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1671U -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 Google Patents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11671U
CN214011671U CN202022294183.6U CN202022294183U CN214011671U CN 214011671 U CN214011671 U CN 214011671U CN 202022294183 U CN202022294183 U CN 202022294183U CN 214011671 U CN214011671 U CN 214011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eyeball
peripheral
hole
extrado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941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秋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heji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heji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heji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heji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941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11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11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11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包括:镜片本体,所述镜片本体包括:中央矫正部,用于矫正眼球的中央部分;周边延伸部,用于覆盖眼球的周边部分;边缘接触部,用于接触眼球的周边部分;其中,所述周边延伸部设置在所述中央矫正部和所述边缘接触部之间;所述中央矫正部包括:中央外弧面和中央内弧面,所述中央外弧面和所述中央内弧面均为正向弧面;所述中央内弧面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所述中央外弧面的最大曲率半径;所述中央外弧面为球形弧面、椭球型弧面、双曲线弧面或者它们的结合。本申请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矫正效果且具有较为舒适佩戴效果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Description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角膜塑形镜,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背景技术
角膜塑形镜采用透气性硬质角膜接触镜材料,即通常所说的RGP材料制作的眼镜片,RGP是英文Rigid Gas Permeable的缩写,即“透气性硬质材料”;它是在不透气的硬质材料PMM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上经常会见到的“OK镜”实际上就是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起源于美国,历经50年的发展,己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它是采用由多个弧段组成;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在睡觉时戴在角膜前部,逐步使角膜弯曲度变平,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近视的发展。
现有角膜塑形镜存在高透氧率与镜片强度相矛盾的问题,现有角膜塑形镜为了获得较高的透氧率,采用氟硅丙烯酸脂这样具有高透氧率的镜片材料,氟的加入虽能提高材料的透氧率,但同时会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使得镜片易损,同时容易脱落。
另外,现有角膜塑形镜的中央部分(也称基弧区)为了实现对眼球的矫正,其被设计成较为平坦,这样在内部虽然便于实现对眼球矫正,但是较为平坦外表面容易造成眼睑不适,并且该形状也不利于用户佩戴或取下角膜塑形镜。
另一方面,目前在角膜塑形镜佩戴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使用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的过程中,一些使用者的手部多有细菌,同时清洗过程中,手指清洗不干净,可能会导致眼部污染的情况,同时角膜塑形镜在放置过过程中,不便于使用者将角膜塑形镜的取出,影响工作者进行操作,降低佩戴效率,影响使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角膜塑形镜佩戴的辅助装置。
发明内容
一种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包括:镜片本体,所述镜片本体包括:中央矫正部,用于矫正眼球的中央部分;周边延伸部,用于覆盖眼球的周边部分;边缘接触部,用于接触眼球的周边部分;其中,所述周边延伸部设置在所述中央矫正部和所述边缘接触部之间;所述中央矫正部包括:中央外弧面和中央内弧面,所述中央外弧面和所述中央内弧面均为正向弧面;所述中央内弧面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所述中央外弧面的最大曲率半径;所述中央外弧面为球形弧面、椭球型弧面、双曲线弧面或者它们的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周边延伸部包括:周边外弧面和周边内弧面,所述周边内弧面为正向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周边外弧面为正向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接触部包括:边缘内弧面和边缘外弧面,所述边缘内弧面为反向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外弧面为正向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接触部包括:圆角边缘,所述圆角边缘连接在所述边缘内弧面和边缘外弧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矫正部设有若干中央通孔,所述中央通孔贯穿所述中央矫正部。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矫正部被构造为相对中心轴线的对称结构并且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中央通孔,所述中央通孔延伸的方向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
进一步地,所述周边延伸部设有若干周边通孔,所述周边通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
进一步地,所述镜片本体被构造为多瓣结构。
本申请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矫正效果且具有较为舒适佩戴效果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角膜塑形镜与眼球适配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角膜塑形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中第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中第二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角膜塑形镜爆炸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角膜塑形镜与眼球适配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角膜塑形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中第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中第二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角膜塑形镜与眼球适配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角膜塑形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中第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中第二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0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从外侧面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0所示的角膜塑形镜从内侧面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0所示的角膜塑形镜的改进方案从外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镜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镜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镜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第七实施例的镜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第八实施例的镜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申请第九实施例的镜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角膜塑形镜包括镜片本体100。
镜片本体100可以由硬性RGP材料制成亦可以由硬性RGP材料与软性RGP材料结合制成,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可以选用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氟硅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以及它们的改性物,比如增了硅或/和氟的改性材料。
具体而言,镜片本体100包括:中央矫正部101、周边延伸部102、边缘接触部103、连接结构部104。
其中,中央矫正部101用于矫正眼球200的中央部分;周边延伸部102用于覆盖眼球200的周边部分;边缘接触部103用于接触眼球200的周边部分。
具体而言,中央矫正部101一方面通过物理压迫眼球200的中央部分(眼球200与中央矫正部101之间仍存在一层泪液层),另一方面在,中央矫正部101在眼球200中央部的周边形成用于存储泪液的空间,通过泪液的流体力学特性,在此处对眼球200进行牵拉,从而通过对眼球200的形状进行矫正。
本实施例中“正向弧面”是指该弧面是向眼球200的外侧凸出的,换言之,即该弧面的所有曲线的所有曲率圆的曲率中心均位于该弧面的内侧,即靠近眼球200的一侧。相对的,本实施例中的“反向弧面”是指该弧面是向眼球200的内侧凸出的,换言之,即该弧面的所有曲面的所有曲率圆的曲率中心均位于该弧面的外侧,即远离眼球200的一侧。
作为具体方案,中央外弧面101a为正向弧面;中央内弧面101b为反向弧面;并且,中央内弧面101b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中央外弧面101a的最大曲率半径。
在以往的相关技术中,传统的中央矫正部101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为正向弧面。内侧面和外侧面同向设计虽然能便于加工且内侧面适合眼球200的弧度,但是经过试验和研究之后发现,为了在周边形成容纳泪液的空间,传统的正向弧面的内侧面因为弯曲方向,其无法以较为高效的方式改变眼球200中心部分的形状,并且,当眼球200形状发生一定改变后,周边容纳泪液逐渐被压缩,从而降低了泪液拉力矫正眼球200的作用。因为以上的原因,使用者在佩戴塑形镜时,在开始的一段时间,眼球200的矫正变形较为缓慢,而在眼球200的矫正变形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存储泪液的空间缩小以及中央矫正部101直接压迫效果的消减,眼球200基本停止矫正变形。这样一来,塑形镜实际产生较为明显效果的时间仅占实际佩戴时间的一部分,并且由于塑形镜仅仅是在夜间休息时佩戴,如果不能提高塑形效率,则在日间摘除塑形镜后,眼球200会因为塑形有效时间较短而使眼球200快速恢复到塑形之前,降低了塑形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反常规的设计,将中央内弧面101b设置成反向弧面,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以使中央内弧面101b比较直接的压缩眼球200的中央部分,适当设置中央外弧面101a的弧面形状和尺寸,可以使其仍具有较为合适界面压缩眼球200中央部分,与塑形镜的一般认识不同的是,反向弧面相较现有技术中该部分采用正向弧面而言并不会造成眼部较大的差异感,这是因为首先在镜片本体与眼球200之间仍具有一定厚度的泪液层,而且中央内弧面101b采用了反向弧面后,由于液体张力的作用,泪液层始终保持在中央外弧面101a与眼球200之间;同时,由于反向弧面的设计使得原来周边用于存储泪液的空间增大,从而一直保持足够空间容纳泪液并且保持中央内弧面101b与眼球200之间一直保有足够的泪液隔离,从而改善眼球200透氧情况(因为泪液是流动的),并且增强泪液牵拉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中央内弧面101b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中央外弧面101a的最大曲率半径,这样保证眼睑在接触中央外弧面101a时中央内弧面101b并不会过分压迫眼球200。
作为更具体的优选方案,中央矫正部101被构造为相对中心轴线C1的对称结构,并且中央矫正部101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中央区通孔101c。这些中央区通孔101c相对中心轴线C1是倾斜设置。
中央区通孔101c的孔径尺寸取值范围为0.15mm至0.27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中央区通孔101c孔径的尺寸为0.20mm。
采用倾斜的中央区通孔101c连通中央矫正部101的内外侧,这样可以提高中央矫正部101的透氧率。
在以往的技术理念中,中央矫正部101为了实现压迫的矫正效果,被认为是不能开设通孔的,这样会无法实现压迫矫正,但是完全封闭的中央矫正部101会导致该处无法进行高效氧气交换,从而仅能通过提高材料中氟的含量来改善透氧率,但是氟的添加容易造成镜片本体强度降低从而带来新的技术问题。
而在本实施例中,如之前方案所述,由于中央矫正部101的中央内弧面101b的特殊设计,使得中央矫正部101的直接压迫作用通过泪液层间接实现,并且通过泪液的牵拉作用加强对眼球200的塑形,因此在中央矫正部101开孔并不会影响中央矫正部101的压迫作用,并且由于毛细管原理以及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泪液并不会流过中央区通孔101c,而仅仅会因为毛细作用泪液会渗透至中央区通孔101c,这样亦有助于泪液层的牵引作用,并且泪液在中央区通孔101c的渗入大大提高了透氧率,同时又通过泪液层牵拉作用保证了眼球200塑形的作用。
另外,倾斜的中央区通孔101c延长了中央区通孔101c的长度,同时降低了开孔对中央矫正部101的强度的影响。并且倾斜的通孔增加了空气与泪液接触面积,提高了透氧率。
作为可选方案,中央区通孔101c为沿一轴线延伸且相对该轴线对称设置的孔,比如圆孔、六边形孔;亦可以是其他不规则的孔,比如椭圆孔等。
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央区通孔101c与中心轴线C1所成的夹角定义为中央倾角,越远离中心轴线C1的中央区通孔的中央倾角的角度值越大。
即由中心轴线C1起越向外,中央区通孔101c的倾斜角度越大。需要说的是,在中心轴线C1处不设置与之平行的中央区通孔101c。
另外,中央区通孔101c与中心轴线C1所成的倾角的度数A可以采用如下公式确认A=30+0.5R;其中,R为中央区通孔101c的内侧(靠近眼球一侧)的孔口到中心轴线C1的距离,其计算单位为毫米,比如中央区通孔101c的内侧孔口距离中心轴线C1的距离5mm,则中央区通孔101c与中心轴线C1所成的倾角的度数A为30+0.5×5=32.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口到中心轴线C1距离为孔口处的孔轴线到中心轴线C1的距离,这里所指的孔轴线是指中央区通孔101c大致以孔轴线为对称中心形成,比如横截面(垂直于孔轴线)为圆形、六边形等中心对称形状的通孔。以上是计算孔口到中心轴线C1的一种计算方式。
作为另外一种方案,孔口到中心轴线C1距离为孔口处最靠近中心轴线C1的边缘到中心轴线C1的距离;采用这样设计的方式,可以适用各种形状的中央区通孔101c的中央倾角设计。
渐变的中央区通孔101c亦符合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对于镜片本体内部空间的设计。
作为优选方案,周边延伸部102包括:周边外弧面102a和周边内弧面102b,周边内弧面102b为正向弧面;周边外弧面102a为正向弧面。周边延伸部102主要用于使镜片本体有效佩戴至眼球200。
边缘接触部103包括:边缘内弧面103b、边缘外弧面103a和圆角边缘103c,边缘内弧面103b为反向弧面。边缘外弧面103a为正向弧面;圆角边缘103c连接在边缘内弧面103b和边缘外弧面103a之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周边延伸部102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周边区通孔102c。
在以往的设计中,周边延伸部102内外均为反向弧面,这样是为了通过镜片本身的弹性夹持眼球200;而边缘接触部103采用反向弧面,以便泪液排出。
而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均采用正向弧面,周边内弧面102b采用正向弧面增加泪液存储空间,并且由于周边区通孔102c的存在使得周边延伸部102与眼球200之间产生一定的吸力,同时由于周边延伸部102自身的形状,从而使周边延伸部102能对镜片整体构成定位。
周边区通孔102c的角度可以采用相同的倾角,亦就是说,周边区通孔102c可以平行设置。边缘接触部103能够更好的排出泪液并与眼球200进行柔性接触避免损伤。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独特设计,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部104用于连接中央矫正部101和周边延伸部102;并且,作为具体方案,连接结构部104包括:第一连接内弧面104a、第二连接内弧面104b和第三连接内弧面104c;其中,第二连接内弧面104b设置在第一连接内弧面104a和第三连接内弧面104c之间;第一连接内弧面104a和第三连接内弧面104c为正向弧面;第二连接内弧面104b为反向弧面。
第一连接内弧面104a、第二连接内弧面104b和第三连接内弧面104c的设计即加强了中央矫正部101和周边延伸部102的连接强度,并且第二连接内弧面104b的设计,使泪液由中央矫正部101向周边延伸部102流动时,受流体力学的影响泪液能加强对眼球200的牵拉作用。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5所示,中央矫正部101和连接结构部104可以由硬质的材料制成,从而实现对眼球200的矫正,而周边延伸部102和边缘接触部103可以采用相对软质的材料制成,从而获得舒适佩戴感。从而加工而言可以分别加工然后结合,亦可以整体成胚后,进行统一成型加工。
采用倾斜的通孔设计既能够提高透氧率,并且采用倾斜延伸的设计缓冲了泪液压力并改善了结构强度。结合对本体形状的设计,使第一实施例的角膜塑形镜非常适于快速矫正眼球形状,即第一实施例的角膜塑形镜为一种角膜塑形镜。
实施例二
参照图6至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例,角膜塑形镜包括镜片本体300。
镜片本体300可以由硬性RGP材料制成亦可以由硬性RGP材料与软性RGP材料结合制成,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可以选用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氟硅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以及它们的改性物,比如增了硅或/和氟的改性材料。
具体而言,镜片本体300包括:中央矫正部301、周边延伸部302、边缘接触部303。
其中,中央矫正部301用于矫正眼球200的中央部分;周边延伸部302用于覆盖眼球200的周边部分;边缘接触部303用于接触眼球200的周边部分。
具体而言,中央矫正部301一方面通过物理压迫眼球200的中央部分(虽然眼球200与中央矫正部301之间仍存在一层泪液层),另一方面在,中央矫正部301在眼球200中央部的周边形成用于存储泪液的空间,通过泪液的流体力学特性,在此处对眼球200进行牵拉,从而通过对眼球200的形状进行矫正。
本实施例中“正向弧面”是指该弧面是向眼球200的外侧凸出的,换言之,即该弧面的所有曲线的所有曲率圆的曲率中心均位于该弧面的内侧,即靠近眼球200的一侧。
作为具体方案,中央外弧面301a为正向弧面;中央内弧面301b亦为正向弧面;并且,中央内弧面301b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中央外弧面301a的最大曲率半径。中央外弧面301a为球形弧面、椭球型弧面、双曲线弧面或者它们的结合。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中央内弧面301b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中央外弧面301a的最大曲率半径,这样保证眼睑在接触中央外弧面301a时中央内弧面301b并不会过分压迫眼球200。这样的设计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中央内弧面而言,更适于轻微近视的用户,或者年龄较小的青少年用户。
并且,由于中央外弧面301a的形状设计使其更接近原始的眼球形状,从而改善其对眼睑的接触感受,增加了舒适度。
为了保证透氧率,中央矫正部301设有若干中央区通孔301c,中央区通孔301c贯穿中央矫正部301。中央矫正部301被构造为相对中心轴线C1的对称结构并且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中央区通孔301c,中央区通孔301c延伸的方向平行于中心轴线C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9所示,中央区通孔301c为错位孔,即其至少包含两段错开的开孔301d、301e,一段开孔301d与另一段开孔301e连通,但是它们错开一定的距离使开孔301d并不完全对齐另一段通孔301e。错开相当于平移一定距离,平移的方向垂直于中心轴线C1。
这样的设计,泪液并不会轻易通过中央区通孔301c,而会因为液面张力在两段开孔301d、301e错开的位置,这样泪液既可以与外部进行氧气接触,同时由于液面张力,泪液层又保持在中央矫正部301和眼球200之间,依然能有效对眼球200进行压迫,同时由于泪液在中央区通孔301c中的毛细管作用,使中央矫正部301内部泪液的牵拉作用更有效。
作为可选方案,这两段开孔301d、301e可以选用相同的形状和孔径,但是作为优选方案,这两段通孔301d、301e可以选用相同的形状比如六边形,但是不同孔(最大孔径,在六边形时可以理解为六边形外接圆的直径,作为进一步地方案,位于外侧这一段开孔301d的孔径小于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301e。
六边形的形状更有利于毛细作用,但是六边形可能带来结构强度的弱化,边角处容易存在应力集中,作为进一步优选,可以在边角处采用圆角设计。当然,可以采用圆孔,但是圆孔毛细管效应弱于六边形。
作为具体的优选方案,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301e为六边形设计,或者至少为六边形设计;位于外侧的这一段的开孔301d为圆孔,这样的设计即兼顾了本实施例的设计原理和结构强度的需求。
对接的两段开孔301d、301e,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301e在垂直中心轴线C1的维度上比外侧这一段开孔301d更靠近中心轴线C1;并且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301e的长度(在中心轴线C1方向的尺寸)小于外侧这一段开孔301d的长度。
这样设计好处在于,进一步的强化了毛细作用,同时开孔301e靠近中心轴线C1可以更好的改善镜片弹性,使其便于佩戴和适应眼球200形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有中央区通孔301c的两段开孔301d、301e的交界处为直线界面,该直线界面垂直于中心轴线C1,并且这些直线界面均在中心轴线C1的维度上对齐设置,这样有助形成一个统一的界面且并与加工。这样的设计被定义为均匀界面设计,为本实施例其中一个技术方向,主要关注点在于加工良率以及产品的稳定性,该类产品比较适于较为普适化的产品。
作为扩展方案,所有中央区通孔301c的两段开孔301d、301e的交界处为与该处的中央外弧面301a或中央内弧面301b相近的形状,亦就是为曲线界面,并且曲线界面的每一处相对于中央内弧面301b(或中央外弧面301a)的对应处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根据眼球200的形状确定,或者说根据为了眼球200形状设计的中内弧面301b尺寸相关联。
具体而言,将中央内弧面301b向中心轴线C1上投影,其投影长度定义为内弧深度H,将中央内弧面301b在垂直于中心轴线C1的另一投影线的上投影定义为内弧跨度L,将曲线界面的每一处相对于中央内弧面301b的恒定距离为D,则恒定距离D满足如下公式,D=H+L×N,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0.035至0.046。该公式为根据大量实验获得经验公式,某种意义其兼顾了中央内弧面301b两个方向的尺寸对形状的影响。
这样设计好处在于使两端错开的开孔301d、301e的界面随着中央内弧面101b变化,从而保证了位于内侧段的开孔301e长度恒定,从而获得较为稳定毛细管效应,并使眼球200受到的压力较为均匀,提高舒适感。这样的设计被定义为均匀压力设计,为本实施例另一个技术方向,主要关注点在于用户个性化和舒适感,虽然加工较为复杂,该类产品更适用于个性化定制产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均匀界面设计中,其直线界面亦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以往为了高透氧率而使中央外弧面301a采用与中央内弧面301b类似的平坦形状,进而保证镜片具有较为轻薄的厚度从而保透氧率。本实施例通过开孔保证了透氧率,进而可以突破以往的技术局限,将中央矫正部301的外部构成较为贴近眼球的形状,同时又通过中央区通孔301c进行透气。虽然以往技术理念中,中央矫正部301为了实现压迫的矫正效果,被认为是不能开设通孔的,这样会无法实现压迫矫正,但是完全封闭的中央矫正部301会导致该处无法进行高效氧气交换,从而仅能通过提高材料中氟的含量来改善透氧率,但是氟的添加容易造成镜片本体强度降低从而带来新的技术问题。
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错位孔的方式兼顾透氧以及矫正需要,同时又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作为优选方案,周边延伸部302包括:周边外弧面302a和周边内弧面302b,周边内弧面302b为正向弧面;周边外弧面302a为正向弧面。周边延伸部302主要用于使镜片本体有效佩戴至眼球200。
周边延伸部302设有若干周边通孔302c,周边通孔302c平行于中心轴线C1。周边通孔302c亦可以采用错位孔的方式。
边缘接触部303包括:边缘内弧面303b、边缘外弧面303a和圆角边缘303c,边缘内弧面303b为反向弧面。边缘外弧面303a为正向弧面;圆角边缘303c连接在边缘内弧面303b和边缘外弧面303a之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周边延伸部302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周边通孔302c。
在以往的设计中,周边延伸部302内外均为反向弧面,这样是为了通过镜片本身的弹性夹持眼球200;而边缘接触部303采用反向弧面,以便泪液排出。
而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均采用正向弧面,周边内弧面302b采用正向弧面增加泪液存储空间,并且由于周边通孔302c的存在使得周边延伸部302与眼球300之间产生一定的吸力(由于泪液张力产生),同时由于周边延伸部302自身的形状,从而使周边延伸部302能对镜片整体构成定位。同时由于边缘接触部303的设计以及中央矫正部301的中央外弧面301a的形状和仿生设计增加了眼睑对镜片本体300的固定作用。
作为优选方案,中央区通孔301c的尺寸取值范围为0.15mm至0.27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中央区通孔301c的尺寸为0.20mm。类似的,周边通孔303c的尺寸取值范围为0.15mm至0.27mm。
本实施例采用分段的中央区通孔301c,相较直接开孔,其能有效缓冲泪液冲击,并且形成对应的界面增加毛细作用。
实施例三
参照图9至图1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角膜塑形镜包括镜片本体400。
镜片本体400可以由硬性RGP材料制成也可以由硬性RGP材料与软性RGP材料结合制成,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可以选用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氟硅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以及它们的改性物,比如增了硅或/和氟的改性材料。
具体而言,镜片本体400包括:中央矫正部401、周边延伸部402、边缘接触部403。
其中,中央矫正部401用于矫正眼球300的中央部分;周边延伸部402用于覆盖眼球300的周边部分;边缘接触部403用于接触眼球200的周边部分。
具体而言,中央矫正部401一方面通过物理压迫眼球300的中央部分(虽然眼球200与中央矫正部401之间仍存在一层泪液层),另一方面在,中央矫正部401在眼球200中央部的周边形成用于存储泪液的空间,通过泪液的流体力学特性,在此处对眼球200进行牵拉,从而通过对眼球200的形状进行矫正。
本实施例中“正向弧面”是指该弧面是向眼球200的外侧凸出的,换言之,即该弧面的所有曲线的所有曲率圆的曲率中心均位于该弧面的内侧,即靠近眼球200的一侧。
相对的,本实施例中的“反向弧面”是指该弧面是向眼球200的内侧凸出的,换言之,即该弧面的所有曲面的所有曲率圆的曲率中心均位于该弧面的外侧,即远离眼球200的一侧。
作为具体方案,中央外弧面401a为正向弧面;中央内弧面401b为反向弧面;并且,中央内弧面401b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中央外弧面401a的最大曲率半径。中央外弧面401a为球形弧面、椭球型弧面、双曲线弧面或者它们的结合。
在以往的相关技术中,传统的中央矫正部401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为正向弧面。
内侧面和外侧面同向设计虽然能便于加工且内侧面适合眼球200的弧度,但是经过试验和研究之后发现,为了在周边形成容纳泪液的空间,传统的正向弧面的内侧面因为弯曲方向,其无法以较为高效的方式改变眼球200中心部分的形状,并且,当眼球200形状发生一定改变后,周边容纳泪液逐渐被压缩,从而降低了泪液拉力矫正眼球200的作用。因为以上的原因,使用者在佩戴塑形镜时,在开始的一段时间,眼球200的矫正变形较为缓慢,而在眼球200的矫正变形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存储泪液的空间缩小以及中央矫正部401直接压迫效果的消减,眼球200基本停止矫正变形。
这样一来,塑形镜实际产生较为明显效果的时间仅占实际佩戴时间的一部分,并且由于塑形镜仅仅是在夜间休息时佩戴,如果不能提高塑形效率,则在日间摘除塑形镜后,眼球200会因为塑形有效时间较短而使眼球200快速恢复到塑形之前,降低了塑形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反常规的设计,将中央内弧面401b设置成反向弧面,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以使中央内弧面401b比较直接的压缩眼球200的中央部分,适当设置中央外弧面401a的弧面形状和尺寸,可以使其仍具有较为合适界面压缩眼球200中央部分,与塑形镜的一般认识不同的是,反向弧面相较现有技术中该部分采用正向弧面而言并不会造成眼部较大的差异感,这是因为首先在镜片本体与眼球200之间仍具有一定厚度的泪液层,而且中央内弧面401b采用了反向弧面后,由于液体张力的作用,泪液层始终保持在中央外弧面401a与眼球200之间;同时,由于反向弧面的设计使得原来周边用于存储泪液的空间增大,从而一直保持足够空间容纳泪液并且保持中央内弧面401b与眼球200之间一直保有足够的泪液隔离,从而改善眼球200透氧情况(因为泪液是流动的),并且增强泪液牵拉的效果。
并且,由于中央外弧面401a的形状设计使其更接近原始的眼球形状,从而改善其对眼睑的接触感受,增加了舒适度。
为了保证透氧率,中央矫正部401设有若干中央通孔401c,中央通孔401c贯穿中央矫正部401。中央矫正部401被构造为相对中心轴线C3的对称结构并且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中央通孔401c,中央通孔301c延伸的方向与中心轴线C3倾斜相交。
另外,中央区通孔401c与中心轴线C3所成的倾角的度数A可以采用如下公式确认A=30+0.5R;其中,R为中央区通孔401c的内侧孔口距离中心轴线C3的距离,其计算单位为毫米,比如中央区通孔401c的内侧孔口距离中心轴线C3的距离5mm,则中央区通孔401c与中心轴线C3所成的倾角的度数A为30+0.5×5=32.5。此处的孔口距离中心轴线C3的距离采用如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定义。
渐变的中央区通孔401c也符合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对于镜片本体400内部空间的设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3所示,中央通孔401c为错位孔,即其至少包含两段错开的开孔401d、401e,一段开孔401d与另一段开孔401e连通,但是它们错开一定的距离使开孔401d并不完全对齐另一段通孔401e。
这样的设计,泪液并不会轻易通过中央通孔401c,而会因为液面张力在两段开孔401d、401e错开的位置,这样泪液既可以与外部进行氧气接触,同时由于液面张力,泪液层又保持在中央矫正部401和眼球200之间,依然能有效对眼球200进行压迫,同时由于泪液在中央通孔401c中的毛细管作用,使中央矫正部401内部泪液的牵拉作用更有效。
作为可选方案,这两段开孔401d、401e可以选用相同的形状和孔径,但是作为优选方案,这两段通孔401d、401e可以选用相同的形状比如六边形,但是不同孔(最大孔径,在六边形时可以理解为六边形外接圆的直径,作为进一步地方案,位于外侧这一段开孔401d的孔径小于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401e。
中央区通孔401c的尺寸取值范围为0.15mm至0.27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中央区通孔401c的尺寸为0.20mm。
六边形的形状更有利于毛细作用,但是六边形可能带来结构强度的弱化,边角处容易存在应力集中,作为进一步优选,可以在边角处采用圆角设计。当然,可以采用圆孔,但是圆孔毛细管效应弱于六边形。
作为具体的优选方案,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401e为六边形设计,或者至少为六边形设计;位于外侧的这一段的开孔401d为圆孔,这样的设计即兼顾了本实施例的设计原理和结构强度的需求。
对接的两段开孔401d、401e,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401e在垂直中心轴线C3的维度上比外侧这一段开孔401d更靠近中心轴线C3;并且位于内侧这一段的开孔401e的长度(在中心轴线C3方向的尺寸)小于外侧这一段开孔401d的长度。
这样设计好处在于,进一步的强化了毛细作用,同时开孔401e靠近中心轴线C3可以更好的改善镜片弹性,使其便于佩戴和适应眼球200形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有中央通孔401c的两段开孔401d、401e的交界处为直线界面,该直线界面垂直于中心轴线C3,并且这些直线界面均在中心轴线C3的维度上对齐设置,这样有助形成一个统一的界面且并与加工。这样的设计被定义为均匀界面设计,为本实施例其中一个技术方向,主要关注点在于加工良率以及产品的稳定性,该类产品比较适于较为普适化的产品。
作为扩展方案,所有中央通孔401c的两段开孔401d、401e的交界处为与该处的中央外弧面401a或中央内弧面401b相近的形状,也就是为曲线界面,并且曲线界面的每一处相对于中央内弧面401b(或中央外弧面401a)的对应处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根据眼球200的形状确定,或者说根据为了眼球200形状设计的中内弧面401b尺寸相关联。
具体而言,将中央内弧面401b向中心轴线C3上投影,其投影长度定义为内弧深度H,将中央内弧面401b在垂直于中心轴线C3的另一投影线的上投影定义为内弧跨度L,将曲线界面的每一处相对于中央内弧面401b的恒定距离为D,则恒定距离D满足如下公式,D=H+L×N,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0.035至0.046。该公式为根据大量实验获得经验公式,某种意义其兼顾了中央内弧面101b两个方向的尺寸对形状的影响。
这样设计好处在于使两端错开的开孔401d、401e的界面随着中央内弧面401b变化,从而保证了位于内侧段的开孔401e长度恒定,从而获得较为稳定毛细管效应,并使眼球200受到的压力较为均匀,提高舒适感。
这样的设计被定义为均匀压力设计,为本实施例另一个技术方向,主要关注点在于用户个性化和舒适感,虽然加工较为复杂,该类产品更适用于个性化定制产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均匀界面设计中,其直线界面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以往为了高透氧率而使中央外弧面401a采用与中央内弧面401b类似的平坦形状,进而保证镜片具有较为轻薄的厚度从而保透氧率。本实施例通过开孔保证了透氧率,进而可以突破以往的技术局限,将中央矫正部401的外部构成较为贴近眼球的形状,同时又通过中央通孔401c进行透气。
虽然以往技术理念中,中央矫正部401为了实现压迫的矫正效果,被认为是不能开设通孔的,这样会无法实现压迫矫正,但是完全封闭的中央矫正部401会导致该处无法进行高效氧气交换,从而仅能通过提高材料中氟的含量来改善透氧率,但是氟的添加容易造成镜片本体强度降低从而带来新的技术问题。
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错位孔的方式兼顾透氧以及矫正需要,同时又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作为优选方案,周边延伸部402包括:周边外弧面402a和周边内弧面402b,周边内弧面402b为正向弧面;周边外弧面402a为正向弧面。周边延伸部402主要用于使镜片本体有效佩戴至眼球200。
边缘接触部403包括:边缘内弧面403b、边缘外弧面403a和圆角边缘403c,边缘内弧面403b为反向弧面。边缘外弧面403a为正向弧面;圆角边缘403c连接在边缘内弧面403b和边缘外弧面403a之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周边延伸部402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周边通孔402c。
在以往的设计中,周边延伸部402内外均为反向弧面,这样是为了通过镜片本身的弹性夹持眼球200;而边缘接触部403采用反向弧面,以便泪液排出。
而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均采用正向弧面,周边内弧面402b采用正向弧面增加泪液存储空间,并且由于周边通孔402c的存在使得周边延伸部402与眼球200之间产生一定的吸力(由于泪液张力产生),同时由于周边延伸部402自身的形状,从而使周边延伸部402能对镜片整体构成定位。同时由于边缘接触部403的设计以及中央矫正部401的中央外弧面301a的形状和仿生设计。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周边延伸部402和边缘接触部403被构造为环绕中央矫正部401的多瓣结构,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除了中心矫正部401以外的部分被设置为不连续的结构,其中一个瓣结构与另一个瓣结构之间设有分隔缝405以使每个瓣结构与另一个瓣结构分开,每个瓣结构的外缘在垂直于中心轴线C3的平面内的投影边缘为圆弧,其所占的弧度值取值范围为37度至45度,且它们相对中心轴线C3是对称设置的,这样通过分隔缝405可以增加透氧量,同时由于之前所介绍毛细作用,镜片本体100仍能较好的结合至眼球,瓣结构可以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其比较符合青少年尚未发育成型要求,在塑形的同时并不影响眼球的自然生长,并延长了使用期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中央矫正部401和多瓣结构部分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材料制成,其中中央矫正部401采用较硬的材料制成以便于加工开孔以及实现塑形功能,而构成多瓣结构的部分采用较软材料制成以便于加工。
作为另一种扩展方案,多瓣结构的每个瓣边缘由软质材料构成边缘部406部,其能够更加柔性的结合到用户眼球。
采用这样技术方案在实现矫正效果的基础上,改善了佩戴的舒适性同时又提高了透氧率。本实施例的角膜塑形镜由于孔结构的存在,需要在不使用时进行护理以避免细菌的滋生。
实施例四
参照图16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其余部分可以采用如前所述方案,区别在于镜片本体500开有的通孔501不同。
具体而言,通孔501包括两段孔径不同的部分501a和501b,其中,第一段501a位于相对的外侧,第二段501b位于相对的内侧,第一段501a孔径大于第二段501b,第一段501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段501b,且它们均与镜片本体500的中心轴线C4倾斜相交,区别于之前的实施例,第一段501a的轴线与第二段501b的轴线重合的,之前实施例是错开的。
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以通过孔径变化构成所需的界面,并且进一步提高毛细管效应。
实施例五
参照图17所示的第五实施例,其余部分可以采用如前所述方案,区别在于镜片本体600开有的通孔601不同。
具体而言,通孔601包括三段延伸方向不同的部分601a、601b、601c,其中,这三段可以采用相同的孔径,但是它们均相对中心轴线C5倾斜相交。
其中,第一段孔601a与第三段孔601c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段孔601b与第一段孔601a延伸的方向不同。
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延伸通孔的长度,并且避免泪液对通孔601的直接冲击,多段孔也能提高毛细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加工多段孔,镜片本体600可以由两部分600a和600b组合而成,这两部分可以在开孔后采用粘接工艺而成。
实施例六
参照图18所示的第六实施例,其余部分可以采用如前所述的方案,区别在于镜片本体700的通孔701不同。
具体而言,通孔701包括两段不同部分701a和701b,其中,第一段孔701a径由外向内逐渐收缩(是指佩戴后镜片本体的内侧和外侧,而不是以镜片本体本身为参考的内侧和外侧,下同),而第二段孔701b则相反,它们相交于同一界面处(即第一段孔701a与第二段孔701b最狭小处重合)。作为优选方案,第一段孔701a与第二段孔701b均为直壁面。
采用这样的方案,无论从内侧还是外侧,孔壁的设计均起到阻挡作用,一方面缓冲泪液冲击,另一方面改善毛细效应。
作为扩展,第一段孔701a和第二段孔701b可以被构造成多级阶梯孔。
实施例七
参照图19所示的第七实施例,其与实施例六的方案类似,区别在于,镜片本体800开设有的通孔801除了包括第一段孔801a和第二段孔801b以外,在它们之间还设有第三段孔801c,第一段孔801a和第二段孔801b与实施例六类似,采用相对的逐渐收缩的孔壁方案,区别在于它们之间设有第三段孔801c,第三段孔801c为过渡孔,其延伸方向平行于中心轴线C7,其不采用变孔径的方案,其具有恒定的孔径;第三段孔801c的作用在于在第一段孔801a和第二段孔801b之间提供一段缓冲,相比实施例六,泪液界面更容易停留在第三段孔801c中,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毛细效应从而缓冲泪液冲击并实现液流动力牵拉眼球的作用。
实施例八
参照图20所示的第八实施例,镜片本体800’开设有的通孔801’,与实施例八的区别在于,取消了内侧的渐变段,而使直线段直接延伸到内侧。
具体而言,通孔801’包括第一段孔801a’和第二段孔801b’,其中,第一段孔801a’具有由外向内逐渐收缩的孔壁;第二段孔801b’为平行于中心轴线C8孔径恒定的通孔。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以降低加工难度,同时或较优的效果,取消内侧的渐变孔,虽然降低了毛细效应,但是该方案能有效组织泪液外流。
实施例九
参照图21所示的第八实施例,镜片本体900开设有通孔901,通孔901包括两个部分901a和901b,第一段孔901a和第二段孔901b与实施例六正相反,第一段孔901a采用由外侧向内侧逐渐扩大的方案,第二段孔901b采用向反的方案,它们的最大处重合。
采用这样方案,能够增加泪液存储量,并且通过孔径的变化改善毛细效应。
从以上实施例可知,镜片本体的通孔具有以下的技术特征:具有一个与中心轴线倾斜相交的孔壁;具有变化的孔径,或内部尺寸;具有一个不连贯结构将整个通孔分为两段不同的部分已便构成毛细效应的分界面,比如台阶、或者弯折孔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包括:镜片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片本体包括:
中央矫正部,用于矫正眼球的中央部分;
周边延伸部,用于覆盖眼球的周边部分;
边缘接触部,用于接触眼球的周边部分;
其中,所述周边延伸部设置在所述中央矫正部和所述边缘接触部之间;
所述中央矫正部包括:中央外弧面和中央内弧面,所述中央外弧面和所述中央内弧面均为正向弧面;所述中央内弧面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等于所述中央外弧面的最大曲率半径;所述中央外弧面为球形弧面、椭球型弧面、双曲线弧面或者它们的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边延伸部包括:周边外弧面和周边内弧面,所述周边内弧面为正向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边外弧面为正向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接触部包括:边缘内弧面和边缘外弧面,所述边缘内弧面为反向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外弧面为正向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接触部包括:圆角边缘,所述圆角边缘连接在所述边缘内弧面和边缘外弧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矫正部设有若干中央通孔,所述中央通孔贯穿所述中央矫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矫正部被构造为相对中心轴线的对称结构并且设有若干贯穿其内侧及外侧的中央通孔,所述中央通孔延伸的方向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边延伸部设有若干周边通孔,所述周边通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片本体被构造为多瓣结构。
CN202022294183.6U 2020-10-15 2020-10-15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Active CN214011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4183.6U CN214011671U (zh) 2020-10-15 2020-10-15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4183.6U CN214011671U (zh) 2020-10-15 2020-10-15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1671U true CN214011671U (zh) 2021-08-20

Family

ID=77299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94183.6U Active CN214011671U (zh) 2020-10-15 2020-10-15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11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695056B2 (ja) 乱視矯正用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US7441892B2 (en) Contact lenses
US7625085B2 (en) Toric contact lens with improved posterior surface design
US20020101563A1 (en) Contact lens
US10206819B2 (en) Swimming goggle cushion pad
JP4718084B2 (ja) 多焦点ソフト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JPH1124012A (ja) 多焦点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JP5403878B2 (ja) ゴーグル
US20080024717A1 (en) Contact lens used in orthokeratology
CN112415775A (zh) 用于近视治疗的角膜塑形镜
CN214011671U (zh)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CN213634027U (zh) 用于矫正青少年近视的角膜塑形镜
CN213634028U (zh) 用于近视治疗的角膜塑形镜
CN112415776A (zh) 高透氧的角膜塑形镜
CN112305782A (zh) 用于矫正青少年近视的角膜塑形镜
CN101606872B (zh) 眼罩
JPH11174388A (ja) トーリック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CN211236484U (zh) 一种用于减缓近视的角膜塑形镜
TWI831793B (zh) 利用最佳化的剛度分布而具有改善舒適度和改善穩定性的旋轉穩定化隱形鏡片
KR101833304B1 (ko) 안경의 코받침
CN207257844U (zh) 自行车座垫
CN207323991U (zh) 泳镜
KR20200000868A (ko) 안면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의 부착 장치
AU2016202483B2 (en) Swimming Goggle Cushion Pad
CN220773368U (zh) 一种带有仿生泪渠设计的角膜塑形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