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2817U -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12817U
CN214012817U CN202023165883.1U CN202023165883U CN214012817U CN 214012817 U CN214012817 U CN 214012817U CN 202023165883 U CN202023165883 U CN 202023165883U CN 214012817 U CN214012817 U CN 214012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cover
assembly
disposed
cov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6588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江
王恒阳
马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6588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12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12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12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涉及电气技术领域。锁紧机构包括壳体、盖合于壳体的盖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合分闸组件,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合分闸组件伸入盖体内将盖体锁紧。当盖体闭合时,将合分闸组件合闸,合分闸组件能够部分伸入盖体内,将盖体锁紧。当需要开启盖体时,将合分闸组件分闸,使合分闸组件与盖体分离,解除对盖体的锁定,使盖体能够开启。上述锁紧机构利用合分闸组件的合闸与分闸,使合分闸组件伸入或远离盖体,实现了对盖体的锁紧和释放,保证了在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时,盖体无法开启,有效降低了触电的风险,提高了用电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隔离开关是一种主要用于隔离电源、倒闸操作、用以连通和切断小电流电路的开关器件。在分闸位置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闸位置时,能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例如短路)下的电流。
现有技术中的隔离开关没有可靠的锁紧机构,容易发生在合闸状态下盖体开启的现象,严重影响用电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离开关在合闸状态下盖体能够开启,存在触电危险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锁紧机构,包括壳体、盖合于壳体的盖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合分闸组件,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合分闸组件伸入盖体内将盖体锁紧。
可选地,上述合分闸组件包括手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上设有凸缘,第二连杆上设有与凸缘配合的联动槽,手柄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手柄驱动第一连杆往复转动,凸缘分别推动联动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以驱动第二连杆沿直线往复运动。
可选地,上述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臂和连接在两个第一侧臂之间的连接臂,联动槽设置在第一侧臂上,盖体朝向壳体的一侧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的开口朝向连接臂设置,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连接臂插入第一限位槽内将盖体锁紧。
可选地,上述限位槽呈U型,限位槽的第一限位臂与盖体固定连接,连接臂处于伸入限位槽状态,连接臂与限位槽上与第一限位臂相对的第二限位臂相贴合。
可选地,上述第二连杆朝向盖体的一侧设有折弯部,折弯部与第二连杆垂直连接,盖体朝向壳体的一侧设有与折弯部平行的滑道,滑道的开口朝向折弯部设置,合分闸组件合闸时,折弯部由滑道的一侧伸入滑道内并与滑道远离盖体的侧壁贴合。
可选地,上述盖体朝向壳体的一侧设有L型挡板,L型挡板的竖直部与盖体固定连接,L型挡板的水平部朝向折弯部设置,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折弯部与水平部朝向盖体的一侧贴合以将盖体锁紧。
可选地,上述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臂,两个第二侧臂分别与第一连杆连接,折弯部设置在第二侧臂上并与第二侧臂垂直连接,两个折弯部位于两个第二侧臂之间。
可选地,上述锁紧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推杆和弹性件,盖体和弹性件分别位于推杆相对的两端,盖体与壳体处于分离状态,弹性件释放压缩势能推动推杆将合分闸组件锁紧,盖体与壳体处于盖合状态,弹性件受驱压缩使推杆解除对合分闸组件的锁紧。
可选地,上述推杆上设有凸起,合分闸组件上设有与凸起配合的凹槽,凸起伸入凹槽内可将推杆与合分闸组件锁紧,推杆上还设有与凸起平行的按压部,按压部的顶部与壳体的距离小于凸起的顶部与壳体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包括上述的锁紧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包括壳体、盖合于壳体的盖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合分闸组件,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合分闸组件伸入盖体内将盖体锁紧。当盖体闭合时,将合分闸组件合闸,合分闸组件能够部分伸入盖体内,将盖体锁紧,保证在合闸状态下,盖体无法开启。当需要开启盖体时,将合分闸组件分闸,使合分闸组件与盖体分离,解除对盖体的锁定,使盖体能够开启。上述锁紧机构利用合分闸组件的合闸与分闸,使合分闸组件伸入或远离盖体,实现了对盖体的锁紧和释放,保证了在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时,盖体无法开启,有效降低了触电的风险,提高了用电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在合闸状态时合分闸组件与盖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在合闸状态时合分闸组件与盖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在分闸状态时合分闸组件与盖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6为图5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在合闸状态时合分闸组件与盖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8为图7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在分闸状态时合分闸组件与盖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10为图9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中合分闸组件与推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中合分闸组件与推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标:100-锁紧机构;110-壳体;120-盖体;121-限位槽;1211-第一限位臂;1212-第二限位臂;131-手柄;132-第一连杆;133-第二连杆;1331-第一侧臂;1332-连接臂;1333-第二侧臂;134-凸缘;135-联动槽;136-凹槽;140-折弯部;150-滑道;160-推杆;161-凸起;162-按压部;17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锁紧机构100,包括壳体110、盖合于壳体110的盖体120、设置在壳体110内的合分闸组件,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合分闸组件伸入盖体120内将盖体120锁紧。
当盖体120闭合时,将合分闸组件合闸,合分闸组件能够部分伸入盖体120内,将盖体120锁紧,保证在合闸状态下,盖体120无法开启。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当需要开启盖体120时,将合分闸组件分闸,使合分闸组件与盖体120分离,解除对盖体120的锁定,使盖体120能够开启。
上述锁紧机构100利用合分闸组件的合闸与分闸,使合分闸组件伸入或远离盖体120,实现了对盖体120的锁紧和释放,保证了在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时,盖体120无法开启,有效降低了触电的风险,提高了用电安全性。
请参照图1和图5,可选地,合分闸组件包括手柄131、第一连杆132和第二连杆133,第一连杆132上设有凸缘134,第二连杆133上设有与凸缘134配合的联动槽135,手柄131与第一连杆132固定连接,手柄131驱动第一连杆132往复转动,凸缘134分别推动联动槽135相对的两个侧壁以驱动第二连杆133沿直线往复运动。
手柄131、第一连杆132和第二连杆133依次连接,手柄131露出壳体110外,作为合分闸组件的控制端,方便对合分闸组件进行人工合闸与分闸;第一连杆132与壳体110转动连接,在手柄131的控制下绕壳体110往复转动;第二连杆133与第一连杆132之间滑动连接,第二连杆133上设有联动槽135,第一连杆132上设有与联动槽135配合的凸缘134,第一连杆132在往复转动的过程中,凸缘134始终在联动槽135内滑动并推动第二连杆133沿直线往复运动。
具体地,第一连杆132包括两个运动方向,分别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当第一连杆13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分闸)时,凸缘134先在联动槽135内滑动,待与联动槽135的侧壁抵持后,通过推动联动槽135的侧壁使第二连杆133朝向第一连杆132运动,第二连杆133退出盖体120以解除对盖体120的锁紧;当第一连杆13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合闸)时,凸缘134先在联动槽135内滑动,待与联动槽135的另一个侧壁抵持后,通过推动联动槽135的另一个侧壁使第二连杆133远离第一连杆132运动,第二连杆133伸入盖体120内将盖体120锁紧。
可选地,第二连杆13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臂1331和连接在两个第一侧臂1331之间的连接臂1332,联动槽135设置在第一侧臂1331上,盖体120朝向壳体110的一侧设有限位槽121,限位槽121的开口朝向连接臂1332设置,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连接臂1332插入第一限位槽121内将盖体120锁紧。
第二连杆133的两个第一侧臂1331平行且相对设置,并由中间的连接臂1332连接为一体,两个第一侧臂1331的一端设置联动槽135,通过联动槽135与第一连杆132连接,另一端与连接臂1332连接。盖体120上设有与连接臂1332相对应的限位槽121,限位槽121的开口朝向连接臂1332设置,以使连接臂1332能够伸入限位槽121内实现合分闸组件对盖体120的锁紧。
具体地,当合分闸组件合闸时,手柄131控制第一连杆132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杆133远离第一连杆132运动,此时,第二连杆133中的连接臂1332刚好伸入盖体120的限位槽121内,使盖体120无法开启。当合分闸组件分闸时,手柄131控制第一连杆132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杆133靠近第一连杆132运动,此时,第二连杆133中的连接臂1332离开盖体120的限位槽121,解除对盖体120的锁定。
请参照图3,可选地,限位槽121呈U型,限位槽121的第一限位臂1211与盖体120固定连接,连接臂1332处于伸入限位槽121状态,连接臂1332与限位槽121上与第一限位臂1211相对的第二限位臂1212相贴合。
U型限位槽121的开口朝向连接臂1332设置,U型限位槽12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位于连接臂1332的两侧,其中,一个侧壁与盖体120固定连接,另一个侧壁在连接臂1332伸入限位槽121后,刚好与连接臂1332贴合,如此,可以实现对盖体120的完全限位,在合闸状态下保证盖体120被锁紧。
请再次参照图1和图5,可选地,第一侧臂1331上还设有与联动槽135连通的滑动槽,滑动槽位于联动槽135靠近手柄131的一侧,第一连杆132通过转轴与壳体110转动连接,转轴伸出于第一连杆132的表面后伸入滑动槽内并在滑动槽内往复滑动。
第一连杆132通过转轴与壳体110转动连接,转轴的端部凸出于第一连杆132的表面并伸入第二连杆133上的滑动槽内,转轴的端部随着第一连杆132的转动在滑动槽内往复滑动。转轴作为第一连杆132的旋转中心,位于凸缘134与手柄131之间。当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时,凸缘134向靠近盖体120的方向运动;当合分闸组件处于分闸状态时,凸缘134向远离盖体120的方向运动。
请结合参照图7至图10,可选地,第二连杆133朝向盖体120的一侧设有折弯部140,折弯部140与第二连杆133垂直连接,盖体120朝向壳体110的一侧设有与折弯部140平行的滑道150,滑道150的开口朝向折弯部140设置,合分闸组件合闸时,折弯部140由滑道150的一侧伸入滑道150内并与滑道150远离盖体120的侧壁贴合。
在第二连杆133朝向盖体120的一侧设置折弯部140,相应地,在盖体120上设置与折弯部140配合的滑道150,第二连杆133在沿直线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使折弯部140沿第二连杆133的运动方向滑入和滑出滑道150,以实现合分闸组件对盖体120的锁紧和释放。具体地,当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时,折弯部140滑入盖体120上的滑道150,将盖体120锁紧;请参照图9和图10,当合分闸组件处于分闸状态时,折弯部140滑出盖体120上的滑道150,使盖体120能够自由运动。
可选地,盖体120朝向壳体110的一侧设有L型挡板,L型挡板的竖直部与盖体120固定连接,L型挡板的水平部朝向折弯部140设置,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折弯部140与水平部朝向盖体120的一侧贴合以将盖体120锁紧。
L型挡板与盖体120的下表面共同形成了滑道150,使折弯部140滑入或滑出。当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时,折弯部140滑入L型挡板并与L型挡板的水平部相贴合,将盖体120锁紧;当合分闸组件处于分闸状态时,折弯部140滑出L型挡板,使盖体120能够自由运动。
可选地,第二连杆13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臂1333,两个第二侧臂1333分别与第一连杆132连接,折弯部140设置在第二侧臂1333上并与第二侧臂1333垂直连接,两个折弯部140位于两个第二侧臂1333之间。
第二连杆133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臂1333,两个第二侧臂1333的一端设有联动槽135,通过联动槽135与第一连杆132连接,另一端在朝向盖体120的一侧设有折弯部140,分别位于两个第二侧壁上的两个折弯部140相互靠近,即两个折弯部140位于两个第二侧壁之间。
可选地,L型挡板包括两个,合分闸组件合闸时,两个折弯部140分别与两个水平部贴合。
与两个折弯部140相对应地,盖体120上设置两个L型挡板,两个L型挡板的水平部相互远离设置,以分别与两个折弯部140相配合。两个折弯部140分别与两个水平部贴合,以实现对盖体120的完全限位。
请参照图2、图11和图12,可选地,锁紧机构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10内部的推杆160和弹性件170,盖体120和弹性件170分别位于推杆160相对的两端,盖体120与壳体110处于分离状态,弹性件170释放压缩势能推动推杆160将合分闸组件锁紧,盖体120与壳体110处于盖合状态,弹性件170受驱压缩使推杆160解除对合分闸组件的锁紧。
当盖体120闭合时,盖体120按压推杆160,使推杆160朝向弹性件170运动,弹性件170被压缩并储存压缩势能,同时,推杆160解除对合分闸组件的锁紧,合分闸组件可以自由合闸或分闸;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此时,若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则合分闸组件伸入盖体120内部将盖体120锁紧,使盖体120始终处于闭合状态无法打开;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若合分闸组件处于分闸状态,则盖体120可以被开启。当盖体120打开时,盖体120解除对推杆160施加的压力,弹性件170储存的压缩势能释放,推动推杆160朝向盖体120运动,推杆160将合分闸组件锁紧,使合分闸组件无法自由合闸或分闸。
可选地,推杆160上设有凸起161,合分闸组件上设有与凸起161配合的凹槽136,凸起161伸入凹槽136内可将推杆160与合分闸组件锁紧,推杆160上还设有与凸起161平行的按压部162,按压部162的顶部与壳体110的距离小于凸起161的顶部与壳体110的距离。
凸起161设置在推杆160上与弹性件170相对的一侧,相应地,合分闸组件上设有能够使凸起161伸入的凹槽136。当合分闸组件分闸时,合分闸组件上的凹槽136运动至推杆160上凸起161的上方并与凸起161对齐,打开盖体120后,弹性件170储存的压缩势能释放,推动推杆160向上运动,使推杆160上的凸起161插入合分闸组件上的凹槽136内,以阻止合分闸组件运动,使合分闸组件在盖体120打开后无法实现合闸操作,保证了用电安全。
在推杆160上设置与凸起161平行的按压部162,按压部162位于凸起161侧面且高于凸起161,盖体120闭合时,盖体120先与按压部162接触并推动按压部162,进而使整个推杆160向靠近弹性件170的方向运动,带动凸起161退出凹槽136,使推杆160与合分闸组件分离,合分闸组件能够自由合闸与分闸。按压部162可以包括两个,两个按压部162设置在凸起161相对的两侧,合分闸组件与推杆160锁合的部分位于两个按压部162之间。盖体120闭合时,同时推动两个按压部162有利于提高推杆160运动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包括上述的锁紧机构100。
在前述对于锁紧机构100的解释说明中,已经对于锁紧机构100设置于隔离开关上时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盖合于所述壳体的盖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合分闸组件,所述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所述合分闸组件伸入所述盖体内将所述盖体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分闸组件包括手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设有凸缘,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与所述凸缘配合的联动槽,所述手柄与所述第一连杆固定连接,所述手柄驱动所述第一连杆往复转动,所述凸缘分别推动所述联动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杆沿直线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臂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侧臂之间的连接臂,所述联动槽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臂上,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开口朝向所述连接臂设置,所述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所述连接臂插入所述限位槽内将所述盖体锁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呈U型,所述限位槽的第一限位臂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臂处于伸入所述限位槽状态,所述连接臂与所述限位槽上与所述第一限位臂相对的第二限位臂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设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第二连杆垂直连接,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折弯部平行的滑道,所述滑道的开口朝向所述折弯部设置,所述合分闸组件合闸时,所述折弯部由所述滑道的一侧伸入所述滑道内并与所述滑道远离所述盖体的侧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L型挡板,所述L型挡板的竖直部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所述L型挡板的水平部朝向所述折弯部设置,所述合分闸组件处于合闸状态,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水平部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贴合以将所述盖体锁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臂,两个所述第二侧臂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折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臂上并与所述第二侧臂垂直连接,两个所述折弯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侧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推杆和弹性件,所述盖体和所述弹性件分别位于所述推杆相对的两端,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处于分离状态,所述弹性件释放压缩势能推动所述推杆将所述合分闸组件锁紧,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处于盖合状态,所述弹性件受驱压缩使所述推杆解除对所述合分闸组件的锁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上设有凸起,所述合分闸组件上设有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凹槽内可将所述推杆与所述合分闸组件锁紧,所述推杆上还设有与所述凸起平行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距离小于所述凸起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距离。
10.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锁紧机构。
CN202023165883.1U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Active CN214012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5883.1U CN214012817U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5883.1U CN214012817U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2817U true CN214012817U (zh) 2021-08-20

Family

ID=77290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65883.1U Active CN214012817U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12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12817U (zh)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CN100466138C (zh) 电路断路器的外部操作手柄装置
CN112530733A (zh)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CN214012816U (zh)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CN112490059A (zh) 一种锁紧机构及隔离开关
CN115360065A (zh) 一种插入式断路器
US4104491A (en) Latch means for switch enclosure
CN212010870U (zh) 断路器和具有该断路器的5g配电柜
CN115472471A (zh) 一种断路器以及组合开关电器
CN110265240B (zh)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
CN112696107A (zh) 开门装置和具有其的家电设备
CN211719540U (zh) 一种配电电器的锁定结构
CN108878185B (zh) 两段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CN113539759A (zh) 断路器和具有该断路器的5g配电柜
CN211605055U (zh) 一种配电电器的止动结构
CN111446131A (zh) 一种配电电器的状态指示结构
CN213242420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CN219226152U (zh) 一种带强制解锁结构的隔离开关
CN216902601U (zh) 一种联锁机构和隔离开关
CN219918051U (zh) 一种双电源进线柜
CN220796511U (zh) 一种断路器及用电设备
CN211858559U (zh) 具有防松机构的断路器和5g配电柜
CN216902757U (zh) 一种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CN209626163U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指示装置及漏电断路器
CN217485382U (zh) 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8

Address after: No. 2000, Shenjiang South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15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Ltd.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Ltd

Address before: No. 2000, Shenjiang South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15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