022130194U CN 214017530 U CN214017530 U CN 214017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ressure sensitive
circuit board
resistanc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3019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习宜平
田雨洪
袁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3019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17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17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175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健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睡眠监测带。睡眠监测带包括:带状主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温/压感变阻元件,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设置于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电路板,温/压感变阻元件通过导线与电路板连接,电路板上设置有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值,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通讯连接,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监测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用户的体温和呼吸进行监测,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便于用户使用。

Description

睡眠监测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健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睡眠监测带。
背景技术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睡眠时出现打鼾或打呼噜的情况,此时,人体鼻、咽喉部肌肉松弛、增大,挤压咽喉部气流通道,如果咽部结构将气道完全阻塞,气流完全无法进入肺部,此时就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由此可见,对人体睡眠时的呼吸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相关技术中的睡眠监测最准确的是医院用的多导睡眠监测仪,该睡眠监测仪需要在身上贴满传感器,体验感很差,此外去医院监测费用高且医院资源有限,不能够满足需求。
而家用版的睡眠监测仪多为非接触式雷达监测和基于压电效应的睡眠监测带,翻身等动作会影响到准确性,且现有的家用版睡眠监测仪无法对人体的体温进行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睡眠监测带,能够对用户的体温和呼吸进行监测,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便于用户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睡眠监测带,包括:
带状主体,所述带状主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温/压感变阻元件,至少一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
电路板,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通过导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值,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通讯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监测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睡眠监测带带状主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会发生变化,电路板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整个睡眠监测带的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便于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且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与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关于所述带状主体对称设置,使得第一表面的温/压感变阻元件与位于第二表面的温/压感变阻元件对称设置,能够避免测温和监测呼吸均使用电阻值的相互干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具有4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该4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后构成惠斯通电桥,该4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分别位于惠斯通电桥的四个电桥上。
无压力状态下,惠斯通电桥输出电压为0,有压力状态,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发生变化,输出电压大小与电阻大小成线性关系,根据该线性关系,可以测得温/压感变阻元件受压力变化影响而发生的电阻变化。本实用新型中的相对称的两个温/压感变阻元件是互为补偿的压力应变计,两者与电路板连接时,使用时,相对称的两个温/压感变阻元件能够同时受到温度影响且变化量一致,并不会打破惠斯通电桥平衡,所以可以消除温度引起的电阻变化对于压力应变结果的影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两根所述导线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另外两根所述导线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以构成四线测量电路。该四线测量电路为利用四线测量法的电路,利用四线测量法来测量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能够去除导线和电路板上的测量系统的电阻误差,使得测量结果为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精度更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睡眠监测带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以监测所述睡眠监测带所处环境的温度,能够提升温/压感变阻元件的R0的精确度,排除干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热敏电阻,灵敏度高,便于对睡眠监测带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进行精确测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包括温感变阻线,所述温感变阻线沿所述带状主体的宽度方向往复弯折设置,便于将温/压感变阻元件平铺在带状主体上,防止温/压感变阻元件在带状主体上形成较大的凸起而给躺在睡眠监测带上的用户带来不适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温感变阻线包括铜丝线、钨丝线、铝丝线、银丝线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铜丝线、钨丝线、铝丝线、银丝线的温感系数TRC比较大,温度变化后,温感变阻线的电阻能够及时发生变化,进而便于对用户的体温及呼吸进行及时监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睡眠监测带还包括FPC板,所述导线通过所述FPC板绑定后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导线通过FPC板绑定后才与电路板连接,能够提高导线与电路板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导线与电路板直接连接而在连接位置处容易出现折弯断裂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带状主体的端部,所述导线沿所述带状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结构简单,走线清晰,便于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睡眠监测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睡眠监测带带状主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会发生变化,电路板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整个睡眠监测带的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睡眠监测带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一种睡眠监测带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二种睡眠监测带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三种睡眠监测带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公开的温/压感变阻元件与导线连接处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睡眠呼吸监测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睡眠呼吸监测方法的呼吸监测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睡眠呼吸监测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睡眠呼吸监测方法的翻身监测步骤的流程图。
图标:10、带状主体;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0、温/压感变阻元件;21、第一连接端;22、第二连接端;30、导线;40、电路板;50、FPC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正如前文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那样,现有的医用睡眠监测仪需要在身上贴满传感器,体验感很差,此外去医院监测费用高且医院资源有限,不能够满足需求。而家用版的睡眠监测仪多为非接触式雷达监测和基于压电效应的睡眠监测带,翻身等动作会影响到准确性,且现有的家用板睡眠监测仪无法对人体的体温进行监测。为此,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睡眠监测带,该睡眠监测带能够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进行监测,且结构简单,使用费用低。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图1是本实施例公开的睡眠监测带的主视图,图2至图4分别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睡眠监测带三种不同形式下的侧视图。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睡眠监测带包括带状主体10、温/压感变阻元件20以及电路板40。
其中,带状主体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与第一表面11相对的第二表面12;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设置于第一表面11和/或第二表面12,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为受温度和压力变化影响电阻值均会发生变化的元件;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均通过导线30与电路板40连接,该电路板40上设置有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通讯连接,工作时,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监测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
当用户躺在本实施例中的睡眠监测带上或者将睡眠监测带捆绑在用户身上时,用户的身体会与带状主体10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接触,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感触到用户体温后,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会发生变化,在温/压感变阻元件20电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及时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给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到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电阻值信号后,能够根据该电阻值计算得到用户的体温,进而实现对用户体温的监测。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用户的体温T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确定:T=(R-R0)/(TCR*R0),其中,T为用户体温,R为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受温度变化影响后测得的电阻,R0为温度为0℃度时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TRC为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温感系数,为常数。例如: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R0为30KΩ,当温度变化时,比如人躺在睡眠监测带上时,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会增加,此时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电阻值为R=30KΩ+T*TCR*30KΩ,也即T=(R-30KΩ)/TCR*30KΩ,通过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的测量,可以计算出用户温度。
与此同时,当用户躺在本实施例中的睡眠监测带上或者将睡眠监测带捆绑在用户身上时,用户呼吸时,身体会按照一定频率轻微上下震动,对位于睡眠监测带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施加的压力,从而使得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利用数据采集模块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受压力变化影响后测得电阻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到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信号后,能够根据该信号的变化确认用户的呼吸情况,进而起到呼吸监测的作用。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睡眠监测带带状主体10的第一表面11和/或第二表面12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会发生变化,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整个睡眠监测带的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便于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带状主体10为柔性带,具体可以是纺织带或者塑料带等,便于弯曲捆绑在用户的身上。电路板40设置于带状主体10的端部,导线30沿带状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与电路板40连接,结构简单,走线清晰,便于连接。
为了能够将导线30与电路板40稳定地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的睡眠监测带还包括FPC板50,连接时,与各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连接的导线30均通过FPC板50绑定后才与电路板40连接。其中,FPC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简称软板,该FPC板50具有重量轻、厚度薄的特点。本实施例中导线30通过FPC板50绑定后才与电路板40连接,能够提高导线30与电路板4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导线30与电路板40直接连接而在连接位置处容易出现折弯断裂的问题。
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带状主体10的第一表面11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实际使用时,用户躺在带状主体10上或者将带状主体10捆绑在用户身上,第一表面11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接触人体后,其压力和电阻值会发生变化,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等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
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带状主体10的第二表面12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实际使用时,用户躺在带状主体10上或者将带状主体10捆绑在用户身上,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接触人体后,其压力和电阻值会发生变化,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
参见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带状主体10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同时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实际使用时,用户躺在带状主体10的第二表面12上,该第二表面12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接触人体后,其压力和电阻值会发生变化,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当将温/压感变阻元件20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用户可以与更多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接触,能够提高本实施例中的睡眠监测带监测精度和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均设置有若干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且位于第一表面11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与位于第二表面12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关于带状主体10对称设置,使得第一表面11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与位于第二表面12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对称设置,能够避免测温和监测呼吸均使用电阻值的相互干扰。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均具有4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该4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与电路板40连接后构成惠斯通电桥,其中,该4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分别位于惠斯通电桥的四个电桥上。无压力状态下,惠斯通电桥输出电压为0,有压力状态,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发生变化,输出电压大小与电阻大小成线性关系,根据该线性关系,可以测得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受压力变化影响而发生的电阻变化。本实施例中的相对称的两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是互为补偿的压力应变计,两者与电路板40连接时,使用时,相对称的两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能够同时受到温度影响且变化量一致,并不会打破惠斯通电桥平衡,所以可以消除温度引起的电阻变化对于压力应变结果的影响。当测温时,以用户身体与第一表面11接触为例,相对称的两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压力应变导致的电阻变化是:第一表面11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被压缩,电阻减小,第二表面12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被拉伸,电阻增大,且压力应变大小相同,所以第一表面11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减小值和第二表面12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电阻增大值相等。依此可以计算出温度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电阻的影响。
例如: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R0为30KΩ,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一表面11上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R为25KΩ,第二表面12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电阻R为45KΩ,则第一表面11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R为:R0+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量-压力应变对电阻的影响量=25KΩ,第二表面12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电阻R为:R0+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量+压力应变电阻的影响量=45KΩ,两个电阻公式相加可得,2*R0+2*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量=70KΩ,即推断出温度影响为5KΩ,根据5KΩ/30KΩ/铜TCR值可以计算出温度值。也即,5KΩ/TCR=温差,由于30KΩ是定义的0℃电阻,也即,此时用户的温度=0+温差,所以计算所得温度,就是最后需要的温度结果。
同样地,将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量代入公式R0+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量+压力应变电阻的影响量=45KΩ中,即可得到压力应变电阻的影响量。
综上所述,虽然温度和压力同时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有影响,但是通过设置对称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可以消除测温和监测呼吸的相互干扰。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包括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实际连接时,两根导线30连接在一起后与第一连接端21连接,另外两根导线30连接在一起后与第二连接端22连接,当将四根导线30与电路板40连接好之后,能够形成四线测量电路。该四线测量电路为利用四线测量法的电路,利用四线测量法来测量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能够去除导线30和电路板40上的测量系统的电阻误差,使得测量结果为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精度更高。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R0的精确度,排除干扰,可以在电路中增加一个温度传感器(图未示),该温度传感器与电路板40连接以监测睡眠监测带所处环境的温度,结合室温和每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计算出每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在0℃时的电阻值,提高测温精度。具体地,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在0℃时的电阻值通过公式R0=R/(1+T1*TCR)计算得到,其中,T1为睡眠监测带的温度传感器监测得到的温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包括热敏电阻,灵敏度高,便于对睡眠监测带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进行精确测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为温感变阻线,该温感变阻线沿带状主体10的宽度方向往复弯折设置,便于将温/压感变阻元件20平铺在带状主体10上,防止温/压感变阻元件20在带状主体10上形成较大的凸起而给躺在睡眠监测带上的用户带来不适感。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温感变阻线包括铜丝线、钨丝线、铝丝线、银丝线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铜丝线、钨丝线、铝丝线、银丝线的温感系数TRC比较大,温度变化后,温感变阻线的电阻能够及时发生变化,进而便于对用户的体温及呼吸进行及时监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温/压感变阻元件20设置为铜片、钨片线、铝片、银片等导电结构,只要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睡眠监测带带状主体10的第一表面11和/或第二表面12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会发生变化,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整个睡眠监测带的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便于用户使用。
实施例二
参见图6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睡眠呼吸监测方法,该睡眠监测呼吸方法采用实施例一中的睡眠监测带进行监测。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睡眠呼吸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1、温度监测: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受温度变化影响发生的电阻变化监测得到用户的体温。
当用户躺在本实施例中的睡眠监测带上或者将睡眠监测带捆绑在用户身上时,用户的身体会与带状主体10上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接触,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感触到用户体温后,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会发生变化,在温/压感变阻元件20电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及时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给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到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电阻值信号后,能够根据该电阻值计算得到用户的体温,进而实现对用户体温的监测。
具体地,用户的体温T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确定:
T=(R-R0)/(TCR*R0)
其中,T为用户体温,R为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受温度变化影响测得的电阻,R0为温度为0℃时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TRC为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温感系数。
进一步地,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R0通过如下计算公式确定:
R0=R/(1+T1*TCR)
其中,T1为睡眠监测带的温度传感器监测得到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与电路板40连接以监测睡眠监测带所处环境的温度,结合室温和每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受温度变化影响测得的电阻,计算出每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在0℃时的电阻值,能够提高测温的精度。
102、呼吸监测: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受压力变化影响发生的电阻变化监测得到用户的呼吸情况。
具体地,该呼吸监测步骤包括:
1021、利用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睡眠监测带的惠斯通电桥的输出电压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
1022、利用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到的输出电压信号确定,可以反推出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变化情况,进而能够判断出用户对温/压感变阻元件施加的压力变化情况,进而用户的呼吸情况。例如,当用户的对温/压感变阻元件施加的压力在预设值内升高减小一下,则记录用户呼吸一次,再根据在一定时间内所记录的次数判定用户的呼吸频率或者是否还存在呼吸等情况进行监测。
103、翻身监测:利用睡眠监测带上的多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变化情况来监测用户是否发生翻身动作。
具体来说,该步骤包括:
1031、利用数据采集模块同时采集多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
1032、判断当前发生电阻变化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是否突变为多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中的另外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如果是,则确定用户发生翻身动作。
例如,假定有4个小块,人躺在1和2小块上(通过是否有温度引起的电阻变化量来确定),如果翻身,可能就是2和3小块能检测到温度引起的电阻变化量,从而推断出翻身等动作。
可见,本实施例通过测温可以排除人体翻身动作带来的呼吸监测干扰,当人躺在监测带上时,接触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受到温度影响而发生电阻变化,可以通过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监测确认人体位置,当人体翻身时,当前发生电阻变化的温/压感变阻元件20突变为其他温/压感变阻元件20,从而可以推断出人体做了翻身动作,而非呼吸引起的压力变化,从而排除干扰。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睡眠监测带带状主体10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压感变阻元件20,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会发生变化,电路板40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对温/压感变阻元件20的电阻值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对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并且能够排出呼吸和温度监测的相互干涉情况。整个睡眠监测带的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便于用户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睡眠监测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睡眠监测带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带状主体,所述带状主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温/压感变阻元件,至少一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
电路板,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通过导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的电阻值,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通讯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监测用户的体温以及呼吸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且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与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关于所述带状主体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具有4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该4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后构成惠斯通电桥,该4个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分别位于惠斯通电桥的四个电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两根所述导线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另外两根所述导线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以构成四线测量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监测带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以监测所述睡眠监测带所处环境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热敏电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压感变阻元件包括温感变阻线,所述温感变阻线沿所述带状主体的宽度方向往复弯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变阻线为铜丝线、钨丝线、铝丝线、银丝线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监测带还包括FPC板,所述导线通过所述FPC板绑定后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睡眠监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带状主体的端部,所述导线沿所述带状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CN202022130194.0U 2020-09-24 2020-09-24 睡眠监测带 Active CN214017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30194.0U CN214017530U (zh) 2020-09-24 2020-09-24 睡眠监测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30194.0U CN214017530U (zh) 2020-09-24 2020-09-24 睡眠监测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7530U true CN214017530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51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30194.0U Active CN214017530U (zh) 2020-09-24 2020-09-24 睡眠监测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175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2313B (zh) 感測裝置、感測方法及姿勢監控墊
US9763583B2 (en) Electrodes for abdominal fetal electrocardiogram detection
JP7289474B2 (ja) 生体データ測定装置
TWI674880B (zh) 生理感測器裝置及系統、校正方法及穿戴式裝置
EP3232923A2 (en) Respiration rate monitoring by multiparameter algorithm in a device including integrated belt sensor
EP3270773A2 (en) Electrodes for abdominal fetal electrocardiogram detection
CN111182833A (zh) 检测和监视慢性睡眠障碍的系统、装置和方法
CN214017530U (zh) 睡眠监测带
US9538924B1 (e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a strain sensor and its use
CN112798651B (zh) 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无源湿度检测系统
US11547363B2 (en) Physiological sensor device and system, and correction method
JPH0192603A (ja) 歪み、応力検知センサー素子
CN112107300A (zh) 睡眠监测带及睡眠呼吸监测方法
KR101796302B1 (ko) 스마트 베드, 이를 이용한 사용자 상태 모니터링 시스템 및 사용자 상태 모니터링 방법
US20220142507A1 (en) Heart failure diagnostic device
CN112107302A (zh) 睡眠监测带及睡眠呼吸监测方法
CN212679094U (zh) 阻抗测量装置、人体秤及人体成分分析仪
KR101943492B1 (ko) 다채널 정전용량 압력 센서
US20230113963A1 (en)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 and kinemyography sensor
CN220558002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4906814U (zh) 一种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装置
CN113804732B (zh) 用于人体出汗率检测的可穿戴湿度传感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20220280101A1 (en) Wireless pressure-sensor integrated smart bandage
CN209789853U (zh) 一种手握式感应球
CN217138077U (zh) 一种用于肌电监测服上衣的传感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